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的生活实录-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了1969年部队派往我去地方“支左”,这时不但抽烟多了起来而且烟的档次也有所提高。到了1971年提干以后,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抽烟更加的厉害了,烟瘾也就越来越大,一天抽一盒还不够。档次也就越来越高了,一般一盒烟都在几元以上。这时候烟已经成了我离不开的好“朋友”,香烟随身带有空就抽起来。没空也要想办法抽一支。也就是这位好“朋友”让我患上了“咽喉炎”病,长期治疗一直无明显的效果。
为了治“咽喉炎”病,所以然在1989年7月22日开始第一次戒烟,但是因方方面面应酬太多,其实主要还是自己的决心不大,毅力不强,所以断断续续又恢复了“原职”开始抽起来,而且抽起来比原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后来“咽喉炎”病愈发的厉害,找医生看,医生对我说了这样一句,他说“你要想治病就不要再吸烟,要吸烟那就不要来治病”。这句劝告对我思想上有刺激性,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于是从看了医生的第二天,也就是1991年7月19日那天起,下了戒烟的“死”决心。
从此以后无论在什么场合下,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就是说遇到什么样的高级香烟,或者说别人用什么样的话来刺激,我都决不吸一支烟。不过我给自己立了一个特殊的、严格的、有文字记载的规定,那就是每年的春节大年三十日晚开始吸烟,一直可以吸到正月十五日晚睡觉前停止,平日里绝不抽一支烟。
时至今日20年了未违犯过此规定。所以说我的戒烟那可是“高山上打鼓远近闻名”,很多烟民烟友们都非常敬佩我的这种毅力,尤其烟友们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我在过春节期间只抽15天烟此后再不抽烟的这种毅力。
我就是凭毅力和我的自制能力,戒掉了几十年的烟瘾。通过戒烟,充分印证了我这个人是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很强的自制能力的,这一点连我自己都佩服我自己。
多年的实践足以证明了不抽烟的好处太多太多,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利于身体健康,不仅如此而且也节省了不少的钱。我粗略算了一笔账,从1991年到2012年的21年间,由于不抽烟少说也得节约个3万多元吧!如果把因抽烟而得病治疗病的钱通通再算上的话,那就更是一个非常客观的数目字了,少说也得节约个7万8万的。
不抽烟最大的好处是身体健康了,它让我大大提高了生活的质量这是不言而喻的,当在我步入60华甲子老年之后时,那种感觉更加非常的明显,所以说戒烟这是我最为欣慰的一件事。
酒,它的文化历史源源悠久。在我切身体会,其实酒本来是个好东西,就是我们人不好,尤其男人,俗语说“酒不醉人人自醉”,这话千真万确。20世纪80年代对喝酒就有这样的顺口溜:
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
喝的单位没经费,喝的老婆背靠背。
你不醉我不醉,马路旁边谁来睡?
你喝醉我喝醉,医院里来相会。
不必担心不必悔,反正医疗是公费。
当然话又说回来,作为年轻人,只要身体上没什么毛病,抽点烟喝点酒我倒觉得它是男人的一种风度,社交的必要。
我正儿把佰的喝酒,准确的说应该是从1971年提升为领导干部之后开始的,之前喝一点但不那么厉害。我酒一直喝到1981年10月31日基本上就喝的少了,或者说逐渐喝的越来越少了。
那前10年期间是我喝酒的高峰期,我所处的环境几乎三天两头有一场酒喝,每喝一场都几乎酩酊大醉。醉酒后的那个形象、动作、行为现在回忆起来非常的有意思,可笑、可乐、又可悲。
走起路来东摇西摆跌跌撞撞,如果途中被风一吹肠胃里顿时翻江倒海,乌七八糟的呕吐物像高压喷水喷了出来,人们把这种行为戏称“下猪娃子”。
每次醉酒后,如果是吐的死去活来的时候,自己心里总是在赌咒发誓以后不再喝酒了,可没过两天就把赌咒发誓过的话全忘的一干二净。下次遇到上面下来的领导,我下级的邀请,外面来访的亲朋好友,或者社交、公事、私事等等吧,以及遇到特殊事情就推不过去了,“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又喝个你死我活。
