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易鼎-第2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众臣上表曰:“天下圣贤无过大王者。”
于是三上进表,王弘毅这才叹的说:“天授其命,不敢违之,勉受之!”
是以定国号“成”。
此时,雪花连绵,秘文阁正在议事!
巨烛高烧,殿内明亮,火盆燃烧着,一股股暖气充满着里面!
王弘毅居中而坐,王彦、虞昭、李显、李刚、丁虎臣、张攸之商议着大事!
在秘文阁里面,各人的声音有意压仰着,气氛还是充满着喜气。
虞昭说着:“王上,臣和王相和内阁,这登基大典已安排好了,就是外省的军政要官,都来不及拜见了。”
“这没有关系,事后让他们拜见就可。”王弘毅不以为异,说着。
“王上,豫徐两省的官员名单,都已议定,来年三月前必都到位,筹备中的粮草锱重都开始调动,工场矿厂按着王上要求,都三班不休的,兵器、火药、纸甲都在迅速弥消耗,预计到明年四月,可满足大战所用。”王彦说着。
李显开口说着:“王上登基后,派向郑国公的天使就会启程。”
李刚躬身说着:“王上,一切印玺和礼服都已制完,随时可以启用,天下百官的礼服和金银铜印,还在加班加点雕刻中,在王上登基后,就会颁布下去,成为定制。”
丁虎臣接口说着:“王上,枢密院整军计划已经完成,一月十五后就正式征兵,预计完成基本训练要四月,之后调入各军整军,估计五月左右才完备,到时才可发动大战!”
王弘毅听一段,就“嗯”一声,听完笑了笑:“内阁准备的不错,张卿,你看布署上还有什么补漏?”
张攸之躬声回答:“王上,臣并无异意!”
王弘毅笑了笑,站起身,踱步而行:“明年的战略计划,就是取得兖州和洛阳,彻底划黄河为治,有着水师拦截,精兵在岸,胡人就进不来,这样中原核心之地,就落到本朝手中,已经得了汉人人口十之六七,根基就稳固了。”
“王上,黄河和长江不一样,冬季部分河段会结冰。”张攸之提醒的说着。
“这孤知道,但是黄河结冰,并非年年都结厚冰,能使车马行人度河,十年也未必有一次,这时间足够了,并且就算结冰,孤也有办法。”王弘毅说着,指了指地图:“那天下就分成这样了。”
“胡人占有幽并两州,日后可能占领翼青凉三州,而秦王占有关中。”
这时,王彦稍有些不甘心:“王上,我们可以直攻青凉二州。”
虞昭摇头说着:“王相国,我军初平中原,就连南方也治政不超过三年,根基不稳,现在和胡人决战,风险太大。”
“虞相国说的有理,我军以后计划,是陆军进行整编修养,中原和南方初平,治政不稳,不可倾国而战。”
“但是也不会什么也不作,你们看,青州和幽州,都是沿海,我朝水师六万,无敌于天下,这时岂可不用?”
“有人曾经上书说,现在南方已定,水师可以削减,真是愚昧之论,水师六万,可载陆军二十万大军,溯海而上,各个击破,使胡疲于奔命。”
“胡人总计三十万男丁,这时出击十五万左右,十五万安能控制如此广大区域?胡人之利,在于马力,能一日一夜二百里,非常犀利,而我水师,岂不是海上骑兵?并且更是快速,能一日三百里,将士居于船上,更是养精蓄锐。”
王弘毅指了指地图,哼哼冷笑:“胡人精锐,实力的确不可小视,但如果一直不能建立稳固政权,四处奔驰,折损一个就少一个,不消几年,必是强弩之末。”
“北方短时间还可抄掠,数年后,烧杀百里而不得一颗粮矣,一旦这样,就算胡人有再多气运,只有坐以待毙。”
说到此这里,虽内阁众相不是第一天听过,还是纷纷点头赞成,只是都有些不忍之色,这样北方必兵祸连绵,可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王弘毅又说着:“孤已经取得大半天下,这次取得兖州和洛阳,控制黄河,就是最关键的战役,只要得胜,基业就牢不可破,统一天下就已经没有变数,众卿努力!”
众人听了,无不震动,一齐拜伏行礼,齐声:“愿为王上效死!”
