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春-第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地方官员不拿他们当回事,虽然照旧是会安排住进驿站里,衣食住行的都不至于有短缺,但是在礼节以及待遇上,却是要差了许多。
其实沿着新丰、渭南、郑县、华阴这几个县过来,正是出了长安一路往东走的要道,因此不管李曦在哪个县的驿站里落脚,都肯定会遇到不少东来西往的官员,但李曦依旧是那个规矩,不结交,也不打听——几乎是完全的不关心。
但是,当一众人在华阴县的官驿里呆了几天之后,日日眼瞧着地方上简慢的待遇,那些校尉们却是终于忍不住了,只一天的功夫,就已经跟当地官驿里乃至于华阴县的衙役们发生了两次冲突,好在最后由魏岳出面把事情都拉了回来,而地方上虽然对李曦不大待见,但到底也知道对方是京官,再加上那些校尉们也是出身京兆府,光是身上那股子傲然的劲头儿,就让他们这些地方上的人不怎么愿意招惹,所以最终倒是没有引起什么了不得的事情来。
只不过,如果情况再继续这样下去的话,似乎这种自己的随从与地方官吏们的冲突会渐渐变得不好控制。
因为这几天的功夫,李曦已经隐隐约约的感觉到,甚至已经有人敢于故意当着自己的面发牢骚了。找个时间问了高升一句——他是跟那些校尉们日常一处坐卧的,加上本事确实叫人不得不服,因此几日的功夫,就与那些校尉们有了不错的交情——高升到最后也只是说:“大人……不像是长安出来的官儿”除此之外,再无他话。
对此,李曦虽然不至于还是简单的一笑置之,却也并没有什么表态和改变。
一直到十一月四日,当李曦等人在启程返回长安的路上回到渭南县的时候,事情才突然的有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早在十月二十七日,李曦一行刚刚抵达郑县的时候,他那封请重修广通渠以疏漕运的奏折就已经发往了长安政事堂,二十九日,这份奏折到了政事堂萧嵩和韩休两位宰相手中。
然后,因为玄宗皇帝早就发过话,李曦的奏折要特事特办,所以在两位宰相看过之后,李曦的这份奏折当即就被转往户部衙门,并且在当天下午,联通户部那边看完奏折之后的意见一起,这份奏折就被送进了兴庆宫南熏殿。
三十日上午,拿着玄宗皇帝批示过的奏折,政事堂立刻商议重修广通渠一事,这一次,连主管国库的太府寺卿杨崇礼也前往参加。
玄宗皇帝的批复很简单,就一个字,准。
而一直以来关系都非 常(炫…网)僵的萧嵩和韩休,在这件事情上的意见也是出奇的一致——事实上,即便以韩休的耿介,也是根据事情的不同才会表现出来的,重修广通渠以疏浚漕运通路虽然很费钱,但是一旦修成之后自然好处多多,身为大唐宰相,他还不至于就因为想要省钱而连这一点大局观都没有。而以萧嵩的聪明,就更不会在这种玄宗皇帝摆明了要支持要办的事情上跟皇帝顶着来。
所以这件事议到最后,虽然仍旧是有几位官员,尤其是户部的几位官员提出了相当大的反对意见,但是,这件自从大唐开国以来曾经被商议过无数次却最终都不了了之的事情,还是在一个上午的功夫,就被决定了下来。
十一月一日,玄宗皇帝正式下旨,由江淮转运使司衙门主管,京兆府、华州府两地全力协助,重修广通渠。而且就在这份圣旨里,李曦所拟定的重修方案和人员选派,也被全部认可,就明明白白的写在了圣旨上。
当天下午,在门下省副署之后,此事晓谕天下。
十一月四日,圣旨抵达华阴县。
然后,不要说当时就在官驿之内的那些个校尉了,就连华阴县的大小官员们在从官驿那边得到了消息之后,也是一脸的不能置信。
这家伙只不过出来视察了一趟,上边圣旨就随后追下来了?要重修广通渠?
乍一听到这个消息,除了魏岳等少数几个知情人之外,其他人,就没有不懵的。
广通渠,那时能说修就修的?
陛下居然还同意了?
