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谋说天下系列-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子赵德昭,一切都充满了变数。这让赵光义非常不安,虽然杜太后曾经让赵匡胤答应过传位于弟的请求,但这个决议并没有昭示天下。这些年来,赵匡胤对自己非常宠信,让赵光义一度相信他是按照太后遗命来做的,但现在这种态度,显然并不是那么坚定地要传位给自己了。

正当赵光义忧思不断时,赵匡胤于公元976年三月决定去洛阳巡视。通过对这座古都的视察,有一个想法忽然出现在赵匡胤的脑海中。

从洛阳回来之后,赵匡胤很快便召集众臣,对他们说:“现在开封所处的地方是一片平原,四面都可以被进攻。为了保卫京都的安全,几十万大军都驻扎在这里,我们想要发兵去攻打别人固然容易,但别人想要进攻我们也非常方便。辽国的骑兵只需要两天时间便可以到达开封,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想要迁都洛阳。”

这一提议引起了轩然大波,大臣们都没有想到赵匡胤会忽然有此想法。开封作为宋的都城,是因为后周便将其作为京都,夺权之后为了稳定,赵匡胤只能驻扎在这里,现在国家已经安定了,正是改换京师的时候。而且,赵匡胤所言也非常有理,开封地处平原,易守也易攻,一百多年后的“靖康之变”证明了他这一决策的正确性。但朝臣们并没有看得那么远,大多数人都持反对意见。

起居郎李符首先上书表示反对,他声称:“现在国家虽然安定,但迁都一定会引起动乱,浪费大量财力物力,并让敌人有机可乘。”

赵匡胤说:“迁都是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不过现在开封的人口越来越多了,每年东南江淮漕运到这里的米要百万斛,才可以满足需求。为了养活这些不断增加的人口和军队,将来一定会更多,负担也会更重。几十年之后,百姓必定不堪重负。”

而铁骑指挥使李怀忠却说:“陛下担心开封不足以形成拱卫之势,难保太平。现在我们驻扎在京师附近的军队有三十多万,每一支队伍都是精兵强将。难道这样的兵力还不如洛阳和长安的山川之势吗?自然的山川对抗灵活的军队,肯定是军队更加值得信任。”

对此,赵匡胤却说:“汉、唐以来,都是以长安和洛阳为京都,它们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朝代,也说明了此二地作为京师的正确性。那里的山川虽然不能完全作为屏障,但是对于京师的保护作用不可取代,是易守难攻的地势。如果以这样的地势再配合我大宋精兵,就能带来更安稳的局面,又何乐而不为呢?”

众臣见他坚持想要迁都,都纷纷上书劝阻。赵匡胤慢慢发现,臣子们都只是看到眼前的困难,却没有看到未来潜在的灾难。眼前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而开封所隐藏的祸端却会让大宋王朝覆亡。这些人都反对,不过是目光短浅,可以通过分析而说服。但有一些人却会因为迁都而利益受损,这种人非一时可以扭转,赵光义便是这样的人。

作为开封府尹的赵光义,通过培植势力已经在开封拥有了盘根错节的人脉网络。他知道赵匡胤在这种时候提出迁都,肯定是针对自己,要让自己十多年来的心血付诸东流。一旦离开这里,去了人生地不熟的洛阳,一切就需要重新开始,而自己只能受赵匡胤摆布了。因此,赵光义急忙求见皇帝,想要说服他放弃迁都,一场辩论便在兄弟二人之间展开了。

赵匡胤说:“开封地处平原,一马平川,又无险可守,本来就不适合作为都城。原本只是朱温的地盘,他篡夺了唐之后作为京都,完全是临时性的。后来周又将这里选做首都,我为了立足也只能留在这里,以观后效。现在天下安定了,迁都洛阳是为了长久打算。”

这些分析条条在理,赵光义也明白赵匡胤所说都是事实,但想到自己会一无所有,赵光义还是说:“作为京师,首要任务就是能给天下带来安定,这些年来天下太平,跟我大宋建都开封还是有一定联系的。而且想要安天下,并不只是依靠险峻的地形,还要依靠仁德啊!”

这种否认国防的重要性反而以“德”为安天下之根本的论调,基本上可以算是强词夺理。赵匡胤说:“现在我们已经平定了南方诸国,也算是完成了一部分统一。这个过程中,我所看到的却不是‘以德安天下’。”

赵光义说:“现在天下平定了,正是需要倡导仁德的时候啊!”

