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美苏三国演义-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勃列日涅夫最后对尼克松强调说:“有些人就是不希望这次最高级会谈获得成功,我们决不能让他们的阴谋得逞!”

尼克松暗暗发笑、勃列日涅夫强调的“某些人”就是他很敬重的中国人,对此他不敢苟同,他又发现中苏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态度很不相同:

“有一个侧面也是很有意思的:中国人总是想到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小国;苏联领导人则不然,除了北越和有一次简单地提起北朝鲜以外,他们几乎从来没有谈到哪一个小国。我还颇感兴趣地发现,苏联领导人根本没有提古巴问题,他们对北朝鲜问题的态度是很温和的。”

为拉拢美国人,勃列日涅夫摆上丰盛的晚餐招待,让柯西金用苏联产的白兰地酒拼命地灌美国客人。

勃列日涅夫浪漫而自豪地故作殷勤之态说:“我请诸位贵宾参观俄罗斯的骄傲之镜——贝加尔湖,它以面积的巨大、湖水的清澈、景致的优美闻名于世。”

尼克松不以为然说:“它不是污染的湖泊吗?”

勃列日涅夫勃然站起反驳说:”美国的五大湖污染才严重呢,贝加尔湖富有自然的神韵——这一定是基辛格提供了假情报,责任全在他,应该把他流放!”

尼克松开玩笑说:“那就把基辛格流放到西伯利亚去吧!”

“对,把基辛格流放到西伯利亚,就能让他亲眼看看贝加尔湖是多么美妙!”勃列日涅夫的话引起一阵快活的喧闹,他话锋一转又说,“在流放西伯利亚之前,先让他去跟葛罗米柯进行限制战略武器的谈判吧,葛罗米柯一班人己在外交部恭候多时了!”

基辛格一听暗暗叫苦,时间已到夜半子时,又被勃列日涅夫灌了大半瓶白兰地,喝得晕晕乎乎,神志有些迷惑不清,暗骂苏联人太阴险狡诈、诡计多端:

“这就意味着我将面临一场从凌晨一点开始的严肃会谈。柯西金说,如果我(基辛格)失败的话,把我流放到贝加尔湖去反而便宜了我。我认为他是在挑逗我,想看看一个喝醉酒的外交家是否神智还清醒。我暗自决定当晚拖延会谈,除非苏方出乎预料地接受美方的条件。”

在从别墅返回克里姆林宫的路上,基辛格向尼克松汇报了美苏三年来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的曲折历程,建议把740枚新式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作为基数,苏联如果想超过它,就必须拆除老式导弹来交换;如果苏联想达到 950枚,就必须拆除全部老式洲际导弹。

回到克里姆林宫,正好收到美国五角大楼反对这个意见的电报。尼克松被急得火烧火燎,光着身子躺在按摩台上,让医生给他治疗腰痛,减轻疲劳,最后终于做出堪称大胆的决定,支持基辛格顶着五角大楼和美国右派集团的压力,以极其强硬的态度与苏方谈判。

在取得尼克松的坚定支持之后,基辛格5月25 日凌晨1时15分拖着微醉而疲乏的身躯,来到苏联外交部,他觉得这个摩天大厦可谓典型的俗不可耐建筑,形状酷似结婚蛋糕。

基辛格正在以讥讽的嘲笑神态品评苏联外交部大楼,葛罗米柯带着一个长相奇特的人迎了出来,苏联外长介绍这是副外长斯米尔诺夫,苏联著名的核武器专家。

基辛格定睛打量这位新谈判对手,只见此人脑袋像颗子弹头,身体魁梧,样子很精明,但几句话便露出书呆子的弱点,证明此人不擅长外交樽俎折冲。

基辛格一下有了进攻方案,就故意和斯米尔诺夫开玩笑,这大出这个书呆子预料,被美国博士弄得十分狼狈,显然认为同他心目中严肃的外交谈判气氛和风格格格不入,不由无名火起,恼怒到了发狂的程度,这使基辛格略有快意,微醉的神经似乎舒服了许多。

葛罗米柯也被弄得莫名其妙,不明白他这位副外长缘何这么怒不可遏,照顾到外交礼仪,借口有事把他拉到大厅之外,设法使他平静下来,然后回到谈判桌旁,基辛格又故技重演,几句话又把斯米尔诺夫逗引得大动肝火,不得不再次体会。

再次复会讨论限制战略武器问题时,基辛格马上发现此人不愧是这方面的专家里手,对核武器了如指掌,但对外交谈判一窍不通;葛罗米柯虽有娴熟的外交技巧,但对所讨论的问题却一知半解;而基辛格二者兼而有之,因此在这次外交谈判中自然占尽上风。

葛罗米柯一看事情不妙,就以攻为守,撤回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谈判时提出的全部建议。神志疲乏的基辛格一下来了精气神儿,连讽刺带挖苦说:

“没想到你们总书记的话也这么不算数,你们的立场竟然全变了,真令人感到惊讶和气愤,让我们怎么同你们谈判?”

