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08远东狂人-第5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军备战,面对来自欧洲方向的巨大军事压力,苏联政府只能调整战略重点,为了对抗德国,苏联政府不仅抽调了中亚军区的部分装甲部队,而且也开始加强与英国、法国的联系,并与两国签订了《伦敦共同防御条约》。
但是一份共同防御条约并不能给苏联政府多少安全感,当看到中**队在“亚洲解放之战”中势如破竹,一路横扫英联邦军队之后,苏联政府真正意识到了危险,如果说德国击败法国是沾了中英战争的光的话,那么苏联政府绝对不会对此结论表示异议,苏联在中英战争中不仅看到了中**队的强大战斗力,也看到了欧洲盟友的虚弱,当英国政府决定不派遣陆军登陆法国与德国陆军作战之后,苏联政府立即做出了一个新的选择,那就是舍弃英国,与德国接近,于是,当法国战败投降之后,苏联政府很快就宣布退出《伦敦共同防御条约》,并与德**队东西夹击,一举消灭了波兰,并将这个凡尔赛体系的直接产物瓜分,德国占领了波兰西部领土,苏联则控制了波兰领土东部。
不仅如此,为了换取德国的信任,苏联也与德国签订了一份《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虽然没有结盟,但是依靠这个签订于1940年7月底的条约,苏联政府可以缓一口气,将战略关注的重点转回中亚方向了。
实际上,在这份《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前,苏联政府就已经开始将原本部署在乌克兰、波罗的海方向的一些装甲部队调往以古里耶夫城为司令部所在地的中亚军区了,与巴库一样,古里耶夫城也是一座位于里海岸边的城市,这座城市位于里海北部,在乌拉尔河的入海口附近,这座城市虽然也是苏联的石油基地之一,不过在工业体系中的地位远不如巴库,但是在国防战略中的重要性却比巴库更为重要,因为苏联军队必须以这座城市为枢纽,抗拒来自中亚方向的中国陆军装甲洪流,为伏尔加河中游重要工业城市斯大林格勒的防御部署争取时间。
毫无疑问的一个事实就是,在中英战争中,苏联政府惊恐的发现中国陆军的重型装备已发展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无论是中型坦克还是重型坦克,苏联军队装备的相同产品都无法与中国产品相匹敌,在这种情况之下,苏联政府只能寄希望于最新式的中型坦克T34,这是一种结构简单但却拥有相当战斗力的新型坦克,在入侵波兰的战争中表现出色,不仅给波兰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给德**队留下深刻印象,苏联政府高层认为,依靠大量的T34坦克可以有效震慑住蠢蠢欲动的中**队,所以,现在的苏联所有工业城市,只要有拖拉机厂,就可以看见一批一批的T34坦克辚辚的碾过街道,驶向火车站,并最终被拉到古里耶夫城,装备苏联中亚军区的坦克部队。
仅仅依靠T34坦克组成的海洋还不足以让苏联政府完全放心,现在,苏联的军工企业和军事技术研究部门正在按照最高领袖的命令日以继夜的进行技术攻关,试图找到克制中国空军“猎鹰”式战斗机的有效武器和战术。
在中英战争期间,英**队想办法弄到了几架被击落但是机体结构基本完整的中国“猎鹰”,并在停战之后将之送给苏联方面,而苏联的军事技术专家也正是依靠这几架“猎鹰”残骸进行研究的,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苏联政府也得到了来自美国政府的支持,实际上,就在苏联的兵工厂实验室里,可以看到美国技术专家的身影,他们也对中国的航空技术发展非常感兴趣。
