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易鼎-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有些不识大体的城狐社鼠,却不可姑息,就算禁无可禁,也不是这个时候。”王弘毅平静的说着。
  这时,已经到了里面,群宾迎上来叩头行礼。
  “罢了!”王弘毅带着微笑,双手虚抬,说:“今天是喜宴,不必拘礼,都免礼起来入座吧!”
  众人起身,陆续坐到位置上。
  王弘毅自己端座上去,笑着:“夫人和我同桌……用宴吧!”
  按照制度,宋心悠才有资格和他同桌,这点上王弘毅都无可奈何,假如让赵婉坐到身边,立刻这两个女人就要你死我活,并且震动国本。
  “主上,谢纯之已至门外,是否传其入内?”这时,有内侍来到王弘毅身边,轻声问着,在场的各位都是有身份,她虽然名动天下,却没有身份。
  王弘毅笑了笑:“请她入内。”
  没有多时,一个女子从外面步入。
  她身着很有特色的衣裙,以红、绿、紫、蓝装饰,绚丽多姿,乌黑的长发结成双鬓,有青丝垂下,在两个丫鬟陪伴下,翩然而至,使在场的人都有着惊艳。
  “你就是谢纯之谢大家?”王弘毅坐在主座上,看着这个女子一步步走进大殿,向自行礼,心中不由恍惚,前世,自己只是偶然一次被李承业拉出来一起会宴,那时,李承业是中心,也许她根本没有注意到角落中自己。
  这时看见,却见得她身上清光一片,宛然月光,厚尺许,心中凛然,暗暗体会这种感觉,开口问着。
  “是,小女子是谢纯之,只是琴艺不精,不敢当大家之称。”谢纯之向王弘毅行过礼,说着。
  “恩,听闻你弹的不错,奏上一曲吧。”王弘毅笑的说着。
  “诺。”谢纯之的丫鬟,送上琴,在中央处小台上,谢纯之在秦前坐下,在众目睽睽下,谢纯之突然之间,神色变的从容宁静,拨弦调音,先吟着: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她吟咏着,不徐不疾,王弘毅敏锐的感觉到,随着吟咏,以她的身体为中心,产生着一种跌荡有致、迂回难言的韵味,使人不由倾神聆听。
  月光如水,更是和她的动作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氛围。
  “叮咚。”谢纯之吟罢,已经露出一种深情投入的动人神态,顿时一片音符与音符凝聚,形成着空间和韵味美,飘洒而下。
  琴音奇妙之极,化为月光下每一寸的空间,天地间喃喃而行,更勾起每个人心中的深藏,一时众人都听得痴了。
  各人无不感到此曲勾起心意,这种感受,确是难以形容。
  等了片刻,琴音由近而远,倏然收止。
  就在众人如梦初醒,王弘毅拍手叹着:“大家一曲道尽心扉,宛然梦境,真是不错。”
  众人都是醒来,也连连应是。
  谢纯之不禁抿嘴一笑,起身谢恩,心中却是一惊,刚才她全心入琴,却也知道王弘毅很是入神,但是转眼之间,第一个醒来,这种心性坚毅……
  王弘毅就又笑着:“还请入座,一起用宴。”
  按照朝制,音律舞蹈是非常重要,朝廷设太常寺、云韶府、梨园。
  大燕鼎盛时,这集中了大批优秀艺人,培养了不少专业艺人。
  就连分散在各地官伎、家伎,也多是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能歌善舞,具有出众的才能。
  据说当时优秀的音乐家、舞蹈家灿如繁星,光彩夺目的作品层出不穷。
  只是太常寺是祭乐雅乐,梨园又属官妓,唯云韶府属宫廷编制,集中了大批艺术人才,并且最高的官位可达正五品,地位可说相当超然且颇受礼遇。
  根据这几年的古代生活,王弘毅知道这等女官影响力很大,按照这个世界的习惯也不能任意折辱,平日负责宫中歌舞培训,并且研究音律,拥有自由出入宫禁的特权。
  王弘毅现在已经有了太常寺,建云韶府和梨园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可问题是,谢纯之能担任这个官位?
