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最风流-第1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耍远源艘仓皇窃蕹砂樟耍谖诺难畲汀⑼踉实热酥潞螅砻嫔厦挥腥魏畏从Γ嘶卣手校床幻獬び醵烫荆尽⑸恰
他想道:“天子虽开党禁,显然是迫不得已,他亲信的仍是宦官。杨赐、吕强、向栩、张钧固然忠直刚烈,可惜却没能看清时势,……,不,也许他们看清了,向栩、张钧倒也罢了,杨赐、吕强都是在宦海中沉浮多年,岂会不识时务?可是他们仍却上书弹劾阉宦,不畏一己之死。唉,不避诛责,直言谏诤,真英雄也。”
杨赐、吕强是英雄,他自问自己不是,想起张直之事,他心头咯噔一跳,想道:“张让暂时奈何不了王允,却不知会不会迁怒于我?”有点担忧,不过细想下来,有了王允在前边,他这个小虾米也许张让还看不上,但也说不好。思来想去,颇是忐忑。
荀贞不是个瞻前顾后之人,虽然忐忑,可是事情已经做下,而且当时他也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至多亡命江湖,躲上几年就是,所以当皇甫嵩的将令下来时,他也就将此事抛之脑后,重把注意力放在了眼前。
第一百一十二章 诏讨东郡出汝南(上)
诏书令皇甫嵩、朱儁分兵,一路去讨东郡,一路去讨南阳郡。诏书虽然下来了,却也不能立刻就拔营出发,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
汝南郡兵伤亡殆尽,太守赵谦现如今手头上没有什么兵马,需得帮他重建郡兵,要不然,待皇甫嵩、朱儁等一离开,说不定汝南又要乱起来了。
要知,汝南十余万黄巾军被斩获俘虏的只是一部分,还有不少星散逃去了别地或隐藏在了民间,他们仍蠢蠢欲动,若没有足够的兵马震慑,极有可能会再次生乱。为了不致汝南的局面出现反复,皇甫嵩、朱儁把缴获到的铠甲、兵器之类分给赵谦了一部分。和颍川一样,汝南本来也是有兵库的,就在郡治平舆,但是早被黄巾军抢掠一空。
得了皇甫嵩、朱儁援助的兵械、铠甲,赵谦当即发下榜文,向全郡招兵。
黄巾之乱使得汝南百姓要么家破人亡,要么流离失所,流民很多,为了讨口饭吃,榜文一下来,三天内就有数千人应征。赵谦令郡中吏员细细甄别,只选良家子,不用无赖儿,尤其注意对太平道信徒、汝南黄巾漏网兵卒的甄别,最终选定了三千人,重新组建了一支郡兵。
皇甫嵩、朱儁、荀贞、孙坚、傅燮等分兵打下各县时,各县的豪强士族趁机组成了规模不同、大小不一的地方武装,有的数百人,有的百十人,各县都有,这些武装加到一块儿有四五千人。如此,郡中有三千郡兵,地方有各县“县兵”,上下呼应,足可保暂时无事了。
战乱之后,汝南郡府很困窘,不但没兵械,也没钱、没粮食,之前府库里存的粮、钱都被汝南黄巾抢走了。皇甫嵩、朱儁送佛到西天,又援助赵谦了一些钱财、粮食。说起来,援助赵谦的这些东西,兵械也好,钱财、粮食也罢,其实都是汝南郡自己的东西,只是被汝南黄巾抢走,复又被皇甫嵩、朱儁夺回罢了。虽然如此,这些东西如今却都算是缴获了。皇甫嵩、朱儁率数万汉兵作战也是需要补给的,在颍川时,因为颍川北部诸县没有失陷,颍川文太守还能组织民力给他们输送补给,入了汝南后,文太守虽然奉旨继续给他们输送粮秣补给,但路程遥远,损耗大,远远不够,皇甫嵩、朱儁所率之军的补给很多都自己弄来的。怎么弄?皇甫嵩是个名将,爱惜羽毛,治军甚严,断然不会做强抢民间之事的,所以大部分都是从汝南黄巾的缴获中来的,能分给赵谦一些已经很是不易了。赵谦对此非常感谢皇甫嵩和朱儁。
