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玄宗-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国古来有春日祈雨的习俗,冬日漫长,禾苗蛰伏过冬,对雨水的需求较之生长期要低许多,所以未有祈雪的仪式。北周大象元年时,乞寒胡戏自波斯传入。该戏系众人裸露形体,然后鼓舞跳跃,彼此泼水相戏,以乞寒意。进入腊月之后,东西两市已演数场。往年的这个时候,乞寒人众游街行走,沿途人员陆续加入,其场面蔚为壮观,这些人甚至来到承天门前的广场起舞,皇帝及其妃嫔按例登门观看。

唐制规定,百官在通乾门、观象门前序班,文在先,武在后。朝见之时,百官至于宣政门,文官由东门而入,武官由西门进入。这日百官序班之时,数人抬头望见满天星斗在闪烁,星星里面似乎饱有水分,有人嘟囔道:“瞧如此星象,今日肯定又是一个艳阳天了。”旁边有人附和道:“是啊,今年老天连一朵雪花都不落,应该乞寒了。”

姚崇听到这些对话,在那里若有所思。是时人们往往畏惧上天,心里极端虔诚,姚崇却不这样认为,他多次说过天地之间有其运行法则,某地少一些雨雪实属正常,靠人力祈求终归无用。

此后的朝会上,李隆基提到了乞寒胡戏:“张说为中书令之时,曾向朕建言罢乞寒之戏。如今已到腊月,姚崇,可颁敕令,自今以后,无问蕃汉,即宜禁断。”

姚崇出班躬身答道:“泼寒之戏裸体跳足,挥水投泥,甚失礼仪,陛下今罢此戏,实为移风易俗之举。”

李隆基微笑道:“姚卿能识此节,甚识朕心。嗯,你为中书令,当对骄淫及伤风害政之事严加禁断,不用朕一一言明。”

姚崇知道,李隆基拨乱反正之心甚为殷切,他将一应功臣赶下要位,即是让自己再无掣肘之人放手施政。他此时举起笏板,就见其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小字,朗声奏道:“陛下,微臣有数策请予核准。第一条,如今‘斜封官’已罢,且历年所积各处官职缺员不少,亟待调整。臣以为年关将至,须对京官及外官进行考课,定其优劣之后,再加授任。往年考课例由吏部考功郎中主管,再由中书舍人核查。臣与卢侍中商议过了,此次考课由臣二人亲自主持,优胜劣汰;第二条,顷年以来渐渐形成重京官轻外官的弊例,此次考课之后,务必打破这种格局。臣以为,京官之识见才具整体不错,若让他们扎堆儿待在京中,实为浪费,应让他们放为外任以造福一方,同时将外官交流至中央,可以弥补京官亲民的不足。”

李隆基微微颔首,说道:“这些事儿早就该办了。严格考课之制,此为贞观朝形成的规矩,这些年确实有些废弛了,你们亲自主持,就是拨乱反正。姚卿,你提出的重视外官,此点殊为可贵。其大至一州刺史,小至一县之令,皆为亲民要职,其理政如何关乎国家大局。这样吧,朕不管其他考课之事,唯对县令的考课,朕亲自主持。”

姚崇暗想天下有三百余州,县又多数倍,则县令有近千人,若皇帝一一接见这些县令,那得费去多少时日?遂禀道:“陛下亲择县令,可开真才之源,又可明吏治之严。然天下县令甚多,臣以为陛下可阅县令之卷,至于接见县令,可以京畿范围县令为宜。”所谓京县,包括长安、万年、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六县;畿县则是指雍州府、河南府、太原府所管诸县。

李隆基明白姚崇的苦心,颔首同意,另叮嘱道:“好呀,三百余州府刺史由吏部选叙,朕大致能明其人;然县令众多,所举者不免鱼龙混杂,你们要多加留心。”唐制规定,县令人选除具备做官资格之外,另由五品以上的京官各举荐一人,若吏部选叙不严,定有滥竽充数者。

