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唐群英-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宝初年国泰民安、贸易繁荣,由于铜产量有限,朝廷铸造的铜钱无法满足市场流通的需要,铜钱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当时一斗米只需五文钱,换算成一文钱可以买三斤米,一万缗(贯)已经算得上很大一笔钱,以致有家财万贯、腰缠万贯等成语。

临行前日,和政郡主和郡马柳潭专程前来送行。李俶在府中设宴款待。

第二十一章 康狼遇袭

天宝六年初春二月的一个清晨,太阳刚刚露出东方,长安开远门,旌旗招展,鼓角齐鸣,左相陈希烈奉李隆基之命前来送行。李俶谢过陈希烈,登车启程。

一百多人的浩大队伍从长安出发西行,队伍前面飘扬着象征节度使权力的“双旌双节”和五彩缤纷的旗帜,全副武装的仪仗簇拥着李俶的车驾。队伍沿着著名的丝绸之路前行,目的地是河西节度使治所凉州武威郡。时光飞逝,岁月无痕,李俶在长安生活了六年,第一次出门远行,“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俶想起李白的诗句。李白、杜甫都生活在这个充满诗意的时代,不知何时有幸得见。

李俶邀请杜远和自己同乘一车。一路上,杜远讲起儒家典故。路途漫漫,闲来无聊,李俶全当听百家讲坛。杜远的口才相当了得,讲起论语来滔滔不绝,让李俶不得不服。李俶嘱咐李皓避开沿途郡县,只在驿站停留休息,以免打扰地方。今春风调雨顺,田地间,村舍旁,孩童们三五成群,嬉戏玩耍,到处是太平盛世的祥和景象。

二月十三,队伍通过陇坻大震关,离开关内道,进入陇右道。唐代实行州(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郡)、县两级。州行政长官为刺史,天宝元年改州为郡后改刺史为太守,太守之下设长史、司马、录事等属官。县行政长官为县令,县令之下设县丞、县尉等属官。州(郡)之上设道,天宝年间全国分为十五道。陇右道地处西北,幅员广阔,境内设有陇右节度、河西节度、安西都护、北庭都护等军镇。道属于监察区,不设行政机构,其长官称为采访使,品级与太守相同。采访使代表朝廷监察地方官员,奏折可直呈皇帝。陇右采访使治鄯州西平郡,河西节度使的辖区在其监察范围内。

二月十五,队伍到达兰州金城郡狄道县。狄道县令禀告李俶:左金吾卫大将军,陇右、朔方、河东节度使王忠嗣在金城迎候。

听闻王忠嗣的大名,李俶心中激动不已。唐书记载,王忠嗣生于显赫的名门士族,其父王海宾是陇右有名的虎将,骁勇善战。王忠嗣九岁时,王海宾在与吐蕃的松州保卫战中为国捐躯。王忠嗣作为烈士遗孤,被李隆基收为养子,赐名忠嗣。王忠嗣精通兵法,战则必胜,攻则必破,被誉为大唐边疆的守护神。“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李隆基称赞王忠嗣有大汉霍去病的雄风。

天宝元年,三十六岁的王忠嗣率五万唐军北出雁门,与十万契丹大军在桑干河流域进行三次会战。契丹大军全军覆没,可汗只身逃走,后被部下所杀,契丹三十六部尽数归唐。唐军威名大震,耀武漠北,所向披靡。同年八月,后突厥汗国反唐,王忠嗣向李隆基献《平戎十八策》,联合回纥大败突厥。天宝二年,王忠嗣再度挥师漠北,打得突厥人抱头鼠窜,后突厥汗国遭受重创,不久后被回纥所灭。王忠嗣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胜利,他亲自前往边境勘察地形,选择要害地点修城筑防,派兵守卫。广阔的草原和戈壁上,耸立起一座座坚固的堡垒,大唐帝国的疆域向北扩展了上千里。王忠嗣身处太平盛世,加上英年早逝,历史上的名气不及郭子仪。

韦坚案的核心人物—河西、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被解除军职后,李隆基让时任朔方、河东节度使的王忠嗣兼领河西、陇右两镇。一人佩四枚帅印,这在大唐的历史上,可算是空前绝后!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镇兵力共计二十七万,对王忠嗣而言,可谓是拥兵天下!说起来李隆基的胆子也真够大,将天下安危托付于王忠嗣一人!王忠嗣的权力到达巅峰,掌控万里边疆,手握天下劲旅。倘若王忠嗣心怀异志,只需振臂一呼,数十万铁骑踏入关内,拿下长安易如反掌。由于李俶的到来,使得王忠嗣的手中少了一枚河西帅印。

李俶在狄道休息一晚,第二天启程前往金城。队伍经过长城堡,进入康狼山。山路崎岖,马车颠簸,李俶弃车骑马前行。道路两旁山高林密,地势险峻。李俶骑在马上,兴致勃勃地欣赏着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突然听到不远处一声哨响,树林中冲出几十个蒙面人。这些蒙面人手持长刀,目光中透着腾腾杀气。

李俶心中一怔:从哪儿冒出来的山贼?莫非要拦路打劫本节度使!

