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母仪天下 完结-第2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娘娘觉得这大宋朝廷可还经得起折腾?”种师道问道。

    世瑶顿时哑口无言,迎回赵佶之后会怎样,她自己也无法确定,然而,以赵佶的性格,同心协力的可能性小,互相倾轧的可能性大。

    “我是气糊涂了。”世瑶对自己口不择言有些抱歉。

    “都一样。”种师道摆了摆手说道,“现在就更不能自乱阵脚。而且,临进城之前蔡指挥使有句话,也好叫娘娘知道。”

    自从蔡攸兵不血刃压下了折可求叛乱,种师道对他可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蔡攸说的话,他无一不是尊奉照办。

    “将军快说!”

    “绝不能复立太上皇。”

    “这是为何?”李纲说这话是有可能,但是出自蔡攸之口就让人不能理解了。

    “因为今上畏战只是畏惧武将,而太上皇畏战却是出自本心。”

    “这怎么可能?”世瑶惊道,“当年青塘、西夏之战上皇一直津津乐道,与辽开战也是上皇主动发起,他怎么会……”

    “娘娘可还记得郭京?”

    “那个道士!”世瑶知道皇帝迷信道教,也知道一群道士往来宫禁飞扬跋扈,但是,她却没想到他们能跟这场战事有什么关系。

    “就是他。”种师道点了点头说道,“他从上皇的八字里断出,上皇命中有金人冲克,战不能胜,后来几次边衅,接二连三的失礼,上皇对此深信不疑。”

    这回换了世瑶要吐血了,“怎么不诛此逆贼!”

    “此事宫中原只有上皇跟郭京两人知晓,后来上皇酒醉把话透给了孙贵妃,直到几日之前才传到蔡指挥使那里,现在,就是把郭京杀一万次,也是来不及了。”

    世瑶一直都没想通,赵佶为什么那样执着于议和,现在,总算是有了答案了。

    她的眼底一片凄凉,难道真的是天亡大宋?

    种师道也只剩叹息了,“现在,朱家掌握了皇城禁军,与西军壁垒分明,稍有不慎,便祸起萧墙了。”

    世瑶现在无比希望蔡攸此刻能在这里,她可是一点主意都没有了。然而,蔡攸既然早就看出来赵桓决意议和,难道就真的没有任何准备。

    世瑶的确是乱了心神,她猜不到蔡攸有何打算,两边消息又不通,彼此没办法配合,但是有一点她还是猜对了,蔡攸不会坐以待毙。

    蔡攸明知道朝廷上才是重中之重,却不肯进城任他们乱成一锅粥,显然,他是有更重要的事情。

    “将军可有蔡相公的消息?”

 第九十九章 围城(十)

种师道摇头说道,“蔡指挥使只要求全军听从圣上的命令,绝不可生出二心,特别是童监军那边,更是反复强调了的。也是蔡指挥使要求童监军若是迫于形势需要有所行动,必须先去跟娘娘商议。”

    看来童贯一进城就跑去了瑶华宫,种师道也已经尽知了,由此可见,这京城里还真是没有什么秘密。

    “将军可知道城外援军的情况?”

    “京城被围,全国二十三路指挥使全都派兵来援,但是,南方厢军充其量只是凑数,主要的战力还在西军,另外还有一支韩世忠的队伍,其实也是从西军中脱胎出来的。”

    种师道提到韩世忠,世瑶似乎想起来一到了一些什么,只是没等她开口,就听种师道继续说道,“河北军虽然离着最近,但是却一直没有动静。”

    “因为康王赵构?”

    “正是,康王留在河北踯躅不前,圣上下了旨意封了个河北路行军大元帅,不过,下了几次诏令却都无人奉召前来。”

    世瑶不知道宗泽的事情种师道知道多少,因此也未敢深说,她似乎是想明白了一些别的,心里略微安稳。

    现在看来,金人退去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后皇帝必然要削弱西军,但是,他也不至于蠢到真的就把几十万大军原地解散,想来,还是要找一个信得过的人来接手,而蔡攸,也一定是在找这个人。

    城里的种师道、童贯,城外的姚古、折可存,那都是太上皇信任的人,剩下的,除了驸马曾夤,其他的或许跟太上皇没有那么亲近。但是,带兵打仗也一样是不行,这群里人里。韩世忠倒是比较特别的一个。