有个别对广通渠的情况有所了解的校尉把背景什么的一说,顿时的,大家看向李曦的目光,就有些莫名的敬畏起来。
第四卷 转运天下指掌间 第十章罢相(上)
第十章罢相(上)
关于李曦上书,以及玄宗皇帝陛下同意重修广通渠一事,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赞成者有之,不置可否者也有,但是显然,反对者更多。而且归总起来,再加上前些日子那股关于成立江淮转运使司衙门,以及任命李曦这么一个年仅十八岁又无功名在身的年轻人出掌这个新衙门的议论还未曾消去,前后相叠加的结果就是,等到十一月六日,李曦等人回到长安的时候,这种议论已经俨然的转变成了一股风潮。
“那李曦的诗文自然是好的,莫说老夫,怕是只要晓得他那些诗的,就都要翘起大拇指赞一句诗才瑰奇,但是,这诗文做得好,不代表就能做得好官呀再说了,即便他有才华,好歹总也该历练个几年才好委以大任,眼下他才十八岁,只做过区区几个月的一县主簿,居然就直接出掌一个衙门,这个……唉,恕老夫不敢苟同,不敢苟同啊”
“是啊,是啊,看看不是,年轻人做事情,就是如此嘛,毛躁,性子不沉稳,他居然刚上任没几天就要重修广通渠,这个……陛下要求加大漕运力度,为此特意成立了那个江淮转运使司到底是否恰当咱们姑且就不论了,只是这重修广通渠……人力、物力、财力……只修这一个广通渠,就得耗费我整个大唐三年的财赋啊,得到的却只是一些漕粮而已……劳民伤财啊,荒唐,荒唐”
…… ……
诸如此类的议论,遍布长安。
李曦顾不上搭理这些议论,事实上,他知道自己也根本就不必去搭理。
回到长安之后,就是忙着制定计划,然后,虽说已经把这件事委派给魏岳来具体负责,而且保举他兼任京兆府士漕司士参军事的奏章也是刚递上去就获得了批准,但是很显然,这件事仅凭魏岳自己,是不可能办的下来的。
计划大体制定出来,然后就是分工合作。魏岳从工部要了人再次走了一遍广通渠故道和渭水,沿途商讨着具体疏浚重修广通渠的路线改易问题,而李曦这里,则是负责给他往上跑。
问户部要钱,要明年一年京兆府和陕州的所有劳役,问工部要更多的有经验得匠人,要工具,当然,还要跑京兆府,尽可能的多争取一些牛马牲口,以及尽可能多的粮食供应。
这一切的一切,魏岳都不可能跑得下来,即便李曦去要,也很吃力。
虽然有着玄宗皇帝的鼎力支持,圣旨也下来了,政事堂那边也没有留难,但是真到要去做事情的时候,各个衙门肯给你多大的支持力度却是要靠自己去跑的。
在这段时间里,李曦几乎是使尽了浑身解数,所有可以利用的人脉、资源、渠道,都被他统统拉出来——所幸他前段时间呆在长安读书的日子里,虽然架子一贯摆得比较高,甚至还得罪了不少人,但是掰起关系来,倒还真是积累了不少,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岗位上,他更是认识一些极为关键的人物。
李林甫、苏晋、贺知章、张旭、杨崇礼……
十几天的时间里,李曦来回的奔波着,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都逐渐的落实下来。
虽然自始至终压力都非 常(炫…网)的大,包括外界议论所带来的,包括朝野上下很多人所表现出来的对他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抵触等等,但是终归的,这件事情的蓝图正在逐渐的清晰起来。
当然,与此同时,朝野上下对于李曦的议论也是越加的炽烈。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发生了,萧嵩与韩休,大唐的两位宰相,同时被罢免——一时之间,整个长安都被震惊得失了声。
按照常理来看,宰相这个职位虽然没有什么固定的任期,大抵还是主要取决于宰相在在任期间的作为是否能跟皇帝陛下同一个脉搏——凡事都能把握准方向,能得到皇帝陛下的认可,朝堂上上下下人际、事务都能处理的很好,并且有着自己独特而优异的执政思路,这就是一个好宰相了——但是总得来说,一个宰相只要上台了,只要不出什么太大的错误,大抵都能在这个位子上坐上几年。
