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预言师-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夏初耸了耸肩,就站在旁边看着突厥的领袖和太宗皇上喝着马血,发着一些他们日后都要违背的誓言,郑思睿竖着耳朵恨不得把听到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面,郑思悦看着自己的妹妹满是佩服的神情。房玄龄、高士廉、萧瑀都时不时瞥上夏初一眼。
——————————————————分割线——————————————————
这一章实在是太长了,几乎赶上了之前的三章了,最近几天熬夜实在是太厉害了,对不起,我实在是熬不住了,所以明天准备休息一天。三月PK以来,我已经不间断更新了三十章了,现在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三月PK结束的时候能够更新四十五章。大家给我更多的支持吧!顺便说一下的是,整个故事的第一部分基本上已经结束了,我也要好好对照着看看下一部分怎么写了……
仍然召唤一切能够满足一个作者虚荣心的东西,点击推荐PK票什么的……
第65章 所以说历史一向是骗人的(前篇)
太宗亲自出玄武门,与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骑马径直来到渭水边上,同颉利可汗隔着渭水对语,责备他背弃盟约。突厥大为吃惊,纷纷跳下马来,对着太宗罗列而拜。
一会儿,唐朝各军相继赶到,旗帜与盔甲遮盖了原野。颉利可汗看到执失思力没有回来,而太宗挺身而出,唐军的阵容又很盛大,脸上也浮现出恐惧的神色。太宗指挥各军退出一些地方来结成阵列,自己仍独自留下与颉利可汗交谈,萧瑀认为太宗轻敌,便勒住太宗的坐骑再三劝阻。
太宗说:“朕已经周密地谋划过了,你还不了解其中的用意。突厥之所以胆敢竭尽全国兵力前来,径直抵达京城的郊野,是因为我们国家内部出现了祸难,朕又是新近即位,认为我军不能抵抗防御他们的缘故。如果我军向他们示弱,关闭城门,防守抵御,突厥必然要放纵兵马大规模地劫掠,使我们难以遏制。所以,朕轻装骑马独自前来,是要显示出看不起他们的样子;又向他们大肆炫耀军队的阵容,是要让他们知道我军肯定会出战;朕的行动出于突厥的意料之外,是要让他们失去主张。突厥已经深入到我国疆域中来,肯定怀有戒惧之心。所以,如果我军与他们交战,便能取胜,与他们通好言和,便能够巩固。制服突厥,就看这一行动了。你尽管看着好了。”
当日,颉汗可汗前来请求讲和,得到了太宗的许可。太宗当天返回宫中。乙酉(三十日),又前往城西,宰白马歃血,与颉利可汗在便桥订盟,突厥率领兵马撤退。
萧瑀向太宗请教说:“在突厥没有准备言和的时候,各位将领争先请求出战,陛下没有允许,我等对陛下的做法也感到疑惑不解。不久,突厥果然自动撤退了,奥妙何在?”
太宗说:“朕观察突厥兵马虽然为数众多,但是阵容并不整饬,突厥君臣的意图只是一味贪图财物。当突厥请求讲和的时候,可汗独自留在渭水西岸,他的职位显要的官员都来谒见朕,如果我们将他们灌醉了,再将他们捉拿起来,就势袭击突厥兵马,那形势就如摧毁朽坏的物品一样容易。
朕再让长孙无忌和李靖在豳州埋伏兵力,等待他们前往,假如突厥向回逃奔,前面有埋伏着的兵马阻拦截击,后面有大部队跟踪追击,消灭他们易如反掌。
朕不肯与他们交战,是由于朕即位的时间太短,国家尚未安定,百姓并不富足,暂且应当休息生养,以安抚为务。一经与突厥开战,带来的损失一定很多。突厥在与我们结下深深的怨仇以后,因恐惧而整饬武备,我们便不能够得其所欲如愿以偿了。
所以才决定停战息兵,以金银布帛诱惑他们。他们的欲望得到满足以后,理应自动撤退,心志骄矜,意气怠惰,不再设置军备。然后,我军蓄养军威,窥伺破绽,就能够一举消灭他们。打算有所索取,就要先有所给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你明白了吗?”
萧瑀拜了两拜说:“这不是我所能够想到的啊!”