另外,那时候大家都还非常的愿意找我一起喝酒,原因之一,我是领导,之二,我这个人喝酒的酒性、酒风特别的好,酒场上又特别的爽快欢乐,酒后又不闹事。
那是在1981年10月31日,因给堂弟王世儒找对象,饮酒后差点儿丧了我的性命,再加上此后我的心脏也有些不太好,因而从此我就开始限量喝酒。再后来无论遇上喝酒的“大战场”还是“小战场”我都能够克制自己的激情,严格控制饮酒不过量。再到后来的1995年以后,那几乎很少喝酒,喝也就是一次最多不超过一两。到了2000年以后基本很少喝白酒。
戒烟限酒其实体现了一个人的毅力,那带来的好处,是提高了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第十章 十四 两件事(一)
刚跨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遇到了两件令我特别欣慰的事,那第一件事,就是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党委会根据县人民政府的指示精神做出决定,选派我在不离开本职工作岗位的前提情况下,负责我的家乡韦营乡武家窑村的扶贫工作。
县局一把手张志义局长找我谈话时说:“之所以选派你去,其主要理由有三点,其一、你是武家窑村本村人,情况比较熟悉;其二、你担任的是县个体劳动者协会专职副会长,协会里有一些活动经费;其三,你对工作负责,组织上信任你。
我当然非常乐意也非常愉快的接受了这项“西施坐飞机美上天”的好差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的出生地就在这很贫穷的山区,叠着是山,躺着也是山。山,撒出一条条无尽的路,路,弯弯曲曲,缠着北山的山坡。
在我思想上很早就有过一个想法,那就是说作为家乡一分子的我,如果在有条件、有机会的时候我一定要为自己的家乡甘做滴水润母土,愿做野草净空气。可是一直以来我没条件,同时也没有遇到机会。这不,今天好机会终于来到了,所以借此机会我可以借花献佛,给家乡办点事实,了愿我的心愿。
我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挣脱四面大山围困,跨出了那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生我养我的山村门槛的。那时候我是怀着特别激动和兴奋的心情告别了亲人,告别了那块生我养我的热土。
从此我就开始工作生活在林立的高楼大厦和穿梭在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大小都市里,走的是那平坦的柏油马路,再也没受到过那陡峭土山路的折磨。
住的是高楼,平日里坐在明亮宽敞的办公室里,一张报纸、一份文件、一支烟、一杯水,再也没有受到过夏赤日炎炎之炙,冬熬寒天数九之烈之苦。
眼不见有赤贫苍凉的黄土坡、黄土峁、黄土沟。衣食住行都不愁,尤其是我到近50岁以后,在自己非常热爱的工作岗位上顺心的工作着,享受着主任科员的优厚待遇。
工作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条件下,不管是在我的心里,还是在我家乡人们的眼睛里,都认为我已经是生活在了最美好的环境里。
说起现在的都市人,日益被商业文明的金钱意识笼罩占据着灵魂。虽然我也在不断的变,但我那种山区人特有的淳朴、憨厚、老实、善良、朴实的本质一直未变。尤其是我注重情意的性格没有变,在这一点上我可以肯定的说,永远不会——那已经是根深蒂固了。
生养我的这块土地,虽然位于西北中部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处,没有水,没有林,没有那鸟语花香的天国之容,没有墨客驻足,文人兴起,名胜古迹,就目前也没有发现可以开采的矿藏,但是,这里的人,他们可是一个个脑子冰雪聪明,长相绝对清秀,待人忠厚老实,尤其吃苦性特别的强。
我们山里好多好多的人,就是靠这些优势走出家门进入到都市,有很多人走向领导岗位,有很多人发家致富走向幸福之路。
我虽然背井离乡已有几十年,但心底里永远热爱眷恋着这片生养我的土地。1990年7月这一年我代表县工商局,以扶贫负责人的身份乘专车前往我的家乡武家窑村。
踏在沁人心脾的黄土清香和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们生存的这块土地上时,我是思绪万千,既兴奋又沉重,心情很是难以平静。
