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谋说天下系列-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一心替农民着想,因为他一直奉行着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警言,才取得如今的大业,所以朱元璋觉得要想坐稳天下,不让老百姓造反,就得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得让他们活下去。相对应的,朝廷应该有好的政策,使农民安于劳作,发展生产。然而光有好的政策还不够,这些政策还得靠官员们去执行,所以官员要清正廉洁、为民办事。只有这样上通下达,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江山才能坐得稳,有了这样的思维逻辑,朱元璋的政府中,财政便成了焦点所在。

因为在朱元璋看来,平民求的是安居乐业,饱餐无疾,而知识分子的欲望就多得多,他们寒窗苦读,为的就是升官发财,光耀门楣,真正胸怀天下、刚正不阿的官吏是少之又少啊。所以,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对政府的财政把控严谨,他以为掌控了各级政府的财政,就可避免官员们贪污。

朱元璋规定,每年各府必须把财政收支账目上报给布政司,然后布政司上报给户部,一级一级上报,直到户部审核合格,同意报销,整个过程才算结束。如果万一有数字对不上,那整个报销册便作无效处理。各布政司还得重新填写,然后盖上原衙门的印章才能生效。各布政司离京城路途遥远,近的也有千里上下,一个来回就得几个月。

为了达到户部的要求,同时又能免去来回奔波,各布政司官吏在来京时身上都带着盖过官印的空白文册。万一有什么地方不合格,他们就在这些空白文册上随时填写改正。对于这种情况,户部也很清楚,在他们看来这样做双方都省了不少麻烦,合情合理。

洪武十五年(1382年)的一天,朱元璋视察户部,无意中听到两个官员在争吵。

“刘大人,你们今年是怎么回事,这账目太乱了,一点也对不上。必须拿回去重新填。”一个官员道。

“账目我们已经改了一次了,还请大人高抬贵手,宽容宽容啊。”那刘大人道。

“不行,这规章制度都在这明写着呢。还是请刘大人拿回去好好修改吧。”

朱元璋听到此心里暗自高兴,想我大明的官员还真是奉公守法、铁面无私,看来咱的努力没有白费啊。

可就在第二天早朝之上,户部尚书向朱元璋禀报了上一年的财政。

朱元璋甚是诧异,问道:“昨天你们还有一个布政司的账目不合格,你今天竟向我汇报全年的财政状况,这怎么可能?”

朱元璋追问之下得知了事情的真相。他龙颜大怒,立即向户部尚书问罪:“你们真是好大的胆子,上下一心合起伙来欺骗咱。咱朝法令明文规定,账目不符者必须打回重做,你们都视而不见吗?你们眼里还有没有咱这个皇上了?”

户部尚书跪下说道:“皇上息怒,恕臣直言,官员们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啊。如果查出不符者都发回重做,他们山高路远,恐怕每年的账目都做不完啊。”

“混账!”朱元璋闻听此言更是震怒。“你们的马虎应付可能让那些贪官钻了空子,你们是方便了,可你们有没有想到那些百姓!他们辛辛苦苦一年忙到头,可能就因为你们的行为而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啊。”

“皇上,微臣明白你是在替百姓着想,皇上真乃圣君。可也请皇上为我们这些官员考虑考虑啊。念在他们也是对大明一片赤诚,还请皇上从轻发落。”户部尚书跪请道。

“你们这些官员,满脑子都是如何榨取百姓钱财。你们可以随便盖个印。但咱若是不严加查办,你们明天就能把咱这江山给改姓了。”朱元璋狠狠说道。

“皇上,微臣代表各布政司官员及户部所属恳请皇上息怒。”户部尚书想,全国这么多官员都卷入这空印案中,皇上定然不会个个责罚。

“怎么?你以为这案件牵涉太多咱就不敢办了?当年战场上咱杀的敌人比这多了去了。”朱元璋说完拂袖而去,只留下户部尚书一人跪在那空空的大殿里。

“大人,皇上怎么说啊?”见户部尚书回来,众官员连忙问道。

“只怕此次凶多吉少啊。皇上听说此事后万分震怒,扬言我们这是欺君罔上,定会重罚。”礼部尚书说道。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众人问道。

“皇上之所以震怒,一方面是因为他感觉众臣欺骗了他;另一方面是怕我们利用空印之便,贪了百姓的便宜。”户部尚书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我倒有个主意,不知是否行得通。”忽然一人说道。

