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备可以安稳地留在曹操帐下,如同后来的张绣一样,在曹操的手下当个崇官,而关羽和张飞也可能像贾诩一样受到曹操重用,在将来的曹魏政权中飞黄腾达。

然而三十九岁的刘备却并不这么想,他不愿意就这样停下脚步。他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帝国的核心,见识到了真正的权势。此刻他野心勃勃,壮志灼燃,内心真正想要的,正是曹操屁股底下的那个位置。

至于曹操,这个讨厌的绊脚石,自然是非死不可。

三流阴谋

当然,刘备杀曹操的动机,可能并非单纯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也可能是真心要为民除害,为数十万无辜惨死的徐州子民报仇;抑或他确实收到了汉献帝用血泪写成的衣带诏,凭着忠诚,为国除贼。

但无论抱着何种动机,刘备进入许县的同时,也一脚踩进了这场政治风暴的核心。

而掀起这场风暴的不是别人,正是将军位排行天下第三的董承。他同时也是汉献帝的老丈人,东汉王朝倒数第三位外戚,他手握汉献帝亲笔所写的衣带诏,串联朝中零星势力,意图刺曹。

以后事的发展来看,刘备与董承共盟刺曹,实在是他继收容吕布之后的又一个重大失误。

并不是说刘备不该背叛,或是曹操不该杀,而是刘备选错了合作对象。如果他仔细读过董承的履历,就应该知道,和董承这种这种蹩脚的阴谋家合作刺杀曹操,这就好比拉着个二百五跑到赌场里玩梭哈,自己本来就不是曹操对手,还要承担一加一小于一的严重后果。

《三国演义》为了反衬出曹操的奸恶,将董承描写成一副公忠体国的形象,然而历史上真实的董承绝没有这么高尚的情操。

首先是董承的出身便有争议。裴松之认为董承是汉灵帝之母董太后的侄儿。换言之,董承即汉献帝表舅,和董太后一样为冀州河间人。

另一说则认为董承和董旻、董璜一样,是董卓的兄弟或者侄儿。也就是说,董承应该是陇西临洮人。笔者以董承为牛辅部曲出身的记载来看,比较倾向于董承和董卓有亲戚关系,应该是那种比较疏远的血亲,但还不至于八竿子打不着。

牛辅是董卓的女婿,他所直辖的部队应该是西凉军的主力,后来的“西凉四天王”其中的三人——李傕、郭汜与张济,早期都仅是牛辅帐下的校尉。董卓被吕布、王允所杀后,牛辅首先带头反抗,却遭左右亲信刺杀,李傕、郭汜、张济等便跃至第一线,在贾诩的鼓动下攻下长安,杀死王允,驱逐吕布,掌控了朝廷,进入了帝国的权力核心。

当时大概因为董承辈分太低,还进不了决策圈,只被封了一个杂号的安集将军,默默培植自己的势力。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西凉四天王”开始窝里斗,先是李傕与郭汜联手杀了樊稠,接着两人又翻脸,一个挟持着天子,一个挟持着百官,在长安城中杀得不亦乐乎。直到张济从东方的陕县过来调解,郭、李二人这才勉强罢兵。

汉献帝逮住这个短暂的和平间歇,表示希望东还洛阳,这时几个二线的西凉军阀趁势站出来,宣誓愿鞍前马后随侍圣上。于是“天子还乡护卫团”就这么成立了,挑头的是后将军杨定、兴义将军杨奉,还有安集将军董承。

然而这些还乡团的成员也只不过是小一号的李傕、郭汜之流。他们首先东行来到华阴,当地的军阀段煨同样是董卓旧部,在董卓当政时期被封中郎将,地位比杨定、董承等还高出一阶。对于天子,段煨展现出了西凉军阀中少有的尊重,妥善提供献帝与随行官员的饮食物资。

但还乡团团长杨定却记挂着与段煨的旧仇,联合董承发兵攻打段煨,结果留在长安的李傕、郭汜知道情况不妙,便合兵来救段煨。

说杨定等人是小一号的李傕和郭汜,那是抬举他。一听到李、郭二人出兵的消息,他吓得连军队都不要了,独自跑到终南山(是落草,不是当道士),剩下杨奉、董承带着天子向东逃亡。在十二月的寒冬,一行人来到黄河南岸的弘农,进入了张济的地盘。