姚崇道:“自今开始,吏部选叙一批县令之后,须入金殿拜谢陛下并接受陛下简择。”

看到李隆基不再有话,姚崇继续道:“第三条,‘斜封官’行于世,使天下士子心灰意冷,由此阻塞才具之道。臣以为今后须严格考试及选拔程序,为引天下英才,可依贞观时的‘四时听选’行之。”唐制规定每年的举子须冬月时集于京师候选,贞观初年时打破这一成例,改为四次选拔。

李隆基准奏,并说道:“进士一科自高宗皇帝时开始以诗赋取士,如今诗赋正兴,不宜改动。”

姚崇此后又奏数事,皆与人事有关。李隆基知道,治乱须从人事开始,一一准奏。当初姚崇在骊山向李隆基申明十事,其中提出的“班序荒杂”,虽事关皇帝亲信、宦官、外戚乱政事宜,皆与选才授任有关,姚崇此次先从吏治下手,可谓抓住了重点。

近时朝臣经李隆基整肃之后,奏事者大为减少,卢怀慎虽为侍中以缄言为主,基本上以姚崇为主奏事。所以姚崇奏事时,以这对君臣对话为主,姚崇奏毕,朝会也就基本结束。

李隆基此时起身道:“众卿缓些时候再散,随朕一同到庭院里一观。”

群臣不明所以,遂尾随李隆基身后出殿,就见太极殿前的庭院里,一群太监与宫女正在那里忙碌。他们来来往往,将携来之物堆在地上,已成为好大一堆儿。群臣定睛一看,眼光不禁为之灿烂,就见其中物件皆为五颜六色的珠玉。群臣中有人心发绮想:莫非皇帝今日有了兴致,又有人能领赏不成?

李隆基挥手一指,说道:“这些珠玉器玩,或为内宫贮藏,或为后妃佩饰,朕今日将之悉数取来,要当众卿之面,将之焚毁。”

众人不明其意,有人心里却大叹可惜:如此贵重之物若遭焚毁,岂不是暴殄天物?

李隆基接着说道:“近世以来,奢费之风愈刮愈烈。像悖逆庶人的一件五色裙子,竟然值百万钱,更使岭南珍鸟一时绝迹。朕今欲大治天下,须力倡节俭,以绝浮竞之风。高将军,点火!”安乐公主死后,李隆基废其公主称号,改称为“悖逆庶人”。

高力士指挥太监们点火,为了增加火势,太监们取来牛油木炭之物与珠玉混杂,火燃起之后,就听“噼啪”声中,浓烟随之升腾,一堆价值不菲的珠玉渐渐成为一摊灰烬。

姚崇明白李隆基的心意,心想若将宫内珠玉悉数取来,恐怕言不副实。然皇帝这样做,向天下宣示自己如此克己,天下之人更应效仿之。当初安乐公主在京城炫示自己的百鸟五色裙,官宦之妇争相仿之,遂使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至于太平公主府内,其绮疏宝帐,音乐舆乘,同于宫掖。李隆基本人为太子之时,其好妓之声,闻听宫内外,即位之后,更是追求声色。先天二年正月十五,李隆基派人在安福门外造了一座灯轮,高达二十丈,饰以金玉锦绮,燃灯五万盏,簇之如花树;另宫女千数,皆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丹粉。据时人估计,其一花冠、一巾围皆万钱。装束一妓女则需钱三百贯,由此可见当时之奢靡。李隆基今日能够这样做,可以看出其治世之决心。

李隆基目视姚崇道:“姚卿,你速拟一道敕书明发天下。其一,宫内今后所有人不得服珠玉锦绣,宫内金银器物由有司收集起来,将之铸为铤以供军国之用;其二,天下更不得采取珠玉、刻镂器玩,造作锦绣珠绳,违者决杖一百,受雇工匠降一等办罪;其三,两京及诸州旧有官织锦坊宣停,百官车服饰及酒器用物也不许奢费。”

姚崇问道:“陛下,如今三品以上官员饰以玉,四品饰以金,五品饰以银,今后也诏改之吗?”

