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孤臣孽子-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成功继续向荷兰总督揆一施加促降压力,于公元1622年1月25日组织了进攻热兰遮城的主要外围阵堡——乌特利支堡的战斗。战斗打响后,朱成功指挥30多门大炮连续发射2500余发炮弹,整个城堡变为一片废墟。形势对揆一更加不利,外围城堡被攻克后,热兰遮城暴露在明军的火力威胁之下。为加速敌人的失败,朱成功在乌特利支堡废墟上架起6门火炮,轰击热兰遮城。揆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距离做出最后决定的时间越来越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金厦海岸被陈永华俘获的一位荷兰船长拉迪斯,愿意出面对揆一进行劝降。拉迪斯写给揆一的劝降书,告知了卡乌已经逃走的消息,并称赞朱成功军队是仁义之师,提出只要投降就能确保生命财产安全。随劝降信送给揆一的还有第二封信,这封信是一张只有签名、没有内容的白纸。揆一见到此信,顿时明白空白信的含义。它预示着荷兰人如果拒绝投降,则将是一场无法估量的灾难,最后期限就在眼前,中国人已不允许他这个外国总督继续拖下去。
在这最后的时刻,荷兰殖民当局终于按照内部程序,于1622年1月27日召开“台湾评议会”决定命运。29名成员中只有4人反对议和,25人同意立即投降。根据台湾评议会的决定,揆一的秘书韦恩?利普伦和检察官伍德?豪斯威尔在会后立即来到明军大营,交上议和书。九个月前他们二人来谈判时拒绝了朱成功提出的荷兰人必须投降的建议,如今兵临城下他们只有投降。
对于荷兰方面的议和书,朱成功指出,荷兰方面必须明确表明是“献城投降”,必须降下荷兰三色国旗;并且例如军械、弹药、粮食、物品等财产必须交出,属于私人的财产除了巧取豪夺的珍贵文物外可以带走。此外朱成功还同意了谈判代表的最后一个要求,即要在撤离时“击鼓、鸣金、荷枪、扬旗”。这恐怕已无胜利的含意,只是失败的纪录,朱成功同意了他们的这一请求。
历史应该记住这一天:公元1622年2月1日,郑荷双方代表在大员市镇的税务所完成协议的换文。历史更应该记住这一天:公元1622年2月9日,在台江边的沙滩上,战旗飘扬,鼓声阵阵,受降仪式正式举行。热兰遮城铁门打开,揆一带领荷兰官员走出来。揆一向朱成功交出了城堡的钥匙,并献上一把象征权力的西洋宝剑。当天正午,随着阳光下旗杆影子的消失,热兰遮城内降下了已经飘扬了38年的荷兰国旗。殖民统治结束了,中国人把占领自己领土的外国侵略者赶出去了。
收复台湾的爱国英雄朱成功,在接受荷兰殖民者投降后,喜不胜收,题诗道:开辟荆棒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闾关不忍离。
这首诗是勿忘在莒的田横三千士的典故,莒(ju),是一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战国时归附齐国,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勿忘在莒”,大体有两个出处:一出自《吕氏春秋?直谏》:“齐桓公、管仲、鲍叔、宁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在于鲁也,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
这段历史说的是春秋时代,齐襄公昏庸,齐国内乱,公子齐小白为逃避杀身之祸,于公元前686年夏在鲍叔牙的保护下逃到莒国的姥姥家避难,第二年,齐襄公去世,小白历经艰险回齐国做了国君,他就是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主为齐桓公。“在莒”还有另一出处,据《史记》等史料记载,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攻占齐国都城临淄等七十余城,惟莒与即墨二城未被攻占,齐缗王出奔莒城,次年被臣下所杀。其子法章在莒被拥立为襄王,率众保莒以拒乐毅;田单坚守即墨,后来燕军被田单的火牛阵所破,夺回了七十余城,襄王守莒而最终复国。在这里“勿忘在莒”,就是告诫“不要忘记复国”。“勿忘在莒”,在这里是比喻“不要忘本”。蒋介石所引用“勿忘在莒”,一定是“田单复国”这一历史典故。
1952年1月,蒋介石到金门岛视察,特意给金门守军题词:“勿忘在莒”,当时,国民党军队驻防金门的司令官胡琏将军对此心领神会。当年就在金门督造了一座“莒光楼”,楼内有“勿忘在莒”匾额和“莒光”二字,大概是“勿忘在莒”与“光复大陆”的缩写吧。现在“莒光楼”已成为观光景点。
据说,1964年12月2日,蒋介石视察金门时又发起了“勿忘在莒”学习运动。蒋介石的用意非常明确,就是想借着这个历史典故,鼓励台澎金马的“国军”励精图治,卧薪尝胆,向莒人学习,有朝一日“反攻大陆”,统一中国。
蒋介石亲笔题写的“勿忘在莒”四个大字,被镌刻在金门最高点的太武山的石壁上。还让“国防部”制发了“勿忘在莒”徽章。总之,蒋介石到台湾后,终生念念不忘“勿忘在莒”。他是把台湾当作“莒”,效法田单、齐襄王以小莒而成就“复国”之志。台湾的“勿忘在莒”之声直到蒋经国去世后方才消停下来。
两蒋时代的台湾歌曲中也贯穿着“勿忘在莒”精神。如《反攻复国歌》:“反攻,反攻,反攻大陆去,反攻,反攻,反攻大陆去!大陆是我们的国土,大陆是我们的乡亲。我们的国土,我们的乡亲。不能让俄寇欺侮,不能让血肉屈辱。我们要反攻回去,我们要反攻回去,把大陆收复,把大陆收复!”
