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最风流-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与许仲不同的是,许仲的声音低沉有穿透力,他的低沉带点沙哑。
“荀君,实不相瞒,在俺们敬老里,武艺最好的就数老左了。老左与俺同族,俺们祖上有人从过军,当过校尉,有家传技艺,只是传到俺们兄弟这儿,多好逸恶劳、吃不得苦,肯习练的不多了。也就老左,从小打熬身体,习练不止,到如今,开得强弓、用得长矛,尤其投掷短戟百发百中,不敢说百人敌,至少十七八人近不得身。”
左伯侯谦虚说道:“荀君名家子弟,见多识广,什么样的壮士没有见过?三兄,俺这点微末技艺,你就不要拿出来自夸了。”——他称呼左巨“三兄”,应该是族中的辈分排行。
荀贞打量了左伯侯几眼,见他膀大腰圆,确是一条好汉,笑道:“左君将门虎子,身负绝技,一看就是勇士。只可惜如今天下太平,没有战事,左君晚生了几年。若是早些年前,说不定已万里封‘侯’了啊!”
他说到“如今天下太平”的时候,原盼等人面无异色,唯独原中卿露出不屑的神情,撇了撇嘴,转脸去看窗外。
左巨接口说道:“可不是嘛!老左的阿翁是俺从父,为啥给老左起名时以‘侯’为名呢?就是指望他将来能以军功觅封侯,继承俺们祖上的威风,光耀祖宗!”
原盼轻轻咳嗽了一声,笑着插话说道:“三郎,四郎技艺出众,咱们里中人尽皆知。不过,四郎说得也没错,虽然你们是从兄弟、一家人,可你也不必急着向荀君推介。”
左巨摸了摸脑袋,嘿嘿地笑了起来。
原盼对荀贞说道:“说到备寇之事,如今九月,也的确到着手准备的时候了。三郎刚才也说了,去年俺们里中总共出了八个人。不知荀君今年是何章程?”
原盼在敬老里的威望很高,他一开口,诸人都不再说话。饶是左巨啰嗦,也闭口不言,只把眼珠一会儿转到原盼身上,一会儿转到荀贞身上,静静倾听。
“原师也知,去年疫病严重,破家的百姓甚多,今年的贼情肯定会比去年严重,所以我打算多增加些人数参与备寇。”
“增加多少?”
“这就要看你们里中的意思了。”
原盼微微沉吟,问周兰:“周公,你看?”
周兰一直没说话,这时听了原盼问询,想了想,说道:“多出几个人还是可以的,只是操练时的吃用?”
左巨苦着脸说道:“荀君,本亭六个里,安定里最富,俺们里最穷。安定里家家富庶,多则有田百余亩,少则也五六十亩。俺们里却大多只有一二十亩田地,平时连饭都吃不饱,全靠帮佣赚些家用。这一操练起来,势必会影响到日常的生计,便是里中贴补些口粮怕也不够。”
荀贞笑道:“贵里的情况我虽不算尽知,但大体上也还了解。防贼备寇虽是为了亭部安全,但也决不能使你们倾家荡产。操练的口粮吃用,一如去年旧制,不够的由亭舍补出。……,我就是想问一下,参与备寇的丁口,你们能出多少?”
周兰、左巨对视了一眼,都不肯发表意见。周兰问原盼:“原师觉得呢?”
荀贞心道:“按道理讲,该是父老的分量最重,其次里长。但这敬老里,说话算数的看来既不是父老、也不是里长,而是原盼。”
原盼掐着指头算了会儿,说道:“去年的疫病中,我们里受害的情况比较严重,亡故了好些人,丁壮本就少了,且里中的麦场、仓房也需要修葺,又及左十三郎、十九郎、还有我们族中的老五、小六等等十来家的屋宅太过破旧,也需要整修一下,以免等到入冬后被雪压塌。这些,都需要人手。……,不过,荀君说的也对,今年的贼情确实不必去年,也许会严重很多。太多的人手我们里也出不了,十一二人总还是有的。”
荀贞拜谢道:“如此,多谢了。”
原盼还礼,说道:“荀君为亭部黔首着想,该我们感谢荀君才对!人数越多,操练起来越辛苦。今年的操练,肯定要远比去年辛苦。荀君为亭部安稳,不顾劳苦,实令我等敬佩。”
荀贞非常关心地询问道:“参与备寇的人需要自备兵器,不知贵里在这方面可有难处?如果兵器上有不足,尽管说来,也许我可以替你们借来一部分。”
原盼答道:“里中虽穷,十来件兵器还是凑得出来的。只是多为刀剑,弓矢仅有一副。没有铠甲、强弩,十分粗陋,尚请勿怪。”
荀贞怎么会怪责呢?如果要怪责,也是怪责他们里中的兵器太多。
说起兵器,原盼叹了口气。
荀贞以为他是因“兵器粗陋”而叹息,劝道:“原师何必叹息!强弩、铠甲昂贵,便连安定里中也不见得会有此两物。只要有刀剑、弓矢,足够防御寇贼了。”
“我不是为此叹气。”
“那是为何?”
