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共和国十大将军传-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情况随时向军委反映。”
6 月,粟裕返回北京,适值军委扩大会议前夕。
粟裕将南行考察情况从两个渠道进行了报告。
明的渠道。粟裕字斟句酌地写成书面材料向军委报告,因为当时王洪文、张春桥已居军队要职。
暗的渠道。粟裕将涉及“四人帮”的重大问题,只拟了个提纲,向叶剑英、邓小平两位军委副主席进行了口头汇报。汇报的主要问题和内容是:一、“四人帮”插手部队,搞“第二武装”,在安徽、江苏、山东等省搞“飞地”,要警惕他们搞“东南武装割据”。
二、“四人帮”虽然力图插手部队,但团以下的战斗部队是稳定的,他们手插不进去。但,部队也有少数投机分子跟“四人帮”很紧,还有一些糊涂人,以为“四人帮”代表正确路线,盲目信从。
三、有些领导干部,脑子不清醒,热衷拉山头,搞派性,压一派,亲一派,这样搞得不好会把一些人压到“四人帮”方面去,不自觉地成为他们的“间接同盟军”。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四人帮”及其亲信的篡党夺权的阴谋。
人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粟裕的心情也一天比一天舒畅起来。
1978年1 月。广西南宁疗养地。
粟裕在疗养之余,给身边的工作人员讲军事战略战术,他说:“毛主席曾讲过:”集中兵力看来容易,实行颇难‘,的确是这样。集中兵力的目的,是要改变敌我的形势,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争取主动。“
粟裕边讲边用白色围棋子摆了一圈,作为敌方,中间放了几个黑子,作为我方。他接着说:“敌人分成一个团一个团地向我们围攻,这个仗怎打呢?从总体上讲,敌强我弱,我们就要下决心,集中兵力造成局部优势,先对付他其中的一路,吃掉敌人一个团。这样迫使敌人改变队形,不敢一个团一个团地来围攻,改成两个团一路。”
粟裕说着,将两个白子放在一起后,继续道:“你们看,如果他们这样来攻,这中间的空隙就增大了,我们就好活动了。指挥员就要灵活机动,审时度势,转入敌人外线作战。敌人一般不敢轻易追击,他们很怕我们的‘诱敌深入’。”
粟裕把烟盒挪动一下,当作城市,说:“这时候,我们派一个团去攻敌城,因为敌人是城市中心论者,必然要救城。”他把白棋子向烟盒移动,“同时,我们就集中兵力,打击走在最后的、掉队的敌人,再在运动中消灭他两个团。这样就进一步迫使敌人改为三个团一路来攻,让他兵少不敢行动。这样,敌人之间空隙就更大了,我们就更便于纵横捭阖,发挥集中兵力歼敌的优势,夺取战争的主动权了。如果不下决心首先歼敌一团,迫使敌人就范,我们就要处处挨打、处处被动。”
工作人员一个个都聚精会神地听着。
一年以后,粟裕为军事学院高级班作报告,题目是《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
粟裕在讲话中,全面讲述了发展战略战术的前提和必要性,提出了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的指导原则,对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三种作战形式的运用以及许多重大作战原则,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具体设想。
他的讲话发表后,在全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战略、训练和军事学术研究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军事学院整理的材料《部分学员对粟裕同志报告的反映》中说:粟裕讲话“对活跃军事理论研究树立了典范”。当粟裕看到后,立即给军事学院肖院长打电话说:“这句活是不对的,请告有关方面删去。”
1980年春节。北京,粟裕住所。
一份反映问题的材料,由秘书递到粟裕手里。
粟裕越看越紧锁起了眉头。这时一位部队退休干部因住房等没有解决好,出现了一些问题。
粟裕放下材料,陷入了深恩。楚青在催他吃午饭,孙子们要找爷爷玩。
他全然顾不得,拿起笔,在这一份材料上批道:看了这份材料,觉得很值得重视。建议总政和民政部责成原部队和通县共同做好善后工作。当前部队干部在离休、退休、转业等方面确有许多问题,影响军心很大,也是关系安定团结的一个重要因素。似应从国家对军队干部和士兵的政策和制度方面做些研究,以求妥善解决。请将我的意见向上反映。
秘书将这份材料送到军委办公厅。办公厅按粟裕批示转给总政治部。总政治部派出工作组,妥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后来,总政在制定军队干部离休、退休的制度中,体现了粟裕同志这一批示的精神。
