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权谋高手李鸿章-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么,这二者之间,又有何区别呢?

智慧的主体是人,而客体则是自然天地,是人类针对于自然规律的探索,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谋略的主体是人,而客体还是人,是人针对于人的机谋算计,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制造问题的。

西方人崇尚的是智慧,而中国人喜欢的却是谋略。西方最有名、最具影响力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牛顿、爱因斯坦这些大师,他们只是为了探讨思想,研寻规律,不跟人争,也不跟人吵,故传名天下。

一个民族,如果分不清什么叫智慧,什么叫谋略,那就容易犯下把谋略当智慧的错误,一门心思地沉溺于内斗之中,乐此不疲而不知反省。而一个人如果无法区分智慧与谋略,那就更可怕了,他的价值观将被扭曲,他的心灵将被熏染,而他的一生,有可能沦为谋略的牺牲品。

一个人如果在西方的社会环境之下,他只要潜心研究智慧就足够了。但如果他不幸生在东方中国,如果他想为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他就必须再给自己添点儿本事,不仅要懂得智慧,更要对谋略了然于心。

只有智慧而没有谋略,就会沦为负面力量的牺牲品,被人暗算而无处讲理。只有谋略却没有智慧,就好比大树无根,大厦无基,不管你爬得有多高,哗啦啦大厦倾,此乃必然。

曾国藩和李鸿章能够在中国这种怪人扎堆的奇异世界成就事业,就是因为他们既娴于智慧,又懂得谋略,缺一而不可。

缺了智慧,谋略就成了整人的手段,最是令人不齿;少了谋略,智慧就成了任人猎取的美食,因为你丧失了保护自我的能力。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智慧,沦为了谋略的猎物,又不知有多少谋略,只因为没有智慧的内核,最终成了丑恶与卑鄙的代名词。

比较曾国藩和李鸿章师徒二人,曾国藩是智慧多一点点,谋略少一点点,所以曾国藩成了圣者,成为世世代代读书人景仰的人生偶像。而李鸿章则是谋略多一点点,智慧比老师少了一点点,所以李鸿章同样也能够成就大事,但最终由于智慧含量的不足,留下来的仍然是令人扼腕叹息的满地凄凉。

曾李师徒,也曾联手施展过一把谋略,在历史上留下佳话。

曾李联手施展谋略,都是被咸丰皇帝给逼的。如前所述,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皇帝传旨调湘军猛将鲍超北上护驾。曾国藩陷入两难之中。

于是李鸿章越众而出,谋略曰:老师,这个事容易摆平,你这么着,你现在上疏,不提鲍超,单说自己是多么忠君,多么爱国,你要求自己提师北上,又或者是胡公胡林翼去,就请圣上下命令吧,圣上指到哪里,咱们就打到哪里,绝对不带打差的。

曾国藩大喜,于是立即如此上奏,咸丰皇帝遭遇到真正的谋略,顿时心悦诚服,从此不提让鲍超北上的事了。

曾李联手合谋咸丰,这是陈年旧案了。

曾夫子是圣者,心地光明纯净,不得已而谋略,谋略完了,就算结束了。可是此谋略是李鸿章的杰作,他肯定会将这个成功案例,编号贮存在自己的脑子里,以备随时查询。

也就是说,曾国藩不太可能记得这件旧事,更不可能写下来,以免让人抓到他不忠君的把柄。正因为不记得,所以他才要求让湘军旧部程学启往援金陵,以解曾老九之围。却忘记了,他的这个要求,和咸丰皇帝要求他派湘军猛将鲍超北上,模式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丝毫的差别。

可以确信,李鸿章接到曾国藩的书信,肯定会尖声大叫起来:老师,你怎么又把这道练习题给翻出来了?

这题咱会呀!

谋略法则的实战演习

那么李鸿章该如何再解这道题?是不是应该像上次一样,立即给老师写信,表态说首战用我,用我必胜,要求自己赴援金陵呢?

错!

