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是木匠皇帝-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良久,李久玲猛地一转身,看着周林说道:“大提太长,现在抢修根本就来不及,也没有东西抢修。我们现在马上去灵璧县,组织所有百姓转移。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人活着,水退了可以在回来。”

面带敬佩的看着李久玲,周林大声的说道:“是,大人!”不为艰险,能够当机立断,周林觉得李久玲真的是一个好官。

一行人马不停蹄的赶奔灵璧下,等所有人到了灵璧县,这里的景象也让一行人吃了一惊。无数的百姓赶着车,拉着牛,领着孩子像城外走,显然都是撤退的人。一行人也没有耽搁,向着灵璧县的县衙就走了过去,一定要找到灵璧县的县令问问。

李久玲和周林都清楚,灵璧县的县令看来早有安排,不然自己这些人也不会看到这一幕。

虽然都很着急,可是李久玲并没有见到灵璧县的知县,迎接他们的是灵璧县的师爷。

“灵璧知县去哪里了?”省去了没有的东西,李久玲问灵璧县的师爷。

“回府尊,知县大人正在和县里的大户们说事情,希望他们把搬不走的粮食全都拿出来。如果被水淹了也是淹了,县令大人希望他们以一半的价钱把粮食借给县里,等到水灾过去以后,县里就会把粮食还给大户们。”师爷恭敬的对着李久玲施了一礼,语气中带着敬佩的说道。

李久玲和周林对视了一眼,都看到对方眼中的诧异,真的没想到灵璧知县是这样一个角色。如果这件事情做成了,这次的水灾恐怕会少死不少人吧!

大户家里的存粮很多,虽然不能说养活全部的灾民,可是却能活下来不少。如果朝廷的赈灾粮到的及时,这次水灾就不会死太多人了。

李久玲很快就见到了灵璧的知县,不过让他诧异的是灵璧知县身边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很年轻,看起来却是一脸的干练。灵璧知县对这个人很尊敬,跟在他的身后,一脸的恭敬。

“下官灵璧知县李衮见过知府大人!”灵璧知县自然不敢拿大,来到李久玲的身边,恭敬的说道。

缓缓的点了点头,李久玲沉声说道:“李知县起来吧!不知道这位是?”此时李久玲的心里非常的明白,借粮的事情恐怕不是灵璧知县里滚注意。所有人事情应该都是这个年轻人在策划,这个人不简单啊!

李衮是李久玲的属下,对于这个人非常的了解,守成的官吏,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那人见到李久玲也没有行礼,听到李久玲这么问,便开口说道:“本官左光斗!”

李久玲顿时一愣,前几天他刚刚看过邸报,朝廷任命了一位寻河钦差。虽然没有明确的官职在身,不过挂着御史的头衔,又是代天巡狩,身份自然是不一般。能够监管漕运和治河两大块,俨然就是以前的漕运总督了。

“下官凤阳知府李久玲,见过钦差大人!”有了左光斗在这里,李久玲的心里就松了一口气,就算有什么事情也算不到自己的头上来了。

现在李久玲也明白了为什么那些大户会愿意谈借粮的问题了,这位的面子都要给啊!有这些借来的粮食,有这位在以后朝廷的赈济粮来的也会快很多。有了这些粮食,受灾的百姓不会死太多的人,这样其实就足够了。

将李久玲搀扶了起来,左光斗笑着说道:“李大人实在是太客气了,李大人能够冒雨赶过来,实在是难得一见的好官!”

第三百三十八章屋漏偏逢连夜雨

……

站在高岗上,看着下面奔腾的河水,左光斗脸色阴沉的异常可怕。老天爷没有作美,一夜的大雨,水漫过了大堤。在不久之后,整个大堤被冲毁了,灵璧县被淹了。

对于遮掩的结果左光斗早有预料,并不至于让左光斗这样样子,可是他发现了一个异常可怕的事情。原本应该顺流而下的黄河河道,此时已经被无数的岩石堵住了,修河提用的巨大石头全都堆在那里。左光斗的心里有了一个非常不好的预感,只是他自己一直愿意相信。

日上正午,持续多日的大雨终于停了,仿佛老天爷收敛了脾气,太阳出来了。气温很高,太阳烘烤着大地,水位在一次降了下来。

不过左光斗担心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黄河并没有回归到原本的河道,依旧沿着灵璧县的方向不断的奔流。原本属于黄河河道的地方,河水已经慢慢的退了下来,有的地方已经露出了河底的淤泥。