1980年,粟裕当选为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他因病退出第一线,仍继续整理过去的战争经验,要把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财富,亲笔撰写出来,留给后人。
粟裕逝世前,还在春节茶话会上作了语重心长的书面发言,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充满信心。他和老同志们互相勉励,要为党为人民发出最后的光和热。
粟裕金戈铁马半生,对部队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烈士有着深深的怀念。
他在1980年5 月为旧部编写的《江海风云》一书题词时,挥毫写下了《题《 江海风云》 》的诗句:武装斗争甘余年,转战频繁儿万千。
英雄业绩烈士血,可歌可泣壮诗篇。
吾辈不能忘过去,创业艰辛忆先贤。
江海风云汇青史,激励人民永向前。
1984年2 月5 日。解放军总医院。
寒风飕飕,枯枝哀哀。
这一天,北京时间16时33分,粟裕大将在解放军总院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粟裕的家属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都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夫人楚青红肿的眼睛紧紧盯着病床上丈夫的遗体,泪如雨下,大儿子粟戎生、二儿子粟寒生伏在爸爸的床头泣不成声,悲痛欲绝。工作人员们在悲痛中劝她们母子节哀。
粟裕到晚年患有心包炎、胸膜炎、心肌梗塞、脑血栓等疾病。1984年1 月,粟裕的病情急剧恶化。寒生和鲁鲁守在他的病床前,望着父亲在病痛袭击下的面孔,听着父亲急促艰难的呼吸,心里难过极了。楚青忍痛俯身对老伴说:“孩子们在你床前呢!”粟裕睁开了眼睛,久久地注视着孩子们,目光里饱含着亲情、怀恋和期望。
2 月2 日上午,粟裕病房的电话铃响了。电话是当时的军委副主席杨尚昆从广州打来的。
楚青接完电话,凑近老伴耳边说:“杨尚昆副主席从广州打来电话,代表邓小平一家、王震一家和他家,问你的病情,祝你早日康复。”粟裕己不能说话,只是眨了一下眼睛,表示他听见了。
同一日,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也从广西边防前线打来电话,代表中央,问候粟裕病情,并指示总医院及时抢救。
紧接着,叶剑英副主席、聂荣致副主席先后派亲属前来医院看望粟裕同志。
许多高级将领及国家领导人也都前往医院,看望生命垂危中的粟裕将军。
2 月5 日16时33分,虽经专家们千方百计地抢救,但粟裕的心脏还是停止了跳动。
中国上空一颗闪亮的将星陨落了!
桌上的电话又一次响起来了。工作人员接完电话对楚青说:“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首长来了。”
习仲勋、宋任穷、乔石、张爱萍、洪学智等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同志赶到医院,向粟裕的遗体告别。
楚青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召集的治丧委员会转述了粟裕生前的意愿:我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党的领导下,身经数百战,在和我共同参加战役、战斗的同志中,牺牲了烈士有十数万,而我还活着,见到了革命的胜利。在我身后,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不要举行追悼会,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在曾经频繁转战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几省市的土地上,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
治丧委员会听了这个意愿后,对这位身经百战,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丰功伟绩的将军更加崇敬。
此时此刻,楚青的悲痛是无法形容的。几十年的相濡以沫,同舟共济:几十年的酸甜苦乐,两心相知。她挥笔写下悼亡诗二首:(一)
长相忆,兄长与伴侣。
甜酸苦辛共品尝,崎岖坎坷相扶携,能不忆心里。
(二)
长相思,思念在东南,心御长风逐逝水,情寄馨香越重山,神会碧空间。
2 月15日下午。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
没有低婉的哀乐,没有浩大的葬礼。
人们向躺在松柏鲜花中的粟裕将军作最后的告别。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李先念等走来了,生前好友走来了,老百姓也走来了。一队队人们走着,鞠躬、再鞠躬!……
粟裕将军的遗体火化后,骨灰由指定的领导同志送回家中。
楚青抱着骨灰盒,连声对孩子们说:“你们的爸爸又回家来了!”
