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按照历史经验,凡是谥号为哀帝的皇帝,通常都不靠谱,要么柔弱,要么受人摆布,再加上汉哀帝刘欣生平事迹,最著名的莫过于他和董贤的同性之恋,并为后世贡献出了一句成语——断袖之癖,所以更加容易让人误会,以为汉哀帝刘欣只不过是又一个耽迷享受、无所作为的昏庸皇帝。

其实,哀帝刘欣很强!

汉成帝在位之时,几乎是一个空架子,权力全部操控在王家手中。在后宫里,他可以随便冲动,进而随便行动,但一旦出了后宫,对不起,冲动可以,行动不行。譬如,有一回汉成帝召见刘歆,相谈甚欢,一时冲动,便想封刘歆为中常侍,左右人一致反对,这事得先征求大将军王凤的意见。汉成帝不悦,中常侍又不是什么大官,这点小事,有必要问大将军王凤吗?左右人叩头而争,有必要,相当有必要。汉成帝于是问大将军王凤,王凤摇摇头,NO。汉成帝没辙,只得打消念头,回后宫发泄而去。

哀帝继位之时,年方二十,年轻气盛,他可不想当成帝这样的窝囊皇帝,他要做真正的天下至尊,“天下之众,受制于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障碍,无疑就是权倾朝野的王家。

哀帝也深知王家势力根深叶茂,想一举拿下并非易事,因此继位之初并未轻举妄动,而是对王家大为笼络,尊王政君为太皇太后,对王家的几个实力派人物——王莽、王根、王舜等人,也都增封加邑。稳住王家之后,哀帝开始培植自己的外戚势力,尊自己的祖母傅太后为皇太太后,与太皇太后王政君平起平坐,再尊自己的母亲丁姬为帝太后,先后封傅氏侯者六人、大司马二人、九卿二千石六人、侍中诸曹十余人,封丁氏侯者凡二人、大司马一人、将军、九卿二千石六人。

羽翼丰满之后,哀帝这才开始向王家动刀,罢免大司马王莽,遣归封国,其余王氏也都调离中央,各回封地,朝中官吏凡是由王家所荐举任命的,一律免职。煊赫一时的王家,遭遇毁灭性打击,中央朝廷之上,王家一人不剩,从此远离权力中心。而王家一直以来的老天牌、保护神王政君,也被架空一旁,非但失去了干预朝政的权力,更在后宫受尽委屈,哀帝的祖母和母亲经常当面称呼她为老太婆,辱戏她以取乐。

哀帝继位的第二年和第五年,哀帝的母亲丁姬和祖母傅太后先后辞世,然而对王家而言,依然看不到任何重返权力中心的希望。朝政大权,早已牢牢握在哀帝手上,哪里肯再和王家分享?哀帝继位以来,以杀立威,先后杀了两位丞相,重臣十数,大臣们噤若寒蝉,莫之能抗,哀帝年纪轻轻,其权威竟已经和当年的汉武帝、汉宣帝相仿佛。哀帝专宠董贤,将年仅二十二岁的董贤封为大司马、高安侯,没人敢于反对,哀帝更在一次酒宴上公开告诉众人:“吾欲法尧禅舜,何如?”意思是禅位让董贤当皇帝,群臣也只能默默而已。

再说王莽回到封地新野都乡,当时制度,诸侯未经许可,不得随意离开封地,王莽名为就国,实如软禁。王莽杜门自守,咀嚼着失去权力的落寞,体味着扫地出门的悲凉,姑妈王政君已经指望不上,他要想重返长安,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就只剩下他多年积攒下来的名望。适逢他二儿子王获杀了一名奴婢,王莽大喜,意识到机会来了,于是强迫王获自杀谢罪。照理说,杀了一名奴婢,大不了赔些钱财就是了,犯得着赔上自家儿子的性命吗?王莽一笑,这你就不懂了,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矫枉必须过正,王获如果是死罪,我杀了他就一点也不稀奇,相反,王获明明可以活命,我却偏要杀他,这才是本事。什么叫大义灭亲,那就是有机会要杀,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杀。

王莽逼死王获之后,舆论一片赞扬,都夸王莽公正严明、不徇私情,前后一百多人上书给哀帝,为王莽喊冤鸣不平。哀帝也感到了舆论的压力,反正现在自己权力已经稳固,谅王莽也不可能翻出什么大浪来,于是乐得顺应民意,将王莽征回长安,命其侍奉太皇太后王政君。

