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谋说天下系列-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戚的做法,纷纷答应配合公子连推翻出子母亲的统治。

吴达回到魏国向公子连汇报说:“秦国政权处于瓦崩时期,朝中局势动荡。我联系到许多大臣,他们都愿意跟随您。秦国普通的百姓听说您要回国施行新政后,也都纷纷响应,盼着您早日回去。”

公子连大喜,立刻开始着手筹划、准备。

此间魏武侯陆续来过两次,谈话从刚开始的闲聊很快转到公子连回秦国的事情上。魏武侯有些心急,想让公子连早日回国夺政。

魏武侯为何心急,公子连心里很明白。此时赵国与离魏赴楚的吴起联系紧密,赵、楚联合,就将对魏国的重要城市大梁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而西面的秦国是魏国的死敌,最近与赵、楚的联系也很紧密。如果秦、赵、楚联合进攻魏国,魏国就将处于南北西三面受敌的不利局面。

公子连向魏武侯敷衍道:“一年之期马上就到了,等我筹划完整,时机成熟,立刻动身回国。”

魏武侯心里不高兴,但也无可奈何,只好耐心等待公子连的决定。

一年之期到了,公子连也觉得时机成熟,于是准备动身。魏武侯听说后,立刻带着许多珠宝前来为他践行。

在与魏武侯辞别的时候,公子连与魏武侯盟誓。他说:“感谢多年以来魏国的盛情款待,如果我成功夺得君位,只要大王在世,秦国保证不与魏国为敌。”

这个誓言让魏武侯很不舒服,心想,此时大局未定,公子连却说出这样的话,明显是在表明自己不会和魏国结盟,但如果此时将公子连杀掉,就白白浪费了这么多年对他的良苦用心了。也罢!他既然已经答应不与魏国为敌,赵楚之事就无须担心。想到这里,魏武侯心里也就释然了。

秦出子二年(前385年),秦庶长嬴改迎立公子连于河西。

秦出子母亲知道后心慌如焚,召集亲信商讨对策。亲信献策说:“派一支精良的军队,将公子连一伙诛于途中。”

秦出子母亲依计行事,派遣一员大将领军数万,在半路截杀公子连。谁料到这支队伍的将领早就被公子连收买,其浩浩荡荡地率领大军,不是诛杀,而是去迎接公子连的。

沿途闻讯而来的迎接公子连的秦国百姓数不胜数,公子连在这些人的簇拥下围攻了秦国都城雍,只用了不到半日的时间,守城力量就土崩瓦解,士兵们也宣告投降。公子连趁势攻入了城内,杀死秦出子和他的母亲,夺回了本应属于自己的王位。

秦出子母子的乱政引发了臣民之愤,公子连正是瞅准了这个机会,经过精密筹划,一举夺下了王位,实乃民心所向。作为一个统治者,有道的做法才会得到尊崇,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今,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魏武侯的失策,则是低估了公子连的处事能力。公子连在洞察了魏武侯的用意后,立刻想出了应对之法。无奈的魏武侯只得自己降低了要求,不与我为敌,不与赵、楚联盟,对魏就算是有利的。

4。 丰人口,秦献公废人葬奖生育

以活人殉葬的制度在古代中国早已就有,自秦武公时开始,已在秦国实行了三百多年。其中,秦穆公更是将这一制度发展到了极致。

穆公当政时期,秦国有三位忠心辅佐他的大夫,分别叫奄息、仲行和虎。

一日,秦穆公邀请三位大夫喝酒,秦穆公说道:“三位大夫确实有真本事,帮助寡人做了不少事,这是大秦的福分,也是寡人的福分,正因为有了像你们这样的贤才,我大秦才能有今日的富强繁荣。”

奄息说道:“大王的话严重了,和大王比起来,我们做的这些又能算得了什么。我们只是尽力发挥自己的能力,效忠大王,要是和大王的谋略贤德相比,那是天壤之别啊。”

酒过三巡,秦穆公突然露出一副伤感的表情,说道:“寡人真是害怕啊,害怕日后一死,奔赴黄泉是孤零零的一人,如有你们的陪伴便好了,即使到了地下冥府,我们亦能够在一起,谈谋论略……”

奄息见秦穆公为此事伤感,觉得实在是有些不至于,于是安慰秦穆公说道:“大王不必伤心,我等愿意跟随大王一辈子,生死同归,即使同赴黄泉路也是甘愿的。”

