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在没有女人的春秋战国里-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端木说到此处,便有一士子,粗布衣,破草鞋,与端木先生遥相对坐,道:“先生所言大缪也,今天下大乱者,若以复兴礼乐伦常而救之,犹如抱薪救火,非旦不能救人,更是帮助害人者杀人。”
严格来讲端木的话还没说完,这位士子打断端木的话是有几分无礼的,但儒家一贯讲君子风度,谦虚守礼,是以端木还是很有风度的礼敬,道:“这位先生所言何意?”
那粗布破鞋的士子道:“今天下大患的根本在于不公,百姓整日劳作不得温饱,而公卿贵戚却饱食终日,强者欺负弱者,于国中便是权贵欺辱庶民,有钱人贵族公卿肉多的吃不完都要倒掉,而田间种地交税的老百姓却饿肚子,天下饿殍何其多!
何为礼!?礼是有等级的!君主比臣子地位高,臣子比庶民地位高,父比子地位高,兄比弟地位高。按照你的礼仪制度,今天已经够苦的老百姓还活不活了!?本来就被贵族盘剥,你还嫌贵族的地方不够高,还要本来就够苦的百姓去服从效忠那些饱食终日的贵族!岂非帮助害人者杀人!?杀人者也配谈论仁爱吗!?我看你儒家的仁爱都是骗人的!是在给贵族权贵盘剥百姓扩权张目!”
这话不客气之极,简直就像指着端木的鼻子骂,你是个杀人犯,是个权贵走狗了,别且有指桑骂槐之意,毕竟此时高台在之上的列国国君和列国执政可都是“权贵之列”。
晋国司礼学令觉得这士子发言似乎有点过了,心中想着是不是该出面制止,但不敢擅自做主,只得转头悄悄去看赵志父脸色,发现赵志父神色如常,这司礼学令也值得按捺下来,接着听那士子说下去了。
这着粗衣穿着破衣服言语激烈,令端木先生眉头一皱,端木先生此次非独身前来,还带了不少学生,那些学生见那衣着简陋的士子对老师不敬,愤愤然,便意开口说话,却被端木先生抬手制止。
端木先生态度颇为平和,道:“这位先生所言不算错,当今天下百姓确实民不聊生,东周已降,列国无日不有战,百姓无日不得安宁,然我儒门所言复兴礼乐,非先生所理解的助纣为虐,使百姓苦中更苦,却正是救百姓脱于水火的良方。今日权贵之家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正是礼乐不兴,仁爱不施,儒家所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乃是臣民敬君如父,君爱臣民若子,今日礼乐不兴,是以臣民不敬君,君不爱臣民,礼乐不兴,诸侯相互攻伐,兵戈不止,则百姓蒙受战乱之苦,其苦愈苦,乃民不聊生。
先生为贫苦百姓抱不平之心可敬,然只是不平,犹如只见病症不开药方,是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的。”
那粗衣士子一下子被端木先生逻辑分明的言语将住了,说不出话来,而坐听论战的士子眼见端木先生被如此不客气的“攻击”,却仍是不失风度条理分明的回击,纷纷喝彩道:“彩!”
作者有话要说:从开这篇文起就没有写得这么痛苦的章节,和挤牙膏似的,一点点的挤出来。
反正就这水平了,肚子里就这存货了,就和那明清小说里的因为作者肚里没存货,所以总把神机妙算的谋士看起来不是像算卦的就是不像好人专门算计人一眼的道理,我就这水平了,也就只能写成这样了,大家先凑活着看吧,后面的部分还在挤牙膏中。
文中有许多部分引用自诸子百家的著作,有些比较短的语句没一一标出来。
☆、第154章
又有士子向端木先生施礼;道:“敢问先生,您认为礼乐可兴乎?”