“是为如今的世风叹气。”
“此话何意?”
“世风好武,重末技而轻田亩,至有倾尽家产只为置办一柄好剑的。一柄好剑价值千金,一亩上好的田地也才几万钱而已。如能将这些买剑买刀的钱都用在置办土地、耕作田亩上,世间该会有多少人因此而温饱满足,这路边又会减少多少饿殍?……,我是为此叹气。”
荀贞愕然。
他万万没有想到,身为太平道信徒的原盼、身为数年后会拿起兵器、揭竿造反的太平道中一员的原盼,居然会像儒生一样为此叹息,居然为因嫌民间兵器太多而叹息!
第二十八章 原师
荀贞万万没有想到,身为太平道信徒的原盼、身为数年后就会拿起兵器、揭竿造反的太平道中一员的原盼,居然会为此叹息,居然为因嫌民间兵器太多而叹息!
原盼言辞恳切,态度诚挚,不似作伪。
荀贞附和说道:“是啊!民间尚武,风俗剽悍,轻田作而好末技确实不是件好事。但民风如此,又有什么办法呢?”
原盼说道:“荀君名门子弟,博读史书,当知前汉龚渤海的故事。君今为繁阳亭长,虽只辖十里之地,但也算为政一方了,何不效仿前贤,劝导百姓呢?”
“龚渤海?原师说的可是龚少卿么?”
“正是。”
“龚公年高德劭,劝人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我小子无德,怕是学不了前贤的事迹。”
“我听说荀君有陈留仇季智之志,不愿为劳形之吏,而愿为生民做事。既然有这样的志向,还怕有做不成的事情么?”
荀贞为得到荀衢的同意出任亭长,曾举出陈留仇览的例子。此前秦干、刘儒来亭中时,已经当面称赞过他,现下又得到原盼含有批评的勉励。他也不知该高兴还好,还是该苦笑才好。天地良心,他对荀衢说那番话的时候,是绝对没有想到将之外传,以此博得声誉的。
他笔直地跪坐席上,双手放在膝上,肃容说道:“原师所言甚是,我知错了。”
不管原盼是何出身,不管他是不是太平道人,也不管他数年后会不会造反,至少他的这几句话是“长者之言”。原盼笑道:“在下不过一个乡野鄙人,略读了些书,和荀君你是不敢比的。几句随口的话,如果荀君觉得对,是在下的幸事;如果说错了,还请荀君帮我纠正。”
“自我来亭中后,日夜所思,都是该如何造福一方。但一来年岁小、没经验,二来不熟悉地方,到现在为止,还没能有一个成熟的思路。原师,请你教我。”
荀贞诚意请教,原盼也不遮掩,说道:“繁阳亭内有六个里,住民一千多口,要想治理好,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
“请原师教我该怎么办?”
“古人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又云:‘名正则言顺’。依我看来,能把这两条做好也就足够了。”
“愿闻其详。”
“乡里野人,多不通律法,荀君可遣人至各里中,分别教之。律法,就好比规矩,有了规矩,百姓们知道了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亭部中的一切就都井井有条了。”
“然后呢?”
“在这个基础上,荀君可以再亲身作则,教导百姓什么是本、什么是末。当百姓们分清了本末之后,知道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之后,亭部中自然也就翕然宁静了。”
原盼的这两点建议,没有特别出奇的地方,老成之言而已,但可谓“堂堂正道”。荀贞如果按此实行的话,短期内或许看不到效果,一年半载后,必有成效。但他并不满足,又追问道:“耕作为本,余者为末的道理很容易对百姓们讲清楚,但讲清楚了之后呢?该如何具体行事?我该怎样亲身作则?”
“荀君真的不知道该如何亲身作则么?”