两汉之文武虽已有了分途,出现了世代习儒的文官家族和世代将门的武官家族,但还不像后世一些朝代泾渭分明,尚有前秦之遗风,所谓出将入相。有战事了,带兵出征,仗打完了,入朝做丞相。因此之故,皇甫嵩、朱儁虽是带兵的将军,但与赵谦这样的文臣太守相处得还不错。事实上,赵谦也并非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太守别名郡将,一郡之将,需要时也是要上战场的,早前与汝南黄巾作战,他尽管屡战屡败,却也不是躲在后边,也是冲锋陷阵过的。
老实说,荀贞对时下的这种风气是很喜欢的。汉风质朴刚健,非常合他的胃口,——只不过近代以来,也许是因为刚至柔来,又或者是阳尽阴生,在这质朴刚健的主流之外,却又起了一股流行的趋势,即熏香傅粉,如荀彧就好熏香,这种风气加上时下的清议之风,发展到后来就成了魏晋的风流,清谈弄玄,搔首弄姿,魏晋固然风流,率性而为可以接受,然而这种偏向女性化的审美和空谈大言却实在让人吃不消。对这种新兴的风气,荀贞不是很喜欢,不过他现如今人微言轻,却也管不了这些,看不惯也只能看不惯而已。
这些都是题外话,却说当下。在赵谦重建郡兵时,皇甫嵩、朱儁等汉兵也在重新编训。
皇甫嵩、朱儁收纳了近万的黄巾俘虏,需要妥善编训。
荀贞接到的皇甫嵩的第一道将令就是:各部整编,集合训练。
荀贞部得了两千俘虏,在得到这些俘虏时,他就初步给他们进行了编制,除了编入本部的三百人外,其余一千九百人独自成军,他给起了一个名字,称之为:“汝南营”,何仪所带之九百人是“汝南左营”,许仲、刘邓、原盼等所带之一千人是“汝南右营”。从此之后,荀贞麾下就有三营,可分为三军使用了,中军自然就是他的本部,左右两军即是汝南左右营。
在接到皇甫嵩令整编、集训的将令后,他整日泡在营中,又把汝南左右营的编制细化了一下。
他手头可用的人不多,虽有大批的西乡轻侠、里民,可这些都是他的本部基础、骨干力量,不可能全部调到汝南左右营里去。中军,也即本部的作战力量是第一位的,与其使这三部人马战力平均,不如优先保持本部的可靠和战力。故此,他从本部中没有抽调太多的人,只抽调了数十人,并把这数十人全部编入了汝南右营,以加强许仲、刘邓、原盼等对汝南右营的掌控力,而对汝南左营,他一个人也没放进去,全凭何仪自己安排编制。
经过细化编制,他部下这三千人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中军是骨干,忠诚可靠,战力最强,右军次之,不能保证非常忠诚,但至少可以掌控住,左军再次之,忠诚和战力全得看何仪。
这样的编制看似是放任了何仪,实际上却是眼下唯一、也是最好的选择,即所谓之“强干弱枝”,正是光武皇帝中兴汉室之后,以重驭轻,用中央禁军来驾驭天下郡国军的办法。
中军可靠,战力强,军械也是最好的,有这样一支力量在手,即便何仪万一叛乱也不足忧。许仲、刘邓、原盼能够掌控住右军,这千人就算跟着生乱也会有个缓冲的时间,一千二百人的中军力量,完全可以在这段时间里将何仪的叛乱扑灭。
事实上,“何仪叛乱”这只是最坏的假设。皇甫嵩天下名将,他既然做出了收容、改编黄巾俘虏的决定,就说明他有足够的把握可以保证这些俘虏不会生乱。
原因很简单:汝南郡很大,三十七个县,两百多万人口,这一方面使得汝南黄巾人多势众,人数远多于颍川黄巾,另一方面却也使得汝南黄巾内部派系林立,山头亦远多于颍川黄巾。有派系,有山头,彼此就有矛盾,有矛盾就可以利用。皇甫嵩收编的这些黄巾俘虏都是经过仔细选择的,没有一个太平道的坚贞信徒,多半是浑水摸鱼之徒,而他拨给荀贞的这两千俘虏更是大多为彭脱、龚都等人的旧部,很少有何仪的旧部。黄巾渠帅的部众大多是自己的乡人,彭脱、龚都、何仪不是一个地方的人,何仪对彭脱、龚都的部众并不熟悉,彭脱、龚都的部众也不熟悉他,这样一来,就不必担忧他们马上就能抱成团。
