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因缘-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3、回向——合掌念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文亦可自编或自选。 

4、运动——缓缓运动腰身、背肩及头、手臂各部关节,然后将手搓热后放在双眼上,片刻后,再睁开双眼。接着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慢慢地按摩面部、头部、头颈部、胸部、腹部、腰部、两手臂等,均一一使之松软适泰。 

5、下座——放下两腿,按摩至和顺后,缓缓下座,慢行百步,也可礼佛及作些轻微活动。 

至此,一座修法即告完成。注意:正修中功法不是一次修习成就,因此须根据自己修法中的情况灵活掌握。 

二、下座后的注意事项 

1、下座后不要立即吃食物,可喝饮料等。 

2、十分钟后方可排泄,不然真气随之而下,造成损失。 

3、不要立即做强烈运动,以免逆转气机。 

4、不要立即看书、听音乐及一切用脑之事。 

5、不要不经活动就立刻睡眠。 

6、坐毕后最好保持一段时间不说话,以涵养精神。如一定要说时,则应小声说,否则肺气鼓荡,引起气机不顺,影响今后打坐。 

7、不要回忆用功时的种种境界,但如在修法时有障碍,可以回顾检查,设法找出原因,使下次用功时能过关。 

8、不要与人谈论修证境界,更不可夸张功夫,炫耀自己,这会使功夫一失永失,为修行之大忌。 

9、不要观察与猜测及询问他人的境界,因分别他人境界会产生不良心理,如嫉妒、轻慢等,使自己功夫受到影响。 

10、要延续和保持平静的禅态,妥善调养,保护心念,不令打失,这对今后修持影响极大,不可不注意。 

11、不要看有关功夫境界的资料,尤不可看气功之类的书籍,因种子的作用,在用功时便出现许多不该有的障碍。 

12、要放下心来养性,无为无欲,不能打坐一完,就把俗情杂事抬了出来;应于心无事,于事无心,平淡如水,自得法乐。 

第四节止门修法 

这一部分的修法以止观为中心,前接于数息法门,后通于还净悟证,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出现的境界及障碍也特多。因此在修止观法门时,还须同时对教理进行深入的研学,平时的身心修养也要不断提高,生活应符合于正道,这样在修法时才能获得进步。 

止观法门是通于静坐修与动中修的,因此动静宜结合而用,不可偏废。因为有了数息的基础,静坐中的仪规可以适当简化,到了一定程度,可以完全放弃仪规,随时可以出入定,能自在地把握修法。 

止与观在圆教修法上原是一体同时的,但为便利初心入门,故以方便分为二系进行修习。学者在止观法中,应认识分而不分,不分而分的道理,方能圆活应用,不被法门所碍。 

修习者在证得随息法之后,心境凝然清虚,安然静住而无乱想。此时应歇下一切分别缘虑之心,不去体味当时的感知与境况,把身心世界及一切修行概念统统放下,但也不可故意起心来放下某某境界,而应在微细的心念中,无心地止去,凝然不动,不起觉观,这就是最基本的无心修止的功夫。大部分人由于执着心重,业障深厚,知见偏多,往往在此时被卡住,伏下去又翻腾起来,出现各种生理、心理的变化,如正邪八能,善根与恶根,魔事与幻境等等,此时应加修密乘持咒法,如大悲咒、六字大明咒、准提咒等,配以手印,效果更好,但最好有人传授,手印咒音才不致偏差。用持咒法破障后,心境已较为平稳,出现不同于前的一种宁静,但偶尔还有妄念生起,此时应用制心正法,即在妄念起时,立即以“断”、“放下”等微细觉照心制其妄念,令归清净。此时在日常生活中,也应经常练习,然后在坐中方能得力。虽然加修了以上两种方法,但基本法仍是凝心止,所以在无心凝然修止的工夫到一定程度时,心念转细,某一因缘时节到来,忽然身心凝然寂止,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不知在何地坐,是何时,不知我是谁,此时伏能所之相,不见时空,离于分别,唯有寂静之觉(因有此觉,故不是见性),即是进入了禅定(不要管它是哪一种禅定,不必分别对照),由于定法持心,任运不动,于是证得了止法的成就。 

