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一点儿也不靠谱-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炊愿盖姿担骸罢馐翘齑偷暮没幔乙ヌ址ニ恰!辈还烁盖椎淖柚谷八担锛嵋桓鋈说前叮米诺抖郧康撩谴蠛按蠼校骸耙环侄酉蜃蠖侄酉蛴遥侄哟雍竺姘灰排芰艘桓觥鼻康帘凰5靡汇兑汇叮晕锛嵴獗哂卸嗌偃寺恚诺萌鐾染吞樱凰锛嶙飞先ィ赃昃褪且坏叮沉丝湃送妨嗷乩础
十七岁的孩子,砍了颗人头拎着到处溜挞,这生猛,这气魄,就是吴才女愿意给他生孩子的最大理由了。
以孙坚的勇力,再加上吴才女从书本里看来的智慧,这么一个组合搭配,应该不成问题吧?
孙坚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认真,他是认认真真的砍人打架。和曹操、刘备一样,孙坚也是靠了征讨闹事的黄巾军起家,但是他打得距离比较远,一直打到了边疆,还曾和董卓一共讨伐过韩遂、马腾。史书上说,因为董卓不礼貌,孙坚曾劝司空张温杀掉董卓,但张温没敢答应,结果,后来董卓就闹得Hold不住了,反而把张温在闹市区乱棍打死。
于是孙坚就考虑去搞董卓,但没人给他提供粮草。他就来到南阳,给南阳太守张咨送去牛肉酒食。张咨也带着礼物去回访孙坚,然后两人就坐下来喝酒。喝着喝着,部将进来报告:“报告,我军向前推进,可是前面道路失修,军需未备,请问罪过南阳太守。”
张咨当时很吃惊:“小孙,你搞什么搞?”
又有部将进来报告:“报告,南阳太守阻止我义军前行,让我们无法去讨伐董卓,请将军宰了他。”
孙坚说:“你看看,这事不能怪我吧?”
把张咨推出去斩首,然后孙坚继续向前推进。前面就是袁术。袁术就不能推出去斩了,因为他势力庞大,惹不起。袁术让孙坚代理破虏将军,和天下英雄一道去讨伐董卓。
天下英雄大讨董,当时的天下英雄只有两个人,和董卓的军队发生了近距离接触,一个是曹操,被董卓军队一箭射透了屁股。另一个,就是现在说起的孙坚了。
地点是在大梁以东,孙坚带着死党马仔祖茂,率几十名骑兵与董卓的主力人马相遭遇,董卓兵马发现他们,大喊一声:“那个戴绿帽子的是孙坚,抓住他……”董卓的兵马疯了一样追上来,孙坚和祖茂在前面策马狂奔,但怎么也无法甩掉追兵。万般无奈之下,孙坚脱下绿幞头,递给祖茂,说:“小祖,祖国和人民考验你的时刻到来了,你掩护,我撤退!”
祖茂大愤:“凭什么?”
孙坚解释:“第一,我老婆超漂亮,第二,我有四个儿子。我的家里离不开我,你条件有我优越吗?”
祖茂郁闷:“真有你的……”戴上孙坚的绿幞头,与孙坚分道而逃。追兵冲上来,指着祖茂大喊:“戴绿帽子的是孙坚,去追他……”孙坚脱险了,可怜的祖茂被追兵狂撵至乱坟岗上,他走投无路,就跳下马来,把孙坚的绿幞头,蒙在坟墓间的柱子上,自己爬进草丛中藏身。
追兵冲上来,发现绿幞头戴在烧柱上,顿时大骇,叫一声:“闹鬼了,这里有鬼,我们刚才追的是鬼。”
追兵逃了,祖茂平安回来,与孙坚进军阳人,在这里杀了董卓的都督华雄。后来小说家罗贯中,把阳人改为虎牢关,把孙坚的业绩,划到了关羽的帐上。
孙坚表现得太优秀,袁术心里嫉妒的受不了,就切断了对孙坚的粮草供应。孙坚无奈,只好回去给袁术做思想工作:“袁将军,董卓杀了谁全家?杀了你全家!我打董卓,是替谁报仇?是替你报仇!你怎么和董卓一道,算计起我来了呢?”