李隆基摇头道:“也不可矫枉过正,百官服饰显示层级,还是照旧吧。”

李隆基又目视高力士道:“高将军,朕听说外面有传言,以为朕耽求声色,频频采择女子,以充掖庭。唉,朕这是替太平公主受过,朕当初事事顺从太平公主,其采办女子充入宫掖之事,朕如何能拒绝呢?”当初太平公主为讨皇帝哥哥李旦的欢心,确实从各地选来了不少宫女。然这些女子入宫之后,李隆基却顺势享用不少。

高力士躬身道:“小人久在宫中,未见陛下诏采女子。”李隆基道:“这样吧,当初太宗皇帝曾遣出宫女三千人,你可选择宫女遣出,人数要比三千为多。”

高力士躬身答应。

李隆基又道:“朕今日罢乞寒胡戏,以遵儒家礼仪;再焚珠玉铸金银,使百姓家兴人和;至于罢遣宫女,其意在于抑制己欲,使宫女安居乐业。众爱卿,朕说过要依贞观故事行事,非空泛之言,需要渐行渐积,落到实处。姚卿,你当时申明十事,朕将身体力行。”

姚崇听言后心中感动,遂跪倒言道:“陛下身行力践,臣等若再不将事做好,实在愧对圣恩。请陛下放心,臣等定鞠躬尽瘁,如贞观之臣那样尽心尽力。”

百官见状,也急忙跪倒成一片,誓言尽心尽力。

李隆基道:“众卿平身。朕恨不得马上恢复贞观、永徽时的荣光,然此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君臣只要用心办事,相信终会有这一天。好了,大家散去吧。”

御史大夫赵彦昭与张说为故交,他当时得张说之嘱,先后两次上奏章弹劾姚崇。孰料姚崇遇弹陡升,竟然官至中书令,掌控着中书省与尚书省的大权,而张说却被贬出京。赵彦昭根本没有想到会有这种结果,不禁黯然神伤,又见姚崇如今大权独揽,他终归会知道自己上章弹劾的本意,其每思至此,心中不免惴惴,深恐遭到姚崇的报复。

然而一段时间过去了,皇帝和姚崇那里无声无息,好像他们根本就没有见过自己的奏章一样,自己还可以在御史台任御史大夫。

那日皇帝罢乞寒戏、焚珠玉、遣宫女,令百官深受震动。熟谙史事的赵彦昭知道,皇帝宣示今后依贞观故事行事,看来并非口头说说而已!若依贞观故事行事,太宗皇帝开诤谏之风,当今皇帝肯定不会偏废!皇帝和姚崇不怪罪自己,恐怕正是基于此呀,他们不想因此堵塞言路。

赵彦昭认识到这一点,顿时来了精神。他决心要以魏征为楷模,争取当一名诤臣,将功补过。此后的日子里,赵彦昭的谏章每日不少一篇,其所谏内容极其驳杂,既指摘皇帝大政之失,更有外戚、勋官之劣行。

李隆基看到这些奏章很高兴,一日拿着赵彦昭的奏章对姚崇说道:“看来你当初建言不处置赵彦昭还是对的,你瞧,此人奏章中虽有偏颇之处,总体来看,极富魏征诤谏之精神。”

姚崇道:“人往往善变,关键要看当时之导向。赵彦昭今日之变其实源于陛下欲效太宗皇帝开诤谏之风。”

李隆基颔首道:“是啊,当初太宗皇帝倡导清明政治,遂使封德彝这些前朝佞人收拾起劣行,转而做出一些有益之事。赵彦昭能够如此,朕心甚慰。”

姚崇走后,李隆基派人将王皇后传入殿内。李隆基手持赵彦昭的奏章挥舞道:“你们王家为关中望族,你这妹子既蒙家教,为何做出如此不法之事?”

