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你其实不懂经济学-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菲尔普斯本人对中国经济也非常感兴趣,这位大师曾多次访华,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广泛的了解和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每次讨论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关系时,他总是非常兴奋。菲尔普斯曾据菲尔普斯曲线和经济增长黄金律特别谈到了中国经济的三个问题:结构性因素对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外国经济景气状况对中国的影响、经济过热与投资过热问题。今天看来,这些见解无疑显示出了菲尔普斯对中国经济的深刻洞察以及其理论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

90。科斯定理:法律决定开始,市场决定结局

严格来说,科斯定理并非一条定理,它从未形成权威准确的定义,只不过是由罗纳德·科斯提出的一种观点,然而由于这种观点对法律界和经济界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所以被赋予“科斯定理”之名。

所谓科斯定理,即指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

科斯本人并非经济界人士,其理论的形成源于对一系列案件的研究,但是由于他本人一直拒绝把他初始论文中的论点广泛地推广,所以科斯定理一直未能形成书面上的确切定义。而后人之所以不对它进行书面定义,一方面固然是不愿窃取科斯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怕理解不全面。因而,至今经济学界都只是引用、解释科斯定理。

每个国家都存在法律,制定法律的目的是保证人们各种权利的有效分配,确定权利的最初分配。法律的作用是被广泛认可的,但在经济学家眼里,法律的介入势必不能保证完全的公平。经济学的中心思想就是,只有自由交换才能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才是最优先的。而法律不但强制规定了资源所有权,还规定了许多其他权利,如以某种形式使用土地的权利、免于骚扰权、意外事故要求赔偿权或合同履行权等等。一旦被某种限架框定,“自由”势必会被剥夺,所以经济学家常常为此忧虑。

而这时,科斯定理正好为他们消除了忧虑。科斯认为法律的介入是否影响到资源的最初分配的公平性从效率角度上看是无关紧要的,只要依然能自由交换,由法律所规定造成的分配不当就会在市场上通过自由交换得到校正。

就以科斯当初阐释其理论时所举的例子来说明。早期的火车是以木柴和煤作为燃料的,而在火车运行过程中,柴和煤在锅炉中燃烧时常常会溅出火星,引燃铁路旁边的农田。为了减少发生火灾所带来的损失,双方都可以想办法采取一些防备措施。比如农民可以停止在铁轨边种植和堆积农作物,而铁路部门可装置防火星设施或减少火车出车次数。但无疑任何措施都要付出成本,双方肯定都会尽力避免自己付出成本,这时往往就需要法律介入。

这样看来,似乎是法律控制了各方采取防备措施的动力,因此,法律决定了火灾引起损失的次数。法律部门既可以要求铁路部门减少火星喷溅,将权利分配给农民;也可以禁止农民在铁路旁种植和堆积农作物,将权利分配给铁路部门。但怎样才是最经济的呢?法律部门往往在这方面考虑较少,于是经济学家就会担心判决不够“经济”。

不妨做一个假设,如果农民有权指挥铁路部门,直到火车在运行过程中不溅火星才允许铁路通车,火星就几乎不会引起什么火灾损失。反过来讲,如果铁路部门不受惩罚地运营,就会引起大量的火灾隐患殃及周边的大量农田。究竟偏向哪一方才是有效的,似乎是个无解的答案。但实际上,科斯认为关注表面现象会被引入歧途,因为虽然法律规定了权利的最初分配,而市场却决定着其最终分配。须知,如果农民有权禁止铁路部门运营,他们就可以出售这一权利。具体说就是,铁路部门支付一笔钱给农民,以换取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不禁止铁路运营。反过来说,如果铁路部门有权不受惩罚地溅出火星,它也可以出售这一权利。具体说就是,农民可以支付一笔钱给铁路部门,以换取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减少火星的溅出。

无论权利最初如何分配,只要这种交易有利可图,农民和铁路部门都乐于继续权利交换。正如普通商品一样,法定权利交易的好处只有等到每种权利由认为其价值最大的一方得到时才会丧失。所以,如果农民有权免于火星之苦,而有权溅出火星对铁路部门比有权免于火星之苦对农民更加重要的话,农民向铁路部门出售权利会使双方得益。当权利得到有效分配时,交易的潜在好处也就丧失殆尽。因此,当市场正常发挥作用时,法定权利的均衡分配是有效率的。

91。收入效应:关键是有钱

通过理解替代效应,我们知道有一种与之相辅相成的效应,被经济学家称为“收入效应”。简单地说,收入效应就是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它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再具体一些讲,就是当你在购买一种商品时,如果该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了,即便你的名义货币收入固定不变,但你的实际购买力增强了,你就可以购买更多的该种商品。这种实际货币收入的提高,会改变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这就是收入效应。

全世界都知道,美国人爱花钱,中国人爱存钱。出口导向型经济使我国近30年来得到飞速发展,然而与此同时,内需不足一直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需求旺盛时,内需的作用不明显,危害也显现不出来,可当经济危机袭来,日欧美等经济体遭受重大打击,进而影响到我国的外贸时,内需的重要性便体现出来了。但是,中国人把钱都存起来了,没有消费,内需不足,这如何是好?

