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共和国十大将军传-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团结,使争论的双方都心服口服,使部队战斗力大大提高,屡打胜仗。
藕塘一带是三角斗争区,有国民党顽固派和日本鬼子,斗争十分复杂。新四军二师师部住在津浦路西一带,一些团以上的负责同志肖望东、张劲夫、余立金、成钧、梁从学等经常来看望他。我们和他见面后,海东同志总要询问军情及形势,同我们谈部队的建设、打鬼子和打国民党顽固派的经验和战略战术。我们在他面前毫无拘束,畅所欲言。由于海东同志战功显赫,威名远扬,敌人总想千方百计地寻找他的踪迹。我们大部队要打仗,经常在海东同志身边的队伍只有一营兵力,我们都为他的安全担心。新四军二师政委谭震林同志到分区来时对我们说:“徐海东同志是我们军队的一面旗帜,不能倒,也不能给敌人抓去,要精心给海东同志治疗,确保他的安全。”因此,我们总想多派些部队保护他,但他坚决不肯,说不要分散部队的战斗力,他自有对付敌人的办法。海东同志充分估计到当时的形势,采取了经常变换住处的办法与敌人捉迷藏。当地群众得到敌人扫荡的消息就直接送信给他。所以,敌人虽然经常围剿,但也经常扑空,反而使我们大部队掌握了主动权,常常歼灭敌人。海东同志见到我们时风趣地说:“没想到我这个病人还能吸引这么多敌人的兵力,这也是对革命的一点贡献呢!”
海东同志的谦虚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虽然负伤多次,亲自指挥过几十次大小战斗,但他从不居功自傲,而是将所取得的一切胜利都归功于伟大的党,归功于伟大的人民。在一次闲谈中,我讲到直罗镇大捷毛主席称他是“有大功的人”时,他连连说这都是党中央、毛主席、周副主席领导得好,他还特别提到彭德怀同志是他学习的榜样,他说彭总指挥果断、作战英勇、身先士卒、平易近人。彭总的西北保卫战真是立了大功,我们都应向彭总学习。
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海东同志立足于藕塘一带,病中指挥战斗,使新四军在津浦路西一带的部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强大的队伍。
解放后,他搬到北京,我也常去看他。那时生活条件好了,地位高了,但他除了必需的生活用品外,从不要国家照顾,仍然过着俭朴的生活。在他的病稍有点起色的时候,就急着去各地参观学习、为人民多做一些工作。
海东同志在林彪、康生、“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下离开了我们。他留给我们的是崇高的革命品质,顽强的战斗意志,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这些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四化而努力奋斗。徐海东同志的英名将留芳百世,光照人间。
大事年表1900年6 月17日,生于湖北省大悟县(原黄陂县)夏店区徐家窑一个六代窑工家庭。
1909年春,在原籍喻家祠堂上私塾。
1912年,辍学,在家随哥哥学手艺当窑工。
1924年夏,共产党员吝积堂回黄陂开展革命活动。在吝积堂同志帮助下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1925年4 月8 日,经吝积堂、李树珍同志介绍,在武昌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党派他到直系军阀刘佐龙部学习军事,担任副班长、中士班长。
1926年4 月,国共合作后,国民革命军准备北伐,经党组织同意,离武昌,南下广东。
5 月,在广东韶关附近参加国民革命军,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三营九连代理排长。
8 月,在著名的汀泗桥战役中,率领一个排,歼灭军阀吴佩孚四个炮兵连,受到全师通令嘉奖,被正式晋升为少尉排长。后又参加进攻武昌等地的战役。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党组织帮助下离开武汉,返回黄陂家乡,开展革命活动。
6 月,被中共黄陂县委任命为河区农民自卫队大队长,领导农民自卫队打击地主反动武装。
7 月,“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河区区委决定农民自卫队分散活动。返回徐家窑,以窑工为掩护,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8 月,党的“八七”会议后,在窑工中秘密发展党员,先后在徐家店、上屋湾和邓俞咀建立党支部。
10月,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鼓舞下,与田道生、丁彩光、田耕三一起,组织领导攻打夏店雨坛寺“缉私营”的武装暴动。夺得武器后,重新整编农民自卫队,转移到陂孝交界之苎麻岭山区打游击。
11月,奉黄陂县委命令,率领农民自卫队参加支援黄麻起义。起义失败后,黄陂重建党的工委,担任工委领导下的游击大队分队长。
1928年秋,任黄陂县委常委、军事部长兼夏区区委书记。
1929年初,领导夏区“年关暴动”。失败后,转移到黄陂塔耳岗一带,组织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1929年底,鄂豫边区党委将游击队组成五个教导队,任第五教导队党代表兼队长。
1930年4 月,任黄陂县赤卫队大队长。
5 月,任鄂东暴动委员会西南总指挥。