“都这个时候了,你就别卖什么关子了。快说给我们听听。”众人道。

只听那人说道:“皇上无非认为我们骗了他,并有可能占了百姓的便宜。现在我们找出一人上书皇上,他既能证明我们没有欺骗皇上,又能证明我们没有贪占百姓之财,相信皇上定能饶恕我们。”

“好主意,只是这样的人一时到哪里去找呢。”众人急忙问道。

那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说道:“我就认识一位,此人名叫郑士利。他不但文笔好,而且还是一位平民百姓,完全符合条件。平时就爱点评时政,这次肯定会愿为我们上书皇上。”

不料等朱元璋看完这郑士利的上书,更加愤怒。朱元璋心道:你们这些官员真以为咱是傻瓜了,什么郑士利上书,这明明就是你们为自己开脱,咱岂能上了你们的当。如果真的放了你们,咱的龙威何在?你们以后只会更加放肆。于是下旨,各府、县、布政司主印官员全部处死,就连那个上书的郑士利也被罚去做苦力。

在这次空印案中,好多清廉的官员也遭牵连被杀。朱元璋通过此案,表明了自己不惜一切代价整治吏治的决心,而整治吏治就不能不杀贪官。关于杀贪官的案子,在明初影响最大的就要数郭桓案了。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廷上奏告发户部侍郎郭桓利用权势,勾结官吏,贪污太平、镇江等府的赋税。

郭桓此时案发,正好撞到了朱元璋全力惩治贪官的枪口上。朱元璋下令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原来太平、镇江等府是朱元璋的起家之地,这些地区多年承担着徭役供给。于是,朱元璋就下令将这些地区的夏税秋粮全部免除,官田也只征收一半赋税。但是,官吏张钦勾结户部官员郭桓,作弊私分了这些赋税,致使这些州县无一粒粮食上缴到朝廷。

严查之下,还得知郭桓接受官员贿赂,乱征钱赋,扰害百姓等罪状。最为严重的是郭桓一伙还在粮中掺水,上缴国库后这些粮食发霉变质,致使整仓粮食全部坏掉。

朱元璋错杀过好多人,但郭桓却是个实实在在的大贪官。粗算起来,郭桓盗卖的官粮大概有七百万石之多。朱元璋叹道:“古往今来,贪赃枉法者不在少数,但他们和郭桓比起来实在算不了什么。郭桓太过分了!”

处死郭桓此案并不能算了结,那些贪来的粮食怎么办呢?还得还给老百姓。朱元璋命令从户部开始到布政司,到各府县,一层层查下来,查到老百姓每家每户,从哪儿多征收的,就查到哪儿。查出后,要求官员如实退还。

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些官员谁也不愿到手的东西退回去。他们要求各家各户摊派,包赔赃款。

朱元璋得知后极为愤怒,道:“都说民刁,我看这些做官的才是最刁。百姓无非是想活命,他们却不让。我大明江山早晚会毁在他们手里啊!”于是下定决心,借郭桓之事严惩各级官员和牵连案件的地主们。

郭桓案涉案范围遍及全国十二个布政司,导致中央六部左、右侍郎以降好几万人被牵连处死,扫荡了整个政坛,全国中等人家也大多因此案破产。

后来朱元璋发现郭桓案的确有些扩大化了,以致引起民愤,导致各级官员人人自危。于是处死了审查郭桓案的右审刑吴庸等人,以平息人们的怨愤。

为了整治吏治,惩罚贪官,朱元璋不得不采用重典大开杀戒。但不论怎么治理,顶风作案者仍时有出现。这一方面和大明的政治体制有关,另一方面明朝官员的岁俸太低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朱元璋觉察不到这些,为了大明王朝的千秋基业,他只好不断加重刑罚,以惩治那些贪赃枉法者。

10。 严惩骁将,族诛蓝玉

朱元璋是在马背上得到的天下,所以他一向很重视对军权的掌握。开国以后,朱元璋陆续剥夺了许多旧将的兵权,让自己的几个儿子直接掌握。对那些在外带兵打仗的将领,朱元璋则把他们的妻儿家眷接到京城。名义上是保护这些将领的家眷,实际上则是把他们扣留在京城当做人质。

其实在完成对开国老将的“清理”之后,该死的已经都死了,活着的也都知趣地躲得远远的,对朝廷已经构不成威胁。可是有一人却始终让朱元璋不能放心,这个人就是蓝玉。他带兵多年,在军中威望甚高,而且现在拥有兵权。