  这样一个在宫廷里自由行走,地位和容貌出色的美女,影响力很大,如果此女怀有异心的话……
  欢宴继续,谢纯之作为宾客入席,堂下歌女和一般乐师轻吟浅唱,角落中的香炉,暗香浮影,渐渐的,席上热切起来,醉意熏然。
  王弘毅还不是皇帝,席中气氛还是相对宽松,众人开怀大嚼,纵情饮笑,推杯引盏,当然也有着低斟浅饮、清言浅笑,从容自得的人。
  灯华交错,歌舞正酣,王弘毅也是颔首,笑而不语,少许放纵着喝了些果酒——说实际的,王弘毅酒量不高。
  王弘毅扫了眼,就见得有人起身高声:“举杯满饮祝万胜,共愿黎民长安乐!”
  一夕饮至半夜,才欢宴散尽,月色照耀,是一片玉色,廊柱檐梁之间,王弘毅起驾回宫,眸子深沉如水。
  第一百四十六章 月如水(下)
  蜀地之南,官道上,一队足有上千人的队伍,不快不慢的行进着。
  这上千人中,有一百骑兵,前后左右的巡视着,将数千百姓保护在中间,当然,也是监督在中间。
  百姓或是赶着大车,或是步行着,拖儿带女,携老扶幼,脸上带着疲惫,但又有着一点点期盼之色。
  队伍最前一人,一身棉袍,下摆处露出内里的官服,正是张玉温。
  此刻的张玉温,神色凝重。
  相比起参加到战斗中拼杀的同僚来,对于自己现下的任务,张玉温明显更加重视一些,这是十万百姓的生死之事,实在轻视不得。
  按照王弘毅的计划,在今年深冬来临前,从龙剑四郡迁移出十万百姓,充实蜀内的人口。
  这是一举数得的好事,既能解决龙剑耕地贫乏的问题,又能使得蜀内大片土地得以开发出来,还可以借机减少龙剑人口,制衡龙剑的不稳定因素。
  张玉温是个聪明人,他看出了王弘毅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因此这几个月,几乎是衣不解带的忙碌此事,终于事情即将办妥。
  他这次带回蜀内的六千人,已是最后第二批,还有一批,由薛远护送回蜀内,两人通力合作,已将九万百姓护送到蜀内安置妥当,只待这两批百姓到达蜀内指定地域,一同报给主公王弘毅知晓。
  “张大人,已到滚龙坡,是否让队伍暂时休息一下?百姓们已是累的走不动了。”有兵卒催马到张玉温近前,回禀的说着。
  张玉温看看天色,有些忧意,在天黑之前赶到下一处地,总要有些力气方成,况且也该到吃饭时候了。
  “暂停行军,原地埋锅造饭,休息半日!”张玉温说着。
  “是,大人!”立刻有人下去张罗。
  迁移的队伍已经是离蜀内不远,眼看要出了龙剑地界,而蜀中又早已被王弘毅平定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张玉温自然不会担心遇到危险,心情也有些爽快起来。
  前面劝说百姓迁移时,的确遇到不少坎坷,甚至动用了军队和十三司,不过这些事,都已经过去了,只待护送这批百姓过去,再等到薛大人归来,任务便是完成了。
  这种情况下,张玉温自然不会急于回去。
  此时已是十月,算是入冬,过于追求行军速度,百姓身体可是吃不消,即便是年轻力壮的人,旅途也是很容易滋生病症。
  六千余人,很快停下来,原地休息。
  张玉温和随行的士卒也跳下马来,有士兵去埋锅造饭,百姓们除了那些老弱病残,其余人也都帮着打下手。
  张玉温看着这一幕,脸上带着微笑。
  不过很快张玉温又面色凝重起来。
  天空越发的阴沉,以着他的经验,怕是要下雨了。
  雨地行军,对这些已有些疲惫的百姓来说,实在不是好事。
  因物资有限,战时又耗费巨大,迁移受到些影响,迁移队伍中用的帐篷,大多并不能防御风雨,若是真有风雨到来,只怕体弱些的人就要顶不住了。
  “报!”就是张玉温这队人马停住休息的同时,不远处一骑兵飞快而来。
  因张玉温派出去按习惯进行巡视,见其归来,张玉温不禁站起身来。
  “可有事情?”
  “报已探查到前方有一支商队朝这边而来,马车上插有宋氏旗帜,应是宋家的商队!”