左光斗只能无奈的摇着头,无奈的叹着气,因为他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切,因为黄河改道了。

“大人,这!”站在左光斗身后的李久玲一脸的震惊,显然他也没有回过神来。

发生这样的事情,左光斗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一条黄河养育了两岸的百姓。以前的黄河总是泛滥,改道也是特别的平凡,直到万历年间的潘季驯治理黄河,黄河才被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徐州、宿迁、淮阴一线。

虽然这次改道的规模并不大,只是在宿州这里,治理起来也不会像潘季驯那么费力。可是通过观察大明这么多年的地理县志,左光斗心里隐隐有一种非常不好的预感,这次的黄河改道似乎并不单纯。恐怕接下来几年,大明朝会天灾不断吧!

目光炯炯的看着京城的方向,左光斗的眼中满是焦虑,难道大明朝真的有亡国之象了吗?两百多年前,元朝末年就是黄河决口,北方却是大旱。也就在那个时候,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强迫自己不去想这些东西,可是无论如何也抑制不住,左光斗的身子都在不住的颤抖。缓缓地闭上眼睛,左光斗的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身影。那是一个年轻的身影,眼睛十分的深邃,是那样的摄人心魄。

似乎是被那人看了一眼,左光斗猛地睁开了眼睛,一脸的坚毅。那个人正是他记忆中的天子,此刻左光斗似乎得到了天启皇帝鼓励,心中充满了斗志。

让人拿过纸笔,左光斗准备给天启皇帝写一份奏折,一来是把这里的事情和天启皇帝说清楚,二来是把自己的猜想告诉天启皇帝。如果是别人肯定会担心天启皇帝治罪,谣言蛊惑圣聪的罪名可是不小。可是左光斗不怕,他知道天启皇帝不但不会怪罪自己,反而会非常的重视这件事情。

等到奏折写完,左光斗将奏折递给了钦差随从,神情颇为严肃的说道:“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不要交通政司提交内阁,直接把奏折交给都察院左都御史杨鹤。”

那人顿时就是一愣,通常文官的奏折都是由通政司提交内阁,内阁票拟之后交司礼监。司礼监呈报给皇上批红,如果皇上不想批红,也可以交给司礼监的秉笔太监批红。经过皇上或者司礼监批过红的,那就是圣旨了。

这里面也有一个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地方上上奏的密折,可以直接递交司礼监,直达御前。如果有权阉当道,这条路自然是走不通的,现在却并不是这样。

左光斗这两条路都不想走,奏折交给都察院左都御史杨鹤,显然是让杨鹤直接送到御前。看来左光斗的奏折里面肯定有什么重要的东西,这是不能让任何不信任的人知道的,就算是司礼监也不行。

伸手接过左光斗递过来的奏折,那人恭敬对着左光斗施了一礼,面容严肃的说道:“大人放心,卑职一定蒋信送到。”作为左光斗的钦差卫队,这些都是朝廷的禁军,他们自然明白什么事情应该怎么做。

缓缓的点了点头,左光斗严肃的说道:“去吧!”

“是,大人!”对着左光斗一抱拳,那人大声的回答道。

送信的人离开了,左光斗看着他的背影,心里似乎卸下了一副担子。现在他希望朝廷能够尽快的拿出一个注意,是将黄河堵回原来的河道,还是在决口的位置开一个新的河道。按照左光斗本人的看法,那就是不用原来的河道,重新开辟河道。

不过这些都不是左光斗一家之言能够决定的,朝堂上的事情很难说,最后事情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没有人会知道。左光斗已经将自己的想法都写在了上面,至于天启皇帝怎么选择,这就要看天启皇帝的意思了。

天启元年,九月初十,宜动土搬家,忌婚丧嫁娶。

天启皇帝缓步的走在大殿里面,这几天天启皇帝的心情很不错,朝廷没有什么事情发生。这让天启皇帝有了足够时间和经历准备自己想做的事情,现在不过是一个大的框架,具体的怎么去操作,天启皇帝并没有想好。

“皇上,锦衣卫都指挥使骆思恭求见!”这几天王承恩的心情也非常好,原因和简单天启皇帝的心情非常好。来到天启皇帝的身边,王承恩恭敬的施了一礼,沉声说道。

微微一愣之后,天启皇帝就轻轻的叹了口气,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看来骆思恭这次来还是有事情啊!轻轻的点了点头,天启皇帝笑着说道:“让他进来吧!”