在开国以前,蓝玉就已经战功赫赫,开国以后更是南征北战,几经生死。蓝玉的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所向披靡,敌人只要听说是蓝玉的部队到了,都不战先怯,有的甚至望风而逃。蓝玉也从当初的侯爵变成了如今的凉国公。蓝玉性格豪爽,喜欢结交朋友,光干儿子就有几百个,具体有多少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树大则必然招风,本来蓝玉带兵多年,朱元璋就对其不放心,圣恩之下蓝玉又昏了头脑,变得飞扬跋扈起来。朱元璋每想起徐达临死之前那个生日上蓝玉的表现,就火冒三丈,还没有谁敢对他朱元璋如此无礼过。

这一日,刑部递上来一道折子。说定远有一人当街行凶,官府派人前去捉拿,没想到那人竟派来家丁抵抗,打死官府数十名兵士。朱元璋看完了折子很是纳闷,于是便招来刑部侍郎询问。

“你说说看,我大明律法如此严格,却为何还有这般刁民如此霸道?”朱元璋实在不解。

“皇上,臣之所以把这案子呈上圣裁,就是因为他太棘手了。”吏部侍郎说道。

“这是为何啊?”朱元璋更加不明白了,这案子虽说性质恶劣,但极为好判,确实用不着呈给我啊。

“皇上您注意到没?这件案子发生在定远,定远是凉国公蓝玉的家乡,这案件中行凶之人正是蓝玉的义子。蓝玉维护手下义子是出了名的,臣怕处理不当会引起凉国公的不满,所以才交给皇上裁决。”刑部侍郎说道。

“蓝玉好大的胆子。他的义子犯案你们都不敢办,那要是他蓝玉自己犯案呢?朕令你把蓝玉这个义子缉拿归案,斩立决。蓝玉要是敢横加阻拦,你就让他来找咱。”朱元璋道。

刑部办案效率还真高,不几日便擒获蓝玉那个行凶的义子。但他们并没有按皇上说的那样斩立决,而是擒获后立即差人通知了蓝玉,并告诉蓝玉要求情得去皇上那里。

蓝玉是个极讲义气之人,得知后立即前去向皇上求情。

“皇上,末将请求皇上放了我这义子。”蓝玉开门见山。

“蓝玉,你好大的胆子。你这义子行凶伤人,还打伤官兵。我还没追究你管教不严之罪,如今你却还敢来替他求情!”皇上激动地说道。这蓝玉胆子也真是大。

“皇上,我这义子虽然行凶伤了人,但他在战场上可是勇猛无比。攻打云南时,我因不慎被敌箭所伤,是他杀出一条血路把我救回军中,攻打北元时他更是失去一臂。他可是为大明江山立下大功的人啊。”

朱元璋越听越生气,就算你有了功劳,你就可以胡作非为了?义子尚且如此,你蓝玉还不知道猖狂到什么程度。本想下令立即处决蓝玉这义子,可转身一看却看到了蓝玉那双坚毅的眼睛。朱元璋很快想到,对付蓝玉这种骄兵悍将绝不能以暴制暴,得动点心思。

于是朱元璋立即变得和颜悦色起来,对蓝玉说道:“蓝玉啊,咱念在你陪咱多年南征北战的分儿上,今天就答应了你的要求。但你以后可要好好管教你的这些义子,下次再犯,定斩不饶。”

蓝玉立即跪地谢恩,说道:“多谢皇上,我就知道皇上不会杀了他的。”

“咱的义子才十几个,蓝玉你收了多少义子啊?”朱元璋笑着问道。

“禀皇上,末将也不知道,大概有几百个吧。他们个个都是以一敌百的悍将啊。末将能打这么多胜仗,绝少不了他们的功劳。”蓝玉喜道。

“都说你蓝玉带兵百战百胜,你可有什么秘密啊?”朱元璋继续问道。

蓝玉有点得意忘形,便完全放松了对皇上的警惕。“皇上,末将带兵之所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主要是因为末将的军队纪律严明,将士们绝对服从命令。”