——《资治通鉴》(白话翻译版)
武德九年中国农历六月四日的时候,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掉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成为了他父亲的唯一继承人,两天之后加封成为皇太子,很快他就逼迫自己的父亲退位,自己登上了皇位。
根据后来编纂的一系列官方的史料来看,他的种种行为都是受了了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以及弟弟齐王李元吉的种种迫害之后不得已的反击的行为。
在史书里面唐太宗的这两位手足都被形容成为妒贤嫉能,擅长阴谋诡计,并且缺乏才能和品行的人,而唐高祖则被描述成为一个软弱易受人摆布的昏聩的老头子。奇书…整理…提供下载他曾经很不明智地企图把自己的帝国分裂成两个部分,分别交给自己的两个儿子治理,帝国的两个中心,长安和洛阳后来确实成为了唐朝的中心,不过他的这个举动往往被后来人取笑。
高祖做过的有记载的另外的蠢事是听了别人的话说是突厥人之所以攻打关中地区是因为长安过于繁华的缘故,如果毁掉长安另立首都的话,突厥人就会放弃南下。我们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和高祖皇帝的头号心腹裴寂是支持迁都的计划的,而这个计划招致了当时的秦王李世民的强烈反对。有研究证明李建成撺掇迁都很大程度上是希望把都城建在洛阳,这个样子就可以借机瓦解掉秦王殿下在洛阳地区的外部势力,裴寂赞成这一点很明显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秦王李世民手下的不少的将领和文官都是出自洛阳王世充的麾下,在平定了洛阳王世充的势力以后,李世民的势力牢牢把持着洛阳及其周边地区,我们能够从资料上面得出的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李世民把在洛阳缴获的所有的战利品分发给了自己的手下,而不是上缴给了朝廷,以至于得罪了希望能够拿到洛阳战役之后缴获的战利品某个后妃的父亲,因此李渊身边的人便说李世民有收买人心的举动等等,虽然这个材料很不翔实,但是很明显反映出了李世民外部势力的强大以及在李唐内部,已经有人对于凭借军功获得了外部支持的李世民起了戒心,这种戒备的心灵在所谓的迁都事件之中得到了反映。
武德九年在李世民登基之后,他面临了很严重的外部侵略,当时的突厥人的两个大可汗——颉利和突利带领着他们的手下联合十万骑兵南下,趁着李唐内部混乱的时候,进犯到了长安附近。
这是一件和严重的事情,突厥人作为北方的游牧少数民族对于中原地区的危害是一直存在的,并且他们对于中原地区的政权的影响也很大。隋末天下大乱的时候,北方不少地方政权的支持者都是突厥人,就连李渊在起兵之后也不得不求的突厥人的支持,并且向突厥人进献钱财和美女布帛等等。
当时的李世民面临的情况是他刚刚杀掉自己的兄弟,逼迫自己的父亲登上了帝位,国家内部还有不满意他,或者是憎恨他的势力存在,一旦他在对付突厥人方面失败了,那么很有可能整个李唐就面临着分裂和崩溃。
第66章 所以说历史一向是骗人的(后篇)
这个时候李世民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发挥出了他的能力,首先他提拔了六个将军(左卫副率侯君集为左卫将军,左虞候段志玄为骁卫将军,副护军薛万彻为右领军将军,右内副率张公谨为右武候将军,右监门率长孙安业为右监门将军,右内副率李客师为领左右军将军。)
这六个将军里面有四个是跟随他多年的老部下(侯君集、段志玄、张公瑾和长孙安业),其中长孙安业还是李世民的夫人长孙无垢的同父异母的哥哥;而李客师是当时的灵州道行军总管李靖的弟弟,可以说是为了拉拢李靖的举动;薛万彻是著名的猛将,同时是太子李建成的部属,是一个纯粹的军人,册封他有安定前太子和齐王系人马的意思在里面。
