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女帝师(出书版)-第2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又问道:“薛景珍是不是还在王府?”
  高旸抛下剥了一半的荔枝,凝眸冷笑:“他已经咬毒囊自尽了。”我眉心一颤,顿时说不出话来。高旸哼了一声,“这么些年,我竟不知道薛公公也是神断,一夜之间就破了一桩奇案。我请他来王府,不过是想问问他是如何破案的,不想还未问,他就毒发身亡了。真是可惜。”
  我叹道:“薛公公的遗体在何处?”
  高旸道:“和东公公葬在一处了。改日我命人将他出入宫禁的腰牌送给你,你拿进宫去还给皇太后吧。”
  我甚是感激:“多谢殿下。”
  高旸也无心再用瓜果,也不唤绿萼服侍,起身蹲在塘边洗了手,自袖中取出绢帕擦干:“我问过章华宫其余的奴婢,他们都说先帝驾崩的那天夜里,宫中的确未见薛景珍。他是如何趁黑去了畋园,如何找到朱云藏身的洞穴,怕是永远问不出来了。”
  我依旧端坐:“殿下核对过密信的笔迹么?”
  高旸道:“那封密信,我曾看过,上面的字微向右斜,一望而知是为了隐藏笔迹,用左手写成。这种似是而非的字迹,本就难以核对,而且……”他本面水,忽而转头,露出半张苦笑的脸,“我想留下这封密信,施哲却执意将此信存入卷宗,一番争执之下,我心中恼怒,将信烧成了灰烬。”
  虽然密信中提到信王弑君,然而朱云于公堂上并未供出高旸,高旸便不是主谋。施哲要将密信存入卷宗,传诸后世,高旸自是不愿。引高旸毁去密信,令他永远也查不出信是何人所写,想来正是施哲的一片苦心。更何况,高旸一心怀疑我,写密信的人,总逃不过我身边的那几个,密信要不要留下,本也无关紧要了。只是他哪里想得到,竟还有人肯挺身送死呢?
  我笑道:“殿下烧掉那封信,并没有错。”
  水光一晃,高旸的眼中忽然闪过一丝杀机,被柳条一拂,复又平静如水:“我不是怕施哲将密信收入卷宗,我是怕他不知天高地厚,自己走上绝路。”


第三十四章 需事之贼
  那一丝杀机甚是明晰,它只是隐没,并未消失。或是时机未到,或是碍于启春与采薇的交情,高旸暂未行动。但若昌王兵败,施哲便凶多吉少。然而施哲既与我合谋,就当有举家赴死的决心。想到这里,我微微叹息:“殿下仁慈。”
  高旸转过身,凝视片刻,意味深长道:“薛景珍已死,字迹也无法核对,我便当此密信是皇太后所写。你还要再问下去么?”
  我欠一欠身,微笑道:“玉机失礼,请殿下恕罪。不过玉机还有一事想请教殿下。”
  高旸道:“你说便是。”
  我又问:“昱贵太妃与邢氏一族既已平反,何不让濮阳郡王回内宫居住?”
  高旸面色一沉:“高晔年纪大了,内宫都是庶母嫂辈,恐不方便。留在监舍中,待满了十二岁,出宫开府便了。”
  我颔首道:“殿下所言甚是。只是濮阳郡王在监舍似乎常常挨饿。”
  高旸冷冷道:“内监嘛,刑余贱人,惯会拜高踩低,各个心思刁钻,难以管束。你既这样说了,我命人留心便是。”
  我又道:“濮阳郡王毕竟是太宗之子,在监舍与内官们在一处厮混,实是不成体统。”
  高旸终于按捺不住,切齿暴怒,忽然俯身,双手猛地踞案。盘子盏子跳了两跳,荔枝李子滚了一桌。双眼冒火,随酒气兜头扑下,“太宗的儿子,你为何如此关心!那孩子又不是你生的!”