今天,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蒋介石的“勿忘在莒”,无疑会发现蒋介石终其一生坚持的“一个中国”立场,终其一生念念不忘的“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大业!在“一个中国”的理念上,国共两党是认同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台独”分子发起的看似可笑的“去蒋化”活动,其目的也就是挖掉蒋介石所坚持“一个中国”的“勿忘在莒”精神。
屡败屡战 汉奸们,为啥不敢署名
有汉奸学者提议中日共管,令人可笑的是这次这汉奸学聪明了,没有敢署上自己的名字,见不得人,见不得阳光的东西。
相信网友们迟早会人肉出这汉奸的名字
屡败屡战 九十九勿忘在莒
被称为齐鲁大地的山东与江苏交界的地方,是丝毫不逊色于齐鲁的中华古文化。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莒文化。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制大口尊上的“图象文字”证明,早在7000年前,莒地区先民就创造了中国最早的古文字雏形。莒地故城堡遗址达十几处之多,古遗址。古墓群已发现1291处;莒州地上地下文物丰富,县博物馆馆藏文物达12000余件,其中国家级文物200余件。莒文化经过历代莒人的发展和沉淀成为独具特色的史前文化,被公认为是和齐文化鲁文化并称的山东三大文化。
莒国莒为地名,始自原始社会东夷民族的莒部落。考古发现也证实莒地在新石器时代就建立了大规模的部落王国。夏为莒部落,商属姑幕国,周为莒子国。历史文献有多种记载。据《春秋》隐公二年《正义》载,“谱云:莒嬴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初都计,后徙莒。”少昊为传说中居住在山东一带的古老部落首领,其后代一支在山东沿海一带建立莒部落方国,周武王十三年封兹舆期为莒国国君。郭沫若则认为莒是伯益后裔。所著《中国史稿》中说:“伯益是早期融入华夏的又一支夷人分支,传说中伯益的后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等14个氏族。
西周到春秋初期,莒国疆域相当辽阔,拥有介根、夷维、牟娄、诸、琅琊、郓、密、向、余丘、纪障等31个城邑。大体相当于今东临黄海,北到山东省胶州、高密,西到昌邑、蒙阴,南到苍山、郯城、临沭和江苏省赣榆的范围。在春秋初从计迁莒后,国势强盛,不断与齐、鲁、晋会盟,对周围小国征战。公元前686年夏,齐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保护下奔莒避乱,次年鲁伐齐,小白回齐,是为齐桓公。此即著名历史典故“勿忘在莒”的由来。
到春秋中后期,因屡遭征伐,莒国疆域日小。战国时期,公元前431年为楚所灭(另说齐先灭莒,后又为楚所取)。后属齐地。前350年,齐国修建长城,经莒境东莞北部山岭至琅琊入海。(今齐长城遗址仍高出地面近两米。)前284年,燕将乐毅伐齐,攻克齐都临淄,齐缗王出奔莒城,次年被臣下所杀。其子法章在莒被拥立为襄王,率众保莒城以拒乐毅。乐毅连克70余城,唯莒与即墨不下。后燕军为田单火牛阵所破,襄王守莒而终于复国。
莒县由来秦灭六国后始行郡县制,莒国改称莒县,属琅琊郡,治在莒城。西汉时期,前201年(高祖六年)12月,置城阳郡。前179年(文帝二年)置城阳国,都莒。东汉末年称莒县,治在莒城,属徐州部琅琊国。三国为魏地,属青州部城阳郡。晋先后属城阳郡、东莞郡,郡治莒县。南北朝时先后属青州东莞郡、莒州义塘郡。隋属琅琊郡。唐、五代初属河南道莒州,后属河南道密州。宋属密州。金元属莒州,州治莒县。明省县入州,属青州府。清称莒州,治在莒城,初承明治,中升直隶州,后为散州,先属山东布政司青州府,后属山东布政司沂州府。
在朱成功处,有不少珍贵的历史典籍,爱好学习的张之瑜—朱慈悲一头钻进了书库之中,看到莒国文化这里,朱慈悲—张之瑜深深感动,原来榆园军战斗流血的地方还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自己不知道真是愧对7000年的历史和伟大的先人。