“呵呵,你说你战无不胜,现在如果把你的军队平分我一半,你认为我们谁会赢啊?”朱元璋开玩笑似的说道。

“皇上,不是末将夸口,如果真如你所说,那败的那个人肯定是皇上。”蓝玉极为自信。“是吗?还没打,你怎么就那么自信你一定能赢?”朱元璋不解地问道。

“皇上有所不知,末将的军队只会听从末将的调遣。皇上你的命令,恐怕他们也未必肯听。”蓝玉自豪地说道。

“是吗?那我真要好好见识一下。”朱元璋将信将疑,同时蓝玉的话也勾起了他的好胜心。他决定要亲眼看看蓝玉的军队到底有多厉害。

第二天一早,在蓝玉的陪同下,朱元璋早早便来到了点将台。台下早已集结了若干士兵,他们一字排开,个个精神抖擞,枪明戟亮。一阵鼓声之后,蓝玉高居点将台挥动手中军旗。再看台下的那些士兵,无论怎样左右游走,前冲后突,阵形丝毫不乱。朱元璋看了心中不禁暗叹,怪不得蓝玉的军队谁见谁怕。蓝玉带兵果然不同凡响,自己亲自训练也不过如此而已。

操练完毕,蓝玉又领着二十多人来见朱元璋。“皇上,这几个都是咱蓝玉的义子。看看不错吧?上了战场,他们个个可都是骁勇无比啊。”蓝玉笑道。

朱元璋忽然想起昨天蓝玉曾说起,他蓝玉的军队只听蓝玉的命令,今天刚好见证一下这话的真假。于是对蓝玉的义子们说道:“诸位将军都是好样的,你们为咱大明的江山出血流汗,咱不会亏待你们的。你们先退下,我和蓝将军还有些话说。”

等朱元璋说完,再看蓝玉的义子们却丝毫没有动静。蓝玉也觉察出了不对,连忙大声说道:“退下!”

众义子得令,赶忙退到一旁。蓝玉赶紧向皇上说道:“皇上莫怪,这些将士听惯了末将的命令,一时不慎,还请皇上恕罪。”

“哈哈,看来咱如果分你一半军队,果真和你交起手来,那咱必败无疑啊!”朱元璋假装笑道,心中却是暗惊。这蓝玉的军队果然只听从他蓝玉的命令,有朝一日蓝玉若反,那可是太危险了。于是暗暗下定决心除掉蓝玉。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献告蓝玉“谋反”,说他与景川侯曹震等公侯企图趁朱元璋出宫举行“藉田”仪式时,发动兵变。

于是,刑部在朱元璋的暗示下开始网罗蓝玉的“罪证”。当初乡里的一个染匠张仁孙供到,他们出征回家,前去拜见蓝玉。蓝玉对他们说,要举兵反明,让张仁孙等备好兵器,准备接应,如日后事成,都封他们大官。

给蓝玉家打鱼的蒋富招供,说蓝玉打仗回来,请他喝酒,其间,蓝玉对他说:“你跟随了我这么多年,我有句话想和你说,但你千万不可泄露了消息。如今我要领兵反明,已与朝中各位大臣都商量好了。你回去到家打听着,若我们成功了,你就来找我,我封你个官当当。”

一时墙倒众人推,状告蓝玉谋反者每天都络绎不绝。

在如山的“事实”和大刑面前,蓝玉不得不承认准备伙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吏部尚书詹徽等,准备在皇上举行“藉田”仪式时发动兵变,刺杀皇上,趁机谋反。

“我冤啊,我要见皇上。皇上最清楚我了,是你们私用大刑我才不得不招的。”蓝玉在狱中一直不停地在喊。

“不要再喊了,还是歇歇吧。留点力气在去刑场的路上喊,那里人多,在这里喊谁能听到啊?”景川侯曹震道。

吏部尚书詹徽喃喃自语道:“古往今来,冤死的人比活着的还要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只可惜我们临死才能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啊。”

“朱元璋,你这个小人!咱出生入死替你打天下,如今你坐稳了天下,就把咱送进这大牢里来。老天不公啊!”蓝玉喊道。

朱元璋怕在行刑的路上出现差错,命人在狱中处死蓝玉,并灭其九族。

蓝玉一案牵涉一公、十三侯、二伯,连坐、族诛达一万五千人,几乎杀光了所有能威胁到朝廷的人,朱元璋牢牢掌握了朝廷的军政大权。为了彰显君威,震慑世人,朱元璋特地下手诏,颁布了《逆臣录》,这一年朱元璋六十六岁。

蓝玉案结束后一年,颖国公傅友德被诛。朱元璋终于完成了诛杀开国功臣、清淮西勋贵、整治吏治、收回兵权等一系列使命,成为集军事、政治权力于一身的君王。朱元璋希望经过他半生的努力,可以交给后世之君一个可以万世长存的大明王朝。

