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杂谈-第1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旅顺口
这个战略基地位于辽东半岛尖端,久有“东方直布罗陀”之称。李鸿章长期以来就注意到它的重要性,淮剧重兵驻守这个地区。在这个基地修筑炮台,设置鱼雷营和水雷营,不过船坞工程极其艰巨。袁保龄最初被指派主持旅顺营务工程局,它后来由一家法国辛迪加接办。整个项目于1890年最后完成,先后历时10年,耗银300万两。它的石船坞比一般规模更为宏肆,给人印象尤深。《北洋海军章程》规定,提督每年应有6个月驻扎在此,旅顺口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旅顺、威海卫和大沽的铁三角中,旅顺口是最为重要的基地。
自清末以来,应否在旅顺口建设一个海军港口,一直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有人主张青岛作为海军港口,位置更好。有人指责李鸿章选取旅顺口是处于一己之私。我认为在旅顺口建立军港并没有错。李鸿章主要由于经费的限制,未在青岛也修建一个有防御工事的军港,作出这样的推断是合乎情理的。李鸿章自己在当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有力地支持了这一推论:“胶州湾地居南北洋之中,为北来第一深水船澳,……唯目前限于经费,无可筹拨。”
无法克服的困难和不可避免的崩溃
北洋海军自1875年筹画,1888年正式成军。它不幸在第一次中日战争(1894-1895)中为日本海军完全摧毁。李鸿章的努力全付东流。北洋海军的失败,导致中国丧失了制海权。辽东半岛的军事形势因之改观,影响了中国此后几十年运蹇境窘。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呢?
北洋舰队的毁灭可以部分归咎于清政府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不过北洋海军本身也有若干严重的缺点。一是制度上含混不清。北洋海军名义上隶属于北京海军衙门。由于海署大臣醇亲王对海军一窍不通,舰队实际上是归李鸿章节制。李忠于清廷,但是他还负责处理许多紧迫的事务。他此时已成为全国督抚的领袖,集内政、外交、洋务、海防于一身。在1880年代末、1890年代初,他忙于应付每日遇到的政治问题,以至不能对北洋海军诸多问题给予更多的注意。
其次是指挥系统不清。由于李鸿章未能经常顾及,北洋海军由丁汝昌负责。丁未受过海军正轨训练,他因此常为部下所轻,他们大多数人是由中国水师学堂毕业。丁汝昌所依赖的外籍军官有的傲慢自负,要求过分。这些外国军官和中国军官之间关系紧张,经常有不快发生,“升旗之争”便是这种冲突的反应。因而发生的琅威理去职,它导致北洋海军进一步衰败和腐化。
第三,经费不足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最初海防经费预算每年200万两,但是从未如数收足。北洋海军改隶于海军衙门以后,舰队每年的预算减至不及130万两。最糟的是1891年4月,户部建议停购舰上大炮、裁减海军人员。这些建议得到朝廷准许。这使舰队及其装备的更新事实上成为不可能。当时一些有识之士即为北洋海军能否生存发展感到忧虑。及至中日战争,北洋海军连遭失利,终至彻底失败。纪律不整导致一些部队在战役白热阶段弃阵脱逃。北洋海军的缺点暴露无遗。李鸿章深知这些缺点,极力设法避战,不与敌舰交锋。他因此受到许多历史学者的严厉批评。然而,就北洋海军的弱点而论,采取一种更加勇敢的政策或战略,是否将带来不同的结局,恐怕还是一个未知之数。
结束语
作为西方国家海上力量勃兴的反应,尤其作为日本威胁日增刺激的结果,中国决定建设海军。李鸿章恰是适逢其会,适充其任,他肩负起这一历史性的责任。不少学者认为李鸿章建立北洋海军,主要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他借应付外侮为名,而行扩张淮军势力之实。从历史发展的经纬来看,我认为这种解释殊属臆测,缺乏充足的证据。