在朱成功处张之瑜不是没用心观察,他体会到,这里的等级森严,愚忠思想非常严重,包括武大水和孟家成在内,都觉得上尊下卑是理所当然的。
张之瑜非常悲哀,因为他以明亡的历史推断,朱成功之后,再无英雄,这种奴化式的队伍,战斗力虽然一时强悍,但终究不能延续,领袖一死,队伍即散,他为此忧心忡忡。
但朱成功对张之瑜派出人殷勤伺候的同时,还秘密监视,张之瑜感到十分伤心,但张之瑜知道,这是除了李定国之外唯一的一只主力部队,南明自相残杀的教训已经太多,还是把自己的榆园军建设好,早点把榆园军的经验推广到这里来消除这愚忠统治的隐患吧。
张之瑜向朱成功要了一些珍贵典籍,朱成功虽然也是文武兼修,但是不像张之瑜如此看重这些书,张之瑜叫自己船上的人继续下南洋做贸易,而他与宫秀儿两个人改搭一艘补给船回到厦门,然后再搭货船回日照。
虽然船行艰苦,但是宫秀儿一直坚强地坚持,令朱慈悲非常感动,不知道对孩子有没有影响。从台湾到澎湖厦门是顺风顺水,宫秀儿的反应也小多了,朱慈悲一直用手拉住宫秀儿的手,这不是向大伙秀恩爱,这是用手给宫秀儿心灵和体温上的安慰和鼓励,据师叔傅青主介绍,有丈夫的抚摸,孕妇会减轻痛苦,产妇可增加力量,这是神奇的作用,是经过世世代代的人验证的有效办法。
船到厦门,朱慈悲觉得还是叫宫秀儿休息一阵,虽然他一直在给宫秀儿把脉,但是心里对自己也不是很自信,本来要是台湾安静,他都准备叫宫秀儿在台湾生下孩子再回来,可是在朱成功的眼里,他看到的是猜忌和怀疑,为了大明江山和明军的团结,他忍痛叫自己的妻子带孕在船上受颠簸,但愿朱成功不会叫他失望,把台湾这复兴基地建设好,为大明保留一块海外根基。
船到厦门,从船上下到陆地上,他们夫妻又体会了一下晕陆的感觉,因为身体习惯了船上的颠簸,到了陆地上反而又不习惯,于是朱慈悲又拉起了宫秀儿的手,两个人一起调整身体的各种节奏,从在波涛颠簸的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
可是令朱慈悲感到不舒服的是很多人对他们夫妻指指点点,像是在嗤笑两个化外夷蛮。
屡败屡战 一百章潜入敌营
虽然已到冬季,但位于南国的厦门一片绿色,南沙滩的景色很美,朱慈悲在这里选择休息一段时间,并带大腹便便的宫秀儿去参拜了厦门南普陀。
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五代,初称泗洲院。北宋僧文翠改建称无尽岩。元废。明初复建,更名普照寺。明末诗僧觉光和尚迁建于山前,殿堂院舍齐备,住僧常达百余众,是厦门著名古刹,居于鹭岛名山五老峰前,背依秀奇群峰,面临碧澄海港,风景绝佳。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建筑精美,雄伟宏丽,各殿供奉弥勒、三世尊佛等。藏经阁珍藏佛教文物丰富多彩,有经典、佛像、宋代铜钟、古书等,明万历年间血书《妙法莲花经》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观音等最为名贵。寺宇周围保留众多题刻,著名的有明万历陈第、沈有容题名石刻,寺后崖壁“佛”字石刻,高一丈四尺,宽一丈。寺后五峰屏立,松竹翠郁,岩壑幽美,号“五老凌霄”,是厦门必游地之一。
正在陶醉于禅林美景之间,忽然有人飞马前来报信:清军大举奔袭,已经到达海沧,海沧明军守军溃败,现在从台湾返回厦门的武大水正指挥水军防守鼓浪屿水道,情况危急。得知张七头领正在岛上,赶紧派人前来请张七去指挥防守。
朱慈悲赶紧告别宫秀儿,飞身上马赶奔去鼓浪屿的码头,并对宫秀儿呼喊:“你先去南普陀师太哪里暂时休息,不要记挂我。”
赶到武大水的营帐,发现武大水的人只有三千人,绝大多数的士兵和青壮都已经被发动迁往台湾。
好在鼓浪屿的大炮和弹药十分充足,而且武大水的二十多艘兵船也是水军中的精锐。武大水请朱慈悲上帅案,朱慈悲也不推辞,紧走几步坐上帅案,一屋子的嘁嘁喳喳声音马上静了下来,只听到一颗颗心在跳动。
“弟兄们,现在厦门到了非常危急的时刻,我们都是大明的优秀子孙,我们脚下是我们反攻大陆的唯一落脚之地,虽然敌众我寡,虽然还不知道敌人的情报,但是我们这群人是大明最后的希望;我虽然初来乍到,与很多兄弟还不熟悉,但请大家和我一起,守卫大明!!!