哀帝想得挺好,只要他活着,王莽和王家就永远不可能东山再起。不幸的是,哀帝早年便患有痿痹之病,手足痿弱,肢体麻痹,继位之后,病情日渐沉重,后来更是只能时常卧床。在他继位第七年,公元前一年六月戊午日这一天,哀帝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居然就病死了。他的灵魂逸出身体,看见未央宫中一片混乱,内侍们都因为他的突然驾崩而惊慌失措、六神无主。哀帝没想过自己会这么快死,因此生前并没有预先安排后事,他的灵魂游荡在未央宫中,他倒很想看看,那些活着的人们,将如何填补他留下的巨大的权力真空。不一会儿,他便看见一架马车冲入未央宫,车上下来一位白发老太太,面如寒霜,神态威严,内侍们大气也不敢喘,闻风而拜。哀帝认出来了,老太太正是太皇太后王政君。哀帝苦笑着,他知道,一切都完了,王莽要出头了,王家也将卷土重来,傅氏、丁氏两大家族将被铲除,而他最爱的董贤,也将追随着他一命归西。哀帝的灵魂不忍再看,号哭着上天而去。

王政君时年七十,听到哀帝之死,立即起驾直奔未央宫,老太太在朝中前后近五十年,未央宫中谁敢和她叫板,自然任她予取予求。老太太取皇帝玺绶,收发兵符节,下诏尚书,命百官奏事,又派使者火速召王莽入宫,统领中黄门、期门兵。短短一个时辰之内,老太太便重新夺回了帝国最高权力。王政君临朝称制,她吃过了哀帝的苦头之后,一心认定权力交到自己家孩子手中才放心,于是重新封王莽为大司马,代理执政。

王莽再度掌权,立即展开大清洗,董贤和妻子自杀,家属流放,曾经不可一世的傅氏、丁氏两大家族,皆被褫夺官爵,废为庶民。清洗所到之处,死人也无法幸免,王莽又挖开哀帝的母亲丁姬和祖母傅太后的陵冢,烧燔椁中器物,开棺曝尸,臭闻数里。王政君起初尚且不忍,王莽一再坚持,王政君见王莽一片孝心,定要为她当年受到丁姬和傅太后的侮辱出气,也就成全了王莽的美意。

【No。5 通天之路】

世间多有守财奴,究其心态,大体是缺乏安全感,于是只能在钱眼中安身立命,惶惶然了却一生。世间也多有守权奴,究其心态,同样也是缺乏安全感,因为一旦失去权力,势必将遭到政敌清算。在这一点上,王政君和王莽姑侄二人有着强烈共识:头可断,血可流,权力不能丢。哀帝在位之时,王家惨遭打压,饱尝失势之苦,如今好不容易翻过身来,哪里肯再让大权旁落,从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哀帝死后,并未留下子嗣,王政君和王莽于是选立年仅九岁的中山王刘箕子为皇帝,是为汉平帝。九岁的孩子,只对玩具和游戏有兴趣,对权力则没有丝毫概念,不会争也无力争,朝政大权自然全部落在了王政君和王莽手里。

尽管如此,王莽并不敢掉以轻心,汉平帝毕竟不是彼得·潘,他终究是要长大的,等他长大了,难保他不成为下一个哀帝,扶植自己的外戚,和王家分庭抗礼。因此,王莽一方面对汉平帝的母党大加封赏,拜汉平帝的母亲卫姬为中山孝王后,封汉平帝的两个舅舅卫宝、卫玄为关内侯,另一方面又对汉平帝的母党严加防范,明令其留在中山,禁止进入京师长安。卫姬思儿心切,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日夜啼泣。

王莽罔顾人伦,强行隔绝汉平帝母子,使不得相见,朝中对此多有非议,这其中就包括王莽的大儿子王宇。王宇不仅同情汉平帝母子,更担心平帝成人亲政之后对王家实施报复,于是私下派人和卫姬诚通款曲,又劝王莽将卫姬迎入长安,使平帝母子团聚。王莽大怒,王宇是他长子,未来将继承他的爵位和事业,理应和他一条心才对,然而居然敢和他作对,盛怒之下,将王宇打了个半死。

王宇见劝谏不成,又来和老师吴章及舅兄吕宽商议,吴章和吕宽苦思冥想,最后想出一个馊主意,那就是装神弄鬼,吓唬王莽,王莽一害怕,没准就会同意。谋划已定,吕宽趁夜运来一车狗血,泼洒在王莽府第门前,不料被看门的逮个正着,当即扭送狱中,尽得其阴谋。王莽闻报,大为不屑,狗血算什么,要洒就洒人血!

