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鉴宝赌石)大玩家-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连李寻也是震惊不已,他虽然早就知道这砚不简单,没想到居然是它!
第十二章 雕云龙纹七星端砚
“你们愣着干吗?”林子卿因为对这些不了解,倒是没有李寻他们的那种惊讶,反而对他们的这种反应感到奇怪。
“这是雕云龙纹七星端砚?”李寻虽然心里已经确定,还是谨慎地问了问张老。
“不错。”张老的脸上洋溢着高兴的笑容,“这个端砚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神砚,没想到能有幸见到,真怀疑你小子是不是幸运女神的私生子!”
这方古砚以老坑端石随形雕就,石质温润细腻,紫色娇嫩美艳,砚台随形制砚,一面砚堂平整,背面随形雕刻云纹,飘渺飞旋,粗狂简约,十分清雅,上面还有着点点紫芒,仔细一数,正好七个,还都在云纹之间,看起来别有趣味。
砚左侧还有阴刻隶书“世路艰,人业异,与石交,不相弃。”
“因才施雕,造型古朴,浑然一体,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融为一体,妙哉妙哉!”张老的赞美之词毫不吝啬。
据说这砚曾在蔡邕手中,这上面的隶书便是他刻上去的,后又流传到董其昌手中,不过董其昌爱惜这砚台,不舍得在其中刻字,历史上有记载的就这两位了,至于后来为什么会蒙尘,被李寻得到,就无从得知了。
罗峰也是爱好书法之人,练的更是蔡邕所创的飞白体,自然对各位名家的书法也有过研究,对蔡邕更是熟悉,李寻可以断定这就是蔡邕的笔迹。
“据说这砚还有一奇异之处。”张老突然蹦出一句。
“哦?”对于这点,李寻并不清楚,好奇地望着张老。
张老拿出一块墨条,将一些水小心地倒在砚台上,轻轻地墨了起来,在研墨的过程中,那些云纹好像活过来似的,有种流动着的感觉,那些紫芒一闪一闪宛如天上繁星,慢慢地,在砚台周围竟然还形成也淡淡的雾气,聚集在一起,凝而不散。
“好厉害!”就连林子卿也不禁叫出声来。
等到张老停下研墨,这雾气也消散了,砚台也恢复成刚刚的模样。
“吞云吐雾,这传说是真的,古人诚不欺我也!”张老的心情可谓是极为激动。
“张老不要太激动了,对身体不好。”李寻见张老的样子,感觉扶他坐下,他真怕张老因为欣赏这砚台而出了什么毛病,那他可就罪过了。
不过李寻也是对这十分喜爱,当即拿出刚才买下的宣纸和毛笔,拿手机当成镇纸,提笔挥下:“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十四个字。
罗峰的飞白体和李寻从小练的行书结合,没有任何别扭和冲突,倒有一种别样的魅力。
“好一手飘逸的字!”张老在一旁说,“你打算将这雕云龙纹七星端砚怎么处理?”
这端砚实在太诱人了,就连张老也忍不住想入手。
李寻笑着说:“张老您可要失望了,我打算自己收藏。”
“恩”张老略有些失望的点点头,“也是,这么神奇的东西,就算是我也不可能出手,不过明天的斗宝大赛,我希望你能让这砚台出场。”
“这……”李寻有些犹豫,人怕出名猪怕壮,他根基未稳,就怕有些人打他的主意,古玩圈这种暗地下手,将别人东西据为己有的事还是有的,不过大部分人还是不屑于做,会被人看不起。
张老也是知道这一点,他拍了拍李寻的肩膀:“小寻啊,这几年圈子里的人参差不齐,的确出了不少败类,不过我可以保证绝对不会有人敢动你的东西,除非他不想在这圈子里混了。”或许也是想到些不好的事,张老的语气也有不少怒气。
李寻点点头:“那好吧。”
“那这幅字送给我这个老头子应该可以吧!”张老看向了李寻的那幅字。
李寻连忙摆手:“这字随便写写的,哪送得出手!要不我再写一副?”
张老摆了摆手,道:“随心所欲才能将感情融于其中,这幅字也算是上乘之作了,而且我能有幸揭开这砚台的真面目,就算是留个纪念吧!”