只要他们没有马上抱成团,以荀贞的手段,就有足够的信心分化、拉拢他们。俘虏中有不少原本的黄巾小帅,在这几天的整编、集训中,荀贞对这些人大力笼络,又把他“推衣衣之,推食食之,同榻眠之”的手段拿出,摆酒宴请,小处关心,并向他们许诺,只要他们尽忠作战,不生二心,皇甫嵩必会上书朝廷赦免他们的罪过,并许诺只要他们立下战功,该赏钱就赏钱,该赏官就赏官。
这些小帅们本非太平道信徒,之所以兴起从乱,原因和何仪一样,不过是贪求财货女子,而今战败被俘,能不死已是万幸大喜,又得了荀贞如此推心置腹的对待,并得到许诺,便是最先有些不安的也渐渐地放下了心。
荀攸、戏志才又示意许仲、刘邓、原盼等人在平时装作不经意的样子,多说一些荀贞以往的事迹、战功,并及荀贞的一诺千金,言而有信和他在颍川的名望。
双管齐下,在皇甫嵩、朱儁决定拔营出发前,这两千拨给荀贞的汝南黄巾俘虏不敢说全部归心于荀贞了,至少六成以上都安心的待在军中,没有狐疑不定的情况了。人心这个东西,只要一定下来,不复狐疑惊恐,再去煽动他们作乱就难了。
经过五天的整编、集训,传旨的宦官一再催促,皇甫嵩、朱儁不再耽误,四月二十五这一天,两人各至营中,集合本部,鼓角齐鸣,旗矛交错,全军数万人离营出寨。
朱儁去荆州南阳,出平舆后向南走,经阳安、郎陵,行百余里即是南阳郡界。皇甫嵩去兖州东郡,出平舆后向北边去,路途就远了,需先经过陈国,再经过陈留郡,之后才是东郡,全程大约五百里,陈国、陈留两郡内没有大股的黄巾军活动,可也有小股的盗贼,这一路上又要行军,又要剿贼,将会是一段比较疲累的路程。孙坚跟从朱儁,荀贞、傅燮跟从皇甫嵩。
赵谦率汝南郡吏、平舆父老送他们出营。传旨的宦官、随着宦官来的朝臣包括皇甫嵩的那个友人也出城相送,等送走他们后,这几个人将会返回洛阳。
近五万汉军大张旗鼓地出营,兵分两路,一路向北,一路向南。
孙坚带着祖茂、吴景、韩当、程普等人,特地在路边等上荀贞,两人依依惜别。
孙坚望着路上络绎北去的荀贞部兵马,笑道:“贞之,来汝南时,你部只有千余人而立下偌大之功,现拥兵三千,此去东郡,必是能立下更多的功劳了!我在南阳等你的好消息。”
荀贞笑道:“兄长麾下如今不也是三千虎贲么?兄长,南阳张曼成号‘神上使’,拥兵十万,声势浩大,攻伐战取,无往不利,连宛城都被他打下了,是与颍川波才、汝南彭脱一样的大贼强寇啊,兄长此去南阳,务必小心,不可浪战。”
东郡黄巾的渠帅名叫卜己,其麾下虽也有两三万人马,但比起波才、彭脱、张曼成就差远了。荀贞从皇甫嵩去东郡,至多是路途远点,走得累点,但是击败卜己肯定是不成问题的,而张曼成就不同了,南阳乃是大郡,人口众多,产出富饶,他一呼百应,根基深固,拥兵十万,声势浩大,又是在连战连胜之时,不可轻视。孙坚哈哈一笑,说道:“好!多谢贤弟关心了。”
他虽答应,但从他浑不当回事的脸上可以看出其实没有把荀贞的叮嘱放在心上。也难怪,他本就是个猛鸷勇武之人,西华一战虽吃了点亏,受了重伤,可随即就抓住了彭脱,战功又是居诸将之首,既已连平颍川、南阳两郡,战功又两次居首,当然不会把南阳张曼成放在眼里。
荀贞见他漫不经意,有点担忧,可也知孙坚的本性就是如此,他此前不是没有劝过,劝亦无用,心道:“罢了,后世有言曰:‘性格决定命运’,此言不虚。文台生性如此,我多说无益。……,我记得他是在讨董之后阵亡的,现下董卓尚未入京,他此去南阳应是无碍。”遂也不再劝说。
两人分别。祖茂、吴景、韩当、程普等将给荀贞行了个礼,拨转马匹,跟着孙坚追赶本部。
荀贞目送他们远走,对荀攸、戏志才、宣康、李博等人说道:“咱们也走吧!”