近代海军是19世纪一个革新事业。海军的发展要求有复杂精致的装备和高度专业化的科学技术知识。考虑到所有这些方面——工业、科学和技术、人才、财政,中国当时完全不具备条件以支承一支近代海军。北洋海军的诞生,几乎全靠李鸿章一人的独自努力。他以10年持续不懈的努力,造就了一支拥有30艘战舰,120门大炮和4000名官兵的舰队,它至少在数量上超过了日本的海军力量。
李鸿章的任务比起今天人们所能想象到的要艰巨得多,因为他面临向北京政府寻求资金、说服各省官员给予合作、同时又要抵挡来自各方的不断的批评这多重的任务。北京****政府的弱点众所周知。清政府从整体上给李鸿章增加了许多障碍。它充满官僚主义陋习、地方主义观念和派系的明争暗斗。北洋海军本身也因组织不健全,装备陈旧过时而深受其患。在这样的环境下,李鸿章创建海军的努力,不应从不可能实现的理想,而应当从当时内部情况的整个背景作出评判。
第280章“victoria”
           皇家海军历史上最著名和损失最惨重的战列舰碰撞事故,莫过于1893年6月22日地中海舰队的战列舰“Victoria”和“Camperdown”之间的碰撞。
1887年下水的“Victoria”原本被命名为“Renown”,但因为正赶上女王Victoria登极50周年庆典,因此被命名为Victoria以纪念这一盛事。
她装备2门重达110吨的巨大的16。25英寸口径Armstrong火炮,它们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在舰上只能安装2门。这2门火炮都安装在舰艏的一个炮塔里,因此无法向舰艉射击。但海军部对此毫不介意,他们自豪地声称:“英国的战列舰从来不需要向后射击敌人”。排水量10,420吨的“Victoria”只有一艘姊妹舰“Sans Pareil”,后来,她在编队里亲眼目睹了姐姐的沉没。
“Camperdown”是一条排水量10,600吨的稍微老一些的战列舰,1883年下水,属于“海军上将”级,装备4门重达67吨的13。5英寸口径火炮,分别安装在舰艏和舰艉的双联炮塔中。
1893年6月22日,一个闷热的下午,英国地中海舰队正打算离开的黎波里出海训练。舰队规模庞大,气势恢弘,排水量10,000吨以上的战列舰和装甲巡洋舰达10艘之多,还包括一艘通信舰。她们分成两群锚泊,“Victoria”和“Camperdown”分别是领队舰。 
舰队指挥官是海军中将George Tryon爵士,他的中将旗在“Victoria”战列舰的桅杆上猎猎飘扬。舰队副指挥官是海军少将Markham,他的座舰是“Camperdown”战列舰。
海军中将Tryon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军人,经常训练他手下的舰长们练习各种复杂的编队动作。他严肃而又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人交往,因此也不常和参谋们交换彼此的想法。
不过,此刻Tryon正和他的参谋长,旗舰舰长和信号官一起讨论他的训练计划。他告诉他们,他打算离开海岸后让军舰排成两路纵队,两队之间距离保持1,200码,而队内各舰的前后距离保持在锚泊时的间隔距离,这一般是400码,然后让两路纵队的军舰一艘跟着一艘向内转弯掉头,使两路纵队的距离缩小到400码,最后整个舰队左转90度返航。
在海岸上遥望这一幕必定很是壮观,后来证明这场戏更是“好看”。在那个时候,10艘大型军舰一起出现的情景毕竟不多见。不久,“Victoria”的桅杆上升起信号旗,向整个舰队发布命令:“立刻起锚”。 “Camperdown”马上在桅杆上也升起这个旗号,10艘军舰马上开始了起锚作业,甲板上的水兵们忙碌着,铁锚收起后,水面上留下一个个旋涡。随后,排成两路纵队的军舰陆续驶向大海。
在“Victoria”军舰上,参谋长和旗舰舰长提醒Tryon将军,1,200码的距离可能不够各自纵队领头的两艘大家伙相向转向,不如把距离拉开到1,600码,这样的距离彼此都会宽松一些,但也许这还是不够的。Tryon将军表示同意,但没过多久,他还是命令信号官让两路纵队距离为1,200码。
当航海舰桥上的参谋长看见桅杆上挂起“纵队之间距离1,200码”的信号旗时,显然十分诧异,他问信号官是不是搞错了,因为Tryon将军刚刚才同意把距离拉开到1,600码。于是,他让信号官到司令塔上去找将军核实一下,到底是1,200码还是1,600码,得到的答复是升起1,200码的信号旗。将军明白无误地告诉他们,“纵队之间距离1,200码,立刻执行”。
