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共和国十大将军传-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您具有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不盲从,不苟同,坚持真理,刚正不阿,不论身居高位还是身陷逆境,都一心为公,无私无畏。您的崇高品德,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由于健康原因,您提出不再担仕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从而不再担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的请求。全会同意您的请求。我们深信,您的光辉的革命业绩和崇高的革命品德将继续激励全党同志奋发图强,万众一心,为夺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致共产主义的敬礼!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1985年9 月16日按说,黄克诚接受这样的评价是当之无愧的,但是,当他接到致敬信时,仍然感到不安。
黄克诚说道:“这本来是应该的事,党中央还特别发了给我的致敬信。
我感谢党。我老了,今年八十三岁,再过十几天就进入八十四岁了。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找自己去。这么老才退是不适当的,早就该退了……“
晚年,黄克诚一方面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一方面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为党和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他双目失明,行动不方便,但仍然利用同身边工作人员和来看望他的同志谈话的机会,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关心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活。
他为祖国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感到振奋,对改革开放抱有殷切期望,认为前途光明;同时,也对党内和社会上出现的种种腐败现象而痛心疾首。
黄克诚病重卧床以后,工作人员劝他说:“黄老,您现在要安心静养,不要谈话,也不要听读文件资料,等康复以后再说。”
“请你们理解一个八十多岁老人的心情,我的时间不多了,还等待何时?”黄克诚恳切地说。
说着,他又轻声吟诵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
当他自知已完全丧失了工作的能力时,便拒绝治疗和用药。
医务人员百般劝说,他仍坚持不让。
“我已经不能为党工作了,请你们不必为我浪费国家钱财了,把药留给能工作的同志用吧。”黄克诚对医务人员和周围的同志们说。
“你对党和人民曾经作出了很大贡献,人民希望你多活几年,对你进行治疗不是浪费,这是人民的心意啊!”同志们对他说。
“一个人不能工作了,无所事事,还活在世上,又有何益?”黄克诚叹了一口气,眼睛似乎在凝视着什么。
黄克诚多次以拉法格晚年自己结束生命的事例,要求不要对自己进行抢救。
但是,人们怎能忍心眼看着他受疾病的熬煎而不去治疗抢救呢?万不得己,只好找几个身强力壮的警卫员,强按住他的手脚,为他注射、输液、输氧。
可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难免有疏忽和意外,黄克诚常常趁人不备,突然将输液针头从身上拔掉。
黄克诚在施行了几次大手术以后,虽然头脑还清醒,但己不能发出声音说话,进食和呼吸都要靠仪器。
他离开手术台进入病房清醒过来后,就把呼吸机的管子拔掉。护士替他安上,他再次拔。这样,只好由几个小伙子按住他的手脚,再插上呼吸机。
一个一辈子为了人民的利益出生入死呕心沥血而终生过俭朴生活的大将,连到晚年病重时吃药打针都感到是一种浪费,这似乎令人难以理解。
但是,黄克诚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群众,而唯独没有他自己!