其余两人也同时附和着点头。

秦穆公很高兴,举杯说道:“三位贤臣真是寡人的知己,寡人敬你们一杯……”

没想到,几天之后秦穆公真的去世了。在遗言中,秦穆公直接点名要奄息、仲行、虎三人与自己陪葬,并且言明说:“这是我们事先的约定。”

奄息、仲行、虎大为后悔,本以为是秦穆公酒后乱言,随便说的,一过去就忘记了。没想到,秦穆公请的那顿酒真实用意却是为自己后事做打算。

奄息临终之前立下遗言,告诉后人说道:“我马上就要死去,秦王驾崩却要活埋一百多人,死者本都已经入土了,灵魂升天,无辜的人却要被迫抛弃现世与之同往,无辜人的灵魂能得到安息吗?现在殉葬的风气如此猖獗,不管是君侯或者官吏都以殉葬数量显示自己的显赫地位,这当真是可笑至极。长此下去,国何时能够昌盛!你们记住,今后如果有人死去,不得搞什么活人殉葬……”只可惜,在以活人殉葬大肆盛行引的春秋战国时代,他的这一遗言并没有得到贯彻。

到了秦献公回国当政时,秦国正处在最为动荡不安之时,朝廷内外一盘散沙。奴隶主阶层乘机崛起,而地主阶层在此时则受到了很大的发展限制。此时的秦国由于连年征战和残酷的殉葬制度,使得人口急剧减少,致使大量土地得不到开垦,进而导致秦国国库极度空虚,军队不能按时发放军饷,士气因此大减;邻国魏国则是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侵犯秦国领地。

这种危险的局面让极富进取心的秦献公坐卧不安。他思考多日,为了改变此种局面,他决定,开始实施一场以取消殉葬制度,鼓励多生育增加人口,招募外来农民入秦开垦为主要措施的变革。

献公下令废除殉葬制度受到了秦国最底层人民的大力拥护,因为这样他们就不会白白被杀。此前,秦国的奴隶主贵族以殉葬人的数量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因此秦国每年都要杀死大量青壮年奴隶。秦献公废除殉葬制度,避免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被白白杀死,为秦国保存了大量的劳动力,对秦国的农业和工商业都非常有利。

令秦献公没有想到的是,他废止活人陪葬的措施,却遭受了部分王室贵族势力和奴隶主们的极力抵触。他们认为取消殉葬制,是在诋毁先人,是对逝去的先人不忠。在众多反对者中,奄息的后代,时任大夫的绺更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将先人奄息的遗言完全抛弃在脑后,又开始沿袭了用活人殉葬的做法。不久,在绺的父亲逝世时,绺用了百十来人为之殉葬,在殉葬典礼上,绺对天大呼:“先祖已逝,为贡其灵,保后人,必弑人随也!”

秦献公知道此事后,大为震怒。自己亲自制定的这样一个利国利民的措施,遭遇到如此顽强的抵触,那秦国的复兴还能有什么指望?

绺的行为显然是对秦献公的公开挑衅。秦献公本想直接严办,但随后想,不如召集群臣,在殿内跟绺进行辩论,以此来告诫其他大臣。

次日,秦献公召集群臣来到王宫大殿议事,绺也在其中。秦献公开门见山地说道:“今日寡人召集诸位来,是有一件事想和诸位爱卿谈谈。”说着他看了一眼绺,绺的表情不以为然。

“自寡人从魏归来,发现本国实在是有不少棘手问题,需要尽快解决,当然这需要一步一步来。可是我刚刚发布一项废除殉葬的政策,就有不少人公开进行反对,这让寡人很生气。”他看了一眼绺,继续说道:“绺大夫,可否讲讲你的想法?”

绺听到秦献公喊自己,知道是冲着自己而来,便硬顶头皮说:“回大王,臣认为殉葬制度不能废除。”

秦献公说:“绺大夫有话不妨直说。”

绺说道:“大王,微臣的先人是车子世家,先王秦穆公时期在朝任大夫之职,很得穆王恩宠,做出了不少功绩。穆王仙逝后,先人奄息、仲行、虎三位大夫均殉葬随穆公而去。臣忠于君、仆忠于主,就必须拿出放弃生命的勇气来,即便是死了心里也是安定的,逝者的灵魂才会保佑世人。但是如果逆之而行,用大王的制度去做,逝者的灵魂便得不到安宁,世人的生活也会逐渐走向衰败。”

秦献公说:“你家先人的历史,寡人有所了解,奄息、仲行、虎三位大夫本是先王的三大良臣,功绩不菲,先王逝世后,三大良臣均被纳入殉葬之列中,实乃是大秦的损失。”他把头偏向绺说:“寡人曾听闻,绺大夫先人奄息临终前曾对后人说,如有人逝去,不得用殉葬之法,此话可属实?”

