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最风流-第3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干年纪虽尚年轻,却如时人对他的评价,“文武之才”,已是个有决断的人,他只迟疑了片刻,便就做出了决定,肃容回答荀贞:“董将军挟兵自重,数违诏敕,此次召四方英雄入京,依司隶之意,本是不欲召董将军的,奈何大将军却执意召之,乃不得不退让。如真如将军所言,董将军违大将军令,进兵至夕阳亭,则事关重大,不可不防。将军可提兵折返,徐徐向京,我快马归洛阳,请司隶再请诏书,召将军入京。”

高干这一番话说得有点滑头。

看他前边的意思是赞成荀贞入京,可说到最后,却一个转折,来了句“请司隶再请诏书”,这什么意思?诏书肯定是请不下来的,他的意思无非就是说:这带兵入京的责任还得由你自己来负。

荀贞看出了他的小心思,浑不在意,笑了一笑,起身说道:“好!”

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又是此次来给荀贞送信的使者,他的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袁绍,就算袁绍请不来诏书,但只要有了高干这一句话,即便高干、袁绍不愿意,事实上,这带兵入京的责任其实已经分了一些到袁绍的身上了。

也就是说,不管高干这番话滑不滑头,只要有了他这番话,袁绍都得出来和荀贞共担责任,区别只是多一点、少一点罢了,少一点也无所谓,总比荀贞独自承担这份责任强,——袁绍现今是风头正劲的士人领袖,如有袁绍和他共担责任,至少士林这边的抨斥之语会少上很多。

荀贞不像何进,何进迟疑寡断,荀贞却是一旦做出决定便雷厉风行。

他先写好了奏折,交给高干,请他带回京都。

送走了高干等人,旋即,荀贞令部曲转向。

钟繇闻之,急来求见:“贞之,你这是要做什么?”

“元常,董卓已兵至夕阳亭。我非是不愿遵诏令,只是忧京都恐会生变啊!”

钟繇大怒,劈手拽住荀贞的衣甲,大声说道:“董卓不奉诏,你也不欲奉诏了么?”

“董卓其人,元常应知,自去冬至今,他数违诏令,挟兵以自雄,屯驻河东,而今又再违朝廷令敕,趁时局将变而进逼京都,其意不可测也!元常,我不是不想遵从诏令,实万不得已!”

“贞之!君家累世清名,族中先辈俱以节义显闻,君今统四千虎狼部曲,违诏而欲私入京都,你可想过后果么?千人所指,天下侧目,你是要毁掉你自己么?你是要毁掉颍阴荀氏么?”

“元常,你所说的,我都想过。可你想过董卓一旦入京,会出现何种后果么?”

“京都天子所在,朝中衮衮诸公,无有诏令,董卓岂敢强入京都?便是他敢强入京都,京都自有卫士,虎贲、羽林、北军、西园、城门、缇骑,虎勇何止万众,他又能奈何?”

如是何进不死,朝堂不乱,的确如钟繇所说,董卓怕是不敢强入京都,他违诏令进至夕阳亭是一回事儿,强入京都则又是另一回事儿,前者至多说他是心怀叵测,后者可就是带兵作乱了,给董卓个熊心豹子胆,他也是不敢干这种事的。

可问题是:何进很快就要死了,朝堂很快就要乱了。

荀贞无可奈何地看着钟繇,不知该怎么对他说怎么才好。

钟繇又急又怒,既是为荀贞着想,也是为荀贞的“胆大包天”愤怒,涨红了脸,胡须夹在了荀贞的甲上,一说话拽得生疼,他都顾不得,一心只想阻止荀贞。

荀贞呼赵云、典韦过来,命把钟繇夹走。

钟繇怒极,丢掉荀贞的衣甲,猛一仰头,拽出夹在荀贞甲上的胡须,退后两步,抽出腰中佩剑,先是指向荀贞,旋即想到荀贞久经沙场,现又身披甲衣,怕不是他的对手,又折剑回向,横在了自己的脖上,气急败坏地说道:“贞之!你如不听我劝阻,我就死给你看!”

进军京都的决心已下,刚好高干来到,也拉来了袁绍一起承担责任,万事俱备之际,却没想到钟繇会来出这一手,——之前荀贞也想到钟繇会出来阻拦,只是万万没有想到他会阻拦得这么激烈,他哭笑不得,说道:“元常,你何必如此。”

“我奉天子之诏,令你退军轘辕关,你如不从,便是我有辱使命,辱则当死!”