其他军舰倒没有异议,大家老老实实地执行命令排成两路纵队。需要说明的是,按照当时的舰队编队条令,当舰队成两路纵队行进时,纵队之间的距离应该是最长那一队的军舰数量乘上队内前后军舰的距离,以便编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队形变换。因此,对于此时,纵队内军舰之间的距离是400码,有一路纵队的军舰数量是6艘,那么纵队之间距离就应该是2,400码才对。
当时,以这样的距离,两路纵队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以下编队变换:两领头舰向左或向右同舷侧转90度,后续各舰跟着前面的军舰作同一转向,最后在与原航向成90度的方向上排成一路纵队(在航渡时舰队一般排成多路纵队,以缩小舰队的整体长度,以保证队末军舰也可以看见旗舰的信号,但在接敌时需要变换成一路纵队并转向以舷侧与敌人面对,以便发挥整体火力,以上队形变换就是一个例子——译者注)。如果这个距离过小,在队形变换时,各舰之间必然就会因为担心碰撞而变得混乱。而距离合适的话,可以使各舰在排成一路纵队后,前后军舰之间的距离依然和原来两路纵队里的时候一样。
此时,舰队航速增大到8。8节,不久,15:00,Tryon将军命令信号官发出两个信号。一个是命令右路纵队向左转16个罗经点(180度),另一个是命令左路纵队向右转16个罗经点。两串信号旗分别悬挂在不同的信号索上先后升起,给人的感觉好象是两个命令有先有后,但信号官当然明白将军实际的意图(即同时转向——译者注)。
“Victoria”和“Camperdown”的战斗转弯半径是800码,两者加起来,刚才参谋长建议的纵队间隔距离1,600码也仅仅是刚好足够。两舰打满舵的最小转弯半径是600码,这样看来似乎不会发生碰撞,但编队条令要求完成转弯后应该还要保持有至少20码的距离以策安全。而且,编队条令一般建议只使用战斗转弯半径来转向。
舰队里所有的舰长无疑都看出了这个危险,但他们都保持了沉默并升起应答的细长三角旗表示对命令明白(按照条令,如果对命令不明白,应该将应答的细长三角旗挂在低处,以示请求旗舰解释该命令)。只有“Camperdown”例外。
作为本纵队的领头舰,出于服从命令,“Camperdown”也将命令左路纵队“向右转16个罗经点”的信号旗升起以便向后续舰传达,但同时,在舰桥上的海军少将Markham命令将应答的细长三角旗挂在低处,以此表示对命令的怀疑,同时还打算让信号手向旗舰发出一串旗语,直接向舰队司令表示自己的疑虑。
可还没等他把这后一个旗语发出去,“老暴躁”Tryon将军已经以一种罕见的火暴,命令“Camperdown”尽快升起她的细长三角旗,而且还发去一个直接给Markham将军的旗语:“你还在等什么?!” 这样一来,出于对老上级的信任,Markham将军估计,老家伙这回是要露一手让大家开开眼界,看看他是如何巧妙地安排以避免碰撞的。因此,他也就放心地命令将本舰的细长三角旗升高。
事后,Markham将军在军事法庭上被问到,为什么在预见到碰撞将会发生的情况下,依然认可了这道命令,如果可能的话,为什么不坚持拒绝升起细长三角旗。Markham将军答称,他相信他的上级一定是有什么好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Markham将军说他当时估计了两种可能性,Tryon将军也许是打算先让“Camperdown”引导的左路纵队先转向,然后再让自己的右路纵队随后转向。或者是让他自己亲自指挥的“Victoria”及右路纵队的军舰以最小的舵偏角拐个大大的弯转到“Camperdown”及其左路纵队各舰的外侧去。
尽管如此,实际情况却是两路纵队同时开始了转向动作。“Camperdown”向右转,“Victoria”向左转,而且两者都是使用战斗转弯半径来转向。此时,任何一个旁观者都可以预计到碰撞即将发生。但既然两艘领头舰上的将军都保持沉默,两位舰长也就没有下达“倒车”的命令。
实际上,在此期间,“Victoria”航海舰桥上的舰长Burke三次通过传话筒向司令塔里的Tryon将军请求下达“倒车”的命令,但得到的回应只是沉默。