1986年深秋。北京。三○一医院。
太阳透过玻璃窗,钻进了病房,依偎着黄克诚。
这是黄克诚解除“监护”回到北京后第十七次住院,也是最后一次住院。
这天,他躺在病床上,借助900B呼吸机平稳地呼吸着。不时地,他眉宇间露出一丝笑容。
“黄老今天气色很好。有什么特别高兴的事吗?”有人问。“今天是黄老的八十四岁生日,下午全家人都过来祝贺。”“就他家里人来吗?有没有其他祝寿活动?”又有人问。“黄老过生日从来不告诉人,知道他的生日的人来祝寿他也一律谢绝。这些年来,他在病房里过的生日少说也有七,八次,每次都是这样。”
三○一医院的医务人员对黄克诚十分钦佩。这些见过大世面的高于病房的医务人员,见过某些人在病房里兴师动众,大张旗鼓祝寿的热闹非凡的场面。相比之下,黄老就是显得有些“寒酸”了。
黄克诚过生日,都是自己掏钱买点生日蛋糕,由他切开,有时病得难以动手就请护士或他的老伴切开,分给大家分享。
有一次,单位特地在一家饭店给他安排好了生日宴会,他却拒绝了。何必那么铺张浪费呢?脱离了群众,生日活动过得再热闹,也是空虚的。黄克诚总是这样认为。
下午,探视时间到了。走廊里传来了轻轻的脚步声。
黄克诚的夫人、儿女和小孙子们,提着两盒大蛋糕走来了。
“爷爷,祝您生日快乐!”黄克诚的小孙子黄健,一下子扑到他的床头,抓住他的手,对着他的耳朵奶声奶气地说。
“我们看您来了,祝您生日快乐!”夫人和子女们也一一贴着黄克诚的耳朵说。
黄克诚微微点点头,表示接受了祝愿。
黄克诚戴着呼吸机,不能说话。他摸索着握往来人的手,脸上一直挂着微笑。
医务人员也走过来向黄克诚表示祝贺。黄克诚一一握着他们的手。他握得很有力,所有的话语都包括在这紧紧地相握之中了。
黄克诚做了个手势。夫人唐棣华明白他的心意。
她带着孩子们走出病房,来到休息室,切开了两盒蛋糕,一一送给了医生、护士。
“谢谢你们对黄老的精心治疗。你们辛苦了!”唐棣华说。
黄克诚听着,脸上现出微笑。
这是黄克诚过的最后一个生日。
1986年12月28日11时15分,黄克诚走完了他人生道路的最后一程,溘然长逝,终年八十四岁。
12月30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发布了讣告:中共中央、中纪委、中央军委讣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军事委员会沉痛宣告: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卓越的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中央军委顾问黄克诚同志,因病于1986年12月28日11时15分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四岁。
黄克诚同志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党我军的重大损失。
黄克诚同志永垂不朽!
1987年1 月7 日,党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黄克诚同志的追悼会在北京举行。
邓小平、赵紫阳、彭真、聂荣臻、乌兰夫等和各界三千多人出席了追悼会并献了花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致悼词并献了花圈。
杨尚昆在代表中央致的悼词中,高度赞扬了黄克诚在六十余年革命生涯中历尽艰辛,屡经坎坷,鞠躬尽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
杨尚昆说,黄克诚同志具有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坚持真理,刚正不阿,他在历史上多次因为坚持正确意见而受到错误的批判、打击,甚至被撤职、降职,但他始终保持刚正敢言,为人民无私无畏的高尚品德。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宽阔胸怀,对党、对共产主义事业保持坚定的信念。
杨尚昆说,黄克诚同志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他一心想的是人民,是共产主义事业,从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
杨尚昆还赞扬黄克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呕心沥血为党的事业日夜操劳,为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审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重建和健全党的纪检工作,端正党风,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黄克诚同志具有共产党人的优秀品德,在坚持党的优良传统方面,堪称共产党人的楷模。
追悼会后,黄克诚的骨灰送往八宝山革命公墓安放。
一代将星陨落了。他的人生轨迹辉耀华夏,光照人间……
后记在本书付梓之际,我衷心感谢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大力支持。感谢胡献芬同志为此书的统编工作付出的艰辛劳动。同时,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魏德松、姜文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冯若赐、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王淇、作家出版社亚方等同志为此书的审编工作所付出的艰辛劳动表示敬意。同时,我也向为此书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同窗好友王明江、吴涛、杨骁、褚有奇、赵鲁、张建勇、傅敬东等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水平所致,书稿定有疏漏、错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小说下载网—http://。。
《共和国十大将军传——04陈赓》
声明:
第一章 出武门立宏志英雄少年时1903年2 月27日。湖南湘乡县城北二都柳树铺,解甲归田的湘军将领陈益怀家,喜气洋洋,人来人往。
这一天,陈益怀喜得长孙,取乳名福哥,学名庶康,字传瑾,这位落地有声、睁开双眼便哇哇大哭的婴儿,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几十年后叱咤风云、闻名遐迩的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陈赓大将。
陈赓的祖父陈益怀,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出身寒微,家境困窘,但从小酷爱武术,喜欢拳脚棍棒,力气过人。十几岁时,跑到舅舅家混口饭吃。
这位娘家舅舅家境并不大好,为人又小气。陈益怀在他家被当长工使唤,白天放牛种地,样样活都干。夜晚他还要练习武艺。这样,自然食量不小。舅舅心疼粮食,对他练武横竖看不惯。一天,陈益怀干完活,拿起碗口粗的棍棒,在屋后的空地上“嘿嘿嘿”地练开了,舅舅从屋里跑出来,倚在门框上,冷言冷语:“成天练个啥?黄鼠狼变猫——变也变不高。”
陈益怀一听这话,气得抡起手中的棍子,砸倒了一颗小树。他实在忍受不了这种侮辱,心里想:我堂堂七尺男儿,干嘛要受这份窝囊气?我非干出点名堂让你瞧瞧!