第三十三章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三)

钟繇性虽刚正,但他并非是一个不知变通之人,之所以会这么激烈地拦阻荀贞,使命在身只是其中的一个缘故,另一个缘故则是因为他与荀贞交情匪浅。

抗旨入京,而且是带兵入京,这是犯上之事,虽非谋逆,性质上却也差不多了,身为臣子,怎能行此大逆不道之事?

钟繇和荀贞相识多年了,长社与颍阴只相隔数十里,族中长辈交好,可谓世交,又曾同郡朝为吏,又做过同僚,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钟繇自觉都有责任阻止荀贞做这等昏了头的蠢事。

荀贞无奈地看着他横剑加颈,暗示典韦、赵云上去抢他手中的剑,可钟繇何等机灵,看出了荀贞的心思,不等典韦、赵云上前半步,手上使力,他脖中已有血痕出现。

“元常,我不是给你说了么?我不是想抗旨违诏,我只是担忧董将军。”

“休得再言!我只问你一句话:你是撤兵,还是进军?”

看钟繇这架势,荀贞如果回答个“进军”,他还真有可能会横剑自刎。

即使这个可能性也许不大,但荀贞也不敢冒这个险。

万一钟繇真的自刎了,那荀贞就是“好心得恶名”了。

戏志才本在前军,闻讯匆匆赶来,见到眼前这一幕,愕然惊诧,问道:“这是?”

程嘉、荀攸其实也是不赞成荀贞违诏入京的,当下与戏志才分说清楚,戏志才亦不赞同荀贞的决定,劝道:“君侯,今大将军传朝廷诏令,命君侯退军轘辕关,而君侯如违诏强进,则知君侯者,知君侯是因为担忧董卓,可不知君侯者,怕将会以‘跋扈将军’而视君侯啊!”

荀贞苦笑对荀攸、程嘉说道:“公达、君昌,卿二人当知我之所忧啊!”

荀攸默然不语,程嘉只管一个劲儿地眨眼。

荀贞本还指望荀攸、程嘉帮他劝说钟繇几句,见他两人这般反应,也只能把这后半句话咽了回去,叹了口气,说道:“罢了,罢了,元常,我奉诏就是!”

戏志才、程嘉、荀攸三人的意见,荀贞可以不听,可钟繇这般架势,荀贞却不得不暂为之妥协。

钟繇素知荀贞多智,却不信他,依旧横剑在颈,说道:“你且先下令命你部曲转向!”

荀贞刚下了军令,命部曲转向,改去京都,现在却又不得不再下军令,命部曲调回头,依旧向轘辕关方向。

荀贞部曲近四千,传达军令需要时间,钟繇站得久了,长时间地保持一个警惕地姿势,有点累,胳膊也酸,索性又往后退了几步,靠着马厩坐下,手中的剑却依旧横在脖前。

场景就变得有点搞笑了。

营中帅帐之前,一边是荀贞、典韦、赵云诸人,两侧是戏志才、荀攸、程嘉等人,荀贞等人的目光多皆落在坐地横剑的钟繇身上,周围则是甲士、骑士来往调动。

要是不知情的人看到这一幕,必然会茫然不解。

荀贞看着钟繇这般架势,也觉得有点好笑,笑道:“元常,地上寒凉,我叫人给你搬去个坐榻可好?”

钟繇不理会荀贞的“调笑”,苦口婆心地对荀贞说道:“贞之,统家兵入京都,莫说是违诏,便是奉大将军之令,其中亦凶险暗藏,此实本朝中兴百余年来之首见,卿离家之前,卿族中的长辈、诸贤想来对卿必有交代,当此之时,卿切莫刚愎独断,一定要小心谨慎啊!”

荀贞甚为感动,对钟繇说道:“元常心意,我尽知之!……这样吧,元常,高干已为我入京见袁司隶,为我请带兵入京之诏了,我答应你,如不能得此诏令,我绝不再兵向京都半步,可董将军兵临夕阳亭,我实忧京都局势,你也不要再促我退军轘辕关了,我便兵驻此处,如何?”

荀贞现驻营之地离洛阳二百余里,如果抛下辎重,轻装兼驰,一天一夜可到,若能驻兵此处,那么即使京都生变,或许也能赶得及,退一步说,即使赶不及,有他这四千兵马在此,料来董卓也该会有些忌惮,不敢恣肆乱为。

钟繇知荀贞并非是“跋扈不臣”之人,对董卓,钟繇也有担忧,此时听得荀贞此话,看出是荀贞的真心话语,思忖片刻,说道:“好!便如你言,只要你不再进兵洛阳,我便也不再催你退军轘辕关。”

“那你可以起来了吧?”

