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权谋高手李鸿章-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投降派扩大会议

可以确信,在李鸿章的玩儿弄之下,戈登先生对他未来的悲剧命运是所有察觉的。这证据就是他不停地接受欧洲记者的采访,同时拼老命写日记写回忆录,以期能够在不幸来临之时,多少替自己挣点儿形象分。

戈登先生在他的笔录里记述说:次日(1863年12月1日星期二),程总兵(程学启)果然来面告,纳王已派三名青年将领来谈判,并请戈登过营相见,这个消息当然使他十分宽慰。当晚十点钟,戈登就到程学启的炮艇上,看见三位英俊的青年军官。戈登跟他们交谈之后,回到自己营中,让这三位将领在程学启的炮艇上过夜。

戈登先生之所以感到宽慰,是因为他的常胜军正在苏州城下遭受到了一连串的惨败。

先是夜战时突然出现了月食,吓坏了常胜军的后续部队,以为是要天塌地陷了,不由分说掉转炮艇就逃,把个戈登先生扔在太平军的炮火之中,差点儿被活活打死。

继而,太平军中最具天才的军事将领李秀成,率领卫队,穿越山间羊肠小道,衔枚疾走,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苏州城,执掌了指挥权。由此导致了戈登先生的又一次惨败。是役也,李秀成亲自指挥太平军,向常胜军发起进攻,戈登如何是李秀成的对手?结果常胜军仅军官就被打死十三名,士兵死掉一百五十四名。

然而这一战是天才将领李秀成最后的辉煌了。李秀成惨遭洪秀全勒索,卖尽府中所有财物才凑足了买路钱,离开南京之后,立即前往淮上,希望联络淮上巨捻张乐行,扭转颓势共取天下。可是他来得迟了一步,那巨捻张乐行,已经被自己手下的兄弟捆绑起来,打包卖给了僧王僧格林沁,被千刀万剐了。李秀成无可奈何,只好返回老巢苏州。

此时太平军大势已去,已经进入了死亡倒计时。李秀成心中最渴望的是清军能够网开一面,让他投降。但是这个可能几乎不存在,他在被俘之后,曾经悲凉地说道:因我粤人,无门他入,我乃国中名将,有何人敢包我投乎!

所以说投降这种事,也要看运气,不是说你想投降就能投降的。李秀成终究是名气太大,又卷入太平军太深,已经注定了命运的悲剧。但李秀成没有机会投降,并不意味着别人也没有机会,而且李秀成也发现了他的手下谁也不肯放过投降机会。

据李秀成自述称:郜永宽这班之人,久悉其有投大清之意,虽悉其所为,我亦不罪。

而且李秀成的自述表明,苏州城中,分明是进行了一次投降派云集的扩大会议:现今我主上蒙尘,其势不久。尔是两湖之人,皆由尔便,尔我不必相害。

李秀成终究是光明磊落之人,话已经说到这份儿上,于是苏州城中,如何与淮军接洽投降,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于是太平军以纳王郜永宽为首,余者有康王汪安钧、宁王周文佳、比王伍贵文,以及大将范启发、张大洲、汪怀武、汪有为等,大家凑在一起,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寻找能够与淮军搭上线的社会关系。

他们找到的是巢湖水帮头子郑国魁。这老郑,细说起来也是个有趣的人物,太平军未来之前,他在水面上讨生活,于是朝廷跑来招安。郑国魁虽然接受了招安,可依旧是在水道上出没,杀人劫财,干他的水盗老本行。不久太平军打来,护王陈坤书命令郑国魁易帜,归附太平军,于是郑国魁把他的旗号换过,仍然是干他杀人劫财的水盗行当。再后来李鸿章来了,再次下令郑国魁易帜,老郑又改过旗号,可仍然是一个水盗。太平军与清军来来往往,郑国魁干脆谁也不招惹,你让我挂什么旗号,我就挂什么旗号,只要不耽误老子劫财杀人,什么事都好商量。

郑国魁始终是一个快乐的水盗头子,从未有过变化。变来变去的,是他所处的外部环境。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不改他一颗劫财杀人的“赤子之心”。→文·冇·人·冇·书·冇·屋←

但郑国魁心里最仰慕的还是护王陈坤书。郑国魁经常对人说:护王眼有斜疾,人称陈斜眼,他就像是头勇猛的狮子,百万军中来去自如。只可惜与李秀成关系不睦,所以躲到了常州。但迟早,李鸿章也会拿下常州,杀死陈坤书这头斜眼雄狮。