10月,任黄陂县补充六师(实际上是赤卫队)师长。
1931年2 月,第五教导队编入中共鄂豫皖军委警卫团,任警卫二团团长。
3 月,警卫二团改编为红四军十三师三十八团,任团长,后任红十二师三十六团团长。
1932年5 月,任红四方面军独立四师师长。
7 月,任红九军二十七师师长。
9 月,任鄂皖工作委员会委员。
10月,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后,带领红二十七师来到金家铺与皖西道委书记郭述申同志领导的英山独立团、六安、霍邱、霍山独立营会合,组成东路游击师,任副司令兼师长。后改编为红二十七军,任七十九师师长。
11月,鄂豫皖省委决定重建红二十五军,任七十四师师长。
1933年2 月,任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兼七十四师师长。
5 月,对省委关于围攻七里坪的错误决定,提出反对意见,未被采纳,围攻七里坪失利,部队损失过半。
6 月,七里坪撤围后,红二十五军向皖西转移,在皖西坚持斗争。
10月,红二十五军由皖西向鄂东转移,途中被敌人切断,率七十四师一部折回皖西。皖西北道委决定组建红二十八军,任军长,在皖西坚持斗争。红二十五军到达鄂东后,省委召开扩大会议,增补为鄂豫皖省委委员。
1934年4 月,与吴焕先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在河南省商城县豹子岩会师,合编为红二十五军,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
5 月以后,与吴焕先率领红二十五军打了许多胜仗,粉碎了敌人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七月至十月的三个月“围剿”计划。
11月,根据中央指示,为准备长征,与吴焕先等同志率领红二十五军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从皖西转移到鄂东北。
11月11日,省委遵照党中央指示,决定红二十五军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名义开始长征。改任副军长。
1935年初,在鄂豫陕省委(由鄂豫皖省委改组为鄂豫陕省委)领导下,红二十五军开展了创建鄂豫陕根据地的斗争。和吴焕先、程子华等同志率领部队开展游击战争,粉碎了敌人的反革命“围剿”,广泛发动了群众,建立了革命政权,使红二十五军发展到三千七百余人。
7 月,红二十五军跨过终南山,到达西安附近,得知中央红军北上的消息,鄂豫陕省委在陕西子午镇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红二十五军离开陕南西征,配合中央红军北上。陕南留部分同志坚持鄂豫陕游击根据地。与其他领导同志一起率红二十五军西进甘肃。
8 月,红二十五军到达甘肃陇东地区的泾川,政委吴焕先同志英勇牺牲,代理红二十五军政委和鄂豫陕省委书记。
9 月,在陕北豹子川召开省委扩大会议,决定徐海东任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改任政委。
9 月18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苏区永平镇,与刘志丹同志率领的红二十六、二十七军胜利会师,改编为红十五军团,任军团长和陕北省委委员。
10月,率领红十五军团,取得了劳山、榆林桥两次战役的胜利,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北上。
11月初,党中央率领中央工农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毛泽东、彭德怀等同志到陕北甘泉县道佐铺红十五军团部,接见了徐海东和程子华等同志。
11月3 日,苏维埃中央政府命令,徐海东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十五军团军团长。
11月下旬,红十五军团与中央红军并肩战斗,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伟大胜利,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1936年2 月,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组成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举行东征。他率领红十五军团,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准备开赴河北前线,对日作战。在山西孝义县兑九峪战斗后,毛泽东同志决定两军团分路活动。红十五军团挥师北上,逼近太原,直取晋西北。
5 月,东征军回师河西。红十五军团回到陕北略事休整。中旬,奉命西征,配合左路军,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
10月8 日,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的静宁、会宁地区胜利会师。他奉党中央命令,对张国焘做了大量的争取工作。
11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他率红十五军团一部与红一军团并肩战斗,夺取了山城堡战役的胜利。