“真的不知道。”
“可你已经开始在做了啊!”
“……,我做什么了?”
“荀君扣押武贵,不就是亲身作则么?”
“原师的意思是?”
“乡里轻侠无赖,结帮成群,整日游戏浪荡,一言不合,动辄拔刀相向,不惜流血五步,实为乡间最大的祸患。仇季智任蒲亭长的时候,首先不就是严肃地整治轻侠么?将他们皆役以田桑,并严格规定地惩罚制度。有违反的,必严惩不贷。”
“噢,原师是想让我?”
“不错,荀君既然仰慕仇季智,那么按他治理亭部的办法来治理繁阳亭就足够了啊!”
原盼所言是至理名言。如果现下是太平盛世,按此办法治理亭部自无半点问题,只可惜,荀贞心知乱世将来,为能在乱世中聚众保命,他拉拢轻侠还来不及呢,又怎么能严惩他们?
他暗暗叹息,想道:“掀起乱世的正是太平道信徒,而现在劝我严惩轻侠的却也是太平道信徒。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讽刺。”又想起了秦干,“秦干把他当做对头,但在整治轻侠这一块儿上,他们两人却不谋而合,意思相同。嘿嘿,嘿嘿。”心里这么想,脸上没显露半分,赞道,“贤哉原师!”
“些许粗陋的见识,哪里敢当的一个‘贤’字?”
“除了惩治轻侠,原师觉得我还应该做些什么?”
“安定里之所以富足,不止是因为他们的田地多,还因为他们种植了大片的桑树。有了桑树,便能养蚕,养蚕便能纺织,‘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按一家五口人,女子两人来计算,一年下来,足可织成布帛数匹。一匹布长四丈、宽二尺二寸,可以做成一身大人的衣服。如此,不但足够自家穿用,多出来的还可以拿去卖钱,贴补家用。”
“原师是想建议我动员百姓,多植桑树么?”
“朝廷本有法令,桑树种植的多少也算考核的标准。如果劝导百姓种植桑树,一来可以使得百姓富足,二来也可满足考核。两全其美,何乐不为呢?”
原盼刚才话中有一句:“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出处是《汉书·食货志》;再之前,他还引用过孟子、孔子的话。当世不比后世,读书不易,他能随口引用史籍、经典中的语句已经让荀贞吃惊不浅。此时,又听他说“朝廷本有法令”,竟是不但熟读典籍,更通晓朝廷律令。荀贞无法再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的太平道头领来看待了。
他想进一步地试探一下原盼的才干,故意为难地说道:“劝民种桑当然很好。可是,购买桑苗以及种植入土都需要组织,并且需要钱财。组织倒也罢了,这钱财该怎么凑集呢?”
原盼笑道:“君不见弹室门外的父老僤碑么?”
家家户户都出钱,按照出钱的多少,分得桑苗数目不同。荀贞故作恍然,拍了拍额头,笑道:“要非原师提醒,一时还真没想到这个办法。”问原盼,“原师既然有此良策,为何不在贵里之中施行呢?”
“今日我与周公、三郎、四郎、阿卿会集弹室,正是为了商议此事。”
左巨半天没说话,早就憋不住了,这时总算找到了机会,急忙忙地插口说道:“这两天没能去亭舍给荀君赔罪,也正是为了忙碌此事。”
“噢?原来如此!这是好事儿啊!……,不知商议得如何了?可有需要我帮忙的地方么?”
“已经商议得差不多了,各家各户各出多少钱,也大致定下来了。只等把钱收齐,便去县中市里购买桑苗。等到今年雪后,立春之前就能种下了!”
“若有需要我帮忙的地方,请尽管开口。”
“如有难处,少不得麻烦荀君。”
话说到这里,该说的基本都说了。荀贞见屋外天色将晚,起身告辞。原盼、左巨、周兰等将他送出门外。左巨更一直把他们送出里门,这才折回。
……
回到亭舍,杜买、陈褒等人尚未归来,黄忠迎接上来,牵马入厩,因见荀贞恍恍惚惚的,关切地问道:“荀君,怎么了?可是在敬老里办事不顺么?”
荀贞回过神:“倒也不是。……,黄公,你久在亭部,应该比较了解原盼吧?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原盼是本地名人,黄忠确实很了解他,回答说道:“是个好人。……,怎么问起这个了?”