话说到这里,李寻点点头,在上面题上个“惜澈赠”,惜澈是李寻的字,或许有些女气,但澈字暗指心明如镜,一个惜字有珍惜之意,也与希同音,蕴含着希望保留心中一片净土之意。
“呵呵!”张老将字收起来,继续说:“难得来到我家,带你们看一下我的收藏室吧!希望不要嫌弃我这个老头子的收藏啊!”
“哪里会,羡慕还来不及!”李寻心中还是颇为期待的,以前古玩没兴起的时候好东西还是有很多的,都被张老这样的老藏家搜刮掉了,也让李寻有些懊恼。
来到张老家的地下室门口,张老先是在门外输入了密码,再拿出几根钥匙,这根扭几下,那根扭几下
终于开好门,张老招呼这李寻他们进来,令李寻惊奇的是,里面不是他想象的那样古珍排列整齐的样子,而是如房间一般,入门后摆着一张桌椅,还有一道屏风,墙上也挂着不少书画,看样子屏风后面还有不少空间,只是不知道有什么东西。
那桌椅是一套六件的黄花梨八仙桌椅,价值五百万左右,而那屏风也是不凡,不是画的,是绣上去的,绣的是名著《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并附上判词,有趣至极。
那些书画有古代也有当代大家之作,不过最让李寻惊奇的,是屏风后面的东西:青花,珐琅,粉彩,瓶子,碗碟,瓷片,罐,盅,杯,壶等等,几乎囊括所以朝代。
不过在这也能看出张老对于武器和玉器的收藏是不怎么热衷的,因为李寻没看到这类的东西,不过也是,平常人穷尽一生也可能将所以的东西都精通。
不是每人都像罗峰一样,是个天才,不过就算是罗峰,如果不是身体原因,他也不可能投入这么多时间研究这些,就算这样,他比起张老邱老这样的大收藏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为时间是一个硬伤,他所学的东西只有一个字:杂!还没有到融会贯通的地步。
不过李寻继承了罗峰三十多年的记忆,让他平白有了如此深厚的积累,加上现在起步的积累,或许能成为一个精通各类的大家。
咳咳,扯远了,回到话题,这里最让李寻惊奇的,还是当中放着的一个宣德炉。
说起宣德炉,就不得不说明代宣德皇帝了,他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特下令从暹逻国进口一批红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五大窑等名瓷器的款式,及一些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
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吕震战战兢兢地禀告皇上,欲制造出好香炉,铜还得精炼六遍。炼一遍,少一些,六遍下来,原料只会剩下一半。宣德皇帝财大气粗,精品意识超强,大手一挥便准了,这还不止,他下旨精炼的次数不仅不减,还要翻番(炼十二次),并加入金银等贵金属。于是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经过巨大的努力,宣德三年,极品铜香炉终于制作成功。
这批红铜共铸造出3000座香炉,以后明朝衰败再也没有出品,这些香炉,每只均大气异常,宝光四射,其绝大部分陈设在宫廷的各个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赏赐和分发给了皇亲国戚,功名显赫的近臣和各个有规模香火旺盛的庙宇,不过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已经极为罕见。
“张老,能上手吗?”李寻走到宣德炉面前,说道。
“可以。”张老点点头。
拿起炉子,李寻不停地翻看着,古玩界有几大稀世珍品,宣德炉就是其中之一。