骑马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李皓勒住马缰,用高傲外加不屑的目光看了看拦路的蒙面人,大声喊道:“广平郡王、河西节度使仪仗在此,汝等山贼草寇,识相的赶快滚开!”

“山贼”首领笑道:“爷爷在此等候你等多时。”

“不知死活,看刀!”李皓一拍马背,提刀上前。

“山贼”首领持枪迎战,刀枪相交,寒光闪烁。两人战到第六回合,“山贼”首领出其不意,一枪刺中李皓要害。

“啊—”李皓大叫一声,跌落马背。

此时,后队传来喊杀声,一名亲卫惊惶来报:“郡王,不好了!后队遭到袭击。”

第一次出远门就遇到山贼拦路打劫,这帮山贼也太厉害了,太子的贴身侍卫长李皓和戍卫宫廷的千牛卫都招架不住。李俶方寸大乱,不知所措。

“山贼”首领趁机提枪冲向李俶。两名亲卫奋不顾身上前阻挡,被刺倒在地。没等李俶拔出佩剑,一支滴血的枪头已经抵住喉咙。

李俶尽力保持镇静,对“山贼”首领说:“后队有银车十辆,共二十万缗,你等大可拿去。”

“山贼”首领大笑道:“我等在此等候尊驾,并非为了劫财。”

李俶心中一惊:这帮山贼不为劫财,莫非要劫?

“山贼”首领:“爷今日要取你项上人头!”

李俶心中大骇:“什么!”

“山贼”首领:“在爷面前磕三个响头,给你个痛快。”

李俶突然之间不知道从那来的胆,直截了当的说:“要杀便杀,废话少说!”

“山贼”首领得意的笑道:“王爷难道不想知道是谁要杀你。”

“谁?”李俶目不转睛的看着“山贼”首领。

“山贼”首领突然提高嗓门说:“今天就让郡王死个明白,要怪只怪你夺了我家主公的河西帅印。”

难道是王忠嗣?!李俶此刻顾不得多想,闭上眼睛等待着死亡降临。

嗖-一阵疾风从耳边掠过,周围显得异常安静。我死了吗?李俶睁开眼睛,看到“山贼”首领两眼直瞪着自己,一支滴血的箭头从其眉心穿出,样子异常恐怖。

第二十二章 神射李晟

就在李俶与“山贼”首领对话的时候,数骑唐军轻骑悄然无声的出现在前方百步开外的山坡上。为首的是一名二十岁上下、玄衣黑甲的俊朗少年。危急关头,此人引弓放箭,一箭正中“山贼”首领头部。这一箭力量极大,箭头从“山贼”首领后脑插入,贯穿整个颅骨,由眉心穿出。倘若稍有偏差,被爆头的当是李俶。其他“山贼”见状,有组织的迅速退去。

玄衣少年策马来到李俶面前,翻身下马,双手抱拳道:“陇右节度使帐下越骑校尉李晟救援来迟,请郡王责罚。”

李俶被刚才的一幕吓懵了,神情木楞的骑在马上。刘德顺从地上捡起一把长刀,挡在李俶面前对玄衣少年说:“你们要杀便杀,少在郡王面前演戏。”

玄衣少年一动不动的低着头。

李俶反应过来,命众人收起兵器,对玄衣少年说:“将军救命之恩,俶感激不尽,请受俶一拜。”

玄衣少年颇为意外,上前拦住李俶:“李晟位卑职微,怎敢受此大礼。晟奉王公将令,来此恭迎郡王。”

李俶再次听到“李晟”二字,如梦方醒,顿时将心中恐惧抛到九霄云外。读过唐史的李俶知道,面前这位相貌英俊的六尺少年不仅文武双全,更有一颗赤胆忠心。李晟,字良器,出生陇右望族,幼年丧父,事母孝谨,性雄烈,善骑射,十八岁从军,勇武绝伦,被王忠嗣誉为“万人敌”。李晟精通兵法,智勇双全,是中唐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辅佐过唐代宗李豫(李俶被立为太子后改名李豫)和唐德宗李适,平定硃泚、李怀光之乱,官至太尉,画像入凌烟阁。新旧唐书皆为李晟单独列传,“晟无积赀输粮,提孤军抗群贼,身佩安危而气不少衰者,徒以忠谊感人,故豪英乐为之死耳。”

