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最风流-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吏、边民的仕进之路。

具体到举孝廉后的任用上,前汉时,只要被察举为孝廉即可出仕为吏,不需要考试。

不需要考试,一被举荐就能为官,这官吏的职位得来也太过轻松,自然就有无数人挤破头想要得到举荐。如果碰见清廉正直的官员还好,若碰见有私情私欲的官员,“举荐”就成了一个谋财、得利的手段,而又除了少数君子外,人孰能无私?渐渐的,这孝廉的察举制度就流弊丛生了。

或受“权门请托”,或者世家大族之间彼此举荐,又或者“举主”为图施恩,便“率取年少能报恩者”,只选年少、将来能报恩的,年老的不管贤不贤一概不选。

因此到了本朝章帝年间,为了杜绝流弊,为了能招到真才实学之人,朝廷就下诏,加了考校这一项。然而,这种种不好的风气并没有因此就被遏制,反而越发严重,再至顺帝年间,应左雄的谏言,就干脆明确地加上了考试环节:“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

——家法,即儒学某一经师的一家之学,比之律学,就好比阳翟郭氏家传之《小杜律》。本乡的乡父老宣博曾在郭家学律,他学的即郭氏家法。文聘在荀衢家学经,荀氏乃战国荀卿之后,代代皆有大儒,也可以说他学的就是荀氏家法。

左雄对孝廉察举制度的改革总共有两项,不但增加了考试环节,并且还规定了年龄:“限年四十以上”。若“有茂才异行,若颜渊、子奇,不拘年齿”,如果确实才行过人,也可不受年龄限制。因为这两项改革,也因为当时严格的执行,察选制度倒也的确因此清平了一段时间,“多得其人”。不过,这天下的吏治已经败坏,清平了没多久,察举的各种流弊便又卷土重来。对察举的黑暗,从流行当下的一首民谣中就可窥知一二:“举茂材,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茂材是察举的一个科目,分量比孝廉重。孝廉每年可以数百人,茂材每年最多也只有二十来人。孝廉可由郡国举荐,而茂材只能由朝廷三公、光禄勋、监察御史、司隶、州牧举荐,最低也得是州牧,并且一州每年只有一个名额。员额既少,任用自然也重,凡被举为茂材者,大多直接就被任为千石县令,宰百里之地。个别的,甚至还会被直接任为两千石的郡守。而孝廉的任用,大多先为“尚书郎”,然后再选为县令(长)、县丞、县尉。

不管怎么说,孝廉虽不及茂材重,但对士子们来说,却也是一条出仕的捷径。

……

听了荀贞的问话,荀攸反而收起了笑容,叹了口气,说道:“不瞒你说,府君确有此意,在宴后的私下闲谈里,说起想要在明年举荐我为孝廉。不过,当时就被我推辞了,举荐了你。我对府君说:‘与其举我,不如举荐贞之’。”

荀贞这下可是真的吃惊了:“举荐我?”

“你又不是不知,我今受党锢,便得府君允诺,举为孝廉又有何用?”

“今虽党锢还在,但从祖以下已尽得解释。公达,我敢给你打包票,数年之内,你必能出仕。”荀贞虽不知道汉末、三国的历史细节,但知道大势,隐约记得在黄巾起事后不久,“党锢”就全面开解了。掐指算来,如今距“甲子年”已经不远了,也就是两三年而已。

荀攸不相信,笑道:“贞之,我适才所言‘府君若擢用于我’只是说笑。你怎么也来说笑了?”

荀贞没法给他解释,只能说道:“你要不信也就罢了。只是我劝你,万不可将此孝廉推辞。就算数年之内,党锢不能全面开解,但如今阉宦当权,民不聊生,时政败坏,你试想:朝廷又能撑多久?”

荀攸悚然变色,按剑挺身,直视荀贞,问道:“又能撑多久?……,你此话何意?”

“我是说,朝廷又能撑多久不解党锢?最多十年,天子必会解党锢,用贤人,重振朝纲,以解苍生倒悬。”

荀攸松了口气,复又放松身体,说道:“原来你是这个意思。……,希望如此罢。”叮咛荀贞,“贞之,咱们家中本就受到党锢,你今初为吏,万事要谨慎,不可妄言,以免惹祸上身啊!”