在此前,这种例子很多,单说玄宗朝,开元这个年号到现在已经是二十一年,曾经出任过宰相的,也就只有姚崇、宋璟、张说、李元纮、裴光庭等寥寥几人,即便均分下来,每个人的执政时间也都有八到十年,而如果算上朝堂之上往往是两到三位宰相共同执政的话,那么毫无疑问会让这个在职的时间变得更长。
当然,像某些人,比如历史上的那个李林甫,他可以在宰相之位上一坐就是二十年,那就是异数了,不可归入常理来讨论。
但是,萧嵩和韩休这两位宰相,在位时间却是极其的短。
萧嵩还好些,身为大唐王朝之中第三位拜相的萧氏族人,在开元十六年二月张说致仕之后,他于同年的十一月,以河西节度副大使的身份转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算是正式拜相,至今也已经有五年的时间了。
但是韩休……就在今年,开元二十一年的春天,侍中裴光庭去世之后,他才因为得了萧嵩的举荐而得以出任黄门侍郎、同平章事,至今不过八个月的时间而已。
事情的起因自然是由来有自,自从韩休上任之后,因为性格峭直,做事一丝不苟,便已经屡屡与萧嵩发生矛盾,两人市场在玄宗皇帝面前争执不下,而萧嵩为相几年,固然行事还算方正,但却总是免不了要有一些短处的,于是,韩休便经常在玄宗皇帝面前毫不避讳的直接把他的那些短处和错事都给揭出来,让玄宗皇帝很是不高兴。
到了前些天,据说萧嵩突然上书乞骸骨,意思是希望能告老还乡。玄宗皇帝虽然此前对两位宰相对着干有些不满,但到底还是在忍受范围之内的,并不打算就此拆分这一对搭档,于是他便召见萧嵩,问为什么要乞骸骨,“朕为厌卿,卿何为遽去?”
萧嵩说:“臣蒙厚恩,待罪宰相,富贵已极,及陛下未厌臣,故臣得从容引去,若已厌臣,臣首领且不保,安能自遂”并且还当场就哭了出来。
于是,三天之后,结果出来了。
萧嵩罢为左丞相,韩休罢为工部侍郎,两人同时离开了相位。
第四卷 转运天下指掌间 第十章罢相(下)
第十章罢相(下)
两位宰相同时致仕,这件事情简直如同一颗炸弹一般,立时就让原本只是暗流涌动,表面上还算平静的大唐中央朝廷顿时间就喧哗且哄闹了起来。
与此相比,什么江淮转运使司衙门是否有成立的必要啦,什么李曦太年轻就主管一个衙门是否合适啦,什么是否应该要大费周章的重修广通渠啦,自然立刻就没有人再去关心了,即便是此前对于这一系列事件最为关注的太子李鸿,这时候随着萧嵩和韩休两位宰相同时致仕,也是不由得就被转移了注意力,转而把大部分关注都放到了朝堂之上。
于是,就在这样朝野上下一下子为之沸腾,同时也开始暗流涌动的时候,李曦再次打马离开了长安。
他当然也喜 欢'炫。书。网'八卦,虽然眼下根本就没有参与这种大型游戏的资格,但是躲在一边看看热闹也不失为一桩乐事,但是他知道,对于眼下的自己来说,还有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在等着自己去做,实在是没有时间把心思浪费在这些事情上头。
当然,他也知道如果出任宰相的人选是跟自己比较对路子的人,比如苏晋,比如李林甫,比如张九龄等等,那毫无疑问会在接下来的重修广通渠以及其他后续的漕运事务中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而如果换了是那些跟自己不怎么对付的人,甚或是根本就对自己有着一定程度排斥情绪的人做了宰相,那么毫无疑问,即便是有着玄宗皇帝的支持,自己这个江淮转运使司小衙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掣肘。
所以,在临走之前,他特意定下了章程。
他要求留在长安的李逸风,以及剑南烧春长安店的掌柜罗克敌,每天都要把长安城内的消息汇总一下,甚至还要求两个人要附上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然后,每天一报,直接用快马把消息送到自己手上,以便自己能随时站在长安城外观看这幕政治大戏。
如果不出意料的话,张九龄和李林甫两个人已经在历史上写明了是肯定会登台拜相的,但问题是,他们是不是会在这一次的朝野动dàng中成功登台?