当我站在尘土厚厚的大路上,眺望那层层起伏的山峦,好像此时此刻置身于浩渺无限波浪起伏的大海中,在聚声聆听哪悠扬豪放的山歌。此时把我的视线牵往到田间地头,只见那过去十年九旱土瘦地穷的荒山秃岭,现在确层层梯田里竟然荡漾着麦海涟漪。
昔日愁容满面的乡亲们,今日确脸上洋溢着无限喜悦的笑容。啊!看那洁白如玉的洋芋花,再看那紫红色的谷苗争艳开放,给人一种端正、淡雅秀美的感觉。尤其是那一层层梯田,像一台台摆列整齐的花台,令人百看不厌。
站在绕山的公路上,俯视象千万条绿色的、金黄色的、白色的、紫色的彩带在我眼前飘荡时,我突然想起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诗句。
自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的家乡变化这么的大,真叫人惊喜不已。记得非常清楚,在我小的时候,看到一年如果风调雨顺便是丰收年,人们如同娇美绰约的少妇,人人笑逐言开任情恣裁。
一年如果冬少雪,夏少雨的年份,庄稼便会像发枯骨干的老妪,让人苦叫不迭,愁眉锁目。一年如果遇上旱年份,就是“桑条地叶土生烟”的情景,人们就会“箫管迎水龙庙前”去求雨。
自1988年以来,甘肃省兰州市农科水利部门和大专院校的专家们来我县北山地区考察,首次推出“庭院雨水集流工程”,这是借得“天水”润我田。
此工程它有三大特点:一是在农家的院子里挖一到两个地窖,用水泥衬砌以防渗漏;二是辅以沉淀池净化水质;三是利用屋顶院落最大限度地收集雨水。
1993年“庭院雨水集流工程”大面积推广,从此结束了北山人吃水用水的困难。而且还搞起了庭院集雨水窖节灌试验,并成功的在大棚里种起了辣椒、茄子、西红柿。集雨节灌历史性的改善了北山人的生存条件。
当年中央江总书记,李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还前来此地视察。
第十章 十四 两件事(二)
我首先来到武家窑村党支部书记李玉春家,听了他对全村基本情况的介绍。通过他的详细介绍,这里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通上了公共汽车,接着又通了上电,这就给山区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特别是给发展经济客观上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到了八十年代,又恢复了过去历史上“一四七”的集市贸易市场,这样以来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因为经济搞活了,无疑就给村民带来生产和生活上极大的便利和富裕。
再到以后,逐年逐渐的多数人家也盖起了新土房,一部分人家还盖起了新砖瓦房。那些最早城市人家用电器、新式家具也进了一部分农户家庭中。农业机械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就现在你就可以处处听到或看到机器的隆隆声。
对此我感慨万千,于是晚上提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家乡巨变
莫到此地尽荒凉,雨后青山披盛装。
盘旋梯田如彩云,坦途车流浴朝阳。
经过深入细致调查核实,1990年武家窑村共有五个社:武家窑、董湾、野鸽平、道岭子、徐家岭。191户,共951口人;耕地面积7544亩,其中粮播面积6014亩;兴修梯田4810亩。大牲畜389头,猪存栏466头,羊存栏5295只。年人均纯收入237元人民币。按甘肃省当时脱贫标准年人均纯收入300元来划分,还有70户,370口人他们还生活在贫困线上,也就是说没有脱离贫困,他们这些人就是我工商行政管理局这次扶贫的对象。
让我心里很纠结的是在这70户贫困户中,其中就有我们王氏家族本家的一户。他是我的堂弟王世豪。他只生了三个女儿,两个女儿现已经出嫁,现在一家3口人还是住在祖上留下来的那两颗破旧窑洞里。吃的方面基本上处于青黄不接,穿着方面也非常的一般化,家中没什么值钱的家当。
我亲自给他细细算了一笔账之后,看来其实他一年下来的净收入完全,就是说可足以达到脱贫的标准,但是,到不了年底他家中要吃的东西就一无所有了,这是为什么?我帮他分析找了一下原因何在。
在我认为,其根本的原因所在就是他不会当家理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会过日子,思想上就从来没有过怎样过日子的个人计划,不瞻前顾后,不从长计议,所以而造成了他家贫困。