    作为后起之秀,韩世忠的战绩可谓不俗。但是,连续对金作战失利却让太上皇失去了耐心,或许,这正是赵桓要拉拢的人。

    那么,蔡攸一定是已经走到了赵桓前面。

    想通此节,世瑶的心里略微踏实了一点,“将军脸色不好。还请为国珍重。”

    “娘娘言重了。”

    “娘娘,将军,出大事了。”种冽突然进账通禀道。

    种冽是种师道的侄子,他两子两孙皆战死于军中。如今只有这个侄子跟随在身边,就是他进京贿赂了李师师,得到了补充兵员的机会,也是他协助念君运了大批的粮饷入陕,因此。在世瑶面前倒也不必遮遮掩掩。

    “快说。”

    “太学生陈东和数万百姓聚集在宫门前,要求恢复将军和李纲李相公的职位,还要求要严惩李邦彦。现在登闻鼓都砸坏了,还打死了几十个宦官。”

    这陈东,世瑶不知道该说他什么好。只是有一样,他如今闹事是算是得心应手了。

    “赶紧传令下去,咱们的人都不许参与其中,有敢违令的,军法处置。”

    世瑶看着种冽领命下去,心觉赵桓实在是蠢不可及,罢免了种师道又怎么样,西军还不是听从种家人的指挥。

    “将军不必理会这些,我这就告辞了。”

    “外面正乱着,臣担心娘娘要受到波及,还是臣派人去送娘娘回去吧。”

    “不必,他们上次逼宫我都赶上了,虽然群情激奋,但也不会伤及无辜。”

    “只怕有意外。”

    世瑶没办法,只得说道,“我要想办法去见一见朱皇后,将军的人跟着我反而不便。”

    现在皇帝身边能说上话的,除了李若水就是朱氏了,宫中禁军现在大部分都掌握在朱氏手里,可见对朱家的信任。种师道明白她是不想让事情越闹越大不可收拾,却也不能拦着。

    “皇后恐怕在圣上面前也说不上什么话,咱们还是离他们远着些吧。”出了营帐,魏紫轻声说道。

    世瑶知道受宠的是皇后的妹妹朱慎妃,但是她跟朱慎妃向来没有交情,而且,朱慎妃也不想皇后那样识大体,找到她恐怕也没用,“先去宫门前看看。”

    还没到宫门前,马车就走不了了,世瑶下了车不由得心惊胆战,这眼前密密麻麻的除了人还是人。

    人上一万就无边无沿了,种冽初步估计至少有五六万人同时聚在了宫门前,世瑶想往前走,还真的克服一下心里障碍。

    “娘娘!”

    世瑶听着似乎是有人在叫她,疑惑的回过头去,没想到,见到的竟然是一身素淡的李师师。

    “李娘子?”世瑶有些奇怪,这个时候她出现在宫门前干嘛?

    “没想到在这儿碰上娘娘。”李氏的车也动不了了,丫鬟们扶着凑到世瑶跟前。

    “李娘子看起来不太好啊?”

    李师师虚弱的笑了笑,“城中现在在摊派银钱,娘娘也知道的,妾身这几年攒了不少身家。”

    覆巢之下无完卵,太上皇连自己都保不住,更不要提李师师了,“钱财不过身外之物,娘子放宽心些。”

    李师师摇了摇头,“国家有难,妾身又何珍那区区黄白之物,圣上旨意一下,妾身就把钱财全部捐了出去,只是,我这些年树敌太多……”

    李师师一边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看来,太上皇一倒她是没少受苦,只是世瑶不知道该怎么劝她,或许,她现在也没心思去劝她。

    “娘子莫要伤心了,等到金人退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我家娘子现在连存身之处都没有了。”李师师身边的丫鬟愤愤的说道,“那老鸨也甚是可恨,眼见着他们作践娘子,非但不肯援手,反而将娘子赶了出来。”

    世瑶叹了口气,这兵荒马乱的,谁的日子都不好过,她虽然有心帮忙,却也便带她回瑶华宫,“娘子也莫要悲伤了,大相国寺的后身儿就是我外祖母的旧邸,现在有几个家人照管着,娘子若是不嫌弃,就过去暂住一时吧。”

    李师师含泪摇了摇头,“妾身是不祥之人,实不敢打扰府上。”

    世瑶有心不去管她,转念想想这女子也实在没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而且,西军能够顺利扩军,她也算是出力不少。