荀贞笑道:“不必你说,我也晓得。”

荀氏一族,在党锢前为官者甚多。只荀彧、荀攸两支,其祖、父辈出为两千石郡守、国相者便有数人,剩下宰百里地,当过县令(长)的更多,不但是士林名门,也是仕宦世家。荀攸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下,要说不关心时政,不想出为官吏,上则报效天子,下则造福一方,中则留名后世,显然是不可能的,被荀贞打开话头,说起“时政”,他叹息连连。

“天子本聪灵,奈何被小人、阉竖蒙蔽,近年来,立鸿都门学,西园卖官。西园卖官,就好像在商铺上卖东西一样,将国家名器一一标价,如贾人售卖,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三公、州牧、郡守、县令长各有价,有钱无德者以此进,无钱有德者空长叹,使吏治败坏。买官者无德,凡到任,无不日夜以贪污为业。又卖关内爵,五百万。怎会不民不聊生呢?”

“故太尉陈仲举曾上书天子,说:昔明帝时,公主为子求郎,不许,赐钱千万。左右问之,帝曰:‘郎,天官也,以当叙德,何可妄与人耶!’今陛下以郎比一把菜,臣以为反侧也。……,如今,天子已经不单是把郎比成一把菜,而且将三公、郡守、侯爵都比成一把菜了啊!设若陈太尉今尚未亡,目睹眼下,恐怕就不会仅仅是‘反侧’这么简单了!”

荀贞跪坐帐中榻上,手放在膝盖上,远望帐外竹林清溪,远处的乡路上时有乡人来往。

他默然不语。

荀攸喟叹连连,停了会儿,又接着说道:“前年,光和元年,天子立鸿都门学,令群小以虫篆之技见宠于时,受不次之赏。如乐松、江览、任芝、师宜官、梁鹄诸辈,不闻其有通经之称,而俱侥幸以文辞、工书见宠,竟就都或入为尚书、侍中,或出为刺史、太守,乃至有受封侯赐爵者。这已经不但是败坏吏治,更是在挖掘我大汉治国的根基了啊!”

鸿都门学是当今天子的一个“创制”。鸿都门,乃洛阳北边一个宫门的名字。鸿都门学,即设置在此门内的一个学校。

在鸿都门学设置之前,帝国的中央学校只有两所,一个是面向平民和部分官吏子弟的太学,一个是四姓小侯学,本是专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四姓子弟设立的,后来只要是贵族子弟均可入学。这两所学校的招生对象和招生范围虽不同,但相同的是都以五经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而鸿都门学则类似后世的“艺术专科学校”,不学儒家经典,专一学辞赋、书画等。

汉之得人,多从察举而来,名臣良将多因明经入仕,而鸿都门学里的学生却都是精擅诗词歌赋、书法画画的“才艺之人”。当今天子出于个人的爱好对他们委以重任,事实上也就是在察举之外“以才艺取士”,这严重违背了正常的选举制度,间接堵塞了学经儒生的仕进之路,没多久就遭到了天下儒生的群起攻之。然而,当今天子却一意孤行,完全不听反对之音,依然我行我素。

荀攸是正统的儒生,对此很不满。

荀贞倒是能理解“天子”一二,想道:“‘天子’立鸿都门学,固然有他个人爱好的原因,也有受阉宦推动的缘故,但今之察举,流弊多多,或为权门所荐,或为世家彼此推举,所得多非人,对朝政、地方无助,徒增权门、世家的势力而已,而又朝堂之上宦官掌权,士大夫多结朋党,地方上的豪族势力亦越来越强大,民谣云:‘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

“‘天子’内不能掌握朝堂,外不能控制郡县,察举所得之人又不堪使用,当然会想培养一批自己的亲信,对外加强控制,对内抗衡士大夫,恐怕这也是他大加重用鸿都门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他这些想法都是平时自己琢磨得来的,不管对不对,都不会对“儒生”荀攸说。

他扭脸看了看坐在一边儿的文聘,又看了看跪侍温酒的小吏以及披甲执刀、侍立在帐外的董习诸人,笑道:“公达,现在不是在仲兄家里,也并非族中辩经、论政之时,咱们只是出来游玩的,你又何必说这些败人兴致的话呢?”