时间不长,骆思恭便在王承恩的带领下走了进来,脸上的表情似乎有些阴郁。

看到如此表情的骆思恭,天启皇帝心里轻轻的叹了口气,看来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臣锦衣卫都指挥使骆思恭,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撩起衣服,骆思恭推金山倒玉柱般的跪倒在地,大声的说道。

轻轻的挥了挥手,天启皇帝沉声说道:“起来吧!看你的样子似乎给朕带来的不是什么好消息啊!”

骆思恭刚要开口说什么,陈林快步的跑了进来,来到大殿的中央跪倒在地,口中大声的说道:“启禀皇上,都察院左都御史杨鹤杨大人在外面求见!”

大殿里的人都是一愣,今天是什么日子啊?天启皇帝看着陈林,沉声说道:“让他也进来吧!”

时间不长,杨鹤在陈林的带领下走了进来,杨鹤的脸色也十分的难看,看的出来他带来的也不是什么好消息。

苦笑着摇了摇头,天启皇帝颇为无奈的说道:“杨爱卿,希望你带来的不是坏消息!”

“臣都察院左都御史杨鹤,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杨鹤跪倒在地,听到天启皇帝的问话,一脸阴沉的说道:“臣带来的并不是好消息,黄河决口了。这是河道钦差左光斗的密折,请皇上过目。”

杨鹤的话将天启皇帝惊住了,无论什么时候,大的灾难都是让人无法抗拒的。在这个时候,如果是大的灾难,稍有不慎就会有大祸。当年元朝的灭亡的导火索就是黄河的决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天启皇帝也没理会骆思恭,接过王承恩的奏折打开便迫不及待的看了起来。

左光斗的奏折很简练,没有那些套话,说的全都是关于黄河的事情。明确了并不是决口,而是黄河改道了。提出了很多的举措,不过奏折里面也提到了,所有的举措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先赈灾。

至于左光斗关于天灾的猜想,似乎给了天启皇帝当头一棒,让天启皇帝呆愣在当场。奏折重天启皇帝的手中轻轻的滑落,并不是因为左光斗危言耸听,而是那些都是真的。

作为一个后来者,天启皇帝很清楚,现在的大明朝正处于地球活动的一个时期,那就是小冰川期。只是以前一直以为是崇祯才又的,距离自己还有五六年,现在看来自己太单纯了。

外面有建奴鞑子,内政腐败,官员无能,富贾乡绅横征暴敛。如果在加上天灾频繁,名无聊生,百姓无以果腹,天启皇帝忽然觉得头如斗大。

怎样才能如破这一切?怎样才能将这一切全都解决掉?自己究竟要怎么做?

良久,天启皇帝缓缓的坐直了身子,对身边的王承恩说道:“召集六部尚书、侍郎,内阁大学士,到乾清宫议事!”

“是,皇上!”王承恩说完就向外走去,此时他的脸上笑容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忧愁。

“皇上!”见天启皇帝似乎忽略了自己,一边的骆思恭连忙大声的说道。虽然他也被黄河决口的事情吓了一跳,可是自己这边的事情也不小。

天启皇帝微微一愣,这才想起这里还有一个骆思恭,看来这边的事情也小不了,便沉声问道:“骆爱卿,你有什么事情吗?”

对着天启皇帝躬身施礼,骆思恭沉声说道:“皇上,云南有变!”

第三百三十九章救灾和平叛

……

听到骆思恭的话,大殿里的人全都愣住了,左都御史杨鹤一脸的痴愣,天启皇帝则是苦笑着摇头。看来该来的总归是要来的,挡也挡不住。骆思恭的神色也是颇为难看,刚刚经历了北疆战事,南疆有发生叛乱,黄河又决口了,这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

天启皇帝记得四川的叛乱和辽东的战事有关,朝廷征调全国兵马增援辽东,四川永宁宣抚司宣抚使奢崇明才趁机叛乱的。现在辽东的战事顺利,沈阳大捷,辽东没有出现大溃败。朝廷也没有下令征调四川的兵马,怎么还会有异动?

看了一眼骆思恭,天启皇帝沉声说道:“说说吧!究竟是怎么回事?”