基辛格手里有两张硬牌,第一张牌是勃列日涅夫同柯西金的方案差别太大;第二张牌是勃列日涅夫在别墅会谈中规定两天后签署限制战略武器协定,苏联官员都把这看作是一道非执行不可的命令,现在只有36个小时了!

这样,基辛格不慌不忙打出这两张硬牌,故意放慢谈判的步于,就造成了苏联欠了美国人一笔帐的有利态势。

对此,葛罗米柯硬着头皮死顶,形成了僵持局面,尼克松甚至扬言:“我们到莫斯科就是胜利,我们准备在没有达成限制战略武器协定的情况下离开莫斯科!”

这一下给苏联造成泰山压顶般的压力,葛罗米柯不敢擅自做主,提议 6个小时后再次会面商谈。

基辛格在暮春凌晨的寂静中,步行穿过空旷的克里姆林官广场,望着洒在克里姆林宫金色的拱形屋顶、赭色的宫墙和红砖砌成的雉堞上的晨曦的微光,突然一种少有的感觉涌上心头,为制服了俄国人而欢欣鼓舞。

苏联内部经长时间激烈争吵,最后终于做出让步,与美国签订了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美苏双方都认为这是美苏关系的“重要里程碑”。

基辛格和尼克松好生纳闷,不明白苏联方面为什么如此迫不及待地要签署这个条约,还是苏联官员私下一语道破天机:“有了这个条约,就能有力地限制中国发展核武器!”

基辛格、尼克松这才恍然大悟,勃列日涅夫、柯西金、波德戈尔内如此在美苏首脑会谈上下功夫,甚至为了迎接美国总统的到来,对莫斯科进行了紧急修饰打扮:马路重新铺设柏油并大大拓宽,推倒一些有碍观瞻的陈旧房屋,建筑物油漆一新,在谈判中又大做让步,以异乎寻常的热情改善美苏关系,一方面是想得到美国的先进技术和大量美元,以加快苏联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出于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中的制华考虑,因为尼克松刚刚访问中国,苏联担心中美接近对其不利。

在8天的访问中,美苏领导人讨论了越南战争、中东、裁军和经济贸易问题,签署了限制战略武器等6个协议,5月29日发表联合公报,声称尼克松访苏确立了两国关系的原则。

尼克松认为他此次访苏所得甚多,宣称“对抗的时代将成为过去,我们将进入一个谈判的时代”。

勃列日涅夫觉得苏联在限制战略武器问题上吃了亏,就想找个地方捞回来。恰巧尼克松在美苏首脑会谈中,几次提出美国向苏联出售粮食问题。

勃列日涅夫听了暗喜,虽装做不感兴趣,却暗中加快行动步伐。

原来美国粮食过剩急需向外推销,尼克松把粮食卖给苏联宣传为美国社会制度比苏联优越的例证,是美国政治外交上的一大成功。

尼克松哪里想到,苏联1972年遭到灾难性粮食歉收,非常需要进口美国粮食。柯西金见美国对此全然不知,就摆出悲天悯人的样子对尼克松、罗杰斯说:“作为对美国的特殊照顾,苏联可以购买美国价值1.5亿美元的粮食,但要在美苏最高级会谈公报中提到此事。”

基辛格不知是计,悄悄告诉尼克松:“这个数字太小,不值得在最高级会谈公报中提及。”

对尼克松的拒绝态度,勃列日涅夫、柯西金私下商量一番,不再提及此事,而把苏联农业部副部长悄悄派到华盛顿,与美国农业部长厄尔巴茨等私下接触。

巴茨也不了解苏联农业歉收的情况,一味只想把美国过剩的粮食卖出去,一见苏联农业部副部长要大量购买粮食,真是求之不得,对苏联打算在一年内就购买5亿美元的粮食感到惊喜,简直将其视为“上帝”,还拿出大量美元对其进行出口补贴,更使苏联人喜出望外,生怕美国掌握了苏联发生大灾荒的情报引起世界粮食市场大幅度涨价,因而更注意封锁农业歉收消息,有意宣传苏联农业丰收、粮食充足。美国人对此大无知了,迫不及待地同苏联签订了一项为期三年包括贷款7.5亿美元的购买粮食协定。