谋略这东西,是人与人斗智,与自然界的规律完全不同,讲究一个“变”字。

相比人类的心灵来说,自然界要纯净得多,简单得多。比如说自然规律,它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地球绕着太阳转,月亮围着地球转,多少年来始终不变,绝不逸出自己的轨道四处乱窜。而人则不然,人性是反复的,是在变化的,是没有可以依循的规律的。

如果说,人性真的有什么规律的话,那就是博弈规律,就是不让你猜到他的想法和做法。你认为他往东,他就一定要往西;你认为他应该去打狗,他就非得去撵鸡。人类就是这样跟你抬杠,让你抓不住摸不到他。一旦他的思维规律被你掌握,那他就沦为了你的奴役,再也逃不出你的手掌心了。

人性的规律就八个字:打破控制,飞天而遁。总之就是让你猜不到。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之所以被誉为谋略之神,就是因为他总能准确猜中对手的想法,而对手却猜不到他的,所以大家羡慕死他了。

谋略规律,博弈法则,应用起来千变万化,归纳起来却简单到了不能再简单,无非是两个法则。

谋略法则之一:后发制人。

谋略法则之二:节点错位。

后发制人,节点错位,这八个字听起来古里古怪,在现实中的应用却是非常方便。

后发制人,是说谋略者不可先行。如果你先行一步,就意味着你要提交一份议案给对方,这就为对方设置了精确的打击目标,对手只要瞄准你这个议案猛烈开火就是了。

谋略者以静制动,不可争先,争先必被人所谋。这是第一法则的解释。

节点错位又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节点错位,是建立在第一法则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了第一法则,第二法则也就不再适用。但如果第一法则生效,第二法则立即就会派上用场。

第一法则生效,是指对手已经提交了议案。对手既然敢于提交议案,事先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所有的细节都想到了,确信万无一失,才会郑重推出,以期赢得满堂喝彩。这种情况下,你想否定对方的议案,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对手已经思考过你每种否定的方式,有无数条应变方案在等着你。

所以,你最好的法子,是把对方的方案扭曲一下,变形一下,这样就容易打击了。

所谓扭曲变形,仍然是针对对手的方案来说的。既然对手提交了方案,那多半是已经做了精确的测量,让这个方案落在一个恰到好处的节点上。只有这个节点才是最适宜的,往右偏一点点,就是太过偏激,太极端,丧失了实用价值;往左偏一点点,就是不到位,不成熟,仍然是缺乏实用价值。

什么叫往左偏一点点?什么又叫往右偏一点点?

拿咸丰皇帝诏令湘军猛将鲍超北上的案例来说,咸丰皇帝既然提出这个方案,那是已经经过深思熟虑的了,留曾国藩在南方平叛,调猛将鲍超北上护驾,两不耽搁,兼顾全局。这个方案堪称完美,无懈可击。

可是曾李师徒联手,不说快点儿执行这么好的方案,而是故意把方案往右边推了一点点,右边就是偏激,就是极端。这个偏激而又极端的新方案,就是曾国藩或胡林翼北上护驾,这不明摆着难为咸丰皇帝吗?

现在,曾国藩又稀里糊涂地把这道旧练习题翻出来了,李鸿章就不能再向右偏了。再向右偏,曾夫子一下子就醒过神来了,我靠,李鸿章你跟老师玩儿这一手,你看老师不打死你才怪……

所以李鸿章为避免被曾夫子识破,就只能往左偏。

往左偏,就是不到位,不成熟,可是到底怎么个偏法呢?

李鸿章把吴煦和杨坊叫来,以慈祥和蔼的声音说道:两位,你们辛苦了,虽然两位已经不再是苏松太道,不再是粮储道,但是你们的军方职务还在,你们仍然是常胜军的管带,仍然是带兵之人。

带兵之人,要报效君父。现在本官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决定派你们二人往援南京,参加金陵会战。这是本官拼了老命才为你们争取来的好机会,你们二位是不是激动得快要哭出来了?

吴煦和杨坊已经彻底震惊了,大张着嘴,看着李鸿章:李大人,你刚才说,派我们俩去什么地方?

去金陵啊,参加金陵会战。李鸿章兴致勃勃地说:我看好你们,你们千万要好好表现,不要给咱们上海人丢脸。

这就是所谓的往左偏一点点。曾国藩要求悍将程学启往援,这个方案是完美的。往右偏一点点,搞得激进起来,就是李鸿章自己亲自出马去金陵,这招已经用过了,不能再用了;往左偏一点点,就是找不如程学启的人,比如吴煦和杨坊,让他们两个去添乱。

这个方案,一举制住了所有当事人。

这才是真正的谋略

曾国藩要求程学启往援金陵,是一个精确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李鸿章针对自己的老师玩儿了一手谋略,不仅成功化解了要解决的问题,还一举制住了四路人马。

哪四路人马?

