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万里随波行-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从黄河南岸运过来,因为途经昌平,滕琰也了解一些。不过也不能一直靠吴国那边,燕王可能也是想到这些,因此就分外关心昌平今年的产出。
  滕琰先前已经做了书面报告,如今又详细讲了一下。这时的生产力非常低下的,粮食亩产量也就二三百斤,没有高产的粮食品种,也没有高产的耕种方法,滕琰也不是神仙,她对农业一窍不通,当然变不出什么亩产千斤的东西来。她只是尽着自己的最大努力让昌平郡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面积地耕种。
  昌平本就是燕国主要粮食产地,平常年份所产的粮占燕地的三分之二还多,今年总产量是比最好的年份肯定有所下降,收税的比例也有所下降,但大量官员和勋贵们原来不交税的土地今年都交税了,最后总的计算,交上来的粮食比往年还要多一些。因为怕燕王会置疑她降低税赋的举措,她在汇报工作时还多次强调了这一点。
  这样算起来,昌平今年农业赋税上交的粮食是够燕王的十万大军了,燕王到燕地时带了八万人,又收编了燕地的两万多人马,所以现在是十万大军。不过再多的,就没多少了。如果明年一切太平的话,应该能扩大耕种面积,提高亩产量,今年秋收时,滕琰让各县注意选取一些高产的粮食做种子。
  秋收已经结束,正常情况下,吴国就应在现在停止对燕王大军的供应,滕琰在昌平时已经计算出要供应大军的粮草。新收复的平阳郡需要赈济,现在又多出了即将收复的燕都,燕地的粮食就要吃紧了,毕竟除了昌平,别的郡都不可能有收成。
  那样的话,燕王不会要增加昌平的赋税吧?别看滕琰已经努力降低今年的赋税了,但农人们留下的粮食也只是仅够糊口,以前的赋税太重了,滕琰把这些情况也一一说明了。
  燕王听了滕琰的话,马上明白了她话中的意思,说:“今年是没有办法,待燕地全部平复后,再减一成赋税,让百姓有点余粮。再就是把今年从军粮中拿出来赈济昌平灾民的粮食,归还军中后,昌平剩下的余粮,全部留给燕地赈济灾民。”
  “不过,要给九原、云中、北宁留出一定的份额。”
  燕王这句话的内涵量太大了。
  首先,燕王手下的大军不用燕地供应,那么吴国还会继续给燕王供应粮草?滕琰在心中想着,十万大军的供应不是小数,吴皇能轻易答应吗?
  郑军师看出滕琰的疑问,就主动解释说:“燕王上折子,请皇上再为军队拨一年的粮草,皇上已经答应了。”
  不是说吴皇自燕王到了燕地后,就万事不管吗?怎么还能答应这个要求?十万大军一年的供应,对吴皇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吧。
  那是吴皇的事,滕琰不去想,她在计算可以拿出更多的粮食去赈济百姓了。今年冬天,燕地会少饿死多少人!
  燕王又提到粮食要给九原、云中、北宁三郡留一定份额,就说明燕王打算在明年秋天前收复这三郡?
  其实也没什么吃惊的,燕王这几个月一直气势如虹,犬戎则是兵败如山倒。
  燕王虽然年轻,可眼界确实是高,格局确实大,滕琰顿时心生敬仰。这个与她同龄的青年,竟然有这样的雄才大略!