张济是促成献帝东行的大功臣,他当时被封为骠骑将军,也算是位高权重,然而西凉军阀内部遗传的“不搞内斗就会死”的症候一旦发作起来,所谓的“辈分”或“官阶”简直连屁都不如。

杨奉、董承一到弘农,很快便与张济闹翻,张济于是回过头与李傕、郭汜联手,三大天王合兵于黄河岸边的东涧,大破还乡团部队。朝廷士兵百官死伤惨重,皇家仪典也全部丧失,汉献帝狼狈逃到小县曹阳,身旁随行护卫已所剩无几,眼看着就要再次成为郭、李的脔肉。

就在这当口,一股神秘的力量忽然冒出来,挽救了这位窝囊的皇帝。

发起这次“救援行动”的关键人物是杨奉,他并非正统西凉军出身,而是山西民变军白波集团的统帅。当年董卓派牛辅讨伐白波军不能取胜,便改以招安的方式,将杨奉纳入麾下。

此时还乡团所在的弘农郡,与白波残部所在的河东郡仅一河之隔,于是杨奉一面假意与李、郭和谈,另一方面则紧急招来白波帅韩暹、李乐等人的部队。结果西凉军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被白波军击破,杨奉趁机带着汉献帝渡过黄河,进入河内郡,在河内太守张杨的支持下,总算是安稳地过了个年。谁想到年刚一过完,还乡团成员再次陷入内斗,董承与杨奉、韩暹在别人家里直接开战,双方混战了近半年,后来在汉献帝的调停下才勉强和解,由张杨先导,两军殿后,护送献帝南下洛阳。

兴平元年七月,汉献帝总算是回到残破不堪的洛阳城,结束了他将近一年的屈辱之旅。

董承大斗小斗了一整年,终于推开了卡住他上位的家伙,坐上最接近皇帝的位置。他受封为卫将军,负责宿守洛阳附近关卡。当时曹操曾派曹洪前往洛阳输诚,董承固守关卡拒不放行。

估计也就在这个时候,董承将自己的女儿献给了汉献帝,希望靠着这道裙带,将自己拉到梁冀、何进等外戚前辈一般的高度。

不过天不从人愿,没过多久,董承就发现自己根本压制不住杨奉、韩暹的白波势力,半途杀出的韩暹竟然被任命为大将军,杨奉则当上了车骑将军,位阶都在董承之上。无奈,董承只好祭出看家法宝——“拉一个打一个”策略,主动邀请曹操进兵洛阳。

读到这儿,列位是否觉得眼熟?

没错,当年汉少帝刘辩的舅舅、大将军何进听信了袁绍的忽悠,竟然招董卓入京,企图迫使自己的妹妹、当时的何太后交出宦官集团,没想到自己反而成了砧板上的肉,导致后来的董卓乱政,汉帝国最终走向崩溃。

董承邀请曹操进入洛阳这一举动,显然与他的前辈何进邀请董卓入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曹操绝不是小一号的董卓,各方面的素质都比董卓强上N倍。最重要的是,曹操拥有更大的野心及更强的手段。

在董承的配合下,曹操顺利入主中央,并击败韩暹与杨奉,将献帝移到许县。曹操自任司空兼代理车骑将军,董承则多了一个列侯的头衔。

这一来,董承终于排除了异己,到达了权力的巅峰。这看起来似乎是个令人满意的结果,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他虽然踢开了两颗绊脚石,却搬来了一块更大的石头。

曹操和之前董承所面对的西凉或白波军阀是完全不同级别的对手。他不只拥有兵力,更有政治与管理的手腕,借助颍川大族的支持和成功的屯田政策,曹操掌握中央的力道远远超出了董承的想象。

董承这下子傻眼了:刚走了个孙悟空,又来了个六耳猴?为了不让先前的辛苦化为流水,他决定再搞一次政变,这一次,为了不再重蹈覆辙,他要找一个能够控制的帮手。

地球人都知道,这个帮手便是刘备。

董承和刘备究竟是什么时候搭上的,史料无载,所以我们不得而知。笔者猜测刘备大概是在进入许都前便已经得到了董承的邀请,至少已向对方表达过“不会倒向曹操一边”的态度。

如前所述,于公元196年年底到公元198年之间,刘备受曹操之命驻于小沛,而董承当时则以卫将军的身份奉命对抗袁术,因此不排除两人在沛国、汝南一带曾有接触,也坦露了彼此的心迹。

除了刘备之外,董承的阴谋名单内还包括了长水校尉种辑、偏将军王子服、将军吴兰、议郎吴朔等人,其中除了种辑曾和荀攸合谋刺杀董卓以外,其他几位老兄都是未见史料之辈,这个阴谋小团体的整体素质由此可见一斑。

当初董承在说服王子服加入政变行列时,曾清楚地告诉他:“当年吕不韦投资子楚最终位极人臣,此人便是阁下和我今天的榜样啊!”