拜完后,虞昭有些苦色,说着:“王上大计英明,不过内阁也有一些困难,蜀中残破,现在几年恢复,能运出的粮不多,还要支持关中。”
“南方原本交州,虽现在大量流民开垦,又有胶鞋胶手套,解决了大半血吸虫,但到底开垦不久,粮食只能自给。”
“原本荆州和杨州,是人口繁多土地肥沃之地,但屡次动兵,天下军用粮食三分之二都是调用这里。”
“王上,本来富足,现在已经有初步有了些怨声……就算是肥田,也不能连续种,一茬又一茬,会变的贫瘠,抽血太多就失了元气,还请稍事休息。”
王弘毅听得很仔细,连连点点头,沉吟着说:“这是经国大道,除了粮食,还有缺乏的吗?”
“王上,现在武器火药都不缺,就是太平不久,开垦不足,粮食是大问题。”
王弘毅踱步而行,说着:“这实际上有法子。”
内阁众人不由一怔,问着:“请王上明示。”
王弘毅沉默,踱步而行:“可以靠海。”
“王上,渔人贫瘠,自给都不足,安能依靠?”张攸之不解的问着。
王弘毅脸色隆重,刹那间,内阁众臣觉得刚才带着一丝轻松的神色消失殆尽,都不由闭住呼吸听着说话。
“古时渔人为什么不能依靠?实就是会腐烂变质,海上捕鱼后,上岸划船行车,一天只能进二十里,也就是说,鱼的供养,只能二十里内买卖,而二十里内,几乎人人都会捕鱼,这鱼卖给谁去?第二天就不行了,只能白白浪费,所以渔人无法供养国家,而非是产量不行!”王弘毅说着,他记起了前世。
前世八十年代居住在沿海,离海不过几十里,当时就有人划船卖带鱼,由于没有快船,没有冰箱,因此带鱼只卖一毛一斤,但是当天如果卖不掉,就埋到地里当肥田(亲身经历)。
但是一旦有着冰箱,以及更快速的手段运输,结果渔业飞速增长。
王弘毅前世,记得粮食五亿吨,但水产品总产量5000万吨,这是何等巨大比例?
要知道这五亿吨粮食,是经过各种各样增产手段。
现在这个时代,天下粮食总产量都未必有5000万吨,只要有1000万吨水产补充,立刻就可以满足二百万人粮食需要。
内阁众人,顿时听明白了,以前也曾考虑过渔业,只是没有这样透彻见底,听到这里都不由眼睛一亮。
李刚就问着:“王上,那如何解决渔产入内的问题呢?”
“鱼松!”说着,王弘毅命人将一份文件交给内阁众人,这就是鱼松的办法,实际上他还想说咸鱼干,但是忍了。
鱼松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将鱼剥皮剔骨,煮到稀烂,放入大锅添加佐料翻炒烘干就是,这样处理过后的鱼松可以长期保存,放在阴凉处保存期限可达3个月,可以作为军粮或者外销。
煤炭和柴火,都可以拿来作烧制鱼松的材料。
鱼松地球上,是在咸丰同治年间发明,后来没有获得发展的机会。
看完了资料,内阁都是眼睛发亮,深感振奋。
“王上,这种鱼干价值不下于百万新田,田需要人去种,需兴修水利,又跟随气候,一年只有一二季,捕鱼完全是白给,鱼是天生水养,渔民只要捞起来就可,这是旱涝保收,此技能行的话,来年粮食短缺,就不成问题,以后也不怕灾年了。”
“不怕灾年有些夸大,但多能活几百万人不成问题。”王弘毅淡淡一笑,他考虑的不是这样简单。
许多穿越者思考着怎么样大航海怎么样资本贸易,在王弘毅看来,都没有抓到重点,都是人去政息。
而这鱼松才是划时代,一旦发明,就会使沿海出现天翻地覆的大变化。
原因很简单,全国沿海居民会大量转入渔民行业,沿海一带,就可以不考虑失地人口,至少沿海一带的活力,就大幅度增强。
为了供应大量的渔民产业,造船业会进一步发达,而造船和渔业,又会促进海洋贸易的发展,形成大航海。
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五年之后,就不是王弘毅要大航海,而是整个沿海地区的人要大航海了。
实际上古代除了鱼干,还有咸鱼干,这同样可以达到目的,欧洲就是咸鱼的故乡,促进了大航海。
但为什么古代不允许咸鱼呢?