绺这时脸色变得通红起来,说道:“确实有这件事,先人当时已经年老脑衰,所说的话不可当真。”

秦献公怒道:“大胆,你分明是用谎话来敷衍寡人,纵是三岁顽童也能分辨你所言真伪。奄息、仲行、虎三位大夫之死分明乃是强制所为,奄息知道自己马上就要死了,便提前告诫后人,轮到你这一代,竟然误解成了这样,你说你配做车子氏之后么!”

绺见秦献公发怒,心下大骇,急忙跪在地上说:“大王息怒,臣也是为大秦社稷着想。如今听得大王一言,心中豁然开朗,想想从前做法,实在是愚昧至极。臣有罪,还希望大王给我一个机会,将功赎罪。”

“寡人今天召集诸位来此就是想把此事做个解决,悔过当然最好,先前之罪,寡人不予追究。”秦献公见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便说:“今天在朝中所议的事,寡人希望各位能够铭记于心,殉葬制度从今天起彻底消除!如果仍再有执迷不悟者,定斩不饶!”

这次廷议起了很好的效果,至此之后用活人殉葬的事果真再没有发生过,作为殉葬制度的变通措施,秦国的奴隶主贵族开始以陶俑代替真人殉葬。秦国地多人少,献公鼓励多生,奖励多生儿子的人。此外,献公还吸引周边国家和部族的人到秦国种地、放牧,与本国人一视同仁。通过这些措施,秦国的人口数量明显提高,原来的很多荒田得到了开垦。

秦献公在此事件中,充分利用了以理服人的方法来化解事端,用武力虽然能解决此事,却得不到人心。而用道理去解决,则是在人心上给予了一定的“理”,从而减少了暴力、流血事件的发生。

5。 立昭王,宣太后力稳内政

秦惠文王死后,十九岁的公子荡,也就是秦武王即位。武王虽然年轻,却英武果断,独揽朝政。武王这个人特别喜欢跟别人比力气,武王四年,他与力士孟说在周天子处举龙文赤鼎,结果被鼎压到腿,没过几天就死了。

秦武王无子,办完他的后事,惠文后准备扶持自己的儿子公子壮即位。她发布消息说:“自秦武王去世,朝政没有人管辖,形势已经变得相当严峻,这样下去别国肯定要乘虚而入,夺我大秦疆土。”她没有明说,但是朝中许多人都已经明白她的立意。拘于她在朝中的实力,有不少人便见风使舵地站出来呼应说:“公子壮年轻有为,着实有真才学,立他为君,实乃上上之选。”惠文后大喜,心想公子壮即位指日可待。

群臣拥护公子壮即位的消息传到了宣太后的耳朵里,她很气愤,觉得惠文后是趁朝纲不稳的空当蓄意谋权。气愤归气愤,冷静后她突然想到,既然惠文后能拥立儿子为王,自己也有权利拥立自己的儿子为君。但转念一想,自己的实力和惠文后相差很大,许多诸侯、公子和大臣支持她,相比之下,自己的实力就显得逊色多了。

考虑到这点,宣太后心里开始犯嘀咕。这时她的弟弟魏冉有事看她,见她愁眉不展就问:“太后有什么心事,脸色这么难看?”

宣太后说:“你可曾听说惠文后要拥立公子壮为太子的消息?”

魏冉笑着说:“太后说笑话了,这事早已传得满城风雨,就是街上乞讨要饭的恐怕也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了。”

宣太后说:“你说的不假,但这些正是哀家犯愁的事。你可曾知道,历来新王即位,往往都要杀掉前君手下的要臣,以平朝纲?”

魏冉心里一震,他明白了宣太后话里的潜台词。联想下来,自己当下的处境不容乐观。“太后所言极是,一旦公子壮即位,我们的处境相当危险,甚至有可能首先被杀。”魏冉说。

宣太后点点头,神色逐渐变得坚定起来,她看着魏冉说:“真是这样,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由着她们乱来!”