“我与原师只见了两面,第一次见面时,因为秦君、刘君的缘故,闹得很不愉快,但他并不因此记恨,反而与我挚诚相见。适才在敬老里时,他给我提了几个治理亭部的建议,都是良策啊!”将原盼的话转述给黄忠。
黄忠道:“确实良策!这么说,荀君打算按此行事了?”
荀贞避重就轻,避开“整治轻侠”这一条,单说推广桑树,回答说道:“等把各里的人召集齐了,备寇的操练上了轨道,便开始动员全亭种植桑树。”
黄忠说道:“荀君,你虽来了才没几天,但俺觉得你比郑君强多了。”
“这话怎么说?”
“郑君在这儿当了好几年的亭长,也没说过推广种桑。”黄忠出身农人,年纪又大,当然知道对农家来说,种植桑树的好处有多大。
“话不能这么说。去年的大疫,全靠了郑君,本亭才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害。只这一点救人活人的功劳,我就远远比不上啊。”
红日西沉,荀贞立在舍院门口,观看官道。不知不觉,在敬老里待了大半天,只早上的那点饭顶着,他早就饿了,笑问黄忠:“黄公,打算何时开饭?”
“荀君饿了么?”
“上午出来,近暮方回,早就饿了。杜君、阿褒、阿偃他们料来也肯定都饿了。黄公,早点做饭吧。”
黄忠自无不允之理。
遥望远处,官道上人来人往,荀贞自言自语地说道:“也不知杜君他们何时回来?”他更想知道的是,杜买他们总共召来了多少人。
第二十九章 许季
荀贞没有等太久,杜买、陈褒等人相继归来。黄忠很快做好了饭食,诸人洗过尘土,聚坐前院,一边吃饭,一边交流彼此的情况。
大体而言,亭中各里的里长、里父老都挺给面子,从安定里、南平里、繁里、春里四个里统共召集到了五十来人,比去年将近翻了一番。尤其是安定里,还额外拿出了二十石米粮,“以供荀君贴补操练”。安定里是由陈褒负责的,他转述那里长的话,学得绘声绘色。
杜买又奇又喜,说道:“亭中诸里,安定里最富,往年备寇的时候,也曾与提过要它额外出些钱粮,却从没得到过半斗一升。今年却是怎么了?竟肯捐送?……,阿褒,全是你的功劳!”
陈褒不贪功,笑道:“哪里是俺的功劳!非是俺的要求,而是他们主动提出,叫俺也是十分惊喜。它那里长与里父老说,‘荀君刚正清廉,些许报效,自是应该’。……,荀君来亭部时日未久,已得百姓爱戴,实令小人等亦觉脸上有光。”
二十石米粮,数目不多,但就一个“里”而言,不算少了。一个百石吏每月的俸禄也不过才八百钱加米四石八斗。二十石米粮,顶的上一个百石吏两月的俸禄了。而若比之军中,一个士卒每月的口粮平均下来是一石八斗左右,二十石,够一“什”军卒一月吃用。
荀贞心道:“‘刚正清廉’?说的是我上次拒收他贿赂的事儿么?”谦虚地笑道,“我初来乍到,既无威信,又无事功,何来‘百姓爱戴’呢?诸君久在亭部,威信素著,特别是杜君,捕盗治安,深得部民敬畏。安定里肯出二十石米粮,都是诸位之功。”
杜买等人得了称赞,虽知荀君说的是漂亮话,但也都很是开心,唯独繁尚苦着个脸,说道:“安定里的里长、里父老会做人,叫阿褒捡个便宜。北平里的里长却是个奸猾老狗,不给荀君脸面,叫俺好生着恼!……,嘿,早知与你阿褒换换,换你去北平里,俺去安定里!”
杜买问道:“事情不顺么?”
“那老狗又是说里中各家都要治场圃、修窦窖,又是说要培筑里墙,总之一个人不愿多出。俺好说歹说,他也只肯出十五个人。”繁尚恼道,“说得俺嗓子都冒烟了,一碗水都不肯倒!”