袁术说:“这个,那个,这不是……对不对,总之,是不是。”
孙坚气愤的回来,发现有个人正在军营里等着他。
是谁?就是后来追杀汉献帝的,董卓部将李漼。
【9。离我的官衙远一点】
李漼来见孙坚,说:“孙将军啊,你很能打,真的很厉害。董卓说了,你们这边,都是些乌合之众,唯一能打的,就是你了。董卓将军托我告诉你,他不是国贼,真的不是。他是国家重要领导人啊,大家之间是有误会,理应团结一致,带领人民群众奔小康吗。对了,董将军让我问一下你,你家里是有儿子,还是有丫头?儿子也好,丫头也罢,和董卓联姻吧,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
孙坚说:“我呸!你知道我老婆是谁吗?是吴才女!我老婆生下来的孩子,质量是最优秀的,怎么可能跟董卓联姻?我告诉你,不消灭董卓匪帮,书告四海,我孙坚死不瞑目。”
李漼回去,把孙坚的态度告诉董卓。董卓说不出来的犯愁:“这个孙坚,怎么这样皮实啊,你老婆是吴才女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有貂婵……哼,你敢如此小视我,别怪我……别怪我……别怪我迁都了!”
董卓为避孙坚之锋锐,绑架着汉献帝逃往了长安。孙坚独自攻入洛阳,在一口井中找到了传国玉玺。然后孙坚修好了汉室陵墓,回来向袁术递交工作报告。
袁术要做的工作很简单,就是想尽办法扯孙坚的后腿,孙坚被袁术扯得痛苦不堪,被迫以传国玉玺为质,换得袁术允许他出兵去打刘表,在这一次征战中,孙坚单枪匹马巡示,被对方士兵乱箭射死。
孙坚死后,其部队被袁术吞并,但是孙坚的大儿子,小霸王孙策来了。
孙策外貌秀美,长得应该象他母亲吴才女,喜欢说笑,勇猛善战。袁术发现这孩子心眼还不是太多,就忽悠说:“小孙,你看好你,给我好好干,到时候我任命你为九江太守。”
孙策很激动,就卖力表现。但是袁术却把九江太守这个职位给了一个叫陈纪的。孙策发现自己被忽悠了,心灵很受伤。袁术却感觉到忽悠的力度太小,继续忽悠道:“小孙,你知道那个庐江太守陆康吧?我听说你曾去拜访他,他居然不见你,只派了他的秘书应付你,你生气不生气?你去打他。”
孙策问:“陆康有什么罪吗?”
袁术道:“他的罪名是现成的,我朝他要三千斛米粮,他竟然不给。如果各地官员都学了他的样,都不给我米,我岂不是没得吃了?”
孙策问:“如果我打下庐江,那个太守给谁?”
袁术:“当然是给你,这难道还有疑问吗?”
孙策半信半疑,就去攻打庐江,轻易拿下,正欢天喜地想进官衙,就听后面有人喝道:“且慢,姓孙的小破孩,离我的衙署远一点。”
孙策大怒:“你是哪个?”
来人道:“某乃袁术新任命的庐江太守刘勋是也,怎么着,你不服?”
孙策气得半死,就想,我不能再这么缺心眼,让袁术忽悠了。横竖袁术心眼也不够用,干脆我去忽悠他好了。
于是孙策就扭头就忽悠袁术,说:“老袁,你看我去替你摆平江东如何?”
袁术说:“可以,现在我任命你为折冲校尉,代理殄寇将军。再给你十几匹马,一千士兵,够用了吧?”
孙策的鼻头差一点没气歪,一千士兵就想平定江东,这袁术……算了,反正一千士兵也足够用了。
于是孙策出发了,越走人越多,行至历阳,他的队伍已经扩充到了五六千人。
而吴才女,这时候正在历阳,等等着儿子的到来。
【10。骑士西去,江东沉沦】
关于吴才女是如何教育儿子,让孙策孙权成才的,史书上虽然记载不多,但还是有的。《资治通鉴》记载说,当小霸王孙策东征西讨,据有江东之后,就开始跷起尾巴来,对部属不再象以前那样亲和。有一次开会,会稽郡功曹魏腾,因为不同意孙策的观点,孙策大怒,下令将魏腾捆起来,拉出去砍脑壳。
与会诸人惊恐万分,没人敢劝说孙策,不知是谁,偷偷告诉了吴才女。
这时候的吴才女,已经是吴老太太了。老太太出来后,走到一口大井旁,背倚着井栏,对孙策说:“儿子,你听妈妈跟你说,你刚刚来到江南,事业还没有开始,人生也不过是刚刚起步,正应该礼贤下士,征求人才。再说这个魏腾,他有什么过错?此前的他,一心为公尽职,今天的他,有勇气当面说出自己的意见,可你竟然要杀他。你要杀就杀好了,不过呢,你杀了他之后,明天,所有的人都会叛离你。我不忍心看你灾祸临头,所以决定自己先跳进井里,再见儿子……”
“别别别……”孙策吓傻了,急忙冲上前去,拦住母亲:“妈,都是我不对,以后我改,我改……你们还在旁边看什么热闹?还不快点把魏腾放了!”