很简单,咸鱼会破坏盐政,有了咸鱼,百姓何必买盐呢?
就和欧洲普通百姓一样,买几条咸鱼吃,又得了盐分又吃了肉,这会大幅度减少政府控制的盐利。
所以历代不允许大规模出现咸鱼。
而不允许咸鱼,自然海洋就没有意义,自然就扼杀了大航海。
一切的根源,华夏地区落后资本时代的因素,就只有“咸鱼”二字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王弘毅现在不说“咸鱼”,而说“鱼松”的缘故。
不过夺取天下,海关进一步发展,有了足够国家收入,盐政就算受到影响也无所谓,细盐的廉价化和咸鱼开放,都是必然的事,这会使华夏在几十年内就进化到大航海。
到时候海关和渔业,占天下三成财政和粮食,形成庞大的利益阶层,就算是后世皇帝和宰相想废,也废不掉了,这才不会人去政息。
王弘毅一念而此,顿时“鼎”器大动。
鼎器中紫气氤氲,发出一波波的水光,荡漾着虚空,在宫中仅仅是微波,但到了外面,赤色气运,却发出了滔天海浪之声。
虚空中,荡漾着一圈圈赤气气运,循环流动,隐隐之间,黄色气运浮出。
王弘毅远远看去,发觉了这痕迹,不由脸色一变,心中又惊又喜。
大凡起事统一天下,其气必赤,古人不知,以为是火德。
而治化盛世、太平光景,国运隆昌,国运之气就变成了黄色,这被古人认为是土德。
本以为全国之气转黄,这必须是统一天下后,进行类似贞观之治,才能渐渐转为黄色,笼罩华夏大地。
话说,前世在地球上,建国六十年,其气也不过是黄色。
现在这一念,就有此预兆,真是大吉!
阁中大臣却不知王弘毅心事,开始时心里不以为然,后来说破,就见得高屋建领思深虑远。
当下越想越兴奋,众人不由伏地叩头说着:“王上此计,拨乌云而见日月,实是圣明高远!”
王弘毅微微而笑,不再多语。
第二百六十五章 法会(一)
第二日,天蒙蒙亮,王弘毅就醒了,这夜是临幸王后!
此时见王后呼吸均匀,沉稳地睡着,才起身,王后就醒了。
王弘毅低声说着:“你怎么醒了,多睡会?”
宋心悠披衣就想起身:“王上你都醒了,我还能睡,这承受不得。”
“你是王后,我们是夫妻,有什么受不了?”王弘毅笑的说着:“你别起身伺候,着凉了可不好!”
这时,几个宫女或跪或站,上来给王弘毅着衣。
今天穿着一件貂皮外袍,戴了顶东珠顶冠,王后还是过来,亲自为王弘毅束了一条腰带,又整了整衣领。
王弘毅没有离开,说着:“兴儿五岁了,是启蒙的时候了,也许要请几个老师了。”
说着,沉吟会,又说着:“把礼明殿启动吧,办个宫学,以后王子一到五岁,都一起入内学习。”
对这话,宋心悠是心中同意。
大族出身的她,自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
虽说孩子还小,仅有五岁,以前也教过字,学着礼仪,但作为楚王嫡长子,这些还远远不够。
民间都五岁启蒙,何况王子?
当然,前朝是只有太子学习,别的诸子都养猪,但是现在看来,王弘毅要统一入学了。
“王上,臣妾明白您的意思,只是兴儿本就少了些孩童烂漫,要是过早……”宋心悠少有些担忧。
“王后是怕束缚了他的天性?”王弘毅看向宋心悠,问着。
“是,兴儿性格过闷了些……”王后宋心悠柔声说着,儿子的性格,母亲自是了解。
兴儿是个聪明孩子,出身高贵,但是性格却有些过闷,这样的人,向好处引导,就是宽宏大度,向坏处引导,就是阴沉难度。
择师就成为重大问题。
不过对于给爱子择选老师这件事,哪怕她是王后,是兴儿的母后,却也不能真的干涉,不过作为一位母亲,她可在夫君面前表达看法。
至少所选之人不要过于死板。
宋心悠虽只是略提了提,王弘毅已是听明白了,这事在回来路上已想过,与宋心悠想法不谋而合。
“王后你且放心,这王子之师,人品学识器量是最要紧,才能政见还在其次。孤定会给兴儿和他的弟弟,找几位人品学识器量都有的老师,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下去,才可有望成材这方面孤心里有数。”
王弘毅所言,让宋心悠心下顿安,她盈盈下拜,口中说:“臣妾谢恩!”