端木先生回礼,道:“礼乐可兴。”
那士子道:“礼乐可兴之根基为何?当今天下,昔有管仲辅齐国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尊王攘夷,桓公管仲去后,晋国文公横空出世;天子至伯;文公勤王威楚;城濮之战大败楚子;当今天下;南方诸侯已经被楚国尽灭;只有在这中原之地,因为有晋国伯国一力匡扶,才有了许多小国生存的余地。
管仲贤乎?桓公霸乎?文公人杰乎?百多年来,无数贤人竭忠尽智亦不能匡扶天下,回复昔日西周天下有序礼乐兴盛之大道。
先生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幼有序,国家不相互攻伐,百姓安居乐业固然是好的,但是东周已降数百年,已经告诉我们,我们回不到西周了,礼乐复兴,是做不到的。”
端木先生道:“这位先生,听你所言,您是赞同西周时,天下有序礼乐兴盛是好事了。”
那士子道:“比之当今天下无日不有战,邦国之中乱臣贼子横行,邦国之间相互攻伐,西周时只有大刑方用甲兵。”
端木先生道:“好,既然先生承认西周比现在好,那么所要讨论的便是能不能回到西周,或者就算回不到西周,回到东周初年,也比现在要好。
若要回到东周初年,兴礼乐,使天下有序,其根本在何?如先生所问,礼乐复兴根基在何?
礼乐复兴根基在仁爱,仁爱的根基在人心,人都有恻隐之心,就算是杀人越货的强盗,也有会有爱护孩子的舔犊之情,人走在路边,如果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就算是一个不相关的陌生人也会伸出援手。
只要人有恻隐之心,以礼乐教化之,放大人心中的善,便能使人又仁爱,有仁爱之心,便能上敬君父,下爱子弟,则礼乐可兴,盛世可复。”
那士子一直静静听端木先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微微一笑,道:“在下说不过端木先生,不过在下以为,天下兴亡之势,如阴阳两极,盛极必衰,如至阳反阴,衰极必兴,如阴极必阳,自夏兴盛数百年,天下乱,汤武代夏桀,商汤八百年天下,则有武王伐纣,可见兴亡交替,如阴阳相生,本是自然之道,若是天下一直不乱,或一直大治,倒是怪哉了。”
端木先生也静静听这士子的论述,然后很是恭敬的施礼,道:“士子乃阴阳学道,阴阳家者,穷宇宙之变,究万物之机,以阴阳道观天下,许是兴亡自有其道,但人终究是渺小的,人身处于这天地之间,这兴亡变化之中,当然是希望衰弱混乱之世越短越好,治世盛世越长越好。
尤其今日天下,远不能称之为治世盛世,意欲变乱为治,便需要身处其中的人来努力,须知事在人为,若是人不有为,坐等天下得治,但一辈子都见可能真的见到天下重新安定有道。”
这番话说得大义凛然,一众士子齐声喝彩,道:“善!事在人为!”
那阴阳家士子也没在多说什么,只是笑了笑,回礼而已,不再多说什么。
不过这阴阳家士子不言,却别家士子开口,对端木先生施礼,道:“敢问先生,先生所言事在人为,当是认为这天下可治?天下可救乎?”
端木先生道:“果有明君圣王,兴礼乐,行仁爱,重教化,天下可治,天下可救。”
那士子哈哈大笑,道:“我曾听闻一个故事,说是昔日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正巧迷路了,便让子路询问渡口。
长沮说:‘驾车人是谁?’
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问:‘是鲁国孔丘吗?’
子路说:‘是。’
长沮不言语。
子路只得再问桀溺。
桀溺说:‘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
‘是。’
桀溺说:‘坏人坏事象洪水一样泛滥,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你与其跟随孔丘那种逃避坏人的人,为什么不跟随我们这些逃避整个社会的人呢?’(材料来源于网络)”
其实那士子说道这里,端木先生已经明白他要说什么了,便道:“士子有话不妨直言。”
那讲了半天故事的士子此时也直言,道:“你们儒门弟子四处奔波,归根结底还是认为这天下有救,而我认为这天下已经没救了,当今天下之所以大乱,就是因为有想法的人太多,有为之人太多,若要天下得治,人还是清净点,少折腾点为妙。”
端木先生道:“那依先生之言,要有所作为是错的,可天下圣明之君那一个不是积极有为,尧舜禹汤,哪一个眼见百姓受苦天下大乱还袖手旁观了?”