两艘庞大的战列舰在两列舰列之间相撞,“Camperdown”撞上了“Victoria”的右舷,在水线以下撞开一个大洞。“Camperdown”的舰艏撞角在水线以下12英尺处撞入“Victoria”舰体内达9英尺之深,直接破坏了一系列防水隔舱。而且由于碰撞后两舰卡在一起而发生的振动和摇晃,使“Victoria”舰体上的破口继续扩大,面积达到100平方英尺。
就在碰撞发生前,“Victoria”的舰长向全舰下达了“关闭水密门,准备堵漏垫”的命令, 但来的及关上的水密门只有几个。海水猛烈地涌入锅炉舱前部的储煤舱,“Victoria”逐渐向右倾斜,而且随着海水通过舷侧的副炮射击孔涌入右舷副炮炮位时,右倾迅速加快。
碰撞发生后,“Victoria”就已经开始执行碰撞抢险程序,舰员们列队聚集在军舰的左舷。 但因为还希望能让军舰就近抢滩搁浅,锅炉舱和轮机舱的官兵依然坚守在各自的战位上,保证轮机正常运转。
然而,这时“Victoria”的舰艏突然重重地沉了下去,以至于舰艉竟露出了水面,而螺旋桨还在继续转动,这一切仅仅发生在碰撞后的11分钟。
舰长终于下达了“弃舰”的命令,舰员们不分军阶高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秩序。因为人实在太多,以至能及时安全离舰就有一定困难。不少人因此不幸随舰一起沉入大海,总计358人丧生,包括海军中将Tryon。生还的357人中,包括“Victoria”上的副舰长John Jellicoe (约翰。 杰利科——译者注)海军中校,他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本土舰队司令并成为自纳尔逊以来皇家海军又一伟大的将领。
Tryon。将军最后的遗言是“这全是我的错”。军事法庭也认定他对这次事故负全部责任,没有人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也许,他一直以来所承受的巨大工作压力使他在那时处于一种精神紊乱的状态。
为什么11位舰长和1位海军少将都一起认可了这道命令),而Tryon。将军的参谋班子为什么在预见到碰撞将会发生也没有劝阻他?唯一的解释是大家都非常信任他们的老上级,以为他在最后一刻有什么高招使出来给大家开眼界。而且不要忘记,Tryon。将军是个很难相处的人,这也许使他的参谋们都不敢向他提出异议。
后记:事件发生后的第七天,李鸿章给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发去以下这份电报:
光绪十九年五月十六日戌刻
伦敦电:英国“干巴丹”铁舰碰沉“维多利亚”兵船情形,顷闻该二船因列阵互换位次而相碰。“维多利亚”当受碰之时,提督即令将该船向浅水处行走,可期设法保护。惟船首登时沉没,提督见无可救药,因下令曰:诸位请各救一己性命,我身为提督,船存与存,船亡与亡,无可逭也等语。提督立在天台上寸步不移,未几,船即翻覆沉没。当其沉下之时,闻有大炸裂声两次云。鸿。
第281章以色列活塞时代
           犹太人空军部队在1947年11月联合国投票赞成巴以分治前2周组建。当时它只有不到一打的轻型飞机,都是从“Aviron”(犹太航空公司)租来的。在独立战争期间,犹太空军部队最要紧的任务便是找到“真正”的飞机和能驾驶它们的飞行员。犹太人在国外建立了一批秘密代营企业,通过各种手段,搜罗各种各样能用的军用飞机。与此同时,他们开始大量招募参加过二战的老飞行员,不管他们是犹太人还是异教徒,是理想主义者还是冒险家,是志愿者还是雇佣兵。这些杂七杂八的人混在一起,建立了可能是世界上最独特的空军部队。在那段艰难岁月里,以色列空军居然将二战期间两大阵营最著名的三种活塞战斗机——梅塞施米特BF…109(捷克版)、喷火和P…51D野马罗至帐下。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二战名机在中东的蓝天上纵横驰骋,为建立独立犹太国家立下功勋。
△ 犹太人的纳粹飞鹰