楚青总觉得丈夫没有死,仿佛还在桌子旁边写他的战争回忆录。
然而,清明节即将到了。楚青知道丈夫的骨灰快要离开这住了三十二年的房间了,不由得又陷入了悲痛,洒泪挥笔又写下了悼诗《送君》诗一首,其中几句是:……
东南山水胜,赖有碧血染。
君去随战友,相会定开颜。
……
4 月1 日12时许。北京。
楚青怀抱着粟裕将军的骨灰盒,缓步走上第一辆小汽车,然后由七八辆汽车组成的一列灵车队,从地安门大街雨儿胡同开出,缓缓驶向北京火车站。
由于粟裕有遗愿,没有安排组织送灵仪式。很多人提前打电话联系,要到火车站送行,楚青再三劝阻。
当灵车行驶到火车站时,出现了令人激动的场面。在车站的广场上,已经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大小车辆。
一片低婉哀泣声。
楚青,寒生等与送灵的人们握别后,抱着骨灰盒走上十三次特别快车。
12时50分,十二次特别快车鸣笛启动了。霎时,八十余名身穿崭新草绿色军装的官兵跑步而来,排成一字队,向粟大将军的骨灰行礼道别。
火车缓缓地向前移动着,送别的人们高举双手向列车挥动,更有一些人追着、哭着、喊着……
十三次特别快车到达济南车站时,济南军区和山东省人民政府组织了接灵车队。
灵车在沂蒙山区奔驰了许久,才到达松柏环绕的孟良崮烈士陵园。
楚青一行八人下车排成一行,向山东省军民们三鞠躬致谢。
老区军民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悼念粟裕将军之后,寒生启开父亲的骨灰盒,楚青左手托着红绸骨灰袋,颤抖的右手从袋里抓了一把骨灰,在孟良岗烈士陵园的平地上,撤成了一个五角形。紧接着,在这五角上,栽了五颗千年柏,象征着光芒四射的红五星。
之后,楚青一行乘坐灵车,前往临沂烈士陵园撒放骨灰。
5 月中旬,灵车来到浙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粟裕将军曾战斗过的遂县王村口,在一面向阳的山坡上撒放骨灰,让将军与为国殉难的烈士作伴。
一代名将粟裕,就这样走完了他伟大而平凡的一生。
他从大地中来,又回归大地……
后记回顾整个写作过程,我衷心感谢为此书提供大力支持的军事科学院图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国防大学图书馆、湖南会同县粟裕纪念馆等单位。
感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刘国语、姜文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学民、中共中央党支研究室刘宗斌、作家出版社亚方等同志为此书的审编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曹洪耀同志为此书的统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石碧波同志参加了部分写作,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由于写作水平有限,书稿定有许多疏漏错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小说下载网—http://。。
《共和国十大将军传——02徐海东》
声明:
说明《徐海东传》一书在网上搜寻不到,十分遗憾。
本书包括徐海东:《生平自述》、纪实文学《共和国大将徐海东》以及从共和国将帅园下载的资料。
徐海东徐海东(1900。6。17 —1970。3。25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生于湖北黄陂徐家桥村(今属大悟县) 。原名徐元清。 曾读过私塾,当过11年窑工。受革命思想影响,于1925年初到武昌,同年4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派入直系军阀刘佐龙部学习军事。1926年夏入国民革命军第4 军12师任代理排长,参加北伐战争,在汀泗桥战役中带领全排冲垮敌4 个炮兵连,获嘉奖和晋升。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任河口区农民自卫队队长,在窑工中秘密发展中共党员,建立中共支部,11月率队参加黄麻起义。受挫后,任中共黄陂县委军事部部长兼夏区区委书记,组织游击活动。1929年领导夏区的“年关暴动”。在创建鄂豫皖苏区的斗争中,历任中共区委书记,县赤卫军大队长,中国工农红军营长、团长、师长,骁勇善战,被群众誉为“徐老虎”。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后,在国民党军对苏区进行残酷“清剿”的严重形势下,同留在苏区的其他领导人一起,集中留下来的部队,重建第25军,任副军长兼74师师长。和军长吴焕先等在极端困难的处境下,坚持大别山区的斗争,在鄂东北、皖西游击战中,善于寻歼分散孤立之敌,取得郭家河、潘家河、石门口等战斗的胜利,保存和壮大了部队,使被摧残的苏区部分得以恢复和发展。