“太后的意思是?”魏冉问。

“哀家欲立公子市为太子,作为和惠文后抗衡的筹码!从目前实力来推算我们不占优势,你刚才来的时候,我心里突然冒出一个主意,可以扭转这个局面。”宣太后说。

“什么主意?”魏冉欣喜地问道。

“相国樗里疾在军队里很有威望,哀家听说,他对惠文后的做法不能接受,扬言要在公子壮即位的时候大闹一场。”她把头偏向魏冉说,“身为武将,你应该和樗里疾的关系不错,不如这样,你去找樗里疾谈一谈,把利害关系跟他说一下,再请求他帮助。”

魏冉躬身说:“太后想得周到,我这就去找樗里疾。”

此时,樗里疾正在为惠文后立公子壮为太子的事气愤不已,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子。忽闻有人通报说,魏冉前来拜访,正在前厅候着。樗里疾急忙招呼下人说:“赶快把魏将军请到这边来。”

“魏将军可是个大忙人啊,是什么风把你吹到这里来了?”樗里疾见到魏冉开玩笑说。

魏冉作了个揖说:“实不相瞒,我是为当下咱们的处境而来。”

“处境?”

魏冉笑着说:“相国就不要打哑谜了,惠文后只要一立公子壮为太子,我们就被推到一条船上了,被人杀了那是迟早的事。我今天来,是想跟你谈谈解决这件事的办法。”

“办法,什么办法?”樗里疾急忙问道。

“结合我们的实力,推举宣太后的儿子公子市为太子,这样做对你我的好处,相国心里应该也有底吧。”

樗里疾沉默了片刻,一咬牙说:“事到如此境地,也只能这样,麻烦您去和宣太后通报一声,就说我樗里疾随时听候太后的调遣。”

魏冉回宫把结果跟宣太后一说,宣太后大喜,随即发布了立公子市为太子的消息。消息传到了惠文后的耳朵里,让她很气愤,大吼道:“她有什么资格和我争,不过是个二流妃子。田头的麻雀,想飞上枝头变凤凰,也不瞧瞧自己有那个本事没有,真是笑话!”

有知实情的人便告诉她说:“太后您有所不知,以她的实力固然不可能与您为敌,但是我听说,她把相国樗里疾招了过去,樗里疾可不是一个小角色。他们这样一结合,势力就不容小视。”

惠文后瞪眼说:“就算他们不反,我早晚也要将他们除掉,他们这样做反而明智。也罢!遇到这种情况,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趁其翅膀还没充分展开,将其扼杀!”

众人一致点头,同意她的观点。

不料宣太后早就想到了她们的想法,在发布消息之前,就做好了迎战的准备。她吩咐樗里疾和魏冉调集兵力,随时迎候惠文后的军队。

此战打得很快,不到三日,以惠文后为首的十万大军大败,其后的支援军队一听说这个消息,纷纷放下兵刃,倒戈投降。

在与宣太后的较量中,惠文后失败了。随后,宣太后诛杀了惠文后、公子壮和支持他们的大臣、诸侯和公子,逐武王后回归其母国魏,立公子市为王。但赵武灵王命代相赵固迎立秦国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将公子稷送回秦国,欲立为王。由于赵国在当时特别强大,刚刚结束内乱的秦国不敢拒绝赵武灵王。而且,公子稷是宣太后的大儿子,宣太后同意了。就这样,公子稷成为了秦昭王。

在铲除惠文后和公子壮后,宣太后任命樗里疾为相邦,魏冉为将军。昭王七年(前300年),宣太后除掉了最后一个大敌樗里疾。任命魏冉为相,芈戎为将。芈戎是宣太后的同父同母弟弟。从此,秦国的政权就彻底掌握在了宣太后的手中。

昭王登基后,政权依旧掌握在宣太后手里。她告诉昭王说:“你年轻不了解其中的利害,先前的几位秦国国君都英年早逝,新君即位时都太年轻,无法驾驭先君留下的强臣而不得不将他们或杀死或驱逐。虽然目前稳固了朝纲,但是仍有不少大臣心存叛逆之心,寻找机会来推翻我们……等你有了经验,学会了应对的方法,我再把政权交给你也不迟。”

昭王闻得此言,心里很不痛快,觉得自己不过是个傀儡君王。但是秦国的江山本来就是太后争取过来的,按常理这个位子本也不是自己的,只是机缘巧合获得而已。想到这里,他心里就变得释然了,他说:“母后所言极是,从此我会努力学习为君之道,不会让您失望的。”