纳王郜永宽派人联系郑国魁,央求与李鸿章的淮军接洽。于是郑国魁以中间人的身份,协助双方展开了半公开半秘密的接触谈判。

但是双方一开始接触,就极不愉快。淮军这边出场的是悍将程学启,可是不承想,太平军郜永宽那一边却对程学启不以为然,他们要求戈登先生在场。

提出这个要求,于太平军而言是必然的。虽然戈登先生和程学启一样,在朝廷的官职只是个记名总兵,但戈登先生是英国人。郜永宽等人看得明明白白,洋人在中国是高人一等的。你看那个白齐文,他虽然已经入了中国籍,可是由于长得高鼻深目,仍然被视为洋人。所以白齐文先生在中国享有极大的特权,他可以劫持常胜军的炮艇投奔苏州,混不下去又风风光光地走人。换个中国人这么搞搞试试,不扒了你的皮才怪。

亲眼所见的事实,让郜永宽等人不得不相信,洋人硬是比中国人高一等。却不想程学启天天和李鸿章一块儿算计戈登,早就把洋人看得透透的,知道洋人其实并不比中国人高级,只是中国人把自己看得太低贱了。

既然郜永宽等人只相信洋人,那就叫戈登来一趟吧。

于是程学启叫上戈登,脱去官服,化装成不明真相的群众,坐一艘小船顺流直下,来到苏州城北的阳澄湖上,和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钧举行了秘密会晤。

可怜戈登先生,他千不该万不该跑这一趟。只因为他一时缺心眼儿,掺和了苏州城太平军投降之事,导致他的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而风云一时的常胜军,也因此灰飞烟灭,为天下笑。

李鸿章兵临苏州

双方谈判开始,程学启开宗明义:你们必须杀死李秀成,以表投诚之心。

杀李秀成?郜永宽吓了一跳。他要投降,只是因为太平军大势已去,他实在找不到理由为洪秀全殉葬。但说到杀李秀成,那李秀成是有情有义的英雄,待部下一如兄弟,郜永宽是下不了手的。于是他就嘀咕了句:这个不好办,忠王此时不在苏州城中,你让我怎么杀?

那……你们能不能劝得谭绍光也投降?程学启只好退而求其次。

郜永宽摇头:这也不可能,慕王的家人亲眷,全都在南京城中。如果慕王投降了,那他的家人就会死得很惨。

这个……连续两个要求都被郜永宽驳回,程学启顿时气馁,无话可说了。郜永宽立即发起攻势,提出他们的要求:我们要求,投诚之后必须要保证我们的身家性命,以及家人的性命安全。

程学启:……这是自然,你看你们太平军投过来多少人,李大人可曾亏待过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

郜永宽:虽然如此,我们还需要戈登先生做担保人。

正是这个要求,害死了苏州城投降的八王。可是郜永宽如何能预料到以后的事情?在他的心里,洋人是比中国人高级的,只要戈登先生做了担保人,那么他们的性命就无虞了。

显然,戈登先生也是这样认为的,也认为自己很高级,却完全忘记了自己在李鸿章的眼里不过是一个有趣的玩偶。郜永宽等八王的性命,不让他担保的话,还可能真的不会有什么变数,可现在他做了担保人,那李鸿章可就不客气了。然而戈登先生想不到这一点,再者说他亲眼看到许多太平军投奔过来,李鸿章都是一律重用,看不出郜永宽等人会有什么理由例外。所以,戈登先生就一口答应了下来,愿意担保。

此后,郜永宽又提了一个要求,他希望投诚之后,能够获得总兵的官职。这个要求让程学启勃然大怒,这等于是当面抽程学启嘴巴。因为程学启替淮军出生入死,打了不知多少仗,才不过是个记名总兵的职务,而郜永宽等人寸功未立,张嘴就要做总兵,这岂不是明摆着羞辱程学启吗?

程学启感觉受到了羞辱,郜永宽同样也感觉不爽,他要献出的可是苏州城啊,这是何等的功劳,就给一个总兵怎么了?不行吗?