苏联农业部副部长还利用美国几大粮食公司之间的竞争关系,压他们互相竞争压价,争相与苏联官员做粮食买卖,尽量多卖粮食,让他们不但在美国农业公司之间相互保密,甚至对美国政府也保密。

就这样,苏联官员在短时间内购买了美国将近10亿美元粮食,差不多等于美国全部余粮储存,不但使苏联得以安然度过饥荒,又得到美国政府的补贴,少花了不少美元,真是高兴万分,弹冠相庆。

美国人尚被蒙在鼓里,把卖出10亿美元的粮食当作政治上的一大成就热烈欢呼,基辛格在圣克利门蒂举行记者招待会,白宫官员和国务院官员竞相争功,基辛格想为尼克松捞取政治资本,农业部长厄尔。巴茨拒不让步,双方相互攻击,才暴露了事实真相,使美国向苏联出售粮食事件成了政治丑闻,纷纷攻击美国情报机构无能,美国政坛顿时乱作一团,勃列日涅夫、柯西金在一旁幸灾乐祸,火上加油,使美苏关系更加复杂有趣,犹如愈演愈烈的活报剧。这正是:

苏联歉收愁云来,未料美国粮难卖。

巧施计谋买贱米,情报不灵顿咸灾。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三十三回

不识时务  苏联人自讨无趣

善于决断  邓小平风光访美

话说1972年5月尼克松访苏之后,美苏在越南战争、中东纠纷、限制核武器等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尖锐,中美建立联络处又使苏联疑心丛生。为调和双方矛盾,尼克松邀请勃列日涅夫访问华盛顿。

1973年5月4日,基辛格为给勃列日涅夫访美做准备而再赴莫斯科,得以对离开谈判桌的勃列日涅夫深入观察,得窥庐山真貌,略见这位苏共领导人内心世界的奥秘,感到具有非凡的兴味。

基辛格这次没被安排住在莫斯科西郊列宁山暮气沉沉的宾馆,而被领到莫斯科东北约90英里的扎维多沃。

这是苏联专供政治局委员们狩猎的场地,外国人只有铁托和芬兰总统乌尔霍吉科宁才有此殊荣。勃列日涅夫对基辛格一反常态地殷勤备至,为了榨取一点好处而无所不用其极,常常使基辛格难以忍受,使他从骨子里小瞧了苏联人。

勃列日涅夫像个暴发户一样向美国客人炫耀他的高级别墅,得意洋洋地歪头轻问:“博士,你猜我这套别墅值多少钱?”

基辛格从内心里厌恶这一套,漫不经心地胡猜:“值40万美元吧?”

勃列日涅夫脸色沉了下来,大嘴一撇,显出一副不屑的神态。

基辛格的同事赫尔穆特索南费尔特善于揣摩政界人物心理,早明其意,赶紧纠正说:“不,怎么也值200万美元!”

勃列日涅夫这下乐了,又以孩子似的自得神态向基辛格显示他获得的各种奖章和贺电,领着美国客人参观别墅,又把基辛格拉上他酷爱的黑色卡迪莱克轿车,介绍说这是尼克松前一年访苏时送给他的礼物,然后熟练地开动汽车,在点缀着湖泊、牧场和一片片森林的绵延起伏的公路上疾驰,一会儿又转入蜿蜒的乡村小道,速度快得令人提心吊胆。看着苏共总书记那实在不敢恭维的车技,基辛格提心吊胆,可又不便阻止勃列日涅夫开快车,只好暗暗乞求上帝,希望在前边一个路口遇到警察,阻止这个鲁莽车手的冒险行动,但他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了,才想到这是在苏联,没有任何人敢于出面阻拦苏共总书记开车兜风,只好把自己的性命交给勃列日涅夫。

谢天谢地,勃列日涅夫终于在码头前停了下来,又把基辛格领到一艘有水下翼浆的快艇上。基辛格看这回不是勃列日涅夫驾驶,才把心放宽,没想到快艇速度仍快得令人惊魂不定,激烈的颠簸把基辛格弄得头晕目眩,根本没有兴致欣赏莫斯科河上的秀丽风光。