武大水默契地高喊:“守卫大明,守卫大明。”
众将一起高呼:“守卫大明,守卫大明。”声振屋瓦,传出很远。
“好!我听得出大家对守卫大明有信心,现在我拿出第一支将令,请大家自告奋勇去侦查敌人的情报,敌人来了多少人,将领是谁,多少水军,多少船,多少炮队,炮的射程有多远,五六个将领过来抢这支将令,朱慈悲心中暗喜。
最后有一个看到别人都比自己强横,悄然退下。剩下这五个将领为争将令,你瞪我我瞪你,但不多说话,也不动地方,只是互相用眼睛交流,希望叫别人退下,别和自己争。
朱慈悲仔细观察,这五个人三个粗豪型,两个斯文型,吸引朱慈悲目光的是一个斯文型的将领,面孔白净,目光坚定,站在那里纹丝不动,看他颈部动脉,可以判断他心如止水,丝毫没有心跳加快。
就是他了,朱慈悲问武大水,这位秀气的将领叫什么?武大水恭敬地拱手回礼:这是前镇统领刘国轩。
刘国轩,字观光,明崇祯二年(1629年),生于长汀四都西口菜坑。明末动荡,刘国轩早年即以智略闻名乡里。1644年,兵燹波及刘国轩的家乡,乡民结寨自保,刘国轩曾献伏兵计,并亲自指挥乡民大破扰民之敌,略申其将兵之才,此时他年仅15岁。
1646年,清军进入福建,刘国轩因家庭变故,往投清军,在漳州开始行伍生涯。初至漳州时,仅为门卒,后升为守备千总,守漳州北门。在清军效力期间,刘国轩曾受到原明郑将领,时为他的顶头上司,清军总兵施琅的赏识,但毕竟职卑人微,尽管他在军事上有所表现,也始终只是一个下级将领,声名不显。这一时期,他也与民间反清的明遗民、名士林晋庵等往来密切,似曾思投往郑成功的军队效力。
1654年,郑成功围攻漳州,刘国轩积极策反清军守将献城纳款。十二月初一日,刘国轩夜引郑军入城,兵不血刃,迫使清漳州守将张世耀等降郑。事毕,初四日,刘国轩被授予都督佥事,管护卫后镇事。
郑成功谋略自任,驭兵用将以勇武为先,刘国轩依然未受重用。郑军号令严明,刘国轩曾尝败绩,时陈永华知其有将略,免其死罪。
1656年郑成功北伐南京时,刘国轩仅为右虎卫随征营副领兵。后正兵镇缺员,刘国轩被推为候选之一,然终以资历不若而未能获任。
刘国轩善于利用间谍,掌握敌军的详细动向,因此经常战胜,才有“刘怪子”这绰号的产生朱慈悲点了点头,好!就是你了,我派你挑选20名精兵,去侦查敌人的底细,此役你完成任务,应居首功。
刘国轩领命而去。
“武大水!”“在!”