就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来看,造成中国消费长期低迷的症结不是老百姓热衷储蓄“不愿花钱”,而是居民收入的增长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工人工资水平的持续走低。工资水平是衡量居民收入的重要指标,而近年来其在我国经济指标中的比重呈持续下降态势,不但远低于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就是较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所不及。世界银行的分析家认为,中国消费下降可以用居民收入占经济比重的变化来解释,将注意力集中在所谓过高的储蓄率上并不准确。

影响居民消费的两大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中,我国一向较为注重替代效应。长期以来,我国治理消费低迷的措施全然集中于替代效应,亦即出台政策令消费变得“更便宜”而储蓄变得“更贵”(如低利率、加征利息税等)。这些年来所采取的措施的目的都是引导储蓄向当期消费转化,但就实践经验来看,再有效的刺激个人消费的措施最多也就能鼓励居民多消费15%,起到的作用相当有限。

而且,替代效应对消费总量增加的影响更是有限。比如,在消费者购买水果时,橘子的价格下降了,而苹果的价格不变,这时人们便会觉得苹果相对于橘子来讲有些贵了,就会相应增加橘子的购买量而减少苹果的购买量,这就是替代效应。总的来看,替代效应只能使人们由消费一种产品转向消费另一种产品,对消费总量的增加影响有限。此外,橘子价格下降还能引起另一种效应,即为收入效应,因为橘子便宜了,使得人们的实际收入增加,于是可能人们买橘子的量和买苹果的量都会增加。而如果人们的工资收入增加了,苹果、橘子的价格相对来讲就都下降了,人们的购买力就相应增加了,用于消费的钱自然增加。这是另外一种收入效应,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都增加产生的效应。

显然,相对于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应是消费增长的长期可持续源泉,我国若想提高百姓的消费能力,就应在提高百姓的实际收入上下力气,而不是打储蓄的主意。政府可以通过经济学中定义的收入效应来提高百姓的消费能力,即通过降低商品价格来提高人们的实际收入,进而增加居民消费量。比如,我国近两年倡导的“家电下乡”措施,就是通过补贴的形式实现商品价格下降,刺激农民消费,效果非常不错。而另一个更根本的方法就是,真正增加人们的收入,无论是名义上还是实际上。措施就是提高工人工资和农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人们真正能够享受到经济发展为自己带来的变化。

92。恩格尔定律:越穷吃越多?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当时家庭消费结构进行研究并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会呈下降趋势。而食品支出总额占消费总额的比例,就是人们常说的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的这个总结太容易理解了,而且其“真理性”几乎无可置疑,因为获取食物属于人们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如果连饭都吃不饱,谁还会有闲心产生其他的消费欲望呢?所以,恩格尔定律一经问世就被公认为真理。人们认定,食物在一家人中的收入支出所占比例越高,就说明这家人收入越微薄;一个国家越穷,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比重就越大。而随着富裕程度的提高,无论是家庭还是国家,这个比重都会呈下降趋势。那么,现实社会真的是这个样子吗?

1984年,一位经济学教授曾对我国河北省的几个县的农民消费作了调查,居然发现这些农民的恩格尔系数全在25%以下,这个数字相当于发达国家城市居民的水平。这几个县的农民都已经富裕到发达国家城市居民的水平了吗?答案并非如此,该教授通过研究发现这些农民的主要支出并不像富裕者那样用在文化、教育、娱乐、卫生方面(这些支出占总支出的10%都不到),而是将近一半的支出用在了住房方面。原来,长期以来农民们一直忙于解决温饱问题,无力改善住房条件,加之传统消费观念强,习惯于节俭生活,在饮食方面还基本保持着贫困时的水平,于是就出现了这种现象。