1933年5 月,执行“左”倾军事冒险路线的中共鄂豫皖省委不顾敌强我弱的根本情况,命令25军围攻敌坚固设防的七里坪。徐海东不同意进行这种阵地决战,主张撤围,被指责为“思想右倾”、“政治动摇”,遭到打击。后红25军在围攻七里坪和中心区保卫战中受到严重挫折,减员过半。9 月,部队又被国民党军分割在皖西北与鄂东北两地,他率一支小部队与部分勤杂人员,与皖西省委领导下的一部分地方武装会合,10月组建成第28军,任军长。在敌重兵包围和“追剿”中,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斗争方针:不打消耗仗,不硬拼,积极向外线游击,寻机歼敌,并夺取敌人物资,使战士吃饱穿暖,逐步摆脱被动局面。1934年3 月指挥葛藤山战斗,以少数兵力钳制敌主力,集中优势兵力从侧后夹击敌人,一举歼灭国民党军第54师两个团,挫败了国民党军的“围剿”,使皖西苏区得到巩固和发展。同年4 月,率红28军与坚持在鄂东北的红25军一部会合,重编红25军,任军长。与政治委员吴焕先一起,指挥所部连续取得长岭岗、太湖、扶山寨等战斗的胜利。在此期间,他还同“肃反”扩大化的错误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保护了一批干部和战士。
1934年11月,红25军奉中央军委指示撤出鄂豫皖苏区,向北转移时,他改任副军长。协助军长程子华、政治委员吴焕先率部冲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艰苦转战两个月后进入陕南,任中共鄂豫陕省委委员。在创建鄂豫陕苏区的斗争中,坚持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为使全军从战略的劣势中形成战役战斗的优势,向省委提出“先(拖)疲后打”的作战方针,并指挥部队出奇制胜,调动和拖住了10倍于己之敌,取得石塔寺和袁家沟口等战斗的胜利,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军发动的两次“围攻”和3 个月内消灭红25军的计划。1935年7 月,得知中共中央率红军到达川北松潘地区,积极主张接应,参与制定西征甘肃、北上陕北的决策,明确提出,即使红25军3000多人全部牺牲也要保证中央顺利北上。随即率部西进甘肃,袭击天水,进占秦安,截断西(安)兰(州)公路,有力地策应了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北上的行动。期间吴焕先牺牲,他代理中共鄂豫陕省委书记兼军政治委员,9 月初改任军长。不久,红25军到达陕北永平镇,与红26、27军合编为红15军团,任军团长、中共陕北省委委员,与政治委员程子华、副军团长刘志丹等一起指挥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斗。采取“围点打援”战法,歼国民党军第67军110 师3000余人。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后,他积极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在揭露和批判张国焘错误的斗争中,坚决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领导,率部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战役。1936年12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西安事变时,曾任红军南路军总指挥。
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第115 师第344 旅旅长,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和晋察冀边区反“八路围攻”、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指挥了温塘、张店、町店等战斗。1938年6 月,因病回延安,曾入马列学院学习。1939年9 月,随刘少奇赴华中,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4 支队司令员。12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指挥周家岗等战斗,取得反“扫荡”的胜利,对巩固和发展皖东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他在革命战争中先后9 次负伤,积劳成疾。1940年病情严重,仍随军参与指挥作战。1941年5 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后长期治疗、休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当选为中共第八、第九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在病中主持编写了《红二十五军战史》。
“文化大革命”中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1970年3 月25日逝世于郑州。著有《生平自述》(1982)等回忆录。
徐海东:《生平自述》徐海东大将是一个看重历史的人,从1940年开始休养直到1970年逝世,30年中他所做的工作主要是1960年主持编写红25军战史。另外还写了近六万字的回忆文章,1982年三联书店把它们结集为《生平自述》出版。可惜的是,1950、1960年代的政治环境不可能使他自由抒写。
01 地主的儿子也要打死?