以色列独立前就有大量秘密代理商在世界各地为其搜罗武器,奥托&;#183;弗里克斯就是其中之一,1947年他在捷克斯洛伐克阿维亚的Skoda工厂找到了25架等待出售的S…199战斗机(BF…109G…14的机体加上He…111使用的最大输出功率1350马力的Jumo…211空冷发动机组合而成。其发动机整流罩比梅塞施米特大一些,操作上也与德国原版战机有差异。S…199可载90加仑燃油,以310公里/小时的巡航速度飞行2小时。2门20毫米机炮古怪地悬挂在机翼下,2挺7毫米机枪安装在发动机罩上。翼下****架可挂250公斤****)。与此同时,鲍里斯&;#183;西尼尔在他的故乡南非找到了50架P…40战斗机,单价大约1200美元,但是南非政府拒绝为这些明显是军用物资的货物提供出口许可,走私计划又因路途遥远而被迫放弃。4月23日,奥托&;#183;弗里克斯受命以180万美元的高价购买了10架S…199(相当于2001年的1300万美元)。每架空机价值44600美元,装备还要另花6890美元,弹药花了120229美元——买飞机一共花掉1717190美元,剩下的钱用来雇佣捷克地勤人员和飞行员。这显然是捷克人敲了竹杠,要知道后来以色列人买野马每架才花4000美元。就在他购买S…199后不久,阿尔&;#183;施威默——以色列的另一位大代理商在墨西哥找到了25架P…47雷电,墨西哥方面要价100万美元。以色列方面拒绝了阿尔&;#183;施威默而坚持与捷克方面的交易,这究竟是出于维护犹太人视为生命的商业信誉还是因为捷克方面承诺提供训练,不得而知。
由于陆路和海路运输速度都太慢,以色列最后决定用C…46突击队员运输机将S…199以散件方式运回国内。运输机将从扎特克(Zatec)基地出发,中途停靠科西嘉的阿雅克肖,最后目的地在埃克隆空军基地(Ekron),任务代号“巴拉克”。
5月6日,2名马哈尔志愿者(卢&;#183;勒纳特和米尔顿&;#183;鲁本菲尔德)和8名以色列希伯莱航空公司飞行员(穆迪&;#183;阿隆、埃泽尔&;#183;魏兹曼、雅各布&;#183;本&;#183;查依姆、平查斯&;#183;本&;#183;波拉特、伊扎克&;#183;亨内森、米沙&;#183;凯纳、纳赫曼&;#183;梅依里和埃迪&;#183;科恩)搭乘租借来的DC…3运输机离开色多夫空军基地,途经塞浦路斯、罗马到达日内瓦,然后从日内瓦换乘火车到苏黎世,再换乘捷克斯洛伐克航空公司的航班到达布拉格。在布拉格肮脏的旅馆里耽搁2天后,搭乘捷克空军的Ju…52到达切斯凯…布德约维采空军基地受训。受训前他们就从捷克飞行员那里得到了不少坏消息,都是关于S…199的,捷克飞行员把它称为“倔强的骡子”,因为它在起飞和着陆阶段实在很难控制。究竟难控制到什么程度,以色列飞行员要在以后的战争岁月里才能切身体会到,而在捷克,他们首先得在双座的阿维亚C…21B教练机上训练(捷克版的阿拉多Ar…96B)。教练员是二战期间曾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的捷克老飞行员。几次飞行后,这些老兵们沉睡已久的记忆和战斗技能全都被唤醒了,他们迅速而坚决地拒绝了以色列飞行员希望尽快转飞战斗机的希望,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些只有民用机飞行经验的犹太人实在是太嫩了。只有阿隆、魏兹曼、鲁本菲尔德、勒纳特和科恩这些曾经飞过战斗机的被允许进入下一阶段——飞S…199的双座教练型CS…199。卢&;#183;勒纳特在5月15日成为第一个完成训练课程,改飞S…199的以色列飞行员。
到5月14日,以色列购买的10架S…199已经拆成散件准备运走,只等飞行员结束训练课程了。5月18日,在捷克受训的以色列飞行员得知2架埃及空军的C…47轰炸了特拉维夫市中心的公共汽车站,炸死42人后毫发无伤地返航。群情激愤的以色列飞行员拒绝了捷克教官的挽留,尽管他们还有对空对地武器训练课程尚未进行。5名已经获得战斗机驾驶资格的以色列飞行员在5月20清晨和S…199飞机散件、一小队捷克机械师挤进1架C…54运输机。11小时后,他们在埃克隆着陆,第2天夜间,另一架S…199也由1架C…46运到。5月22日,第3架飞机由C…54运抵。
以色列在5月23日失去了第1架S…199,这架飞机还没上过天。当时2架C…46(RX…130运载航空****,RX…136运载第4架S…199)从扎特克飞往以色列。埃克隆基地上空大雾笼罩,RX…136掉头飞往Sde Dov基地,结果被地面高炮误伤,飞机在拉特伦南面的缓坡上迫降,S…199的机身从固定索中脱出,向前冲进驾驶舱,挤死了波兰出生的美国导航员摩西&;#183;罗森鲍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