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暗夜千羽--中国古代的异闻奇事-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天日暮,崔昌吃过晚饭,手捧瓷盏,正在喝茶。忽见那小童从外面走了进来。

他并非象往常一样,孤身一人前来,而是扶着一位鸡皮鹤发的老人。那老人似乎刚在哪里吃了酒,烂醉如泥,东倒西歪,醉得连身子都支不起来了。

小童把老人托付给崔昌,说自己要出去办点事,去去就来。

那老人靠在床头,醉眼迷离,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一阵凉风从窗外吹来,身上打了个激灵,便俯下身去,开始翻江倒海地呕吐。

屋子里面到处充斥着腥臭味儿。

崔昌见那老人吐得辛苦,就想上前尽尽地主之谊,替他捶捶背,也令那老者好受些。当他捂着鼻子,走过去的时候,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在那老者呕在地上的秽物当中,竟然有人的头发和指甲!

他是谁?那小孩又是谁?这老者吃人,那小孩,难道也吃人吗?

想到此,崔昌也不禁口泛酸水,喉头上涌,差点就弯下腰去,跟着一同呕吐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才稍稍镇定了一些。

见那老者神智未清,他悄悄走入房中,从墙上拿下那把祖传的宝剑。

回到厅堂的时候,小童还没有回来,老者仍靠在床头,脖子垂在胸前,不住地呻吟。

崔昌拔出宝剑,眼前寒光一闪,那老者一声没吭,便人头落地。身体,也扑通一声倒在地上。

崔昌手按宝剑,不住地喘着粗气,心跳得连自己都能听见。

此时,只觉得眼前一花,那倒在地上的老者,已经化成一只老狐。身首异处。

该怎么处理这只狐狸呢?他正在费着思量,恰好那小童从外面进来,见此情景,扑在老狐的尸体之上,嚎啕大哭。

崔昌站在旁边,不知道怎样才好。

过了一会儿,那小童的哭声渐渐止住,眼含血丝,回过头来,愤愤地质问道:

“你为什么无缘无故杀我家长?难道我不能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念你我旧日恩情,所才不能这么做!”

说罢,抱着老狐尸首,大骂出门。

从此以后,再不登门!

崔昌的书斋,又回复了往日的宁静。只是,当门外清风拂柳的时候,他总要不期然的抬起头,看看,那小童是否会象往常一样笑嘻嘻地走进来。

当然没有。

人与狐的交往,即便开始很是顺遂,发展到后来,也大多没有好下场。

似乎是一条铁则。

很少有人,能够突破。

出《广异记》

62狐复仇

唐朝洛阳思恭里,住着一位姓唐的参军。

唐参军为人严整,极少同人来往,相应地,上他家拜望的人也甚为寥落。

虽然门可罗雀,唐参军却乐得清静,整日赏花、饮茶、遛鸟、看书,过得是怡然自得。

有一天,家人通传,门外有两个人,一个叫赵门福,一个叫康三,投刺(类似于现在递名片)谒见。

唐参军想,自己同这两个人向无往来,连名字都是第一次听说,不知道这两个人贸然登门,所为何事。因此,并未出门,而是叫家里的小厮,出去问明这两个人的来意。

赵门福听了小厮的话,道:

“我们此次前来,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就是想用些点心和饭食,充充饥肠而已。”

小厮回去将这两个人的意图禀明,唐参军沉吟了一会儿,心想,我与这两个人素昧平生,照他们的所作所为来看,分明是上门打秋风的,着实令人厌憎。就叫看门的推辞说,主人不在,做下人的,不方便招待二位,烦劳二位改日登门。

没想到,这两个人听了看门人的话以后,嘿嘿一笑,一把将他推开,走进门内,径直来到厅堂。唐参军正坐在那里,手捧书卷,看得入神,听到门外有喧哗声,抬起头来,正好看见二人。

赵门福道:“唐都官明明在此,何以云不在?难道是舍不得一顿饭食不成?”