  滕琰很为燕地的百姓庆幸,她以前还没这样忧国忧民,但在昌平工作了这段时间,她已经从内心把自己归入了燕地百姓之中,认定自己得为燕地的百姓争利益,他们太不容易了。
  没想到燕王能为百姓做到这些,也是,如果燕王是个不知体恤民情的,也不会放手同意她在昌平的那些利民的措施了,滕琰从见了丰盛的晚餐后生起的不满也消散了不少。
  出来做事,遇到一个好领导是非常重要的,这在滕琰前世的职业生涯中,通过实践得出的教训。滕琰这次被郑军师逼着来到军营,心中一直最担心的就是燕王这个顶头上司,这下她心里的石头落了地,生活细节、个人习惯这些细支末节都可以将就,只有主流的思想理念无法勉强,如果有着太大的差异很难共事。还好,燕王还是靠谱的,滕琰在心里放松地吁了一口气,站起来认真地说:“燕王请放心,我一定会把这些粮食用好。”
  燕王点了点头,三人一起又议了一会儿,很是投契,滕琰也算是融入了最高决策层的小圈子。等到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郑军师带着滕琰告辞时,燕王也要去巡营,顺便就去看为滕琰安排的帐篷,滕琰进了军营就一直在燕王那里,这时也才去看自己的住处。
  滕琰的帐篷离燕王的大帐不远,紧挨着郑军师的帐篷,外表看起来与郑军师的帐篷一样大小,里面分前后两部分,由一幅帘子隔开,外面摆着矮塌,案几,书架,是一个可以兼书房、办公室、会客室多功能的空间。里面却又是另一番天地,一张华丽的大床让滕琰一愣,上面还带着漂亮的绣花帐子,周围摆着梳妆台、衣箱、盆架等闺阁中常见物品,飞珠听到他们说话的声音,手里拿着一件衣服从衣箱前转过身来,看见滕琰,低声叫了声公子就站在一旁。
  “滕公子还真带了侍女。”燕王的声音听起来很不快。但显然郑军师事先已经同燕王说过什么了,燕王对飞珠出现在这里并没有吃惊。
  郑军师上前笑眯眯地说:“怎么样?滕公子还满意吧?”滕琰见他给燕王一个眼色,就装作什么也没看见送他们出了帐篷。让郑军师去解释吧,她该好好休息休息了。
  带着飞珠最大的好处不只是能享受她的细心照料,而是能躲开很多麻烦。在一群男人的世界,总有人不太讲究礼节,随随便便地进出。滕琰只好十二个时辰保持警惕。但有了飞珠在身边就不同了,一个男人和一个漂亮的丫头在一间屋子里,再大大咧咧的人也不会乱闯,这是近几个月来滕琰总结出来的。她可以借着同飞珠同住好好地放松一下,解下缠着胸部的布,舒舒服服地洗个澡。
  现在她就是这样,刚刚好好地泡了个热水澡,把一路上的灰尘和疲惫都洗了下去,身上只穿了套舒服的内衣,躺在被窝里,望着头顶的床架和帐子,有一搭无一撞地同飞珠说:“这床是先安放好了床再搭帐篷的呢还是搭了帐篷后在帐筵篷里装好的床呢?”反正是不可能安好帐篷再抬进来的,帐篷的门哪有那么大?
  “是先抬来的床,郑军师让那些军士在床的外面搭起了帐篷,我一直看着了。这床还真的不错,比起原来开国公府里小…………的床也不差多少。”飞珠一直跟着滕琰,现在性格也开朗些了,见识也长了不少,她早就习惯称滕琰为公子了,今天这架典型的闺床让她有了回到开国公府里的感觉,才一不小心出来了个小姐的小字。
  说实在的,滕琰也对这张床非常满意,人一生的三分之一都是在床上度过的,所以一张舒适的床很重要。这张床不仅满足这一点,还有很强的隐秘性,简直就是一间小屋子,三面都有围栏,只有一面留出可以开关的门来,再加上严密的绣花帐子,真是在里面怎么样都不怕有人看见。真是难为郑军师了,不知他在哪里给她找到这张床的。
  “晚上,你吃的什么?”滕琰继续关心,看看飞珠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明天她去想办法,等她忙起来可能就什么也顾不上了。
  “外面的军士给我送了饭,有好几样菜呢。还送了蜡烛、纸笔好多东西,打水、拿东西都可以叫外面守着的军士来做。”飞珠知道滕琰担心什么,赶紧让她放心,现在的飞珠不同以往,懂事、能干,就是回到前世给她当个助理也绰绰有余了。
  
                      
作者有话要说:  




☆、第七十三章

  这之后,与滕琰预计的一样,郑军师给了她那么多的银子,还给她弄了那么漂亮的床,当然不是让她来渡假的。虽说滕琰能干,但一下子接了这样多的活也忙得晕头转向。她得统筹协调昌平、平阳两郡及京城附近燕王占领的地方的政务,调拨粮食、安排赈灾、考察任命官员、规化明年的工作,好在有前几个月的基础,滕琰现在对燕地的情况有了一定的熟悉度,一系列的事布置起来都很顺畅。就是原来最缺乏的人才,也因为在昌平时她接触和培养了大批的官员,现在到了用人的时候,能从昌平抽调提拨,但也造成了一个有些奇怪结果,现在燕地的文官一系的都来自昌平,就是不是昌平人,也是犬戎入侵时逃到昌平的,而武官一系的都是燕王手下的将领。