谈判到此,已经没什么可说的了,郜永宽和汪安钧返回苏州城,而程学启则回来向李鸿章汇报。

李鸿章听了,沉吟良久,说:先等等看,就等三天吧。

三天过后,苏州城中,悄寂无声,不见郜永宽等人有丝毫回音。李鸿章叹气摇头,说:你看看,还是得打,不见个真章,是不行的。

一声令下,淮军潮水般向苏州城涌了过去,只听得城头上枪炮之声震耳欲聋,冲上去的淮军,被打得退了回来。

李鸿章摇头:看来,打也是不行,这座城池根本就没有短期攻克的可能,或者是长时间地围困,或者是……

或者是派人入城去找郜永宽,你到底投降不投降,给个准话吧。

使者潜入苏州城中,两日后回来了,报说已经见到郜永宽,郜永宽称此时忠王李秀成正在城中,忠王心细如发,智计过人,郜永宽等人无法展开行动。

听了这个报告,程学启顿时破口大骂:你娘的郜永宽,你不是说李秀成不在城中吗?噢,这会儿又在城中了?在城中你快点儿下手啊!你可倒好,居然回答无法展开行动。拜托郜永宽,你到底哪句话才是真的?

杀机顿起!

此时,郜永宽等人的悲剧命运,已经无法挽回。

李鸿章也对这个答复极为恼火,他立即下令:强攻苏州城。

这意味着,李鸿章不服李秀成,要和李秀成比试比试。李鸿章与李秀成两人同龄,是同时代最优秀的人,彼此心里存了较量之心,这是难免的。但两人又似乎都在有意识地避开对方,战场上总是不打照面。这应该是两人心中对对方既敬又怕,都恐败在对方手下,让自己的一世英名付诸东流。

但现在,李鸿章的势力正在上升,而李秀成则步入人生最黯淡的时刻。所以李鸿章算准了,此役他必能让李秀成吃不了兜着走,所以下达强攻命令。

苏州城下,二李相争,李鸿章倚仗西洋火炮之优势,而李秀成则是太平军中最得人心的人物,双方各自集结兵力,正面相撞。但见炮弹横飞,硝烟满天,淮军和常胜军数十门大炮齐齐对准苏州城猛烈轰击。而后程学启率淮军中悍勇之士,呐喊着杀了过去。李秀成如何肯示弱?亲自指挥上万名太平军,由最勇猛的慕王谭绍光为帅,冲上营垒,与淮军展开了肉搏。这场恶战从清晨打到中午,李秀成终究难敌淮军与常胜军联手的犀利炮火,被迫退回苏州城,淮军攻占了苏州城外大半的营垒。

此役,淮军战死超过五百人,太平军伤亡数字是淮军的十倍。而苏州城已经暴露在淮军的炮口之下,再也难以支撑。

李鸿章传令,将各地淮军通通调过来,加入攻打苏州城的战役之中。而戈登先生及常胜军却接到命令,离开苏州城。

这就是李鸿章对待戈登及常胜军的态度了,苦活脏活累活,都让你常胜军来干,但等到眼看要成功之时,却把你撵得远远的,让你永远得不到成功,不服你可以去死!

说过了,这么整治常胜军,已经是小意思了,戈登先生已经习惯了忍气吞声。人性就是这样,被欺负的时间长了,潜意识中就认可了这种欺负,已经丧失了反抗的意识和勇气。

但李鸿章要接着欺负善良的戈登先生。伴随着苏州城破,还有一招足以突破戈登先生想象的打击,正等待着他。

推心置腹的忽悠

苏州之战,李秀成黯然神伤。

说到底,李秀成是站错了阵营,导致了势孤力单。他纵然再优秀,也只能以一己之力,独抗曾国藩与李鸿章这两大绝世高手的精英阵营。李秀成没有支持者,也没有能与曾李抗衡的盟友,他不是败在李鸿章之手,而是败在以传统儒家士大夫为核心的精英阵营之手。

这要怪洪秀全屡试不第,迁怒于儒家文化,引发了儒家学者的重重焦虑,也为李秀成带来了太多太多的敌人。但李秀成显然无法认识到这一点,相反,他将苏州之败归结于常胜军的炮火优势。

他说:苏杭之误事,洋鬼作怪,领李抚台之赏,攻我各路城池,攻克苏州等县,非算李鸿章本事,实得洋鬼之能。

伤感之下,心细如发的李秀成立即察觉到了城中的异动,知道他的部属正在酝酿着献城投降之事。但此时的李秀成,已是心力交瘁。不要忘了,他的家人还悬于洪秀全的刀口之下,如果他回去晚了,洪秀全可就要大开杀戒了。

内外交困,李秀成心灰意懒,就带着自己的万人卫队,悄无声息地出城返回南京去了。

李秀成走了,留下来的慕王谭绍光召集郜永宽等人议事,想劝说他们放弃献城投降的想法。

从事发情形上来看,谭绍光应该是已经知道了郜永宽等人要杀自己,而谭绍光本人似乎也不反对这个结果。要知道,谭绍光自知无力回天,如果落在李鸿章之手,按朝廷律令,千刀万剐在所难免,倘若能够选择的话,他宁愿选择死于昔日的手足兄弟之手。