中国空军在“亚洲解放之战”中的出色表现确实让苏联政府震惊不已,虽然早就知道远东共和国装备的中国制战斗机性能非常好,但是苏联政府认为只要加把劲就可以研制出自己的好飞机,而且来自英国的技术援助也可以迅速提高苏联航空技术水平,但是直到英国在战争中惨败,英国皇家空军用极为惨重的损失告诉了苏联政府一个残酷的事实:即使是英国,其航空工业也远不是中国对手。
苏联政府醒悟得比较及时,一声令下,那些一度被关进劳动营的苏联技术专家被召集起来,与美国技术专家一起研究那些从英国手里弄到的中国“猎鹰”,有他们的帮助,相信很快苏联空军将拥有性能不比“猎鹰”差的先进战斗机。
目前,苏联已得到了来自英国、法国、美国的先进战斗机,虽然这些战斗机的性能还是不如“猎鹰”,但是总比苏联的旧式战斗机好一些,而为了发挥这些战斗机的效力,在与德国签订和平条约之后,苏联政府立即将这些战斗机全部部署到了高加索军区和中亚军区方向,以与来自东方的精锐中国空军对峙。
除了来自盟国的先进飞机之外,苏联还得到了另外一样对空战模式影响至为深远的先进武器,这种武器不能直接用于战斗,但是却可以指挥空军战斗部队拦截敌方来袭空军,这种先进武器就是雷达。
苏联的雷达来自于英国,本来,英国政府是将雷达列为“绝密武器”的,但是当中英战争打响之后,英国人才惊讶的发现,中**队同样装备有雷达,而且据推测,中国人的雷达在性能上比英国雷达更先进,更为重要的是,德国人得到了中国的雷达,这也是英国皇家空军无法在不列颠空战中压制德国空军的主要原因。
在这种情况之下,英国政府立即改变策略,将雷达分别送给苏联、美国,以供盟友研究,而送给苏联的雷达样机是在苏联宣布退出《伦敦共同防御条约》之前抵达苏联北方港口的,虽然只有两部样机,但是苏联的工业体系还是保证了苏联人弄明白了雷达的工作原理,并加以仿制,而现在,在巴库、古里耶夫都建有苏联空军的雷达站,它们可以有效监视天空中的动静。
1940年8月19日,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日子,中午一点钟,巴库的市民正在享受午休时间,苏联红海军里海舰队的官兵们也在进行午餐后的休息,阳光灿烂,洒在漂着少许油污的海面上,一些顽皮的小孩在港口的码头边玩耍,他们的家长则在海边心不在焉的钓着鱼、喝着伏特加。
一切看上去都是那样的宁静,这是一个再也普通不过的午后,如果非要找出什么让人心神不宁的事情的话,或许有线广播的喇叭里正在播送的关于土库曼苏维埃共和国发生骚乱的消息多少影响了市民们的好心情,广播里的播音员正在用咒骂式的语气播送这条新闻,而且像往常一样,在疯狂的批判着全世界敌对国家对苏联**事业的破坏。
下午两点整,当巴库工厂的上班汽笛声响起之后,一阵凄厉的防空警报声也同时响了起来,这让市民们惊讶之极,纷纷走出屋,向天空张望,但是什么也看不见,虽然前段日子中苏两国关系因为“伊朗危机”而陷入危机,苏联政府为此在某些城市进行过防空演习,巴库也进行过几次防空演习,不过,今天并没有通知要举行防空演习啊。
市民们、街坊们互相打听着,低声议论着,但是谁也说不清楚防空警报声到底意味着什么,直到一些人看见那些涂着军徽的苏联空军战斗机呼啸着从头顶掠过,他们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难道战争就这样开始了么?巴库市民惊惶的仰起头,向东方的天空张望,那里,一些小黑点已经可以在望远镜里看见了。
第1141章 激战巴库
防空警报声中,港口已陷入一片混乱,所有的平民都开始往空旷处奔跑,因为港口附近根本没有防空洞,为了避免遭到轰炸,人们下意识的往海边跑,并且远离码头,按照常识,码头应该是敌方轰炸机的重点目标。
巴库是一座港口城市,面朝里海,背靠高加索山脉,沿着山脉与海岸之间的那片狭长的平原地带就是城市,工厂区就在这片狭长的平原上,而最先看到那些来自东方的轰炸机群的人就是站在东港的码头工人和水兵。
码头工人迅速疏散到了海岸那边,而水兵们则疯狂的向码头奔去,以最快的速度赶回他们的军舰,并迅速发动了军舰的柴油发动机,在轰炸中,停泊不动的军舰将成为敌方空军最好的靶子,苏联水兵们按照战斗条令迅速将他们的军舰驶离了码头,并冲出港口,开始在海面上进行防空机动。
