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南明朝那些事儿-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沉思半晌后,他用凝重的笔调,先给郑成功回了一封长信。
  信上他强调了“君命不俟驾,宁敢迟迟吾行哉?”的忠臣行事原则,并直截了当指出“当今之急务,应全力会师新会,收复广东”。
  长信发出后,唯恐话未说尽的李定国,又给郑成功,加写了一封意辞恳切的短笺,指出“圣跸艰危,不言而喻,请贵爵出兵相应,若出兵晚于10月15日(注意这个日期),则无济于事也!”
  因有被对方“放过一次鸽子”的惨痛教训,所以在长信短笺发出后,放不下心来的李定国,只得扶病南下,亲自指挥新会战役。
  他先派陈奇策率所部水师进入西江,攻占江门(今江门市),击毙清广东水师总兵盖一鹏。
  这样一来,明军既控制了广州的出海口,又切断了广州同新会之间的通道。
  江门一失,广州便有了一种刀架背脖的冷嗖嗖之感,尚可喜、耿继茂见无法再做缩头乌皂,只得手拉手地领着军队,在9月12日赶到江门,大力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御。
  但鉴于定国兄过于生猛,两王也不敢继续向前推进,只得呆在江门,一面对着李定国虚张声势,一面对着清廷求助请援!
  这就让新会的清军,陷入了特别“孤苦无依”的悲惨境地。
  但铁了心与李定国对抗到底的守军,早已将全城居民的生死,置之度外;而将自已的生死,放之“肚”内。完全采取了“城存民亡”的野蛮守城法。
  军粮吃光了,就吃民粮;民粮吃光了,就吃“民人”;“民人”吃光了,就吃“名人”。
  连新会举人莫芝莲、贡生李龄昌、生员余浩、鲁鳌等社会知名人士,都成了守军的“砧上肉、腹中食”。
  恶莫大焉!
  而在城外,明军中也出现了大规模的疫情,非战斗死亡人数,急剧攀升,士气大受影响。
  攻守双方的战力,在12月来临之际,已经到了极限!
  就在这时,清廷派出的满汉援军,终于在清靖南将军朱马喇的率领下,姗姗而至!
  清军到达后,尚耿两藩王的军队,终于敢“狗仗狗势”。在12月14日这天,向李定国的明军,发动了总攻。
  经过四天四夜的决战,明军全线崩溃,“戈甲弃载道,死者无算,亡十三象”。
  持续半年的新会会战,最终以南明的失败而告终!
  会战失败后,清军趁胜追击,李定国被迫撤回广西。广东光复的各州县,转而复失;广东起义的义师,转而复败。
  撤出广东时,沿途六七十万,不甘心做“亡国奴”的百姓,跟随明军一起撤退。
  望着绵延百里的难民队伍,曾经有“一匡天下”志向的李定国,想着两攻广东,两次惨败,不禁悲从中来,放声大哭!
  会战失败
  就在新会会战吃紧之际,郑成功同志终于出兵了。
  他每一次“履约”的背后,都有其“别具一格”的目的,这次也不例外。
  在和谈中,饱尝甜头的郑成功,对清廷要价,越来越高。
  在地盘上,他的要求,已由驻军漳州、潮州、惠州、泉州四府,提高到驻军全福建及浙江的温州、台州、宁波、绍兴、处州五府。
  甚至,他还提出一项让清廷“极其恼火”的条件——参照朝鲜模式,他和他的官员和军队,对清只称臣,不剃发!
  为让在谈判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郑成功考虑再三后,“煞有其事”地派出军队,开赴广东,淮备通过搞一次“武装游行”,向清廷来一个“精神恐吓”。
  既然出兵是一个“形象动作”,那就得派一个颇为特殊的人员,来作统帅。
  这个特殊统帅,就是“内战内行”的林察同志。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年领着绍武军,打败永历军的,就是这位爷!
  用这样一个有“特别前科”的人作“一把手”,郑成功之心,可谓良苦。
  深谙郑成功内心世界的林察,在出兵日期上,一推再推,直到10月19日,才扬帆南征。
  在前面,李定国曾一再提醒过郑成功一个日子——10月15日。
  为什么李定国对这个日子,分外敏感?
