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共和国十大将军传-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打一仗,这没什么疑问。在选择首先打击对象时,会议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从西路开刀,先吃掉米脂方向的井岳秀、高桂滋的陕军和杂牌军。先打弱敌!”有人提议说。

“吃掉这两支敌军,我军可以西出横山、与神木、府谷苏区打成一片,然后打出三边,扩大苏区!”有人重申并补充道。

刘志丹说:“打击这两支敌人,确有很大的把握;但是,现在大后压境,即使全歼西路敌军,也不足以杀一儆百、瓦解敌军!”

程子华的伤还没有完全好,但军团每次开会他都参加。他边接摩着浮肿的手腕,边说:“参谋长的意见很好!必须道德吃掉一路东北军!”

程子华的话虽不多,但有份量。会场静静的,好多双眼睛盯着徐海东。徐海东始终盯着地图一言不发。

“打王以哲!”徐海东的食指停在地图上,果断地说:“东北军官兵厌战,战术,我们也了解,先啃掉他这个硬骨头!敌人的围攻架子就垮了!再各个击破!”

他拿着地图继续分析道:“东北王以哲第六十七军军部和刘翰东第一○七师已进驻洛川,第一○七师六一九团一个营进占羊泉塬,何立中第一一○师、周福成第一二九师沿洛(川)延(安)公路推进至延安,第六八五团进驻甘泉,维护南北交通。我们采用‘围点打援,调虎离山’的战法,一部包围甘泉,调延安之一敌来援,在路上设伏,打敌援兵,以求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

一个“先啃硬骨头”、“围点打援”的战略、战术方针就这样定下来了。

被称为陕北“活地图”的刘志丹边听徐海东说,边用铅笔在地图上标点着,当徐海东的话刚一结束,他就坚定地说:“劳山地区可以设伏!劳山是延安到甘泉的必经之地,群山耸立、树林茂密,地势险要,有利于我军隐蔽!”

9 月27日拂晓。劳山。

红十五军团进驻甘泉以西下寺湾、王家坪一带。徐海东、刘志丹率领团以上干部拂晓前到达劳山的一个高岭,勘察地形。

劳山南距甘泉十五公里,北距延安三十公里,山势南北走向,一条洛延公路纵贯中间,路两旁山岭起伏,丛林茂密,层层松柏,把秋天的群山装点得格外郁郁葱葱。

“这是设伏歼敌的好战场!”最后,徐海东肯定地说,“明天下午,派第八十一师二四三团包围甘泉县城。夜间,部队主力进入伏击阵地!”

说完,马鞭一扬,率领干部催马下山了。

9 月28日拂晓。劳山林中。

红十五军团主力已按时进入了伏击阵地。

军团指挥部规定,每人带三天的干粮,不准生火、不准走动,没有指挥部的命令,任何人不准开枪。

一天、两天,直到第三天早晨,公路仍然是零星的过往行人或敌人的密探,不见敌人的影子。

徐海东白天观察敌情,晚上查看部队,一双眼睛熬红了。他总是这样不知疲倦,每次战斗都亲临前线指挥,一个一个的连队检查落实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他那把个人生命置之度外的革命精神,不怕流血牺牲的战斗作风,不知疲倦的旺盛精力,为广大指战员所敬佩。指战员们看到军团长的那副样子,都忘记了连日设伏的疲劳、西北长嘴蚊的叮咬和只啃干粮的辛苦,信心十足的准备战斗!

徐海东想,敌人肯定会来。按说,从延安出发,最慢,第三天也到了。现在已经乌黑甘泉快三天了,还不见敌人的踪影!眼看计划要落空了。徐海东和全体指战员一样,都在焦急不安地等待着。

时值中午。一个侦察员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说:“来了!来了!敌人从延安方向来了!是四路齐头并进!”

“看准了?!”徐海东高兴得几乎跳起来,连忙问,“是四路?!”

“没错,是四路纵队!”侦察员回答说,“娘的!这敌人不定期真傲着哩!”

“再探再报!”徐海东说道,“做好战斗准备!”