钟繇虽是坐着,但为防荀贞暗令人来夺他的剑,却和站着时一样依然保持着警觉,这会儿与荀贞达成了共识,心情放松下来,才觉出双腿酸疼,拄剑在地,连着试了两次都没能站起。

荀贞上前,亲把他扶起,又亲把他的佩剑归还腰鞘。

“元常兄,我与你相识多年,今日方见你刚烈之面。”

“贞之,我与你相识多年,亦今日才见你‘雄横跋扈’!”

钟繇这话是在奚落荀贞。

两人相顾一笑,适才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顿为之一消。

钟繇顿了顿,又说道:“贞之,这两天我在你军中,才听闻你路过阳翟时,诛了张常侍一族?”

“阳翟张氏,倚张常侍之势,素横行郡县、鱼肉乡里,我久欲除之,今得其机,焉能放纵?”

“张常侍子妇,何太后之妹也,卿既非颍川太守,又无朝廷之诏,而擅诛张常侍满族,固大快人心,可难道就不怕张常侍之怒么?”

“我已经得罪了赵常侍,不差一个张常侍。再则说了,我颍川人也,我既能为魏郡父老除邺赵之患,又岂能不为本郡父老除阳翟张氏之恶?”

钟繇摇头慨叹,说道:“贞之,昔我与卿在颍川同朝为吏,虽已知卿除暴禁邪,捕搏敢行,数年未见,却不知卿今日竟是愈发鹰隼奋翰,凌刚摧坚!卿真雄横之士也!”

第一个雄横,是奚落荀贞;这第二个雄横,却是在赞许荀贞了。

荀贞诛阳翟张氏一事虽是擅杀,可钟繇久在京都,却早清楚当今的局势,现今的朝堂之上,士人与宦官的斗争已经到了最后一步,最终的结局只有一个,不是士人死,就是宦官死,绝无妥协的可能,所以说,荀贞擅杀张让一族这件事,放在以前可能是件了不得的大事,可放在现下却并不重要了,——在这场政斗中,士人如获胜,谁也不会去追究荀贞此事,而宦官如获胜,别说荀贞,便是袁绍、何顒、王允等等诸人也一个都逃不掉。

事实上,连钟繇这个并非漩涡中心的人都看出来这一点了,何况袁绍?

袁绍非常清楚,如不能把宦官悉数诛杀掉,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就只有一条路:下狱死。

故此,对袁绍来说,虽然诛宦这件事一直都是由他为主力,是由他在大力推动的,可事情发展到现今这个地步,他本人其实也已经被逼到墙角了,他也已经是无路可退了。

因而,他先有退让妥协,为减少何进对士人的忌惮而主动建议何进召四方猛将、豪杰进京,继而又有现下的私令董卓、荀贞、桥瑁等人驰驿上奏,以给何太后、同时也是向何进施压。

——何进后来得亏是被宦官杀死了,如他不被宦官杀死,按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当袁绍被逼到绝地时,为了他个人、也是为了何顒、曹操等他这一党诸人的利益,以荀贞度之,说不定他还会施出什么手段来下手除宦。

军中讲究的是令不再改,三军之灾始于狐疑,要非荀贞带来的这些兵士多是跟从他多年的义从部曲,只他半个时辰内连下两道不同的命令,“朝令夕改”这一条,怕是早就引起了军心的不稳,却好在有许仲、荀成、辛瑷等无条件服从他的这些将士,倒是没有出现这种局面。

驻军当地,在焦灼不安中,度过了三天。

这天下午,得来消息:

荀贞、董卓等人要求诛宦的上奏分别被呈入朝中,何太后大为之恐惧,迫于外兵临境的压力,于是不得不悉罢中常侍、小黄门,命之还里舍,只留下了何进的一些亲信守在宫省之中。

张让、赵忠等诸常侍,以及小黄门等宦官皆到何进家中,向何进请罪,表示愿听从他的处置。

何进对他们说:“天下汹汹,正患诸君耳。今董卓兵屯夕阳亭,将入洛阳,诸君何不早就各国?”