  我并不回避他的目光,只淡淡道:“殿下既知道那是太宗的子孙,就该对他们好些才是。否则天下人都以为殿下有私心——”
  高旸一捶桌子,嗵的一声。远处绿萼与银杏听到声音,面面相觑,却不敢上前。“有便有好了!我偏这样对他!你不是不知道太宗当年是如何对待伯父和他的嗣子,我待濮阳郡王已十分仁慈!”废骁王高思谏被高思谚灭族,嗣子高昕才只有四岁,小小年纪随父王一道问斩。稚子无辜,闻者落泪。
  再说下去只会更加激怒他,我只得垂头叹道:“殿下说得是。”
  我这样快便退缩,高旸有些意外。仿佛一把剑戳在了水中,他不甘心结束争吵,口气愈加森冷:“你若求我,我便给他立一座府邸,现在就放出宫去。”
  我摇了摇头,不慌不忙道:“濮阳郡王并非玉枢之子,更非玉机所生,不过看他可怜,才向殿下提一提罢了。濮阳郡王住在何处,由何人教养,全凭殿下做主。”
  高旸哼了一声,眼中怒火收了大半,这才坐下:“罢了,既然是你开口,我便依你。内宫是回不去了,便赏他一座王府好了。”
  心头一松,在王府中虽然也是软禁,总好过在监舍中忍饥挨饿,受内官欺凌。“多谢殿下。”说罢招一招手,令绿萼上来收了瓜果,重整杯盘。
  高旸自斟一杯,一饮而尽,愁绪纷纷,掩饰不住:“小时候,我问母亲,为什么父王总是醉酒,对我们母子也不甚好,母亲不肯回答,只是哭。我又问熙平姑母,姑母说,因伯父谋反,父王的身家性命都捏在皇帝手中,唯有自己当了皇帝,才能稳稳当当地活着。姑母问我想不想当皇帝。我以为她只是说笑,谁知没过两年,她便将你送入了宫中,这一去便是十几年。”
  我不甘心只做一颗棋子,所以我下定决心,尽心尽力扶助高曜取得太子之位。不想这点仅有的自由与自尊,也早早在熙平长公主与高旸的谋算之中了。明月自以为高,影子却困在小小的水塘中。我冷冷道:“若早知有今日,我宁愿永远留在长公主府,一辈子都为奴为婢。”
  高旸又饮一杯,双颊微红:“这十几年,我们虽然稀少见面,但我知道,你是为了我进宫的。在我心里,你一直与我和熙平姑母在一起,从未分开。”说着愈加恳切,“你既说我们都老了,以后应当好好在一起,才不负这分开的十几年。”
  他说得动情,我却无言以答。心中的恨意像一个陡然张大的无底洞,瞬间吞没一切似是而非的感动和即将涌起的热泪。他自斟自饮,片刻间便有了醉意,又说了好些年少时在长公主府的旧事,有些我知道,有些我不知道,有些有我,有些没有我。
  月辉清透,照见一切深藏的往事和不可言说的心愿。听得多了才发现,昔日长公主府的人和事,我竟大半都不记得了。
  忽见绿萼急急走上前来,草草行了一礼,也顾不得高旸正在说话,便道:“启禀信王殿下,李威到了,说是有紧急军情呈送。”
  高旸有些扫兴,然而听到是军情,也不得不打起精神:“让他过来。”
  绿萼转身引李威过来,李威行过礼,看一看我,欲言又止。高旸不耐烦道:“说便是了。”
  李威躬身道:“收到军报,昌王已攻破奉天、盩厔与鄠县,屯兵渭北。”
  高旸嗯了一声,双手揉一揉脸,再睁眼时,醉意全无:“多少人?”
  李威道:“约三万人。”
  高旸向我笑道:“昌王在狄道长了,是时候该动一动了。反军久驻,易生疑悔。所谓‘需,事之贼也’'106'。你说是不是?”
  我笑道:“看来昌王是想拿下长安。”
  高旸冷笑道:“长安严固,兵士众多,京兆府尹常乐乃是宿将,又是我的旧部。想要拿下长安,还要分守各处,区区三万哪里足够?不出一个月,高思谊就得退军。”
  我笑道:“玉机本以为,殿下果断处置了朱云与高氏,废曹氏为庶人,昌王闻讯该当退兵回朝才是。这样快便攻打长安,怕是动了旁的心思。”
  高旸道:“檄文上明写着要杀我这个窃国之蠹贼,弑君之恶逆,又怎会轻易退兵?我胜了,皇位是我的。我败了,难道就轮到高朏那小娃娃么?”
  比之高旸登基,我宁愿高思谊称帝。想起咸平十八年夏的那场风波,不觉莞尔:“毕竟也是沾染过天子气的,总得由他争一回才是。殿下会亲自入关么?”
  高旸正自沉吟,忽听急促的马蹄声惊破了村居的宁静,犬吠声声,此起彼伏。不多时,一人在屋前滚下马来,伏地气喘吁吁道:“启禀……殿下,军情十万火急!”
  高旸和李威都是在村口下马,步行进仁和屯。此人如此驱驰,想来军情不但紧急,亦且不利于高旸。高旸皱起眉头:“何事?”