但是最重要的是李世民借助军队人事的安排把整个长安附近的兵马全部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上,外部的兵马也都几乎在亲秦王系统人的手上。整个国家除了幽州大都督庐江王李瑗企图反叛李世民的统治,被自己的部署右领军将军王君廓杀掉之外,权力的更迭进行得很顺利,等到突厥人的军队开到长安附近的时候,李世民已经完全控制了整个国家。
在军事上,他派遣了他麾下最勇猛的大将之一尉迟敬德带领精锐部队在泾阳和突厥人的前锋交战,打败了他们,并且俘虏了他们的将领,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后面到来的突厥的大军起到了威慑的作用。接着,突厥人派到长安的使臣因为不敬的罪名被李世民所关押,这使得突厥人完全不了解长安的兵力情况,进而起了疑心。
最后的时候,李世民亲自带着几个人到前线的渭水和突厥人谈判,这使得突厥人更加惊疑了,加上当时渭水的南岸布满了唐朝的军队,看上去似乎和突厥人不相上下,这使得那些已经抢劫了不少金银财宝的突厥小部落的酋长不愿意冒着危险继续作战。而实际上当时长安城边上所有的部队加起来不足五万人,在渭水南岸的部队很多军队的旗手都必须同时举着两面旗帜。
根据中国历史资料的记载,唐太宗李世民陛下对于他的军队的战斗力怀有很高的估计,同时他的臣下也同样这么认为,不少将军有向突厥人开战的请求。李世民对他的宰相萧瑀说他有把握带领自己的兵马首先抓获或者杀掉突厥人的首领,然后再驱散他们的士兵,这个时候李靖和长孙无忌能够带领兵马截断突厥人的后路,这个样子能够给突厥人造成很大的伤害。
但是唐太宗又解释说当时国家的力量不足以支持和突厥人结下深仇之后接着的战争的消耗,而他本人是不愿意让国家疲敝的,所以采取了暂时忍让的态度,这番话让萧瑀当场拜服。
至于渭水之盟的描述,所有中国历史资料上面都清楚地记载了说太宗带着六个人,出现了人名的是高士廉、房玄龄和萧瑀,有三个人完全不知道姓名。之后外国的学者在敦煌石窟里面的资料里发现了一部私人所作的关于隋末和唐初的史书,这个发现增添了唐史研究的新资料,作者自称是武德年间曾任太常寺卿、礼部尚书郑晟的小儿子。而郑晟这个人无论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以及太宗和高祖的起居注里面都几乎没有出现过,这本史书里面说道他最后授的是柱国公,子孙世袭荥阳刺史,这是极高的爵位,这种发现显示出了某种反常。
书里面还记载了渭水之盟时随行的另外三个人,他们是安平公主、明威将军郑思悦,以及作者郑思睿,他自称当时没有做官,只是因为家世的关系得到了儒林郎头衔而已。这本书里面的资料记载和已有的唐史资料记载对比起来有很大的不同,往往被中国的学者批判指责怀疑是伪造臆想的作品被引用和作为证据使用得极少——因为记载了很多荒诞不经的事情的缘故。
在渭水之盟的描述上,作者以亲身经历的口吻述说突厥人是如何的蛮不讲理,而唐太宗陛下并不是像他自己表述的那样为突厥人所畏惧和信服,至少当时的时候不是。突厥人之所以退兵是因为他们的士兵已经捞够了不想打了,同时和李世民承诺的大量的供奉有关系。这本书里面提到的安平公主看起来似乎是预言师或者类似于巫师的角色,里面用大量的笔墨记载着这位公主殿下的言论。既反映了突厥人不是那么的在意道德和盟约,也反映了李唐并不像史书记载上的那么强硬。
李世民承担了大量的补偿突厥人的承诺换取突厥人的退兵,这样子的后果就是国家财政的困难,导致之前他在登基之时承诺的免税的诺言不得不被他自己违背了。突厥人在收到了丰厚的补偿之后放了他们掳掠的作为奴隶的老百姓和之前扣留的李唐的大臣——温大雅。
同时突厥人送了上千匹马和一万头羊,这被李世民拒绝了。他解释说这是突厥人对于李唐的试探,如果李唐接受了,就可能引起突厥人的戒心,怀疑李唐借机为了增强实力报仇,同时李唐实际上是虚弱的,因此突厥人就极有可能继续骚扰李唐,只有拒绝了才能够让突厥人以为李唐实际上是强大的,并不在意损失,从而放松警惕。作者显然是赞同李世民的解释的,而正统的历史里面把这些马羊作为了突厥人抢了李唐百姓的补偿了,李世民拒绝了这批礼物而选择了百姓。