赵匡胤说:“现在说天下平定还为时过早。燕云十六州还没有收回,大宋和辽的战争不可避免。将来如果我们和辽发生战争,开封的安危就至关重要。为了确保京师不被敌人攻占,迁都洛阳是最好的办法。”

眼看自己无法说服赵匡胤,赵光义开始变得沉不住气。他鼓动群臣都来进谏,要求皇帝放弃这个想法。而从这件事中,赵匡胤也看出赵光义对于触及他的利益的决议反应之剧烈。赵普对自己的劝诫再一次在耳边响起,赵匡胤开始仔细考量赵光义是否是一个值得信任的托付者。

此前在不同政策上的分歧,如果只算是一次小交锋的话,这一次因迁都而引发的两人意见相左,成为赵匡胤和赵光义之间矛盾的一次总爆发。赵光义敏感地觉察到皇帝想要削减自己的势力,而赵匡胤也开始逐渐正视晋王在开封城中庞大的关系网。

作为一次正面交锋,迁都之议成为朝堂上一次不见兵刃的战争,两派人马不时地争论,却一直不能对此事做出一个结论。赵匡胤的内心也充满了焦虑不安,他曾经一度想要赶走赵普,让他停止在自己耳边喋喋不休地插手皇储一事。但此时,他却非常希望赵普可以为自己出谋划策,提供如何解决眼前的混乱局面的办法。矛盾被摆上了桌面,说明它已经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到了需要解决的时候了。解决的结果关乎大宋王朝未来的命运,而作为皇帝的赵匡胤两眼中却是一片茫然。

5。 抉择:皇弟与皇子之争

在赵匡胤即位之初,不管是出于吸取五代时期帝王易姓的教训,还是遵照母亲杜太后的遗训,他对于自己的胞弟赵光义可谓尽心扶持,甚至一度为了他和辅佐自己多年的赵普决裂,将其贬谪到孟州去。随着赵光义的势力不断强大,赵匡胤开始逐渐感觉到威胁。在他意识到赵光义的势力已经发展到快要无法控制的地步时,和赵光义的关系不再是兄友弟恭,而逐渐变成了权力争斗的双方。时年不到五十岁的赵匡胤,长子赵德昭已经二十六岁了,就算是这个时候易位,将皇权交给自己的儿子,也不会出现主幼国疑的局面。所以,赵匡胤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决定,为大宋选择一个可靠的继承人。

宋皇后对于赵匡胤一直扶持光义而冷落自己的儿子甚为不满,因此,在光义逐渐强大,和赵匡胤的矛盾也开始越来越激烈的时候,她便不失时机地对赵匡胤说:“自古以来,皇位都是父子相继。陛下为了让太后瞑目才做出金匮之盟,答应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但是现在晋王已经越来越目无法纪,开始将陛下不放在眼里。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有朝一日陛下不在了,而他做了皇帝,又怎么会有我母子的好日子?”

看着在一旁垂泪的宋皇后,再想一想自己越来越跋扈的皇弟,赵匡胤的心中五味杂陈。他对宋皇后说:“光义不管怎么说都是我的胞弟,我有这样的打算也是为了大宋江山的稳固。他要做了皇帝,肯定会对你们好的。”

宋皇后却说:“天下人都知道,陛下的皇位是应该传给德昭的,可是他却从德昭的手中夺了去。这样的事情自然会有人评说,他若恼羞成怒,我母子性命难保,又怎么敢奢望他对我们好呢?我跟随陛下多年,已经年纪一大把,若能追随陛下到九泉之下却也无憾。只是我的两个皇儿还是风华正茂,陛下您怎么忍心让自己的儿子处于这种境地呢?”

这一席话重重地击打在赵匡胤的胸口,他知道自己不可能一直保护他们母子,但若百年之后让自己的儿子处于任人宰割的境地,他也不忍。虽然此前他一直觉得光义不会是那样的人,但现在他越来越觉得有这种可能了。

正在赵匡胤为了这件事而夜不能寐之时,开宝九年二月,吴越国王钱俶遣使者送来拜帖,遵照赵匡胤的要求打算来开封朝拜。赵匡胤对左右大臣说:“钱俶此次前来,一定要认真接待,让他感受大宋之威仪。诸位认为,谁来负责这件事比较妥当?”