以吕不韦自居,充分暴露了董承的野心——他的“反曹政变”不是为了所谓匡扶汉室或者天下黎民,而是为了实现他自己的政治野心。你能说这样的人“公忠体国”吗?

不过,董承与吕不韦的水准差得不是一星半点,这场刺曹大戏连开场锣都没来得及敲响,便落得个惨败收场。

青梅煮酒

以时间来看,这场刺曹大戏最晚应该发生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三月,也就是曹操讨伐吕布之后不久,便已经开始策划了。但直到隔年正月阴谋败亡,期间将近一年的时间,董承在许县中都没有任何动作,反倒是后来才加入的刘备稍有一番作为。

董承之所以迟迟不动手,原因其实很简单:曹操很忙。

来自河北袁绍的压力在建安四年上半年突显沉重。首先是二月,河内太守张杨被部将杨丑所杀,杨丑的部将圭固再杀杨丑,率众投降了袁绍,使袁绍的势力进入到司州河内郡。

三月,袁绍与公孙瓒持续了八年的缠斗终于落幕,在公孙瓒准备反攻时,袁绍部将抢先一步砍下了他的脑袋,宣告了幽州势力的瓦解(不知刘备在许县听到这一消息时,是否暗暗为他这位大哥掉几滴泪)。袁绍以其长子袁谭镇守青州,次子袁熙镇守幽州,幼子袁尚镇守冀州,外甥高干镇守并州,正式成为盘踞四州、兵甲数十万的超级军阀,并开始制定攻打许都的作战计划。

为了应付这个庞然大物,曹操几乎大半的时间都在黄河南岸进行部署。他在二月时回到他原先的大本营——兖州中部的昌邑,四月向西进军临河,派大将曹仁、史涣在射犬(地名,今河南省泌阳县)击败圭固,收复了河内。八月曹操向北进军黎阳,九月返回许都,十二月再进军官渡。

既然目标人物一直行踪不定,那么董承在许都筹备政变筹备得再开心,也是无的放矢。

说来倒也有趣,虽然董承没机会下手,但有个人却有机会,而且机会绝佳,尽管最终没能成功。

这个人便是关羽,时机是在一场官方的围猎活动中。

喜欢读历史或者推理小说的朋友都知道,古代的围猎现场和现代的暴风雨加封闭式山庄一样,同属于谋杀的绝佳场所。数百名全副武装的战士在广阔茂密的山林田野中追逐猎物,某人有个什么闪失,也在情理之中。

刘备便有幸参加了这样一场围猎活动,活动的主办者为曹操,活动地点位于许都郊外的田野林间。

只说高潮部分:

话说刘备和关羽在林中驰骋了大半天,连只兔子都没打到,正埋怨自己运气差,忽然看到前方一骑独行,周围空无一人。这哥俩定睛一看,那人竟是曹操!兔子没等到,却等来一只大老虎,这回可赚大发了!于是刘备跟关羽都屏住了呼吸,关羽缓缓地抽出腰间的环首刀,向曹操背后一指,示意杀人。

虽然历史记载曹操也是颇晓技击之术,但在万人敌关羽的刀下,恐怕还是只有当肉酱的份儿。

关羽一手握住缰绳,一手持大刀,只等刘备点头,就要纵马上前,给曹操来个一刀两断。谁知道刘备想了一阵,竟缓缓地摇了摇头。

“大哥!”关羽当然没有说话,但是脸上纠结的表情却能清楚地表达出他的心情,“千载难逢啊!机不可失啊!”

刘备的表情仍旧冷峻,他按下关羽持刀的手,坚定地摇了摇头。于是,曹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逃过一劫。

事隔多年,在荆州的当阳,刘备被曹操打得差点跳江自杀,领着败军与关羽乘船顺汉水东下,看着眼前渺渺江水,关羽突然一股火上来,抱怨道:“都怪大哥,当年在围猎时,要是听我的,今天就不会搞成这副鸟样了!”