当晚,陈益怀拿了几件自己的换洗衣服打一个包袱,愤然离开了舅舅家。
当时正值湘军招募新兵,陈益怀跑到招募处去报名,当了一名士兵。
既无靠山提携,又不会逢迎拍马攀高枝,陈益怀凭自己的一身武艺和沙场上英勇善战,一步一步登上了军中高位,从一个“伙头军”当上了湘军管带,成为一方名士。据传他在军中使用的大刀,重达八十余斤,他抡起来如同旋风,水泼不进。他能站在三张叠起的桌于上面,用牙齿提起四只捆在一起、装满水的木桶离地。每次作战,总是披坚执锐、一马当先。
陈益怀的夫人、陈赓的祖母,也是一位跨马挥刀、飞骑射雁的军中女侠。
两军阵前,常见她披一件绿色的花缎斗篷,出没在刀光剑影之中。
夫妇二人征战数十载,逐渐看清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以及连年战火对百姓的残害,尤其是对湘军充当清王朝帮凶、赶杀太平军的做法心存疑异,遂萌生退军之意。
不久,陈益怀上奏辞官,携带夫人,解甲归田。
陈益怀夫妇回到故乡湘乡县二都柳树铺羊吉安,买下了二百四十亩田地,一处院落。田地大都租种出去,自留三十亩,雇人耕种。陈益怀乐善好施,在当地享有盛誉。
二都柳树铺在湘乡城北十五里,东西两面,有两道绵亘起伏的小山峦,山峦之间夹着一条宽约三四里的狭长谷地。在湖南,人们管这样的地形叫“冲”。陈赓诞生之时,正是中国处于风云变幻、政局动荡的时代。湖南以其独有的地理上的重要地位和深厚的文化传统,成为斗争最尖锐的一个地区。
陈益怀解甲归田多年,过着平静的田园生活,但内心仍时时回想起往日的岁月。眼看两个儿子老老实实、本本份份,大概一辈子就这么过下去了,他把希望寄托在长孙身上。
陈赓是个聪明调皮的孩子,深得祖父祖母喜爱。
健谈的祖父经常给陈赓讲述自己的战斗经历。绘声绘色的叙述,惊险动人的故事,常常使陈赓入迷,从小就培养出一份对当兵打仗的兴趣。他缠着祖父祖母要学武艺,比祖父年轻许多的祖母便开始一招一式地带陈赓练功。
当年的女骑士,威风犹在,对疼爱的小孙子要求极严。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越是陈赓叫苦的时候,她越是要让他练。就地十八滚,刀枪棍棒,虚实变换,长驱直入,摸爬滚打,越练越苦,越苦越练。
骑马蹲裆,一蹲几个时辰。在木棍上翻筋斗,一翻几十遍。折腾得泥一身,汗一身。常言道,“功夫不负有心人”。陈赓硬是练出了一身扎实的功夫。
马上的招数,地上的路数,抬胳膊动腿,处处不凡!柳树铺一带几十里没有能挡得住他的房舍高墙,没有他攀不上的悬崖陡壁!
陈赓自幼豪爽仗义,爱结交朋友,好打抱不平。他有一身硬功夫,脑瓜子又好使,自然成了前村后巷的“娃娃头”。哪个小朋友受了气,挨了大孩子的欺负,陈赓就一把拉起他,找人算账去。那些调皮霸道的“小刺头”远远看见陈赓,便不敢太放肆撒野。
爷爷常摸着陈赓的头,得意地夸道:“我家福哥就是有本事呐!”