王莽先杀光吴章和吕宽全家,再杀长子王宇,将王宇投入监狱,下药毒死。王莽的妻子苦苦哀求王莽饶王宇一命,为此哭瞎了眼睛,王莽心如铁石,执意不听。王宇的妻子虽然有孕在身,然而谁让她是吕宽的妹妹呢,也被王莽下在狱中,等她生下王家骨肉之后,随即诛杀。

对于王莽来说,杀死亲生儿子王宇,乃是必须付出也值得付出的代价。只有先杀王宇祭刀,接下来的杀戮才会理直气壮,让外人无话可讲——我连儿子都杀,可见我并无私心,我岂好杀哉!我乃是为了天下安宁。

屠刀举起,人头落地。王莽借王宇一案,杀尽卫姬家族,只留卫姬一人活命,同时追查牵连,铲除异己,逼死向来对自己不满的叔父王立、堂兄王仁,又杀皇亲国戚、州郡豪杰数百人。

这是一场更为惨烈的大清洗,王莽的反对者几乎被一网打尽,朝野上下从此俯首帖耳,听任王莽翻云覆雨、为所欲为。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狂妄,而狂妄的终点,无疑是自己当皇上。于是,王莽开始有计划地攀爬权力的天梯,一步步缩短着他和皇位的距离:

先是将自己的侯爵晋升为公爵,称安汉公。

再将女儿许配平帝为皇后,自己借机再称宰衡,位在诸侯王之上。

再加九锡。

此时,平帝已经十四岁,正是叛逆期的少年,对王莽大权独揽很是不平,虽然王莽还算够意思,把宝贝女儿嫁给他当老婆,可他毕竟只有十四岁,有老婆也不懂得怎么用,因此并不领情,他只知道王莽幽禁他的母亲,杀尽他的母党,同时也夺走了本该属于他的权力,于是私底下时常向内侍们抱怨,扬言一旦日后亲政,必然报复。消息传到王莽耳中,王莽一不做,二不休,女婿也不要了,干脆将平帝用鸩酒毒杀。群臣们慑于王莽威势,虽然觉得平帝之死其事可疑,但毕竟查无实据,于是也只能报以叹息而已。

平帝一死,汉元帝这一支就绝了后①,新任皇帝只能在汉宣帝的后裔中挑选。王莽挑来挑去,最后相中了广戚侯的儿子——年仅两岁的刘婴。两岁的孩子,大小便尚且不能自理,遑论临朝听政,于是乎,王莽顺理成章地搬出周公辅佐成王的故事,来个照葫芦画瓢,立刘婴为皇太子,号曰孺子,自己则居摄践祚,服天子韨冕,称假皇帝,拥有天子的所有权力,享受天子的所有待遇。可怜的刘婴,虽然名为皇太子,却终年被王莽关在黑屋子当中,能够接近他的只有喂养他的乳母,但是就连乳母,也被禁止和刘婴说话,更别说给他爱和教育了,以至于刘婴长大之后,几乎如同白痴,连鸡鸭猪狗也不认识。

尽管王莽一再对外宣称,天下是我的,也是刘婴的,但归根结底,还是刘婴的,等到刘婴长大成人,我马上告老还乡,把天下让还给刘婴。然而这话已经没有人相信。王莽称帝之心,已是路人皆知,于是神州内外,各种劝进的符命有如雨后春笋,应时而生。

先是武功县有人淘井淘出一块白石,上圆下方,上面有丹书之文:“告安汉公王莽为皇帝。”很快临淄县又有人做了一个梦,梦见天公使者告诉他说:“假皇帝当为真皇帝。如若不信,明早屋外会有新井。”第二天早上醒来一看,屋外果然有新井,而且深达百尺。接着又有巴郡石牛,扶风雍石,都是石头上刻字,督促王莽称帝。再接着就是前文提到过的哀章,伪造铜匮图书,佯装是汉高祖刘邦显灵,将江山主动转让给王莽。

天意不可违,王莽于是召集百官,出示符命,又当众握着刘婴的手,泪如泉涌,动情说道:“当年周公摄政,终于盼到成王长大继位,我也想和周公一样,等你长大之后,还天下于你,无奈皇天威命,咄咄相逼,催促我受命自立,呜呼,这何尝是我的本意。”说完,哀叹良久,殿内百官,闻言无不感动。

王莽登基而上,南面就座,侍者牵刘婴下殿,向王莽跪拜称臣。这一坐一跪之间,西汉王朝寿终正寝,王莽的新朝从此诞生。

这一天,为公元第九年正月初一。

【No。6 粮食与理想】

千百年来,王莽留给人们的印象,基本上是一个大坏蛋、大奸臣,京剧舞台上的王莽,也永远只有唱白脸的命。传统史家对于王莽的攻击,火力首先集中在他谋朝篡位,得国不正。在这一点上,王莽无疑觉得自己特冤枉,古往今来那么多开国帝王,都可以说是或直接或间接的谋朝篡位者,为什么偏只揪住我不放?再说了,在开国帝王中间,有几个是我这样满腹经纶的读书人?王莽越说越气愤,又拉住同病相怜的孟德公,求援似的问道:“操,我们这读书人的事,能叫篡吗?”