那士子听端木先生举出尧舜禹汤的例子,冷哼一声,道:“你说说先人,我也便与你说说先人。
我对你说说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事。黄帝治理天下,使人民心地淳厚保持本真,百姓有谁死了双亲并不哭泣,人们也不会加以非议。唐尧治理天下,使百姓敬重双亲,百姓有谁为了敬重双亲依照等差而做到亲疏有别,人们同样也不会非议。虞舜治理天下,使百姓心存竞争,怀孕的妇女十个月生下孩子,孩子生下五个月就张口学话,不等长到两、三岁就开始识人问事,于是开始出现夭折短命的现象。夏禹治理天下,使百姓心怀变诈,人人存有机变之心因而动刀动枪成了理所当然之事,杀死盗贼不算杀人,人们各自结成团伙而肆意于天下,所以天下大受惊扰。
三皇五帝治理天下,名义上叫做治理,而扰乱人性和真情没有什么比他们更严重的了。三皇的心智就只是,对上而言遮掩了日月的光明,对下而言违背了山川的精粹,就中而言毁坏了四时的推移。他们的心智比蛇蝎之尾还惨毒,就连小小的兽类,也不可能使本性和真情获得安宁,可是还自以为是圣人。(大意取自(《庄子·天运篇》)”
此话一出,众人哗然,要知道尧舜禹汤可不仅是后世称之为明君开模,就是在春秋之时众人也对这些先王圣君推崇备至,这士子的话公然非贤圣,辱先贤,如何不让众人哗然。
就连高台之上的列国国君都有人听不下去了,尤其鲁国向来礼教之风浓厚,鲁国国君皱眉道:“这士子好生猖狂。”
卫国任用了许多儒家士子为官,卫国国君耳濡目染,也对儒家学说颇为亲近,听着士子“大逆不道”之言,也是不悦。
宋国国君望日不言,秦国国君与身侧的侍臣在侧耳讨论着什么。
那司礼学令见此情景,转头去看赵志父,只见赵志父像块山石一般,神色依旧无半分动容,便知不宜干预,仍旧由那狂言士子畅所欲言。
端木先生听得这士子将儒家甚至整个中原文明一贯推崇的圣贤君主都贬低得一文不值,也不生气,微微沉吟而后道:“士子言天下已然无救,天下大乱的根由在于人人欲有所为,是以当清净些,不要再瞎折腾了。”
端木先生言及于此,长叹一声,道:“士子方才讲了长沮、桀溺的故事,可知最后我的老师是怎么评价长沮、桀溺所说的话吗?我的老师听到子路转述的话,叹息道;‘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们不同人打交道同谁打交道?如果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同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说实话,你以为我们儒家弟子就喜欢这么四处奔波吗?士子难道以为我们这么四处游说诸侯而屡遭拒绝不辛苦的吗?我年纪渐长,稍有长途跋涉,便腰酸背痛,我有家财万贯,难道我不知道在家里舒舒服服的享受好日子吗?
若是天下有道有序,就如同一棵茁壮参天大树,或是华贵广阔的大厦,我们难道不知道在大树底下好乘凉,在华厦屋檐下好避雨吗?可是当今天下犹如树之将倒,如大厦将倾,躲在树下华屋确实好睡觉好乘凉,可是树都要倒了,房子都要塌了,你还闭着眼睛装看不见吗?
就是明知道挺身而出也未见得扛得住,也总要有人去抗吧,不能人人都脚底抹油开溜啊!
如同那长沮、桀溺之辈,能够有块天地可以耕种,也是因为这天下还是有人愿意有所作为挺身而出的,昔日管仲变法强齐之时,四夷交侵,中原不绝如线。
今日卫君亦在此,士子也好,天下人也好,只怕没人能忘得了北狄侵扰中原,屠戮卫国,彼时卫国刀下之余,只剩五百余人,若非桓公管仲率领天下诸侯救援,卫国亡国不说,夷狄虎狼,险些突破黄河,进入中原!
若是长沮、桀溺生在彼时卫国,难道他能对拿着屠刀砍上前来的夷狄虎狼说什么“清净无为”吗?夷狄虎狼会听吗?
天下若无道昏暗无救,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今日中原虽礼坏乐崩,但还并未完全无救,其根本便是在于有无数有为之士,知其不可为而之,明知大树将倒扶之不住亦要挺身相扶,明知大厦将倾,撑之不住亦要挺身撑持,若非如此哪得长沮、桀溺犹自悠哉种田,哪得那许多袖手之辈仍在大树底下乘凉,大厦屋檐之下酣睡!”
这番话好生厉害,又好生感人情怀,一众士子齐齐道:“善,知其不可为为之,大善儒门!”