下午二时。敌第一一○师师长何立中和师参谋长范驭州傲气十足,认为甘泉被围已近三天了,两败俱伤,正可坐收渔翁之利。何立中一向看不上第六八五团团长,现在,他被困,何立中想看他的笑话,并把自己扮成个救世主。

两个团,再加上师直属队,分四路,大摇大摆,洋洋自得,慢慢腾腾地走在洛延公路上。当先头部队到达甘泉北六公里白坡时,徐海东命令位于该地的第八十一师二四一团迎头痛击,命令位于阳台(劳山北三公里)之第七十八师骑兵团断敌退路。敌首尾受击,遂自动向中心靠拢。

徐海东站在山头,用望远镜仔细地观察着敌人的每一动作,看准了时机,骂道:“何立中,今天老子叫你马倒中!吹冲锋号!”

冲锋号一响,设伏的第七十五师和第七十八师从公路两侧山上同时向敌军发起猛烈进攻。

红军个个像下山的猛虎,满山遍野,喊杀阵阵,丛林,顿时像爆炸一般……

敌人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四处逃窜。很快被红军分割在榆树沟口和小劳山两处,激战五个多小时,第一一○师六二八、六二九两个团和师直属队被全歼。

敌师长何立中负重伤,逃入甘泉后毙命。此战,共毙伤敌师长何立中、师参谋长范驭州、团长杨德新及以下官兵一千余人,俘敌团长裴焕彩及以下官兵三千七百多人,缴战马三百余匹、炮十二门、轻重机枪一百八十六挺、长短枪近三千支。

“报告长官,我的枪是朝天放的!”一个大个子俘虏向手提马鞭而来的徐海东敬个礼说。

警卫员上前用手枪了对准了他,被徐海东拦住。徐海东问:“你为什么朝天开枪?”

“去年胡山寨一仗,你打得和今天这一仗一样漂亮!”俘虏站得直挺挺的,乐嘻嘻地看着徐海东说,“当时我们被俘,你说,‘再见到红军就朝天放枪,有种的打日本人去’,发给我们一块光洋,放了……”

在国民党军队里,有这样一批兵痞。他们抓住红军宽待俘虏之一点,一旦被俘,就哭哭啼啼,说自己是抓来的,家有八十岁老母和未满月的婴儿……红军发给路费后东逛西游,花没路费后又跑到国民党军队背枪“吃粮”去了。

“我让你去打日本,怎么?恩将仇报吗?!”徐海东有些生气。

“是!长官!我愿意抗日!”俘虏知道刚才的话说走嘴了,讨块光洋是没门了,打了个立正说:“我们东北军从少帅到每个弟兄,都不愿打你们,真心想抗日!”

“那你就跟着走吧!”警卫员把这个俘虏撵开了。

10月25日拂晓。榆林桥。

晨雾弥漫,潮湿浸骨。

徐海东在出发前的动员会上说:“敌人自劳山受打击后,采取步步为营的堡垒政策,对根据地实行严密封锁,企图逐步缩小根据地,最后消灭红军。近些天来,我们一直在寻找战机,现在战机来了:东北军第一○七师六一九团和六二○团一个营昨天刚刚进驻榆林桥,防御工事尚未构成,立足未稳。这是消灭这一团一营的大好时机,是摧垮敌人南路进攻的大好时机!”

徐海东仍以第八十一师二四三团围困甘泉,红十五军团主力从三面猛攻榆林桥镇,迅速突破了敌人的外围防线,进入榆林镇,进行巷战。敌人凭借房屋和窑洞顽抗。12时许,第七十五师与敌人展开逐窑逐屋的争夺战,指战员以集束手榴弹从窑洞顶的烟囱投入,将敌人赶出窑洞。激战到下午,将敌全歼。毙伤三百余人,俘一千八百余人。

枪声稀稀落落了,徐海东提着马鞭,带着手枪排察着俘虏和毙伤者中有无敌人大官。

有人说:“敌团长‘高包脖子’也没逃脱,是张学良的前任警卫营长,但还没查出!”

徐海东想,这可是个重要的情报来源,便命令说:“仔细给我查,直到查出为止!”

手枪排的战士们,专盯俘虏的脖子,看哪个脖子长、喉节高。突然,一个战士抓住一个俘虏的衣襟命令道:“高包脖子!出来!”

“我不是,我不是……”俘虏战战兢兢地边说,边把嘴向旁边一努。原来,“高包脖子”就在他附近。他像挨了打的乌龟,把长长的脖子缩到大衣领里。被士兵供出后,他只好佯装镇静,居然伸出了脖子。

徐海东一看姓高的那副孬相,冷笑着说:“我当是活人堆里找不到你了哩!”