荀氏家学渊源,家门之内学业长讲,自办的也有族学,为熏陶学风,提高族中子弟的经学水平,平时隔三岔五,或两三月一次,或半年一次,都会将族中的后辈们聚集在一处,任由他们互相提出问题,互相诘难辩论。族中有对政治感兴趣的年轻人,仿照此例,也常常会和各自交好的兄弟子侄组成不同的小圈子,相约共聚一室,议论时政、评点人物。

——荀攸、荀贞也是其中之一,也有一个他们自己的小圈子,常常相聚的有四五个人。这也是世家大族和寒门子弟的一个不同之处。一人计短,两人智长。经常受此熏陶,经常身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世家出来的子弟对经书的理解明显就要比寒门子弟深,眼界也更开广。

荀攸从案上漆盘中捡了枚青豆,丢入嘴中,举起刚刚温好的酒,一饮而尽,亦远望林外,只见沃野青苗,里聚星罗,叹道:“如此江山,如此江山。……,如果真能如贞之所言,假设有一日,朝廷解我党锢。我必提三尺剑,登天子堂,与英雄谋,为天下除害,还海内晏然。”

荀攸和荀彧齐名族中,但性格不同。

荀彧更多的是温文尔雅,奉行儒家的中庸之道,对人彬彬有礼,令人观之如玉。

荀攸因为少孤,又早慧,面对外人的时候,可能表现得很谨慎,才华不外露,甚至会给人一种“此人怯弱”的印象,但作为他自小玩伴儿、对他极为了解的荀贞却深知他极有胆气,又因从祖父荀翌被宦官所害,祖父荀昙受牵连被禁锢终身的缘故,对宦官、奸佞深恶痛绝。

竹林外,有两个人相伴行来。

——

1,庠序。

两汉的学校,中央为“太学”,地方上郡国为“学”,县道邑为“校”,乡中为“庠”,里聚为“序”。

2,四姓小侯学。

小侯,相对列侯而言。

3,天子的个人爱好。

汉灵帝“躬秉艺文,圣才雅藻”,“善鼓琴,吹洞箫”,热衷文学创作,“作《追德赋》、《令仪颂》”,“自造《皇羲篇》五十章”。

鸿都门生和宦官有着天然的同盟军关系,一则,二者都受到儒生的排斥;二则,汉末之时,“士大夫崇经义,而阉宦尚文辞”,宦官们大多也都是“才艺之士”。

第四十一章 虚虚实实

荀攸和荀贞是相对而坐。荀贞看见了从林外走来的那两个人,荀攸没有看到,他还在接着适才的话题,继续往下说:“贞之,想我大汉的列祖列宗,高祖、孝武、孝宣、光武以及明、章诸帝,俱皆英武神明,只是从和、殇以来,帝多冲龄登基,以致外戚、阉宦相替当权。……,你官寺大门瓦当上写了‘并天下’几个字,如今的天下,天子聪灵,唯朝堂诸公却惜少有像孝武、孝宣、光武、明、章诸帝时那样的英雄、才士也!”

荀贞咳嗽了声,眼往外看,说道:“公达,莫再说了。……,有恶客来。”

荀攸“噢”了声,扭脸回望,从帐中看到了那两个走过来的人,问道:“恶客?这两人是谁?”

“前头那人叫做胡平,本乡大姓第三氏家的宾客。后头那人不认识,应也是第三家的宾客。”

“为何是恶客?”

“一言难尽。”

说话间,“恶客”胡平两个穿竹过林,来到近前。帐外的董习诸人将他们拦下。胡平恭恭敬敬地向跪坐帐内的荀贞行了个礼,说道:“荀君,小人刚去寺中寻你,才知你原来在这里游玩。”

“你找我何事?”

“奉家主之令,来给您送请柬的。”

“请柬?”

荀贞微微一愣,示意董习把胡平手中的竹简拿过来,展开观看,见上边写道:“将至正旦,生民皆庆。如此佳时,正适秉烛夜饮。在下新得了一些上好的葡萄酒,虽不珍稀,也算难得。荀君日夜为乡部里的百姓忙碌,十分烦劳,马上就要到正旦了,这是天下生民皆庆的日子,所以冒昧地派遣宾客杜买,邀请您来我家中饮宴。各种美味的食物都已备好,待君来后,你我一起在梅林水畔听着琴声、对饮畅谈,仰望‘皎皎明月,煌煌列星’。等到喝醉了,不知世上还有人,更不知自己还有身体,难道不快乐么?”

底下的落款是第三云。荀贞知道,此人乃是第三明、第三兰的父亲,第三氏的族长。

他看完了竹简,笑道:“我方任职乡有秩不到一月,碌碌无为,怎称得上忙碌呢?常自惭愧不安,又怎么好意思接受你家家主的宴请?”