  这是因为在这天后,海面上将由刮北风转为刮南风,这在明末的帆船时代,将使南行船只的航行速度,大打折扣。
  林察的舰队,就在这种南风的逆向吹拂下,走走停停、磨磨蹭蹭,直到11月19日,才到达南澳。
  在南澳休整七天后,林察才向内河转进,终于在新会决战开始的12月14日,在大鹏所与陈奇策率领的一支水师,胜利会师。
  他们会师的地点,距新会不过100多公里,如果以急行军的速度向前推进,完全可以朝发而午至!
  如果这支三万人的生军力投入战场,战争究竟鹿死谁手,尚末可知?
  但就像161年后的滑铁卢战役中,法军将军格鲁希一样,决战当口,林察却“不可思议”地停下来,而且一停就是数日。
  胜利的机会,就在这样的停留中,不可逆转地逝去了。由卝纹卝人卝书卝屋卝整卝理
  得知李定国战败西撤的信息后,林察急速撤至海上,防止与清军“亲密接触”。
  在碧波荡漾的海上,郑军不战不进地呆了数月后,最终在1655年5月,返回厦门。
  在返回厦门后,林察因“勤王入援,逗留观望而回”,受到郑成功降级处分,结果仅此而已!
  就在李定国战败西撤时,清廷以郑成功“词语悖妄、肆无忌惮”为由,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终止与郑成功一切和谈,即时发兵扑剿。”
  接着,顺冶帝任命郑亲王济尔哈朗世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固山贝子吴达海,固山额真噶达辉等,统兵赶赴福建,发誓要将“屡抗天命”的郑成功,赶到海里喂鱼。
  既然要打仗了,作为谈判工具的郑芝龙,顿时就成了废物一个。
  不久,顺治帝应大清广大“监察干部”(御史)的强烈要求,将郑芝龙及其在京家属,全部下牢。
  郑氏父子如何痛定思痛,不是本文关心的事情。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且看抗清的另一支生力军(我们姑且称其为第三方面军),在孙可望的领导下,于此次生死大会战中,如何表现?
  虽然孙可望早与永历帝貌合神离,但在“东进讨清”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两者却是不谋而合的。
  自打宝庆失败,明清战场陷入僵局后,孙可望同志,就非常渴望在抗清战场上再创辉煌,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威信,让自己离皇帝的宝座,更近些。
  但孙可望知道自己的水平是“官场得意,战场失意”,如果此次挂帅出征,难免又有被失败“撞伤”的可能。
  自己不能挂帅,选谁呢?
  李定国已和自己分道扬镳了,无法用;冯双礼、白文选非独当一面之才,不能用。
  思来想去,孙可望又想起了因保宁战败,被自已一脚踢到昆明“闭门思过”的三弟——刘文秀。
  很“豁达大度”的孙可望,转而以永历帝的名义,封刘文秀为“大招讨”(相当于督师),令其“都督诸军,出师东伐”。
  而此时的刘文秀,在干什么呢?
  被“废置”的两年来,刘文秀己适应了这种“众鸟高飞尽,孤云独自闲”的恬淡生活,整日里,他闭门不出,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已读书及教子读书上。
  从高高的庙堂跌落到平凡的人间后,他开始与寻常百姓,有了密切的接触。
  在昆明,关于孙可望思谋取代永历帝,建立“后明朝”的传言,正风生水起,越传越广。
  虽然版本众多,说法不一,但百姓们一提出此事时,总爱用一个简单明快的字眼,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
  这个字眼,就是——“呸”!
  一个小小的“呸”字,可以看出民众不讲自明的政治倾向。
  可望兄,你听见了吗?你明白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以他对孙可望多年的了解,这位大哥有倔强的个性和偏执的人格,自己看准了的事情,不达目的,死不罢休。
  那么,接下来,也许就是民心顿失、刀光剑影、血流成河、功败垂成。
  一边是“民意”,一边是“亲情”,每思于此,就让他心乱如麻、不寒而颤!
  为寻求解脱,他迷上了学道,想从这“生死混淆、虚无飘渺”的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寄托。
  当诏令传到他面前时,一身素袍的他,正准备入鸡足山专门学道。
  堂而皇之的圣旨,把他从逃往虚幻世界的道路上,又拉回了现实人间。
  但他知道,这圣旨来自何方,出自何人,意犹何为?
  一想到孙可望那张“帝欲自为”的丑恶嘴脸,实不想为孙可望作嫁衣的他,便心冷如冰!