“我是个堂堂正正的国军团长,龙入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川被犬欺呀!要杀要砍,随你们的便!”高福源摆出傲气犹存的样子。

徐海东向来是服软不服硬,听到这里,扬起马鞭就要抽,鞭子举到半空,突然停下了,转念一想,打也解决不了问题,便说:“看你是个东北军的军官,你的家乡被日本人所占,你的父母兄弟姐妹受日本人欺凌,才不杀了你,留你回去收复东北失地吧!”徐海东停了一下又说,“你的东北军弟兄,见了红军,枪都朝天放,你还充什么英雄好汉?!”

高福源一声不吭,脖子又缩进了大衣领。

“带下去!待审!”徐海东向手枪排长交待了一声。

劳山、榆林桥两战,使敌第六十七军处于首尾不能相顾的困境。至此,敌王以哲部发起的南线进攻战役宣告失败。

红十五军团补充了大批新战士,有新参军的、也有东北军投诚的。为了用革命的纪律教育广大指战员,军团和政治部秘书长程坦依照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编写成歌词,在军团政治部宣传科长刘华清的协助下,将歌词填入原来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流行的《土地革命歌》的曲词中,以《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为名,很快在各部队传唱开来。

同时,陕北又流行起一首新的《信天游》:山丹丹花开红又红红十五军团出了征;徐海东、刘志丹指挥妙,劳山榆林打得好!

……

革命的航船乘风破浪,有时也不免遇到暗礁。对党忠贞不二、光明磊落的刘志丹同志,被保密局扣留了,罪名很多。接着,连他的妻子和五岁的女儿,也被打入了劳改队。

徐海东得知此消息后,肺都要气炸了。他想不通:有的人,为什么总搞“肃反”,他们既不上前线,又不去筹粮,专靠在革命队伍中抓“反革命”,却被写上英雄榜。当然,反革命也难免会有的,但刘志丹并不是反革命呀!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至此,中央红军完成了历时一年,纵横十一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在毛泽东的关心下,周恩来亲自调查处理了陕北的“肃反”问题,立即释放刘志丹和所有被抓起来的干部。周恩来严厉地批评保卫局负责人:“像刘志丹这样的‘反革命’,越多越好;像你这样的‘真革命’,倒是一个没有才好!”(见张麟著《徐海东将军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86 页。)

党中央的到来,澄清了刘志丹等人的罪名,驱散了密布于陕北上空的阴霾。陕甘边区秋高气爽、阳光明媚。

(鹿阝)县道佐镇。红十五军团指挥部。

徐海东主持团以上干部的军事会议,讨论下一个打击目标。

徐海东看着地图说:“一一○师搞掉了,一○七师垮了他五个营,米脂方面的高桂滋,井岳秀两支部队放弃了瓦窑堡向北逃走了,附近敌人不多了!”

“攻下甘泉!然后拿下延安!解决后方,根据地就连成一片了!”有人提议。

“不行!甘泉城防坚固,敌人早有准备,一举攻下,恐怕不能奏效!延安就更难了!”有人反对说。

……

徐海东最后说:“收拾张村驿!扩大根据地区域!它是我们南下的绊脚石,位置重要。而且敌人不多,周围四个围子只有三百多民团。先的发外围,留下后方……”

“报告!”警卫员闯进屋来说,“中央、毛主席来信了!”

中共中央派人送来《陕甘支队告红二十五、二十六军全体指战员书》,带来了中共中央对他们热情慰问和鼓励,表达了对胜利会师的祝贺。信中写道: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同志:你们辛苦啦!感谢你们的帮助和支援。我们久日听到了二十六军同志在陕甘边长期斗争的历史,二十五军同志在鄂豫皖等英勇斗争的历史,和在河南、陕西、甘肃的远征,听到了群众对你们优良纪律和英勇战斗的称赞。最近又听到你们会合后不断取得消灭白军、地主武装的胜利,这使我们非常喜欢。现在中央红军、二十五军和陕北红军这三支部队会合了。我们的会合,是中国苏维埃运动的一个伟大的胜利,是西北革命运动大开展的导炮!我们表示热烈祝贺!