过程正是这样。议事之时,郜永宽在前面对谭绍光说话,吸引谭绍光的注意力,而汪有为则趁机绕到谭绍光身后,当众拔刀,刺杀了谭绍光。

情义英雄,含笑而殁。谭绍光求仁得仁,亦无所怨。只不过苏州城由此失控,引发了全城性的惊恐与轮暴。

当时有个叫谢绥之的书生,跟随淮军的大队人马进入苏州,他收罗城中太平军的图籍笔记,据此撰成《燐血丛钞》四卷,记录了当时所发生的事情:

有顷,又传令云:副将郜大人、伍大人、汪大人、周大人,参将范大人、张大人、汪大人有令:慕王谭绍光已经正法,队下三江两湖兄弟,速速报名免死。于是诸贼竟不知身处贼中,抑在官兵中,相与疑诧,尽若木鸡。又有顷,闻各处杀人声、掳掠声、强奸声,自远而近,疑官兵已至。探之,知两粤贼巢,悉被三江两湖贼劫夺,自是喧嚷终夜,未有静息。

情况就是这样,谭绍光身死之后,郜永宽、汪安钧等人以官兵的口吻发号施令,以清朝官员自居,导致了谭绍光部属大为骇异,不知道自己是居身于太平军之中,还是居身于官兵之中。而后,郜永宽等又发布命令,以地域划分阵营,划到自己阵营的是湖南湖北、江苏浙江江西人,此五省人称之为三江两湖兄弟,享有重新分配财帛妇女的特权。而太平军中的两广兄弟可就惨了,一夜间谭绍光卫队被杀者多达两千人,其所掠夺的金帛女子,复被三江两湖兄弟们占有。伴随着这场血腥大屠杀的,还有大规模的强奸事件发生。

毫无疑问,苏州城的财帛女子这么一个分配法,不可能获得淮军的认可。金银美女从两广太平军手中,转手到了三江两湖太平军手中,这简直是岂有此理。于是淮军入城,又进行了轰轰烈烈的二次革命,对金银美女重新分配。

同样是谢绥之的《燐血丛钞》记述说:

日过午,一声炮响,四起杀声,大兵汹涌而入,无门不破,无处不搜,无人不魂飞天外。盖先有郜贼等伪示安民,遂令故土遗民,亦莫不出乎意料之外,而受莫名其妙之惊。抵暮,官兵仍一律退出。

苏州城被攻克,最兴奋的是英国人。英国朝野奔走相告,《泰晤士报》发布了一条简短的新闻,全文如下:

戈登少校于12月5日占领苏州。

就在英国人民为戈登先生所取得的辉煌军事成就而欢欣鼓舞的时候,戈登却正在苏州城中跳脚大骂,气急败坏。

据戈登先生记载,苏州城被攻克的时候,他正在和李鸿章大吵大闹。他要求李鸿章必须要为常胜军增发两个月的薪水作为奖金,苏州城下,常胜军功不可没,李鸿章不能厚此薄彼。但李鸿章为难地说,按朝廷的律令,军功以斩获的首级计算,当然这在西方人的眼里,看起来有点儿野蛮。可是没有首级,你凭什么说自己劳苦功高啊?不是他李鸿章厚此薄彼,不给常胜军发奖金,而是他没法子向朝廷解释。

戈登先生气坏了,如果李鸿章死活不肯给常胜军发奖金,他戈登肯定又面临着新一轮的哗变。于是他央求道:李鸿章大人,我请求你体谅我的难处。

戈登呀,我怎么可能不体谅你呢?李鸿章推心置腹地忽悠戈登道:可是我这边比你更难啊,你看这苏州城攻下来了,不知有多少人要奖赏,我们是官兵,又不能像太平军那样靠掳掠奖励部属。就算我是心思最灵巧、容貌最俊俏的小媳妇儿,可是家里的米缸空空如也,我也没法子做出美味的饭菜啊。

戈登先生绝望地道:李鸿章大人,我对你如此真诚的忽悠态度,表示强烈的遗憾。现在我正式通知你,我等到下午三点钟,如果仍然没有接到给常胜军颁发奖金的官方文件的话,我将辞去常胜军统领职务。

你呀你,闲着没事天天闹辞职,怎么这么大个人了,还跟个没长大的孩子一样?李鸿章失笑:不过戈登,我真的很好奇,你为什么要等到下午三点钟呢?早一点儿或是迟一点儿,不可以吗?

