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共和国十大将军传-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黄克诚开始认真地反思了。他日益感到这场肃反斗争有问题,心里更加内疚和悲愤。那么多战士被杀掉了,那么多优秀干部死在自己同志的刀下……

中央苏区第一次大规模的肃反运动逐渐进入了尾声。黄克诚在痛定思痛之后,还是不能原谅自己,他后来回忆说:在这次肃反打“AB团”扩大化的错误行动中,我对“AB团”的存在及其危害性,对“阶级决战”的口号和所谓“地主富农钻进革命阵营内部破坏革命”的事实,开始一段深信不疑,对上级的指示和部署,完全是自觉地遵守执行,从而,铸成了遗憾终生的大错,至今回想起来,犹感沉痛不已。如果要细算历史旧帐,仅此一笔,黄克诚颈项上这颗人头是不够抵偿的。由于这次错误的教训太惨痛了,使我刻骨铭心,毕生难忘,所以,以后凡是碰到搞肃反、整人之类的政治运动时,我就不肯盲从了。①1931年1 月,东韶。

天色已经大亮,云消雾散之后,山头抹上一层红色的阳光。眼前这一切使人很难想象,就在几天前,这里曾经是硝烟弥漫,杀声震天的战场。国民党谭道源师就在这里被红军打得一败涂地,三千多人就地被俘。

红三军团第四师在东韶休息好几天了。第四师新任代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黄克诚抓住这难得的间隙,举办了一个短期军事政治训练队。

黄克诚是老资格的部队政治工作者,回顾自己参加革命军队后的种种经历,使他亲身感受到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不亚于军事指挥,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应该也具备一定的政治工作素质。黄克诚将目光对准了那些在四师最基层的“干部”一班长。他从全师抽调了二十多名年轻有为的优秀班长,举办了一个短期政治军事训练队,为部队培养基层骨干。

训练队的训练是严格而又正规的。黄克诚为此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与心血。他亲自给学员们授课,讲授如何去做政治工作,同时督导学员们进行必要的军事培训。

时值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不久,黄克诚与苏区的广大将士一样,心境格外愉快。

亲身经历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使黄克诚有幸目睹毛泽东那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蒋介石十万兵力分进合击,妄图一举歼灭红一方面军。毛泽东提出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以小股兵力诱敌就我范围,主力部队则秘密集结于黄陂、小布地区,以逸待劳,待敌战线拉长,兵力分散,士气低落,红军主动出击,五天内取得龙冈、东韶两战两捷,歼敌一万六千余人,活捉敌前线总指挥兼十八师师长张辉瓒,整个战役打得痛快淋漓!正像后来毛泽东写的反映这次反“围剿”的著名词章《渔家傲》所描述的那样: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时间过得真快,两个多月过去了。

第四师政委石恒中病愈归队。上级随即传来命令,调派黄克诚到第三师担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军事政治训练队也随之结业了。学员们经过短期训练,派到了各连担任政治委员。

后来,这些学员当中不少人成为红军的优秀指挥员。其中杨勇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

东韶通往乐安招携镇的山间小路上,黄克诚独自一人,手牵着一匹白马,不紧不慢地走着。

马背上是一件简单的行李,里面是黄克诚的随身生活用具。阳春三月,春的气息已经很浓了。

五颜六色的花朵,绿草新枝,沉浸在徐徐春风里。沿途的老百姓喜气洋洋,分田分地正忙。

黄克诚沐浴在这一片春光里。

他将要到红三军团第三师赴任了。经历了多次升降起伏,多次被指责批判之后,黄克诚反而更加成熟了,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去冷静地思考党内存在的一些问题。不盲从,逐渐成为他做人、行事,乃至更好地为党和人民工作的重要准则之一。一进招携镇,三师师长彭邀已经闻讯前来迎接了。

黄克诚急忙迎上前去,与彭邀高兴地握手致意。

彭遨一脸络腮胡子,开朗爽直。黄克诚与他以前就认识。他知道彭邀毕业于长沙楚怡工业学校,也是湖南人,作战勇敢,指挥果断,是红三军团最出色的指挥员之一。能够与这样的同志共事,黄克诚心情十分舒畅。