此致敬礼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毛泽东程子华念信的时候,所有红十五军团的高级指挥官们都静静地聆听着,好像毛泽东、彭德怀就在眼前,感到无比的亲切和温暖,一股股热流涌上心头,个个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使不完的劲……

“打个大胜仗,迎接党中央!”

“打下张村驿,迎接毛主席!”

“打胜仗庆祝会师!”

……

这一个个发自内心的口号,从红十五军团指挥部传到每个战士营房,传到全体指战员的心坎中,立时化作无穷的力量。

红十五军团的临时指挥所进驻张村驿北边的一个小村。张村驿是个小镇,虽民团不多,但他们和四周民团相联合,地形又熟,可凭借围寨驻守。徐海东想,硬攻不行,要智取,要分别夜袭。

下达了作战计划后,徐海东按连队检查情况。刚出门,听见两个手枪排的战士在议论,一个说,“还是咱红二十五军厉害!咱的首长名都排在党中央来信的前头!”

“那是呀!陕北红军哪有我们人多、枪多!如果我们不来,他们怎么能打胜劳山、榆林桥这样的大胜仗哪?!”另一个压低声音说,“听说,刘副军团长还是个‘右派’哩!”

“还叫我们向他们学习?!”

徐海东听到这些不利团结的话,非常着急,若不是在战前准备阶段,非抡一顿马鞭子不可。他马上把手枪排叫来。

手枪排是军部直属小分队,队员都是经结实认真选拔而来的老战士,枪法好,侦察、通信也内行。一打起仗来,他们打头阵,以一当十用。人称“徐老虎”手下的一排“小老虎”。徐海东非常喜欢这群“小老虎”,个个性格和他相近,天不怕地不怕,有时当着军首长的面,对不合心意的事也敢发牢骚,甚至还要火上加油似的讲上几句怪话。

“军团长,还是我们打先锋吗?!”手枪排长满脸堆笑地推开门问。

“娘卖匹的!”徐海东劈头盖脸地骂道,“你带的那叫什么兵?!都成了长舌妇啦!”

“怎么啦?!”手枪排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里还有点不服气。

徐海东把刚才听到的对话重复了一遍,瞪着眼,厉声说:“回去!好好给我整治整治那两个东西!包括你,头脑里就装‘老子天下第一’,骄傲自满!现在必须向陕北红军学习,必须讲团结!”

“是!我们一定改好!保证今后不乱说话了!”手枪排长答应着,小心翼翼地退了出去。

红十五军团前线临时指挥所门前,突然跑来了七匹战马。军团政委程子华派人送来了信:毛主席今天下午到军团指挥部。

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消息啊!天天盼,夜夜盼,毛主席到底来了!

“停止攻击!”徐海东向门口走时留下这么句话。他跳上大白马,直奔道佐铺。

徐海东最喜欢好兵、好马。他常说:“战士,要打仗不怕死的;战马,要能上刀山下火海的。”每次打完仗,他总是从俘虏中选出一批出身苦,会打仗的人,动员他们参加红军。他骑的这匹大白马,是在陕南一次战斗中缴获的。当时有人不让徐海东骑,因为目标太大。徐海东一看马的腿和蹄,认定是匹跑得快的马,就留下了。有人说:“徐海东是伯乐,能识千里马,只要他看中的马,只有跑死才停蹄。”如今真是心急只嫌马慢。大白马已经是四蹄奔腾,徐海东还是不停滞不前挥动他的马鞭,几名骑兵通信员被远远的甩在后边。

张革驿到军团部,相距一百三十五里,还要翻两座山,他们只花了三个小时,就赶到了。徐海东这才发现:大白马浑身流汗,像雨淋水洗过似的;他自己也是汗流浃背,衣衫湿透。

道佐铺。红十五军团指挥部。

地质学家认为,黄土高原是许多世纪以来,大风把中亚西亚、蒙古等地的黄土搬运到这里而形成。这就造成了变化无穷的奇特、森严的形象——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岗峦,上面还有着粗暴的指痕。那些奇形怪状、不可思议有时甚至吓人的形象,好像是个疯神捏造的世界——有时却又是个超现实主义的奇美世界。

红十五军团指挥部就设在造物主恩赐的这个奇美世界中。

徐海东刚说洗把脸,毛泽东他们就到了。

随毛泽东来的还有三个人,他们是彭德怀、费拓夫、李一氓,都穿着朴素的灰棉衣,一个都不认识,哪一个是毛主席?