经对全村详细调查摸底登记分析之后,在我看来,其实在武家窑村真正达不到脱贫标准的只有那么10户人家,不能算70户。那么村委会他们为什么要将数字报70户那么多呢?他们的心情我完全理解,无非就是为了本村的小团体利益,向上面多要一点钱而已,所以我也就默认了70户扶贫对象这个数字。
经过一年的轻描淡写的扶贫工作,算是最后有五户脱了贫。总共给他们在物质和现金上的帮助是:给现金1100元,化肥4。5吨,再加上其他物质总折合人民币4000多元。对此,在他们村干部、村民的思想上满意不满意就不去说,可是作为我来说首先就感到很不满意。
因为我是本想着借此良机为家乡做点大的贡献,可是我才仅仅争取了4000多元,真令我非常非常的遗憾。但是,就仅仅做了这么一点点的工作,而我的家乡人确对我表示了非常非常的感谢和关怀。我每次下乡来,他们都是用杀鸡宰羊来款待我,虽然我嘴里吃着他们为我准备的好吃的东西,可我心里很不是滋味,甚至很难受很难受。我实在是恨我自己权太小、钱太少、贡献太少太少呀!
刚跨入九十年代我所做的第二件大事,那就是我成功的组织召开了“县个体劳动者协会第五届代表暨先进个体劳动者表彰大会”。因为此次大会召开的成功与否,它直接关系到了全县个体经济以后发展的大问题,同时也与全县整个经济以后的发展计划有关。
所以说县委、县政府都非常的重视,当然全县个体劳动者那更是特别的关注这次会议。他们的要求期望通过这次会议,总结出“个体劳动者协会”几年的工作经验,尤其是盼望期间产生出一个强有力的“个体协会”领导班子来,让产生出的这个“个体协会”班子为今后个体经济的发展真正起到桥梁工作。
在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经我亲手一周全神心周密细致的充分准备操作:起草好了市、县领导讲话稿,县“个体协会”工作总结报告,审核了各协会分会和个体工商户个人典型等一切的会议材料。特别是认真地考察、审查了县“个体协会”理事候选人的名单,以及安排好了会议期间的食、住、行、玩等等。
那么,有人会问其为什么这么多的工作都主要由你一个人来做呢?因为是县“个体协会”机关里专职人员只有两个人,其中的一人他不仅年岁大了点,而且还是一位身体有残疾文化有限的老革命。
会议期间大家认真讨论了个体协会的工作总结报告;自下而上民主选举,最后产生出令全县个体劳动者满意的五届理事会理事共13人。我继续被当选为个体劳动者协会理事、副会长兼秘书长,主持县个协日常工作。此次会议经与会代表们共同的努力下,最后非常圆满的完成了大会预定的各项任务。
县个体劳动者协会,自1982年3月18日成立以来,个体劳动者会员队伍在不断壮大,个体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会员由当年的319户,从业人员467人;注册资金19。90万元;年营业额5。3万元,发展到1990年的今天,已有个体工商户1960户,从业人员3529人;注册资金448。01万元;年营业额1539。28万元。他们毫不夸张的说,个体工商户为全县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第十章 十五 我的家庭模式
据我所了解,无论国内外还是大江南北,恐怕在家庭模式上都不是千篇一律,而是有着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模式不同的类型。其不外乎也就是严肃型、活泼型、紧闭型和开放型这么几种吧。
在1991年,我们全家可支配的月收入比上年度的1990年有所增加,分别儿子是80元,妻子是78元,我是240元,合计起来近400元。那么我为什么要在谈家庭模式之前先说说“钱”的事儿呢?这就是说因为无论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家庭,经济是基础,钱起着统帅的作用嘛。
钱,虽说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当然了,应当说比钱更重要的那肯定是亲情了。亲情就是说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即更使面对极普通的饭菜,只要一家人和和气气,高高兴兴,热热乎乎,从从容容,自自然然。我的妻子脸上有甜美的表情,我的孩子脸上有不时绽放出的一朵朵天真烂漫的笑靥,这就好。一个家庭若能享受上这样灿烂的时光,我觉得那种满足、那种超脱、那种快意、那种感觉真的会熨贴每一个人心窝。