    “娘子总得找个落脚的地方才是。”

    李师师擦了擦眼泪,缓缓说道,“妾身跟云水庵的师太还有几分香火情,正准备过去看看她是否能够收留,但愿得从今往后,妾身也不再是这红尘中的人了。”

    李师师这身份,就算是有情也要变无情的,然世瑶此刻不顾上细问更多,摘了个玉佩递给她,“你若是没出去,就带着这玉佩到于府,家人自然会照顾你,一切你都不必操心。”

    李师师没想到自己最落魄的时候竟然是皇后伸了一把手,但是,她是实在是没脸拿皇后的东西,“妾身叫住娘娘,不是为了这个的,妾身贱命一条,到哪儿都能活着。”

    “那你……”

    “妾身……”李氏低着头,似乎觉得难以启齿,然她最是懂得察言观色的人,并不敢多耽搁,“不知道道君皇帝一向可好?”

    这李氏倒是有几分情义,可是道君皇帝好不好又有谁能知道呢,“圣上贤孝,娘子不必多心。”

    “是,妾身失言。”李氏忙说道。

    世瑶把玉佩塞到她手里,“或许能用得上。”

    李氏千恩万谢的去了,世瑶看着眼前那些人却是一筹莫展。

    “娘子,咱们别过去了。”红玉紧紧护在世瑶身边,生怕她有半点闪失。

    世瑶暗中皱眉,的确是太乱了,就凭他们几个,想挤到宫门前都不可能,可是这个情况若是无人阻止,那可就不是打死几个宦官那么简单了,“这样下去可是要出大事的。”

    “就算是出了大事咱们也不管不了,咱们还是先回瑶华宫吧!”

    世瑶现在怎么能回去,他们这么闹下去,纵然皇帝暂时屈服了,日后也会迁怒种师道的,至于李纲的死活,她倒是不曾放在心上。

    魏紫寻思着宫里还是能有几个可用之人的,于是温言劝道,“不如这样吧,奴婢到后门找个人给皇后宫里传个话,皇后若是能见,自然方便说话,若是不能,咱们在另想别的办法。”

    “现在也只好如此了。”世瑶说道。

    “那就委屈娘娘到后门稍后。”

    “这个时候了,还有什么委屈不委屈的,快走吧。”

    猫有猫路、鼠有鼠路,魏紫前前后后在宫里住了二十多年,找个人传话还是很容易的,而皇后宫里的人一向规矩,也知道皇后对瑶华宫的那位师太十分敬重,几乎是一刻不停的就把话儿递到了皇后跟前儿。

    朱皇后正在发愁,这些个糟心的事儿到哪天才是个头儿啊!

    “你是说瑶华宫的冲静师太?”

    “正是。”

    “快,赶紧带我过去。”朱氏确定自己没听错,急忙就要赶着去见。

    “冲静师太在下人们出入角门,娘娘可去不得,还是奴婢持了娘娘的凤令,叫她进来吧!”

    朱氏忙说道,“哪有那么多时间可以耽搁,赶紧带路。”

    “娘娘!”那地方宫人实在不敢带皇后去,“娘娘不妨先往后苑去,奴婢请师太到后苑相见。”

    “废什么话!”朱氏急道,“太后都能去得的地方,我有什么去不得。”

 第一百章 围城(十一)

皇后步履匆忙的出来,见到世瑶就要行礼,世瑶忙拉住,微微摇了摇头。

    一个皇后一个太后,不好站在宫门口说话,朱氏命人在附近找个清静地方,引着世瑶一边走一边说道,“娘娘特意来见臣妾,必是已经有了对策了吧!”

    “这群情激奋的时候,怕是谁都没有办法了,为今之计,只能请朱将军劝劝圣上,暂时先复了李纲和种师道的职务。”

    “哎!”朱皇后重重的叹了口气,“娘娘有所不知,圣上对李、种两位相公是恨之入骨,恐怕……”

    “别人去劝定是不妥的,现在也只有朱将军说的话圣上还能听进几分了。”

    “娘娘!”朱氏的脸上似有难色,她附在世瑶耳边小声的说道,“圣上如今是越发的多疑,虽然暂时看是信得过妾身的哥哥们,但是,谁也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毕竟臣妾身边还有太子,朱家现在可是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正因为你身边还有太子,所以圣上才信得过朱家,在事情变的更糟之前劝住圣上,也是你朱家大功一件。不仅是朝中的群臣,就是全城的百姓,都是会感激你们的。”