初次得禅定是不自觉的,而且有一段时间不怎么稳定,因此尽量减少杂事,动静结合练习,时时保护定心,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入定,就能趋于稳定,且能随意把握,自由地出入禅定。 

得证禅定后,不管出现什么神通功能以及种种变化,都不要理睬它,应一切放下,了知由禅所发的一切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要明白禅定的目的是借以伏烦恼、除盖障,然后以寂静心而开发真正智慧。因此通过禅定的体验,身心修养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便有可能真正证入佛法,故为见道修道的基础。 

证入禅定后,经过保护,相对地稳定下来,但此时又易产生对禅境的一种贪爱,于是耽着禅味,产生禅执,如果执心粗重,则又将失去禅定;又执禅之心因无慧照故,则易落于愚定,使道业不成,所以在此时仍要起“体真止”的观修方法。在禅定时或在平时生活中,时时观察一切诸法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无性,即是实相。因此先应明了禅定的境界并非真实,只不过是五蕴假和合的感知而已,故仍是生灭法,本来如幻皆空,因此不生执着,不受禅味,境空心亦空,故能观之心自然不起。可见能所双亡,根尘脱落,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真空之性自然现前,此时的寂静不再是相待的感知,全体是心,全体是境,心境冥一,灵知不昧,这就是悟入真空,见于自性。如不用因缘观,也可用返照法来修。如在禅定中,一心体达“受禅者是谁?”“知禅者是谁?”如此一直穷研返照,同时也不失禅定而起乱心分别,只是无心体究,绵绵任运,直到山穷水尽时节,(因-大+力)地一声,根尘顿脱,灵光独耀,亲见本来,则入于见道位。 

体入真性后,每天仍要坚持静坐一至二小时,并以此亲切的体悟,应用于人事,随时随处返照观心,使灵明妙心不受六尘所染。如有习气翻腾,则应随时转化,久之则愈趋清净,自然空净无染,而且心力极大,能成就弘法大业,此时即进入方便随缘止。虽以种种方便教化众生,以种种善巧施设利益有情,而其寂静空明之心,时时如此,并不因境而迁。在方便随缘止中,虽然定力不退,空明依旧,但如果事缘复杂,仍有偏重的执着,如静中偏于空明觉照,动中偏于事缘觉照,还没有达到寂照同时,双照空有,双亡空有的中道境,所以在久久历境练心中,到最后就以“息二边分别止法”来止息空有二边的偏重,使动静一如,空有不二,一心体入中道圆妙之境;破无明,证法身,便能在一百个娑婆世界八相成道,广度众生了。 

止法的重点是寂止,故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是以止来出离,使之趋于更高一层的境界,而不在境上多加分别取舍,这是修止法最根本的道理所在。 

第五节观门修法 

观门的修法与止门修法不同,它要在禅定心中,以能观的观智,观于所观的诸境,层层深入,最后达于智境冥一,悟证实相。先述次第三观,次论觉意三昧,最后论十乘观法。 

一、次第三观 

次第三观是方便观法,如练习者在止法中无法入门,即用次第三观来修。 

1、从假入空观:这一观是入门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认真修习,反复研磨。此法又分为二科,一是析假入空观,属于初步的练习;二是体假入空观,观力较强者方可进修。 

(1)析假入空观:练习者在禅定心中,以明了的心慧分别起观,先观定心中的微细出入呼吸的相状,只觉此时息相,犹如空中之风一般,无内无外,了无实相。次观皮肉筋骨、五腑六腑等身体各种成份,犹如芭蕉之叶,也如梦幻泡影,无有实质。次观微细的心念,无常变迁,刹那不住,没有一个我的主宰。因此,一一遍观身体、感受、心念、五蕴等一切诸法,令其消归于空。久之,于观心中,明见诸法皆无自性,没有得禅之人,亦无禅境之法,既无人法,而此禅定依什么而立?因此了达禅定的虚妄,其体本空。在定心中作如是观时,便有功能与观智的开发,如感觉呼吸出入遍及全身毛孔,心眼开明,透视身内的五脏六腑及经脉细胞与一切虫类,因见到内外不净的假相,及刹那变易的诸法,于是心生悲喜,证得无常、苦、空、无我的四念处智慧,破除凡夫常乐我净的四颠倒。由此得相应的智慧,已深明无我的真理,但未入见道,未证本来。如果在修此法时,出现各种烦恼障碍,则应用对治观来分别观破:如(一)多贪的用不净观法;(二)多嗔的用慈悲观法;(三)愚痴重的用因缘观法;(四)业障重的用念佛观,或用持咒法。 