12月7 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任命徐海东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党中央命令红十五军团立即由甘肃海原县出发开赴商州,与张学良、杨虎城部队共同防御亲日派的武装进攻。
1937年2 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初步实现了国共合作,红十五军团奉命由陕西商州、雒南开赴甘肃庆阳驿马关整训。
8 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八路军,任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旅长。
9 月,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后,率三四四旅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
10月,平型关战斗结束后,随朱德、彭德怀同志参加晋东南粉碎日寇九路围攻的战斗。
12月,根据党中央指示,和王震同志率部再次深入华北敌后开展山地游击战。
1938年6 月,指挥町店战斗,歼灭日军第二十五师团一个联队,毙伤日军近千人,并击退来援之敌。
8 月,病倒在华北战场上,后回延安休养。
10月,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列席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会后进马列主义学院学习。
1939年8 月,跟随刘少奇同志到华中开展工作。
9 月15日,离开延安。奔赴华中后,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艰苦转战在皖东一带。
12月,在皖东周家岗,率领新四军第四支队与日寇激战三昼夜,取得了皖东反扫荡中的一次重大胜利。当时,还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后中原局与东南局合并组成中共中央华中局,任华中局委员。
1940年1 月,由于紧张的战斗生活,劳累过度,旧病复发,病倒在皖东战场上。
5 月,在安徽省津浦路西根据地休养。
8 月,在江苏省淮安一带休养。
1946年8 月,在山东诸城、莱阳等地休养。
9 月,从山东到大连市休养。
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一九五八年、一九六四年又连任两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在疗养期间,写了几篇重要回忆录。
1955年9 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
1956年9 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八大”后,从大连回到北京。
1958年,病情稍有好转,到湖北参观访问,进行调查研究。
1960年,主编红二十五军战史,并向编委会提出,一定要写党、写人民、写集体,不要突出个人。
1962年,红二十五军战史编成后,又一次累得大吐血,病危九天。
1969年4 月,带病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担任大会主席团委员并当选为中央委员。
10月25日,被林彪、江青反党集团强行“疏散”到河南省郑州市。
1970年3 月25日,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下,含恨逝世于郑州。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小说下载网—http://。。
《共和国十大将军传——03黄克诚》
声明:
第一章求真知救中华初上革命路1922年。一个皓月当空的夏夜。
永兴、这个湘南山区的偏远小城,在喧闹了一天之后,渐渐恢复了寂静。
夜色已深,静谧的月光倾泻在县劝学所①这座并不很大的院落里。四周寂然无声,一丝风也没有,空气仿佛凝滞不动了。酷暑的燥气弥漫其间,令人夜不能寐,烦躁不安。紧靠院墙,一所不起眼的房子里,灯火依然。
一个面容清瘦,戴着近视眼镜的年轻人,正临窗而坐,聚精会神地读书。
他一边挥毫在书上圈圈点点,一边不时地用毛巾擦拭脸上涔涔而下的汗水。
桌上的那盏油灯,偶尔窜出点点火花,噼啪作响。显然,他已经挑灯夜读很长时间了。然而,从他那略显稚气的脸上,看不出丝毫的倦意。
其实,几十天来,他都是这样紧张度过的。
就在一个月前,正在县立高小读二年级的他,得到了一个令他心动的消息:衡阳省立第三师范要在暑期招生。读师范可以免缴学杂费和膳食费,这可是个难逢的机会!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作为穷苦人家的孩子,他能从家乡,那个贫困落后的山村,来到县城读高小是多么不容易:整个家族都动起来了,每年嫡堂公房凑六七担谷子是读书的费用,旧书箱子是借来的,那套旧学生制服以及布夹袄、长衫是别人送的,哥哥亲自挑着书箱、行李,把自己送到县城。如今,他已经读了一年半的高小,尽管他每学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可以获得几块钱的奖学金,而且课余时间找些抄写的差事,以补贴学用,但是还要有一年半的时间才能读完高小呀。所以,读师范是他当时唯一读得起的学校。况且,即便读完高小,又怎么办呢?假如不识字,面朝黄土背朝天,也就算了。而今,书读得多了,他开始向往更为广大的世界,他要继续求知,继续上学,怎么能平平庸庸过一生呢?!