    朱氏现在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能平平安安过了这一关,让她吃斋念佛都行。

    世瑶明白她的顾虑,便说道,“圣上的皇位正是不稳的时候,若是连李纲这些都失去了,那圣上还能依靠的人,还有谁呢,不考虑别的,总的考虑太子,只有圣上安安稳稳的,太子才有将来。”

    朱氏猛然惊醒。皇帝这样任意妄为,最可能连累的就是太子,所以不管付出什么代价。她也不能让他像太上皇那样,等到民心丧尽那天。还有谁能保着他们母子。

    “多谢那你提醒,臣妾这就去通知哥哥。”

    “你如此深明大义,群臣会铭记于心的。”

    朱氏无奈苦笑,“臣妾能做的事情不多是杯水车薪,圣上若是能够一意抗金,这天下才算是有点希望。”

    现在大宋朝两代皇帝都是指望不上的,反而希望都在百姓身上。只是世瑶不想让朱氏在多担惊受怕了,这位皇后为人还是很不错的。

    朱氏当着皇后的面儿把要说的话让一个太监转达了,还特意嘱咐了要小心朱慎妃的人,她看着有些不好意思。“让娘娘见笑了。”

    宫里的事儿还有什么是世瑶没见过的,并不会放在心上,反而皇后处境不妙,免不了要提她担忧。她拍了拍皇后的手臂,“守着太子。便是你这一辈子的根本了。”

    “太后金玉良言,臣妾谨记。”

    世瑶笑了笑,这宫里的女人不容易,哪一朝哪一代莫不是如此,朱氏这样的为人。到真是有点可惜了。

    “太后,外面兵荒马乱的,还是搬回宫里来吧,臣妾每日给太上皇请安,时常看见太上皇对着太后的画像发呆,只要太后肯回来,延福宫……”

    世瑶摇了摇头,赵桓登基未稳就能对付李纲、种师道,等他稍微稳定一些就一定会腾出手来对付太上皇,而她如果不在宫里,或许还有转圜的空间,若是在宫里,那就等着赵桓挥动屠刀好了。

    “你的好意我就谢过了,只是宫里还有宣和太后,两宫碰在一处难免是非,现下还是省些烦恼的好。”

    朱氏并没有想过太上皇还会有危险,只以为太后是真的忌惮宣和太后,然而,刘太后现住在大内并不跟太上皇一处,想来,两宫碰上的机会也不多。

    “娘娘,刘太后现在住在钦圣皇后的隆佑宫,轻易跟娘娘也碰不上,现下上皇一人独居延福宫,臣妾看着心里都不是个滋味。娘娘何不?”

    提起赵佶世瑶心里就难免抑郁,虽然分开了这么多年,倒到底是从小到大情分,不可能完全无动于衷。

    “好了,这事情以后再说吧,我先回去,省的圣上知道了再生出事端。”

    “娘娘!”

    “李、种两位相公事情只要朱家尽了力,朝臣们一定会心怀感激的。”

    世瑶说罢离宫,等回到瑶华宫的时候心里还想着朱氏说的话,赵佶的情况必然是不太好,否则,朱氏那性格是绝不会多嘴的。

    “娘娘,李相公和种将军复职了。”红玉激动的跑进来说道。

    “这么快!”

    “可不是!宫门的太监还被圣上杖毙了几个,说是阻塞言论,离间君臣。圣上还褒奖了朱将军,多亏他及时将太学生的要求上达天听,否则,圣上还不知要被蒙蔽到什么时候。”

    这些太监可真够冤枉的了,陈东声势之大连后宫的朱皇后都听说了,而堂堂的皇帝居然还被蒙在鼓里,果真如此,该杀的也不是几个太监。

    “不管真假,好歹大家都算有个台阶下,这一关先过了,以后就看各自的本事了。”

    “娘娘还不知道,圣上现在是真不得人心,圣谕宣布了恢复种将军职务,百姓都要亲眼看到种将军才肯离去。后来果然是种将军出面,才算把局面安抚住。”

    “只怕圣上以后更要想尽办法陷害老将军。”

    红玉心中也是一惊,换了她是皇帝也受不了这个,“娘娘,这可怎么办?”