刘备虽然心里郁闷,嘴上却不服软:“我当时也是为了国家才留曹操一命,要是上天有道,让曹操走正路,这难道不是国家的福气吗?”

这是标准的政治语言,刘备既然有心与董承合谋刺曹,怎么还会顾及“天道辅正”之类的理由?裴松之曾一语道破:当时刘备之所以不听关羽劝告,无非是顾忌曹操手下众多,哪来可惜曹操之理?只是因为时过境迁,死无对证,所以就把话说得体面一些,给自己的形象加点分便是。

除以上的“围猎记”之外,关于刘备刺曹还有两个很经典的八卦,分别是“种菜记”与“落箸记”。

先说“种菜记”,出自于吴人胡冲所著的《吴历》。

话说当时许县笼罩在曹操的白色恐怖之中,曹操派秘密警察四处刺探那些有部曲和宾客的官员,动辄找借口杀害。刘备为自保,便命自己的部曲在左将军府内闭门种芜菁,也就是大头菜或包心菜。

曹操的探子看到堂堂左将军和两个中郎将竟然在家务农,马上回去复命,慢半拍的刘备这才发觉自己做了件蠢事,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他赶忙跟关、张说:“我刘备怎么看都不像是个菜农,曹操八成要起疑心,此地不宜久留,早闪为妙!”

于是当天夜里,三人打开后门,留下所有赏赐的衣物,轻装逃离了许县,回到沛县聚兵造反。

以上为“种菜记”。

至于“落箸记”,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青梅煮酒”一节的原型。不过历史上的记载既没有青梅,也没有煮酒,只有掉筷子而已,因此笔者暂且称为“落箸记”。

相较于“种菜记”,这段故事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出自于东晋时蜀人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

根据此书记载,当时刘备已和董承就刺曹达成同盟,但尚未动手,而曹操则命刘备领军截击袁术。

大概就在出征前的饯行酒会上,曹操忽然随兴而发:“天下英雄,只有刘使君你和曹操我两个人而已,袁绍之流不过浮云罢了。”

刘备听完一惊,手上的餐刀与筷子同时掉到桌上(汉朝时吃肉就像我们今天吃牛排,得自己拿刀子切)。当时刚好打了个响雷,刘备于是把话题带开:“圣人说,‘迅雷风烈必变’,真的很有道理,想不到雷震之威可以如此惊人。”

所谓“迅雷风烈必变”出自《论语·乡党》,意思是说:当有雷震疾风这种天气剧变时,我们应该端坐正色,以表示对天地的尊重。

虽然刘备以前不是个好学生,临时掉书袋却是恰到好处。不过敏锐如曹操者却也没那么容易被糊弄过去,他发觉了刘备的不对劲。不过,他的反应并非怀疑对方有天下之志,而是后悔说出刚才那句话。

刘备回去后,曹操派密探前去查看,只见刘备命小厮拔葱,拔不好,刘备拿起棍子就打。

曹操得到这消息后,苦笑道:“看来,这刘大耳朵是没听懂我的意思。”

刘备当晚就率军向东疾行,一到徐州,便立刻杀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兴兵造反。

以上为“落箸记”。

之所以说“种菜记”跟“落箸记”纯属坊间八卦,是因为这些内容都太过于细微,很难说是客观的记载,而且这两段中提到刘备离开许县的原因与方式,和《三国志》上“刘备奉命出征”的官方记载出入很大,越发显示出这两段记载道听途说的性质。

其实除了刘备离开许县一节众说纷纭外,便是曹操要杀刘备一事,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记载。

前面引述曹操和郭嘉讨论是否杀刘备的对话,来自王沉的《魏书》,然而在另一本当代记事《傅子》中情况则正好相反,变成郭嘉建议早点干掉刘备,曹操不愿动手。陈寿在《三国志》中,则记载了程昱建议杀刘,曹操不肯动手。

真相我们虽然不得而知,不过出现这么多相互冲突的记载,说明刘备在许都的日子,在当时是一件很“囧”的政治八卦。尤其是最后,曹操不但莫名其妙放走了刘备,还给他军队,使刘备成为史上唯一生还的刺曹者。这样的事实与曹操精明、狡诈、多疑的形象实在冲突太大,于是那些政论名嘴们便捕风捉影,各式各样的说法也就应运而生了。