原来赵彦昭所奏,言说王皇后的妹夫长孙昕横暴不法之事。是时王姓与长孙姓皆为望族,长孙昕门当户对娶了王家女儿。此后妻姐竟然成为皇后,本人也被授为尚衣奉御,此为五品官员,掌管天子服御之事。当李隆基与姑姑钩心斗角的时候,长孙昕觉得自己宅第狭小,就想法将邻近的民居拆迁,其手法当然不会公平。李隆基的事儿办成,长孙昕的新宅也大致建成,然邻居积怨已深,他们慑于皇后之势不敢说什么,私下里的辱骂却是免不了的,如此就传入赵彦昭的耳中。

王皇后接过奏章看了一遍,说道:“陛下,妾近时到过妹子宅中,却不像赵大夫所称那样宏大奢侈。至于邻里纠纷,他们想多索一些补偿,由此内心不平,那也是有的。”

李隆基道:“朕答应过姚崇,今后不许外戚贵主更相用事。长孙昕身为勋戚之后,如此横暴不法,倚仗的就是你这皇后之势!当初安乐公主侵夺民宅,由此民怨沸腾,那赵履温更是被百姓生食其肉,你们为何不接受这个教训?”长孙昕为长孙无忌的曾孙,当初长孙无忌被高宗皇帝逼迫自杀,子孙们被流放岭南,十五年后,高宗皇帝方才恢复元舅的官爵,准其子孙荫官。

李隆基说到这里想起长孙皇后,遂说道:“遥想太宗文德皇后当日,其鉴于汉朝马皇后不能抑制外戚当权的往事,数次苦求太宗皇帝不许哥哥无忌处于要位。唉,看来文德皇后实为非常人,她当时说外戚当权不利于国家,更不利于自保。长孙无忌若以勋戚身份悠闲自保,哪儿有此后的横祸?”

王皇后惶恐说道:“妾当以文德皇后为楷模,多加劝诫身边亲戚,不许他们胡作非为。”

“嗯,文德皇后逝前著有一本名为《女则》的册子,你为后宫之主,要带领她们多学学此书。至于长孙昕,宅子已建成也就罢了,你要让他逐个找邻居赔情,并按常例多与补偿,以平怨愤。”

“妾明白。”王皇后躬身答应后退出。

长孙昕是年二十七岁,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王皇后将其夫妻唤入宫中,劈头盖脸怒斥了一顿,并转述皇帝之言,令其赔礼赔钱。长孙昕当着皇后之面唯唯答应,出宫后却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将一腔怒火撒在赵彦昭头上,由此有了一件非常的举动。

是夜彤云密布,日光早早隐去,大臣们离衙返宅时踏黑而行。赵彦昭的宅第位于曲江之侧的修政坊内,距御史台甚远,赵彦昭行到离家有三条巷子远的地方时,路边的宅居里早已掌灯一片,此时正是晚膳时候,路上行人甚稀。

黑影里蹿出二人,他们来到赵彦昭面前不吭一声立刻拳打脚踢,赵彦昭左推右挡,然毕竟人已中年,如何挡得了这两位身强力壮者的殴打?很快,赵彦昭脸肿鼻青,身上官服也被撕烂。

赵彦昭在灯影里识出了一人,气喘吁吁喊道:“长孙昕,你当街殴打本官,难道没有王法了吗?”

长孙昕见赵彦昭认出了自己,遂住手不打,沉声说道:“当然有王法!如你这样多嘴多舌之人,就该用拳脚招呼。”

“本官为御史大夫,纠察百官之失为职责所在,大唐有律令,就是言中有失,也不会因言取罪。你现在殴打本官,其实就是和大唐律令作对,你难道不知后果吗?”

另一人上前又踹了一脚,双拳将赵彦昭挥倒在地,然后用脚踩在赵彦昭身上,沉声骂道:“多嘴多舌者本没有好下场,今日你挨一顿揍算是得了便宜,今后若不改正,有你的好处!”