  “宋家的商队?”张玉温闻言,微微一怔。
  蜀内,宫中秘书阁,王弘毅手持一封密报,嘴角浮现一笑笑意。
  王弘毅身前,站着两个男子,正是虞良博和张攸之。
  虞良博和张攸之现在官品还不算高,六品,但是实际上就是宰相,可以说绝大多少事情,王弘毅都是不会瞒过他们,也隐瞒不过。
  这二人也是非常聪明,在很多事情上,都能给王弘毅不错的建议,更难得的是,他们不会恃宠而骄,私下里和很多人关系不错,实际上,却带着一层疏远,算的上是处事圆滑,不落人把柄。
  这样的人,王弘毅用起来很放心。
  当然以王弘毅的角度,这两人日夜受着官气影响,并且有足够的内涵消化,渐渐,都有着一丝丝转变。
  和王弘毅快速转变不一样,这种本命气的转变,却是潜移默化,并非一日之功。
  “二位,你们看看这封密报。”密报内容显然让王弘毅心情不错,他说着将手中的密报抛给了面前的虞良博。
  虞良博飞快在密报上扫了几眼,脸色微微一变,接着将密报递给了张攸之,二人将密报都浏览一遍,不由得互相对视了一眼。
  “主公,宋家公子此举是处于好心……这一批棉帐篷送过去,迁移中的百姓,会多方便些……主公可是担心,宋家此举,有收买人心之嫌?”张攸之眸光一闪。
  “呵呵,无妨!”在这时,却听虞良博轻声笑了一声。
  “宋家公子送去了物资,打的却是主公名号,就算是得到百姓感激,这感激也终会落到主公身上。而宋家不过是奉命送物资过去的人而已,不是么?”虞良博双眼微眯,眸子里有着寒光。
  虞良博看的清楚,宋子烨这次归来,有了很大长进,一番历练后,还是有长进,宋家灭门时的失态,那是人之常情,不能因此便将宋子烨的优秀之处尽数抹杀。
  此时的王弘毅身份今非昔比,已是蜀地之主,地位不容动摇,有此强横姻亲,除非宋子烨是个傻瓜,否则怎可能还会和王弘毅一味不合?
  怕是这个举措,是宋子烨借机向王弘毅表的态,示好之举。
  虞良博的话,让张攸之也明白过来。
  可他们明白,这事的性质,要王弘毅觉得事情是这样才算数。
  两人随即看向了主座上的王弘毅。
  “还不错,有点长进。”王弘毅随口就缓缓说出了。
  两人听了,都是咀嚼片刻,立时掂出了分量,看来仅仅这事上,宋子烨还是作对的,但是又不是全对,就算是以主公的名义,这事也有些过格,不过用在态度上表示,虽然卤莽些,又可以理解……
  “虞良博说的不错,宋家公子曾向孤说过此事,只是想不到他是如此大手笔!”这一大批物资,让王弘毅有些动容。
  细想这段时日,与这位大舅哥的接触,王弘毅不得不承认,还真没发现有敌意。
  曾经的些敌意,难免不是出自同龄人的较量,而如今,二人之间差距已天与地,宋子烨已经没有资格,也不能对王弘毅表示出这态度,这事,不得不让王弘毅感慨不已。
  自己不刻薄的话,这事终究是一件好事。
  宋心悠是正妻,是出身宋氏,嫡长子与宋家更是有着牵扯不断的血脉联系,若是宋家这两代都能安分忠心,王弘毅不介意给他们一个爵位世袭,荣华不减。
  看到王弘毅终于表态,虞良博微微松了口气。
  他与宋家兄弟的交情不错,对他来说,不是没有办法,他实在不想看到宋家引得猜疑,再说嫡长子怎么办?
  “从这密报上来看,龙剑百姓迁移的已是差不多了,再有半月,能将这十万百姓迁移至蜀内,你二人要着重注意此事,切不能让这些百姓,在蜀地还因饥寒交迫而丢了性命!”王弘毅不再提宋家的事情,而是转而给这二人派下了督察任务。
  虞良博和张攸之同时躬身应着:“臣遵令。”
  此刻汉中城内,樊流海正在小宴招待薛远。
  这次宴席的主角,自然是即将带着最后一批迁移百姓离开的薛远。
  现在的薛远,虽官职比之前降了一级,可此次事情办妥后,再次晋升怕是不会远了。
  本来有些苍白的面色,在这半年来,竟红润起来,虽身体瘦消,却健康许多。
  作为这次宴席的主角,薛远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频频举杯。
  薛远的上首位置是樊流海,一旁是些汉中官员。
  樊流海这次能留守汉中,心情也很是不错,虽然这属于外调,可身为大将,和文官是不同,有几个武将愿意安生呆在府城,只是平日里巡逻做事?