站在“高加索”号炮艇上,海军列兵瓦西里仰起头,向东方的天空中望去,此时已可看清那些轰炸机的轮廓了,根据防空识别手册教导的知识,瓦西里艰难的辨认着那些轰炸机的具体型号,但是没等他猜出那些轰炸机的型号,就听到了艇长的喊声。
“是中国人的‘苍鹭’……等等,还有‘隼’……准备防空机枪准备防空机枪”
艇长同志举着望远镜,朝东方的天空眺望,一边眺望,一边大声的喊叫着,命令水兵们为炮艇桅杆前后的那两挺大口径高射机枪准备好子弹,随时开火射击。
“高加索”号是一艘轻型炮艇,排水量不到一百吨,这是一种应急产品,主要用途是进行巡逻,并与敌方小炮艇进行炮战,它只有一门76。2毫米口径的大炮,安装在一座T34坦克的炮塔上,炮塔位于炮艇正前方,而且只有这一座炮塔,除了这门大炮之外,“高加索”号炮艇就只剩下那两挺大口径高射机枪了,这是一艘战斗力很不起眼的小军舰,一般来说不大可能成为敌方空军重点关照的目标,不过出于安全考虑,艇长还是下令戒备。
瓦西里就是高射机枪的射手,他在家乡乌拉尔山区是一名猎手,枪法很不错,所以艇长就叫他负责操纵一挺高射机枪,不过平时很少有对空射击的机会,训练也主要是打一下漂浮在海面的靶子,第一次实战,瓦西里不免有些紧张,以致于居然忘记将高射机枪的表尺调整为“防空”状态了。
“机灵点,年轻人,这可不是演习,没有给你重来的机会。”
艇长走到瓦西里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替他将高射机枪的表尺调整到了“防空”状态。
“看呐它们飞过去了”
一名水兵指着北边的天空,那边,正有一群中国空军的“苍鹭”式中型轰炸机在“猎鹰”式战斗机的护送下掠过海面,飞行高度两千公尺,但是并没有理会这些正在海面打着转的苏联小军舰,而是掠过苏联舰队的头顶,直扑巴库市区而去,杀气腾腾的样子。
“哒哒哒……哒哒哒……”
海面上响起一阵高射机枪的射击声,几艘苏联炮艇的机枪手按捺不住,开始向那群“苍鹭”猛烈开火,不过射击声只持续了几秒钟的时间就沉寂下去,在这个高度上,高射机枪是不可能威胁到那些“苍鹭”和“猎鹰”的,所以艇长们及时制止了水兵们的莽撞,他们必须将主要注意力放在那些跟在“苍鹭”式后头的“隼”式俯冲轰炸机。
中国空军的“隼”式俯冲轰炸机飞得比“苍鹭”式高一些,而且它们很快就接近了巴库的东港空域,并立刻开始了攻击,显然,它们的攻击目标中就有港口设施。
“呜————”
凄厉恐怖的啸叫声响了起来,这是“隼”式俯冲轰炸机进入俯冲时发出来的声音,来自于一个安装在机头下侧的蜂鸣器,当气流通过时,蜂鸣器将发出让人难以忍受的噪音,如果再配合那些航空炸弹的爆炸声的话,那么这种噪音自然而然的会让地面遭到轰炸的军队记住,这是一种心理战,用于摧毁敌军士气,而且效果明显,据说在那场中英战争中,许多英国步兵就是这么被驱散队形的,一些英军步兵甚至因此而溃散,德国空军的“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也安装了相同的蜂鸣器,用途、效果也类似。
“轰”
第一颗航空炸弹很快落了下来,在码头的货栈那边爆炸了,伴随着巨大爆炸声而来的还有那冲天的黑烟,即使站在远离港口码头的“高加索”号炮艇上,也能够感受到那剧烈爆炸所产生的气压变化,并看到那冲天而起的黑烟。
“这帮空中强盗这里不是缅甸,也不是印度更不是伊拉克,巴勒斯坦这里是巴库由不得你们疯狂”
“看呐是我们的飞机‘飓风’、‘喷火’、‘战斧’,还有米格——1”
瓦西里突然抬起手,指着西边的天空,军舰甲板上的所有人都向那边望去,他们看见了一场空战。
……
“哒哒哒……哒哒哒……”
空战进行了不过五分钟,赵启文就已经击落了两架苏联空军战斗机,但是他并不在乎那些“飓风”、“战斧”,那些飞机性能不佳,远不是“猎鹰”对手,赵启文最喜欢攻击的目标其实是“喷火”,刚才空战开始之前他就已盯住了一群“喷火”式战斗机,但是当交战双方接触之后,那群“喷火”却突然调头,扑向北方,而另一群“战斧”则将赵启文的战斗机中队给缠住了。