对于史实的描述还不是这本新出来的资料和旧的资料最大的差别,在新书中,我们发现在新旧唐书和其他资料里面只出现过封号的安平公主实际上是唐初很重要的一个人物,而唐初的很多事情都和她相关。这位公主殿下并不是李渊亲生,她是因为蘸祝卜筮于国家有大功而被李渊收为养女的,赐姓李,号安平公主。整本书没有提她的名讳,只说她原来姓郑。基于作者的口气,这位公主殿下和作者是亲戚的可能非常大。
而把这本书里面所讲的关于这位公主殿下的事情完全的串起来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那就是这本书的的脉络实际上是在这位公主殿下的身上,几乎所有的唐初发生的大事情都有这位公主的参与或者是评论,而且重大的事情她都是在场人。
这本书里面的材料在很多地方和已知的唐朝的文字记载的材料可以参照着理解,但是很明显,新材料的颠覆性太强了,以至于中国的历史学家都怀疑这是一位无聊的女人的自我吹捧,并且他们在其他的资料里面找不到在本书中作为主线的安平公主的任何的其他文字记录。这位公主殿下似乎只是因为身份的缘故在唐书里面保留了一个头衔的记载,甚至于我们完全不知道她的姓名。
因此这本书被怀疑带有很重的宗教的意味在里面,她被中国著名的一位郭姓的历史学家怀疑是一位道教出家人假托的作品,因为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道门这个组织以及天命等等,被认为是当时佛教和道教的矛盾激化道教的门徒编纂的讽刺佛教的假的历史。他能够提出来的证据是一是李家崇道,二是李渊确实有记载说把女儿送到道观里面去祈福的记录,三是李唐初年佛道之间有写书互相诋毁的先例。
不过郭先生的推测被费孝通批评为过于大胆而且证据过于简单了,不过在面临这本书的评论上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历史学家都面临着很尴尬的情况,如果接受这本书的资料的话,那么之前建立在已知的唐朝历史的评论在很大程度上都必须重写。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中国史方面的历史学家对于这本书上的资料都采取了忽视的态度,据说这本书的遭遇给了米歇尔&;#8226;福柯写作《知识考古学》提供了部分灵感……
——阿诺德&;#8226;赛博&;#8226;汤因比《唐史研究中被遗弃的资料》
发表于剑桥大学学术期刊《历史研究》2001年第7期
第67章 貌似跑题中(貌似而已)
武德九年下半年的时候,太宗皇上做出了明年改元的决定,同时晋升了一大批的官员,以萧瑀为尚书左仆射,封德彝为尚书右仆射,以裴寂为民部尚书,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杜如晦为兵部尚书,陈叔达为礼部尚书,宇文士及为工部尚书,李靖为刑部尚书,房玄龄为中书令。
夏初的父亲郑晟被加了上柱国勋之后又因为熟知仪礼的缘故被踢回到了太常寺卿的位子上面去了,所幸这位先生并不在意这些东西,而实际上对于已经丧失了在宦海中的进取心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拿钱混吃做官更加容易的事情了。
安平公主殿下因为陪同自己的皇兄和突厥人谈判有功,加食邑五百户,已经成为了诸位公主中食邑之首了,这对于一个并非李渊亲生的公主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所以隐隐有谣言说公主殿下会魅惑之术,以至于两代君王都对她眷顾有加,皇后长孙无垢下严令宫中不允许谈论这些事情才让流言表面上消失掉。
不过整个京城里面关心这位快二十岁的公主殿下的婚事的人不少,虽然似乎有这位公主殿下不愿意成亲的流言的传播,但是这被当成了笑闻,即使是太上皇的养女,嫁出去也不应该是一个问题。不断的有人向长孙皇后打听情况,同时也有人向新升的柱国公和郡夫人打听情况的,还有不少年轻人直接跑去问都是因为陪圣驾阵前见突厥的新任明威将军郑思悦和开国县男郑思睿,虽然已经很确定目前为止,这位公主殿下没有嫁人的心思,但是这几位也被弄得烦不胜烦。