作者有话要说:有亲说上一章太深奥,这一章改得通俗了些,应该没那么深奥了。
☆、第155章
正当众士子喝彩之时;此时一声冷哼;只听一个颇为讥讽的声音道:“夸夸其谈还敢称善,在下且为诸位耻。”
这话一下子使得方才还在喝彩的众人静了下来;端木先生微微皱眉,但还是很是礼貌的道:“这位先生认为在下所言有误?”
那士子很是嚣张,其他士子说话都是在案几之后;这士子径自起身;走至殿中;向一众士子行礼之后;道:“在下认为;先生所言;根本不切实际。”
这为士子一走到大殿正中,一直与夏瑜静静坐着听天下士子辩论的孤竹存阿“咦”了一声;让夏瑜微微侧目,眼见孤竹存阿目面上有异色,忍不住低声道:“怎么了?”
孤竹存阿也低声对夏瑜道:“我在申子离府上见过这个人?好像是申子离的门客。”
夏瑜微微皱眉道:“申子离让他的门客下场辩论有何意图?”
孤竹存阿道:“倒未必有什么意图,我与申子离相交日久,知道他对自己所学颇为自傲,对如今风行天下的儒门之学十分不屑,颇有著书立说相驳之意,今日晋国邀天下士子争鸣论战,正是弘扬自家学说的好机会,不过貌似申子离身为晋国大夫,许多话不方便亲身直言,我这段时日往返于申子离府中,听闻他训练自己府上一个能言善辩的门客,意图在此争鸣乱战之上以自家所学好好挫一挫儒门的锐气。”
夏瑜看了眼此时殿中人,道:“就是此人?”
孤竹存阿道:“看着像是此人。”
此时那士子走至大殿正中施礼毕,端木先生回礼,道:“士子何出此言?士子可是认为礼乐不可复……”
还没等端木先生说完,那士子已经十分无礼的打断道:“在下不想与先生讨论什么礼乐不礼乐,也不想与其他士子辩驳什么无为有为,更加不想讨论什么阴阳五行,在下只想说,各位所论,尤其是你们儒门所论,俱是空谈,无半点用处!”
端木先生眉头皱得很紧,但没说话,显然虽是不悦对方的无礼,也还是想等对方阐述观点后再行驳斥。
那士子道:“你儒门弟子,不,这在座士子都口口声声说过去比现在要好,刚刚那大谈尧舜禹汤皆不足敬仰的士子,也口口声声越是远古越好,越是近古越早,我请问诸位,这天下数百年前的事情都未必搞得清楚,那黄帝炎帝,尧舜禹汤时候的事情,到底什么样,有谁亲眼见过?到底好还是不好,谁知道!?”
这话倒是让一众士子张口结舌,因为一众士子不论如何辩论都一致认为现今天下大乱,礼崩乐坏,不若古时,而这士子竟是坦言“尧舜禹汤时候的事情,到底什么样,到底好还是不好,谁知道!?”
有端木先生的学生忍之不住,虽知越过老师说话有些无礼,但实在看不惯这士子的张狂样子,道:“上古之事,虽未亲见,但口耳相传……”
这话再次被那士子打断道:“在下记得孔丘曾言:‘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眼见者尚且不足信,千年以前的事情,口耳相传至今,真的假的你知道吗?”
这申子离门客出身的士子用孔子的话来堵孔子的徒孙,把那端木先生的弟子堵得差点气噎到。
眼见对方无法还击,这申子离门客冷笑一声,接着道:“从前宋国有个农夫在田里种地,看到一只兔子从旁边跑过,一头撞在树桩上,撞晕了,这宋国农夫就捡了这兔子回家。这个宋国农夫心想:这太好了,我以后用不种地就在这儿等兔子好了。结果呢?这农夫第一天没等来,第二天也没等来,一直就没等来,然后他饿死了。”
这个故事一讲完,众人哄笑,就连在高座之上听辩论的国君也有人笑出来,倒是宋国国君面上有些不善,心想:你这个士子好生无礼,要举蠢人做例子何必一定要把这人说成是宋人。
那申子离门客道:“你们啊,也别笑那守株待兔的宋人,你们这些主张要回到远古,什么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时候的家伙,都是那守株待兔的宋人!”
