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了凡四训-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众人都说:“你说的善恶怎么会相反呢?”

中峰和尚让他们试着举例来说明。

一个人说:“骂人、打人是恶,尊敬、礼遇别人是善。”

中峰和尚说:“不一定是这样的。”

一个人说:“贪图财物去拿本非自己的东西是恶,清廉有操守是善。”

中峰和尚说:“不一定是这样的。”

众人都详细地说了各种情状,中峰和尚都说不一定这样。大家便请他解释一下。中峰和尚告诉大家说:“对别人有益,那就是善;对自己有益,那就是恶。如果能有益于别人,那么骂人、打人也是善;如果对自己有益,那么尊敬、礼遇别人也是恶。所以人们去行善,如果有利于他人那就是为公,为公的就是真的;有利于自己的就是为私,为私的就是假的。另外,发自内心的也是真的,沿袭他人的就是假。还有不求任何回报而行善的是真善,为了某种目的而行善的是伪善。像这些道理,都需要自己认真的分辨、考察。”

【点评】

什么叫做真善、伪善?从前,有几个读书人,参见中峰和尚并质询佛教的善恶报应之理。佛家讲善恶报应,就像影子跟着身体一样,十分快捷灵验。这也是与佛教的因果说相联系的。因是能生,果是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这就是所谓的因果之理。佛教讲因果,有世间和出世间两种。所谓世间因果,即“苦”和“集”二谛。苦是果,集是因。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的,这种苦果,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业因(集),由于业力的牵引,所以感受人生的苦果。所谓出世间因果,即“灭”和“道”二谛。灭(涅)是果,道是因。佛教认为要摆脱人生的痛苦,就要遵照佛陀的教法去修道,断除烦恼;以修道为因,将来证得涅槃(灭)正果。因果报应是佛家的重要学说,一般所说的“报应”,只是偏指做恶事得恶果而言。

这几个读书人从看到的社会现实出发,对佛教的善恶报应理论予以诘难。他们举例说,现在有某人行善,他的子孙并不兴旺。某人是做恶的,但他的家庭事业却很发达。由此他们认为佛家善恶报应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无稽之谈。而佛教的善恶报应之说,是与佛教的三世说相匹配的。“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佛教认为,存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经》说:“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可见人们现在所受的祸福,是以前世的善恶为因的;而现在的善恶,又会成为后世的因。

中峰和尚不直接为“善恶报应”的理论作辩解,而是论述何为真善、伪善。中峰和尚说:“一般人的世俗情见没有洗涤清净,因此还没有打开正知、正见的眼睛,常常有将真善视为恶,将真恶视为善的情况发生。不怪自己是非颠倒,却反过来埋怨上天的报应有了差错。”佛典认为,人们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反于本真事理就有颠倒妄见。也正应了那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

大家迷惑不解,进而问道:“善恶怎么会被弄反呢?”

中峰和尚就让他们试着举几个例子。

一个人说道:“骂人打人是恶,敬爱人、礼敬人是善。”

中峰和尚说:“未必都是这样。”

一个人说道:“不择手段地贪爱钱财是恶,操守清白是善。”

中峰和尚说:“未必都是这样。”

大家纷纷将自己的看法提出来,但中峰和尚都认为未必如此。

所以众人就向中峰和尚请教。中峰和尚告诉他们说:“做有益于别人的事,是善;做有益于自己的事,是恶。”春秋末年,剑客要离由伍子胥推荐给吴王,被派去刺杀在卫国避难的公子庆忌。要离为了取得庆忌的信任,行前请吴王杀掉自己妻儿,断己右手,然后假装出逃卫国。到了卫国后,又在庆忌面前大骂吴王,又向庆忌假献破吴之策,与庆忌结为好友。后乘庆忌不备,将其刺死。不知对于剑客要离为了别人,而杀妻断手又要作何评价?