这种情况在现在的城市中同样存在。小王夫妇在北京工作5年,2007年结婚时,掏出积蓄并向亲戚朋友借了十几万元,终于在北京买了一套小两居,算是安下了家。可不幸的是,2008年,金融风暴袭来,原本收入不错的妻子突然失业,整个生活重担都压在了小王身上。于是,原本还算轻松的生活立即沉重起来:房贷每个月都要还,占去了全家收入的一半;妻子找工作期间,保险还需要自己负担,每月又要支出几百元;朋友那里的借款虽能暂拖一段时间,但也像一块石头压在心上,令小王夫妇更加难受。于是,外出吃饭计划被完全取消,家里做饭也尽量节省,一个星期才吃一次肉。小王夫妇常向朋友感叹,“这房奴的滋味真是不好受”。

以上的例子都在讲一个问题,就是本来是“真理”的恩格尔定律失效了。为什么会这样,恩格尔定律是假的吗?其实,这不是恩格尔定律的问题,问题在于我们运用时未能全面理解它,这也是很多人容易犯的错误。

在判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时,可以将恩格尔系数作为一个参考依据,但必须注意三点:一是慎用划分标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关于恩格尔系数的划分标准是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但并不唯一的评判标准。恩格尔系数只是一个相对指标,在考察一个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时候,必须对人均食品消费额、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绝对指标予以同样的关注。二是在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进行纵向比较,或者对一个地区居民收入作高低层次之间的贫富差距分析时,恩格尔定律的重要意义仍然明显。而在运用恩格尔系数作横向比较时,必须考虑国情国策、地域差异。三是恩格尔定律反映的是一种长期趋势,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对倾向。

事实上,很多地区的恩格尔系数在短期内都曾出现过跳跃现象,这既可能是物价指数异常波动带来的影响,也可能是福利税收政策变动引发消费者行为变化所导致的,它的短暂上升很可能是生活状况改善的表现,而短暂下降也可能是生活状况恶化的征兆。总之,恩格尔为我们总结了一个简单的标准,而我们在运用时却不能想得太简单。

93。拉弗曲线:税率越高政府越富?

在经济学界,美国20世纪经济学家拉弗的知名度颇高,使其著称于世的就是“拉弗曲线”。所谓拉弗曲线,即指在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进而导致收入减少,即税基缩小,反而会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

拉弗曲线的原理并不复杂,专讲税收问题。但就是这个简单的曲线,不但让拉弗在经济学界声名鹊起,还使他当上了里根总统的经济顾问,为里根政府推行减税政策出谋划策。拉弗曲线为什么这么重要,懂得拉弗曲线对我们又有什么作用?要知道拉弗曲线对政府的税收政策影响深远,而税收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懂得拉弗曲线不但能了解国家的税收政策,更能看明白因税收而造成的社会状态,因而对每个人来讲,拉弗曲线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20世纪70年代,美国陷入经济滞胀期无法自拔。在一次宴会上,拉弗遇到了当时福特总统的助理切尼,通过解释拉弗曲线使其明白了只有通过减税才能让美国摆脱“滞胀”的困境。拉弗即兴在餐桌上画了一条抛物线,指出:税率为零时,税收自然也为零;而当税率上升时,税收也逐渐增加;当税率增加到某一点时,税收额达到抛物线的顶点,这就是最佳税率,如再提高税率,则税收额将会减少;若税率达到100%,货币经济中的全部生产都会停止。因为这时人们的所有劳动成果都被政府征收了,他们自然不愿意工作,因此由于生产中断,没有什么可供征收,政府的收益也就等于零。后来,拉弗曲线得到里根的支持,并据此制定“里根经济复兴计划”作为竞选总统的策略。里根就任总统后,拉弗自然成了里根的幕僚。此后,里根政府以拉弗曲线为依据提出一套以减少税收、减少政府开支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纲领,终于使美国经济走出滞胀,重新走向繁荣,可以说,拉弗曲线理论为美国经济的重新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实,拉弗曲线并不是什么新发现,我国古代就多有类似阐述。如我国古典名著《管子》中提倡“取民有度”,把制定适当的税收标准作为治国安邦的根本政策。历史巨著《史记》中,司马迁提出了“善因论”的经济思想,他说:对于普通百姓的经济活动,政府的政策“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即是说,国家最好的经济政策是顺应和听任人们进行生产、贸易等经济活动,不要横加干预,在某些方面进行诱导和教化,鼓励或告诫人们应该或不应该参与哪些经济活动,必要时才进行一定的调节和限制,“与民争利”则是最不好的经济政策。这无疑是在税收方面的精辟阐述。

当然,拉弗曲线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的明确、简单且模型化。它不但具有财政意义,还可以指导政府通过税收调节社会经济,并使人们清晰认识社会经济的现状。