“回皇上,四川地处边陲,各民族混居,很是复杂。臣派去的锦衣卫在那里找到了锦衣卫的暗桩,经过多方打探发现四川永宁宣抚司奢崇明却是有不臣之心。他似乎一直再等带着机会,不过一直没有什么机会。不过前些日子山东叛乱的消息传到了四川,奢崇明似乎准备朝廷清剿山东叛乱之际反叛朝廷。”骆思恭说这些的话的时候,神情显得很怪异,已经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生气了。

天启皇帝和杨鹤也是哭笑不得,这个时代交通十分的不发达,消息传播的也是非常的慢。山东的叛乱已经被平复了,四川那边居然才接到叛乱的消息。

笑着摇了摇头,天启皇帝无奈的说道:“锦衣卫的消息是什么时候出来的?”

“回皇上,是十五天前!”骆思恭恭敬的对着天启皇帝施了一礼,沉声说道。十五天从四川到京城,这个速度怎么说都不慢了。

缓缓的点了点头,天启皇帝迟疑着说道:“那说不定四川那边已经可是叛乱了?”

骆思恭和杨鹤都没有说话,这个当然是有可能的,他们便用默认回答了天启皇帝。

拿起骆思恭的密报,天启皇帝在手里轻轻的摔打着,皱着眉头沉吟了片刻,天启皇帝无奈的说道:“等一下一起商议一下吧!看看群臣有什么好主意!”

“皇上圣明!”这个时候这句话就来上了用场了,杨鹤和骆思恭非常有默契的喊道。

时间不长,六部和内阁大学士们就全都来了,有的已经向王承恩打听过了。在知道黄河决口之后,大臣们心里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大明朝真是多灾多难啊!

天启皇帝缓步的走进大殿里,坐到了龙书案后面。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在例行公事一般的参拜过后,天启皇帝也没有迟疑,沉声说道:“今天召集众位爱卿过来,是因为有大事情发生了。”

下面的大臣全都竖着耳朵听着,其实黄河决口也不是第一次,在他们看来其实没什么大惊小怪。既然有灾害,那就派钱粮赈灾,这本就没什么好说的。不过大臣们也都明白,国库里面没有钱,这钱还是要从天启皇帝的内库里面出。只要天启皇帝出钱出粮,这事情自然是迎刃而解了。

看了一眼下面的大臣,见他们一脸无所谓的表情,天启皇帝就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如果是简单的决口自然好,只是这次是黄河改道了。自从万历年间潘季驯治理黄河之后,朝廷财政一直紧张,对黄河的堤坝并没有进行过整修,天启皇帝心里也清楚这里面不存在什么贪污修河公款的事情。

扫视了一圈,天启皇帝将目光落到了王承恩的身上,沉声说道:“你把左光斗的奏折念一念,只念关于灾情的部分。”

接过天启皇帝的奏折,王承恩微微一愣,看来这份奏折上左光斗写了别的东西啊!打开奏折之后,王承恩便连忙向下看去,当看到左光斗的猜想之后,王承恩顿时觉得一股凉气从脚后跟直接透到了天灵盖。

王承恩努力的平抚着自己的心情,不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对。等到他将奏折读完,他的内衣都已经湿透了,额头上也布满了汗珠。

下面的大臣此时已经严肃了起来,脸上的表情都有一些难看,他们也没想到黄河并不是简单的决口,而是直接改道了。

天启皇帝看着下面的大臣,等待着第一个站出来的人。

“启禀皇上,臣有本奏!”第一个站出来的是户部尚书吴亮嗣,这样的事情户部必须要先说话。

缓缓的点了点头,天启皇帝沉声说道:“爱卿有什么话尽管直说吧!”

“皇上,臣认为应该先决定赈灾大臣,派往此次改道的灵璧县赈灾。另外考察一下需要修补的黄河大堤,尽快的拿出一个方案来。”吴亮嗣也是颇具才能的人,精于计算钱粮,对于大局的把握也是有一定的眼光的。

“众位爱卿有什么别的看法吗?”示意吴亮嗣退回去,天启皇帝再一次问道。

“陛下,臣觉得吴大人说的有道理!当务之急是稳定民心,筹粮赈灾!如今浙江的漕粮已经征收完毕,共计二十万担,臣请拨付十万担到灵璧赈灾。”又有一个站了出来,正是刚刚入阁的徐光启。

天启皇帝看到徐光启顿时一愣,原本以为他会在火器厂,没想到居然会在这里。事情也是颇为巧合,徐光启正在工部研究调拨工匠的事情,正巧遇上,也就跟着来了。

天启皇帝没有说话,浙江的漕粮二十万担的确是不少,拨付十万担给灵璧赈灾也够了。十万担粮食没有了,京城的漕粮也无法保证,看来自己要拿钱卖粮了。

慢慢的点了点头,天启皇帝沉声说道:“既然如此,不知道哪位爱卿愿意去灵璧赈灾?”