他看了看底款,还是有点不确定,宣德炉底款的“德”字心上没有一横,当时有“省一德”之称,不过经多方查证,也有不省一横的,这宣德炉比起那五大窑还要稀少,为了牟取暴利,从明代宣德年间到民国时期,古玩商仿制宣德炉活动从未间断。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仿品可与真品媲美,专家权威也无法辨别,至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许多多宣德炉,没有一件能被众多鉴定家公认为是真正的宣德炉,可能只有故宫博物馆才有真品了。
“觉得怎么样?”张老眼里闪过莫名的情绪,问道。
李寻的眉头皱在一起,他看不出这个有什么不妥,可是就是感觉不对,他深呼了一口气,说道:“张老,我看不准。”
张老拍起来手掌,赞许地说:“我可以明确告诉你,这是假的!”说道这里,张老回想了一下:“那是七年前了,我在一个小摊上买到,不过经过几位老朋友的考证,这是宣德炉停止制造后,部分主管“司铸之事”的官员,召集原来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的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的仿造,不过我有点好奇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李寻一时语塞,耸了耸肩说:“我也说不上来,就是感觉不对。”
“这就行了,当初他们也没证据说我这是假的,也是一个给感觉否定了。”张老怪异地看了李寻一眼,这种感觉一般都是那种接触某样东西几十年,才能养成的,他真搞不懂李寻这怪胎。
其实这还是李寻那第六感作怪,不过李寻却不能说,不然要被人切片了,面对张老的目光他也只能苦笑着挠头了。
第十三章 最大的赢家
第二天一早,李寻便和张老一起来到会场,倒不是说举行时间到了,只是张老身为举办人有很多事情做,李寻便来帮忙一下,至于林子卿那小子,早就嫌无聊溜走了。
在一旁的休息室里,几位中年人在谈笑风生,见到张老到来,连忙起身迎接,一阵寒暄过后,张老替李寻作了番介绍,说实话,对于这几个人,李寻是没什么印象,相信那几人也之后也未必记得李寻,不过彼此有了模糊的印象以后也好交谈,一来二往就形成人脉了。
介绍过后,几人分别交换了名片,至于李寻,还好他事先托人为他定制了不少名片,不然还真尴尬。
张老还有事便起身告退,李寻继续和几人交谈,无非都是古玩界的所见所闻,还有一些经验心得,李寻也学到不少东西。
在半小时过后,张老微笑着走来,李寻便知道,斗宝大赛开始了,当然斗宝的功利性太强,难免伤了和气,便取了个文雅的名字:古玩交流会。
“老高,老叶和老吴他们也来了,差不多开始了。”张老过来通知道。
“哦?几位大家也来了,可要拜访拜访。”说话之间,一群人走进了大会中心。
在室内摆放着不少凳子,大家也互相礼让了一番才按照一定的圈子做好,李寻实在是不认识什么人,便在后面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前面还有四张与众不同的凳子,不过没有人不识相敢上去坐。
大门打开了,从里面走出四个老人,大家纷纷起身迎接问好:“高老,张老,叶老,吴老……”
就在众人窃窃私语时,张老走上台前,高声说道:“感谢诸位的到来,特别是要感谢我旁边的这几位老朋友能够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场交流会……”
李寻看着姓叶的老者,觉得还真是有缘,刚和叶岚见面没多久,就见到这位老者了。
“啪啪啪!”大家也是十分的给面子,在张老一番话后立即送上了掌声。
“现在交流会开始!大家将自己的物件拿上来吧!”张老指着两旁的展台说道。
立即有一个人走上前,对大家微微一笑:“让在下抛砖引玉吧。”说着便打开手上的长盒,只见他从里面拿出一把青铜剑,轻轻放在展台上,大家纷纷起身上前观看。
咋一看,这古剑保存完整,品相完好,实属难得一见,一般的古剑都会被锈腐蚀,真正流传下来的完好的剑绝对不多。
宝剑配英雄,李寻也自然做个那种在沙场叱咤,挥剑杀敌的梦,见到这这等武器,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和兴奋。