  那人不敢抬头:“昌王已攻破长安,常将军夜半在府邸被杀,军众毫无防备,出城逃逸,仓皇北渡,昌王在北岸伏击,杀伤万余,渭水不流。”
  高旸霍然起身,满肚子酒化作一脸的冷汗:“长安城如此坚固,昌王怎能轻易攻破?!”
  那人颤声道:“听闻……听闻是泾州太守裘玉郎入城拜访常大人,夜半起来杀了常大人,开门迎昌王入城……”
  高旸顿时怔住,良久方恨恨道:“常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李威催促道:“军情紧急,还请王爷回城再议。”
  高旸向我点一点头,以示告别,便再也顾不得我,起身断然道:“回城!”
  高旸骑了下属的马,一阵风似的走了,我竟无暇相送。我站在柳树下,目送高旸疾驰的身影,消失在黑暗之中。天色与水色俱是黑沉沉的一片,相对突兀地含着两个月亮。村屋的灯光稀稀落落地亮起来,照亮门前的方寸之地,又慵慵懒懒地退了回去。村里吵闹了一阵,很快安静下来。我抱臂发呆,心中又是欢喜又是忧愁。昌王与裘玉郎攻下长安,高旸极有可能会亲征。煎熬半载,决一死战的时刻终于到了。
  绿萼不敢惊扰我,悄没声息地收了水晶杯和白玉盏。唯有银杏胆大,将剜出的荔枝核抛入塘中,嗵的一声,砸碎了水中的月亮。我这才回过神来,吩咐道:“明日请钜兄弟去城里打听一下,关中战事胜负如何。”
  银杏奇道:“不是说昌王已经攻下西京了么?莫非姑娘不信?”
  我笑道:“那种军报,论理不该让我这个外人听到。还是小心些好。”
  银杏撇一撇嘴:“钜哥哥的公主妹妹在睿王府中,什么消息听不到?只怕不等姑娘吩咐,他的公主妹妹就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了他。”说罢扶我坐下,一面命人上了新茶,一面若无其事地剥了两颗荔枝。我这才发觉高旸竟然将他的折扇落在了地上。
  银杏与刘钜朝夕相处五年之久,却不及华阳长公主数面之缘,也难怪她心中不平。然而他们之间的情事,我实在不便插口,于是默默将她剥好的荔枝吃了几颗。好一会儿,银杏深吸一口气,仿佛收敛情思,笑问道:“才刚何事引得信王如此暴怒?奴婢老远就听见了,好像要把桌子都敲碎了。”
  我笑道:“前几日进宫,我见濮阳郡王境遇不好,便向信王提了两句,他就气成那个样子。”
  银杏双肩一耸,掩口笑道:“姑娘为太宗的儿子说话,也难怪信王暴跳如雷。姑娘在太宗身边多年,出了宫也不肯嫁人,信王当然不痛快。这可是信王的心病。”
  我叹道:“幸好他没有恶待晅儿。”
  银杏道:“东阳郡王是婉太妃生的,信王顾念旧情,想必不会为难他。”
  我摇头道:“信王还没有放下对我的疑心,只是皇太后挺身出来,他暂且不追究。我若再做几件坏事,日后一并追究,可就难说了。”
  银杏捏着小银勺的手一颤,顿在青瓷碟子边,发出叮的一声。她半是试探,半是劝解:“姑娘已经惩治了真凶,哪里还有‘几件坏事’让姑娘做?有太宗和先帝的忠臣在,还有昌王殿下,姑娘何不歇歇?信王的成败,就交给天意裁决好了。只当……是为了婉太妃和东阳郡王。”
  杀朱云,废柔桑,我确是煞费苦心,然而没有扳倒信王,我仍觉远远不够。我正色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107'‘天人祐助之际,必先履行’'108'。总要先尽人事,才能扭转天意。”
  银杏低了头道:“姑娘息怒,奴婢不该说那样的话。”我也不知该说什么,于是她剥荔枝,我吃荔枝,又沉默下来。好一会儿,方见她抿嘴偷笑。
  我拿纨扇一拍她的肩头:“嘴上认错,心里却在笑我。”
  银杏笑道:“奴婢可不敢笑姑娘,只是想起了别的事,觉得好笑。”说着唇角一扬,微含娇羞,“姑娘不怪罪奴婢放肆,奴婢才敢说。”
  我没好气道:“想说就说,不说我也不爱听。”
  银杏忙道:“奴婢瞧信王十分流连忘返,还以为他今夜要赖着不走。幸而两封紧急军报摄走了他,不然姑娘可就为难了。”说罢低了头,眼珠子转了两转,想抬眼瞧却又不敢。
  我一怔,随即转头嗤的一笑。银杏顿时松了一口气,眼珠子都要瞪了出来:“姑娘笑什么?”