这一句话把还在发笑的众人都噎住了。
申子离门客士子道:“过去的事情谁也不清楚,过去尧舜禹汤的时候是真好还是假好也没人亲眼见过,既然是真是假都搞不清楚,那何必非要纠结那虚无缥缈之事,人者当与时俱进,要解决当今天下之事便要立足于当下。”
端木先生听这张狂士子说了许久,终是开口了,道:“士子所言,并非毫无道理,我等推崇先圣,就是意欲解决当今天下的问题。”
申子离门客士子道:“怎么解决?复兴礼乐吗?我告诉你,所谓的复兴礼乐根本就没用!你们儒家主张仁爱,主张教化,可是管用吗?没用!”
端木先生皱眉,说实话他不怕有人与他观点不和,关键是眼前人不但与他观点不和言语态度还十分无礼,这让一贯以礼自居的端木先生十分看不惯,便道:“这位士子倒是说说,若是礼乐无用,仁爱无用,那什么有用。”
申子离门客道:“乱世当以重刑治之!你们儒门弟子整日仁爱礼仪,可以那些贼子罪犯照样杀人,你和他们将仁爱有用吗!?没用!可是你拿刀子告诉他,你要是犯罪,刑法有定要砍你的手砍你的头,你看他还敢不敢犯罪!人民不敢犯罪,乱必治。”
端木先生有些生气了,儒门向来标榜要对百姓仁爱,而这士子却要对百姓邢杀,如何能不让端木先生反感,道:“不行仁义,以杀戮刑法为要,你不知羞耻吗?”
申子离门客道:“羞耻?我们说的是什么法子有用,当今天下,唯用重典才能有用。”
端木先生怒道:“若你是百姓,你是喜欢一个唯知邢杀的国家还是喜欢一个实仁爱的国家,若是一国以刑杀治国,那这个国家的百姓都会叛逃!”
申子离门客哈哈大笑,道:“一个国家以邢杀治国百姓会不会叛逃我不知,但我知道一国家若唯知仁义,必然亡国!我举个例子,你们鲁国曾经有一个人每次打仗都偷跑,别人向前冲他往后跑,结果军法官把这个士兵抓了,要行军法治罪,这士兵解释说我家里还有老父,我每次打仗不尽力是为了回家奉养老父,我不敢死才不尽力。结果呢?鲁国褒奖了他,孔求也赞扬他,还要推荐他做官。
请各位国君想象,如果每个士兵在国家有难时打仗都偷跑,还被儒家之徒赞扬,还能做官,还会有人在国家危难时冲锋陷阵不要命的保卫国家吗!?可见儒家所说的仁爱之道根本就是于国有害,人对自己的家人双亲仁爱了,孝顺了,必然对国家不能尽忠!”
这话一出,高台上的国君都是面容一肃,说实话,这些国君来此听着天下士子论战,并不是十分看做要紧,其实是和后世听音乐会差不多,半娱乐的事情,但这申子离门客的话,直言行行仁义貌似会对他们的国家有害,倒是让他们听进去了,毕竟申子离门客举得例子,十分有道理。
包括一直面色如渊的赵志父眉头都是一动。
端木先生也被这例子给僵住了,一时说不出反对的话来。
那申子离门客一见这天下大儒都被自己给压制住了,顿时尾巴都快翘上天了,得意洋洋的将申子离事先要他硬背下来的东西统统倒了出来,道:“君之直臣,父之暴子;父之孝子,君之背臣。忠和孝本就是不能两全的,儒门以孝立仁,以仁立德,以德治国,以家治天下的想法行得通吗?行不通!
当今天下要想有为,其实只要两条,赏罚,或者说刑德也。何为刑?杀戮也,刑罚也。何为德,不是儒门所说的德行,道德,而是好处,就是赏赐,利诱……”
这话还没说完,只听一声轻笑传来,使得正说得兴起的申子离门客大怒,道:“谁笑我?”
只见士子中一人越众而出,也行至殿中,施礼,道:“我笑你。”
这申子离门客本来十分恼怒,此时一见这发笑之人行至近前,倒是不生气了。
为什么不生气了?
因为这笑他的人长得太好看了,这申子离门客只觉得平生所见之人,不及眼前人之万一,顿时便呆了,半响才回神,磕磕巴巴的道:“你……你为何笑我?”
还没等那长得十分好看的人开口回答这傻缺到极点的问题,晋国大臣之中有两人差点蹦起来,正是孔伟与申子离。
孔伟为晋国武将,晋国最高的高台上坐着列国国君,国君身后事列国执政臣子,晋国作为地主国,他的大臣有一个专门的区域,孔伟便坐在这个区域里,远远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