用析空观修习后,虽未证入真空,但已得相应空,内心应是清明的,空觉应时时现前,身心轻快,头脑清醒,精神爽朗而饱满,执着明显减轻,在生活中有一种异常的寂静安宁感。 

(2)体假入空观:这种观法也是在禅定细心中,或在析空观的基础上作进一步观法。析空观以思惟分析身息心三者皆空无性,而此法则以推理心境四性无体而悟入无生真空理性,故在观智上要比前一步难一些。 

四性即以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的四句模式,来推理心境诸法本自无性的真理。不过不能在四句上产生分析性的执着,而应借四句模式的推理,打破心境的执着。如在推理时本书由电www子fsktxt书com网提供下载冥然进入真空无生之境,则推理就可停止不用,因为当证入真境时,法亦应舍故。推理的方法是这样的: 

①先以心法来推四性:如果是心法自生,应从心生心,那么,能生所生,就有二个心了;又不对境时,心也应常生,但没有境的存在,也就没有心的反映,因此,心并非自生。如果心是从他而生,从外境产生的心,与我又有何干呢?又如从境生心,那么圣人在对境时,也应该生心了,但圣人并不会在对境时生心,所以心并不是从他而生。如果是心境共生,那么,到底与心境各有生性才成为共生呢?还是心与境各无生性才有共生呢?如果心境各有生性,为什么还要依赖对方的共和才能生起?假如一定要心境共和时才能生起,那么应有二个心共同生起,一个心从自心生,一个心则从境而生,但实际上又不然,因为假如心境各无主体没有独立的能生之性,那么在共和之际怎能有所生呢?比如一粒沙没有油,众多的沙共压又岂能压出油来?所以心并非从共生而来。如果说无因而生的,既然是不因心生,又不因境生,心境的本体尚自没有,又怎能产生心呢?不应该从虚空突然无中生有的变幻出心识来,所以说也不是无因生。这样用四性来推理检责,寻找不到一个心的生处,则悟知心本无生,因无生故,一切妄念当下止息,真空妙性全体显现,便证入一空一切空的境界。 

②如果用以上四性推检心本无生仍未入门,就应用四性推检境本无生的道理了。如果境是自生的,那么应该从境生境,便有二境的重叠。又心不缘境时,境也该常常现前,而实际上心不缘时境便不现,由此而知境必待缘,是不能自生的。假如从他而生,那么从心生境,此境还属于心中之境,怎能说是境?又心念兔角,兔应生角,而实际上心念之时,兔角是不可能产生的,所以不是他生。假如是共生的话,正如前面所说,各无能生的主体,又怎能从共和中而生呢?(注意:前面的二心并生,在此处应改为二境并生)假如说无因而生,就如在太阳之中,忽然出现月亮一样,是不可能的。因此境的产生也不是无因而生的。如此用四性推理检责,也寻找不到一个境的生处,则悟知境也是无生的。 

因此,无论是心或境,在反复的推理中,悟知俱如梦幻,求其生性了不可得,当体即是无生。这无生之理,今古常然,始终不改,故生不能增,灭不能减。悟入此无生性,即体达无生真空之道。《童蒙上观》第十证果章中说:“若行者如是修止观时,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因缘虚假不实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则体真止也(此与从假入空义同,法则略有差别,初入佛法,最难的即是体入空寂的真性)。尔时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查名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住此观,即堕声闻、辟支佛地。……当知若见无为入正位者,其人终不能发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见佛性。若菩萨为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法,不应取着无为而自寂灭,尔时应修从空入假观。”此即提示证空的情况。 

