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传奇"商人胡雪岩-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位商界大亨曾说过:“当财富来临时,其丰富和迅速,让人不禁怀疑:在困顿中的那几年,它究竟藏在哪里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已是一修水争的事实。人们总是抱怨世俗的势利,当一个人为了多赚几块钱或者为了出人头地时,很少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雪中送炭的人很少;而他一旦功成名就不需要帮助时,锦上添花的人纷纷到来。后来,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马太效应”,若有则会让他富足或有余,若缺乏就会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任何事物,都适用物以类聚的原则和“马太效应”,这让我们迫切需要成功不要失败。而让我们能够拥有这个实力,首要的法则就是什么时候都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会影响你说话时的语气、动作和表情,你的自信会让你周围的人相信你,你的自信会给自己带来积极的思想。这种积极的效应,最后的结果就是成功,它不需要外求,你所做的就是如何开发这个巨大的能量。

雪岩启示:

十年的时间,摩根成为华尔街最大的金融寡头。他可以让白宫甘拜下风,让总统俯首称臣。从此,一直到他去世的那段时间,美国人习惯称之为“摩根时代”。而胡雪岩就是中国财富的创业者,你一生中能获得特殊机会的可能性还不到百万分之一。所以,当财富的机会来临时,你就必须抓住它,让它变为有利条件,关键就是你要立马行动起来。

第九十八章  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中国有句俗话:与其等待时机,不如相时乘势;与其等待机会,不如先做好准备!的确,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都顺顺当当地办成了,就是因为懂得乘势前的充分准备。机会只属于那些有充分准备的头脑,机会只有对于那些善于发现机会并且能够很好地抓住机会和利用机会的人,才能称其为机会。由此可见,无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你只能与机会擦肩而过。这一点,胡雪岩做到了!

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要报怨成功与自己擦肩而过,或者自己生不逢时,你要问自己是否准备好了接受机会的准备。总是用“如果”两字来为自己失败找理由,那究竟怎样才能成功?成功与运气到底有什么关系?成功靠运气只是一种偶然的可能性,如果你只是无所事事的等待,那你结果什么也不会得到。

机会来临前,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紧紧把握机遇,让机会变成实实在在的财流。当机会来到你面前时,你除了出手迅速、敢想敢为之外,还关键还要学会乘势而行。胡雪岩,为左宗棠筹办船厂及筹措军饷向洋人借款成功,不仅是他做好的充足了心理准备,还有关键的乘势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胡雪岩是第一个以商人身份,代表政府向外国引进资本的商人。而在他之前,清政府不仅还没有向洋人借款的先例,并且还明确规定不能由任何人代理政府向洋人贷款。比如说,恭亲王曾是首辅军机大臣,他就曾拟向洋人借银一千万两用于买船,所获谕批却是:“其请借银一千万两之说,中国亦断无此办法。”

胡雪岩,一开始向洋人借款的提议时,甚至让一向果敢有决断的左宗棠对能否获朝廷批准也心存犹豫。还是胡雪岩一番关于当下时势,以及办大事要懂得乘势而行的剖析,才使他得以坚定自如。胡雪岩说:“做事情与其待时,不如乘势,那些看似比较难办的事情,不是也被人顺利的办成了吗?这就是因为懂得乘势的缘故。”

在当时,向洋人借款要办断不会获得批准,而这时要办却极可能获得批准,这也是大势力所趋。首先,那时向洋人借债买船,受到洋人多方刁难,朝廷大多数人不以为然,恭王亦开始打退堂鼓,自然绝不会再去借洋债。与此同时,洋人早已看出朝廷决心镇压太平天国,收复东南财赋之区,自愿借款以助朝廷军务,朝廷自然不大可能断然拒绝。

其次,当时的军务尚且宽松,向洋人借款买船尚容暂缓,此时军务重于一切,而重中之重又是镇压太平天国。为军务所急向朝廷提出向洋人借款的要求,朝廷也一定会听从。三则此时领衔上奏的左宗棠本人手握重兵,且因平定太平天国有功而深得慈禧太后信任,由他向朝廷提出借款事,其份量自然就不一般了。胡雪岩正借助了这三大有利条件,向洋人借款不办也就顺利办成,事情的发展也果真如胡雪岩所料,可谓一切尽在预料之中。

那么,这里所讲的势,并非只是一个时间因素。它指那些促成某件事成功的各种外部条件同时具备,即是恰逢其时、恰在其地,几好合一,好的机会汇集而成的某种大趋势。具体来讲,这种“势”是由时、事、人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它是一种可以助成“毕事功于一役”的合力,这里的“时”即为时机。