  信王若真的要留宿,又有什么为难?事到如今,难道我还会顾念这一己之身么?只是这话却不便说出口。我展开高旸的折扇,慢条斯理地晃了两晃:“你说得很有道理,看来我要好好防备着才是。你说,当如何防备呢?”目光透过飞舞的青莲,一瞬不瞬地落在银杏脸上。
  银杏被我瞧得满脸通红:“奴婢如何知道?好在昌王已攻下长安,信王不得不回城去。”停一停,又问道,“昌王倒是不负姑娘所托。只是拿下长安后,后面又当如何?”
  我笑道:“昌王虽兵精粮足,到底只有三万人。倘若我是他,便乘胜直进,攻取京城。”
  银杏咋舌道:“京城城池坚固,哪里能拿得下?”
  城中有的是不服信王的人,都可以做昌王的内应,信王防不胜防。我笑道:“如何拿下长安,就能如何拿下京城。”
  银杏好奇道:“昌王究竟是如何拿下长安的?”
  我笑道:“泾州太守裘玉郎夜半杀了主将,开了城门,引昌王入城。”
  银杏赞叹了一番,道:“奴婢记得裘大人是在先帝遇刺后外放去泾州的,一个外放的文官,竟杀了信王的宿将,如此倒是信王失策了。”
  我笑道:“信王将裘大人外放西北,或是为了让他远离腹地,或是为了一举歼灭,或是为了让常乐看管、牵制,甚至杀掉,不想裘大人竟反客为主了。怨不得信王说常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呢。”
  银杏笑道:“信王何不一开始就杀了裘大人?岂不爽快?”
  我摇头道:“信王一心想让皇太后禅位于他,若先帝一崩逝,便迫不及待地剪除先帝的心腹旧臣,那还如何赢得百官万民的心?若不是为了民心与后世的名声,又何至于要迫不及待地杀了朱云,废去曹氏,赐死高氏?再残暴的人,也不能把面子都撕烂了。”
  银杏道:“恕奴婢直言,昌王起兵,只怕也有野心。”
  我冷笑道:“谁反不是一样!至少昌王没有弑君。”
  银杏叹道:“可惜,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两位王爷分出胜负来。”说罢又将荔枝核丢入水中,一只蛙被惊得跳上了荷叶,又一头扎入叶底密布的浮萍中。水光滉荡,荷叶翻如风波。
  眼睁睁看着?那也不见得。
  天刚亮,李威便候在门口了。村居闲适,我起得迟,累他等了好一会儿。于是请进来,一面吩咐上茶。李威忙道:“君侯不必忙。信王着小人传几句话,这就走。”
  我也不与他客套,笑吟吟道:“信王殿下是要出征了么?”
  李威道:“王爷正是明日午后出征,来不及与君侯道别,特遣小人前来致意。”
  我笑道:“信王殿下果然雷厉风行,我还以为安排朝政事宜,总归需要两日。”
  李威道:“政事上有苏司政,王爷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李威不但知道苏令是忠于信王的,并且不惮在我面前明言,倒也大胆。只是高旸特意遣人来告诉我他要出征,我却吝啬说出“凯旋”二字。相对沉默,颇为尴尬。良久,我淡淡道:“知道了。”
  李威又道:“还有一事,王府也是今早才得知的,王爷命小人也告诉君侯一声。景灵宫娘娘昨天夜里小产了。”
  大块大块的阳光落在院落中的青石砖上,泛起不平的光。沟壑愈深,苍苔愈冷。我微微眩晕,一时想不来这“景灵宫娘娘”究竟是谁。李威忙又道:“便是曹娘娘。”
  我一怔,心头莫名一痛:“曹氏不是已经怀孕六个月了么,好端端的怎么会小产?”
  李威道:“女医说,虽然饮食无缺,但心情郁郁,致使胎死腹中。听说是个男胎,王爷听了,很是可惜。”
  孽子不能出世,论理我当高兴才是。我抚一抚胸口,想要摸清楚那一阵莫名其妙的痛楚是从何处而来。那孩子是柔桑对母亲的顺从,也是柔桑对宿命的反抗,是朱云罪恶的血脉,也是朱云倔强的留存,是熙平遗下的母爱,也是熙平垂死的挣扎。他就这样无声无息死在母腹之中,我所有关于如何面对这孩子的设想,都落了空。孩子没有了,我对柔桑的恨意仿佛也掏空了大半。我叹道:“知道了。”
  李威呆站了片刻,见我无话,只得躬身告退。
  银杏目送小钱与李威走出院子,忍不住微笑道:“奴婢看他眼巴巴地看着姑娘,姑娘就是不肯关心一下信王。七尺男儿,真是可怜又好笑。”
  我哼了一声:“信王凯旋,不就是昌王兵败么?这话我怎么说得出口?”