这话说得唐参军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万般无奈,只得以看门的未曾禀告来搪塞。并亲自把这两个人引入外厅,吩咐家人,马上准备餐饭,招待两位贵客。私下里,却趁他们不注意,嘱咐家里的小厮,端酒菜的时候,将宝剑藏在食盘之内:他早看出,这两人非我族类,打算趁其不备,将此二人刺于当场。

小厮连连点头,退了下去。唐参军则同这两个人寒暄起来。时间过得很快,不一会儿,热腾腾的饭菜便端了上来,两个人闻到饭菜的香味儿,是眉开眼笑,高兴得见牙不见眼,撸胳膊挽袖子,就要大快朵颐。食盘一放在案上,唐参军便按照事先的约定,抽出藏在下面的宝剑,当胸朝赵门福刺去。

奇变陡生,赵门福却并未慌张,脚下轻轻一滑,便轻巧地躲了过去。随后,又一个鹞子翻身,在空中折了几个跟头,如纸片一般,飘到门外。一剑刺空,唐参军楞了楞,手腕一抖,又刺出一剑,这一剑,是朝康三去的,只见寒光一闪,康三躲闪不及,一声惨呼,跌倒在地。鲜血,从伤口中汩汩流出。唐参军心中暗喜,正想上前捉拿,却见那已经中剑倒地的康三,竟然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如飞鸟投林一一般,嗖的一声,跳出窗外,落进院子里的池塘中。

康三的身影,转眼便被池水吞没了。水面的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每一圈,都是殷红色。——那是康三的血。

跳到院子里的赵门福,见此情景,红了眼圈,哑着嗓子骂道:

“我与康三,虽是异类,却并无害人之心。我已修炼千年,千年之狐,姓赵姓张;五百年狐,姓白姓康。我们只求一饭,唐参军为何如此残暴,竟然杀我康三!这事不会就这么算了,你看着吧,我一定要报复,绝对不能让康氏子白白丢了性命!”

说罢,擤了擤鼻涕,抬起头来,恨恨地看着唐参军。

赵门福眼里的寒光,令唐参军不禁打了个哆嗦。他知道自己因一时之气,闯了大祸,想起坊间流传的那些某某家为狐所祟,生不如死的传闻,开始后悔不迭。当下,也顾不得自己的脸面了,一再地向赵门福鞠躬作揖,请求他的原谅。并道:

“我那一剑刺得并不深,康先生既然修炼了五百多年,道行高深,应该奈何不了他吧。烦请赵先生把他叫出来,我好当面向他赔罪!”

赵门福一听,也来了精神。走到池子旁边,连呼:“康三!康三!康三!”

半晌,只听荷花深处,有一个声音哼哼唧唧地道:“嗯——嗯——!”

每次呼喊,都有声音应答,仔细寻找,却又找不到究竟在何处。唐参军同赵门福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最后,发动了全家上上下下,掘地三尺,终于在池塘的淤泥里,找到了康三,确切地说,是康三身上的一个部件——鼻子。他的身体,在遭遇重创之后,已经消失不见了。

赵门福的眼泪,把脚下的土地都打湿了,他小心翼翼地把康三的鼻子揣在怀里,向外走去。走到门口的时候,回过头来,意味深长地看了唐参军一眼。这一眼,看得唐参军如同狂风中的柳树一般,浑身上下,狂摆不已。

“这事不会就这么算了,这事不就这么算了,这事不会就这么算了,这事不会……”

赵门福的身影,已经消失在薄暮之中。然而,他说过的话,却反复地在耳边回荡,天地之间,仿佛除了这句话以外,再也没有其他。

是啊,这事不会就这么算了!唐参军对自己说。

赵门福走后,唐家马上请来远近闻名的高道,按照道长的吩咐,用桃梗熬了好几锅桃汤,洒在门窗前面和房子周围,又将朱砂书就的纸符贴在每一个要害之处,防患于未然。

从此以后,狐狸果然就再也没有上门。

唐氏以为他们的预防措施施行有验,便渐渐放松了警惕。

春去秋来,园子里的樱桃熟了,颗颗晶莹剔透,如同红宝石一般,挂满枝头,看了便令人垂涎。

这一天,正赶上休假,唐参军同妻子来到园中,一边闲聊,一边采摘树上的樱桃,打算回家之后,洗洗再吃。二人正聊的高兴,忽见一人倚在樱桃树上,翘着二郎腿,仰头张嘴,将手中的樱桃,抛出一道弧线,堪堪落在嘴里,粗粗咀嚼两下,便咽入腹中。

那人对着他们的是侧脸,饶是如此,唐参军仍是觉得面善,与此同时,一股寒气,突然没来由地自背后升腾起来。

“赵门福!”唐参军惊道。

“你,你,你,你竟然还敢来!”

赵门福听了,停止了手上的动作,朝唐参军呲牙一笑,露出一口白花花的牙齿,样子可恶之极:

“哈哈,唐参军,你以为几根桃枝,几张纸符,就能挡住我吗?也忒小看我了!你家樱桃熟了,味道好得很!”边说,边咂了咂嘴,露出一副很是享受的样子,“我吃了不少,参军也要尝一尝吗?”