诸人齐齐上马,亦拨转马匹,回到路上,跟着本部兵卒,汇入皇甫嵩这一支两万余人的大部队中。两万余人出了营,人、马、辎重,绵延十余里,旌旗如林,矛刀如山,沿着官道迤逦向陈国行去。荀贞行了会儿,扭头回望,赵谦等已回城,平舆县城被拉在后边,渐渐离远。
天下未安,征尘难息。这才打了几个月的仗,荀贞就觉得身心疲惫了,征战之苦果然不是书生们在书屋中所想象的那样浪漫激情,别的不说,只这行军,日复一复,枯燥之极,久骑战马,大腿摩得生疼,这还算好的,徒步而行的兵卒们既要携带兵、甲,又要带着干粮,一天几十里走下来,浑身尘土,脚底磨泡,疲惫不堪,每日行军停下后又要安营扎寨,更是劳累。
如今四月,孟春初夏之时,天气尚算好,这要再换到寒冬腊月或三伏之天,那更是受苦受累。
这些还只是累、苦,等遇到敌人,上阵杀敌,又时刻冒着生命的危险,阵亡倒也罢了,最怕的是负伤,轻伤还好,受几天疼痛就是,若是断胳膊少腿,一时死不了,可十之八九却也救不活,眼睁睁看着伤口溃烂,高烧难忍,痛彻入骨,躺着等死,那才是真的受罪。
只征战了数月,荀贞就有点受不了这日子了,可这天下,才是刚刚生乱,大乱尚在后头。
第一百一十三章 诏讨东郡出汝南(下)
两汉在继承前秦的驰道之余,数百年间亦多次修建道路,官道建设得很好,从平舆出来,沿官道前行,有两条路可以到陈国,一条是偏向东北方向,至南顿,然后入陈国境,一条是直向北行,到汝阳,然后入陈国境。这两条路,东北方向的直指陈国腹地,而汝阳方向的则是通往陈国西部。
陈王刘宠善弩能战,名震内外,陈国人不敢生乱,外郡黄巾只本郡还忙不过来,暂也无暇入其境,所以陈国境内没有黄巾军活动,不需要“王师”平定,故此,为了节省路途上的时间,皇甫嵩选择了向北直行。日行五十里,出平舆,第二天傍晚时分就到了汝阳。
为不打扰县中百姓,皇甫嵩没有进城,在城外扎营歇息。
荀贞下马道边,遥望汝阳县城,不觉想起了周恂,召来陈到,问道:“今晚我军要在这里歇息一夜,叔至,你要不要去见见周恂?”
陈到想也不想,马上摇头,说道:“荀君,你命我接替许君之任,任我为破敌曲长之时,对我说:‘为将者不可轻离兵卒,当与士卒同甘共苦,方能得部众效命’。今是战时,又在军中,我曲中的兵卒都在扎营安寨,我怎能因私废公,擅离营中却去汝阳见周君呢?”
听了他的这个回答,荀贞很是欣慰,心道:“叔至是一个稳重的人。”
他和陈到相识的时间不长,严格说起来还不到一个月,可是朝夕相处,对陈到也算较为了解了。陈到这个人武勇谨重,战场上勇猛不惜命,战场外谨慎厚重。荀贞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觉得此人可堪大任,能够大用。听了陈到的这话,他说道:“好,既然如此,那就等下次有机会再去见见你的这位‘故旧’吧。”陈到应命告辞,回本部指挥兵卒扎营。
望着他离去,荀贞犯疑,不觉又想起了之前的一个疑惑,心道:“陈到这个名字,我好像的确是听过,可却怎么想不起来此人是谁之部将,又有过什么事迹呢?”既然听过陈到之名,那么陈到就不应是个无名之辈,而他又是这样一个勇猛敢战,并且谨慎厚重之人,想来在本来的历史中应也是有过一番成就,料来该是身居高位的,却为何偏偏就想不起来他的事迹?