例如,我国近年来偷逃税款、走私行为略有减少,但仍是屡禁不止,这是为什么?造成经济主体偷税漏税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主体法制观念不强的原因,也有征管体制不利的原因。但首先,肯定存在税率过高的因素。税率过高不仅会影响我国税收的征管,在税收征管手段不完备、经济主体法制观念不强、税收征管执法不严的情况下,还可能会促使经济主体冒风险偷税漏税。而走私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某些商品关税过高,偷逃关税,可以有高回报。另外,自九十年代初至今,我国内资企业与外商合资经营之风愈刮愈烈,这是为什么?国内企业之所以纷纷与外商合资,就是因为三资企业能享受国家明确规定的“免二减三”税收政策。这种税收上的优惠就是政府利用税收政策来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的手段之一。

税收对国家经济的重要作用,使拉弗曲线在经济学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不重视拉弗曲线,因为各国都要利用拉弗曲线来寻找最优的税收点。

94。比较优势法则:指引世界经济的魔棒

要了解比较优势法则,首先要知道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被称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的。他说:“当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出现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这种产品就应该完全由该国家生产,另一个国家则通过贸易获得该产品。”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每个国家都自给自足过自己的日子不是挺好吗?它背后的含义是什么?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论的目的就是引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的观点。不要看它只有一句话,实际上迄今为止,世界所增加的财富,人们过上的好日子全凭这句话而来。这是一句真理,永远不会过时的真理。

当然,亚当·斯密不是上帝,他的认识也有某种程度上的局限性,于是后来另一位在经济学上占有不可动摇地位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对其绝对优势论做了补充完善,提出了比较优势论。大卫·李嘉图举例说,哪怕葡萄牙生产布料和葡萄酒的成本都比英国要低,但只要英国本身生产布料的成本比葡萄酒低,那么葡萄牙就应该集中精力生产葡萄酒而不是布料,而英国则应该集中精力生产布料而不是葡萄酒。因为葡萄牙可以更轻易地在葡萄酒生产的竞争中胜过英国,而英国则更容易在布料生产的竞争中胜过葡萄牙。

大卫·李嘉图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选择,国家、企业或个人并不一定非要比竞争对手有更好表现,也并不需要把某个产品的生产成本降得更低,只要你自身有更好的一方面,就可以集中精力在自己相对优势更大的领域中发展。有两个孩子,一个很聪明,无论是动手、动脑,干什么都很好,而另一个则相对较笨,哪方面都不如聪明的孩子,可是他喜欢玩泥巴、捏泥人,这也是他唯一干得好的事情。小的时候,聪明孩子捏的泥人比笨孩子的漂亮,其他事也干得不错。然而,两人长大后,聪明孩子干干这个、干干那个,什么干的都不错,却一直找不到能定下来的职业方向,而笨孩子只玩泥巴、捏泥人,从小玩到大,结果不知不觉就成了有名的雕塑家。掌握住自己的比较优势并做好它,你就有了在市场上生存的本领。

比较优势法则指出:一国应专门生产和出口那些该国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生产的商品,并进口那些自己生产成本相对高的商品,现代的竞争力概念就是建立在比较优势法则之上的。当然,如今的比较优势法则又有新的发展,针对比较优势法则中的种种决定性要素,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更为积极的见解。在古典经济学的论述中,那些投入要素——土地、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被认为是无法改变的,而今天随着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企业可以摆脱当地市场条件的束缚,转而从全世界范围内找寻获得投入要素的机会。

比如,一家企业可以选择任何一个国家作为其运营的地点。为了保持比较优势,它可以根据特定要素(如自然资源的开采、研究水平、劳动力成本等)进行选择。最终,能够满足企业所需要的特定要素的国家将获得企业的青睐。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从一穷二白变成今天的世界工厂,原因在哪里?其实比较优势法则一直在背后指引着这种变化。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且劳动力成本与发达国家比起来几乎等于零。于是,各大跨国企业纷纷到中国投资建厂,利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来获取更大的利润,中国则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吸引外资来发展自己,于是有了腾飞的30年。

时至今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优势则不断扩大,许多工厂又纷纷向东南亚迁移。这就是比较优势法则的魔法,它就像一根魔棒,牵引着世界的生产和贸易变化。

经营的全球化、世界市场的开放、可利用技术的日益增多……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比较优势法则的应用范围,同时也改变了它的一些机制。但不管怎么样,如今,对于我们所认识的竞争力的一些基本规律,大卫·李嘉图所提出的原则仍然适用。

95。一价定律:不存在的理想状态

经济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