宦官们中有很多被封的有侯爵之位,各有封邑,所谓“早就各国”,何进这是在要求他们离开京都,分去各自的侯国封地,至于没有被封侯,没有侯国封地的,自然是各归其家了。

曹操有封信随着这道消息送来,他在信中写道:“袁司隶劝大将军便于此决之,至于再三,而大将军不许。”

“便于此决之”,即是说,袁绍劝何进不如趁此机会,把张让、赵忠等常侍、小黄门一网打尽,干脆全都杀掉。可何进却不同意。

何进肯定不会同意。

如前文所述,为了各自的利益,何进虽与袁绍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都想除掉宦官在宫中、朝堂上的势力”,可又同样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他们两人的这个目标在先天上就存在着分歧。

作为士人的袁绍,当然是想把宦官一网打尽,悉数诛杀,因为只有这样,士人才能彻底摆脱宦官的压制,才能独掌大权。

可作为出身低微的外戚何进,他却压根就不想把宦官全部杀掉,他还指望着能借助宦官之势,用平衡之道,促使宦官、士人两大集团争斗不休,以此来保证他手中的权力不会被人夺走。

对何进来说,最好的局面应该是:宦官们服软,各自归国,离开京都,但同时,宦官们在州郡的势力却依然存在,如此,他既能得到天下的赞誉,能够留名后世,又可以在宦官、士人的争斗中,保持超然其上的地位,从而可以独享朝堂权柄。

荀贞甚至可以猜想到袁绍此时的心态。

袁绍此时此刻必然是恼火之极,虽然宦官们都被赶出了宫省,可他现在肯定并无半点获胜的喜悦,相反,说不定心情忐忑,时刻处于重压之下。

对袁绍来说,只有死掉的宦官才是好的宦官,如不能抓紧时机把宦官尽杀,那么一旦宦官们缓过劲来,——这个可能性是很大的,首先,张让、赵忠们和何太后在宫中朝夕相处,感情不错,而且何太后当初之所以能够得到灵帝的宠爱,其中多亏了张让、赵忠们的帮忙,并且有一次何太后与灵帝发生不快,差点被废,全是张让、赵忠等人涕泣求解,各献出家财千万,这才解了何太后之危,又且张让的子妇,也即他的儿媳妇还是何太后的妹妹,有着姻亲的关系,再其次,宦官们的宗族、子弟、亲戚、门客、故旧多有在州郡为吏的,势力甚大,没准儿什么时候宦官们就翻过盘来了,而一旦被宦官们翻过盘来,何进是何太后之兄,是天子之舅,可能不会死,可袁绍等人却是必死无疑了。

这就好像是头顶悬了柄剑,袁绍怎不为之辗转难眠、恐惧惊忧?

如果说,除掉宦官们在朝廷、宫中的势力是袁绍与何进共同的目标,那么事情发展至此,他两人之间的同盟关系已接近瓦解了。

用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来分析的话:

宦官的危害已不是何进要面对的主要矛盾,相反,士人的势力却从之前的次要矛盾现如今已经提升到了接近主要矛盾的地步;而袁绍这边,宦官之危害却依然是他们要面对的主要矛盾。

事情再这么发展下去,袁绍与何进分道扬镳、乃至反目成仇怕是近在眼前了。

甚至说不准,袁绍如果再逼得急一点,何进恐怕反过来会与宦官联手,对付袁绍一党了。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证实了荀贞的猜想。

曹操的信和这道消息送来后不久,又一道消息传来。

这道消息却是“大将军令”,命各州郡捕拿宦官亲属。

作为袁绍这个政治小集团一员的荀贞,很快就得知了内情,这道大将军檄令实非何进所传,而是袁绍假借何进的名义传给各个州郡的。

按理说,这件事足能使何进震怒,与袁绍翻脸,可紧随其后发生的另一件事却使何进不但没与袁绍翻脸,反而再次与袁绍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

第三十四章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四)

袁绍假传何进之令,命各州郡捕拿宦官亲属之时,荀贞本以为袁绍也许会用同样的招数,也假借何进的名义召他带兵入京,可结果却是袁绍没有这么做。

这却也不足为奇。

不错,袁绍现在的确是有点“狗急跳墙”的意思,为了逼迫何进诛宦,他已开始不择手段,可召“人臣带兵入京”实在是事关重大,即便是到了眼前这个地步,袁绍也不敢妄行此事。

由此,却也可以理解钟繇为何不惜以死相逼,戏志才、荀攸、程嘉为何没一个赞同荀贞。

却也由此可以看出荀贞当时为了洛阳的百万生民而做出的这个决定是何等的艰难,又是何等的不顾自家前程和自家的名誉。

却说袁绍假借何进之意,令各州郡捕拿中官亲属,这件事本可能会成为何进与袁绍翻脸的导火线,而这种局面最终却没有出现,乃是因为紧随其后又发生了另一件事。

袁绍再三劝何进尽诛宦官一事,因为拖延日久,泄露出去了一些,张让、赵忠等宦官们为之恐惧,惧而思变,想要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于是,张让请来他的儿媳妇,也即何太后之妹,下拜叩首,说道:“老臣得罪,应当归家,唯受恩累世,今当远离宫殿,情怀恋恋,愿再入宫服侍一次,得以暂时见到太后,趋承颜色,然后退就沟壑,死不恨矣!”