前两路人马是吴煦和杨坊,这俩老兄的根在上海,基业在上海,从事政务是他们的特长,带兵打仗这事儿,他们并不专业。只不过,常胜军是他们两人联手创建的,所以为了掌握军权,他们都替自己弄了个体面的军方职务。现在李鸿章抓住这个把柄,下令将他们两人调出上海,打发到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去,让这两人顿时傻了眼。

第三路人马,就是曾夫子曾国藩了。曾夫子盼望着程学启来解围,却不承想李鸿章给了他一支常胜军。要知道常胜军这种诡异组合,是西式的雇佣军模式。常胜军的人生理念可不是什么报效君王,君王又不是你爹妈,对你无一丝一毫的恩德,凭什么要求你报效他?常胜军是严格按合同来办事的,给多少银子,打多少仗。银子给得多,就多开几炮;银子给得少,就少开几炮。这样一支军队是缺乏人身依附观念的,中国人想要控制它,太难了。

所以曾夫子接到李鸿章的书面报告,登时就慌了神,急忙写回信,坚决不同意这个方案。更害怕李鸿章先斩后奏,公文一发出就把常胜军扔过来,那可就让曾夫子有苦难言了。

最后这路人马就是常胜军。常胜军的制度太先进,与大清国的管理模式格格不入。常胜军不仅是打仗要银子,不打仗要银子,连遣散都需要支付一大笔劳务补偿,不像中国人那么好忽悠。中国的官员将百姓推到战场上去,打赢了自己是名将,打输了死的是百姓,怎么玩儿官员都占便宜。可是常胜军士兵连战死都需要一大笔抚恤金,这种公平交易的理念,非常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李鸿章一石四鸟,一个变招,轻易化解了曾夫子的要求,给吴煦、杨坊、曾夫子及常胜军同时造成了天大的困扰。

这才是真正的谋略。

谋略,就是把你的问题,转化为别人的问题。

谋略,就是让别人来承担问题的解决成本。

谋略,就是把你的解决方案,建立在别人的麻烦之上。

现在,李鸿章这边已经不再有任何问题,而吴煦、杨坊、曾夫子及常胜军这四方面,却陷入艰难痛苦、欲哭无泪的窘状。也就是说,他们全都遇到麻烦了。

有麻烦,就要解决。

可是如何一个解决法呢?

至少在吴煦这边,是没有解决方案的。

吴煦坐在家里,哭哭啼啼,泪流满面,后悔得重力掴击自己耳光。怪自己,都怪自己,想当初,为了把李鸿章请到上海来,自己花费了多大的力气?四处求爷爷告奶奶,跟每个人说好话,最后以先斩后奏的方式,才逼得通商大臣薛焕让步,把李鸿章请到上海来了。

可李鸿章来到上海之后,薛焕倒取代自己成了第一功臣,而且老薛积极巴结李鸿章,一口气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全都嫁给了李鸿章哥哥李瀚章的两个儿子,这是轰动上海滩的大事件。沪上不知几多人,羡慕薛焕到了眼红的程度,都知道这厮算是把自己的屁股坐到了李家的战车上,此后就可以舒舒服服青云直上了。

反倒是吴煦自己,辛辛苦苦一心谋国,却为自己请来了个煞星。这李鸿章痛恨他刚来上海的时候,自己不帮忙掏钱,所以下狠手报复自己。可真要细说起来,这事又怎么能怪得了自己?

吴煦和薛焕不同,薛焕的工作性质特殊,没有具体明确的绩效考核指标,只要陪洋人吃吃喝喝,就算是工作了。可吴煦这边,要操持整个上海的政务盘子。虽说上海的收入宽裕,可方方面面都在向上海伸手,把上海的厘捐关税当成了唐僧肉,都想狠狠地吃上一口。吴煦既然身为上海市长——苏松太道,就负有当家理财之责,不可能有人伸手就立即给钱。那样的话,上海有多少银子都不够这些三山五岳的妖怪吃的!

细说起来这事儿真的不怪吴煦,怪就怪朝廷太离谱。你既然要授予李鸿章为署理江苏巡抚,那就快一点儿任命啊!可是朝廷偏不,偏要磨磨叽叽拖拖拉拉,以致让吴煦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李鸿章只不过是途经上海,拐一票银子走人。这样的话,吴煦当然不可能轻易把银子拿出来,他必须要让李鸿章露一手给大家看看,证明他有资格拿这些银子。

现在李鸿章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所以他拿走了上海所有的银子。

以及吴煦的老命!