近世以来,皇帝早已不坐朝廷,少了忠君这顶大帽子,对于王莽的评价方才渐趋积极,这其中,尤以吕思勉先生挺莽哥最力:“王莽为有大志之人,欲行其所怀抱,势不能不得政权,欲得政权,势不能无替刘氏;欲替刘氏,则排摈外戚,诛鉏异己,皆势不能免,此不能以小儒君臣之义论也。”

应该说,吕先生之评论,如窥王莽之腹心。王莽代汉自立,绝无道义之惭愧:自古天下有民,贤者牧之。尧以天下禅舜,舜以天下禅禹,墨家所谓尚贤也。当世大贤,舍我其谁?我这是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与其叫无能的刘家子孙占住茅房,不如我当仁不让,以一肩扛起天下兴亡。

王莽也是说到做到,即位之初,便接连推出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新政,今择其要者,罗列如下:

一、土地收归国有,按人均重新分配,一对夫妇,分田一百亩,八口之家,分田九百亩,凡过此限者,多余田地禁止买卖,一律没收。

二、废除奴隶制度。禁止新增奴婢,现有奴婢,允许继续拥有,但禁止买卖。

三、重要物资,国家专卖,包括盐、酒、铁、矿产、山泽资源、铸钱权等等,禁止商人插足。

四、贷款制度:人民因祭祀或丧葬的需要,可向政府贷款,不收利息。人民为从事农商生产,也可向政府贷款,利息则为纯利的十分之一。

五、稳定物价:五谷食粮布帛之类日用品,在供过于求时,由政府照成本收购,避免物价暴跌。在求过于供时,政府即行以平均价格卖出,防止物价上涨。

六、鼓励生产:凡无业游民,每人每年罚布帛一匹,无力缴纳的,由政府强迫他劳役,在劳役期间,由政府供给衣食。土地如果抛荒不耕,则征收抛荒税,以为惩罚。

今人纵览历史长河,每每不免有老大帝国、死水微澜之感,然而如果经过新朝这一航段,见了以上新政,想必定将为之眼前一亮、神清气爽。以今天的眼光而论,王莽以上诸政,略同于强势政府下的国家社会主义,而竟能在他那个时代发生,不可谓不是奇迹。不过考察王莽的动机本源,却依然是儒家重民轻商的思想,其目标则是追求大众的福利和社会的正义,平均地权,保护民生,禁止资本作恶,打击奸商渔利。在诸项政策之中,最为敏感同时也是反弹最大的,则是第一、第二条,可想而知,这样的政令一颁布,当时那些炒地皮和奴婢的人,立即陷入歇斯底里的恐慌,都怕砸在手里,也顾不上禁止买卖的法令,疯狂抛售,“坐买卖田宅奴婢,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读至此处,那些为高房价所苦的同学们不免会产生现实联想:那些炒房的投机者,何时轮到尔等恐慌?

在漫长的皇权时代里,王莽的这次改革,几乎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使老百姓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站在了一起。王莽的这次改革,本应有机会和秦帝国的改革相提并论,同垂史册,并彻底改写中国历史,然而却终于失败,落得惨淡收场。王莽怀抱一浪漫理想,他要在人间再造黄金时代,重现远古荣光,然而,他激进的狂风暴雨式的改革,大大损害了权贵大地主的利益,他们私下抱怨,不怕皇帝耍流氓,就怕皇帝有理想。私下抱怨之后,更有公开抵触。王莽终日包围在这群既得利益者的聒噪声中,而他一心为之请命的那些穷苦百姓,却并无一人站出来为他声援说话,哀莫大于心死,王莽很快也就心灰意冷,最关键的土地国有和废奴制度,在坚持了四年之后,便不得不草草收回。

后世鉴于王莽之败亡,于是将其改革也一并抹杀,视之为穷折腾,政治思想也日渐保守委靡,追求“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东晋宰相王导便是显著一例,其为政务求安静、宽简平易,当时人讥讽他无能昏聩,王导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