下面大臣们都没有说话,职位不够的自然不敢开口,职位够的都在盘算。赈灾虽然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可是也非常的容易出事情啊!

“陛下,臣愿前往灵璧赈灾!”大部分人还在犹豫,已经有一个人站了出来,所有人的目光集中到了他的身上。

当看到这个人的时候,所有人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个人正是工部尚书袁应泰。朝中很多人都知道袁应泰以前的事情,袁应泰是万历二十三年的进士,初授临漳知县。他筑长堤四十余里,捍御漳水。又调任河内,引沁水穿太行山,开挖广济河渠,成二十五堰,溉田数万顷,邻邑皆享其利,当地百姓为其立“袁公祠”。黄河在朱旺决口,役夫多死者。袁应泰设席为庐,饮食作止有度,民欢然趋事,治行冠两河。

对于这样一个以治河起家的人物,没有人会说什么,毕竟整个朝堂上没有谁由他又能力治河。宽且袁应泰乃是工部尚书,整修河堤乃是工部分内之事,他并没有捞过界。只是堂堂的工部尚书要去赈灾,未免有些大材小用了。

天启皇帝倒是没觉得有什么不妥,有这样一个人去自然是非常好。沉吟了一下,天启皇帝沉声说道:“既然如此那爱卿就去吧!此次赈灾之后,爱卿和左光斗好好的考察黄河的大提,哪里有不妥的地方全都奏报上来。自从潘季驯治河以来,朝廷一直没有从新整修过大堤,趁着这次好好监察一下。”

“皇上圣明!”大臣一起口中称颂,看样子天启皇帝是要修河堤,不过朝廷有这个经历吗?这钱从哪里来啊?不过也没有谁愚蠢到去问这个问题。

可能还会有很多的问题,不过现在也只能说到这里了,剩余的事情要等到袁应泰到灵璧之后在说了。

“骆思恭,把你的事情说说吧!”大臣本以为事情到此就结束了,没想到天启皇帝再一次开口说道,显然是还有事情啊!

“是,皇上!”得了天启皇帝的允许,骆思恭便将自己的事情说了一遍。

大臣们全都面面相觑,原来是四川的事情,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小事情。南疆的土司总是有造反的,这样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不过事情还是需要解决的,毕竟这关乎到大明朝的脸面,很多大臣的脸上已经有气愤的神情了。

“陛下,臣有本奏!”这次站出来的是兵部尚书熊文灿,自从平定山东叛乱之后,熊文灿已经加了少保衔。不过他没有做过翰林,此生内阁无望,兵部尚书也就到头了。

“熊爱卿有话尽管说!”天启皇帝看着熊文灿,点着头说道。

略微沉吟了一下,熊文灿开口说道:“大明天子富有四海,小小蛮夷不过化外之民,竟敢如此行径,实在是天人公愤!”

所有人都是一脸诧异的看着熊文灿,这根本就不是他说话的风格,倒像是那些御史言官,让人觉得很是怪异。

在一段慷慨激昂的陈词之后,熊文灿正色道:“对于这种怀有此等心思的外夷,一定要将其剿灭,臣举荐一人可担当此人。”

这个时候大家都明白了,熊文灿这是要保举人啊!值得兵部尚书如此的人,当今世上恐怕不多,这究竟是要保举谁啊?包括天启皇帝在内,所有人都好奇的等着熊文灿说出这个名字。

第三百四十章孙传庭和袁可立

……

天启皇帝此时也好奇的看着熊文灿,对于这个人天启皇帝还是有些了解的。熊文灿如此行事,只能说明他要保举的人非同寻常。

“熊爱卿,不知道你要保举的人是谁?”天启皇帝看着熊文灿,有些不耐烦的问道。显然这个时候熊文灿如此行事,已经让天启皇帝觉得不满了。

听了天启皇帝的话,熊文灿也知道火候差不多了,对着天启皇帝施了一礼,恭敬的说道:“臣保监察御史孙传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