关于这一点,即便是李曦这个穿越者也是没有什么把握的。
反倒是临出长安之前,罗克敌曾经这么分析过:无论经验、眼界、手腕、威望,以及在陛下心目中的地位等等,张九龄都已经达到了拜相的水准,如果不出意料,这一次萧嵩和韩休同时致仕之后,他登台拜相的可能xìng至少有七成。唯一的一点障碍就是眼下他还在居母丧,因此,陛下是否会就势夺情,还委实的不好说。
至于李林甫,他最近几年倒是很受陛下的宠信,但问题是,无论是威望还是实际的控制力,眼下的他比起张九龄来,差了不止一个档次,所以,他拜相的可能xìng,大约只有不到两成。当然,要说起来,当年萧嵩拜相的时候,各方面也是明显不足的,但是只要陛下看好他,他也就登台拜相了,所以这件事归根到底,还是要看玄宗皇帝的意思。
与李曦所熟知的这两位未来宰相相比,在分析的时候,罗克敌反倒是更加看好时任京兆府尹兼江淮转运使的裴耀卿。
根据他的分析,首先,裴耀卿出身名门,其父裴守真曾出任户都尚书,首先这个底子就不一样,其次,他为人做官,在朝野上下颇有美誉。
第三,他履历丰富,而且不管在什么任上,都有显著的政绩,他幼年即中童子举,其后历任长安令、济州刺史、京兆尹等官职,去年朝廷北征契丹,他还被任命为信安王李祎的副将,负责统筹粮草等后勤事务,为大军的最终凯旋而归,立下了汗马功劳。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就是,他开元初年出任长安令,而且很有政绩,一直到现在,他当年治理长安的那些办法都还在被沿用着,极为受人称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玄宗皇帝登基以来才开始冒头的官员,是玄宗皇帝在任期间所努力打造的一位标志xìng人物。
这样一个人,虽然眼下看资历等等,或许还不太足,甚至于他都没有在中央呆过,一直都是做地方官,因此大家在推测新任宰相的人选时,即便是想到他,也都是轻轻放过了,认为没有什么可能,他要拜相,至少也要到中央朝廷里来历练几年才有足够的资格。但是罗克敌却觉得,以眼下的情势来看,他拜相的可能,却未必就没有,甚至,还不小。
当然,这都是罗克敌的sī下分析而已,李曦不记得历史上有裴耀卿这个人物,只是来到长安之后才逐渐听说了他的名声和事迹,因此他对此吃怀疑的态度。但是呢,想到自己的历史水平,他又没有什么底气推翻罗克敌的推论,再说了,裴耀卿是江淮转运使,是自己的正牌子上司,对于漕运的态度又是鼎力支持的,李曦还真是巴不得他上台呢。
临走之前到京兆府尹衙门里找裴耀卿汇报兼辞行的时候,也曾聊到新任宰相的人选,甚至李曦还曾经略作试探,但是裴耀卿的反应却极是平淡。
他当时只是道:“萧韩两位相公致仕,朝野上下人心思动,都想借此机会浑水mō鱼,其实何其蠢也,在这个当口,你肯离开长安出去做些脚踏实地的事情,这是好事,认真去做,把事情做好了,该有的都会有的。”
这番话听起来既有对李曦的肯定和勉励,又有对当下朝野hún乱的不屑,但具体是什么意思,李曦也只能sī下里揣摩一番,未敢就此深言。
十一月二十一日,李曦离开长安,留下李逸负责处理江淮转运使司衙门内的常务,杨慎馀负责继续在朝中其他衙门里走动,继续的争取各种支持。
十一月二十四日,在渭南县与先期出来的魏岳等一行人汇合之后,包括李曦、魏岳等江淮转运使司的一批官员和胥吏,包括工部、户部的一批胥吏,包括京兆府和陕州紧急抽调出来的相关人等,以及上次就跟着李曦出来的那一批校尉,大家沿着已经开始冰封了的渭水和广通渠故道再次东行,沿途收集各种地形和水利的资料,并且经过各种讨论,最终制定重新疏浚和修缮广通渠的方案。
十二月初七日,李曦等人才再次返回长安,并且在紧张的忙碌了三天之后,以江淮转运使司衙门为主,以工部、户部、京兆府、陕州为辅,正式提出了重修广通渠的三种方案。