然而,王莽的最终失败,和他的改革关系并不大,真正将他逼上绝路的,实则是接连不断的天灾。

在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古代,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心腹大患。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在正常的年景,扣除各种赋税,三年耕,能有一年之蓄,已经要谢天谢地了。一旦赋税高上去,马上便要青黄不接,只能靠借贷救济勉强支撑。一旦碰上大规模的天灾,食物很快就会无以为继。结果只能是活不下去。

偏偏在王莽执政后期,天下连年大旱,蝗虫蔽天。大半个中国的农业,都在这种不幸的天灾面前接近瘫痪。如此大面积的天灾,摊上任何一个皇帝,都可能是致命一击。摊到王莽头上,王莽也只能自认倒霉。

大面积的天灾,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首先是流民四起,弃乡觅食。接着是田地抛荒,劳力短缺。再接着是流民所到之处,随之也陷入粮食危机,更多无辜者被迫卷入,老弱病残死于道路,壮年男女则加入流民队伍,雪球越滚越大……

王莽天凤四年(公元17年),也即刘秀从长安太学潜逃回老家舂陵的同一年,数十支流民武装先后在中国大地涌现,如琅琊吕母、会稽瓜田仪、南郡张霸、江夏羊牧、徐兖力子都等,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则是活跃在青州、徐州的樊崇武装(后来的赤眉军)以及荆州的绿林军。

这些流民武装和刘縯不同,他们并非存心要造反,他们实在是因为饿得活不下去,这才聚众抱团,希望能求得一顿饱饭。他们只有一个最最朴素的目的:活下去。他们并不愿意造反,也从没有喊出打倒朝廷、王莽下台之类的政治口号。因为饥寒穷愁,因为生存的渴望,他们才暂时聚在一起。他们的心愿很简单:挨过这段艰难的日子,挨到收割季节,粮食成熟,便回归乡里,生活重新开始。因此,尽管流民武装的规模往往有数万之众,却并不敢攻城略地,只是转掠求食而已,而且也不敢多抢,求得当天的口粮足矣。他们还是盼着某一天能够返回乡里,不敢把事情做绝。不像后来的起兵者,一上来便要称帝,至不济也要称王。成不成功另说,门面先要充个十足。

第六章 地皇二年

【No。1 兄弟同心】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转眼到了王莽地皇二年(公元21年),这一年,刘秀很乖,刘縯很爽,王莽很晦,百姓很惨。

先说刘秀。刘秀在太学的三年,可谓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没有家族的牵绊,没有老哥的压力,他可以为所欲为,放肆、放纵,乃至于放荡。回顾太学生涯,他挥霍过年轻,燃烧过激情,他对得起自己,是他上了太学,而不是被太学上了。然而,自从他和强华火烧藏书楼之后,好日子便到了头,他必须逃离长安,与逍遥快活的太学日子一刀两断,一切都回不去了,再帅也没有用。他知道,他将始终怀念太学,如同鱼儿怀念河水。

刘秀逃回老家舂陵之后,重新戴上了乖孩子的面具,做回从前的自己,他是刘縯柔弱的三弟,他是刘良恭顺的侄子,他是长辈眼中可靠的后生,他是同辈眼中忠厚的伙伴。此时的刘秀,乖得像一个既无害也无用的废物,尤其是在他一门心思迷上了种田之后。

堂堂的刘家子弟,怎么会喜欢上种田这样下贱的事呢,刘縯百思不得其解,那个在长安风云一时的南阳驻京办主任到哪里去了?然而,刘秀看上去却对种田甘之如饴,终日和雇工们一起沟洫理渠,拓荒除芜,日出而作,日落不息,悠然有终老陇亩之意。刘縯不忍心见刘秀就这么虚掷了自己,斥责刘秀道:“种田能有什么出息?农夫、山泉、有点田,你就满足了?”刘秀笑笑而已,并不反驳,他从来不反驳他的大哥。

谁说种田就没有出息?出息大了。在刘秀的辛勤劳作之下,当年便大获丰收,而随着天下流民四起,饥荒蔓延,米价跟着疯涨,洛阳以东,米价贵至一石二千钱,刘秀丰收之后,往来贩卖,很是发了一笔肥肥的国难财。

岁末除夕,刘秀约刘縯来到院中,取过一把铁锹,扔给刘縯,指着当日刘縯埋金之地,笑道:“有劳长兄。”刘縯提锹而挖,入地三尺,赫然见到五百金。刘縯大惊,回头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