  但再想到“百二秦关,尽陷胡尘;万千遗民,泪望王师”,他又心如滚汤,热血澎湃。
  一番“去留两俳徊”后,刘文秀终于打点行装,踌躇北上。
  在春暖花开的1654年4月,刘文秀同志,终于到达孙可望行营的所在地——贵阳。
  孙可望很给刘文秀面子,不但带着文武百官,为其举行了隆重的郊迎仪式,而且还举办了盛大的接风宴会。
  刘文秀却很不给孙可望面子,在接风宴会上,大发厥词,讲什么“皇上犹如佛菩萨,我辈犹如大和尚,需扮好各自角色,方能故敌制胜,恢复中原。”
  为此,孙可望曾一度想再次“拿下”刘文秀,但想到无人可替,只得悻悻作罢!
  但为防止刘文秀给他背后再搞小动作,在离黔前,他给自己的“嫡系”将领都做了“秘密训话”,要求他们对刘大招讨的军令,要区别对待,不能搞无原则服从。
  安排好这一切,孙可望这才放心地踏上返回昆明的路途。
  一路上,孙可望还不忘时不时地,给自己增添点“祥瑞”材料。
  在经过黄果树大瀑布时,兴致甚高的他,就专门写了《望水亭记》,现摘录如下:甲午(1654)夏,驻跸旧亭,临观赞赏,俄而(不一会儿)潭水且涌数丈,势若钱塘怒潮,喷云散雾,左右惊视,良久乃平。或曰:此神犀之效灵徵异也。爰(于是)命所司(当地官员)选胜为亭,以备临眺。亭成而胜益著,因记诸石,以纪厥异云。又题其石壁曰“雪映川霞”。
  就像刘邦吹牛自已斩蛇是杀了白帝的儿子,洪秀全胡侃自已昏睡是在去见上帝,在这篇游记中,孙可望则在惊叹他看见到了神犀,别有用心地自己为自已搞了一场新的“造神运动”。
  但刘文秀可不管孙可望搞的这些“八卦”,随着孙的离去,刘文秀马上在军中,开始了大规模的“思想整风运动”。
  他借口诸将现在威勇有余,忠谋不足,特印制了《百将传》,下发全军,组织将士们进行了认真细致地学习、讨论,还请当地文儒们,到军营进行了专题授课。
  不知不觉中,忠君爱国的观念,在这支军队萌芽生根!
  在返回云南后,孙刘商定的作战计划是:即在本年八月,由湘江出长江,同张名振等会师,夺取江南。
  而在当时明清对峙的湖南战场上,形势也是非常有利于明军举行大反攻的。
  清朝方面,被战争拖得精疲力竭的屯齐,已经率所部满军北返;初来乍到的洪承畴,手头仅有一万多“精兵”,正被湖南大大小小的起义,搞得焦头烂额。
  南眀方面,张名振率的二万“大明海军”,已进入长江;广东的新会战役,也正打得热火朝天。这两者正一北一南地拖住了清军的后腿,如果再进军给予其致命的一击,则整个明清战场,形势将会为之一变。
  但在这时,刘文秀却止步不前了!