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同样一件事,此时去办,也许无论花多大的力气都无法办成,而彼时去办,可能“得来全不费功夫”。这里的“事”是指具体将办之事,一定的时机办一定的事情。同一件事情,当办即办,可办则一办即成,不可办则绝无办成之望。

对于相同一件事情,由不同的人来做,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即使两个人的能力不相上下,这个人办得成的某件事,另一个人却不一定能办成。所谓乘势而行,也就是要在恰当的时机由恰当的人选去办理该办的事情。因此,作为一名出色商人,要想做大生意更应该清楚,对时机的选择与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说是“乘势”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想取得好的机会,就要做好对某件事情或对某件事做一个决策的充分准备。

时势造就英雄

胡雪岩告诫我们现代人:看势行事是经商中必不可少的谋略。在如今激烈的商战中,抓住时势方显英雄本色。你纵使身高位显、举足轻重,纵使你的意见很富有科学理性、意见绝对正确、决策十分果断准确,但想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或影响,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乘“势”而上。否则,你只可能坐失良机,这其中的诀窍,就是“乘势”的奥妙之所在。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只看到别人在机遇中光彩的一面,甚至会羡慕命运对别人的青睐、羡慕别人的成功,殊不知这些誉耀和鲜花背后却蕴含着多少汗水。走向事业成功,通常都要经历几个相似的基本阶段和步骤,都会涉及类似的成长历程,相关的知识技能、掌握及理念的形成。知道做事讲究时势,你才能在自己反从事行业中有所成就,而且事业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年轻人总有充满着激情,为闯一番事业而奋斗不息着,他们只把目前的工作当作未来事业的过渡期,却知道如何把握机遇。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中,只有少数人意识到通过谋取某个行业中的一份工作,来作为其未来事业的过渡,从而有目的有针对性选择自己的职业。做自己没有工作经验的领域,缺乏相关的知识技能和切身感受去创事业,终将需要付出学费“补课”。那么,他们往往会因某方面的经验不足而功亏一篑,事业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较小。

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和魅力的人,如果你善于捕捉,就会获得很大的收益,一旦错过就时不再来了。魄力从哪里来?来自丰富的实践和对其本质的思考。经验可以借鉴,理念才可以应用。如果你不把人生的这一课学好,你就很难把握住机会,创业的路途也就相对要更加坎坷了。

雪岩启示:

生活中,有些人总是坐等机遇的到来,他们宁愿做“守株待兔”的人,也不肯做事先的准备。其实,机遇就会像满天繁星,可望而不可及,即使机遇真的来到身边,你不具备能力和条件,它当然也要拒绝你了。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能否抓住机遇、利用机遇,关键在于人们的准备。这种准备包括知识、文化、思想等多方面因素,更在于你的勤奋努力。那么,请准备好你的头脑,去抓住机遇、利用机遇,获得成功吧!

第九十九章  要善于制造机会

机会对每一个人来说很重要,机会不会轻意就会光顾你,重要的是你要善于给自己制造机会。一个本来与己无关的行业,一个在常人眼中看似不经意的消息,却被胡雪岩从中看出了生财的门路。他通过对时局的分析,再加上他商人的“精打细算”,便看出其中潜在而不可估量的利润。人人都可以做生意,关键要看谁先占上风,胡雪岩不愧是制造和会抓商机的商业高手。

生意路上,要善于给自己制造机会

胡雪岩是一个非常慷慨的人,廖化生深知这一点。廖化生对胡雪岩说:“需要我做什么,尽管说,自家弟兄任你差遣。”胡雪岩说:“我对洋商所知甚少,请老哥派一个懂行的弟兄陪陪我。”廖化生沉思片刻,说:“正巧眼下有一位弟兄,在洋行当通司,外国话说得流行,深谙洋商底细,就叫他帮助你如何?”胡雪岩道:“最好,最好!”

没过一会儿,进来一位年轻人,他戴墨镜、着洋装、穿皮鞋,并且脑还拖一根长辫子,显得不中不西,不伦不类,十分滑稽。廖化生向胡雪岩做了介绍,此人名叫欧阳尚云,在洋行干了多年,懂法兰西语和英吉利语,是上海洋商看重的人物。这位叫欧阳尚云年轻人,操着一口半生不熟的官话,对胡雪岩说:因自己从小就在洋行当小厮,天长日久,自然也说学会了说洋话,中国话反而却生疏了。