陈赓六岁时,家里给他请了私塾先生,教他《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等。
旧日私塾教学,先让学生背得滚瓜烂熟,然后老师再开讲。一天到晚,学生都得端坐凳子上,闭起眼睛,摇头晃脑,拉长了腔调背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陈赓生性活泼好动,对这种死记硬背经书常常感到厌烦,有时还搞一些恶作剧,以反抗老师的斥责。
有一次受到先生的严厉呵斥之后,他悄悄地溜进厕所,将茅坑上的踏脚板,踞开一半,然后在附近隐藏起来。先生上茅坑,刚踏上一只脚,木板断裂了,险些一脚踏进粪坑里。
类似的恶作剧,自然要受到先生的斥责。陈赓的父亲知道后也气极了,高声呵斥:“看!等你到十六岁的时候,一定把你从家里赶出去!”
陈赓低着头,满不在乎,心里不知又在转什么念头。后来,他在《自传》中承认:“幼年读书,调皮捣蛋。”“我的浪漫,不修边幅,从小就如此。”
不过,调皮归调皮,陈赓的功课倒是不错的。因为他头脑灵活,背书难不住他。
1915年,陈赓十二岁时,结束了味同嚼蜡的私塾生活,来到离家二十里的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
这所学校座落在离城二三里的东岸坪。从县城出东门,涉过一条河,就是一片广阔的平原,东山学堂就在青青的东台山脚下。
校舍是一栋用砖墙围成的园形建筑。庭院四周,古木参天,林荫夹道,环境幽雅。这是1890年废科举、兴学校时创办的一所新式小学。
学校除教经书以外,还设有自然科学、英文、音乐等课程,还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的社会科学、人文思想。
学校里有几位从日本留学回来的老师,他们带回了日本以及西方的“富国强兵”之道,讲自然科学,也介绍外面世界的情况。学校里还订有外文报纸,这对学生们开阔眼界、接触新思想很有好处。陈赓到东山小学堂后,被编在二班。他有一种获得自由的新鲜感和解脱感。
他如饥似渴地读书,拼命吸收新思想养料,书报在他面前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他逐步懂得了“列国富强,我国贫弱”的原因,开始萌发了一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民族意识,产生了“富国强兵”做救国救民的英雄的抱负。这些,与他在私塾学习时有了很大的不同。
然而,陈赓愉快的求知生活只有一年就中断了。
1917年,家里按照农村的习俗,要给这个长子长孙包办婚姻,强迫陈赓和一位比他大两岁的姑娘成婚。
新娘叫陈碧君,家里是地主,住在相距十多里的城前乡。双方算是“门当户对”。可是,已经受到外面的新思潮影响的陈赓对于自己的婚姻大事由家庭包办,完全不顾本人的心愿这种做法极为反感,一直不承认这门亲事,要家里退婚,可家长哪里听得进去,硬是趁陈赓放假回来时把婚事办了。满以为生米煮成熟饭,陈赓只好死了这份心,老老实实地过日子。新婚之夜,闹腾了一天的人们陆续散尽。新房里处处散发着喜庆的气息,但陈赓的心却是冷得直往下沉。性格倔强的他不肯屈服,打定主意离家出走。
夜深了,清冷的月光照进新房。父母的住房已吹熄了油灯,屋里屋外一片寂静。
陈赓看了一眼脸朝墙角倚在床上的新娘,心里默默地说了一声:“大姐!
对不起你了。我不是嫌你怨你,你也不要怨我。我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我走了,保重!“
他拿起早已准备好的小包袱,悄悄地溜出房门,消失在茫茫的夜空中……
这一年,陈赓才十四岁。
茫茫广袤,向何处去呢?
湘军驻地。
一队队士兵在操场上列队,齐步走,拼刺刀,练瞄准。
休息时,几个二十来岁的老兵围住一个小个子寻开心:“小兄弟,看你那样,像没断几天奶的孩子,到兵营里来干啥?吃粮?”
“还没枪高呢!打起仗来,还不净挨枪子儿?”
被围住的小个子急了,挺挺胸膛,把枪往身旁一放,大声说:“我十六了!扛枪打仗谁不会?我从小就练武术,抡刀使棍、翻墙上树我都会,不信比比?”