胡平不顾林外土脏,跪拜在地,诚恳地说道:“荀君在繁阳任上时,教化风俗、劝农耕种,赈赡孤老、惩处奸猾,亭部上下无不称赞,听说还得到了县君的赞赏。今虽才来乡中任职,但已经可以想象您日后施政的风采,实为乡人之幸。家主代表乡中百姓,备下一点薄酒,只是为了略表欢欣鼓舞之情。请您不要推辞。”

上次随第三兰见荀贞时,胡平没怎么说话。荀贞此时听了他的言辞,心道,“此人短衣长剑,一副轻侠打扮,却不料还有此等口才。”

他略微沉吟,忖思想道:“这第三氏是个什么意思?先是第三明叫第三兰来给我送钱、赔罪,接着又他俩的老子第三云请我喝酒。……,这算服软么?还是别有用意?”一时猜不透。evag校对。

他说道:“你家家主的心意我领了,只是我近日没有时间。”指了指荀攸、文聘,笑道,“这是我的族侄荀公达,这是我的师弟文仲业,他两人都是从县里来的,我这几天都要陪他们。你回去告诉你的家主,就说我非常感谢,等有空时必登门拜访。”

他这是睁眼说瞎话。荀攸、文聘不可能在乡中住好几天,最晚到今天傍晚就要回去。荀攸含笑,文聘抬眉,他两人皆看了荀贞一眼,不过都没说话。

帐中坐着的只有荀贞、荀攸、文聘三人,刚才胡平行礼时已给荀攸、文聘两个行过礼了,这会儿闻言,忙又复再拜行礼,说道:“小人胡平,见过二君。”劝说荀贞,“荀君族侄、师弟之名,小人的家主早就知道,闻名已久。荀君若能携二君同来,小人的家主必定求之不得。”

荀贞哈哈一笑,把竹简递给董习,命交还给胡平,说道:“我荀贞岂是厚颜之人?今来乡中,寸功无有,片德未立,一个人去你家吃白食已很不好意思,怎么能还再带两个人呢?你回去罢。告诉你家家主,等我为乡中做下一两件事、树立恩德后,再吃他的这顿酒宴不迟。”

“君若拒绝,小人必受责罚。荀君,您好心肠,想来是不愿使小人受罚的,请接下这请柬吧!”

荀贞微微蹙眉,心道:“果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刚还夸他好口才,没几句话就露出了他第三家跋扈无礼的本性。”

文聘不知荀贞为何拒绝,也不知他为何说此人是恶客,但不妨碍他不满胡平的言辞,横眉立目,斥道:“你受不受你家主的责罚关荀君何事?荀君说不去,便是不去。你还不速速退下?”

文聘虽小,这一怒也颇有威仪。帐外的董习诸人便要过来掐起胡平与随从他来的那人,胡平见荀贞只当没看见,知是请不动他了,只好起身,又行个礼,告辞离去。

荀攸扭着脸,看他走出一二十步远后,回过脸问道:“贞之,你为何说此人是恶客?”

荀贞先没回答他,而是从怀里摸出十几个钱,交给董习,说道:“把这钱给那胡平,就说我赏他的。”

文聘大奇:“荀君,你这是作甚?既称他为恶客,为何还要赏钱给他?”

荀贞瞟了眼跪侍在侧、正在温酒的那两个佐史,故作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正因为是恶客,所以我不敢得罪他啊。”

文聘愕然。

荀攸心细,注意到了荀贞的异样之处,眨了眨眼,若有所思,顺着他的话头,说道:“这其中必有故事。贞之,你讲来给我二人听听。”

当下,荀贞将第三兰劫乐进一事从头讲说一遍。文聘勃然大怒,按剑而起,怒道:“一个乡下贱民,也敢冒犯君之虎威?请君下令,我这就带着董习诸人去灭了他的全门!”

他的反应太激烈了,荀贞吃惊失笑,说道:“当日你与高素斗气之时,也没见如此恼怒。”

“高素所辱者,聘也。第三氏所辱者,君也。辱聘者,看君之面,聘可忍。君乃聘之父辈、师长,辱君更甚辱聘,不可忍!”文聘小小年纪,性格还有种种不足,没有彻底定性,但“尊长忠师”的观念却已经深入到骨子里了。

荀贞大笑道:“何至于此!……,你坐下,坐下。”

文聘按着剑柄,忿忿落座。

荀攸与荀贞相交日久,不但荀贞了解他,他也了解荀贞,知道荀贞绝不是个怕事的人,更不可能会害怕乡中的一个恶霸,更加不可能因为害怕一个乡中恶霸而竟连他们家的宾客也不敢得罪,知其中定有玄虚。

他想道:“贞之不是个没胆气的人,平时他虽不好与人争强,但绝非懦弱、只知退让。也许换了别时,他会将这口气忍了,可如今他方为本乡有秩,正需树立威信,以方便治事,若将此事就此轻轻放过,日后必政令不行,他肯定不会就这样算了,必然留有后手。……,只是:‘机事不密则害成’。他方才说话前先瞟了一眼温酒的这两个小吏,也许他是担忧这两个小吏会给第三家传话?所以故作害怕胆怯,以此蒙人哄骗?”