可以确信,孙策小的时候,吴才女教育儿子,肯定不是这么个办法。如果小时候也这么搞,孙策孙权小胳膊小腿,拦不住她,有可能真的扑通一声,掉井里出不来了。但是现在一定要这么劝。因为这时候的孙策,百战立威,养成了杀人如麻、一言九鼎的霸王气场。这时候母亲劝他,他会跟你抬杠的。能够让孙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就这么一个跳井的教育模式。
所以吴才女的教育方法,应该是随着儿子年龄成长的不同阶段,随时加以改变调整。说透了,教育这东西,实际上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斗智的过程,一旦被教育者察知教育者的动机,教育就意味着失败了。吴才女读书破万卷,深通教育的原则规律,所以才会在孙策已经成人之后,使用如此怪异的招术。
吴才女讲谏这件事,发生在建安四年。又过了三年,她就死了,此后她的妹妹,也就是吴国太,继续享受老祖母级别的政治待遇。
如果有谁不认可孙坚也是吴才女培养出来的话,那是因为他不了解这个世界,不了解女性的力量。人类社会有一个强效的规律或法则:女人决定男人的成就,男人决定女人的幸福。
这个意思是说,优秀的男人不是野生的,是女人用她的柔性之爱,慢慢将男人的勇气、智慧与善引导而出来的。幸福的女人,是懂得如何培养优秀男人的女人。成功的男人,不过是找到了爱的导师的男人。
追溯吴才女教育最成功的地方,是由她亲手调教出来的丈夫和大儿子,都早早的死掉了。
死掉……死掉了,怎么反倒说教育成功了呢?这个意思是说,吴才女把丈夫和大儿子,培养成了具有荣誉感的骑士。而骑士,是最不适宜大三国这阴谋时代的。所以他们年纪轻轻,就被人杀掉了。
小霸王孙策,是在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时候被人暗杀的。因为他杀死了吴郡太守许贡,许贡的奴仆和门客就转入了地下斗争,组织暗杀小组。而孙策喜欢单人独马到处乱跑,结果一个暗杀小分队恰好遭遇了落单的孙策,被刺客一箭射在了孙策的脸上,伤重不治,就此死亡。
小说《三国演义》中,借郭嘉之口,评点孙策说:“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
这个评点,道破了中国权谋文化的核心要素。轻而无备,是说孙策对别人的信任,磊落光明。性急少谋,是说孙策待人坦荡,不会用阴招算计别人。匹夫之勇,是说孙策重视一个武士的尊严与荣誉。死于小人之手,正是具君子风度的骑士的必然命运,因为你重视尊严与荣誉,这就给了不讲究江湖规矩的刺客以机会。
评价孙策之死,有必要拿曹操的私人保镳典韦做个比较。典韦为了老板玩女人而死,死得连个名堂都没有。他死后,杀死他的张绣被曹操许以高官厚爵,曹操的儿子娶了张绣的女儿,张绣则出任了扬武将军。(文*冇*人-冇…书-屋-W-R-S-H-U)
典韦象狗那样活着,也象条狗那样被人杀掉。他活着是条狗,死了是条死狗。无论他是死也活,都毫无意义。而孙策,他生前磊落光明,死后青史留香,让人追思怀想。
从孙坚到孙策,父子二人相同的死亡模式,构设出这个家族的文化精神。但是很显然,这种伟大而祟高的骑士文化,是不适宜权谋气味浓烈的中国的。培养出这两个优秀的骑士,应该是吴才女对这世界最美好的愿望,女人,哪一个不会爱上象孙坚这样顶天立地的男人?