“王后,一起用早膳吧!”
“臣妾这就吩咐下去!”宋心悠忙说,同时吩咐宫人预备,两人简单用了膳。
见王上这样体贴王后,王后宫中的宫人心里自是十分高兴。
王弘毅出了王后宫殿,乘舆前往外宫。
王弘毅坐乘舆到了议政殿正门,直到丹墀前下来。
宫外内阁众相,文武百官真的有一百多个原都站着,见王弘毅过来,都“啪”的一声,跪下一片。
王弘毅上阶,进了大殿,坐在御座上,吩咐:“进来!”
顿时礼乐大起,众人按品秩肃然鱼贯而入,群臣行礼,齐声高呼:“千岁,千岁,千千岁!”
王弘毅笑着:“转眼就是一年了,这一新年有事,不能让众卿回家过年了,不过现在还是要赐筵贺岁,众卿不必拘礼——赐筵!”
“谢王上!”臣子忙都再次叩拜谢恩。
顷时钟吕齐鸣,乐声中百官谢恩起身,这时,一批太监涌入,抬着各桌进入,这保持着上古传统,一人一席。
第二波侍女领着美食进去,一一布上。
王弘毅亲领内阁大臣入座,才上前自己入座,群臣再依此入座。
耳中嗡嗡尤声,许多人纷纷大大嘘了口气,竟有被这雄肃兵戈迫的喘不过气来,更有心胆差些的面容苍色,拿了酒水缓气。
下面就是贺诗,这种锦上添花制造气氛的工作,虽然无聊却不可避免。
有几个大臣都出来念了诗,都平淡无奇,于诗词一道实在平平,不过习惯罢了。
大殿里立时一片称赞贺美声,王弘毅也一一赐酒。
这次徐州大捷,让文武百官对前途越发有着信心,自兴高采烈。
坐在上面,看着下面笑语欢声的景象,王弘毅一面浅饮着,一面思索着事情。
哪一个,适合给王子做老师。
虽都是人才,可给自己王子做老师,王弘毅看哪个都不满意。
从头看到尾,再从尾看至头,所有人都被他看了一遍,却也只是在心中添上几个候选者而已。
这件事,虽是紧迫,却不能不慎重选择啊。
此时殿中人人进食,却有些严肃,王弘毅心里一动,笑着:“相国陪孤走走,用酒不要勉强。”
说罢起身出了大殿,到了一处里间。
虞昭连忙跟上,说着:“王上有何吩咐。”
王弘毅坐下,脸上毫无表情,淡淡说着:“相国,王子已经五岁,可以启蒙了,孤有意建宫学,教导诸王子,你有何人选?”
听了这话,虞昭目光一跳,略一躬身,说:“这是大事,宜人品沉静器量宏伟学术纯粹的人来教导。”
王弘毅点了点头,看了一眼没说话。
虞昭脸上肌肉抽搐了一下:“王上问起,臣当直说,本朝开国鼎盛,文武多是人杰,但是正因为这样,却不宜为王子之师。”
王弘毅又默默点头,打天下的这批人,文治武略都深,心思深沉毒辣,不谈借此影响王子,单是这种性格和才能,培养的人也是心思深沉毒辣——王子这样培养,就坏了大事了。
因此说着:“你继续说!”