说罢,将手中樱桃噼里啪啦朝唐参军扔了过来。唐参军躲闪不及,染了一身樱桃汁,委顿而返。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却原来,狐狸也会韬光养晦。自己杀了赵门福同类,他岂会善罢甘休?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现在报应来了,也许,院子里那一幕,仅仅是序曲,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等着呢。

唐参军越想,心里越害怕。于是派家人四处打听,广召名僧,结坛持咒,烧香做法,希望能够御敌于家门之外。那些高僧所念的咒语,似乎颇为灵验,接连好几天,赵门福也未曾上门。唐参军悬在嗓子眼的一颗心,渐渐放了下来。——佛法无边,可令一切妖魔鬼怪退避,这话果然不假。经此一事,便有了向佛之心,为了表达自己的虔敬,干脆令家里上上下下,都跟着吃斋念佛。

和尚们见自己连日来诵经持咒,初见成效,而且使施主也跟着染化,不由得心中暗喜,念经的时候,比往日更加卖力了。

唐参军家里,从早到晚,钟鼓梵呗齐鸣,男女老幼,人人手持贝叶经书,朝夕辩论经义,倘若佛祖下凡,见此情景,恐怕也会拈花而笑罢。

这一天,白天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到晚上,仿佛有一只巨手于虚空中拨云见日,原本黑如墨染的天空,转眼之间,便是阳光普照了。僧人们坐在廊柱之前,放眼望去,霞光万道,天空如同上好的琥珀一般,清透可爱。

忽然,有五色祥云自西而来,一路迤逦而行,径直飘至唐氏堂前。仔细看去,云中有一佛,容色端严,手结法印,盘腿坐于莲花之上,背后,是令人无法开视的浩大光芒。

檀香缭绕,梵唱响起,缤纷的香花,自天而坠,无始无终。佛那慈和而又悲悯的声音,在僧人耳边响起。

“汝等是在为唐氏驱除野狐吗?” 那声音是如此的宏大、响亮,仿佛充塞着天地。

僧人稽首称是。佛微微颔首。

唐氏一门听说真佛下界,争先恐后地走出房门,齐齐跪在庭前,纷纷叩首,拜请真佛降止。那朵祥云在空中盘桓了好一阵,才渐渐按低云头,飘至唐氏所筑的坛场上面,真佛盘膝坐于坛上,身后背光晃得人睁不开眼睛,唐氏一家同僧人们一起口宣佛号,再次叩首,请其赐予真言。

佛对僧人说:

“尔等乃修道之人,可谓通达之士。不必朝夕蔬食,可以间或吃肉。修持本在乎心,与食何干?世人不明佛法真谛,只是缘木求鱼,正所谓本末倒置,实乃憾事。”

说罢,令唐氏到集市上买肉,分与僧人及唐氏族一家。真佛降旨,岂可置若罔闻,众人纷纷接过食盘,当着佛的面,开始大吃特吃起来。那些僧人,开始还面有难色,抬头见真佛面色端严,怕违背了佛的意旨,与自己的修行不利,身后难成正果,也忙不迭地挟起肉来,往嘴里送。须臾之间,风卷残云,眼前的食器便见了底。

“哈哈哈哈——”

看见众人酒足饭饱,佛破颜而笑,那笑声里,有着说不出的得意。

众人心中惊诧,心想,我佛慈悲,面相却向以端严著称,今天这是怎么了,怎么如此亲民起来。这个疑问并未持续很久,只见眼前光芒渐渐收敛,祥云也缓缓散去。众人定睛一看,那蹲在坛宇之上,正呲着牙笑的,哪里是什么真佛,分明就是该杀千刀的赵门福!

唐家人还好,僧人们见此情景,知道自己上了赵门福的当,为其所误。禁止饮酒食肉,乃是佛家五戒之一,如今不但没有识破妖狐,还公然破戒,死后,也别指望着超凡脱俗,上升天堂了,不堕入畜生道,经历生死轮回之苦,就已是莫大的荣幸。

想至此,一个个心里烦恶,当场便翻江倒海地呕吐起来。

唐家人看着赵门福,也是愤恨不已。

赵门福支楞着两只毛茸茸的耳朵,呲了呲牙花子,嬉皮笑脸地道:

“诸位也用不着烦我,我以后不会再来了!”