程子华刚作介绍,毛泽东就紧紧握住徐海东的手,亲切地说:“海东同志,你们辛苦了!”

徐海东双手紧握,久久地望着毛泽东那可亲的面孔,激动得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哽咽地说:“还是毛主席你们辛苦了!总算把你们盼来了!”

同志之间,上下之间,见了面,互道“辛苦”,这本习以为常。在和毛主席的会见中,这“辛苦”一词,对徐海东来说不是普通的客套话式相互寒暄,而是他对毛主席的真情流露,胜过千言万语。

毛泽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身材修长,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给徐海东的第一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就是蒋介石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首级的毛泽东!

毛泽东非常关心红十五军团的情况,问吃的和穿的怎么样?徐海东作了一一回答。

毛泽东拿出一份三十万分之一的旧地图问道:“陕北的第三次反围攻怎么样了?”

徐海东和程子华分别作了汇报。毛泽东又看着地图说:“你们准备下一步怎么打?”

徐海东把打张村驿的重要性又重述了一遍,毛泽东折好地图说:“你们选择张村驿是对的!先把张村驿拿下来,咱们再共同考虑下一步行动!”

谈话中,徐海东才知道,朱德总司令、中央红军的一部分、红四方面军至今还在长征途中。至于党中央其他一些同志的情况,长征经历的千山万水,雪山草地,党内斗争的复杂……在初次会面和短短的交谈中,是不可能一下全知道的。但是,徐海东从毛泽东、彭德怀等的破旧衣着和消瘦面孔中,可以推测到:中央红军太辛苦了!他马上意识到:该给中央领导同志做身衣服,送些吃的。

徐海东,这位窑工出身的将领,朴实、爽朗的性格,使毛泽东、彭德怀他们很喜欢他,一见如故。毛泽东称赞徐海东率领的红军人和战好,纪律也好。徐海东却说:“我从小读书少,是个粗人!”毛泽东且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笑着说:“革命,不是绣花,粗人会打仗啊!”

“我们都是粗人嘛!”彭德怀接这话头说。

警卫员送上饭菜,大家边吃边谈。毛泽东风趣幽默,彭德怀笑声豪放,都使徐海东感到亲切。毛泽东问:“海东,你那边有电台吗?”

“没有!”徐海东摇摇头。这些年,他指挥打仗,连部电话都没有,哪里弄得电台,全靠他的两条腿和一双眼睛。他嘿嘿一笑说:“我们要有电台,早就和中央联系上了!哪能还像没娘的孩子,孤苦伶仃呢?!”

“给你带来一部电台,我们好随时联络!”毛泽东说。

徐海东惭愧地说:“我不会用啊!”

毛泽东和在场的人都笑了。毛泽东说:“不用你自己动手嘛!有报务人员,他们会用!”

彭德怀补充说:“只要你一说,他们就把电报发出来了!”

当天黑夜,徐海东骑着他那匹大白马,冒着凉风向前线奔去。大白马像颗流星,穿过树林、飞上山岗,徐海东好像也有无穷的力量,转眼间,到达了张村驿临时指挥所。

徐海东立刻将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到来的消息传达下去,转告了毛主席对大家的问候,部队的情绪立时沸腾了。这个问:“毛主席长的什么样?”那个问:“哪天能看见毛主席?”徐海东咧着嘴说:“咱们把张村驿打下来,一块去见毛主席!”

这几句话,比任何口号都有鼓动力。战士喊着口号:“打下张村驿,去见毛主席!”

第二天拂晓,红军指战员一鼓作气,爬上了张村驿两丈多高的围墙,一举将张村驿及其周围的围子全部都拿下来了,缴获了大批粮食、布匹和军用物资。

战斗一结束,徐海东就回到了指挥所。报务员架好了天线,支起了手摇马达,向徐海东请示,“要发报吗?”

“你那玩艺可好用?”徐海东有些疑虑。

“好用!好用!”电台台长命令摇动马达,把耳机递给徐海东,要他亲自听听。

徐海东套上耳机,听到嘀嘀嗒嗒的悦耳声音。他不懂这东西怎么会说话,孩子似的感到新鲜,笑着说:“向中央发电报!向毛主席、彭司令员报告!张村驿打下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