黄克诚刚刚安顿好,来不及休息,便投入了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中。

打土豪、筹款、扩军、协助地方党委作群众工作,一切忙忙碌碌。

这时,黄克诚得知中央苏区成立了苏区党的中央局。根据中央决定,周恩来、项英、毛泽东、朱德等为中央局成员,以周恩来为书记,但是,周恩来正在中央工作,一时难以脱身。于是,中央就派项英带领一部分干部先行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并代理中央局书记。

第四章反“围剿”攻赣州征程起波折1931年2 月初,蒋介石任命军政部长何应钦为“陆海空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代行总司令职权,开赴江西南昌。

何应钦曾与蒋介石有同窗之谊,相交甚密。何应钦进驻南昌后,立即对红军的情况进行综合查核,组织部署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

为此,他制定了详细的“围剿”计划,先后调集兵力约二十万人,配以三个航空队,妄图彻底消灭红一方面军,摧毁中央苏区。

蒋介石审阅了何应钦的“围剿”计划后,甚表赞成,公开叫嚣“三个月内消灭共军”。

4 月初,各路敌军云集中央苏区周围。

何应钦采取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略方针,兵分四路、形成了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东西八百里长的战线,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大举迸犯。

4 月中旬,以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组成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到达江西宁都县青塘。

4 月17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召开扩大会议,商讨退敌之策。会上对反“围剿”方针出现了分岐。

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项英主张红军撤退,他说:“我们才有三万多人,怎么能打得过人家二十万大军?只有离开中央苏区才是出路。中央有过这样的指示,当红军有被消灭的危险时,可以抛弃旧的,组织新的苏维埃区域。”

进而,项英竟然提议:“斯大林同志说过,四川是最理想的根据地,我们是不是撤到四川去?”

项英的主张获得了部分同志的首肯。

中央代表团有的同志主张红军退出中央苏区,采取分兵退敌的方针。

毛泽东坚决反对这种离开根据地,到外线作战的主张,提出了不同意见。

他说:“我不赞成退出中央苏区到四川去。根据第一次反‘围剿’的经验,虽然敌人比我们强大得多,但是只要我们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依靠苏区人民,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打破第二次‘围剿’是完全可能的。”

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经过反复讨论,终于获得苏区中央局和中央代表团的同意与支持。

根据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毛泽东的命令,红军主力首先集中龙冈,尔后西移东固隐蔽集结,待机歼敌。

东固,群山环抱,宛如一个盆地。

它的西北方向是两座险峻陡峭的山峰——九寸岭与观音崖,由此向北,便是富田了。

“九曲十八弯,弯到东固山”。从这句民谚中可见东固山的险峻。

时值暮春,山花烂漫,映山红开遍山山岭岭。

黄克诚、彭邀率领三师,会同大部队在这群山掩映之中,隐蔽待机二十多天了。

三万多红军在二十多天里集结在东固这个不太大的山区,是让许多人捏了把汗的。要知道,这里正处于敌三面包围之中,北距敌郭华宗第四十二师仅有十多里!这种“钻牛角”的阵势无怪乎有人担扰。

自从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之后,对于毛泽东那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黄克诚深有领略,因而这次隐蔽待敌,他充满了胜利的信心。

不过,黄克诚心里也不无忧虑:部队给养发生了困难。全军上下缺菜少粮,连柴禾也得派人上山去打。

黄克诚清楚,由于国民党军队长期包围和进攻,同时实行经济封锁,苏区经济出现了困难,所以东固山区粮食远不能满足三万多将士的供应。虽然当地老百姓节衣缩食,自愿把粮食拿出来支援红军,但杯水车薪,难以解决大部队的给养。

黄克诚向来注意关心、体贴手下的干部战士,视之为亲兄胞弟,如今部队生活窘迫,发生了困难,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恰在此时,上级指示,红军各部一边抓临战训练,一边抓生产生活,克服目前困难。于是,黄克诚亲自带领干部战士们挖野菜、背柴禾、掘竹笋,与他们同甘共苦,共度难关。

隐蔽待机二十多天,连敌人的影子也没见着,许多干部战士沉不住气了,情绪急躁,甚至有的干部战士发起了牢骚。

有的说:“要打仗就勇往直前,于革命就要敢于进攻嘛,现在可好……”

有的则说:“敌人修了坚固工事,就不会再前进了。哪能那么傻,像第一次‘围剿’那样,吃了亏还来……”

针对部队中的不稳定情绪,身为政委的黄克诚在三师干部战士中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

三万红军在三面重围中整整等了二十五天,战机终于来了!