李俶见李晟所用之弓长近六尺,感慨的说:“好大的弓!可否借将军之弓一观。”

李晟双手呈上弓。

李俶右手接过弓,差点失手落地。大弓沉重异常,乌黑色的弓身洋溢着一股霸气。李俶试着开弓,用尽全力却拉不开。

李俶将弓还给李晟,惭愧地说:“将军臂力卓绝,俶班门弄斧,献丑了。”

李晟:“郡王过谦,此弓名烈风,为晟先祖所传,玄铁打造,需三百斤力才能拉动。”

“烈风!好名字。”李俶注意到李晟手握一柄普通铁剑,于是卸下自己的佩剑湛卢,交到李晟手中:“请将军收下此剑,全当俶一番谢意。”

李晟双手接过湛卢,表情突然变得惊讶。湛卢在李晟手中发出低沉的鸣音,锋利的剑刃泛出金色的光芒。李晟将湛卢收入剑鞘,双手呈上:“此乃王者之剑,晟不敢领受,请郡王收回。”

李俶笑道:“宝剑配英雄,将军莫要推辞。”湛卢和李晟孰轻孰重,李俶心里十分清楚。

刘德顺清点人员,向李俶报告:“我军十人阵亡,郎将李皓殉职。”

“救护伤员,收敛死者。对了,杜老先生!”李俶快步走上马车,掀开车帘,见杜远面无表情的蜷缩在车厢一角,身边插着横七竖八的羽箭。杜远运气很好,并没有受伤。李俶将杜远扶下马车,见其下身湿了一大片,心中暗想:便宜父亲手下都是些什么人!

稍作休整,数十骑唐军轻骑赶来,这些骑兵是李晟的部下。李晟发现李俶遇袭,形势危急,命大队人马留后,只带几名亲兵悄然前行,伺机营救。

李晟率军护卫李俶向金城进发。

走在路上,李俶问刘德顺:“刚才袭击咱们的是什么人?”

刘德顺看了看身边的李晟,直言不讳的回答:“贼首刚才对郡王说得很清楚,现场留下的兵器上也有陇右节度的印记。”

李晟勒住马缰,跨鞍下马,走到李俶马前俯首抱拳道:“王公治军严谨,袭击郡王的这些人绝非陇右边军,请郡王明查。”

刘德顺骑在马上,阴阳怪气的说:“我看未必吧,我家郡王奉陛下敕令接管河西,怕是有人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李晟俯首不语。

刘德顺越发得意地质问道:“刚才你等本可拿下那些蒙面人,却故意放走他们,是何居心啊?”

李俶示意刘德顺住嘴,下马扶起李晟:“将军请起。俶相信将军,更相信王公。”

李晟起身抱拳道:“多谢郡王信任!此处地形险恶,对方情况不明,晟顾及郡王安危,故而没有带兵追击。”

李俶点了点头:“将军做得对,请上马,俶希望尽快赶到金城,与王公相见。”

队伍行进在山路上,李晟对李俶说:“晟有一疑问,不知是否当说?”

李俶:“将军不必拘礼,有话直说无妨。”

李晟:“晟觉得此事十分蹊跷,有奸人设计谋害郡王,同时嫁祸王公。”

李俶突然想起那日在相府,李林甫说的那番貌似关心的话,以及临行前李泌的嘱咐,心中已然有了答案,不禁叹道:“好个一石二鸟之计,李林甫果真是口蜜腹剑,笑里藏刀!”

李晟听到李俶提及李林甫,拱手对李俶说:“郡王在含元殿上痛斥李林甫,真是大快人心!”

李俶好奇的问:“将军身在边陲,如何知道长安朝堂之事?”

李晟回答:“冬至大朝会,李林甫在金殿上搬弄是非,颠倒黑白,满朝文武无人敢言,唯有郡王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表其恶行。此事早已传遍陇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李俶苦笑道:“原来如此,怪不得李林甫欲杀俶而后快。”

李晟抱拳道:“郡王不必担心,晟定当全力保护您。”

李俶:“有劳将军。”

李晟:“郡王义薄云天,挽救江淮数百官民性命,晟钦佩之至。”