长孙昕也上前来朝赵彦昭踢了两脚,说道:“就是这样。”

二人随后扬长而去。

第二日的早朝班序里,群臣看到赵彦昭鼻青脸肿,脸上犹有血痕,身上官服也被扯得七零八落,身边之人急忙询问究竟,赵彦昭只是摇摇头,并不作答。

御史大夫为正三品官员,朝见时立在文官的前列。赵彦昭如此模样立在太极殿内,李隆基升御座后立刻瞧见。群臣按制拜见皇帝后起立,李隆基即唤出赵彦昭道:“卿为御史大夫,负责纠察百官之失。朕前些日子罢乞寒胡戏,意在恢复儒家礼仪,你今日当殿烂衣露体,有失朝廷威仪,该当何罪?”

赵彦昭当即跪倒,说道:“臣确实有失朝廷威仪,然罪不在臣身。臣昨晚离衙回宅路上,被人殴打至此。”

“朗朗乾坤,又是京城地面,何人敢如此大胆殴打三品官员?”

“臣曾向陛下奏报尚衣奉御长孙昕夺人宅基的不法事儿,由此引起长孙昕不忿,昨晚他带领一人将臣殴打,责臣不该多嘴。”

李隆基闻言大怒,遂喝道:“长孙昕,是这样吗?”

长孙昕是时立在后排,闻言急忙出班前趋,与赵彦昭跪在一起禀道:“陛下,臣昨晚与赵大夫途中相遇,因一言不合动起手来。”

李隆基冷冷说道:“赵大夫身上如此,你的服饰却光鲜得很呀。朕问你,与你一同动手的那人是谁?”

长孙昕答道:“臣当时恰与妹夫杨仙玉行在一起,他当时看不过就帮了手。”

李隆基此时的脸色变得铁青,看到姚崇好整以暇地站在那里,心想长孙昕明显是胡说八道,其心怀私愤伺机殴打赵彦昭当是实情。长孙昕身为勋戚之后,又是皇后妹夫,今日若不给群臣一个满意的交代,其他事儿也就无从提起。他想到这里,呼道:“高将军,速派人将杨仙玉传来!”其又柔声向赵彦昭说道,“赵卿,你起来吧。待杨仙玉到来之后,朕定会给你一个交代。”

赵彦昭缓缓起身,不忘继续添油加醋:“昨晚的事儿,请陛下详查。臣以为,长孙昕毁伤臣之发肤,臣身虽痛,也就罢了;然他们扯烂官服,实有轻辱国体之心!”

李隆基颔首道:“朕知道了,赵卿,你退回去吧。”他转而瞪着俯伏在地的长孙昕道,“赵卿年近五十,你与杨仙玉正值青壮之年,如此殴打赵卿,显系蓄意为之。你身为国家官员,不思王法律令所在,竟然咆哮凌辱官服,实在有辱国体,此罪一也;你身为勋戚之后,又是当今皇戚,本该谦虚谨慎,然你仗势欺人,飞扬跋扈,此罪二也;太宗文德皇后不预朝政,为抑外戚之势数请太宗皇帝,由此名垂百世,你为文德皇后族人之后却行此劣行,实在有辱文德皇后之名,此罪三也。”

长孙昕想不到这件事儿到了如此地步,心间方才有了些悔意,其叩首流涕道:“臣知罪了,臣愿替赵大夫疗伤并赔偿,以此谢罪。”

李隆基“哼”了一声,转问姚崇和卢怀慎道:“姚卿,卢卿,按我大唐律令,该如何处置呀?”

卢怀慎当然以姚崇的建议为准,姚崇禀道:“陛下,长孙昕身为皇戚行此劣行,实在有辱官体,应当严惩。臣以为,应当给予廷杖三十,以去赵大夫之忿;另废为流人,以观后效。”

群臣听言不禁暗里唏嘘,心道姚崇果然心辣手狠,如此斗殴之事,若杖击三十,再罚官俸则足够了。

李隆基却不这样想,接口说道:“大唐立国以来,太宗皇帝不许外戚干政,当初长孙无忌官至太尉,非为外戚故,缘于长孙无忌佐太宗皇帝克定天下,且有治国之能。然自则天皇后之后,先有武氏乱政,后有韦氏谋乱,遂使大唐国脉陷入倾覆之危。长孙昕如此做看似小事,其实是一脉相承,姚卿之言,不足以改此劣势。”

群臣听到皇帝如此说,心想如此处置长孙昕尚嫌太轻,那么皇帝又会如何处置他呢?