“去年十六人,今年十五人?不多倒也罢了,还减少一个?”杜买、陈褒等人都极不满意。
陈褒对荀贞说道:“亭中六里,春里人最少,只有二十来户,安定、南平、敬老、繁里皆五六十户,独北平里人最多,百余户,四五百口。他们里中便仗着人多,在亭部向来骄横,一向不怎么把其他几个里的人放在眼里。从最南边的南平里到最北边的春里,每个里都受过他们的欺负。特别是春里,他们两个里的田地相挨,几乎每年都要发生几次争水、争地的斗殴。”
“每斗殴时,北平里往往全里出动,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几百号人,声势浩大。俺记得前年时候,他们甚至将春里的里墙打坏!把春里当时的里长都差点打死!……,欺负人的时候全里上阵,备寇的时候却只出十五个人?”
他愤愤不平:“老实说,俺早就不满他们了,只是一直不得借口收拾!一百余户的大里,出的人不如安定诸里?这叫个什么道理!”
荀贞和陈褒两个人的性格有点相似,都是不把喜怒带到脸上,一个总是云淡风轻的,另一个则总是笑嘻嘻的。认识陈褒以来,这还是第一次见他发怒。——连陈褒这样好脾气的人都对北平里不满,可见北平里平时在亭中有多不得人心了。
黄忠顺平了喉咙,咳嗽了两下,清了清嗓子,把羹汤放下,说道:“也许他们就是因为自恃人多,所以不肯多出人参与亭部的备寇吧?”
安定诸里,多则五六十户住民,少则如春里才二十余户,如果有强寇来袭,怕是没有能力自保,需要依靠亭中其他里的支援,所以对“备寇”比较积极。而北平里百余户,丁口至少二百多,也许他们认为凭借他们自身的力量就足以抵御寇贼,故此对“备寇”不积极。
繁尚说道:“老黄说得不错,他们就是这么想的。……,他们的里长当着俺的面就说了,去年备了几个月的寇,折腾得不行,结果半点都没用上。虽有几股贼人来犯,但都是寥寥几人而已。哪里用得着那么多人‘备寇’?还说要不是看荀君初来,今年他们一个人也不会再出!”
荀贞笑了起来:“这么说,我还得感谢他们了。”
程偃“呸”了一声,放下木碗,捋起袖子,恶狠狠地说道:“荀君,北平里的里长俺知道,那就是一小婢养的!别看他在别人面前嚣张跋扈,不是俺自夸,他却从不敢在俺面前挺腰!……,什么也别说了,明儿俺去一趟,瞧瞧他还敢不敢强项嘴硬!”
“这种事儿不能要求,出人备寇本就是自愿,不可勉强。”
“那就这么算了?”程偃睁大眼睛,十分不甘,“他嘴上说是看在‘荀君初来’,其实明明是欺负荀君乍到。落了荀君的脸面,也就是落了俺们的脸面,话传出去,忒不好听!”
荀贞拿着筷箸,轻轻敲了敲碗边,沉吟不语,心中想道:“来到亭部后,我扣押武贵、拒贿安定,又善待许母,加上我荀氏的出身,本以为在亭中已薄有威望,如今看来,过于乐观了。”
话虽说“不可勉强”,但他心中并不是这样想的。程偃说得不错,北平里这般举动,分明藐视自家,如置之不理、随其意思,落了脸面事小,关键是会对日后的“大计”很不利。别的里若都照样学样,还想什么立足本亭,招揽乡间?
他想道:“眼下已是如此,该如何应对?”是让杜买去一趟,还是亲自去一趟?他很快做出了决定,“繁尚去没用,再让杜买去恐怕也是一样。罢了,我亲自去一趟就是。”亲自去一趟,见见这位北平里的里长,看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计议已定,准备开口说话,却听上座的许母说道:“北平里?三郎,你二兄认不认识他们里中的人?”虽才短短几天,但诸人聚餐已成习惯。
荀贞今儿回来后,第一件做的事就是去后院给许母问安,许母问起他一整天都干什么去了,他如实回答,是以许母也知道“招人备寇”的事儿。
许季放下碗箸,恭谨地避席答道:“二兄交往的人,儿熟悉得不多,大部分只知其人,不知其名,更不知籍贯何处。其中是否有北平里的人,儿子实在不知。”
“你二兄在家时,整日人来客往,半刻不得闲息。说不定其中就有北平里的人。”
陈褒机灵,转脸瞧了下荀贞面色,见他沉静安详、静静聆听,当下插口笑道:“好教老夫人知晓,仲兄还真是认得北平里的人。昨晚夜间,来亭舍拜见老夫人的人中,有昆仲两人,一个唤作苏则、一个唤作苏正,便是他们里的。”
许母欢喜说道:“那就太好了!……,三郎,你现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