胡雪岩对这个年轻人非常满意,他聪明伶俐、反应灵敏,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暗忖今后得好生待他,以便将来同洋商打交道。第二天,欧阳尚云陪同胡雪岩,前去一家洋酒馆会晤麦得利。一路上,欧阳尚云不断地向胡雪岩介绍洋人的礼节、习惯和规矩,不知不觉地到了酒馆门外。把门的是身着红外套的黑人,并且满脸络腮胡子,模样煞是凶狠。欧阳尚云给胡雪岩介绍说,这是印度仆役,也就相当于中国的门子。

这家酒馆相当气派,外面装饰得金碧辉煌,晶莹耀眼,一行巨大的洋文衬在门楣上,类似于张旭的“狂草”。胡雪岩知道是英文“欧罗巴大酒店”,只见麦得利步出门厅迎接,他身材瘦长,像根晾衣竿,鼻子尖细且弯,令人想到鹰嘴。麦得利一边爽朗地大笑,一边紧紧抱住胡雪岩,几乎令他喘不过气来,强烈的口臭使胡雪岩头晕目眩。

这般热烈的欢迎之后,胡雪岩在餐桌旁入座,就开门见山地同麦得利谈起了那笔军火交易。麦得利连连摇头,说已同别人签约,不可失信。胡雪岩思考片刻后,说:“知道你同谁签了约吗?那可是一伙与合法政府作对的乱民啊!”麦得利却说:“商人只管做生意,而不问对方是谁,哪怕是魔鬼。”

对于麦得利的说法,胡雪岩反驳到:“知道五口通商的条约吗?那是外国政府同清政府签订、保护外国商人在华利益的,如今你们同反对清的乱民做军火生意,无异于反对中国政府,这就不会受到任何保护。”这一席话说得麦得利无言以对。胡雪岩抓住要害,进一步说:“如果朝廷得知这笔交易,派兵截获军火,那时你不但血本无归,还要被政府追究责任,利弊如何,不是明白无遗吗。麦得利只好苦笑着,耸了耸肩膀,两手一摊,表示无可奈何。

对于结果,我们可想而知。麦得利还狡辩说:“枪支已经启运,很快到达上海,若中途毁约,将会蒙受巨大损失。”胡雪岩告诉他,自己可以代表浙江地方当局买下这批军火,并可提高价格。麦得利双眼一亮,连连点头,表示很有考虑必要。胡雪岩定睛告诉他,不是考虑,而是必须,否则自己将不惜一切代价,破坏麦得利同太平军的交易。

对于胡雪岩的话,麦得利是半信半疑,并把目光转向了欧阳尚云。他询问了一下胡雪岩在中国官场上的影响和势力,究竟有多大。欧阳尚云告诉他,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有钱能使鬼推磨”,胡雪岩的钱财,足可以买下浙江半个省的地皮,相当于英伦三岛的其中一个。麦得利表现的异常惊讶,并连连伸出拇指比划,金钱的力量立刻降服了他。毕竟,麦得利知道同胡雪岩这样的巨富打交道,比同“乱民”太平军来往有利多了。

正是通过这样的交谈,胡雪岩才为自己营造了商机,也为他将来的宏图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雪岩启示:

胡雪岩,为了达成军火生意顺利交易,还特地向麦得利允诺把每支枪价格提高一两银子。麦得利高兴得手舞足蹈,斟满一杯洋酒,同胡雪岩碰杯,庆贺生意成交。从这笔军火生意中,胡雪岩轻松地获利五千多两银子。善于给自己制造机会,敢为人先,做军火生意使胡雪岩在商业场上领导潮头,踏着风险而一路胜利,挣得大把银子。

第一百章  要掌控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在生活中,成功有时需要靠运气,但最重要的还在于自身的奋斗。只要自己能吃苦、有志气,并能很好的掌控别人的心态,就能抓住机会。如果不能吃苦,即使有好运气也会变成厄运的。偶尔一两次的运气解绝不了问题,成功仅靠一次运气是远远不够的。在商战中,好运气有助于你的成功,但更多的我们还要做好充公的准备工作,而且学要积极主动掌控好别人对自己的心态。对于这一点,胡雪岩很明白。

掌控中寻求发展

胡雪岩的经商头脑和智慧,并非一般人所能相比的,也正因为这些他才能名震商坛。胡雪岩在发迹以后,用人时,特别注意“不遭人妒是庸才”这一句话,为他自己也为别人发现了许多人才。在商业的运作中,胡雪岩是如何在掌控中寻求发展机遇的呢?

胡雪岩虽然拥有一定的声誉有地位,但是还避免不了被钱庄的伙计的报复,平素他们恨透胡雪岩,却苦于无机会施以报复。所以,一旦遇到良机,他们又怎肯放过呢?于是,他们整日在老板面前怂恿,说胡雪岩如此无法无天,如果不趁早把他赶出钱庄,有可能会后患无穷,并且其他的人也会竟相效仿,钱庄的关门之日也将很快到来?