十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考取衡阳省立第三师范。
决心虽下,摆在这个刚刚二十岁的年轻人面前的困难似乎不少:首先是报考资格,由于他高小才读了一半,根本领不到毕业文凭,如何去报考?其次是,在这几十天的时间里,他必须补习完另外一年半的高小课程。再有,学校一放暑假,他到哪里寻找一处僻静之所,便于补习功课?当然,还有一个大问题,他还必须自食其力,赚钱糊口。
既然决心报考,这位年轻人很快将困难一一化解了。他向一位姓黄的同学借了一张高小毕业文凭,报上了名。同时,整个暑假他没有回家,寄住在劝学所——一个同乡的住处,一边为劝学所抄写文件赚钱糊口,一边加紧补习未学完的高小课程。
只要能够继续求学,挑灯夜读又算得了什么呢?!
1922年的夏天,对于这个年轻人来说,是难忘而又紧张的。
苍天不负有心人。他如愿以偿,考取了衡阳省立第三师范。
那一年,第三师范只招考两班学生,约一百二三十名,其中湖南南部每县各择优录取四名。
考入省立三师,成为这个文质彬彬的年轻人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他未曾料想到,若干年后,他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将。
历史,将永远铭记他的名字——黄克诚。
衡阳晏家坪。
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经历了一个暑假的冷清之后,显得分外热闹。新的学年开始了。
省立三师,的确是个风景幽雅的地方。它正位于湘、耒、蒸三水汇合之处,自成一体。时值初秋,但见蓝天碧水相映,草木郁郁葱葱,令人心旷神怡。
省立三师始建于1904年,原名省立南路师范学堂。辛亥革命以后,才改用此名。它是当时湘南地区很有影响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号称湘南最高学府。
在学校通往外界的石桥上,走来一个身穿旧学生制服的年轻人,手拎一件简单的行李和一只旧书箱。
他就是黄克诚。
石桥前面立着的一块牌坊,吸引住了黄克诚的目光——“南学津梁”。
他知道,这四个大字意即三师是湘南人士寻求新学的必经之途。
在履行了简单的手续之后,二十岁的黄克诚正式成为省立三师的一名学生,被编入了第二十三班。
入学之初,黄克诚情绪甚高。能够争取到这样一个免费读书的机会,对于家境贫穷的他来说,真是太不容易了。衡阳是湖南南部的重要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省办、府办学校相当多,比起永兴这个偏远小山城来说,简直不可同日而语。黄克诚有生以来第一次来到衡阳这么大的城市,这里的繁华与文明,这里的文化书刊,使他耳目一新。他睁大了眼睛,好奇地注视着这个崭新的世界。学校食堂的伙食为大多数学生所不满,但黄克诚却很满足,因为它比自己家里好多了。
三师是一所校纪严明,学风纯朴的学校,一向鼓励学生积极向上。这可以从三师的校歌里看得出来:“衡之阳兮湘之干,佳气自往还。笃生圣哲,前濂溪兮后船山。温故知新为师,如金在熔曰范,景仰先贤,陶铸后进,责任兹惟艰。原吾侪服膺校训,‘公勇勤朴’勿等闲。”濂溪,是指南宋名家周敦颐,他的《爱莲说》妇孺皆知;船山,指的是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他俩都是湖南人,是三师为学生树立的楷模。在这样一所学校里,黄克诚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脑子里除了想学习,其它的一切全抛在了脑后。