  止步不前的原因,主要来自内部,这就是孙可望在返回昆明后,在一批批“民意代表”的拥护下,积极组织“筹委会”,迅速加快了正式登基称帝的步伐。
  这自然引起了相当多忠于明室官员的不满,无形之中,便形成了以刘文秀为首的“拥明派”,和以孙可望为首的“去明派”的斗争。
  内部的“政治斗争”取代“军事斗争”,成为南明国内的头等大事。
  在纷纷攘攘、明争暗战中斗了十个月后,孙可望的“去明称帝”的计划,被无限期地迟滞了。
  但与之一起被迟滞的,还有南明取胜的机会。
  在这十个月中,清朝方面,却在洪承畴接二连三的“苦苦哀求”下,顺治帝只得再次抽调出一支生力军,让固山额真、宁南靖寇大将军陈泰(满族)率领,前往湖南湖北协助镇守。
  另外,还有咱们前面提到过的,清军已取得广东新会会战的胜利,清方来自东南方向的压力,已大为减轻。
  也就是说,在1655年春,当南明内部斗争暂时“尘埃落定”,刘文秀决定正式发起“东伐”战役时,他面前的形势,已变得很不乐观。
  四月,在刘文秀的指挥下,南明大将卢明臣、冯双礼等部的马步兵丁六万、象四十余只,己在湖南辰州集结完毕,准备向清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刘文秀筹划的这次军事行动,共三步走。
  第一步:攻占常德,切断洞庭湖西面面向长江的通道;第二步:收复长沙、衡阳、岳州,完全控制长江的湖南段航线;第三步:与张名振部会师后,进攻武昌,打开抗清战争的新局面。
  为保证第一步——攻占常德的计划,能如期实现,刘文秀采取了水陆并进的方针。即卢明臣率水军乘船由沅江进发,他率马步兵从陆上挺进。
  但常德战役的失败,就坏在这“水陆并进”上。
  因为这时候,长江流域已进入了梅雨季节,连日降雨,江水猛涨,道路泥泞。
  在这种气侯下行军,对水军造成的麻烦,不是很大,怛对陆军而言,可就大下了。
  刘文秀带领的马步兵常被洪水滞留,行动速度大受影响,根本无法做到同卢明臣的水军同期抵达。
  而卢明臣统领的水军,却借着猛涨的江水,轻舟直过万重山,4月17日即到达桃源,并攻克该县。
  在桃源短暂休整后,卢明臣率水军继续前进,直趋常德。
  而此时常德的防御,早在5月10日,就得到“全面强化”。
  统帅常德守军的,是大清军政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苏克萨哈(日后康熙朝的四大辅政大臣之一)。
  在具体的作战方式上,苏克萨哈决定向曾经的老对手李定国同志虚心学习,不搞被动防御,而是——且看下文!
  5月23日深夜,准备夜袭常德的卢明臣部,刚到城下,就昏头涨脑地钻进了苏克萨哈精心设计好的埋伏圈。
  激战到次日中午,没有得到陆军支援,且又被围起来狠扁的南明水军,几乎全部覆灭,主帅卢明臣同志,也不幸以身殉职。
  清军在常德获胜后,再接再厉,趁胜加强了辰州方面的防务。
  刘文秀见状,认为事已不可为,便将军队撤回贵州,以图再举。
  本已对刘文秀不满的孙可望,根本不打算再给其“东山再起”的机会。闻此兵败,马上再次解除了其兵权,赶回昆明“闲住”。
  孙可望集团这边的“迟滞不达”,到最后又不了了之,可苦了在长江中“遥望南天,翘首企盼”的张名振。
  就在李定国刚刚挺进广东前夕,张名振已领着他的“大明海军”,开始了艰难的长江之役!
  战役之始,正为缺少引路人而寝食难安的张名振,却意外地得到了“好向导”。
  这个“好向导”就是“大明智慧之神”刘伯温的后裔——刘孔昭。
  在前面讲的南明朝那些事中,刘孔昭绝对够得上一个标准的“跳梁小丑”。
  在弘光朝的名利场中,这个“小丑”不停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以自己无与伦比的滑稽表演,为我们的故事增添了许多浓烈的悲喜色彩。
  但真实的历史,就是如此地立体和丰富,在南明已快成为一抹夕阳的时候,孔昭同志却像一个追日的夸父,带着儿子,穿越生死封锁线,自觉自愿地跑到张名振军中效力。
  1654年1月17日,张名振、刘孔昭、张煌言率领“大明海军”分批进入长江,冲过狼山、福山、江阴、清江等清军江防汛地,四天后即到达离京口(即镇江)只有“一水间”的瓜洲。
  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的张名振,终于在镇江金山发起了首次登陆战,并一举成功。
  “脱手斩得小楼兰”后,张名振与刘孔昭、张煌言登临镇汇金山寺,在这曾经发生过梁红玉擂鼓战金兵的地方,三人眺望浩瀚长江,遥祭苍茫孝陵,不禁泪下沾襟。
  两百多年前,洪武爷在此挥师北伐、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何等雄壮!
  两百多年后,胡虏再来,中原沦陷、神州陆沉,又何等悲凉!