在我现在的感觉,我的这个家的日子过得就是这样的相濡以沫,相敬如宾。
具体细说我的家庭模式,我觉得是基本属于那种严肃、活泼混合型的家庭模式。不过就这种模式也不是说固定不变的,是随着我在家与我不在家变化而变化着,就是说只要我在家里的时候,那这个家庭是严肃型的,而我一旦上了班不在家的时候,那么这个家庭就是变成了活泼型的。“你不在家时我们娘儿仨,又说又笑气氛活跃。”这就是我儿子王秉承早在1989年给我写的纸条中对我说过的一句话。
形成这样家庭模式就追其原因,完全在我一个人身上,因为我性格中冷脸子的一面和热情洋溢的一面在不同场合下有不同的表现。比如说我在家里虎气十足,冷淡的脸色,不温和的脸色,而却在外面猴气盛行,喜笑言开,满面笑容,这就是我内外有别的明显性格。
具体来说,我在家里的时候是属于内相型格性,表现的很严肃,也很有脾气。每当回家一进到自家的门,那我的面部表情一下子就变成了阴天,或是沉默不语,或是摆出一本正经相,用一副家长的架子来发号施令,一是一,二是二,从不含糊其词。而一旦我迈出家门,却一下子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满面春风,谈笑风生,妙语如珠,平易近人,无论对人对事都比较温和随和,而且很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就是说此时就变化成了那种外相型性格的人。
就是因为由我的自重这种家长作风,而妨碍了我与家人有些方面的沟通。所以说造成我这样家庭模式的原因全在我一个人身上。
随着两个孩子的逐渐长大,我也意识到了我这样一直严肃的家长作风是不太好,也不可取,这不仅仅令妻子和孩子们生畏,更重要的是得不到与家人面对面的思想交流,有心事不敢给说。对此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经常想着要改一改我这种不好的毛病,可就是改不了,真的我恨我自己,难道说我就是“江山能移,秉性难改”吗?
“儿不教不成人,树不培植不成林。”不过话又说回来,我对两个孩子自小就一直要求严格,所以使得他(她)们俩养成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行,无论在小小的时候,还是在上学期间,以至于步入社会之后,他(她)们的表现一直都受到了人们的好评和社会对他(她)们的肯定。这也许就是我从严教育的结果吧。
我对他(她)们的批评教育,目光中包含着深情;严格的态度中薀藏着期望。也许这种批评教育的方式可能是我受到了古人教育子女“给孩子只能给好心肠,不给好脸看”,“严出高徒”等家训的方法的影响吧,所以才形成了我这样的做法。
我对家的认识。家它不光是仅仅拥有一座房子,一日三餐的起居地,而是贮满亲情的地方,特别它主要是以夫妻为主体构成的一个窝。没有这样的“主体”,即便使拥有一套高档的住宅,以至于镶金铺玉,一般说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一个家;有了这样的“主体”,纵然家徒四壁,依然是一个家。
家,它就是停泊亲情的港湾。家是将困难排除在外,将爱保存在内的地方;家是让普通人变得伟大,让伟人变得平凡的地方;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孩子的天堂;家我们可以任意发牢骚,却不用担心他人责备的地方。
家,是世界上唯一用爱将人性的缺陷和失败掩藏起来的地方,是我们情感的中心,四周围绕着美好的意愿;家是我们快乐幸福的源泉。家是夫妻共同经营的,编织着梦和苦辣酸甜的窝。
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社会学家说家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婚姻学家说家是风雨相依的两人世界;文学家说是宝盖下面养着一群猪。究竟什么是家呢,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不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么先让我们来听一个故事吧。
有一个富翁醉倒在他的别墅外面,他的保安扶起他说:“先生,让我扶你回家吧!”富翁反问保安;“家?!我的家在哪里?你能扶我回得了家吗?”。保安大惑不解,指着不远处的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