贾纬、陈从信等人皆言道:“接待吴越国王是重大事务,需要选择一个有经验的人来执行。晋王赵光义一直负责这种大事的安排,让他来负责接待最恰当不过了。”文人小说下载

赵匡胤说:“晋王以前确实负责过不少这样的事情,很有经验。不过,这一次我想让皇子赵德昭来执行。”

见众人都疑惑地看着他,赵匡胤便继续说:“接待钱俶需要正规的礼仪,而皇子一直在宫中接受这样的训练,对这些东西非常熟悉。现在,他年纪也不小了,应该经受一下锻炼,正好借此机会让他了解一下真正的邦交礼仪,也让众臣都来了解一下德昭的能力。”

赵匡胤此言分明是已经决定让赵德昭来执行此次任务,众人也不敢再进言,只能谨遵圣谕。而晋王府中,赵光义闻此大为不悦,他对陈从信说:“你们难道不知道负责这种大事的一般都是国之储君吗?”

陈从信等忙回道:“属下知道,只是陛下坚持要让德昭去,属下也没有办法。”

赵光义说:“赵德昭以前从来没有做过这种事,而陛下也从未提出过这样的要求。现在让一个默默无闻的皇子忽然担此大任,陛下是存心想要驳我。”

陈从信说:“以前这样的活动都是晋王来主持,大臣们也都这样认为。这一次也许是特殊情况,陛下也许是想让皇子德昭长一长见识。”

赵光义冷笑着说:“怕只怕陛下是想让德昭来取代我!现在只不过是一场典礼而已,等到下一次也许就是储君的位子了!”

在赵匡胤的坚持下,赵德昭出现在迎接吴越国王的典礼上,世人第一次开始了解这个此前从不露面的皇子。他的出现让朝臣们敏感地嗅到了一丝不安的气息,因为主持这种事情的一般都是储君。在大宋无储君的情况下,都是由众人默认的储君赵光义来负责。现在,皇帝忽然将此重任交给了皇子赵德昭,是否预示着德昭即将成为太子呢?

这场典礼在暗流涌动中结束了,一切都归于平静。赵匡胤希望借此对赵光义起到一个警示作用的目的似乎达到了,赵光义变得更温顺,不再和赵匡胤分庭抗礼当面争执。他以为自己只要这样做,就可以让赵匡胤满意,让一切再回到原来去。但接下来另一件事的发生让赵光义明白,皇帝并没有对自己放松警惕。

在吴越国王来朝之后,赵匡胤对群臣说:“现在春暖花开,我打算去洛阳祭拜赵家祖茔。”

以前当皇帝巡视洛阳时,朝中的一切事务都会交给晋王赵光义留京处理。因此,这一回大家也都认为会这样。谁知赵匡胤却接着说:“晋王是不是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回洛阳祭祖了?”

赵光义忙回话:“启禀陛下,臣弟年年在京中留守,以便让陛下可以放心地去洛阳,所以不能归家祭祖。不过只要朝政安稳,祖先在天有灵,应该不会怪罪我。”

赵匡胤却说:“虽说祖先不怪,但作为后人也该有祭奠之心。年年让你留在开封,以至不能尽孝道,这也是我的不是。今年,你就跟我一起回洛阳吧?”

赵光义心中暗自吃惊,嘴上却说:“臣弟去了洛阳,开封势必无人留守,有什么不测也没办法及时处理了。”

赵匡胤笑着说:“这一点你可以放心,现在德昭已经长大了,比你当年做开封府尹时候的年纪还要长几岁,他可以处理好这些事情。”

赵光义问:“陛下的意思是要让德昭留京处理政务?”

赵匡胤说:“是啊,难道你有什么意见?”

赵光义忙拜伏在地说:“臣不敢。只是德昭从来没有单独留京处理政务,朝中事情又烦琐,我是怕他担负不了。”

赵匡胤坚持说:“任何事情都要通过学习才能会,现在如果他还不能处理好,那就让他好好学一学,以后自然就会了。”说着,赵匡胤转而对自己的儿子说:“德昭,以前都是你皇叔留在开封处理政务,今年我让你留下来,你觉得可以胜任吗?”