  燕地的政务还不是全部,郑军师还把军队的后勤的工作也交给了她,自己则一心同燕王准备攻城去了。这项工作也许没有燕地的政务繁杂,但麻烦在于滕琰并不熟,她也只有从基层开始熟悉。燕王的大军的供应一直靠的是从吴国送来的各类物品,最主要的就是粮草和军械。从吴国运来,一过黄河,交给设在蓟县的一个屯粮处,以下就由燕王这边的人负责了。
  运送粮草到前线,并不是一项轻松的活,随着大军逐渐向北进发,工作量也不断增加。滕琰在昌平时也有一项工作内容与此有关,就是安排服徭役的百姓帮助运粮,在古代,每一个男丁都有义务为政府免费服务一些时间,燕地现在规定的服役时间是每人每年二十五天,运送粮草的工作主要就是由这些服徭役的百姓承担,由军队中的押粮官带着士兵负责管理和保障安全。
  粮草运到前线,再由军需官按人数发给各支部队。
  现在这一条流水线就交给了滕琰。
  要说燕王和郑军师对滕琰真是太放心了,滕琰有时都觉得他们用人确实…………怎么说呢,敢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一个十几岁的人,真是用人不疑呀。除了亲眼见了滕琰的能力,真心信服外,另一个重要原因,他们也确实没人可用。
  燕王这次出兵,带来的人真只是兵!这话说得并不奇怪,军队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兵,但也应该有其它人员,比如文职人员,再比如谋士,但燕王身边这类人非常之少,郑军师为什么忙得生了病也不敢休息,因为燕王只有他一个幕僚!另外时常出入燕王大帐的只有两个文书,而且他们只管替燕王做些文笔工作。只要随便看几本关于战争的演义,就会知道既使是个占山为王的土匪,手下还会有几个智囊呢,参考燕王还带了御医、厨师、内侍和上百的下人,这种配备更显得极不合理。
  滕琰到了军营,也知道了不少的消息,当初吴国在黄河南集结军队时,是从御林军、吴国的几个郡各处抽调的军士,最高品级的将领只是校尉,燕王练兵几个月后,在这些人中任命了八个将军,每人配两名偏将,将一万人。吴国成名的将军、军中世家、勋贵子弟一个没来!
  这样的情况造成了燕王的这支队伍打起仗来没问题,但其它方面就差了些。就说昌平郡尉和下面各县尉的人选吧,自然是都来自军中,可是水平确实是不高,主要是整体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都很差,唯一的优点就是对燕王十分的忠心。当然滕琰也从中受益,自从她第一次出门视查,郑军师为了给她立威,给了蓟县的叶县尉十分没脸,从此以后,这些军队中出来的老粗对她都是恭恭敬敬的,她所推行的政务执行起来就分外顺利。
  滕琰并不心虚,她的能力明摆着,在这里,再也不可能找到一个象她这样专门学过管理的专业人才了。领导着这样听话的一群手下,她的能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接管了军需的工作还使滕琰见到了邓郡尉,现在应该称他为邓将军的,他被燕王任命为手下的第九个将军,率领原昌平守军改编的一万人。
  同他一起来看滕琰的还有他的儿子邓锋。邓锋从京城出来就跟着燕皇到了平阳,平阳城犬戎破的时候,他护卫着周王、安宁、安静两位公主逃了出来,曾经在山中落草,后来遇到燕王的大军,周王和两位公主被送到了昌平,他也回到了昌平的家。自然而然地,又随着邓将军出兵了。燕王也很给邓将军面子,封了邓锋做偏将,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燕王确实有容人之量。
  滕琰想起自己和邓锋还没有谋面就有了两次交集,一次是邓家都不知道的,她那时怕嫁给一个有三妻四妾的男人,就自己暗地里挑了两个本时代的好男人,邓锋光荣入选了,还有一次,邓郡尉看上了她做儿媳,想让她嫁给邓锋,可邓锋不在昌平城内,自然也就不了了之。真是山不转水转,他们还是在军营中见面了。
  邓锋的外表非常象他的父亲,身高体长,健美壮硕,浓眉大眼,鼻直口方,浅棕色的皮肤更显出刚阳之气,见了滕琰,亲热地上前拍着她说:“公子的事,我都知道,要不是公子,父亲恐怕未必能守住昌平,现在也不能好好在这儿,今晚天我请你喝酒,好好谢谢你!”