细数吴煦的所作所为,他是真的一点儿错都没有。如果一定要鸡蛋里边挑骨头,在吴煦身上找出点儿错来,那就只能怪吴煦的责任心太强啦!

如果吴煦的责任心不是那么强,不是把自己的全部心思,扑到了为国为民的工作上,只要他有一点点私心就够了。

只要吴煦有一点点私心,那么他尽可以拿上海的财政收入,当作自己维护私人关系的见面礼,甭管是李鸿章还是张鸿章,你要银子就给,横竖上海的财政收入又不是自己家的,这银子谁花不是花?银子全花在上海人身上,上海人也不念你的好。这不,就因为自己为上海人民保护银子,结果却让坐享其成的上海人,站在一边冷眼看自己的笑话,连替他说句公道话都不肯。

什么世道!

吴煦老泪纵横,这叫他娘的什么仕途?什么官场?还讲不讲一点儿道理?自己明明是忠于职守,一心谋国,却落得个被逐出上海、赶到战场上去送死的下场。而通商大臣薛焕油头滑脑,见事就绕着走,见功劳就疯了一样冲上来,却混得如鱼得水,居然还跟李鸿章攀上了亲家。这老天,到底有没有眼睛呢?

正哭得伤心之际,忽听门外“哐”的一声巨响,就见一个油头粉面的年轻人,散发着满身浓烈的酒气,进门失脚跌扑在地上。他仰面躺着,嘴里大呼小叫道:老头儿,笨老头儿,快给老子拿银子来!不知道老子又欠下人家妓院成堆成堆的银子了吗?你个死老头儿明明知道老子被困在妓院里,不说快点儿来救出老子,却躲在这里哭哭啼啼,你究竟意欲何为?

如何摆平李鸿章

你个不肖的逆子!见到这个年轻人,吴煦气得两眼发黑,猛然操起椅子来:你个没出息的花花公子,老子今天打死你!

你打,你打,往这儿打!那醉态可掬的年轻人,勉强把身体支起来,把脑壳伸向吴煦:打死了老子,你姓吴的就没儿子咯,你吴家也就绝了后。

吴煦举起椅子,就要砸下,忽然间手臂一软,又把椅子放了下来,对年轻人哭道:儿子啊,你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游戏人生,已经到了尽头了。以后你自己琢磨着弄根讨饭棍,去街头要饭度日吧。你爹我……顾不上你了。

什么?想要老子去讨饭?年轻人勃然大怒,连酒都气醒了。他“唰”的一下,从地上爬了起来:老头,你说什么胡话?你是苏松太道,是上海的一号实权人物。老子身为官二代,当然要花天酒地,淫靡奢侈,你凭什么让老子去街头讨饭?凭什么?你还讲不讲道理?

儿子啊,这饭你不去讨,怕是不成了。吴煦哭得已经喘不上气来,痛惜又恼恨地看着自己的宝贝儿子。

这年轻人,就是吴煦家的独苗了。他仗着老爹的威势,在上海滩横行霸道,欺男霸女,乃上海滩第一号祸害,人送绰号“吴衙内”。

吴衙内听了父亲细说究竟,才知道父亲已经被解除了苏松太道的职务,被打发到烽火连天的战场上去送死。全部听明白了之后,吴衙内哈哈大笑起来:老头儿,不是老子说你,你这人哪都好,就是一个笨字,老子多次对你耳提面命,也不见你稍有长进。正所谓岁月沧桑,不改你愚蠢之分毫。老子早就算明白了,你迟早会笨到这份儿上,害得老子一块儿跟你丢人。唉,真拿你这笨老头儿没办法,逼得老子不得不出手了。老头儿你快点儿洗洗睡吧,别哭哭啼啼给老子丢人了,老子替你把问题解决了就回来。

见儿子迈步出门,吴煦急忙上前拦住:儿子啊,你自幼聪明绝顶,可就是不走正道。爹求你千万别再出门惹事了,爹本指望着你能有点儿出息,让爹老来也有个依靠,可没想到你竟然成了这么个花花公子,什么都指望不上。以后你老老实实地在家里待着,千万不要再惹事了,没了你爹的权势,咱们吴家再也惹不起事了。

胡说!吴衙内一把推开父亲:老头儿,你以为你生出来的儿子,能比你更笨吗?你给老子在家里等着,老子已经打定了主意,这辈子就是要花天酒地,就是要为所欲为,谁也甭想挡着老子的路!