2、从空入假观:证得空寂之性后,不取着空觉,而更从空寂之性上启其妙用,广施善巧方便,度化一切众生,成就一切功德庄严,因此菩萨应进修从空入假的观法。入假观法须在了知一切诸法如幻、缘生无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明入假三法:①知病:深知众生三惑等无量烦恼习气之病,明晰无谬。②识药:深悉一切佛法方便,八万四千法门,诸宗善巧妙观,乃至世间一切有用的学问,都应一一掌握。③应病与药:深明病药相治之法,对不同的众生、方便施以不同的法门,使各得其益,符合于根机,善巧除其障难;在一一病药中,没有错谬与颠倒,都能使众生欢喜受益。菩萨如果不明了以上三点即是尘沙惑,能够遍观三点又能遍学精进,即是伏尘沙惑。如进一步能称机启用,深符药病,即称之断尘沙惑。如所知病药及应用之见未亡,即属于菩萨习气。如《童蒙止观》中说:“则当谛观心性虽空,缘对之时,亦能出生一切诸法,犹如幻化,虽无定实,亦有见闻觉知等相差别不同。行者如是观时,虽知一切诸法毕竟空寂,能于空中修种种行,如空中种树。亦能分别众生诸根、性、欲无量故(病),则说法无量(药)。若能成就无碍辩才,则能利益六道众生(生病与药)。是名方便随缘止,乃是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亦名法眼,亦名道种智。住此观中,智慧力多故,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菩萨虽复成就此二种观(指入空、入假),是名方便观门,非正观门也。”此即提示入假的情况。 

3、中道第一义谛观:在入假观的修习中,因为缘对偏多,慧照偏胜,所以对寂静心有所影响,这也正是菩萨在众生中所难避免的微细四相的执着,因此必须进一层打破偏执,融空有于一体,消真俗于不二,便可破无明、证法身,全体契入中道妙境。因此《童蒙止观》中说:“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中道果智)。若菩萨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应修息二边分别止,行于中道正观。云何修正观?若体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缘真假之心,名之为正;谛观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坏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则于心性通达中道,圆照二谛。若能于自心见中道二谛,则见一切诸法二谛;亦不取中道二谛,以决定性不可得故。是名中道正观。” 

通过中道正观的修习,启开大智慧,证入佛眼一切种智,因定慧力等故,了了见于佛性,获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于一切法无所染着,一切佛法同时证入,具足真、应二身,能于百娑婆界,八相显示,广度众生。这就是中道观初步成就的初发心时,此时的性质、功能与佛一样,所以也称为佛,不过仍未究竟圆满,所以只是分证佛德而已。 

二、觉意三昧观 

修习者在次第三观法中,经过数月的练习而终未悟证中道,或毫无兴趣,或初有进步,中途退转,由于种种因缘与上法不契,则可改修觉意三昧观法,以进一步开发善根,助成大道。 

修此观法,先要发大誓愿,以此庄严自心。并要深明自性空寂,本具一切万德。而我今被无明所覆,未能觉了。因此必须勤修正观,真正行到此境乃能证知,一切知解均属缘虑故,不能明悟佛法。因此以广大真正之心,行六度法化转六蔽,在修六度时,应一一了知三轮体空,善调其心,令意柔软,然后随心所起,以无住着之心,反照观察四念细心之相。这四念即是所观境:①未念:心未起缘境寂然状态。因为此时心相已止,没有对待,但心体空寂,灵明不昧,不过一般粗妄未歇,覆蔽重的人是看不见的。②欲念:心正想起念缘境的最初一刹那开端,是从细至粗,从弱至强的心相活动过程。③念:起一念一定有一个对象,心与对象相应,即有明了思惟的作用,念正是心与境相应的一个过程,这也有粗细不同,粗的心缘境较长而不自觉,波动较大;细的较短而能自觉,波动也小。不过未证空性的心会随之而迁,如悟知心相心体不一不异,则即是明心见性的境界。④念已:一念缘境势力尽的时候,但一般很短,所以平常不易察觉,如果慧照力强,即在念灭之时,顿了空相,然后又见念起,或者亦可以暂伏不起,但不能即认为无念为究竟,因为心念的作用,正是寂灭体上的妙能,所以无念无所不念,方是真正寂照同时的真境。我们的心念无论缘善缘恶以及行住坐卧语言行动等一切作用,都有以上四相的过程,因此把握住四相,即能自在地应用心的功能。假如能够在行住坐卧、一切时处中,不断地观察四相,了达四相即是非相,便入一相平等,悟入无念真心。悟入后,又以了了分明的慧照,启明用一切心能,善巧成就一切事业,广度无量众生。如果因根机较差而未能悟入,则应用推理四相以念转念的方法,以冀悟入。 