平静的学习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黄克诚便陷入了接踵而来的忧虑与困惑之中。
环境变了,接触面逐渐扩大。各种各样的书刊也读得多了。于是,黄克诚的脑子里考虑的问题也多了:个人的出路、国家的前途、社会的弊端等等一古脑都冒出来,使他内心无法平静。
黄克诚毕竟是一个刚刚二十岁的年轻人,他像其他同龄人一样,有强烈的自尊心;作为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他又十分要强,渴望寻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出路来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无情的现实在撕裂着这个年轻人的心:家境贫寒,使黄克诚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唯一的一件棉衣还是来三师前家里设法凑钱做的,十九岁以前,他冬天从未穿过棉衣,根本没有体会过冬季穿棉衣的滋味!衣着在同学中显得格外土气,使他有点抬不起头。尤为糟糕的是他患了一场重感冒,由于没钱医治,又吃不起滋补食品,因而失于调养,形成了慢性气管炎,常常咳嗽不止。于是,被同学看作是疾病鬼,在学校大受歧视。不仅如此,黄克诚在学业上也一改成绩优异的局面,很快落了下来。
三师看重英文和数理化,而他连高小也未读完,这方面基础很差。他擅长的古文在三师又不受重视,派不上多少用场,学业上便没有了往日的优越感……
当这些压力集中在一个风华正茂志向远大的年轻人身上时,其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黄克诚,那颗尚未成熟的心终于失衡了。他的情绪日渐低沉,学习积极性也消失殆尽。他曾回忆说:于是,我逐渐产生了自卑感,形成孤僻、不爱活动的习惯,常常一个人生在那里考虑问题。展望将来,不知向何处去。读了师范又如何?对国家、社会、家庭能起到什么作用?当时社会上就业很困难,我这个贫苦农民的子弟有什么办法去谋个职业?家族花那么大力气培养我,岂不使他们大失所望。要能考上大学也许会好一点,但路费、学费又从何而来?不能上大学,又不能就业,那么眼下学这些功课又有什么用?想到这里,脑子里像一国乱麻总也理不出头绪。心情郁闷,他只有挥毫写诗抒怀:人生总共有几何?
何必苦苦学几何?
学了几何能几何?
不学几何又几何?
一连串的问号敲打着黄克诚的心,这个从湘南山区走出来的农家子弟开始独立地思考自己的人生。他忧国忧民,当然更关心和忧虑个人的出路。
翌年三月,春寒料峭。
衡阳省立三师正酝酿着一场震动全省的学潮。
在省立三师,伙食、住宿、学杂等费用是兔缴的,这也是三师贫苦学生比较多的原因。按规定,学生每人每天两毛钱伙食费,由省府拨给三师。然而,衡阳省立三师的伙食状况却是每况愈下。学生们发现每人每天伙食不到两毛钱。起初,学生们还忍气吞声,多数学生是苦惯了的,比起在家吃糠咽菜来,这里伙食还不错。时间一长,学生们才发现是校长刘志远伙同经办人员从中克扣,中饱私囊,结果每个学生每天伙食费只剩下了八分钱。事情一败露,全校哗然,学生怒火中烧。
三师自“五四”运动以来,一直是湘南地区革命学生运动的中心,曾开展过许多次颇具影响的爱国学生运动。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在三师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还建立了秘密组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