如果吴才女再把第二个儿子孙权,培养出精神骑士,那么她的教育就成为了一个悲剧,不旦身死家灭,连同她对这世界的美好希望,也会被典韦这样的狗型人士抹除。所以吴才女还为孙氏家族培养了一个帝王式人才:二儿子孙权。
孙策临死之前,对弟弟孙权说:“举江东之兵,决机于两陈(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像一个骑士那样磊落光明,展示武士的荣誉与尊严,你玩不来。如一个帝王般视人如走狗,恣意的做践玩弄他们,这事你干吧,老子不干。”
骑士远去,空余绝响。帝王西来,江东沉沦。新的时代,再次拉开了序幕。
第十一章 三顾茅庐的真相
【1。论证的时间有点长】
此后曹操北征乌桓,许昌空虚。
正趴在新野休养生息的刘备,激动不已的去找刘表,说:“大佬,曹操又犯了顾头不顾腚的老毛病,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我们赶紧出兵,直取许县,拿下汉献帝,把他绑架到你这里来了,曹操就彻底死定了。”
刘表:“你的建议很有军事价值,等我找专家论证一下。”
等到曹操得胜班师,刘表把刘备叫去,说:“几年前,你提交的那个趁许县空虚,抄曹操后路的项目,有很大可行性,是个近乎完美的好项目。只不过……只不过论证的时间有点长,失去了这么好的一个机会。”
刘备道:“大佬,没得关系的。现在天下分裂,战争频繁不断,机会都排着队,络绎不绝的向我们赶来。重要的是,你是不是那个能够认出机会,并抓住机会的人,如果你是,那就没关系了。如果你不是……不是就算了。”
说这话的时候,刘备已经在刘表这里,趴窝了足足八年。
静极思动啊。刘备说:“我要效法刘表年轻时候的荒野求贤,打听一下哪里有能力强的员工,把他挖过来。”
三顾茅庐,这就开始了。但是这个三顾茅庐,并非是历史上唯一的说法。以前有本怪书叫《魏略》,书中的文字,是这样组合的:“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当曹操平定了前后左右,稳固了自己的地盘,正高卧隆中的诸葛亮就知道麻烦来了,他推窗而起,曰:“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于是他脚踏麻鞋,身背雨伞,顶风冒雪,前来刘备这里递交求职简历。刘备听说来了个应聘的,就说:“好好好,正好咱们这儿缺一个服务生。”于是诸葛亮就羽扇纶巾,成为了刘备宴会上的调酒师。宴会时,刘备喝得高兴,把杯子往诸葛亮跟前一递:“小诸满上。”诸葛亮一边斟酒,一边问:“老板忙不忙,不忙聊几句?”刘备诧异:“有啥好聊的?”诸葛亮开口了,这么一聊,刘备大骇:“正所谓五步之内,必有芳草,你原来是个人才,赶紧解下围裙,过来跟我们一块喝……”
这段故事是说,三顾茅庐之事,其实并不存在,存在的是诸葛亮自己登门求职。
一段时间以来,这个说法在史界甚嚣尘上,乌烟瘴气。诸葛亮见此情形大怒,遂撰《出师表》,作证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诸葛亮亲自做证,《魏略》那本书就被视为没有依据的流言穑в铮奖慌懦恕5鹊搅顺率僮础度尽返氖焙颍巳耸煜ぶ罡鹆粒柿媳榷裕系慕段郝浴范氲搅朔现铰ㄖ小
目前史界公认的是,刘备在荆州的时候,向当地名士司马徵打听:“问一下,这一带有没有干活卖力的员工啊?有没有讲究奉献精神的员工啊?现在是员工荒,老板招个人不容易啊。”司马徵,人称水镜先生,又称好好先生,不管任何人说任何话,他都说好好好。听了刘备的询问,他回答说:“好好好。”
刘备问:“到底有没有呀?”
司马徵说:“好好好,有个卧龙诸葛亮,还有个凤雏庞统。”
刘备摇头:“有没有猎头公司帮忙啊,替我把这两人挖过来。”
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此后不久,颖川人徐庶,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那个徐庶。他来找刘备,说:“大佬,需要人才吧?我替你推荐一下卧龙诸葛亮。”
刘备说:“你去把他叫来,我让人力资源部简化一下他入职手续。”
徐庶说:“不可以这样,诸葛亮屁股好好沉,趴在隆中死不挪窝,你得自己去把他掏出来。”
要不要这么费劲啊?刘备很犯愁。
【2。加入一个杀人团伙】
有一个问题,被古往今来的史家们忽略了。
这个问题就是:假如刘备心情不好,又或是手头上事多,没功夫陪诸葛亮玩三顾茅庐,那诸葛亮他咋个办?难道他这辈子,就这么趴在南阳诸葛庐,死宅在家里不出门了吗?