赵德昭忙跪谢说:“陛下将这么重大的事情交给儿臣,我一定会尽心尽力。如果有什么难以决断的事情,定会命人到洛阳请示,再做决定。”

赵匡胤对赵光义说:“你看,德昭对此很有信心,你就放心地跟我一起回洛阳去吧。”

在赵匡胤的坚持下,终于确定了最终由德昭留京。皇帝出巡的时候负责京都的事务,就如同是临时的国君一样,无疑是对未来继承人的一次实习考核。以前都是交给赵光义来负责的事情,现在忽然转交给了赵德昭,不仅赵光义本人心中充满了疑惑,也让群臣猜不透赵匡胤到底在想什么。从前很明朗的局势,现在忽然变得迷蒙起来,到底皇帝心中最佳的继任者是谁?皇位会传到谁的手中?皇弟或皇子谁会是下一个坐上龙椅的人?一切都充满了可能,众人不知该去逢迎哪一方。

在这两件事情之后,赵匡胤对于继承人的态度变得不可捉摸,让本来信心满满的赵光义也变得疑惑。而他的疑惑很快便转化为不安,从前以为十拿九稳的事情现在变得不可测,他不愿意就此失去这样的机会,充满了诱惑的皇帝龙椅又怎么能轻易就放弃呢?虽然赵匡胤一再扶持皇子赵德昭,但相较于德昭的少不更事,老练的赵光义无疑是非常有竞争力的。现在唯一的障碍便是赵匡胤的态度。

兄弟之争的矛盾不再遮遮掩掩,而逐渐变得明显。赵匡胤对于皇子和皇弟态度的前后转变,说明这种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而赵匡胤也在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很明显,他的解决方向便是让自己的儿子来做太子,将赵家的天下交给他。这个结果是赵光义不愿意看到的,这也预示着他们之间的矛盾即将爆发。

6。 美色误国:花蕊夫人的无奈

在中国古代史中,分别以美色和才气而闻名一时的女性不计其数,但不管是美女排行榜还是才女排行榜,有一位都是榜上有名,她便是号称“花蕊夫人”的后蜀孟昶的妃子费贵妃。她的才气不输给谢道韫、李清照,而美色也可比肩昭君、貂蝉,因此不断为世人赞美。但花蕊夫人最让人所记得的,倒不是她的才色,而是她身陷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人相斗中的无奈。

花蕊夫人本来出身歌姬,被父亲进献给了孟昶作为嫔妃。她不仅生得美艳无双,更兼具非凡的才气,善于吟诗作赋,因而深受孟昶宠爱。费贵妃非常喜欢牡丹花,孟昶便在后宫中为她建造了一座牡丹园,大力搜集天下最名贵的花种,供其观赏。每当花开浓艳时,费贵妃行走花间,“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孟昶看得心迷神醉,便以“花蕊夫人”号之。

虽然孟昶沉迷于酒色之中,但费贵妃却是一个清醒的人。在大宋军队挥兵南向的时候,她曾力劝孟昶要致力国政,抗击宋军。但孟昶却认为蜀地山川艰险,又任用无能之人,终于在乾德三年正月投降,孟昶所有的家眷、财富都被押解到开封,花蕊夫人自然也名列其中。

赵匡胤对于花蕊夫人的名气早有耳闻,孟昶被押解到开封之后,他一心想要一览芳容却不得机会。近侍便为他出谋划策,让他重赏孟昶全家,他们势必要进宫谢恩,到时候就能见到她了。

依照此计,赵匡胤大方地对孟昶进行了赏赐,不管是夫人、婢女还是谋臣、太监,人人都有份。出手如此阔绰让孟昶非常不安,果然带着众家眷入宫谢恩。

众人一个个领赏谢恩,在赵匡胤的面前一一拜过,孟昶的母亲李夫人之后,便是他的所有嫔妃。只见费贵妃莲步轻移,来到赵匡胤面前深深拜倒,口称:“臣妾费氏谢主隆恩!”赵匡胤只闻到一阵香风扑鼻,耳中一片莺语百转,眼前的人儿美艳不可言说,让看惯百花的赵匡胤也一时失神了。

费贵妃半天没有听到皇帝说话,不免疑惑,抬起低垂的眼睛悄悄看了一眼,却见赵匡胤正盯着自己发呆,不禁面色绯红,更显得娇艳无比。赵匡胤看她眼波流转,勾魂摄魄,更加痴迷,在近侍的提醒下才回过神来,忙掩饰着自己的失神,命其退下。

等到孟昶家眷离宫而去,赵匡胤的心中更加惦念费贵妃,她的姿态、声音,还有那临走的一瞟,让赵匡胤魂牵梦萦。七天之后,原本健康的孟昶忽然暴毙而亡。

背负着去国离家的伤痛来到开封,每天都沉浸在丧国之恨中的费贵妃眼见孟昶忽然离世,更加悲痛难禁。好在赵匡胤非常体贴,命人好生安葬了孟昶,又赐给他的家人很多财物,以安养生息。