5 月13日,敌第四十七师伸出了乌龟头,抛下坚固的工事,出富田,进军东固。

同时,敌第二十八师经中洞向东固方向推进。

5 月15日,红一方面军总部下达了歼灭由富田出犯之敌的作战命令。

红三军团奉命,作为左路军,首先于15日到达江树头隐蔽,然后向固陂、富田攻击前进,迂回包抄,直逼敌第二十八师。从5 月16日起,毛泽东、朱德等来临白云山指挥作战。黄克诚、彭邀率领三师,似雄踞丛林中的一只猛虎,下山直扑离巢而来的敌人。

他们与兄弟部队一起,将敌二十八师分割包围,一举歼灭。接着,又奉命急行军二百多里,迂回穿插到富田,兜住了企图逃窜的敌四十三师的尾巴,猛打猛冲,将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一口气吃掉敌人一个旅,俘敌三千余人。

随后,部队连夜行军,又赶赴中村一线,充当主攻先锋,与敌二十七师展开激战。在红一方面军包抄之下,敌人一败涂地。

黄克诚、彭邀率部乘胜追击,进入福建境内。

这样,红一方面军主力直逼建宁县城。

建宁县城守敌有国民党军队三个团,他们凭借坚固的城墙,顽强抵抗。

黄克诚、彭遨一商量,为了便于指挥,干脆将指挥所搬到了建宁城下。

五月的阳光直刺人眼。

因为离城太近,黄克诚那副大眼镜片子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特别招摇。

果然,城头守敌发现了正在观察敌情的黄克诚。于是,敌人慌忙掉转两挺机枪,对准了红三师指挥所。

黄克诚视力极差,竟然全无觉察。

就在这时,师长彭遨猛然间一抬头,发现了敌人的举动。他眼疾手快,几乎在敌人机枪向他们俩人扫射的同时,猛地一拉黄克诚,向后疾退了两三米,黄克诚顿觉重心一失,与彭遨一起卧倒在地。“扑!扑!扑!”一梭子机枪子弹正打在他俩刚才站立的位置上!

子弹溅起的沙土飞扬,落了两人一身。

黄克诚顿然醒悟过来,与彭遨一块趁势向旁边的一处掩体滚了过去,这才算是躲过了敌人的机枪扫射。

黄克诚不禁惊出一身冷汗,喘息片刻之后,他站了起来。彭遨一边拍着军衣上的尘土,一边用手指着黄克诚的眼镜,忍不住开玩笑道:“人家这一梭子子弹可是冲着你这副眼镜来的,知道戴眼镜的一定是个大官,人家想拣个大便宜。结果,差一点把我也捎带上了。”

黄克诚从心底里感激这位好搭挡。后来,他在回忆录里专门提到了这件事,他写道:这次要不是彭遨反应得快,我们两个人就在一块报销了。

经过激烈战斗,红军于5 月31日攻占了建宁县城。

守敌第五十六师师长刘和鼎抢了一只小船逃窜,遭红军阻击,小船冲上岩滩,被撞碎。刘和鼎落水后,被其马弄拼命拉上对岸,仓皇逃命。

建宁是敌人苦心经营的八百里防线的终点。攻克建宁后,红一方面军总部进驻建宁。第二次反“围剿”以红军的彻底胜利而宣告结束。

第二次反“围剿”成功地实现了毛泽东的战前设想,回顾这些天来的战斗历程,让人历历在目: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攻克建宁后,根据红一方面军总部的命令,黄克诚、彭遨率部向黎川迸发。

队伍途经沙县时,大批当地青年踊跃报名参军。

这时,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也跑了过来,要求加入红军。

一个红军连长见他瘦骨嶙峋,年纪大小,不肯收他。

但是,这个男孩子异常倔强,一直跟着部队走。

队伍停下来吃饭,他就站在旁边看。

连长见他这样,就叫炊事兵盛饭给他吃,并让人打发他吃完饭回家。

谁知,今天刚走,第二天又在连队面前出现了。

事也凑巧,黄克诚正好下到这个连队视察,连长就把这件事报告给了黄克诚。

黄克诚闻听此事,笑了,他说:“好啊,有这样的倔劲,将来说不定是个好兵。”

连长心神领会,决定破格收留了这个小鬼。

他向小鬼笑着说:“小鬼,批准你当红军了,你叫什么名字?”