接着,勃列日涅夫又把基辛格拉向狩猎场,让美国客人穿上一套橄榄绿的漂亮猎装,登上高统靴,坐上吉普车去打猎。勃列日涅夫津津有味他讲述狩猎的种种趣闻,不一会儿就打到一只大野猪,基辛格开玩笑说:“凭我的枪法,野猪的死因一定是心脏病突发。”

勃列日涅夫突然收起笑容,开始恶狠狠攻击中国,挖空心思无耻编造荒诞不经的故事,大手一抡嚷道:

“博士哪里知道,中国人奸诈、自大、没有人性,他们斗垮高级领导人的手法,显示出他们的同类相残本性,他们事实上也许是野蛮人。现在中国已经建立了核武库。苏联不能无动于衷,一

定要采取行动。”

基辛格完全明白,勃列日涅夫是在希望得到暗示,要美国能默许苏联对中国发动先发制人的袭击,他不由得暗中冷笑,我们才不那么傻呢,而且我了解的中国情况与你讲的完全不同,就不动声色回答说:“中国的壮大正是使和平解决争端更有必要的条件之一。”

勃列日涅夫对基辛格不附合他的反华狂言心怀不满,斜瞪美国客人一眼,轻蔑地不予置理,仍强调他的论点:

“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力量对每一个人都是威胁,美国给中国的任何援助都将导致战争。”

基辛格从心里讨厌这些话题,拧着浓眉设法把话岔开,并提醒、警告苏共中央总书记说:“对不起,我们与北京连外交关系都没有,其他事更谈不到。我愿讲明,历史将证明美国不会坐视中国遭到袭击!”

勃列日涅夫被顶得哑口无言,但他并不善罢干休,又让多勃雷宁把基辛格拉到一边,气势汹汹施加压力说:

“我们总书记狩猎时提及中国的那部分谈话,你不可当作一般的社交话看待,勃列日涅夫的话字字句句都出自内心。”

勃列日涅夫又转换话题说:“我的华盛顿之行能取得成功吗?我心里无底。我能否得到美国有礼貌的接待”有没有可能出现反对我访美的游行示威?我有机会同普通老百姓接触吗?”

基辛格对此给予明确答复,勃列日涅夫激动得搂着基辛格跳了起来,拍着他的肩膀表示感谢。

基辛格发现勃列日涅夫有两副面孔:时而富有人情味,热情到了极点;时而傲慢启负,杀气腾腾,甚至凶相毕露,两重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由自己也糊涂起来:

“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勃列日涅夫呢?是那个谈及中国时语带威胁的领导人,还是那个屡述对和平热诚的老人呢?也许两者都是真的。他所谈的和平,只是苏联霸权静止的一面呢,还是接受和平共处所必须履行的责任呢?还是那句话,答案几乎可以肯定是两者皆然。哪一方面占上风,这取决于时势和机会。”

基辛格正在疑惑不定,勃列日涅夫又向他提交一份美苏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核武器的协定,吹嘘这协定“明确而清晰”,“不会引起任何惶恐”,基辛格冷淡地回答:“我不在这上面打赌!”

勃列日涅夫并不死心,不厌其烦大讲这个协定对美苏两国所具有的“历史意义”,见基辛格仍置之不理,最后才讲出中国是真正的攻击目标的“真言”,又张口对中国横加攻击称:

“至少在这里,在我们这些人中,不应对世界上仍然存在作为核大国的中国这样一个事实漠然置之,因此协定中应当有这样的条款,向中国说明把核战争当儿戏是错误的。”

这时,尼克松因水门事件处境狼狈,勃列日涅夫对水门事件感到幸灾乐祸,认为水门事件对苏联有利,因而对他访美充满了热情,打算利用尼克松的不利地位捞取实惠。

1973年6月16日;勃列日涅夫抵达华盛顿,他兴高采烈地检阅仪仗队,讨好地向正在鼓掌和挥舞美苏国旗的欢迎人群招手,又突然跑到欢迎人群面前,像政客搞竞选那样与群众握手、鞠躬致意。尼克松提醒他正式欢迎仪式尚在进行中,勃列日涅夫才走回来搂着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肩头说:“瞧,我们已取得进展了!”