“将军过奖了。”李俶心中欣喜不已。

第二十三章 节度河西

傍晚时分,李俶一行在李晟护送下到达兰州金城郡。王忠嗣率副将安重璋、王思礼出城迎接。李俶与王忠嗣互致问候。王忠嗣年纪四十出头,身高六尺,体态魁梧,气宇轩昂。安重璋是河西大族安兴贵玄孙,面如冠玉,须眉如戟。安禄山发动叛乱后,安重璋耻与其同姓,更名李抱玉。王思礼是高句丽人,身高六尺五,虎背熊腰,威风凛凛。王忠嗣得知李俶在途中遇袭,十分震惊,关切的询问李俶有无受伤。李俶借机对李晟大加赞赏。

当晚,王忠嗣在金城府设宴为李俶压惊。李俶是郡王,品级比王忠嗣高。李俶没把自己看作皇亲国戚,言语间对年长自己二十岁的王忠嗣十分尊敬。

宴会结束,王忠嗣对李俶说:“郡王一路辛劳,时候不早了,请前往陇右行营休息。”

李俶不顾刘德顺和杜远向自己递眼色,爽快的回答:“恭敬不如从命,打扰王公了。”

去往行营的路上,李俶向王忠嗣提出想在其麾下要一个人,此人便是李晟。王忠嗣欣然答应,还把李晟所率两百轻骑一并交给李俶。

陇右节度使金城行营,惊魂未定的杜远看着矗立在帐外的兵士,满脸愁容的对李俶说:“咱们才出狼穴,又入虎口,万一那姓王的翻脸,只怕要葬身于此!”

李俶笑道:“先生多虑了。先生昨日不是才讲过‘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杜远心急火燎的说:“现在都什么时候了,您还拿老朽说笑。”

刘德顺一脸严肃的对李俶说:“不知郡王注意没有,席间有一偏将从外面进来,走到姓王的身边低声说了几句,姓王的脸色都变了。”

李俶笑着摇了摇头,坐下来品了口茶,满怀信心的说:“放心,王公绝不是你们说的那种人。”

夜深人静,李俶想起白天的遭遇,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穿起衣服走出帐篷,见李晟身负烈风手执湛卢,正安排手下兵士巡夜。

李俶走上前问候道:“将军辛苦了。”

李晟连忙行礼:“见过郡王。”

李俶:“俶没有征求将军的意见,冒昧向王公要来将军,还请将军见谅。”

李晟抱拳道:“晟愿追随郡王左右。”

李俶:“将军不必多礼,不知将军贵庚?”

李晟:“晟今年二十。”

李俶:“郭子仪将军的次子旰、季子晞既是俶的部下,也是俶的兄长,将军年纪最小,只好委屈做四弟了。”

李晟低头拜道:“卑职不敢!”

李俶笑着扶起李晟:“四弟这样就见外了。”

次日一早,李俶辞别王忠嗣,率队向武威进发。从金城到武威有东、西两条路。东路沿乌逆水北上,翻越琵琶山(乌鞘岭),过硖口,到达武威。西路沿湟水西行,经西平转向北,渡过浩壹水,穿越大斗拔谷,到达武威。李俶听从李晟建议选择较近的东路,在李晟和两百轻骑护卫下,一路上平安无事。

队伍经过乌城守捉,一座高耸如云的雪山矗立在道路前方。

李晟对李俶说:“郡王,翻过前面的琵琶山,便进入凉州地界。”

李俶看着前方白雪皑皑的群山,想起在康狼山的遭遇,心中感慨万千。

队伍翻越琵琶山,到达硖口和戎城。郭旰、郭晞早已在此迎候。李俶将李晟介绍给两人认识,看着三人志趣相投,很快成为朋友,李俶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从和戎城出发,一路上映入眼帘的是平缓的山丘,绿色的草场。蔚蓝的天空中点缀着几片浮云,阳光通过云层投射到地面,形成一片深色的阴影。草场上开满了各色野花,黄色、红色、紫色,一条条五彩斑斓的色带自然天成,宛如仙女编织的地毯。李俶兴奋不已,没想到心目中荒芜的西凉竟是这般生机盎然、美不胜收。

队伍到达河西节度使治所凉州武威郡。河西兵马使、赤水军使郭子仪,节度判官裴遵庆,度支使刘晏,武威长史杨元寿、司马韩无疾出城迎接。杨元寿年纪四十多岁,中等身材,相貌平和。韩无疾五十多岁,身材单薄,面容消瘦。

李俶来到自己在武威的府邸,朱红色的大门两边矗立着一对青石瑞兽,张牙舞爪,威猛无比,四名披甲持刀的兵士肃立门前,大门正上方悬挂一块匾额,上书“凉州中都督府”。裴遵庆提前命人将府邸收拾妥当,李俶感觉十分称心。