过了一会儿,杨仙玉被带至殿上,群臣很快有了令人目瞪口呆的答案。李隆基此时不愿再从杨仙玉口中证实昨晚的事儿,悠悠言道:“众爱卿,当初太宗皇帝修订《贞观律》,其基于前隋苛政的殷鉴,以宽简的法则厘定新律,由此出现死刑岁断无一人的年景。如今事儿大不相同,乱世多年,须用重典。长孙昕、杨仙玉,你们横暴不法须当严惩,那也怨不了别人!来人,当殿杖杀此二贼!”

群臣闻言,大惊失色,然慑于李隆基之势,无人敢此时向皇帝求恳。那长孙昕和杨仙玉闻听此言,顿时瘫在地上。要说杨仙玉最冤,不过帮大舅哥助拳,不料由此丢了性命。

如狼似虎的十余名甲士进入金殿,他们上前提溜起长孙昕二人,将之掼至地上,然后挥开大棒猛击,棒棒向要害处招呼。二人先是凄厉惨叫,随着两棒猛力向二人的脑袋猛击,其叫声先后戛然而止,只见红白脑浆迸出,显见不能活了。

金碧辉煌的太极殿中,如此添了两具死尸,显得狰狞万分。群臣中有胆小的人,早已吓得或闭目不观,或作呕吐状。那赵彦昭也惊得张大了嘴,没有想到事儿竟然以如此结局收场。

李隆基一直端坐在御座之上,其好整以暇观看棒杀此二人的全过程,脸上未有喜怒之色。待高力士上前探探二人鼻息,禀报他们已然身死,李隆基方点点头,令高力士将此二人尸体抬出殿外。

尸体虽抬出,殿内血污未消。李隆基目视赵彦昭道:“赵卿,长孙昕系朕之私戚,朕平素管教不严,致使其凌辱卿之朝服,朕难辞其咎。今将此二贼当殿杖杀,其实难以谢罪。唯望爱卿今后不改刚正不阿之精神,继续诤谏于殿前,勿以此等凶人为念。”

赵彦昭此时烂衣破颜,早已失却了入殿时的志气,遂伏地叩道:“陛下如此替臣出面,臣唯有万分感激,不知所言。”

刘幽求与钟绍京等人被授为散官,他们明白从此有职无权。这日天降瑞雪,刘幽求在宅院中眺望落雪,其默思良久,既而静极思动,遂唤下人去请钟绍京和崔日用入府饮酒。

钟绍京与崔日用现在皆为闲人,闻听刘幽求召唤,当即踏雪而来。看到刘幽求依旧立在院中如雪人一般,钟绍京笑道:“圣上下诏不许行乞寒胡戏,刘兄如此乞寒,很是别致。”

刘幽求抖动一下,伸手掸掉发上积雪,笑道:“乞寒也就罢了,今年的这场初雪还算有模有样,我们临雪围炉饮酒,定有一番好兴致。”

崔日用是时也走入院来,闻言接口道:“刘兄果然有趣,我在家中刚刚起意邀人饮酒,刘兄的人就到了。”

刘幽求哈哈笑道:“我们现在皆为闲人,心意不免相通。走吧,请二位入室,我备好的小羊肉已然炙烤熟了,闻见香味了吗?”

三人相携入室,只觉满室飘香,他们心情顿时大好,其后分宾主坐下,相互敬酒,不大一会儿就喝得脸儿通红。酒过三旬,说话也就无所顾忌起来。

刘幽求摇摇头说道:“那日圣上当殿杖杀长孙昕二人,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