经过大家的鉴定,这把青铜剑是秦朝古剑,柳叶状剑身,又细又长又尖,长度应在八十几厘米,不过这种青铜器是国家严令禁止交易的,不好估价,这剑很可能也是来路不明,所以大家稍稍赞叹了下,便把注意力放到下一件中。
第二件让人惊讶了几分,这是“红色官窑”毛瓷,见证了那一时代的变迁,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这种产品也无不打上政治的烙印,不过这些毛瓷一般都收藏在各大博物馆,流落到民间的可谓是少之又少,而且用来烧制的临川高岭土也早已枯竭。
这个毛瓷为水果盘样式,晶莹剔透,洁白如玉,是当年主席钦点的水点桃花样式,李寻在经过主人同意后,轻轻拿起水果盘,在灯光的照射下竟成半透明状,只剩下那点点桃花显得格外惹人怜。
相比于各位藏家们的激动,几位老人坐在那里却不觉惊奇,毕竟他们是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或许当时用的便是这些如今珍稀的东西。
接下来的那几件也只能算中规中矩,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甚至还出现了两件赝品,也让带来参加的藏主脸色不大好看。
之后的鉴赏中,李寻还看到了胡遂,他也带来了一件古董。
李寻望着胡遂身前的展台,只见他所摆放的,是一副字画。
相对于别的专项,字画的鉴定更是难上了几分,毕竟流传下来的画卷不少,但是有名的大家就几位,每人都有自己作画的风格,随着年纪的增长风格也会变化,这也给判断带来了不少难度,而且造假方法也是花样百出,什么古宣新画,接裱,拼接等,细细数来,字画鉴定稍有不慎便会打眼。
这幅画卷展开后是一幅汉柏树图,平心而论,作者笔下的确如实而生动的再现了汉柏形神,其岁逾千年,貌古形诡,苍皮斑驳,树干粗壮,虬枝盘结,瘿瘤凸起,树根部透朽空洞却卓立干云,拔地拏天。树冠部三两根大枝斜逸而出,如同鲲鹏展翅,枝头嫩叶婆娑,一派生机欣荣。图中选取了仰视的角度和汉柏最壮观感人的一个侧面,通过精确而略带震颤的笔触,描绘了汉柏虽老态龙钟而又青郁葱茏、风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但是比起顾恺之,张大千和徐悲鸿等大家仍有不少差距。
但是谁叫这个作者的身份特殊啊,乾隆皇帝的御笔著作从某种意义在当时的封建时代可以说是一道免死金牌了,这幅《嵩阳汉柏图》就算在今时今日也受到不少人的追捧。
乾隆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号称“十全老人”,他不仅擅长书法,而且好诗词题字,是历代留下诗词和墨迹最多的皇帝。但其绘画作品却很少被人提及。这是因为乾隆皇帝的画技一般,自己不愿以画示人,大多数画作当时就已毁掉,只有少数乾隆本人认可的画藏在紫禁城的各个楼台轩宇中,外人难得一见。现存乾隆皇帝的画,部分藏在故宫博物院中,余下的由于战火、历史等原因已经散落在民间了。而这幅在乾隆作品来说已经是高水准了。
“不会这个就是去年拍到八千万天价的那幅了吧!”人群中有人惊呼;听得到这个价格,李寻心里也暗自吃惊。
这时吴老走了过来,大家纷纷让道,从口袋里掏出眼镜,看向胡遂,询问他是否能上手,胡遂自然乐得答应。
张老带上手套仔细观察,这是因为书画一类的东西经过上百年的传承,肯定是很脆弱的,手心的汗或印记很可能会毁了一幅书画。
吴老上手后并没有急于点评,而是给大家讲起了故事:“乾隆画的这棵树的题识道明了这幅画取景于嵩阳书院。据传说,嵩阳书院的三颗汉柏曾经受到汉武帝的御封,汉武帝游中岳,因其误将先见到体格最小的柏树封为“大将军”,而在深入书院後看到更大的两棵时,只好依次封为“二将军”和“三将军”了。民间有歌谣传唱说最年迈、高大的“三将军”因不满於屈居第三愤懑而死,剩下的就是粗壮挺拔的“二将军”和佝偻扭曲的“大将军”了。将图中汉柏与现存“二将军”的照片比较,并结合乾隆题记所言“图其大者”推断,可以确认,乾隆所画的正是这颗树龄有4500年,高18。2米,围粗12。54米,我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二将军”柏。”