推理方法分四层,每层中有四句,如于其中一句相应,即能趋入妙道。 

第一层谛观推理法: 

第一句:未念心为灭、欲念心生耶? 

第二句:未念心为不灭、欲念心生耶? 

第三句:未念心为亦灭亦不灭、欲念心生耶? 

第四句:未念心为非灭非不灭、欲念心生耶? 

第二层还转谛观推理法: 

第一句:未念是心灭者,为欲念心生耶? 

第二句:未念心灭,为欲念心不生耶? 

第三句:未念心灭,为欲念心亦生亦不生耶? 

第四句:未念心灭,为欲念心非生非不生耶? 

第三层谛观推理法: 

第一句:念心生,为念已灭耶? 

第二句:念心生,为念已不灭耶? 

第三句:念心生,为念已亦灭亦不灭耶? 

第四句:念心生,为念已非灭非不灭耶? 

第四层还转谛观推理法: 

第一句:念心心生,为念已心灭耶? 

第二句:念心心灭,为念已心灭耶? 

第三句:念心心亦灭亦不灭,为念已心灭耶? 

第四句:念心心非灭非不灭,为念已心灭耶? 

在如上四相的推理中,找不到一个生灭、不生灭、亦生灭亦不生灭、非生灭非不生灭的任何一种特定的心相,一切过程都是虚妄无实,但有名字。名字之法不在内外中间,也不自有,即是无名字。假如在推理中,深悟在生灭四句中没有名字相,但也不离假名的迁流作用;因无名字,所以非假(即空故),仍有假名的作用,所以非空(即假故)。于是在一念妙观心中,融通了真俗、世出世间、有漏无漏、生死涅槃等的二边,不取不执,远离一切结业障覆。正观之心,犹如虚空,湛然清净;因此中道正慧,朗然开发、双照二谛,自然流入大涅槃海。 

觉意三昧观法的主要意义是通过推理等方法,返照心不可得,本然无住及毕竟空寂的心性原态,无论坐中修或动中的历缘对境修,都无非是体悟四相本空的真境,从而返照真心,任运无碍。由此可知,这种观法是较为亲切的,与禅宗的参话头有一定的相似处。因此在谛观中,不能向外分析,而重在破其妄执,洞明心愿,一旦“翻身触破太虚空”,则真常灵光,朗然现前! 

后面还有些,字数限制,下章再传。

第六十四章 转识为智

“吱吱吱,请帮我找一个桃子,我一定会好好谢谢你们的!”这年头,居然小猴子也会说话,还能发布任务! 

看到这么可爱的小猴子,小鹰连忙答应。枫梦叹了口气,“真视术”已经显示这个小猴子不是什么一般的角色,根本就是等级???的大魔头。 

好容易干掉了第五层的诸多怪物,在某个骷髅身上掉出了这个桃子,鬼知道这个桃子是怎么藏在他那只剩下纯骨架的身体中的,正如我们永远不知道怪物们把装备藏在哪里一样。 

“给你!”小鹰喜欢地一手把桃子交给猴子,一手去摸它的脑袋。瑞贝莎她们也微笑着想过来看看,毕竟这么可爱的小家伙,谁都难以抗拒它的魅力。枫梦却打开了宠物空间,让毒狼有意无意地站在瑞贝莎的前面。 

小猴仿佛很惬意似的享受着众女的抚摸,只是微闭的眼睛却露出一丝寒光。来了! 

随着小猴忽然发出的尖锐鸣叫,雨点般的窒息瓦斯药剂瓶从空而降!天花板上出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