这番话说得实在是情深意切,配上张让一把年纪的老态,着实令闻者落泪。他的儿媳妇遂将言于舞阳君,也即何太后姐妹的母亲,舞阳君又入宫告诉了何太后。

何太后深为感动,她本就是迫于时势而才不得不悉罢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的,于本心而言之,她实不情愿,如今听了她母亲转述的张让这番话,她作为一个妇人,难免就会后悔当初的决定,因此下诏,又让诸常侍全都回到宫中服侍。

何进费了千辛万苦,前脚刚把宦官们赶出宫省,还来不及得享胜利的喜悦,才没几天,只因为张让的一句话,宦官们居然就把局面又给扭转了回来,这让何进彻底认识到了宦官们的能量,回想袁绍早前对他说的那句“事久生变,复为窦氏矣”,可以料想到,何进必是脊背发凉,出了一身的冷汗,这个时候,他也顾不上恼怒袁绍假传他的檄令了,恐惧上得心头,只好再次与袁绍结成同盟。

何太后召中常侍回宫之事,几天后传到了荀贞的耳中。。电子书下载

荀贞不清楚历史的细节,对这段历史,他只知道袁绍与何进谋诛宦官,结果何进死在了宦官手里,由此引起了袁绍血洗宫城,又因而引发了董卓入京,当身在此局中时,他却是才知道:这其中的细节居然会如此多变诡谲。

早前,何太后令宦官们出宫归家时,荀贞已有点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这是什么路数,现而今又闻何太后又召中常侍回宫,他更是为之狐疑。

他拈着这道情报看了又看,心道:“中官方出宫数日,便又被太后召还,这……。”

他召来戏志才、荀攸、程嘉,又请来钟繇,出示了这个消息。

程嘉摸着胡子,蹙着眉头,想了会儿,说道:“京都或将生变。”

戏志才、荀攸亦皆智谋之士,也看出了这一点,相顾一眼,皆面带忧色。

戏志才说道:“中官方出,未及数日,复被召回,大将军、袁司隶必为之惊惧,……。”

说到这里,戏志才顿了下,转脸又看了眼荀攸。

荀攸接口说道:“京都生变之局,不可挽矣!早则数天,迟则旬日,变必然生,只不知……。”

程嘉应声说道:“只不知是大将军、袁司隶得偿志愿,还是中官?”

戏志才说道:“万一是中官?”

诸人的目光齐齐集中到了荀贞的脸上。

万一是中官得势,何进、袁绍在劫难逃,荀贞亦将会再次被朝廷通捕。

荀贞虽有前世之知闻,但他只知历史的大势,在对细节的揣摩、推测上,他却是不如戏志才等人卓识明见,如今得了戏志才等人这几句话,联系到历史的大势,他顿为之悚然。

他脑筋急转,心中想道:“不错,这才短短几天,宦官们便将局面翻了过来,何进、袁绍必为之惊惧,他两人肯定会有随之而来的反应,而宦官们既然已经将局势翻了过来,为了他们自身利益着想,却必然不会再做退让,而会改为主动进攻了,……何进之死,怕就在眼前了!”

他霍然起身,顾对坐在下边的钟繇说道:“元常,京都即将生变,你还要阻我入京么?”

钟繇的智谋不及戏志才等人,可他也并非庸人,亦从这不寻常的局面中嗅出了危险。

除宦本是风险极大之事,而现今的局面却是一日数变,任谁都能看出,洛阳的这场政治角力实已是到了关键时刻,接下来,不是士人获胜,就是宦官得志,如果在这个时候,荀贞带兵逼近京都,对士人无疑将会是一个极大的臂助,可是?

钟繇犹豫不定,心道:“可是?可是无诏而统私兵临京,这实非人臣之所该为啊!”

“元常!中官方出宫省,不几天,而旋即便又被召还宫中,可见其势!如被中官得志,则我辈非但必将不能展眉,党锢之事恐亦将复起了!当此之际,实千钧而悬于一发!……元常,你即便还要阻我,我这次也一定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