  滕琰被他的大手拍得晃了几下,斜眼看邓将军的一脸不自在的表情,明白邓锋别的事都清楚,只除了自己是女子这一条。凭着两家的交情,他自然要与自己交好,不过滕琰当然不会介意邓锋拍了她。只一面,她对邓锋就有了极好的印象,光明磊落,坦荡大气、热情阳光。她同邓锋一样,也想好好地维持两家的世交。
  当晚,邓锋果然带了两坛好酒来了滕琰的帐子,见了飞珠,嘴巴半天没合上,好不容易才憋出来一句:“别人说公子带了个侍妾进了军营,我还不信,以为他们是抵毁你!”
  见飞珠出去了,又诚恳地说:“公子,听父亲说,你从小就没去过军营,大概是不知道,这军营里带着个女人,是不吉利的。再说,你还小,那种事做多了,身子就亏了,你看你的小体格!你看我们家,家规就不让早娶,也不让纳妾,就怕把身子淘空了,我都二十了,还是童子身,你看看我。”说着拍了拍自己的胸膛,咚咚作响,“你还是把她送回家里去吧,跟我天天练练拳,我保你过一两年就能长成我这样。”
  滕琰不知说什么好,她怎么练也练不成邓锋那样啊,只好笑着转过话题说:“邓偏将押送军粮也很辛苦呀,这一路上能吃好睡好吗?”
  邓锋当皇宫里的侍卫也好几年了,虽然是个直脾气,但人聪明,也懂得查颜观色,见滕琰不接这个话,也就不提了,毕竟还不熟,看在两家的交情上他才多说几句。马上就接着说:“辛苦也是应该的,就是燕王瞧不起我们燕地的兵将,一直不派我们燕地的兵去打犬戎,只是让我们运粮、打杂。公子,你能不能给我们求个情,让我们去攻城,听说郑军师特别赏识你。”
  打仗的事滕琰真不懂,也不想参合进去,也不接他的话,只是热情地让邓锋与自己对坐,喊飞珠去厨房要几个菜,又取了葡萄酒,她可不打算喝邓锋带的烈酒,虽说酒精浓度也不高,但自从她发现了这里有葡萄酒后,就只肯喝这一种酒了。
  酒逢知己,几杯下去,他们已经十分投契了。没有犬戎的进犯,邓锋与滕琰恐怕永远也不能相识。话题自然就是这一年多昌平郡和平阳郡的事情。
  邓锋是海量,一大坛酒下去了,也只露出一点醉态,借着酒劲,脱去上衣,露出健壮的上身,拔剑起舞,一边高歌,歌词是《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身似矫龙,剑如闪电,滕琰被深深地感染了,邓锋是在宣读他言辞慷慨、情绪激昂的请战书啊!这份渴望战斗的热情,正如作出这首诗的秦人一样。做为后来归降的部队,燕王现在不愿意重用他们,邓将军和邓锋还没打上一仗,邓锋自然是不甘。
  在军营里过了几天,滕琰现在也理解了这些热血男儿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她拿筷子敲着坛子,也一同吟颂起来。
  舞毕,邓锋又倒了一大杯酒,一口气喝了下去,惆怅地说:“当日,平阳破城时的惨状,世弟你是没看见啊,犬戎人把咱们燕人当狗一样屠杀。”要不怎么说酒是个好东西,一顿还没喝完,邓锋和滕琰已经是世兄世弟相称了,邓锋很快又打起精神,接着说:“我那时就想,我们居然被蛮夷欺负成这样,总会有一天我们会把帐都讨回来!就冲燕王只靠几万人马,把十万犬戎人打得丢盔弃甲,我誓死追随!非打到犬戎人的老家不可!”
  
                      
作者有话要说:  




☆、第七十四章

  “好!”郑军师站帐篷门前含笑叫好,燕王也站在那里,应该是刚刚进来的。郑军师向邓锋赞赏地一笑,又转过头来对滕琰说:“滕公子和邓偏将很熟?有好酒偷偷地喝,也不请燕王和老夫。”
  滕琰和邓锋赶紧起来行礼,滕琰替邓锋高兴,他刚才的一番言语,燕王和郑军师听了,自然是高兴,说不定想上战场的愿望就实现了呢。所以赶紧用眼神示意邓锋,让他上去表决心。
  邓锋果然机灵,马上跪在燕王面前请战:“请燕王派我出战,我愿为马前卒!”