  银杏笑道:“曹氏病了,姑娘可要去景灵宫?”
  为了让柔桑母子活下来,熙平长公主不惜抛出举家十七条性命。那孩子还未出世,便已是周身血污。想来不堪重负,所以自行离去。“曹氏没了孩子,也甚是可怜,毕竟是故主,去瞧一瞧好了。备车,现在就去。”
  银杏忙道:“奴婢以为姑娘还是过两日去的好。曹氏刚刚小产,恐怕信王妃也是这会儿去探望。信王妃正恼着姑娘,若碰上了,只怕不好。”
  我笑道:“我死且不怕,还会怕信王妃么?”
  车从后门入景灵宫,才行了一箭之地,便听对面有车驶来。道路狭窄,我命人避让道旁。对面的车却停了下来,一个清脆的女子声音问道:“是谁进宫来?”
  银杏连忙下车行礼,恭恭敬敬道:“新平侯进宫来看望曹娘娘。”
  一个熟悉的女子声音笑道:“原来是玉机妹妹。”接着便听银杏朗声道:“奴婢参见信王妃。”
  我只得下车,深深行了一礼。启春权势滔天,却与我一样,单车入宫,身边的从人也只有两个丫头,一个内官,一个车夫而已。她亲自下车扶我起身,又还了一礼:“许久不见妹妹了,妹妹一切可好?”
  启春绾着螺髻,只戴了一对素银簪子。淡石青色的纱衣,透出衣襟上用银丝绣成的云凤纹,益发显得飘逸而凝练。相比之下,我的白衣显得乏味而造作。
  我笑道:“一切都好,谢王妃关怀。”
  启春笑意亲和:“表妹是妹妹的旧主,素来待妹妹亲厚,我听说,她还亲自去仁和屯看望过妹妹。信王曾数次让妹妹来景灵宫看望表妹,妹妹今日才来,可真是无情。”
  我只得道:“王妃所言甚是。”
  启春笑道:“妹妹进去吧,我也该走了。”彼此行过礼,启春登车而去。我望着她的车出了宫门,这才打发车马出去,带着银杏步行入宫。
  甫一转身,银杏便迫不及待道:“信王妃知道曹娘娘去过仁和屯也就罢了,又是如何知道信王曾让姑娘来景灵宫的?”
  我笑道:“昨夜我曾向信王提及,曹氏未入宫前,曾来过仁和屯。信王也曾好几次命我看望曹氏。”
  银杏蹙眉不平:“信王怎能将与姑娘说的话,转头说给王妃听?”
  我不以为然道:“你还没有明白么?信王与王妃是结发夫妻,患难爱侣,情分非比寻常,自来是无话不说。夫妇之间,说便说了,有何出奇?王妃还曾劝我嫁给信王呢。若不是那日一时动了歪念想杀我,信王对她的话自是深信不疑。”
  银杏道:“可是越国夫人说——”
  我笑道:“信王妃是最讨厌商人的,少年时便与越国夫人性情不合,两人是从来不说话的。先帝在的时候也还罢了,如今越国夫人除了一点钱财和一个虚爵,还有什么?信王妃若真的心狠手辣,随便找个借口,便能料理了越国夫人,即便软禁、用刑、下毒,谁又奈何得了信王妃?越国夫人的话是很有道理,终究也要信王妃权衡利弊,认了这个道理才是。”
  银杏无言以答,甚是沮丧,只一味低头呆望自己的脚步。景灵宫冷清,四望不见一人,她的脚步虽轻,仍有微弱的回响,像是一个孤独的人在自问自答。银杏走了好一会儿,方叹道:“越国夫人一说,奴婢觉得是姑娘赢了,听姑娘一说,又觉得信王妃胜了。”
  我笑道:“信王掌控朝局,信王妃自然也春风得意。每日迎来送往,不知道多忙碌,只怕没有多少心思耗费在这种情爱小事上。大局如此,细小胜负,根本不必放在心上。”说着心中一动,“你不若想想,倘若我让钜兄弟去刺杀信王妃,信王还会待我和颜悦色么?”
  银杏恍然道:“姑娘这样说,奴婢就明白了。”
  沿着矮墙过去,柔桑的殿宇在望,虽然高大宽敞,终究敝旧。庑瓦缺损,门墙剥落,彩漆灰败,镂雕模糊。柔桑在此软禁,就像她的心居于她的胸膛,一般的仓皇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