单只是这种办事效率,就足以令人瞠目结舌。
但是,如今朝堂之上关于新任宰相的人选问题,却仍是暗地里潮流涌动,表面上也是议论纷纷,且不说如今政事堂内没有宰相就无人主理,就连朝廷六部九寺等衙门,也是压根儿就没有什么心思认真办公。
所以虽然在裴耀卿副署之后李曦正式提交了重修广通渠的三套方案,但是接到这方案之后,不管是工部,还是户部,却也都只是暂时给丢到一边罢了,无人关注。
偏偏赶上这么一个紧张的时刻,即便李曦着急做事情,却也不怎么好催促。
萧嵩韩休同时致仕,一时之间,朝堂之上好像是突然有了些权力真空的意思,而关于新任宰相的人选,玄宗皇帝又一直都没有明确的意思和指向。
因此别说六部的尚书shì郎们心中热切了,就连一些看上去好像是压根儿就不可能的人,也都已经开始上上下下的活动起来,这个时候人家心思压根儿就不在这里,你要是非得催着人家给你办公,可就是招人不待见,甚至是得罪人的事儿了。
再说了,反正眼下渭水冰封,整个关中大地都冻得硬邦邦的,即便是朝廷上给通过了方案也筹集了足够的人力物力,却也是不可能立马就动工的,所以,即便等一等倒也没什么。
于是,在出任江淮转运副使并且忙碌了两个多月之后,李曦倒是难得的又清闲了下来。当此时刻,尽管李曦对于新任宰相的人选也是极为关注,但是这里面的水着实太深了,以他眼下的资历,别踩一只脚进去都会觉得害怕,浪头稍微大一点,就有可能把他这个从六品的小官给卷进去再也挣扎不出来,因此他才不会傻到到处走动。
而且事实上,在李曦第二次回到长安之后,苏晋也曾特意派人过来送了一封书信,叮嘱的就是这件事,他也道如今京中bō浪不定,让李曦不要胡乱掺和,还是老老实实做事情就是。甚至他在信里还曾委婉的说了,如果没有太过要紧的事情,最近一段时间最好不要去找他。
这段日子里不止是苏晋,其他几个诸如李林甫、裴耀卿等人,都是无一例外的闭门谢客。
这种情况下,李曦虽然没有经历过什么官场变动,却也是心中有数的很,因此除了每天到衙门里看一看过往的案牍和记录,重新考量一下自己的办法之外,剩下的时间他大半也就是在家里看看书练练字,绝足不出。
但是,就在这份难得的安闲之中,十二月十四日,却突然有人登门,广平郡公宋璟,竟是突然派人邀请他过府小叙。
第四卷 转运天下指掌间 第十一章张果老(上)
第十一章张果老(上)
李曦从来都不记得自己曾经跟身为广平郡开国公的宋璟打过什么交道,自然就谈不上什么交情,所以对于宋璟突然派人邀请自己过府小叙,他心中既吃惊又纳闷。
眼下朝野上下关于新任宰相的人选问题正自议论纷纷,很多人虽然呼声很高,但是自萧嵩韩休致仕之后,身处此事的漩涡之中,他们选择了闭门谢客,静静地等待玄宗皇帝的决定。
但与此同时,却还是有不少自以为自己有一定拜相资格,但是又不太有底气的人,便已经忍不住开始隐隐约约的四下奔走,似乎是希望多得到一些朝野上下的支持,以影响到玄宗皇帝的决策。
而在当今的长安,有资格影响到玄宗皇帝决策的人,尤其是影响到宰相人选的人物,却是屈指可数的,其中又以宋璟算是第一人。
早在睿宗景云元年,宋璟就已经自洛州长史入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掌铨选,算是第一次拜相,后来因为得罪了太平公主,他被外放,但是到了开元四年,他就又被召入为刑部尚书,不久之后便代姚崇为相,生平第二次拜相,并最终留下姚宋之名,与贞观朝的房谋杜断前后并称,国人敬重。
时至今日,和他前后拜相的一代名臣们,诸如姚崇、张说、张嘉贞等人,都早就已经辞世而去,可以说,开元初年的一批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