勃列日涅夫善于推行“触角外交”,他抓住尼克松的手臂强调美苏关系比美中关系更为重要,贩卖抛开中国而由美苏共管世界的货色说:

“就影响和力量而言,世界上只有苏联和美国真正管事。无论任何事情,只要我们两国决定了,即使其他国家不同意,也不得不跟着我们走。”

勃列日涅夫担心美国同中国进行针对苏联的秘密安排,还担心中美可能签订了一项共同防御条约,便要求尼克松与苏联建立向其通报与中国打交道的情况的关系,尼克松婉言拒绝说:

“虽然美国将继续与中国交往,但绝不会同中国或日本做出任何违背刚签订的美苏防止核战争协定精神的安排,苏联对中国人的忧虑是没有道理的。”

勃列日涅夫拉长脸质问:“为什么没有道理?”

尼克松耐心解释说:“我的判断不是根据我们与中国领导人的谈话,而是根据军事力量的实际情况做出的,中国人要获得足以对苏联或其他主要核大国冒险采取侵略行动的核能力,至少需要20年。”

勃列日涅夫将脖子一梗:“在这个问题上,我不同意你的意见!”

尼克松不客气地反问:“你认为中国成为一个主要的核大国需要多长时间?”

勃列日涅夫双手摊开,尼克松以为他在做某种投降姿势,苏联客人神气地挺直了手指,自以为打出好牌说:

“10年,  10年之后,中国就会拥有苏联现有的武器。当然到那时,苏联又向前发展了,但一定要使中国明白:不能老这样下去。我记得1963年苏共党代会期间,毛泽东说过这样的话:‘中国人死了四亿,还有三亿’,这就是此人的心理。”

尼克松送勃列日涅夫一辆福特汽车公司捐赠的林肯牌大陆型深蓝色小轿车,勃列日涅夫乐得眉开眼笑,伸出两臂给了尼克松一个真正的熊式拥抱。

勃列日涅夫不住高级宾馆,坚持要与尼克松同住戴维营。尼克松刚刚躺下睡觉,没想到勃列日涅夫兴奋得睡不着觉,又突然提出马上进行美苏首脑会谈。在会谈中,勃列日涅夫采取突袭战术,硬要美国把苏联关于中东的主张强加给以色列,遭到美国人的拒绝。

尼克松认为勃列日涅夫在公开场合的举止和脾气简直像个小丑,表现出典型的俄罗斯性格,时而律已甚严,时而骄横放纵,不由得把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进行比较:

“他们都是很强硬、难以对付和讲究实际的领导人,在谈话中都爱夹杂一些轶事。赫鲁晓夫很粗俗,而勃列日涅夫则仅仅是士里土气而已;赫鲁晓夫粗鲁而爱吓唬人,勃列日涅夫则胸襟开朗,比较有点礼貌。两人皆富有幽默感,但赫鲁晓夫看来更为经常地用其幽默感来开周围人的玩笑。赫鲁晓夫的心理反应能力似乎要快一些。在讨论问题时,勃列日涅夫说话毫不留情,斩钉截铁并且总是从容不迫,而赫鲁晓夫则比较容易暴躁和冲动。”

其后,勃列日涅夫见尼克松在水门事件中越来越被动,美国政坛甚至出现了要弹劾尼克松的动向,就想乘尼克松地位不稳之机,压尼克松向苏联多做一些让步,因而邀请尼克松1974年6月27 日再访莫斯科。

勃列日涅夫又紧紧抱住尼克松热情地提议说:“我们一定要做出一番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来。我们希望每个俄国人和每个美国人都成为朋友,都像我和你一样彼此交谈。”

尼克松也举双手赞成,但一讨论限制战略武器和中东等问题,双方就发生极其激烈的争吵,因而使两人的第三次首脑会谈没有取得可以炫耀的成果,只是在中国问题上找了一些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尼克松发现特别有趣的是勃列日涅夫对反华最上劲,但却装出忽然完全改变了对中国态度的样子,似乎完全不感兴趣了,不久就发现他实在憋不住了,又向尼克松恶毒攻击毛泽东道:

“毛泽东是个神,一个年岁很老的神。他死了以后,会有一个新神出来。”

尼克松同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私下交谈时,发现葛罗米柯的态度与勃列日涅夫完全相反,他对中国怀有恐怖情绪,愚蠢地攻击中国是“对和平的巨大威胁,因为中国人口众多,不惜牺牲一切,包括中国的城市和人民,以达到中国之目的”。

尼克松对此不感兴趣,他有与中国发展关系的战略设想,从莫斯科归来后,正准备派国务卿基辛格访华,却在1974年8月9日因“水门事件”辞去总统职务,福特未经选举程序登上美国总统的宝座。

福特虽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办公的第一天就会见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黄镇,重申美国将继续遵循上海公报的原则,继续追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的目标,但在暗中却采取拖的方针,又不断做出违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