稳住了昭王的心,宣太后心里总算是踏实了些,但她又面临另一个问题。自秦以来,君位的传承是父传子承。她和昭王说的先前国君英年早逝的事,其实最关键还是在这里,一旦昭王早逝,朝政事务必会落得和武王时一样的局面,自己苦心争得的江山,恐怕还要拱手让人。

苦思冥想之际,她想出了一个办法。她决定实行另一种君位传承体系——兄终弟及,以保证秦国的政权能一直掌握在年龄较长、有实际政治经验的国君手里。

她决定立公子市为太子,公子悝为公子市的嗣君。在朝政上重用自己的弟弟魏冉、芈戎和外甥向寿,并给予了他们相应的封地和官爵,富于王室。

宣太后希望通过这种比较稳定的传承体系,来尽量避免因父子相传国君早逝造成的震荡。

这个决定让昭王很痛恨她,但是自己没有权力,也只能硬忍着,只盼着有朝一日太后把权力给予自己,再扭转这个局面。

而宣太后利用权势赢得了对秦政权的统治,因为昭王即位时年幼,她又封弟弟为相国,还分封几个儿子为王,号称“四贵”。她的这些举动虽然有些“强霸”的意思,但从客观上讲,宣太后所做的这些稳固了秦国当时十分混乱的内政。她吸取了先前几代君王的教训,采取兄终弟及制度以及重用内亲的做法,都充分体现了一种谋略,对秦以后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6。 激将法,范雎化解内政弊端

秦昭王在位时,国势强盛。秦军南伐楚国,力拔鄢、郢两座重镇,幽毙楚怀王于秦;又挥师东进,连连大败强齐;并数困魏、韩、赵“三晋”之兵,使魏、韩二君俯首听命。秦昭王深居宫中,被权臣贵戚包围,再加上活跃在战国时期政治舞台上的谋士说客多如过江之鲫,难免鱼龙混杂,良莠不分。因此,秦昭王对来自诸侯各国的宾客辩士并没有多少好的印象,以为无信者居多。因而,自魏国逃入秦的范雎用尽心机,却难以跻身秦廷,向秦昭王陈述安邦治国之大计。

一天,范雎求人向秦昭王通报说:“魏国有个人叫张禄,智谋出众,是天下中最能言善辩的人。他请求拜见大王,他声称,秦国现在的状况如同累卵不堪一击,处境非常危险,如果您能听取他的方略采取相应的措施,则能使大秦转危为安。但是他说的话事涉机密,不能代为通报,只能他自己当面直接跟大王谈。”

范雎故意让人这么说,无非是想引起秦昭王的重视。然而秦昭王却以为他只是个普通策士辩客,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因为先前这种事情发生的太多,所以没有去理睬。

就这样,范雎住在下等客舍,粗茶淡饭,在焦虑烦躁中度过了两年的时光。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年),秦丞相穰侯魏冉举兵越韩、魏攻齐,夺取刚、寿二地,以扩大自己的封邑,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实力。这给范雎攻击政敌提供了借题发挥的机会。他在一年来对昭王内心世界的了解、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果断而大胆地再次上书昭王,阐明大义,直刺时弊,紧紧抓住昭王的心病。

范雎在写给秦昭王的信中说:“我听说,英明的君主执政,对有功于国家的人给予赏赐,有能力的人委以重任;功绩越大的人俸禄越多,有才的人能享受像爵位一样的荣耀。所以没有能力的人不能胜任,有能力的人也不会藏起来。但是昏庸的君王就不同了,凭个人喜恶赏罚,全凭一时感情做事。我听说能使国家安富者是诸侯,而不是一国的君王。但是天下有了英明的君主,那么诸侯就不能专权专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个英明的君主善于分割诸侯的权力。名医可以预知病人的生死,而英明的君主则可以预知国事的成败……有些话,在这封信里我不便深说,我希望大王能牺牲一点游玩的时间,允许我面谏。如果我讲的对治国安邦之业没有成效,我愿意接受大王的惩罚。”

此时的秦昭王正处在心里惶恐不安之时。看了范雎的信,心中大喜,想马上召见范雎见面细谈。无奈宫中耳目众多,稍有不甚就会败露行迹。苦思许久,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跟宫中主管厨房的人见了面,让其出去购菜时用车把范雎秘密拉进宫里来。

范雎进到秦宫里,早就胸有成竹。但他假装不知,径直闯进宫闱禁地。看见秦昭王从对面被人簇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