只要对别人有益,即使是打人、骂人也是善。“周瑜打黄盖”,为了获得整个战局的胜利,这也可以说是善了。当时曹操率兵八十万,攻打东吴。在强敌压境的形势下,东吴大将黄盖向主帅周瑜献计,愿受皮肉之苦以往曹营诈降,然后伺机实施火攻,击退曹军。周瑜采纳此计。当周瑜召集众将议事时,黄盖故意大讲曹操不可打,要周瑜弃甲倒戈降曹。周瑜佯装大怒,令人把黄盖拖翻杖脊五十,使得曹操对黄盖投降深信不疑。后在东吴和曹操决战时,黄盖以献东吴粮船为名,前往曹营诈降,而实际却指挥装有引火物的船只来到曹营,顺风点燃这些船只,成功地实行了火攻,大败曹操。

如果只是对自己有益,那么即使恭敬人、礼敬人,也都是恶。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阴谋篡位,但又恐怕群臣不服,于是在未动手夺权时先试一下自己的威信。他特地叫人牵来一只鹿献给二世,并当着群臣的面“指鹿为马”,大臣们都畏惧赵高,所以有的人不敢作声,有些人为了讨好赵高,便歪曲事实,随声附和说献上的是马。由此看来这些“指鹿为马”的大臣虽然恭敬赵高,但其行径却实实在在的是“恶”。

所以,人们做善事,能利益别人的就是出于公心,出于公心就是真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为至公。“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祁黄羊也是大公无私之人。春秋晋平公时,南阳地方缺了个长官,便征求大夫祁黄羊的意见,祁黄羊推荐了解孤。晋平公很惊奇,问他:“解孤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举他?”祁黄羊坦然答道:“大王您问我的是谁可以胜任南阳的长官,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晋平公觉得有理,就委任解孤为南阳长官。解孤到任后,为地方办了不少好事,受到百姓的普遍好评。不久,晋廷要增加一个中军尉,晋平公又请祁黄羊物色,祁黄羊推荐了祁午。晋平公听了就说:“你推举儿子,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答道:“大王问谁可做中军尉,没有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孔子听到了上面两件事后称赞道:“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大公无私的美德。历史上无数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等,他们那种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屈不挠,历尽磨难,以身殉国的“公”、“忠”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

而只想自己得到利益的就是私,出于私心的就是伪善。而且发自内心、自觉的行善是真善,模仿别人、做表面文章的是伪善。为善而不求任何回报的是真善,为了某种目的而求回报的是伪善。

像这些道理,都需要自己认真的分辨、考察。

※※※

※※※

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①,类称为善而取之;圣人则宁取狂狷②。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③。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④,惟从心源隐微处⑤,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注释】

①谨愿:谨慎老实,诚实。

②狂狷:指志向高远的人与拘谨自守的人。《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说:“如果没有能循规蹈矩的人为友(可教的学生),那么宁愿和行为激进、性格耿直的人交往。行为激进的人勇于进取,性格耿直的人不肯做坏事。”孔子认为这两者各执于一偏,不合乎中庸之道。孟子解释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南宋朱熹又有所发挥,“行,道也。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盖圣人本欲得中道之人而教之,然既不可得……故不若得此狂狷之人,犹可因其志而激励裁抑之,以进于中道”(《四书章句集注》)。认为狂狷者,如得良教,可以成为“中行”之人。

③德之贼:道德败坏者。《论语·阳货》:“乡原,德之贼也。”

④徇:依从,遵从。柳宗元《封建论》:“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

⑤心源:佛教名词。以心为万法根源,故曰“心源”。“心”字多义,主要为“集起”义、“本体”义。《菩提心论》说:“妄心若起,知而勿随。妄若息时,心源空寂。”天台宗本“一念三千”,主张“反照心源”,通过“止观”双运,以悟佛性。近代谭嗣同从其泛仁论出发,认为“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心源非己之源,一切众生之源也”。他试图通过扩张“心力”、“洁治心源”以度众生。

【译文】

什么是直和曲呢?现在人看到谨慎诚实的人,就一概把他们称为好人并赞赏他们;而像孔子那样的圣人却宁可欣赏狂狷的人。至于那些谨慎诚实的人,虽然周围的人都喜欢他们,但孔子却认为他们是道德的败坏者。这样看来,世人的善恶,分明和孔子的善恶相反。从这一个例子来推测,便可以知道,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取舍,没有不错误的。天地鬼神对善人降下福报、给恶人降下灾祸,都与孔子有相同的是非标准,却与世俗之见不同。凡是想积累善行的人,决不可以只为了让人看到和听到,只有从心灵最深微的地方,默默地洗涤那些不好的东西。若纯粹是济世救人之心,就是直;若稍有一丝哗众取宠的想法,就是曲。若纯是出于爱人之心,就是直;若有一丝愤世嫉俗之意的,就是曲。若纯是出于尊敬别人的心理,就是直;若有一丝玩世不恭的想法,就是曲。这些都应当仔细分辨。