几个年长一些的士兵都乐了:“呵!这小子口气还挺冲,练两招看看!”
“对!练练,练练!”
周围的人也都围上来,跟着起哄。
只见这个小个子兵脱掉身上宽大的军衣,顺手操起一把刀,对四周围观的人扫了一眼,拉开架势,舞了起来。但见刀光闪闪,招式灵活,刀锋凌厉,看热闹的士兵不禁叫好:“这小子有一手!”
“不赖!有功夫!”
这个舞刀的小个子就是陈赓。
从家里出走后,陈赓到了宁乡人氏鲁涤平部当了一个二等兵。其时风烟遍起,各处都在招兵买马,扩充实力。陈赓以为这是实现自己“从戎”矢志的良机,便欣然应证了。他要效仿祖父,建功沙场,出人头地,成就一番事业。
和他一起投军的,还有几个乡邻,他的三弟陈尊三因受他的影响,后来也来这里当了兵。
陈赓怕别人嫌他年纪小,不收,报名时多报了两岁。
碰巧的是:比他大五岁,出生于湖南湘谭的彭德怀,也在同年到这里当了兵,和他同属一个团。
三个月后,陈赓就扛着一支和他个子相齐的德造套筒枪上了战场。
四年后,陈赓从二等兵提升为上等兵,个子长高了一个头。离家时披一件羊皮袍子,一副“少爷”模样的陈赓经过几年艰苦的士兵生活,完全成了一个能打能战的士兵。
湖南。彬州一带。
到处是败退下来的湘军。三三两两的伤兵躺在简陋的茅草棚里,有的就在路边树林下,不时有人“哎哟”呻吟。
士兵们的衣服破烂,神情疲惫、沮丧。有的在给家里写信,写着写着停了下来,眼里充满了泪水。
不远处,几个炊事员正往一口火烧得很旺的大锅里下菜,没有一片肉,净是素菜,且又苦又涩,难以下咽。
正是七月间,天气闷热,太阳晒得人心里烦躁不安。
陈赓坐在板凳上,面前放一盆凉开水,用毛巾轻轻地擦身。由于连日行军打仗,又没有足够的水洗擦,天气又炎热,陈赓长了一身疮,又痒又痛。
没有药,只能用凉开水洗一洗。
“福哥!你家里来了人!”随着话音,从门外走进一个小伙子,身后跟着一个戴草帽的中年人。小伙子是和陈赓一起投军同村的伙伴陈小湘。后面的人,陈赓一看,不禁叫了起来:“表哥!你怎么来了?快坐、快坐!”
陈赓拉着表哥,让他在床上坐下,自己去倒了一杯茶,递给他。
表哥看着陈赓:“福哥!是你父亲要我来找你的,看你瘦多了。家里听说你在这里整天打仗吃苦,还生了病,要你回家去。跟我回吧!”
陈赓递了一条毛巾给表哥擦汗,回答道:“表哥!打仗吃苦我不怕,男子汉大丈夫吃点苦算什么?你告诉家里,让他们放心,我结实着呢。”
看着消瘦的陈赓,表哥苦笑道:“还说结实,看你!快成个瘦猴了。家里又不是没饭吃,干啥来受这个苦!还是跟我回家,过个安生日子吧!”
陈赓听了这话,转过头看着桌子上放着的军帽,拿在手里,用手指轻轻地弹了两下,定定地说:“要过安生日子,我就不会出来当兵!好男儿志在四方,总要干一番事业!我决不会回家。”
表哥看着陈赓,知道他拿定了主意不回家,怎么说也无用,叹了口气,但还是忍不住说:“福哥!你说男子汉要干大事,这大哥不拦你。可是眼下部队打了败仗,军饷也发不下来,你又病着,先回去养养也好呀!”
陈赓知道表哥的心意,笑笑说:“表哥!我知道照顾自己,又不是孩子了。这点病算不了什么,不几天就会好的。谢谢你大老远的来看我,告诉家里,我陈赓不混出个样子来,决不回家。”
表哥见劝说不了,只得返回。陈赓送了好长一段路。
陈赓坚持了下来,后又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