儿子你……吴煦还要上前再拦,却被儿子抬手推到一边。眼看着儿子脚步踉跄,东倒西歪地远去了,吴煦忍不住号啕大哭起来。

吴衙内一出门,就不见了踪影。两天后妓院来了个人,拿了张大额的欠条,声称吴衙内欠下的嫖资太多,目前已经被妓院扣住,让吴煦拿银子去赎人。

当时吴煦再度大声号啕。已经到了这地步,儿子却仍然淫靡无度,不见有丝毫悔改的迹象,如果自己在战场上死掉,以后谁来替他照料这个混账儿子?

绝望之余,吴煦拿起准备好的毒药,皱起了眉头,这东西太难喝……再拿起上吊用的绳子,又皱起了眉头:听说上吊时,脖子会很痛很痛。又摸了摸身边的刀子,刀子好像也不成,捅进肚皮里边儿,听说有点儿凉……正在举棋不定,找不到个舒服的死法之际,突然有人登门,说是署理江苏巡抚李鸿章李大人请吴煦到衙门议事。

都这时候了,还有什么事可议的?

无非在自己临死之前,再羞辱羞辱自己罢了。

吴煦一咬牙,把毒药、刀子和绳子,全都带在了身上,如果李鸿章再要逼他,他就死给李鸿章看。

豁出去了!

慨然赴行,大义凛然。吴煦的心里,充满了悲壮的情怀。

轿子到了巡抚衙门,吴煦内心决绝,昂然而入。很奇怪,李鸿章只叫来他一个人,却没有叫上杨坊,而且接待他的地点,也不是平时的议事厅,而是衙署后院的一个小花厅。李鸿章便装小帽,居然没有穿官服,是一身接待朋友的随意装扮,在花厅里一并等候的,还有冯桂芬、钱鼎铭两名上海籍幕僚。

吴煦茫然地入内坐下,早有士兵呈上酒菜,钱鼎铭替大家斟上酒,四人一起喝了起来。吴煦再笨,也知道这情形有点儿不正常,就闭紧了嘴巴不说话,听着李鸿章三人聊一些风花雪月。慢慢地,话题过渡到上海的人事安排,忽听李鸿章说道:老吴,我又考虑了一下,已经上疏朝廷,就把你留在上海,不要去赴援金陵了,让杨坊一个人带常胜军去好了,上海这边,还离不开你。

什么?李鸿章改主意了,不再搞他了?

吴煦心中惊喜交加,可是为什么李鸿章会良心发现、幡然悔悟呢?吴煦却不知道答案,只能机械地点头。再听李鸿章三人商议他的职务安排,提出来的全都是财政口的肥缺,这意思很明显,李鸿章要给他一个捞钱的肥美差事,让他吴煦捧牢了金饭碗,慢慢地去吃。

吴煦心里喜极欲泣,却又充满了疑惑,结结巴巴地对李鸿章表示感激,李鸿章只是含笑不语。不长时间,酒宴结束,吴煦的人生命运,再次发生了大逆转,可到底是什么力量影响了李鸿章,吴煦始终是懵懂不知。

钱鼎铭送他出了衙署,临分手时,突然说了句:老吴,不错不错,你有一个聪明的儿子。

儿子?吴煦恍如梦醒。老爹的这条笨命,果然是花花公子救回来的,可是那不靠谱的儿子,他又是如何做成这件事情的呢?

真是太神奇了!

香茶美人说衙内

回到家里,吴煦急忙翻箱倒柜,找出银子来,亲自去妓院,把喝得烂醉的儿子接回来。回家后自己亲手奉茶,终于等到儿子酒醒过来,吴煦急忙涎着脸问道:乖儿子,爹知道你聪明绝顶,所以从小到大,不管你做什么事,爹也舍不得碰你一根手指头。可是儿子啊,往援金陵,让爹去送死这么大的事情,已经超出了你的能力,你又是如何替爹摆平的呢?

吴衙内:茶!

吴煦急忙赔着笑,把茶水端过来。吴衙内皱眉推开:老头儿,你是知道老子的习惯的,香茶美人,缺一不可,难道我堂堂吴衙内,会俗到这种没品的程度,喝一个笨老头儿端过来的茶吗?

对,对对对,吴煦小鸡啄米似的点头:我的儿子,就得香茶美人……儿子,爹求你了,你快点儿告诉爹吧,你到底是怎么摆平李鸿章的?

摆平李鸿章,实在是太容易不过的了。吴衙内失笑道:老头儿,你先说说,当初你为什么要把李鸿章请到上海来呢?

吴煦:还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