五年后,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二十四日,七十一岁的朱元璋病逝于西宫。

《谋说天下·谋清》

第一章 天下大乱

1。 明弑贪,暗起义——王二巧激民心

明朝万历年间,以朱明王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已经走向了极度腐朽的边缘。朝政的腐败直接殃及了基层农民的生活,加上连年天灾,颗粒无收。朝廷不但不拨款救济,反而变本加厉地征收赋税,致使农民被迫放弃田地,举起义旗,向腐朽的明王朝发动冲击。然而,统治阶级所代表的正是社会上层盘根错节的反动势力,它们自身已经无法摆脱社会危机。从万历年间起,各地的农民多次举起义旗,向腐朽的明王朝发动冲击。从万历后期到天启年间,整个中国的天空已经乌云密布,不时发出隐隐的闷雷声。那些中小规模的地区性农民起义,就像一阵阵刺目的闪电,不仅揭开了笼罩大地的黑暗,更有力地预示着一场大规模的暴风雨就要来临了。

天启七年,陕西澄城县爆发的农民起义,正式拉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澄城在当时是一个十分贫穷的县,境内大部分是山谷。土地贫瘠,良田很少。本地农民由于负担不了政府的沉重赋税,逃亡的人很多,丢下大片土地没有人耕种。但是仍有不少外县农民迁移而来,开垦田地。天启以后,由于政府的压榨越来越严重,加上连年的天灾,人口的流失量又变得大了。在这种情形下,明政府不但不设法救济,反而更进一步地逼钱纳粮。髓干血尽的农民被逼得走投无路,感到与其束手毙命于杖下,不如揭竿而求生。

二月二十五日,澄城知县张斗耀正坐在公堂之上收取赋税纳粮,前来纳粮农民多半两手空空。张斗耀大怒,立刻将农民武力圈了起来,说道:“赋税乃是农民最基本的义务,如今你们却空手而来,是在戏弄本官么!”

有一农民站出来说道:“大人息怒,您有所不知,近年天灾不断,土地大旱,颗粒无收,我们连温饱都成问题了,哪有粮食给您交啊?”

张斗耀马上板起脸痛斥他道:“这和本官没关系,没有粮食纳税,就是违抗军令,依据大明律例违抗纳税者斩!”

农民还想分辩,几个衙役已经把他拉了出来,一顿拳打脚踢,送入了大牢。

张斗耀回头又问其他农民道:“本官开个先例是想警告你们,抗税的后果就是死罪一条。如果有谁不服可以再试试,看是你们的嘴硬,还是律法严明!”

澄城有一个村民叫王二,自幼习武,身高体壮,能搬起磨盘行走数里而气不喘。王二在城中也是小有名气的人物,他凭着一身武艺为不少贫苦的村民抱打不平。时间久了,村民们一遇到事就来找王二商量,王二也乐于帮忙。其实他早就对这种生活充满怨言了,怨言归怨言,一旦真的召集农民反的话,有可能一出头就要被斩杀掉,他把这个想法强压在了心里,他在等一个机会,现在这个机会已经浮出水面了。

王二正在屋内发闷,这时突然听见外面传来一阵熙攘吵闹的声音。王二疑惑正待开门去看,一个哭啼的声音突然从门外响了起来。那声音哭诉道:“王大侠,您得给我们做主啊,这日子没法过了,这样一直持续下去,还不死得好……”

王二听得清楚,心知必定是出事了。把门打开,看见十来个村民跪在院子里。王二有些慌乱,急忙说道:“乡亲们如何要这样,赶快起来。”

领头的一个人是村里卖肉的屠夫,虽说是屠夫,但已经很长时间没杀过牲口了,村民们连顿饱饭都吃上不上,哪还有能力养牲口,更别提吃肉了。屠夫一边抹眼泪一边说道:“王大侠,张斗耀逼粮纳税,有村民站出来分辩就被关入了大牢,准备问斩。王大侠,您知道,如今天旱连年,村民们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哪里还有粮食献给朝廷!您一定要帮村民们出出这口恶气。”屠夫指着旁边一直哭泣的妇人说道:“她一家老小五六口,全凭她丈夫一人担着,现在她的丈夫生死未卜,被押在大牢,随时都会被问斩,那样他们一家便真的无法生活下去了。”屠夫的话刚说完,那妇人已是泣不成声了。

此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