钱庄老板听到这些消息,就意料到胡雪岩肯定引起了众怒,就算是自己想留他下来,也怕他以后的日子也不好过。所以,钱庄老板就狠下心来,把胡雪岩赶出了“信和钱庄”。谁也没有意料的事情,胡雪岩这一位难得的商业奇才,就这样失信于他人的妒嫉之中。

然而,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胡雪岩遇到了命中贵人——王有龄,也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胡雪岩跟随王有龄,控制了浙江海运,赚了数十万的银子。他们把这笔钱不存在别人那里,而偏偏存在“信和钱庄”,这让信和钱庄老板发觉自己曾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信和钱庄老板,明知道胡雪岩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只是碍于众他的非议,毅然把他赶走了。然而,短短几年后,胡雪岩竟然已拥有万贯家财,他不得不恨自己的有眼无珠呀。

始遭人妒者,才是真正英才,只是他还没有找到自己发挥的地方。胡雪岩尚未创业之时资助王有龄,也是出于这种观念。王氏一介书生,科试不第,捐官无路以至于穷困潦倒,却不肯放下读书人的志节与骨气,遂遭市井人共耻笑。这不是很可悲的事情吗?

然而,胡雪岩没有以别人的流言短语而非之,他看出王有龄“骨相清奇,必富贵相”,将来必将有所作为,是以不顾别人的非议,冒险赠金。众多事情足已证明,胡雪岩的判断正确无误,王有龄得此资助终于发迹,而胡氏也终于由此踏上发财致富之坦途。胡雪岩也正是在这种对人的掌控中寻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地位。

掌握别人的心态,抢占先机

据说,王有龄在湖州府上任时,统辖的一个县城发生了民变,乱民杀了县官,攻占了县城,竖起大旗,自称“无敌大王”。消息不胫而足,很快就传到了湖州,王有龄大为恼火,召集幕僚、征询办法,手下幕僚大都言剿。王有龄对这种意见,也是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力度。

然而,在王有龄率领的手下中,有个叫司马松的幕士却极力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如今官兵久不训练,不知拼杀之事,乱军风头正劲,不与之相争才是上策。不然的话,一旦官兵失败,只怕四处的乱民都会响应,况且民乱事出有因,当以“抚”字为上,既能安抚民心,也可平定民乱。

司马松,是个平素寡言少语且爱占小便宜的人,他的衣着服饰经常乱七八糟,很不受同僚位的欢迎。王有龄对其也有些烦感,只因他是另外一个朋友介绍来的,才没把他辞掉。司马松在常人眼中,本来为虎添翼是一个不可造就之人,可谓无足轻重。而今日,他竟然在未出兵前却先言败字,肯定引起他人的恼怒,也没有人理睬他。

王有龄没有考虑司马松的话,就直接派了个营官领了一千人马去镇压乱军。事情果然不出司马松所料,一千官兵在半途便中了埋伏,死伤大半,别处的饥民见官兵如此不堪一击,便也纷纷起来闹事,响应“无敌大王”。王有龄显然惊慌失措,他立即召集众幕僚,再商对策,众幕士说来说去,都没找出个好主意,而欲寻司马松,却发现人已不见,告假养病在家,请之不去。

这是王有龄给胡雪岩讲述的一段话,胡雪岩当即就认定司马松就是平乱所需的英才。他告诉王有龄,司马松面相端正,属善良忠直之辈,眉间英气凝聚,有传世之才;行动愚钝,大智若愚,不形于色,心计必定极深沉。他平时少言寡语,不善辞令,但那日献计用抚不用剿,确实为计深远,非一般人所及。这就叫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平那些平素藏而不露的人,往往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大展才智,并且可以扭转大局。

胡雪岩在家中,除了要照顾年迈的老母,还要要照幼小的孩子,欠了债不计其数。有位朋友见他可怜,便通过种种关系把他介绍到王有龄的衙门。但是胡雪岩很会揣测别人的心态,并且善于交际,他给王有龄出计献策,才让王有龄没有失去司马松这位难得的人才。这正是胡雪岩为人处世的精妙所在,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真正的商人。

雪岩启示:

胡雪岩,之所以隐忍不发,不乐意为王氏效命,是因为王有龄以寻常眼光对之,未发现这一人才而已。事实上,司马松是个遗腹子,婴年更新丧父,仅靠老母亲把他养育成人,后来又替他娶妻。谁知他老母又一病不起,过了几年,妻子留下几个儿女,跟他人私奔了。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松简直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却得到了胡雪岩的赏识,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可见,要想做好一件事情,掌控好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