    “别慌,容我想想。”

    经过这件事,皇帝一定不敢明着对付种师道,暗中下手的话,他会怎么做呢?

    种师道身处冲家军大营,搞刺杀无异于痴人说梦,皇帝不至于那么蠢,即便是真的蠢哭了也不要紧,种师道必然能够安然无恙,怕的就是暗箭难防。

    “元一师太在宫里吗?”

    “连着几天师太都在帮忙救治伤患,奴婢得过去看看才知道。”

    世瑶心急如焚,忙说道,“我跟你一起去。”

    她今天来的到是瞧,师太刚从外面回来,她看起来十分憔悴,显然是累得不轻。

    “你怎么来了?”如今她们是师徒关系,彼此说话倒也随意。

    “有一件犯难的事情,想要请教师傅。”

    元一很惊讶,她这个徒弟不说是足智多谋吧,但是遇事儿也是个有主意的,竟然慌慌张张的求到她头上,可是让人费解。

    世瑶委婉的把皇帝准备对种师道不利的话透给她,小心的问道,“这种情况师太可有什么办法?”

    元一虽然不接触政事,但是联系当下也不能猜到世瑶的意图,她心中暗暗揣摩着,宫里若是下毒,会用什么样的毒药。

    “要是想要不动声色,必然得是慢性的毒药,宫里……”元一警觉失言,忙说道,“这天下慢性毒药何其之多,想要一一化解也不太可能。”

    世瑶才不在乎元一是不是失言,能救得了种师道要紧,“师太,我说的这位将军身负着国家的安危,还请师太勉为其难,想办法救他一命。”

    救人的事情,元一向来都是义不容辞,更何况,是身系着国家安危的人,“我这里有三枚护心丹,你先拿去,发现异常的时候先服下,至少可以缓出一点时间来。”

    “多谢师太。”

    世瑶千恩万谢的去了,叫红玉立刻送到种家军答应,种师道虽然有些意外,但还是瘦了下来,如此,形势显得更加逼人。

    李纲虽然复职了,但是他也没有办法阻止皇帝议和的决心,随着金银物件源源不断的运往金营,议和也算是初见成果。后面难办的事情,就是割让太原、河间和中山三重镇。

    “太原乃是军事要地,绝不能割让给金人啊!”李纲痛心疾首的说道。

    “李相公,不割让太原金人就不肯退兵,这个责任你担得起吗?”李邦彦冷笑着说道。

    李邦彦本是蔡京旧部,蔡京被新帝所不喜,一再遭到贬斥,但是,李邦彦却几乎没收到影响,反而有步步高升的意思,说到底,凭的就是议和两个字。

    不得不说,这个人脑力或者是仅次于蔡攸的,他当年能看得出来蔡京需要什么,现在也一眼就能看出来皇帝想要什么,只可惜,他的才智没有半点用在当用的地方。

    “圣上,如今城里有种老将军,城外有二十万勤王之师,只要圣上一声令下,瞬间就可打破金军。”

    赵桓的脸色冷了几分,大破金军,只怕是要大破禁军吧!

    “上次夜袭,李相公也是这样信誓旦旦,可是结果呢,损兵折将!”李邦彦讥诮的说道,“金人现在就在眼前,京城万一有点事闪失,李相公拿什么来抵偿。”

    “臣愿以项上人头担保。”

    “真要有事,要你人头何用!”

    李纲是个直人,不善于口角之争,事实上他就算是有张仪苏秦的口才,也挽回不了皇帝要议和的决心。

    赵桓当廷下旨,割让三镇,并要求三镇百姓归附金国,不得抵抗。

    消息传出,举国哗然,三镇百姓宁死不降,在宣抚知兵王禀和太原知府张孝纯的率领下,全城十六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男子皆编入守城之列,战况惨绝人寰。

    对比太原的惨烈,汴京见见回复到了常态,文恬武嬉,歌舞升平。

    北宋下级军官和普通百姓的抗金斗争,揭开了新的一页。

 第一百零一章 孤城

辽人有一句话,叫做“女真满万不可敌”,道尽了女真骑兵的勇猛,而完颜宗翰率领的六万铁骑,更是如狼似虎。

    太原知府张孝存以三千厢军决意收城,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而且,战况之惨烈也让人不忍听闻,各路援军的血液都沸腾了。

    在这个时候,最为难的便是刚登上皇位赵桓和他那满朝主和派大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