  滕琰在一旁敲边鼓:“邓家与犬戎人有世代的血海深仇,世兄又亲见犬戎人屠杀燕人,心里一直憋着火,燕王要是能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出战,世兄必会不惜肝脑涂地,报效燕王。”
  “那好!我给你个机会,攻城时让邓将军负责一面城墙,看你父子能不能第一个破城?!”燕王扶起邓锋,拍着他的肩膀答应了。
  邓锋激动不已,马上说:“王爷就看我们父子的吧!”
  燕王庄重地鼓励他说:“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邓偏将勉之!我巡营路过,听有人高歌《无衣》,歌声慷慨,故而过来,邓偏将好气魄!不愧为燕地的好男儿。”
  于是添酒回灯,重开宴席,燕王滴酒不沾,滕琰来了后就没见他喝过酒,郑军师同滕琰差不多,只是拿着酒杯偶尔喝上一口,邓锋也不敢再豪饮,气氛就不如刚才热闹,滕琰见要冷场,就请邓锋再舞一次剑。
  刚刚燕王说他们巡营中听到邓锋的高歌,才循声而来,估计是没看到舞剑,至少是没看全。滕琰虽然不太懂,但也明白邓锋的剑术不错,也算是给他个表现机会。
  出乎意料的是,燕王也练过武功,而且不是花架子,他也下场同邓锋一同对舞,从邓锋的神情就能看出来。滕琰在昌平时就知道邓将军一身功夫了得,三五个彪型大汉根本不在话下,也听说过邓锋早得真传,功夫不错,而且正当血气方刚之年,真动起手来,邓将军也未必是自己儿子的对手。
  真正的好功夫都是练出来的,不下苦功根本就不用想,没想到高高在上的燕王居然喜欢练武。
  同邓锋舞了会儿剑后,燕王兴起,嫌帐篷内施展不开,非拉着邓锋、滕琰和郑军师一起去校场骑马演练骑射,滕琰做为观众,跟着大大开了一回眼界。
  天色已黑,校场挑起了一圈的灯笼,闻迅而来的将士挤满了校场周围,但又鸦雀无声。邓将军挤到滕琰身旁,小声问了句,“锋儿不会惹祸吧?”
  滕琰笑着看了过去,慈父的心肠都是一样的,邓锋不止武艺出众,人也精明,现在与燕王搭上话了,很快就会有出头之日,邓将军也不是没有识人之明,只是关系到自己的儿子,一时看不清。别的也不好多说,滕琰只小声说了一句:“燕王已经答应攻城时让你父子负责一面城墙。”
  邓将军脸上的笑意遮掩不住,静下心来关心滕琰几句,他是最知道滕琰的底细的,又嘱咐她,要有什么不方便的事就找他,还特别加了句:“锋儿是个实心的,你有事也可以叫他做。”
  滕琰明白他话里的意思,这是想让自己成为他的儿媳的心还没灭呢。可是她已经有了陆伯甫,要不邓锋真是个不错的人选。
  一旁的郑军师见邓将军与滕琰小声说话,也对邓锋和滕琰的关系非常关心,细问了一回,知道他们今天才见的面之后才罢了。
  突然鼓声大作,燕王和邓锋都换了铠甲,骑着战马,从校场的两头进来,燕王还是一身红,手拿长戟,邓锋是一身白,手拿长刀,两人打马相向,马越跑越快,当的一声,戟刀相交,身体具是一晃,两马错身而过,一个回合。拨转马头,马如疾风,又是一个回合,转眼间,十几个回合过去了。
  这是古代战争中将对将的打法,滕琰也曾在昌平见过,这次离得近,看得更清楚。这种交锋,比的就是力量,力气小的,武器一下子都能震飞了,当然还有其它因素,比如马就很重要,越是高头大马越好,据高临下,人借马势。另外就是看技巧了,动作一闪而过,小动作不好分辩,她的水平不够,眼力不行,只能看看热闹。
  又过了会,燕王就停下马,笑着说:“邓偏将勇猛,承让。”这是说邓锋胜了。
  虽说战场上不可能是靠一个人的功夫好就能取得胜利,有多少名将还是文人呢。但有个好身手在军中确实是很有威信的,这一下邓锋就出了名。旁边观战的将领们哪能只看不动手,好几个人就到燕王前面要求与邓锋比一场,。接下来的几场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