徐海东是共产革命中出身极为卑贱、低微的高级将领之一。他的祖祖辈辈都是窑工,一无田地二无房屋,是典型的无产阶级。徐本人当了11年的长工,长到18岁还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他的童养媳田德斋因幼时天花留下满脸疤痕,以至于国民党抓到后她都说:〃 这个姓田的丑婆子是徐海东不要的,就免她一死吧。〃 (1)这种自幼即深刻体验的贫穷困苦和穷富对立是他参加革命的感情基础。尽管〃我对党派和政治更是一点不懂〃 ,却〃 从自己饱受的痛苦中涌动起一种革命的要求,不满旧社会,希望改变那种人剥削人的制度。〃 (P11)当他的同学吝积堂向他进行革命启蒙时,我说这些好懂,地主、土豪就是坏,要打倒,要连他们的儿子都打死。(P11)
贫富悬殊是革命暴动的天然土壤。徐海东之外,还有王首道:〃父亲和三个哥哥都是劳动力,除经营佃田外,还外出作工。农民革命风潮起来后,大哥参加了革命,当了张坊工农义勇队队长。张坊团防局派人到我家捉暴徒,家人四处逃散。后来大哥在宜春战斗中阵亡。二哥和三哥也殆于战乱。五弟随父亲逃到江西,父亲饿死在山中,五弟埋葬了父亲,拖着冻烂的逃回了家。母亲到一个亲友家作家务,直到全国解放。这一切一直是激励我前进的巨大动力。〃 (2)
真实的之外,还有虚构的。丁玲写过一篇小说叫《一个女人与一个男人》,其主人公欧外鸥在寒夜与情人幽会或嫖娼时,看到黄包车夫在寒风凛冽的街上苦心地等客人来坐车时,心中每每想到:〃 他是在那凄凉的路上,便可以愤恨,愤恨那些资本主义者,在这时,他便很可能造就成一个革命的英雄。这也并不是完全只为自己无钱逛窑子,无钱讨太太才感觉出来革命之必须的,因为同时在路上就有着许多穿着乱棉袍的洋车夫,是还不敢回转家去见他们的妻儿,而犹在马路上彷徨的,真的,他的务要铲除有钱阶级的思想,多半便在这许多洋车上成立。〃 (3)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访问徐海东后的印象是:他是〃 我所遇到的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人。……他真心诚意地认为,中国的穷人,农民和工人都是好人,而有钱人则什么坏事都干尽了。〃 (4)这一判断决定了徐对他们的态度。一方面穷人都是好人。1935年红25军进入陕南后,军部有人要杀手枪团团长和政委等人,徐制止说:〃 他们都是农民出身,都不象反革命〃。(P40)农民出身就是革命的证明,徐拍了桌子坚持把他们释放。王首道也有这样的见解。1933年湘赣省委肃反时,〃 中央局也曾打电报来指令逮捕袁德生,但我们认为袁德生系工人出身,并且参加领导过安源工人的罢工斗争,是一名老党员,因此我们没有执行这个命令。〃 (5)另一方面,对有钱人就不能必慈手软,连他们的孩子也要杀,除恶务尽。这里表现出的,首先是穷人对富人的复仇欲;其次是血统论的萌芽,它们久久在中国大地上回旋,使革命与报复联系起来。
〃 朴素的阶级感情〃 是中国革命的激情。然而,第一,是不是富人都是坏人?抗战初期,徐有一次〃 住在一位姓齐的富翁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