提出这个问题,是对诸葛亮的智慧,做一个公正的评价。
诸葛亮之智,是中国文化中固化的组织成份,连乡下喂猪的憨厚农民,都知道诸葛亮之名。可是在史学家眼里的诸葛亮,明显有点缺心眼。
以诸葛亮的才智,不可能不知道荆州的太平时日已经结束了。曹操稳固了自己的地盘,马上就会对荆州用兵,届时战火燃起,他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到时候跑路都来不及,遑论平定天下了。而照史家的描述,当刘备找到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却天天出门遛弯,根本就没考虑过这事。如果刘备去了一次没遇上,此后再也不去了。又或是刘备压根就没去过,那诸葛亮岂不是废了?
从常识上来看,当荆州的气氛惭惭紧张起来,战争行将爆发之时,诸葛亮不可能跟死猪一样,没有任何反应的。
如果他有反应,又会如何一个反应法?
当然,他派了司马徵和徐庶,去刘备那里替他做宣传,事先炒作他。可这也不能保证刘备就非要三顾茅庐不可。刘备这辈子,除了曹操,任何人都不会放在眼里。再者说了,刘备也是个深明人情世故的智谋者,他必然会想,如果三顾了茅庐,却请来一个图有虚名的人,这可咋个整?那刘备趁早别混了。
再者说,如果招一个员工,就要顾三次茅庐,再招第二个员工,你不三顾茅庐,第二个员工岂不觉得亏了?会跟你老板大闹起来的。如果每个员工都要三顾茅庐,那刘备这辈子趁早别干别的了,天天只顾茅庐了。
简单的一个三顾茅庐,这个美好的传说,是建立诸葛亮缺心眼、刘备心眼不够用的良好基础之上。
如果刘备和诸葛亮的智商,能够与公众平齐,那么,三顾茅庐就不会发生。
同样的,如果诸葛亮和刘备的智商比公众高出许多,那么,三顾茅庐就必然要发生。只不过,这个茅庐在发生之前,必须要有一个巨大的前提。
这个前提就是,诸葛亮一定要到刘备面前,秀一秀他的智识谋略。刘备是识货之人,一旦发现诸葛亮,那么诸葛亮就算是完成了任务,回家关上门睡觉,等着刘备三顾茅庐就行了。
没有这个过程,刘备决不会行动,决不会去顾什么茅庐。只有在这个前提发生之后,诸葛亮才胜券在握,高卧隆中,而刘备也才会哭着喊着,趴在诸葛亮门前苦苦哀求,打死也不肯走。
这样一分析,我们就明白了,被史家贬斥为小道消息的《魏略》,和三顾茅庐都存在。诸葛亮确曾去刘备那里,递交过求职简历,而刘备也千真万确的,三顾过茅庐。
全面的事件,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当曹操稳固了自己的地盘之后,诸葛亮就坐不住了,他在屋子里团团打转,不行,战争的中心,正犹如暴风雨一般,向着荆州徐徐推进,如果不马上行动,等到数量以百万计的杀人团伙来到,到时候你跟谁说理去?那些大头兵大字也不识一个,就知道轮刀子砍活人。不行,我可是诸葛亮啊,不能让人随便砍。我必须出山,加入一个杀人团伙。
加入哪个杀人团伙呢?去曹操那里,那边的人才满山遍野,挤得水泄不通,我去了也难以出头。最好是加入刘备这个杀人团伙,小公司啊,到那里混个总裁啥的,最容易不过的了。
可问题是,刘备这个杀人团伙,能够支撑到今天,那是因为他们有料,属于不见兔子不撒鹰的范例。拜托了司马徵、徐庶去忽悠他,可是这俩活宝不给力,根本不见什么效果。
刘备心眼太多,想忽悠这家伙来三顾茅庐,那只有……只有我自己过去,递交求职简历了。于是,《魏略》所记载的事情,就必然的发生了。
非发生不可。如果这事不发生,刘备见不到真货,无法正确估量诸葛亮的实用价值,决不会冒巨大的经营风险,三顾什么茅庐的。
诸葛亮来到刘备这里,递交求职简历。刘备一看,噢,来了个求职的,正好缺个调酒的服务生,就让他来吧。于是诸葛亮就在心里默唱着:“治大国那么呼嗨,烹小鲜那么呼嗨,治大国如烹小鲜,呼儿嗨吆……”就无证上岗,开始调起酒来。这时候刘备宴席,请来杂七杂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