【点评】

什么叫做直、曲?现在人们看到小心谨慎、敦厚老实的人,大家都称他为善人而肯定他。但是古时的圣贤宁愿欣赏刚强不屈、有原则的人。至于一般看起来谨慎小心的所谓好人,虽然乡里都喜欢他,但由于这种人个性柔弱,欠缺道德的勇气,圣人反而认为他是道德的败坏者。所以世人所说的善恶,分明与圣人完全相反。从这件事上可以推知,世人对事物的种种肯定与否定,没有一件是没有差错的。天地鬼神庇佑善人、报应恶人,他们和圣贤的看法是完全一样的,而不是与世俗的人采取相同的看法。

因此,凡是要行善积德的,决不可只靠自己的眼睛所看见、耳朵所听见的来作为判断的依据,而应从内心最隐秘、细微的地方,默默地省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并加以洗涤、净化。纯粹是一颗救济世人的心,这就是端;如果有丝毫讨好世俗的心,那就是曲。纯粹是爱人的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丝毫愤世嫉俗的心,那就是曲。纯粹是尊敬他人的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丝毫玩世不恭的心,那就是曲。像这些都应当仔细地加以辨别。

※※※

※※※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①,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注释】

①过咎:过错,错误。敦煌曲子词《十二时》之七:“下床开眼是欺谩,举意用心皆过咎。”

【译文】

什么是阴和阳呢?凡是行善事却要别人知道,那就是阳善;而行善事不让人知道,那就是阴德。人有阴德,上天会有福报;人有阳善,会享受世间的名声。名声,就是一种福报。不过,名声也是造物主所忌讳的。世上享有盛名却名不副实的人,常常会遭受到意外的横祸;那些没有过错却无辜地背负恶名的人,子孙后代却往往能飞黄腾达。阴、阳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太微妙了。

【点评】

什么叫做阴、阳?凡是做善事而被大家知道的,就是阳善;做善事而别人不知道的,就是阴德。有了阴德,上天会给予报偿的;阳善,则会给人带来好的名声,名声也是一种福泽。但是名声也是造物主所忌讳的。世上那些享有盛名,而实际上名实不相符的人,常常会遭受意想不到的灾祸;那些没有什么过错,却意外无辜地背上恶名的人,他的子孙往往突然地飞黄腾达起来。阴阳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太微妙了。阴阳观念,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指元气中相互矛盾的两种基本势力或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观念早在先秦时就已经形成,其原义为日照的向背。后来词义逐渐丰富,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等阳性特性,以及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阴代表消极、退守、柔弱等阴性特性,以及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易·系辞》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对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作了哲学意义上的概括。老子以“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命题最先说明了阴阳的普遍性。阴阳观念作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于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数、医学的发展起过很大的作用。

※※※

※※※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①,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

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②。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注释】

①臣妾:西周、春秋时对服贱役的奴隶的一种称谓。男性奴隶称为臣,女性奴隶称为妾,合称为臣妾。

②黜(chù):贬低。

【译文】

什么叫是?什么叫非呢?鲁国的法令规定,鲁国人如果能从别国诸侯那里把被俘虏过去做奴仆的人赎回来,都可以得到官府的赏金。子贡把被俘虏的人赎回来,却没有接受官府的赏金。孔子听到以后便不高兴地说:“子贡做得不对啊。凡是圣人做事,目的是要去移风易俗,这样好的教化便可以普及给百姓了,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而去行事。现在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子贡的做法就表示领了赏金就是不廉洁的人,那么谁还愿意去赎人呢?恐怕从今以后,不会再有人向诸侯赎人了。”

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人就送他一头牛作为酬谢,子路接受了。孔子高兴地说:“从此以后,鲁国就会有很多人去拯救掉到水里的人了。”

从俗人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赏金是高尚的,子路接受一头牛的谢礼是不好的,但孔子却赞赏子路而贬斥子贡。由此可知对于人们所做善事的评价,不是要考虑现在的行事而是要考虑延续的结果;不是要考虑一时的效果而是要考虑永久的影响;不是要考虑自身的毁誉而是要考虑天下的风气。现在的行事虽然是好的,但其延续下来的结果却是害人的,那就是表面看像善事但其实却不是善事;现在的行事虽然看上去是不好的,但其延续的结果却可以帮助别人,那就是表面看似乎不是好事但实际上却是好事。不过,这还只是就其中的一部分来讨论的,其他比如有些事像是不义但其实是有义的,有些事像是无礼但其实是有礼的,有些事像是不诚信但其实是诚信的,有些事像是不慈爱但其实是慈爱的,对这些事情的判断都应当有自己的选择。