得到如此重赏,费贵妃自然又要进宫谢恩。这一次她身披缟素,更显得明眸皓齿。赵匡胤也顾不得什么君臣之仪,便命其留下来陪自己喝酒。费贵妃身不由己,也只能婉转从命了。

赵匡胤对费贵妃说:“我早就听说花蕊夫人不仅美艳无双,而且是一个才女,诗词歌赋样样出众。不如就在席间作诗一首,也让我领教一下。”

费贵妃依旨,命人拿上纸笔,便在席间作词一首:“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词中全是离开蜀国之后的哀愁,以清丽的笔调写出了自己的哀怨和对于丧国的无奈。

赵匡胤听后却不以为忤,笑着说:“蜀国被灭,全是因为孟昶不思进取,让大好的河山拱手让人。别人都说他沉迷酒色,我也一直认为他是酒色误国。直到今天见到你,才知道他不沉迷也难啊!”

费贵妃却并不理会,只是说:“臣妾这里还有一首诗要献给陛下。”说着,又执笔写下一首七绝:“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赵匡胤一见,大为惊异,不禁赞叹她才思敏捷,更被她诗中气象所震撼,便问她:“按照你的意思,丧国并不是你的原因?”

费贵妃正色道:“国家大任,都在君主的手中掌控;美色只不过是君王面前的一杯酒,君王要饮,何人能够阻拦?但国灭之后,却将责任都推给无缚鸡之力的女人,这又怎么算是君子所为呢?”

此前如果只是贪恋费贵妃的美色的话,此时的赵匡胤已经对费贵妃心生敬意,遍思后宫佳丽,竟无一人能够比得上眼前这位奇女子,心中的爱慕也更盛,不久之后便将其封为贵妃。

花蕊夫人的艳名既然广为传播,知道她的自然也不止一两个人,现在她被封为贵妃,引起了朝臣们不小的议论,其中赵光义的反应尤其大。他来觐见赵匡胤,力劝他废掉费贵妃:“自古以来美色误国的事已经不少了,这个费氏已经让蜀国覆亡了,现在却又被收进大宋的后宫,难道陛下就不怕她再祸害大宋的江山吗?”

赵匡胤说:“大宋的江山是否稳固,不是一个弱女子可以决定的。”

赵光义激动地说:“红颜祸水,会让陛下疏于朝政,久而久之荒废了国家大事,难道这还不算误国吗?”

对于这些劝诫,赵匡胤丝毫不为所动,笑着说:“如果我一直这么勤政爱民,那么费贵妃是不是也算对大宋江山有功呢?”说完,便拂袖而去。

赵匡胤对于皇弟这么激烈的反对,一直认为他是为了让自己不要沉湎于其中。其实赵光义对于花蕊夫人也是非常爱慕,早在她进宫谢恩之时惊鸿一瞥,便难以忘怀,现在看到赵匡胤专美于前,难免让他百爪挠心。虽然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力谏赵匡胤废黜她,但赵匡胤一点都听不进去,他也只好作罢。但这种爱慕却一直埋藏在他的心中,直到兄弟二人的矛盾逐渐升级,而赵匡胤因生疮致病时才露出了端倪。

因储君的问题而和赵匡胤逐渐不和之后,赵光义也在寻找机会和他亲近,以免赵匡胤更加信任赵德昭。恰巧赵匡胤生病,他便积极地进宫探视。两人谈了一会儿,赵匡胤觉得困乏,便想去睡一会儿,赵光义等他睡了之后也正好告退。

来到外厅的赵光义刚想离去,忽然听到一阵环佩叮当,内侍进来禀报说费贵妃来探视皇上了。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赵光义怎能错过,便一个人坐在那里等着费贵妃进来。

费贵妃进门一看,皇帝不在,只有晋王一个人正在饮茶,便急忙告退。赵光义却站起来说:“费贵妃既然来了,又何必急着走?陛下只是小睡一会儿,马上就会醒来,不如你就在这里等一会儿吧。”

费贵妃已经从赵光义看她时灼灼的眼神中看出他的不怀好意,忙说:“臣妾留在这里多有不便,还是过会儿等陛下醒来,我再来拜见吧。”说着,便急匆匆要离开。

赵光义却上前一步扯住她的衣袖,轻浮地说:“我久闻贵妃号称‘花蕊夫人’,堪比花王牡丹,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如果能和你共饮一杯,那便是了无遗憾了,不知道能不能有这个荣幸呢?”

费贵妃眼见晋王居然有此无赖之举,又羞又气,两颊通红,而两侧的侍从哪敢得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