  疆场厮杀,夺取战功,这方是武将的志愿!
  汉中郡的占地面积甚大,因比邻秦地关中地带,而平原地带较多,在龙剑四郡中,汉中郡算是最为富裕的一郡。
  耕地面积更是比其他三郡要广阔些,这也是为什么在这四郡里,当初只有汉中的钟文道敢和王弘毅叫板,一切都是实力惹的祸。
  汉中郡的郡城更不比蜀内的几大城池差,虽城中人口因之前的迁移而显得略有些少,可往来的商贾还是很多,仅仅是关税,就是一笔不小的入账了。
  在这样的地方做一大将,并且随时可以虎视上庸和关内,对樊流海来说,这就是主公重用的信号。
  但对于薛远,樊流海还是有些羡慕,自己再努力,也算不上第一批从龙,薛远之前做官频出事情,可主公还是愿意给薛远这次机会,换做自己,可能如何?
  这君臣之间的情分,还真是重要。
  宴席结束,樊流海送出薛远的时,他犹在思索此事,并暗暗下定决心,定要做的更好些,虽比不过薛远,但对于日后归降王弘毅的人,他总是要有着一定优势。
  抬头,阴沉的天空,雨点劈啪而下。
  “快了,快是今年的第一场雪了。”樊流海微微轻叹,心中若有所思。
  第一百四十七章 情分(上)
  “这场雨可来的不是时候!”听到樊流海之言,薛远的脸上显露出了一丝苦笑:“眼见着要完成迁移事,却遇到这雨天,怕是路上又要有一番波折了。”
  樊流海安慰的说着:“只有几千户百姓没有迁移过去,雨未必下的有多大,只需小心些,不会出现变故,再说,我这里可以多派些护卫和物资。”
  “但愿如此。”薛远望着噼啪而下的雨说,说着。
  成都府城,宋涵府中。
  一间书房内,端坐着两个中年人,这两个中年人都是容貌不俗身材高大,其中一人,留有美髯长须,另一人是短短的黑须,正是宋涵宋恒兄弟二人。
  男子向以长须为美,宋涵本就保养得当,又容姿不凡,这两年来在成都府城过的甚是如意,丝毫不显老态。
  宋恒年纪较兄长小上几岁,不喜长须,留着短须,梳理的甚是干净利索。
  宋恒和兄长宋涵一样,年纪已过四十,但本就是大族出身的贵族,除去多年前受过的奔波焦虑,这些年来,同样是生活如意,不仅自己的几个儿女还算孝顺,宋家的一些后辈更是很有出息,比对着那些渐渐没落的世家,他是极为满意现在现状。
  “大哥,子烨先前的举动,可是你授意?这一队物资,可着实是大手笔。”此时的宋恒正低声向宋涵询问着。
  宋家家大业大,光是成都府城的产业,现在已经遍地开花,不用说蜀地其他地方了。
  在蜀地,宋家是其他世家无法比拟的存在,即便宋家再如何低调,也改变不了蜀地数一数二豪门的事实。
  这样一份家业,宋恒纵然也在管理着,可总有顾及不到的地方,因此当他知道宋家商队送了物资给张玉温后,心里便是一跳。
  向来这笼络人心,便是主君大忌,宋恒生怕自家子侄做了错事。
  宋恒与虞良博交情不错,自然清楚,虞良博为何会如此受王弘毅信任,有时,即便是父子夫妻之间,该有的保身之举,亦是不能少。
  更何况只是姻亲。
  正因为如此,宋恒这才跑到大哥的书房,向他询问此事。
  “子烨那件事,为兄也是刚刚得知,不过你不必有所担忧,他是打着国公名号送的物资,事先也与国公提过此事……实是想不到,此子现在也知道与国公缓和关系了,本以为要好生教训他一番,他方知道这其中利害。”宋涵说到这里,轻叹一声:“虽然这件事有些卤莽,也有些隐患,但是不算太破格,能表明心意就可以。”
  “既是如此,那不必担忧了。”宋恒松了口气。
  “只希望此子能一直如此,宋家之所以能有今日,是借的国公势,若无国公庇佑,失去了情分,再富可敌国不过是一夜的工夫。”
  宋涵的话,让兄弟二人想到了前段时日消失的世家,不再言语。