“是!”虞昭皱眉沉吟说着:“王上登基后,可再开一次科举,不少前朝大儒,沉心设学不问外事,可以都邀请来,里面就可以找出王子的老师……王上,臣的意思已经说明,还请圣心默断。”
王弘毅听了一时没说话,站起身慢慢踱步。
虞昭目不转睛地盯着王弘毅,片刻后,王弘毅闪过一丝微笑:“相国说的不错,这事不能太急,相国回宴吧,离开太久不好。”
“是,王上!”虞昭行礼退下。
这时,宫内在宴会,宫外还是大雪。
自下雪起到现在日夜不停,大雪继续下着,使千里江山,尽覆白雪,一眼望去,都为雪白。
大户人家,或许会在这样天气里,留在家中欣赏雪景,有些雅兴,再作一首诗,附庸下风雅。
反正不必出门寝食无忧。
而那些只能赚些辛苦钱,一年到头不得清闲的走贩,还是必须要在大雪之中,为了生存而奔波跋涉。
并且连歇息难以舒服,好不容易找到间价廉又暖和的酒肆客栈,就是走了运。
金陵城外,偏北一条四通八达商路上,就有着一间很受商队亲睐的客栈。
客栈很大,前面是酒肆,后面是几十个房间,还有几套独立院落,开这客栈的人,本来算是家大业大,只是败了家产,最后只得拿了家宅,改起了客栈,每日却有着不少赚头,让本来还显拮据的日子渐渐好起来。
不过,客栈前后的花销,却不算高,凡是过路的商队,都是担负的起。
这时大雪飘飞,这雪下的止不住了,路上积雪很厚,一脚踩上去,半只脚都会陷进去。
几辆骡马大车,顺着客栈前的这条路,由远及近,在客栈前面停下来,车上不知装的些什么,看上去不是很值钱的东西,只是随意摆放着。
车停下来之后,车上立刻下来的几个人,衣裳穿戴,看起来很是普通。
容貌也没有什么特色,扔到人堆里,难以分辨出来的一类人。
一闻到酒香,露出笑容来,他们低声说了几句话,随后抖落身上的雪进了酒肆。
“哟,几位客官,您来了?可要点些什么?”见有人进来,伙计忙上前招呼着。
“恩,先来二斤烧酒,温好了再端来,再来两斤酱肉,都切碎些,再来几样小菜,就拣你们这里的招牌小菜来,我们哥几个已是饿了,最好快些送来。”几人找了张桌坐下, 其中一人说着。
“好咧,请几位客官稍候一会,酒菜很快就好。”伙计忙应了声,快步去了后面,应是叫后面的人去准备去了。
酒菜还要等一会方能端上来,这几人坐在桌前,一时无事可做,打量着这座酒肆来。
不得不说,这座酒肆之所以生意兴隆,不是没有道理。
这间酒肆,不仅布置的很简洁,地方很大,数十张桌子摆得整整齐齐,酒肆内还有着火盆,火苗四窜,整间酒肆都透着一股暖意,与外面的天寒地冻、满天雪飘,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样打量来打量去,几人就注意到,在靠东边的一张桌旁坐着三个道人,一个年纪长些,两个年轻,穿着道袍,正在低头饮酒。
不过,看他们的穿着寻常,应是附近道观的吧?
又看向其他人,此时正是午时,酒肆内很是热闹。
再热闹,也架不住有人感官敏感。
“师父,有人看向我们这面。”东边桌前的两个年轻道人里,有一人突然用着极低声音说着。
虽未回头,他却已是察觉到了探究目光。
“快到金陵了,天子脚下,不可多事,这与我们无关,不必理会。”中年道人淡淡的看了一眼,说着。
“是,师父。”说话年轻道人不敢顶嘴,连忙低声应着。
第二百六十五章 法会(二)
雪继续下着,看情形,越下越大,坐在客栈里,也能听到外面呼呼的风声,刀子的风,吹在脸上的滋味,实在是不好受。
一些路过客栈的路人,再也耐不住这酷寒天气,索性躲进来,要上一壶温酒,暖一暖身子。
虽不在正午,这客栈前面的酒肆生意兴隆起来。
不断的有人要着酒菜肉食,不仅是厨子忙,前面伺候着的伙计更忙碌。
他们一个个穿梭于桌与桌之间,将手里温热的酒菜送到客人桌上。
这期间,又陆续有几位客人从外面走进来,随着他们推门而入,带进一阵阵寒气,邻近门口的人,情不自禁的打个寒战。
“真冷哪!”有人搓着手叹的说,就是伙计路过门口时,也加快了脚步。
“再给火盆里加些炭木吧。”掌柜的头也不抬的说,手里拿着账本,正在认真书写着,别说是刚进来的人,就是他,手也有些僵住了。
“是,掌柜!”正擦抹着桌面的伙计顿时应了声,去给客栈内的火盆又添了些木炭,本就不冷的客栈内,顿时越发温暖起来。
刚刚进来的几人手脚也渐渐暖和起来,向着添着木炭的伙计投去感激的目光。
“啧,难怪这里买卖兴隆,不说这里菜肴实在,这里的人也厚道。”有人看到这一幕,不禁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