  在万千感慨中,张名振挥毫泼墨,写下了《接济秦藩师泊金山遥拜孝陵有感而赋》。
  “十年横海一孤臣,佳气钟山望里真。鹑首义旗方出楚,燕云羽檄已通闽。王师桴鼓心肝噎,父老壶浆涕泪亲。南望孝陵兵缟素,会看大纛祃龙津。”
  张名振等在金山停留数日,以待上游“秦藩”出兵会师的消息,无奈杳如黄鹤。
  而清江南总督马国柱所派的各路援军,正急匆匆地向这边赶来。
  见军队孤悬江中,久留不宜,张名振只得挥师东下。
  东下途中,在扬州府属的吕四场,张名振率军再次发起登陆战,击败了防守清军、缴获了大批物资。
  尔后,从容返回崇明岛休整一个月后,在3月29日,张名振再次率部,二进长江。
  这一次,他带来的兵更多,光运兵船就达六百多艘;西进的地域也更深,直达了距南京仅数公里的仪真。
  但和第一次一样,他仍设有见到“秦藩”的一兵一卒。
  对“秦藩”感到隐隐约约的失望后,返回崇明的张名振,转而把希望寄托在国姓爷郑成功的身上。
  5月18日,张名振带着少数军队南下,先到温州买米七船。
  然后他南下闽海,到厦门面见郑成功,要求其提供兵员、火药、器械等方面的支持。
  在谈判中已经悟出“战与和”关系的郑成功,为了以战促和,对张名振的“有理要求”,没有拒绝。
  他派大将陈辉统水兵五千、陆兵一万、大船近百艘随之北上,这让张名振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但笑容并没有持续多久!
  在船队起航后,陈辉便在其船上升起大纛,俨然以主帅自居。
  见状,名振同志便要求其降下大纛,陈辉执意不从,两人因此于濠头分裂。
  分裂后,陈辉率所部南下,独自行动,让张名振再次成为孤军独旅!
  十二月,张名振、张煌言等率所部战船四百艘,第三次进入长江。
  此次,比前两次又深入一步,十八日即到达南京上元县境的朱家嘴,焚掳了多艘江西粮船。
  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张名振的“大明海军”,在江苏、安徽的长江江面上走走停停、往来穿梭,不断探听着“秦藩”军队的消息。
  直到粮食无法补给后,张名振才茫然若失地退出长江。
  常德、长冮之役在悄无声息中落幕,标志着南明在这场生死大角逐中,将无缘再创东晋淝水之战,南宋釆石之战的胜利辉煌了。
  历史是大方的,也是小气的,机会一旦错过,将来的“卷案下课”,不可避免。
  在这场横跨东西、纵跃南北的大会战中,南明,更象一辆五马拉的大车。李定国、张名振一心一意,郑成功三心二意,孙可望别有心意,刘文秀有心无意,各有各想,各出各力!
  相反,对立面的清朝,倒是同心协力,步调一致,故终在这次大会战中,迎风向雨,笑傲江湖!
  在本章的最后,让我再来交待一下两位会战重要参予者的人生归宿吧!
  张名振,在退出长江后,为寻找落脚点,再一次占领舟山群岛。
  但让他大失所望的是,此时的舟山,早已是人去岛空。居民不是被万恶的清政府屠杀,就是强制内迁,偌大的岛上,仅剩六户人家。
  气急怨恨加上奔波劳碌,张名振一病不起,不久便在灰心失望中,黯然辞世。
  他死后,部下由张煌言统领,继续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
  钱谦益,在得到姚志卓飞报后,与夫人柳如是一同慷慨解囊,秘密在山区组织起一支五百人的抗清武装。
  在得知张各振进入长江时,这支武装即在姚志卓的率领下,穿山越水,投身其间,为之联络引路、筹备粮草……
  当会战失败,一切抱负无法施展中时,钱谦益剩下的,只有书宅私和书本。
  他一面痛定思痛,在书本中抒发无尽的悔恨与故国情思;一面校勘群书,保存传统文化中点点菁华。
  1664年(康熙三年),钱谦益病故,享年八十二岁。
  150年后,从国家绝密资科知悉钱谦益“首鼠两端”的乾隆帝,勃然大怒,点名将这位文化大师列入《贰臣传》的乙编,并做诗挖苦他“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还嗤之为“有才无形之人”,下令在全国封杀其所有著作。
  即使在修集大成的《四库全书》时,钱谦益的著作,也被排斥在外,书中凡涉及钱谦益名字者,或改或删。
  直到在全国人民前,彻底揭露出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