说罢,朝众人抛了个该死的媚眼,在大家再次附身呕吐之前,化做一缕青烟,消失了。

这狐狸言而有信,从此以后,果然再也没来。

唐参军家,总算过上了太平日子。

出《广异记》

63狐妻

君不见门前柳,荣曜暂时萧索久。

君不见陌上花,狂风吹去落谁家。

谁家思妇见之叹,蓬首不梳心历乱。

盛年夫婿长别离,岁暮相逢色凋换。

这首诗出自唐朝才子贺兰进明之手,将夫妇少小离别,老大复又相见的凄凉之状,刻画得入木三分。

诗中写的是一个女子的嗟叹。女人的容颜,如门前柳、陌上花一样,流年暗换,她的美貌,也随之枯萎、凋残。

所有遮挽的手势,都是徒劳。

二人在青春正盛时结缡,然而,在她最美丽的时刻,他不在身边。

流水落花春去也,再回首时,已是天上人间。

这样的哀凉,又几人能够承担?

贺兰进明出身世家,大约生活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年轻时进士及第,屡历显官,而且,又经籍满腹,颇有才名,可以说是少年得志的一个典型。

这样的男子,纵使不是风姿渺渺,玉树临风,无论想娶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应该都不是什么难事。

谁也不会想到,他娶了一个狐狸精!

我们这里所说的狐狸精,用的可不是比喻义。因为,贺兰的妻子,原形真就是一条四足修尾,尖牙利吻的狐狸。当然,在日常生活中,她呈现的是人形。

这桩姻缘究竟是男方主动,还是女方非得上赶着嫁给男的,就无从知晓了。

不过,要说完全无法推测,倒也不是很确切。《广异记》上说:贺兰进明“为狐所婚”,一个前途无量的世家子弟,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寻死觅活地要与狐狸结亲,可能性不是没有。——有,但是微乎其微。多半,是狐狸精看上了贺兰这俏郎君,非要做他的如意娘。

狐狸精的手段,岂是凡人所能抵挡的,贺兰进明纵然不愿意,也得乖乖就范。

当然不是明媒正娶,只要那男子低头默许,她就当自己,是他的妻。

进明的父母兄弟都在京师,他同狐狸精,住在自己任官的地方。两地相隔甚远,可是,再远的距离,也难不倒一尾狐狸。

新媳妇非常懂得人情世故,每年的时令节日,都到京城去拜望进明的父母兄弟,带去贺兰进明的消息,同时,问候二老的饮食起居。去的时候还不空手,总要携带各种珍贵的礼物。

这女子行踪隐秘,很少有人能见到她的真颜。不过,家人偶有见到狐新妇的,都对她那惊人的美貌表示惊叹。

——那样的风姿与容颜,简直就是造化的奇迹!

所有见到她的人,都在心里暗想,能娶这样的女子为妻,就算是狐狸精,也是值得的吧!

贺兰进明几辈子修来,能得这样的好福气!

新妇不但相貌绝美,而且心细如发,性情婉约。所有与人情往来有关的事,她都记在心上。

唐朝上承前代的余绪,每年五月五日,端午节来临的时候,都要准备彩色丝线之类的物事,系在手腕上,辟除疾病、兵灾和恶鬼。这种风俗,在当时称为续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来续命的,就不限于五色丝了,许多奇珍异宝,都可以拿来续命。事实上,这已经成为一种变相的送赠。

每逢端午节,自贺兰进明以下,直到家里的仆妇,新妇都为他们准备了续命之物。这些东西,虽非稀世奇珍,然则,大多都很难在市面上买到。起初,贺兰家人收到新妇送他们的续命之后,认为此物出自狐狸之手,大大不祥,又不敢当面拒绝,私下里,大多偷偷地烧了,一把火之后,无论胭脂花粉,还是金银珠玉,都化成了灰烬。

这事不知道怎么被狐狸精知道了,悲泣道:“这些东西都是真的,好歹是我的一片心意,你们……你们为什么要把它烧掉呢?”

家人也觉得很不好意思,想想也是,送上门的东西,不要白不要,就算这些东西来路不正,天打雷劈,也是狐狸精一人承担,与他们何干?此后,狐狸再送礼物过来,便照单全收,拿来派各种用场了。

谁也没想着去问问,这些物件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而且,发展到后来,贺兰家的人食髓知味,他们不再满足这样被动地接受赠礼,开始主动指定礼物的质地、样式和种类。反正,新妇神通广大,什么样稀奇古怪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未完待续)

(接上)

有一年,家里有一个女眷,在过节之前,跟狐狸精暗示,她想要一面漆背金花镜,日夜悬想,茶饭不思,可是,那么贵重的物事,以她那点的月钱,就是攒上几年,也攒不够。假如新妇能够满足她这个愿望,她一定会感激不尽,纵然以后效犬马之劳,也是心甘情愿。

新妇一口应承下来。啊!夫家的人竟然肯开口求她,用那么卑微的语气!她们,是真的不把自己当外人了吧!