陈寿的《三国志》中对“种菜”一事完全不睬,“落箸”一事也只记载了曹操的那句“英雄论”与刘备掉筷子的事,刘备难得引经据典以及拔葱之事都被忽略掉了。

另外,《三国志》上记载的关于上述几起事件的时间顺序与《华阳国志》也不相同。

根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当时尚未与董承合作,是听了曹操那句话后被吓得魂不附体,这才加入了刺曹同盟。之后袁术北上,曹操命刘备督领路昭、朱灵等部,前往徐州截击,恰好袁术病死,刘备便将路、朱遣回,然后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公开举起反曹大旗。

就笔者个人的推测,《华阳国志》的时序比较合理。如果按照《三国志》的记载,董承阴谋刺曹,倒有点类似于在淘宝网上买东西,给刘备几天的试用期,让他仔细斟酌一番,再选择要不要退货(加入)。

不过,《华阳国志》中记载刘备趁夜逃跑一段亦有夸张之嫌,不及《三国志》的官方说法来得合理可信。

剔除掉一些相冲突的传言,有几个片段笔者认为应该较为接近“真相”:

一、曹操说了那句“英雄论”;

二、刘备掉了筷子;

三、曹操派刘备出征。

躲在这三个“真相”背后的,是三个问号:

一、曹操说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二、刘备因为心虚掉了筷子,曹操有没有看出来?

三、曹操怎么会让刘备带兵出征,纵虎归山?

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第十三讲便以“青梅煮酒”为题,讨论了这些疑点。不过在笔者看来,易教授是个标准的曹操控,与在第十二讲“天下归心”中讲到曹操的用人,及第十四讲“天生奇材”中讲到郭嘉相比,“青梅煮酒”这一讲真的是令人大失所望,除了重述《三国演义》上的片段外,所得出的结论就只有“刘备是个英雄”与“曹操当时没那么坏”而已,压根儿就没搔到痒处。

关于这段记载的解释,最传统的看法就是:曹操对刘备已起了戒心,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目的是要试探或恐吓刘备。然而这种看法并不能支持曹操之后力排众议派兵给刘备的行为。

也许事情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复杂。

笔者较直观地认为,曹操之所以对刘备说出那句话,只是因为他爱奉承人,并且把奉承人(为了拉拢)养成了一种习惯。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曹操“甜言蜜语”的功夫算得上是三国之最,中肯点就说人家是“子房”、“亚夫”,夸张点就说“我不爱荆州只爱你”之类的肉麻话。

由此可见,曹操说刘备是天下唯一可与自己比肩的英雄,不过就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曹式恭维罢了。反倒是刘备心中有鬼,一时失态掉了筷子,还东拉西扯,试图遮掩。

曹操或许发现对方误解了自己的意思,但也没多想,搞不好还亲自帮刘备换上一副刀筷也说不定。

换句话说,当时的曹操对于刘备的反意是完全没有意识到的,他的“英雄论”一则可能是诚心的称赞,二则也可能是持续他对刘备的拉拢工作。“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也可以解读为:能拯救这个世界的英雄只有你和我,因此,只要你跟我好好合作,乱世就将结束,这个世界将重归美好。

只是这样正面的解释,并不被刘备或是大多数后世史学家所接受,反而是负面的解释——有你没我——比较有市场。

政治上有很多东西是不能说开的,哪怕是最不会做人的政客,也不会当着政敌的面说“你就是我的敌人”、“一山不容二虎”之类的蠢话,更何况是曹操这种政治精算师呢!

事实上,当时的曹操不但没有对刘备起疑心,对“刺曹联盟”的主谋董承也没有丝毫的怀疑。

就在建安四年三月,袁绍消灭公孙瓒时,曹操将自己所代理的车骑将军一职让给了董承,很明显是要进一步拉拢这些零散的内部势力,避免他们与袁绍相勾结。

然而,令曹操完全没有想到的是,这些看似温驯的家犬,只是将利齿藏在颤动的唇颚之下,只要他稍一露出破绽,这些家犬就会像当年的张邈、陈宫一般,扑上来将他撕扯得体无完肤。

他们想革的,是曹操的命!

不过,这回地狱的使者并没有找上曹操,当然也没有找上刘备,主事者董承不仅能力差,运气也欠佳,而且没有刘备的“泥鳅神功”护体,所以只能为自己的失误赔上一切,包括身家性命。

再见徐州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夏天,袁术的天子之路终于走到了尽头。

在接连被吕布、曹操痛扁之后,袁术已失去了一切,包括一个士族方镇最基本的尊严。

他破产、虚弱,而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