小鬼干脆地回答道:“张廷发。”

于是,连队里多了一名小兵。小兵穿着一件长及膝盖的灰布军衣,肩背一枝显得比他还高的长枪,雄赳赳走在队伍当中。

红小鬼从此开始了他那艰苦而漫长的战斗生涯。

谁会想到,这个当年差一点参不成军的红小鬼,数十年后成长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军——空军司令员,而且还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闽赣边界的夏天秀丽迷人。

千峰竞秀,万壑争流。

到处是绿色,到处呈现勃勃生机。

硝石。江西黎川境内的一个小镇,红三军团第三师师部驻地。

黄克诚与彭邀正在师部商讨事情。

一个哨兵走了进来,行了个军礼:“报告!我们查获了两个从白区来的人,他们声称要面见彭军团长。”

“让他们进来。”黄克诚吩咐道。

不一会儿,有两个人被带进了师部。

前面一位是个中年人,他一见黄克诚与彭邀,立刻抱拳作揖,满脸堆笑,作了一番自我介绍:“敝人黄枚庄,乃是黄公略将军的长兄,此次特地前来拜访彭德怀将军,有要事面告。”说完,他一指身后那人:“这是我的随从。”

黄克诚警觉地将此人上下打量了一番。

黄公略时任红三军军长,是红军中不可多得的一员猛将。毛泽东十分欣赏他,在毛泽东的两首著名诗词中都提到过黄公略,特别是其中一句“飞将军自重霄入”,更使黄公略闻名全军。黄克诚十分敬重黄公略。不过,这位自称是黄公略将军兄长的黄枚庄,从白区来到这里干什么?

黄克诚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不久前,他从国民党的一张报纸上看到,蒋介石委任黄公略的堂叔父黄汉湘为宣抚使,进驻南昌宣抚使署,企图通过宣抚手段,策反红军。这位黄枚庄……想到这里,黄克诚急忙给黎川县城的彭德怀军团长打了个电话,向彭德怀报告:“军团长,有个黄某人自称是黄公略军长的兄长,现在到了我的师部,要求见你。”

“我看来者不善。”黄克诚又补充了一句。话筒那边传来彭德怀响亮的声音:“知道了,你立即派人把他给我送来。”

黄克诚打完电话,不动声色地与黄枚庄闲聊了几句,然后按照彭德怀的嘱咐,派人把他送往黎川。

黎川城里,彭德怀胸有成竹,坐在军团部里,虚位以待。彭德怀一见黄枚庄,一副很亲热的样子,立即派人置办酒席,以示盛情。

酒席宴上,彭德怀更是与黄枚庄频频交杯换盏。

酒至正酣,黄枚庄有些忘乎所以,飘飘欲仙。

于是,彭德怀开始委婉寻问其来意。

彭德怀一口气喝了半盅酒,说:“我和公略相知甚深,情同骨肉,患难与共,素称莫逆。如有好处,幸勿瞒我。”黄枚庄醉眼蒙眬,连连摆手:“不敢!不敢!”同时悄悄告诉彭德怀,自己是奉蒋介石之命前来招降黄公略和他的。黄枚庄接着将携带的皮箱拿了出来,将皮箱底层剥开,从夹层里拿出了两封招降信。

彭德怀接过一看,一封是蒋介石给黄公略的信,大意是,校长不才,使你误入歧途,望迷途知返。另一封是黄汉湘给黄公略的信,信中说,蒋公美德,叔亦愿为你说项等等。彭德怀看完,面色如常。见黄枚庄醉得难以支持,急忙说道:“枚庄先生睡睡吧,我也去睡睡,晚饭时再谈。”黄枚庄被扶进一间套房安歇,彭德怀则找来军团其他领导商讨如何处置这个败类。

第二天。红三师师部传来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

黄克诚顺手拿起话筒,彭德怀那洪亮的声音传来:“黄政委吗?那个黄某人已经押往你们师部了,此人一到,你立刻把他宰了!割下他的脑袋,交给他那个随从带回去,向蒋介石交差吧!”不久,黄枚庄被押到了三师师部。