他轻扣案几,用眼神询问荀贞。荀贞微微一笑,点了点头。

荀攸恶作剧的心理上来,心道:“我便配合你一二。”装出忧惧的模样,说道,“贞之,你今才来乡中,不立威信不行,可你就这样被第三氏落了面子,日后却还怎么治乡?”

荀贞叹气,说道:“是也,若无威信不能治乡,然这第三氏穷凶恶极,实非寻常豪强能比!”他压低声音,说道,“你们知道么?乡中传言,十五年前,时任乡有秩的某某,因为想要寻他们家的事儿,你们猜怎么着了?”

“怎么着了?”

“被他们给杀了!”

“啊!”荀攸吃了一惊,说道,“竟敢杀官?”

“可不是么!”荀贞一副害怕恐惧、心有余悸的样子,拍打膝盖,无可奈何地说道,“他们家连官都敢杀,我又能奈他们如何呢?也只有暂避其锋了!”

“可你也不能一味退让。”

“对呀,所以我刚才不是拒绝了他家的宴请么?也给乡人看看,我是有几分骨气的。”

荀攸颔首,说道:“原来你拒绝他家宴请的用意是在这里啊!……,唔,是有几分道理。”拿筷箸夹了一片切好的萝卜,放到嘴里,一边咀嚼,一边偷觑那两个佐史的脸色,见他两人虽然掩饰得好,脸上恭恭敬敬的,但眼中却有不屑的意思透出。

荀贞也注意到了。他想道:“第三氏恶名昭著,与他们有来往的乡人并不多。据目前许仲他们的查探,这两个小吏与他家也无关系。也许他俩不会主动地去第三氏家告密,但是他们肯定会私下里说我懦弱。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况是‘乡有秩懦弱不堪’这样在乡中具有轰动性的话题?用不了三五天,第三氏就必能得悉我今天说的这些话。嘿嘿,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这也算兵法中所云的‘以弱示之’了吧?”

文聘睁大了眼睛,看看荀贞,又看看荀攸。这二荀的表现太让他诧异了。他虽然年少,也隐隐感到了异常。荀贞和荀攸相对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

荀贞猜第三氏的族长请他喝酒是不是服软的表现,猜对了一半。

第三氏何等人家?跋扈了一百多年,经过的乡有秩前后几十任,也不是没见过严苛的,又怎会轻易服软?只不过,第三明乃老谋深算之辈,与第三兰的逞强斗狠不同,不愿无缘无故地与荀贞结仇,故此先前才会令第三明送钱、道歉。

第三明“道过歉”回家后,他因忙别的事儿,也没再问,直到前几天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这几天出入里中的陌生人越来越多了。

他可不是第三兰那样的傻货,敏感地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有陌生人不奇怪,奇怪的是时机不对。

一则,现在已经是年底了,不逢年、不过节,哪儿来的这么多人走亲戚?这在以前可是从没有过的。二来,又刚好是发生在第三兰得罪荀贞后。两个奇怪之处放在一块儿,就是诡异了。

他敏锐地直觉到此事必与荀贞有关,就把胡平召来,询问当日第三兰道歉的情况。胡平不敢隐瞒,把实情道来。第三明听后,气不打一处来,这哪里是去道歉,分明是嫌仇结得不够深!当时就把第三兰叫过来,狠狠地骂了一顿。

骂完了,他寻思:这可不行,仇结深了,说不定荀贞就会寻他家的事体,虽不怕,但马上就要正旦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便决定以他父亲的名义请荀贞来家中喝酒,化解一下第三明道歉时的无礼。因此,才有了胡平送请柬之举。

胡平无功而返,将经过讲说一遍,最后说道:“小人走后,荀君又派人追上俺,赏了俺十几个钱。”

“没收请柬,却赏钱给你?”

第三明愕然,有点摸不着头脑,猜不透荀贞这是在唱哪出戏,打发了胡平出去,越想越觉得不对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