【点评】

什么叫做是、非?在春秋时代,鲁国的法律规定,鲁国人如果能从别国诸侯那里把被俘过去做臣妾的人赎回来,都可以得到官府的赏金。但是子贡把被俘虏的人赎回来,却没有接受官府的赏金。孔子听到以后,很不高兴地说:“子贡做得不对啊。凡是圣贤的人做任何事情,目的是可以改变不良的风俗,对百姓产生教化的作用,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而去行事。现在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如果领了赏金就被指责为不廉洁,变成贪财的人,那么谁还愿意去赎人呢?恐怕从今以后,不会再有人向诸侯赎人了。”

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人就送他一头牛以作为酬谢,子路接受了。孔子高兴地说:“从此以后,鲁国就会有很多人去拯救掉到水里的人了。”

从世俗的眼光看来,子贡不接受赏金是优,而子路接受赠牛是劣。但是孔子却肯定、赞赏子路,而否定、责备子贡。因此可知人们行善,不能只看他当时的行动效果,还要看将来是否会产生弊端;不能只看一时的效应,还要用长久的目光看待;不能只看个人的得失,还要看对天下大众的影响。当时的行为虽好,而它所造成的影响却足以贻害他人,那么看起来好像是善行而其实并非如此;当时的行为虽不好,而它的影响却会为别人带来好处,那么虽然看起来不像是善行而其实已经是了。当然这些只是就一件事来讨论而已。其他情况,比如看似不义的义举,看似不合乎礼数而实际上却合乎礼数的举动,看似不讲信用而实际上却合乎忠信原则的举动,看似缺乏慈爱而实际上却大慈大悲的行为等,都应当加以辨别。

※※※〖TXT小说下载:。。〗

※※※

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①,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②。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③,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④,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注释】

①吕文懿(yì)公:明代人吕原,字逢源,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正统进士。除翰林编修,历中允、侍讲学士、左春坊大学士。天顺初改通政司参议兼侍讲,入内阁预机务,进翰林学士。天顺六年(1462)遭母丧,因哀毁过度而卒。赠礼部侍郎,谥文懿。有《吕文懿公全集》。

②泰山北斗:泰山高耸,五岳之首;北斗光明,群星之最。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③逾年:过了一年。

④公家:泛指官府。杜甫《前出塞》:“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译文】

什么是偏、正呢?从前吕原先生刚刚辞去宰相的职位,回到故乡,当时天下人都非常敬仰他,就像对待泰山和北斗星一样。有一个乡下人喝醉酒后辱骂他,吕先生不为所动,并对他的仆人说:“不要和喝醉酒的人计较。”并且关了门来避开他。过了一年,那个人因犯了死罪而被捕入狱。吕先生才懊悔地说:“假使当时稍微与他计较一下,送到官府惩治一番,便可以通过小小的惩罚让他有所戒惧。我当时只想心存仁厚,没想到反而纵容了他的恶习,以至于到了今天这个地步。”这就是以行善之心却做了不善的事的例子。

【点评】

什么叫做偏、正?有一个好心而做了恶事的例子。从前吕文懿公刚辞掉宰相的职位,回到故乡,因为他为官清廉、公正,所以受到人们的敬爱与尊重,就像对泰山、北极星一样。一位同乡的人喝醉酒后辱骂他,但他不为所动,对他的仆人说:“喝醉酒的人,不要和他计较。”于是关起门来不予理睬。过了一年,那个人因犯了死罪而被捕入狱。吕公才懊悔地说:“假使当时稍微与他计较一下,送到官府惩治,可以通过小小的惩罚而让他有所规诫。我当时只想心存仁厚,没想到反而纵容了他的恶习,以致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所以,对于不良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要防微杜渐,以便防患于未然。

※※※

※※※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①,众始定。不然,几乱矣。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

【注释】

①困辱:使受困窘、屈辱。

【译文】

还有出于作恶之心却行了善事的例子。例如,有一家很富,在荒年的时候,穷人竟在光天化日之下在街上抢夺粮食。富人便告到县衙,县里却置之不理,穷人便更加肆无忌惮,于是富人便私下把这些穷人抓起来惩罚,那些抢粮的人才安定下来。要不这样,就可能会酿成大乱。所以做善事是正,做坏事是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那些出于善心却做了坏事的,却是正中的偏;而出于恶心却做了善事的,是偏中的正:这些道理不可不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