“想不起来也没关系,不管此人在原本的历史中是在谁的麾下,反正现在是归于我了。”
扎营是个讲究活儿,是很有学问的,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就能指挥部众扎营,如果没有学过,扎出来的营地最多就像是西华一战时,刘辟、吴霸在城外扎的那个营,徒得其形而无其实。陈到没有学过兵法,不会扎营,荀贞现在没有时间教他,因此把李博派了过去,帮助他,让他一边实践,一边学习。典韦那边也是同样如此,不过是换了宣康去帮忙。
李博、宣康跟着荀贞多年了,平时没少听荀贞讲兵事,又跟着荀贞打了几场仗,对扎营还是比较熟悉的。要说起来,李、宣跟着荀贞的日子不算短了,荀贞却一直没有把他们放出去,给他们指挥一曲、一屯的机会,一则是因为他帐下文吏不多,离不开他俩,二则是因为宣康还好,年轻力壮,也会些骑射技击,而李博却是个完完全全的儒生,干不成临阵冲敌这种事。
荀贞又远望了会儿平舆县城,暮色渐深,县城黝黑,慢慢沉没入暮色之中,渐渐看不清楚了。一队人马从远处皇甫嵩的中军里出来,踏着暮色向县中行去。这队人马是平舆的县令、县吏和县中的父老,专门过来拜谒皇甫嵩的。这会儿大概是见完了,因此归城而去。
荀贞转望本部,各营都在安营扎寨。他对荀攸、戏志才说道:“公达、志才,去各营看看吧。”
两人应诺。
自上次见过许劭后,戏志才这些天变得有点沉默寡言,时不时会眺望天空,荀贞有次发现,他远眺蓝天的眼中分明闪烁着一种坚定的光芒,也许是因为受了刺激故此做出了什么决定吧。荀贞和戏志才名为主臣,实为好友,正如戏志才了解他一样,他也非常了解戏志才,不问也能猜得出来戏志才做出了什么决定,不外乎“有朝一日我必要名扬天下,使天下英雄知我阳翟戏忠”,只是朋友之间,有些事却也是只能看透,不能看破的,所以他明知而不问。
不过戏志才既然立下了这样的大志,那么作为朋友、作为主君,他当然要助其实现。
“只不过,志才本就是名传后世的一个奇才,即使没有我帮,他也能实现他的大志。”
……
荀贞、荀攸、戏志才巡视各营,到了何仪营中,何仪迎接出外。
荀贞下马,把他扶起,笑道:“你忙你的,还出来作甚?不用这些虚礼。”
戏志才这些天变得沉默寡言,何仪这些天则变得越发谨小慎微。不必说,这自是皇甫嵩、朱儁对他那一番敲打带来的功效了。他年龄比荀贞大得多,但面对荀贞却陪笑说道:“司马巡营,小人自当出迎。”荀贞哈哈一笑,把缰绳扔给原中卿,说道:“走,去你营里看看。”
对何仪这种本为一方渠帅、现今屈身人下的降将,要笼络,但也不能太惯着。“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同样也可以用在何仪这样的降将身上,太亲近、太惯着了,没准儿会使他小看自家,因而生出别样心思,而若是离得太远,总对他横眉冷目,他却又必会生怨,说不定哪一天就会捅你一刀。总之就是一个度,需要把握好。
何仪在前引导,荀贞等步入营内。
何仪部的兵卒正在搬石、挖土,规划区域,竖立帐篷,见荀贞来到,纷纷放下手上的活计,伏拜地上。荀贞对何仪说道:“叫他们各忙各的,不必行礼。”何仪应诺,大声说道:“司马体恤尔等,叫尔等免礼,各忙各的去吧!”兵卒们谢恩起身,接着忙刚才的活计。
荀贞一边巡视,一边与何仪说话,说道:“明天就要出汝南,入陈国了。陈国境内虽无大股贼兵,但小股的盗寇还是有的。等入陈国境后,你就为我部先锋吧。路上若是遇到盗寇,人若多,等我助你,人若少,你将之剿灭便是。”
何仪恭谨应诺。
荀贞瞧了他一眼,复又问道:“营中可有短缺?”
何仪恭声答道:“凡有司马拨下之物,李、宣二君都在第一时间派人叫小人去取,各项物资并无短缺。”原本是荀成在管荀贞部的辎重营,之前荀贞把荀成改任为了虎士曲的曲长,这后勤辎重之任就由李博、宣康两人兼任负责了。
荀贞点了点头,说道:“这就好。”又问他道,“昨日离开平舆前,我叫你回家去和家眷族老告个别,你回去了么?你的家眷宗族都还好么?习惯他们的新家么?”
何仪感激涕零地说道:“全是司马的恩德,小人的家眷宗族现在都挺好。小人的老父说:新宅比小人的老宅还好,司马与府君赐下的田地亦全都是膏腴美田。小人的老父令小人要珍惜机会,为司马效死,以谢司马不杀之恩,并谢司马给了小人戴罪立功的机会。”
荀贞带着何仪到了平舆后,为了能更好地控制他,以关心为名,叫他把家人宗族全迁徙到了平舆,放到了赵谦的眼皮子底下。对此,何仪是没什么抵触心理的,他是降将,受到这样的对待本属正常,荀贞要不这么做,他反而会不安。何况荀贞对他家确实很好,给了他不少钱财,叫他给他的家人、族人置办田宅,赵谦看在荀爽的面子上也帮了荀贞一把,把因为战乱而无主的田地拨了一些给何仪家。
荀贞“嗯”了声,说道:“你家本地方大姓,清白家声,日子过得好好的,你又非黄巾道信徒,何苦要去从贼呢?西华一战,你也见识到王师的天威了,半月之间,八万贼兵被一洗而空,尔等自诩勇猛知兵者诸辈,如彭脱、龚都、刘辟、吴霸尽皆授首,也是你走运,被我擒获,我是个不好杀生的人,又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