同时,公主殿下在面见完了突厥人等到突厥人退兵之后就回到了楼台观,和刚刚在宫里面祈完福的岐晖一起。他们一离开长安城,太史令傅奕就上书说:祭祀和战争都是国家的大事,所以不能够不重视,观察天象,了解天意,并且把它们禀告给皇上是有德行和有渊博知识的人才能够做的事情,臣当年贸然禀告说金星出在秦的分野,陛下当有天下,天命虽然不能违背,但是也不能够轻易地说出。现在陛下受命于天,但是天下还有不少人假借着能够看懂星象,知晓天命,或者说能够趋福避祸,或者游说于不安分有野心的人,或者愚弄百姓,谋取钱财。所以民间迷信或者过多的祭祀一定要禁止,以防止民心败坏,百姓不听从官府父母的命令,反而被妖邪的人所蛊惑。
李世民听从了傅奕的话,下令禁止民间非官方的祭祀活动。
有信佛的官员对于傅奕说的话很不忿,因为道教的节日朝廷提倡得多,佛教的节日朝廷提倡得少的缘故,一面有高僧和部分官员上书,请求增加认证佛教的节日,一方面由官员上书指责说:佛是圣人,如今傅奕打着为朝廷百姓着想的旗号屡屡非议圣人,随便非难圣人目无法纪也不是教育百姓的榜样,一定要重重治傅奕的罪。
傅奕反驳说人间的伦常大道,没有比君王、父亲的伦常更大的了,佛祖当年违背了自己父亲的意愿而出了家,违背君王的意愿逃避了治理国家,这是不忠不孝的行为,因此佛教也是无君无父的宗教,我是有君有父的人不能够信奉无君无父的教理。
那位官员无从反驳,只好说地狱就是为这种人设置的。
唐太宗看了傅奕的奏章之后,私下里召见他,说佛教和道法的玄妙,不是局限于世间的东西能够理会的,你应该好好接受它们并且体会他们的玄妙之处。
傅奕说,佛教和道教中的妖人都喜欢宣扬玄妙的东西来蛊惑百姓,让他们放弃正确的想法,转而偏向于歪理邪说,不侍奉自己的父母和君王转而侍奉不纯在于世间的神魔。搅乱国家的风俗,破坏淳朴的民风,没有比这更加坏的了,因此不仅不能够去明悟他们的法理,而且要彻底地鄙视它们并不和它们接触。
唐太宗听了之后笑了笑,认为他说的对,重新申明了道儒释三教排列的顺序,同时进一步规范了佛道两门的度牒的制度,没有度牒的道士和僧人一律被勒令还俗,每年的新度牒继续限量发放,申请度牒的人必须参加考试。命令下达之后,夏初看到了全文后,感叹道:当和尚比考进士还难……
傅奕所陈述的理由的思想主要来源于《论三教要旨》,所以全天下的和尚都把这本书的作者神机子恨之入骨,连道教中也有人对这本书摇头感叹说这位道兄把一切东西讲得太透了,完全不理会现在道教的有名望的老大个个挂着紫金光禄大夫的虚衔。不过这都无关大局,实际上大家都对于傅奕这个儒教原教旨主义者恨得咬牙切齿的。岐晖收到了几位道兄委托他向皇上请命说崇道的信,岐晖看着信摇头说:过犹不及啊,现在不是已经够了吗?就把这些信都烧掉了。
太宗皇帝李世民陛下对于支持自己的几大禅院大赐土地,大赐金钱,大封大师大夫,就是不给他们任何传教上面的方便的允诺,这个情况,让那些佛教的大师师太们愁眉苦脸,相比较而言,道门借用道门小学教育学堂广泛地传播道教的文化,虽然没有发展信徒和收小道士,但是看上去似乎效果很好,而且不违法的样子……等到和尚们也想到这个法子的时候,已经晚了,市场已经不大了。
相比较而言,道教似乎更加受皇上的欢迎,对于这一点经常请岐晖道长进宫作法祈福似乎就是最好的证据,这使得佛教的人怀疑说是不是安平公主出家到了楼台观的缘故,又或者是这位公主殿下背负的神仙弟子的大名过于响亮了,虽然研究她的事迹,并没有看到种种过于奇妙的地方,除了在第一次见到李世民的时候给了一个很光明的预言之外,而实际上这句话并不是她第一个说。
当年李世民四岁的时候有个书生说过这句话,后来李靖带着虬髯客来投靠李世民的时候,虬髯客也说过差不多的话,传说袁天罡也说过这样的话,在夏初之后,傅奕也从天象里面读出来了这句话,所以这个并不算是什么,大家总是怀疑,安平公主殿下是不是用什么东西魅惑了每一代君王,而同时高祖和太宗好色的名声实在是过于强大了,以至于有人委婉地向长孙皇后提到了这件事情,据说提到的人是一个尼姑。她说为了皇上的名誉着想还是少让一些奇奇怪怪的女人接近皇上,希望皇后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