当晚,杨元寿在太守府设宴,为李俶接风洗尘。按照惯例凉州都督兼任武威太守,郡内日常事务由长史代为行使。参加宴会的官员除了郭子仪、裴遵庆、刘晏,还有司马韩无疾、赤水军副使、左武卫中郎将安兴槐,大斗军使、右威卫中郎将夏勇睿,以及武威府六曹参军、录事参军、经学博士、医学博士、市令等。安兴槐、夏勇睿身材魁伟,威武不凡。几名当地官员中,安兴槐是侯爵。高祖时期,其祖父安修仁曾在西凉王李轨帐下担任大将。隋亡唐兴,安修仁审时度势,帮助高祖李渊活捉李轨,平定河西,被封为平西侯,世袭罔替。

次日清晨,李俶点卯升堂,武威府七品以上文武官员悉数到堂。郭子仪向李俶报告河西军力:河西节度使负责断隔吐蕃、突厥,统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墨离、豆卢、新泉八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管兵七万三千人,战马一万九千匹。主力赤水军驻武威,管兵三万三千人,战马一万三千匹。裴遵庆向李俶报告河西政情:河西节度使管辖武威、张掖、酒泉、晋昌、敦煌五郡十三县,在册人口十六万,其中武威郡十一万。李俶没想到偌大的河西,人口竟然只有十多万,还不及今天甘肃省的一个县。李俶没有多说什么,依例嘱咐各级官员尽心竭力为朝廷办事。

众人告退离去,李俶将郭子仪、裴遵庆、刘晏三人请到内堂。

四人落座,李俶起身道:“郭将军、裴判官、刘度支,三位顶风冒雪提前来此,将河西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俶在此谢过!”

郭子仪、裴遵庆、刘晏连忙起身回禀:“郡王言重,此乃末将(微臣)份内之事。”

李俶笑道:“俶年纪尚幼,初来乍到,河西诸事还得仰仗三位。三位有什么要求尽管开口,俶当尽力相助。”

郭子仪、裴遵庆、刘晏齐声回答:“多谢郡王!”

李俶取出河西兵符交给郭子仪:“河西诸军,有劳郭将军全权负责。”

郭子仪接过兵符:“末将定当全力以赴,为国效力!”

李俶对裴遵庆说:“河西政务,还请裴判官多多费心。”

裴遵庆也不客气,回答说:“裴某自当尽力。”

李俶接着对刘晏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知河西钱粮供给是否充足?”

刘晏回答:“如今府库充盈,朝廷每年拨给河西布一百八十万匹,粮十万石,足够河西七万将士开销用度。”

李俶笑道:“刘度支千万别委屈了自己,缺什么尽管开口。”

“郡王您取笑下官了。”刘晏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郭子仪、裴遵庆一起笑了起来。

李俶送走郭子仪、裴遵庆、刘晏,将郭旰、郭晞、李晟请入内堂。

郭旰、郭晞、李晟抱拳行礼:“末将参见郡王。”

李俶笑道:“大哥、二哥、四弟,不必多礼。骑马打仗,俶是外行,日后还请三位兄弟帮扶指教。”

郭旰、郭晞、李晟三人抱拳回答:“我等愿为郡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李俶任命郭旰为从六品节度使亲事府校尉,郭晞、李晟为正七品都督府录事参军。三人统领节度使卫队。节度使卫队分为步兵和骑兵。步兵两百,由郡王府侍卫、皇帝调拨的千牛卫和都督府卫队组成。李晟所率骑兵编为节度使亲骑。节度使卫队由李俶直接统领,其余七万边军则由郭子仪负责节制。

第二十四章 古城骁骑

李俶开始了封疆大吏的全新生活。河西军务由郭子仪全权负责,日常政务由裴遵庆和杨元寿处理,粮饷收支有刘晏管理,李俶这个节度使当得十分清闲自在。对于郭旰、郭晞、李晟,李俶以兄弟相待,隔三岔五邀约三人去城外草原骑马狩猎。每逢外出,李俶命郭旰、郭晞率卫队开道,大张旗鼓的出入武威城。武威城外草原广阔,正是跑马的好去处。在郭旰、郭晞、李晟的指导下,李俶的骑术进步神速。

武威是陇右第一大城,城墙南北长七里,东西宽三里,由七座内城组成。姑臧老城居中,老城四周有东、西、南、北四城,东城外有东苑,西城外有西苑,内城之间筑有城墙和城门。与长安类似,武威城内有两个县衙,老城和东城属姑臧县,南、北、西三城属神乌县。与这个时代大多数城市的格局相同,老城中心是钟鼓楼,钟楼以北是北大街,鼓楼以南是南大街。武威的大街比长安的街道窄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