这显然是苏联空军的诡计,他们也知道“喷火”式战斗机性能最好,因此首先利用这群“喷火”式战斗机将中国空军护航部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然后利用性能不佳的“战斧”缠住担任前哨任务的中国战斗机部队,同时将“喷火”机群投入对中国轰炸机部队的攻击之中,以突破那些担任侧翼掩护的“猎鹰”们组成的防线,攻击那些行动笨拙的中国轰炸机。
一口气击落了两架“战斧”,赵启文终于找到机会率领僚机摆脱了“战斧”们的追击,并爬升到高空,寻找那群苏联空军的“喷火”式战斗机。
虽然没有立即找到那群狡猾的苏联“喷火”,但是赵启文却发现另一群很有价值的目标,从外型来看,那群苏联空军战斗机与英国制造的“喷火”有些近似,但是其实是不同型号的战斗机,让赵启文感到惊讶的是,他发现,那群流线型造型的不明型号苏联战斗机的飞行速度极快,在两千公尺高度,几乎已接近“猎鹰”式的飞行速度了。
“苏联新式战斗机?咱们去会会他们”
赵启文兴奋起来,向僚机飞行员下达了命令,并且将这一情况通知了中队所有飞行员,然后率领僚机立即从四千公尺高度扑向两千公尺高度,向那群不明型号的苏联空军战斗机发起了攻击。
很快就将一架苏联空军战斗机套进了“猎鹰”的瞄准器里,赵启文毫不迟疑的摁下了开火电钮,六道火舌从机翼的枪口喷出,密集的机枪子弹就像暴雨一般扑向那架不明型号的战斗机,并在瞬间撕开了那架苏联战斗机的右侧机翼,然后,那架苏联空军战斗机就翻滚着栽向地面。
与此同时,赵启文的僚机也取得了一个战果,遭到突然攻击之后,那群不明型号的苏联战斗机就像看见了狼的羊群,立刻四散,分成若干小队,并开始横滚。
不横滚还好,一横滚,赵启文立刻乐了起来,原来,他发现,这种苏联新式战斗机虽然飞得很快,可是却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横滚动作迟钝,这显然是飞机重心位置设计有缺陷导致的,这似乎也继承了苏联战斗机的一贯特点,在西班牙战场上,赵启文驾驶过苏联制造的战斗机,对于苏联战斗机重心位置的设计不佳印象深刻。
“想跑?没门”
赵启文一压飞机操纵杆,迅速跟上了一架落单的苏联战斗机,然后又是一个长点射,那架苏联战斗机还没完成横滚动作,就已经带着黑烟栽了下去。
既然掌握了苏联新式战斗机的命门所在,那么接下去的战斗就没有什么悬念了,赵启文很快就取得了他在今天空战中的第六个战果,而他的僚机也取得了两个战果,再考虑到中队其他飞行员的战果的话,那么“巫妖”中队今天的战果是相当可观的。
“所有战斗机中队注意,空袭已完成,轰炸机正在返航,担任殿后任务的战斗机中队继续监视巴库空域。”
就在赵启文命令他的队员们报上各自的战果的时候,耳机传来指挥机的命令,这个命令不仅宣布了空袭的结束,而且也宣布了“自由游猎”的开始,从现在起,担任殿后任务的战斗机部队可以任意选择目标进行攻击了。
赵启文向巴库市区和港口望去,地面已经是黑烟滚滚,火焰冲天了,不仅港口、码头遭到了轰炸,而且炼油厂、火车站、造船厂、油田、市政府、雷达站也都遭到了轰炸,毫无疑问,今天的空袭行动是非常成功的,虽然略有损失,但是至少完全摧毁了那座雷达站,为了躲避苏联雷达的侦测,这一路从康居基地飞过来,中国空军突击机群是低空飞行,飞行员们都很疲劳,那座苏军雷达站就是中国飞行员们的眼中钉。
“好了,伙计们,咱们就在这里多逗留几分钟,没有命令,不准攻击地面目标。”
赵启文看了眼油量表,燃料还很充裕,吸取了上次攻击海法港机场的教训,这一次他不打算冒险攻击地面目标,而是率领战斗机中队继续在巴库市区上空兜着圈子,并尽量避开高射炮的攻击范围,五分钟后,当天空中再也看不到苏联战斗机的影子之后,他才率领部队离开巴库上空,但是并没有立即东返,而是按照事先制订的作战方案,与其它几支战斗机中队一起向西飞行,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巴库西边的几座城市,第比利斯、格罗兹尼,那些城市也是重要的工业城市,“猎鹰”们的任务就是入侵这些城市的天空,将高加索地区搅得天翻地覆,将苏联政府的注意力转移到高加索方向,以掩护另一个方向的友军行动。