漆背金花镜,那是前朝的古物,市面上根本就没有卖的。不过,她知道谁家有,也知道,这镜子藏在什么地方。

月朗星稀,夜静更深。

一个灵巧的身影,悄悄潜入人家的宅院,没费任何周折,神不知鬼不觉地把镜子盗了出来。

照以往的经验,得手以后,得赶紧撤退。

人的身体有很多局限,为了方便奔跑跳纵,她显出了原形。将金花镜挂在脖子上,贴着墙根,无声无息地朝前窜去,只要溜出大门,就安全了。

行走中,不知道碰到了什么东西,咚的一声,声音不大,然而,在寂静的夜里,却惊心动魄,传得很远,很远。

一伙儿家丁不知道从什么地方钻了出来,手持棍棒,高举火把,气势汹汹地赶过来。

她想快点跑出去,冲出人丛,跑到外面去,已经来不及了,那些人,凶神恶煞般地围了上来,棍棒,劈头盖脸地砸下来。她左冲右突,然而,冲不出去,冲不出去。

终于,她倒在了血泊里。

“嘿,真新鲜,狐狸还会偷东西!”

“可不吗,人赃俱获!”

“看这皮子,油光水滑的,能给夫人做一领上好的狐狸围脖了!”

“是啊!是啊!”

在众人的喧嚷中,狐狸慢慢地闭上了眼睛。她死了。

没有人,会为一尾狐狸的死而悲伤。

虽然,她那么想成为这个家的一员,那么想,被贺兰家接受。

她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然而,得到的又是什么。

她死了,《广异记》上说,“自尔怪绝焉!”——从此以后,这个家里,就再没有精怪出现了。

说到底,人家还当她是个“怪”!也许,内心深处,巴不得她快点消失!

她终于还是消失了,该是皆大欢喜吧。

象贺兰进明这样的才子,合该娶大户人家的女儿,怎么能同狐狸结亲。

家里由一尾狐狸忙里忙外,让外人看见,象什么话!

简直就是家门不幸!

这个故事,狐狸是主角,那个才子贺兰,隐藏在发黄薄脆的纸页之间,在历史的尘埃中,渐渐风干。

狐狸死后,没有人知道他是什么反应。痛心疾首,还是庆幸自己得到了解脱?

他并不是杜撰的人物,也非籍籍无名之士。这个名列《唐才子传》的男子,不但写过动人的诗篇,也曾跃马弯弓,也曾驰骋疆易。他在地方上担任的,都是非常重要的职衔。

不过,要想知道这个狐狸精的夫君,究竟是何等样人,还得沿着时光的坐标,往前追溯。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贺兰进明登进士第,从此以后,进入仕途。

安禄山叛乱之后,他以御史大夫兼节度使,守卫临淮。

当时,他的同僚张巡被困睢阳,叛军兵临城下,城中粮食短缺,很多守军因饥饿而死,幸存的不是疲惫不堪,就是身负重伤。睢阳岌岌可危。

他们将所有能吃的东西都吃了,草根、树皮、鞍鞯,包括形影不离的战马,最后,一个个形销骨立,状似饿鬼。

那个杀妾劳军的故事,就是这个时候发生的。危急关头,张巡杀其爱妾,煮熟之后,犒赏将士。

这还仅仅是个开端,围城期间,妇人及老弱,被食者达三万余口。

张巡及其幕僚认为,睢阳是江淮屏障,倘若失守,叛军便会大举南下,进军江、淮。而且守城将士早已疲惫不堪,就算弃城而去,也是断无生理,所以,决定死守睢阳。人在,城在;人亡,城亡。

与此同时,他派部下骁将南霁云从城东门杀出一条血路,搬请救兵。但拥兵临淮的贺兰进明,因妒忌张巡的声威和功绩远在自己之上,不肯出师相救。

但是,他对于勇壮的南霁云却是青眼有加,想将其留在身边,为己所用。

宴会上,珍馐盈列,歌舞升平,战争,对于此间,好像一个渺不可及的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