  宋涵站起来,隔着窗台望着外边,喃喃说:“雨大了,里面还有着雪珠,看这样子,冬天第一场雪怕是要来了……”
  “大哥,现在蜀中统一,开垦荒地,派下粮食,这冬天不会过的很难,到了明年,获得二场丰收,就更是安居乐业了。”
  两人在这里感叹雨水,却是说中了,外面雨渐渐变成雪,这场雪一直下了数日。
  蜀内的百姓很是高兴。
  数年来的平静生活,并没有让他们忘记曾经的动荡。
  蜀国公平定了龙剑,蜀中大一统,再没有比这些百姓更高兴了,能拥有一个平静祥和生活,就是他们所愿。
  蜀地百姓享受着这难得的和平冬天,蜀地统一,带来的将是太平和收获,乱七八糟的藩镇赋税减少了一半,田地增长了一倍,也没有大兵掠杀了,家家户户都是喜气洋洋,对于这个冬日,都有了一丝期待。
  半月后,薛远和张玉温终于将十万百姓从龙剑四郡迁移过来。
  这一善举,使得龙剑地区土地得以宽裕,又使得蜀内得以开发,可算是利国利民之事。
  成都府,王宫,秘书阁之内。
  王弘毅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面前的案几上,摆着的是记录着迁移之事的账目,以及几份密报。
  虞良博、张攸之此刻就坐在王弘毅的下首。
  官员在远处忙碌着,因为距离远,不提高声音,这些人是听不清的里面的话。
  “这么说,十万百姓,迁移到蜀内,事情办的很是顺利?”看着面前的密报,王弘毅暗暗点头。
  薛远这次没有辜负他的信任,将此事办的甚好,张玉温作为副手,同样功不可没。
  想平安的将这十万百姓迁移到蜀内,又岂是容易事?
  虽是善事,一个处理不当,就极可能引起民变。
  龙剑虽然土地贫乏,可对于世代居住在那里的百姓来说,那里是他们的故乡,是他们的家。
  即便家再不好又有多少人愿意背井离乡,离开生活了几代人的地方,去一个完全陌生之地?
  哪怕只隔了几百里。
  这本就是一件不容易完成的任务,可薛远张玉温二人将这件事情办的很是妥当,王弘毅对此很是满意。
  这时,有内侍从外面步入,一直来到王弘毅面前,回禀:“主上,薛大人和张大人已到了,正在外面侯着,是否唤他们入内?”
  王弘毅说着:“请他们入内。”
  “诺。”内侍应声,退了出去。
  不一会,在内侍的带领下,两个官员,从外面走进秘书阁。
  “臣薛远(张玉温),见过主公!”薛远和张玉温一前一后,在王弘毅面前拜倒行礼。
  “两位请起。”王弘毅微笑着说:“这几个月,二位辛苦了。”
  “臣愧不敢当。”薛远张玉温几乎是同时说着。
  王弘毅今天心情很好,看着二人的目光,更是柔和许多。
  “十万百姓能安然进入蜀内,这非是易事,你二人此次办成此事,功劳不小。你二人先将这几个月的事,与孤汇报一番,虽然之前已知道结果,可从你二人口中听到的,定然比那上报生动。来人,给两位大人上茶,赐座!”
  薛远和张玉温连忙再次拜倒,谢恩。
  虽是坐下来,却直着腰,向着王弘毅回禀半年来的所见所闻。
  王弘毅听的很是认真,一边听,一边点头。
  说起来,薛远和张玉温倒还真是合作默契,二人虽是文臣,一个善于处理琐事,一个擅长统率大局,二人恰好互补,办起事情来,往往事半功倍。
  两人性情和善,很是细心,有着耐心,这次又额外细致,终于把事情办了下来,这样看来,自己当初将他们二人凑成搭档,是做了件对事。
  王弘毅感慨的暗想着,打量着两人,很是欣慰的看见着薛远顶上的本命气,已经变成了淡黄色。
  “薛远,张玉温,你二人此次做的甚好,孤很欣慰。”王弘毅在二人讲罢后,开口说着:“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