第1142章 高加索战争
第1142章高加索战争
如果要问1940年夏季国际事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什么的话,那么标准答案或许是两个,一个是德国入侵南斯拉夫,而另一个则是“高加索战争”爆发。
“高加索战争”,这不仅是中国报纸对这场战争的称呼,同时也是苏联官方对这场大规模局部战争的称呼,显然,无论是中国方面,还是苏联方面,都尽量避免使这场战争带上中苏战争的色彩,在中国方面看来,这场围绕着“驱逐入侵伊朗的苏联干涉军”的对苏战争并不是针对苏联人民的,而只是亚洲国家行使集体防卫权的自卫战争,只要苏联干涉军撤出伊朗领土,那么中**队和亚洲各国联军就会立即“主动而迅速的结束冲突”,绝对不会继续深入苏联领土,至于苏联方面,则尽量淡化这场战争的全局色彩,避免使“某些国家”认为中国已经向苏联全面开战了,也正因此,无论是交战的哪一方,都称这场战争为“高加索战争”。
但是美国舆论不这么看,美国的多数报纸都将这场“高加索战争”称之为“中苏战争”,因为在美国记者看来,这场战争的一方是苏联,而另一方就是中国,至于那些所谓的“亚洲盟军”,根本就是陪衬角色,上不了台面,真正主导这场战争走向的其实就是中国。
也有少数美国报纸坚持“高加索战争”的称谓,因为从1940年8月19日战争以中国空军突袭巴库为开端算起的话,到现在,1940年8月26日,战争已经持续了差不多一个星期的时间,而战场却仍然局限在伊朗境内、高加索山脉南北这一小片地区,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高加索战争”的称谓更为合适一些。
更为重要的是,“亚细亚解放阵线”发布公告,宣布了这场战争所要达到的目标,那就是“恢复伊朗的独立与主权”、“驱逐苏联干涉军”,而只要苏联政府主动撤退仍旧滞留在伊朗境内的武装部队,并停止支持敌视伊朗合法政府的部落武装,那么“亚细亚解放阵线”就会立即停止攻击,并从已经占领的高加索地区的苏联领土撤军。
无论如何称谓这场中国主导的对苏战争,一个基本事实是无法否认的,那就是,从战争一开始,到现在,苏联军队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极为糟糕,可以说糟糕透顶。
一般而言,在陆军强国眼里,土耳其、伊朗、伊拉克、阿富汗以及那几个中亚小国的陆军战斗力是很虚弱的,但是,当“高加索战争”爆发之后,这些国家的陆军部队却在高加索山区进展迅速,几乎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就向苏联国土纵深推进了一百公里,当地是山区,不便于装甲部队作战,所以参战的基本上都是步兵和空军,而中国陆军参战部队也以山地步兵为主,缺乏重型装备,可是就是这样一支亚洲联军,居然迅速击败当地的苏联守军,并将前线推进到了巴库市郊,而且已经占领了第比利斯。
苏军在高加索战场的表现已经非常糟糕,可是如果再与伊朗战场的苏军一比的话,那么高加索战场的苏军至少还可以打几次局部反攻,而伊朗战场的苏军实际上已经被围困在德黑兰、大不里士等几座城市里了,进不能攻,退不能撤,全军覆灭就在眼前了。
苏联军队在这场“高加索战争”中的糟糕表现让世界各军事强国看得目瞪口呆,虽然苏联政府极力强调伊朗战场苏军的失利是因为中国装甲部队派遣了最精锐的部队参战所致,而高加索前线的失利则是当地的分离主义分子“叛变”的结果,但是问题在于,欧美各国政府都坚持认为苏联军队的战斗力在斯大林主持的肃反中遭到了严重削弱,所以才会败得如此迅速,在战争中,苏联军队所表现出的指挥不灵、后勤混乱等种种缺陷让欧美各国深感震惊。
虽然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