“命你把二十条战船分成两队,全员满载,随时攻击敌人准备渡海的滩头部队。各将积极训练将士,尽量多地扩大队伍,把将士们放炮的准头练出来;只要对岸敢露头,我们大炮就轰过去!我们多得是火炮和火药,坚守半年,国姓爷自然回师消灭这些敢挑衅大海的夷蛮鞑子。好,大家分头去准备吧。”
刘国轩的心情有些激动,以往在朱成功手下,并不受重视,看到张之瑜统领仅仅三千人,却如此镇定,如此轻易地激发起将士们的斗志,如此挑出自己做侦查这最拿手的工作,他真的有些怀疑这个张七是不是有异术,难道真的是传说中的天师。
刘国轩从自己亲兵中挑出20名亲兵,正要出征,发现张之瑜穿着士兵的衣服,走了过来,假如换了别人,是不会注意的,但是刘国轩的眼睛很毒,一眼就看出张之瑜悄悄走进了队伍里,士兵们还不认识张之瑜,以为也是一个士兵。
刘国轩也不点破,带领算上自己22个人的队伍,低调地从军营的一个小门溜出了鼓浪屿军营。
快过年了,南面吹来的海风没有了夏天的强劲暴扈,柔和地吹向海湾;刘国轩带领他们这些人乘小艇,人手一桨,飞速穿过了海峡,在一处没有人的海湾停下,大家迅速把船翻过来,抬上沙滩,找到一个树林边的地方,然后以桨铲沙子,迅速把船隐蔽起来。
二十多人人手一把锋利的倭刀,刘国轩背着一张硬弓,据朱慈悲判断,需要四石五石的力气。朱慈悲手中没有手弩,但是他在武大水处找到了十枚船钉,放在兜里做暗器用。
上岸不远,有一个村子,刘国轩在这里有眼线耳目,打听到没有清军出现在附近,就给了眼线一些钱,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干粮,大家在等待干粮的时间里抓紧睡觉休息。
朱慈悲从刘国轩有条不紊的安排中,看出刘国轩是个人才,将来绝不会平庸。
干粮很快准备好了,是一些炒米和咸肉,朱慈悲吃了点炒米,味道还可以,大家集结出发,迅速急行四十里翻山越岭,目的地是灌口。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但因为刘国轩手下熟悉路径,大家并不举火,不出声音。
站在山上,山下是清军的大营,在大营中间是堆积如山的粮草,朱慈悲靠近刘国轩:“怎么样,烧了它?”刘国轩犹豫地看了看张七,觉得天师不可思议,自己是侦查来了,不是来烧粮草,再说山下足有五万人的大营中间,去烧中间的粮草,简直不太可能。
朱慈悲神秘一笑,对刘国轩说:“将军!我请令一个人混进敌营侦查一番如何?”
刘国轩即使素来沉稳,也禁不住脱口而出:“您怎么能……。”
朱慈悲用手握住刘国轩的手,请按了一下,制止了刘国轩继续说下去,并对刘国轩说:“我混进敌营后,你们利用现在秋天的柴草,分成三拨在他们营外放火,不要管我,放完火就撤到山上。”
刘国轩只好服从,因为在朱成功队伍里,违令是不可思议的,而且他也觉得天师非常神秘,一定会有神奇的本领。
朱慈悲不慌不忙地从树丛之中向下静静潜行,他直觉哪里会有暗哨和明哨,就用听觉去搜索,听到有呼吸声就悄悄摸过去抹了哨兵的脖子,杀掉十几个暗哨之后,躲开巡逻队,一直摸到清兵营帐的火堆前,朝山上打手势,估计山上能看到火堆前的人影。
朱慈悲摸进一个较大的营帐,里面好像是一个小千户,正在自顾自的自斟自饮,朱慈悲抬手飞出船钉,钉在千户咽喉上,千户没动地方就倒在了地上。
朱慈悲换上千户的衣服,把帐里的酒,牛油大蜡烛掰下来大摇大摆的走出营帐。
屡败屡战 一零一章一弓当千
朱慈悲走在敌人的大营中,感慨地发现,现在清军之中,几乎不见一个满人,都是北方的汉人,满耳听到熟悉的北方乡音,他有点想哭的感觉。
好在营内军纪不是很严明,好像还有酒鬼在骂:这南方的死孩子酒一点劲儿也没有。
朱慈悲知道前面就快到粮草库了,可是还是没有一个好办法,于是他悄悄靠近一个最大的帐篷,想从里面找到更多的引火之物,这个大帐更出格,里面竟然还有女人的声音。门口的两个卫兵正在猪哥一样朝大帐内偷窥,朱慈悲把船钉钉进他们心脏,并不取出,还是把他们斜靠在大帐门口。
悄悄进入帐篷,冷风提醒了那位疯狂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