黄克诚即刻下令将黄枚庄绳之以法,并割下他的脑袋,用石灰脑了起来,放在一个密封的篮子里,让他的随从带了回去。黄枚庄的人头让蒋介石如梦方醒。不久,宣抚使署被取消,蒋介石对红军高级将领不再抱有幻想了。

庄被处决以后,彭德怀将其罪证与处理经过告诉了黄公略,黄公略点头称快,表示同意这一处理。

黄克诚从黄公略身上看到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的高尚品质。中央苏区的硝烟尚未散尽,蒋介石不及喘息,又一次卷土重来。

7 月初,蒋介石自任“围剿”总司令,亲临南昌坐镇指挥,集结其嫡系部队,辅以少量杂牌军,以三十万之众,气势汹汹直扑中央苏区。

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亲自指挥下,采取了“避敌主力,打其虚弱”

的作战方针,以三万人马与三十万敌军又一次展开了周旋。

七月的天气,骄阳似火。

黄克诚率部随红三军团离开硝石,绕道千里,回师赣南。队伍冒着酷暑,沿武夷山脉,向南疾迸。

此时距第二次反“围剿”胜利时间仅有一个月,红军根本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广大红军战士凭借顽强的毅力,不顾路途艰辛劳累,终于千里行军,回师兴国。

接着,红军在夜幕掩护下,穿越敌军重围之下仅有的四十里间隙,突然猛扑到敌四十七师面前,将敌军打得一败涂地,继之尾敌穷追。

一场激烈而又紧张的追击战拉开了序幕:莲塘至良村的大路上,尘土飞扬,硝烟弥漫。

敌人你推我搡,丢盔弃甲,一路溃退下去。

红军斗志昂扬,挥枪猛追,痛打落荒穷寇。

敌机在低空时而盘旋,时而俯冲,瞄准红军狂轰滥炸。红军没有防空武器,为了能够追击敌人,不给敌人任何喘息之机,大家只好用快速奔跑的办法,躲避敌机的袭击。敌机见状,更加肆无忌惮,疯狂呼啸而来,不断在几百米的低空盘旋,有时低得能看见飞行员的面孔!

这样一来,敌机很容易发现目标,投弹和扫射的命中率自然相当高。

随着炸弹一声声巨响,不少红军战士倒在血泊之中。追击战就这样激烈而残酷地进行着。

敌机呼啸着从头顶上阵阵飞过,投下一排排炸弹,气浪冲天,弹片夹杂着泥土直飞半空。

黄克诚率领队伍,一路疾跑,猛然间,他看见一个黑糊糊的硕大东西,带着刺耳的哨音自高空而下,直冲他的头顶。炸弹!黄克诚本能地意识到了这个硕大的黑影究竟是什么东西。

他拼命地向前奔跑了几步,以求躲避。

一口气跑出了足有四五十米远,还没来得及卧倒,黄克诚只听得正前方“咚”地一声,那颗炸弹没有落在黄克诚原来的位置,而是不偏不倚,落在了他的脚前!

黄克诚被弄了个措手不及,猛然收住了脚步。

这次可逃不脱了!必死无疑的想法从他脑际一闪而过。然而,出乎他的意料,那颗炸弹落地以后,竟然悄无声息,没有爆炸!

黄克诚心里暗叫一声:“好险啊!”

红军迅速进占良村,俘敌数千,首战全面告捷。

接着,红三军团乘胜向黄陂挺进,歼敌一个多旅,一气拿下了黄陂。敌人发现红军主力的行踪后,企图全力“围剿”,红军再次陷入敌人重围。

毛泽东、朱德乘机派遣小股红军吸引敌人,同时指挥红军主力从尖岭恼地区向西突围。

8 月25日。一个月落星疏之夜。

红军主力悄无声息地出发了。

这是一次相当严峻的考验,红军要从敌人两个纵队间一个二十华里的狭窄间隙中,来一个与敌人面对面的迂回大穿插,突围而出,西返兴国。

长龙似的队伍时而翻上黑■■的山峦,时而钻进林茂竹密的谷底。

万籁寂静,一条条矫健的身影飞快闪过。

此时,行进在队伍前面的黄克诚有些“狼狈”:因为经常走山路,灰色军衣已经有些破烂,而且被汗水浸了个透,隐约现出浅白色的碱圈;大眼镜片被汗水搞得模糊一片,视野受到影响,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裤腿高挽,脚下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