戈登强忍眼泪:李大人,请你不要再胡扯了,我是认真的。

说完这句话,戈登先生入城,发现谭绍光的尸体无人理会,于是下令将这位英雄的尸体掩埋。之后,戈登回到军营中,写好了书面辞职报告,等李鸿章的消息。

他一直等到下午三点半,也没听到李鸿章那边有丝毫动静。绝望的戈登走出军营,准备去递交辞呈。这时候程学启来了,一进常胜军大营就大呼小叫起来:戈登,我听说你又尥蹶子,跟李大人闹起来了?

苏州城杀降

程学启给戈登带来了一个极为别扭的消息。

李鸿章拒绝支付两个月的薪水作为常胜军的奖金,但考虑到他和戈登先生的交情,他可以做主给常胜军多发一个月的薪水,这已经是他李鸿章所能做出的最大让步了。

戈登先生提出的条件,李鸿章只满足他一半。这就是李鸿章整人的阴损之处。如果他一点儿也不满足戈登的条件,那么戈登就有充足的理由辞职了;如果李鸿章彻底满足戈登先生的要求,戈登就可以向常胜军的兄弟们交代了。现在这情形,让戈登既无法辞职,也无法向部属交代,可活活愁死戈登先生了。

只满足你一半的要求,让你所获得的资源不足以支撑,却偏偏对上级无话可说。这个是官场和职场上,上级玩弄下属的最毒诡计。应对这一招的办法,也是官场和职场上一条通行的潜规则,那就是向上级索要超过你的要求一倍的资源。上级给你一半,就恰好支撑了你的项目运行;如果上级分配给你的资源不足一半,那么你就有话可说了。

可怜戈登只是一个工兵,挖坑是他的特长,哪晓得官场之上还有这种阴损招数?面对李鸿章的答复,戈登左右为难,无奈只好召集军官开会,把这个结果通报部属。

果不其然,常胜军的军官们听到这个消息,顿时骚乱起来,大声高呼:李鸿章他欺人太甚,不带这样欺负人的,我们大家一起去,找李鸿章要个说法!戈登手忙脚乱,不停地给军官们做工作,劝了这个劝那个,煞费苦心地替李鸿章编了无数的谎话,说服军官们千万不要闹事。

这里可不是欧洲,军官们如果闹事,那属于不稳定因素,李鸿章铁定会毫不客气地狠狠打击。说不定还会以维持秩序为借口,干脆凶相毕露,彻底消灭常胜军。一旦发生这样可怕的事情,他戈登就没法向大英帝国交差了。

《泰晤士报》称戈登先生占领了苏州,可只有戈登先生心里才明白,是苏州占领了他,他没能力占领苏州。

戈登自述,他担心常胜军中有不明真相的群众闹事,惹来祸端,就密令几名欧洲军官,事先赶到李鸿章坐的船上,保护李鸿章大人。之后,他下令常胜军开拔,走得离李鸿章越远越安全。常胜军列队出发,途中却偏偏遇到了李鸿章那艘悬挂着巨大灯笼的官船。正所谓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常胜军的军官士兵立时鼓噪起来,要冲过去狠揍李鸿章一顿,只是因为看到官船上有几名欧洲军官,手按短枪,不怀好意地看着常胜军,他们才没敢乱来。

正行之际,李鸿章派人追上戈登,诚挚地邀请他参加行将举行的苏州城献城归降大典。

戈登先生摇头拒绝,他委婉地解释说:如果他在场,会使投降的诸王感到屈辱,也会让中国当局难堪。

后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戈登参加了献城归降大典,那么《泰晤士报》一定会这样报道:戈登先生接受了苏州城太平军的投降,并举行了隆重的受降仪式……这事让朝廷知道了,肯定又是大吵大闹,而老百姓又会嚷嚷帝国主义列强又干涉俺们的内政了……总之,这个受降大典,戈登确实不适宜参加。

谢绝之后,忽然看到前方浩浩荡荡,有一队不少于万人的队伍,执旗列枪,杀气腾腾而来。戈登定睛一看,顿时大惊,这支队伍的领队竟是军医马格里。

要知道,欧洲军人重质量不重数量,戈登统领常胜军三千人,就已经让他成为走红欧洲的大明星了。这个军医马格里,李鸿章竟然让他统一万名士兵前来,这简直岂有此理,所以戈登为之震惊。

震惊过后,马格里诚恳地邀请戈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