说明出处后,吴老才慢慢说出自己的判断:“乾隆不只一次的绘制《嵩阳汉柏图》,见於《石渠宝笈》著录和实物的共有四幅。这四幅中,那拍出八千万高价的《嵩阳汉柏图》的那场拍卖会我也去了,与这幅有许多细微的不同之处,这幅应该是其余三幅中的一幅。”
其实吴老的见解都还是比较主观,没有什么客观证据,但是大家都没什么异议,因为在他们心中,吴老就代表权威,当然权威不是那么容易形成的,这需要时间的证明。
这时胡遂向李寻走了过去,说道:“听说你深得邱老的器重,不知道你今天带了什么宝贝来给大家开开眼呢?”刚刚的《嵩阳汉柏图》并不是他的,而是他爷爷的心头物,昨天因为李寻丢脸之后想要扳回一成,便从家里带出了这个。
说完还补充一句:“不会你什么都没有吧?”胡遂一脸惊讶的望着李寻,眼神充满戏谑。
“这次你恐怕要失望了。”李寻冲胡遂咧嘴一笑,从座位上拿出了昨天捡漏回来的雕云龙纹七星端砚,心里暗道好险,差点丢人丢大了,不过这次丢脸的可是你,这是你自找的,可怪不了我,李寻的嘴角翘起一个诡异的弧度。
这端砚张老原本是安排在压轴的,不过胡遂想死,李寻也就成全他。
李寻将盒子摆在展台上,拿出里面的雕云龙纹七星端砚,坐了个手势,请大家观赏。
虽然胡遂的爷爷在古玩上造诣很高,不过胡遂的心思却不在古玩上,二十多年的熏陶也只是个小半桶水。
他看了看李寻的砚台,只觉得造型不错,价值却大不如他的《嵩阳汉柏图》。“嗤!”胡遂嘲讽着说道:“你的宝贝不会就是这一方砚台吧,没东西就直说嘛,也不要用这玩意来糊弄大家。”
这句话说得是让周围人大皱眉头,这样直来直去是方式一般都是比较忌讳的,毕竟人有失手马有失蹄,而且胡遂随便看两眼就下结论,这也让大家的印象大打折扣,心里还在非议,这种不懂行的人到底是怎么进来的,其实胡遂也不是这么不会做人,只是因为对李寻的怒火给蒙蔽了心智。
张老也有点看不过眼了,微微咳嗽两声。这时李寻也不说话,向大家展示起了雕云龙纹七星端砚的神奇之处,当李寻磨起墨时,那奇异的景象又出现了。
见到这一奇景,众人惊呼,只有胡遂还想讽刺这是特效骗人。
这时叶老好像想起什么,快步走上台前,对李寻说道:“能否上手一下。”
李寻点点头,对于这一请求,李寻没理由不答应,叶老穿戴上手套,脸色肃然,他掏出了大大小小不同的放大镜,鉴定的动作可谓是小心翼翼。
一晃就几分钟过去了,叶老的异样自然引起大家注意,众人纷纷在旁边观察起这个砚台,讨论来讨论去,也没什么结果,最后也只能寄望于叶老。
“沛兴兄?”高老有点好奇,开口叫唤道。
叶老没有理会高老,过了好一会才惊呼道:“吞云吐雾,这是雕云龙纹七星端砚。”
此言一出,剩余的几位老者也思索起来,最后坐不住了,急忙走上展台,周围的人虽然不知道雕云龙纹七星端砚是什么,但看到场的几位大家的表情就知道这不简单了。
胡遂这时也没敢出声,也没敢说这是骗人的特效,只能期望于德高望重的前辈给这砚台判死刑。
几位老人在上面将古砚递来递去,低声讨论道,周围的人也没胆去催促几位,如果换成别人,早就被一人一口盐汽水喷死了。
这时张老走上展台,对几位说道:“我可以证明这雕云龙纹七星端砚是真的。”话落叶老等人皆望着张老,张老也将昨天的事给解释了一遍,诸位大家这才释然,于是便将这结果公布,随便也说出了这个端砚的捡漏过程。
这时众人望向李寻的眼神已经多了几分敬佩,连张老也没能发现的砚台竟然被李寻发现了,虽然这有运气成分,但是也是眼力的证明。
叶老也开口赞道:“现在的年轻人真是不得了啊!”这时的叶老对李寻多了份好奇,之前在飞机上他只是觉得这小伙子的身手不错,生了惜才笼络之心,现在却多了几分计划,不过还需考量考量,叶老心想。
“真是一代新人胜旧人!”高老和吴老也感叹道。
一时间许多人心里心思百转,有好奇的,有想结交的,有想入手雕云龙纹七星端砚的……不过都出声向李寻恭贺着,在今天之后,李寻已经不是籍籍无名之辈。
胡遂也只能厚着脸皮和李寻说声恭喜,不过脸色却比吃了苍蝇还难看。
之后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