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旧家燕子傍谁飞-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家人这才被说服了,于是杜浒的怀里揣上了几十文钱。
杜浒立刻又看上了他家厨房里那把缺了口的菜刀,提出用这些钱来买。但所有人都连连摇头,说这是家里唯一的一把菜刀,因为他家地方偏僻,才没被官老爷收去。若是卖了这一把,到哪儿都买不到新的了。杜浒只能作罢。
奉书看着他一样样地讨要物件,得寸进尺,心中又是佩服,又觉有趣,忽然想:“这些也都是本事,得好好学着。”
晚饭是夹杂着芋头的的粗米粥,还有獐子肉做成的羹,盛到每人碗里,也不过几小块肉而已。奉书想问他们为什么不多烧些,但想到杜浒已经把獐子卖给了人家,这一顿到底给多少肉,也就不由他们做主了。
那米粥里则全是沙子和麸皮。那一家子男男女女似乎一个个都满足得不得了,稀里呼噜吃得好大声音。可奉书只斯斯文文的吃了几口,就食不下咽。她不断提醒自己,比这糟糕十倍的东西,蚊子也曾经塞进嘴里去过。可兴许是由奢入俭难,她在二叔府上做了几个月小姐,便将当年那饥不择食的感觉忘了个七七八八。
杜浒看着她,眼中微露嘲色,悄悄朝她作了个揖,意思是:“五小姐可还吃得惯这些粗饭?”
她心头席卷过一阵不服输的傲气,端起碗来,把米粥和沙子一口气吞下肚去。放下碗一看,里面还剩下一口米汤,汤里面漂着几个米虫。
她挑衅地看了杜浒一眼,闭上眼,把那口米汤也灌了进去。
杜浒此前已经从碗里挑出了十几个米虫,用指甲弹在地上。这么一来,显然是给比下去了。他吃了一惊,随即摇头笑笑,拨了几块肉在她碗里。
奉书忙道:“我够了。”
杜浒笑着说:“你这么爱吃肉,就给你多吃些。再说,你还在长身体呢。”
“长身体”这个理由,大约是所有大人哄小孩子吃饭时的通用说法。奉书听他这么一说,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心里一酸,只得点点头,听话地把肉塞进嘴里。
杜浒自己只是一碗碗的喝粥,直到肚子微微鼓起来。
到了晚上,这家人也没有多余的房间,只好在厨房里铺了两堆稻草,盖上旧衣服,权当两人睡处。外面的大雨早就停了,空气重新变得湿热起来。灶台还带着烧晚饭的余热,整个厨房好像太上老君的炼丹炉。
奉书汗如雨下,明明疲累已极,却怎么也无法安然入睡。身下的稻草穿过布料,扎在她皮肤上,又麻又痒,让汗水浸得沙沙的疼,似乎是过敏了。蚊子当年在杂草中睡出来的一身厚皮,此时已经荡然无存。
她按照杜浒教的法子放松心绪、舒展身体,没用。她不禁怀念起惠州闺房里的绣床来,进而回忆起那香喷喷的枕头、软绵绵的被褥、滑溜溜的睡衣睡裙,还有好几个召之即来的小丫环,睡在自己身边,随时能起来给自己端来一杯茶。
随即便想起了阿染,她死得那么无声无息。虽然自己已经算是给她报仇了,但心里面仍然不能完全释怀。
她不敢回想自己报仇的那一瞬间。过去的蚊子不知杀过多少野兔野鸡,可是毕竟没杀过人。迷迷糊糊地刚一合眼,就觉得自己握着利剑,一剑一剑地捅在一个温热的躯体上,鲜血飞溅。周围的黑暗好像一个万劫不复的地狱,把她团团包围。她听着身边杜浒微微的鼾声,忽然有些恨他。
她为了一腔仇恨,放弃了那么多东西。父亲若是知道了,还会不会认她作女儿?二叔此时,是不是还在想念那个乖巧听话的自己?
她默默地念着那些还没伏诛的仇人的名字,给自己鼓劲:“大大王,二大王,三大王,你们让李恒教训了一顿,最好现在已经伤重而死了,不然你们作恶多端,早晚有一天会自取灭亡……张弘范元帅,眼下你是在广州,还是在回大都的路上?哼,你再跟我爹爹装好人,也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不然,爹爹怎么会一个劲的骂你?督府军是灭在你手里的,官家也是折在你手里的,你别想有好果子吃。李恒……”
她本来还对李恒颇有纠结,但自从谈笙透露出李恒有纳她为媳妇的意思之后,李恒在她心中自然是罪加一等。她知道谈笙的话不可信,但她也不在意。怨恨李恒的理由,自然是越多越好。
“你跟我爹爹作对,跟大宋作对,本来就是死有余辜。你还欺负我二叔,要把他的女儿娶作你儿子的小老婆,哼,我祝你屡战屡败……唉,不过现在已经不怎么打仗了,你大约会回大都,去向那个忽什么什么的蒙古皇帝邀功请赏了吧……那……那我便祝你……”
杜浒突然开口了,把她吓了一跳:“念叨什么呢?”他的鼾声不知何时已经停了。
“我……”虽然厨房里又昏又暗,但奉书还是微一脸红,小声说:“没念什么,睡不着而已。”
杜浒冷笑道:“蒙古皇帝,不叫忽什么,叫忽必烈。”
奉书叫出声来,耳朵根呼的一下就燃起来了,恨不得立刻钻进灶洞里。他全听见了……她最隐秘的这个小秘密,全让他听见了。
第53章 悠悠(续)
他全听见了……她最隐秘的这个小秘密,全让他听见了。
“你这是在数丞相的仇人?打算一个个去找他们晦气?这就是你非要跟着我的原因?”
奉书翻了个身,把脸埋在稻草铺里,小声说:“我……我也就是说说……”她从没真的想过去找张弘范、李恒的晦气。她曾经想过潜入崖山,把他们都杀了,但那充其量不过是她头脑一热的一厢情愿而已。但要说她不打算对他们采取任何行动,却也不尽然。她摸了摸怀里,装毒‘药的瓷瓶还在。这可万万不能再让杜浒发现了。
杜浒叹了口气,问:“还有别人吗?”
“别人?什么别人?”
“别的害了丞相的人。你还打算念叨谁?”
“别人……”父亲在空坑为李恒所败,又在五坡岭为张弘范所败,这是最屈辱的两次。其余的大小阵仗,他虽然各有胜败,但从没输得这么惨过。和他交手的敌将,大约也都是李恒、张弘范的手下,她也不知道都有谁。
可她随即又说:“爹爹是为大宋打仗的。那些跟大宋为敌的蒙古人,也都该死。那个、那个伯颜……要不是他当初占了临安,把爹爹扣押起来……”
杜浒又叹了口气,“李恒、张弘范、伯颜、阿里海牙、刘整、唆都、阿朮……这些人都不过是忽必烈的爪牙而已。你想没想过,就算他们通通都没出生过,忽必烈也会任命别人来攻打大宋,不是我说丧气话,以蒙古人的战斗力,丞相多半还是会吃败仗,官家也多半还是撑不住的。”
奉书确实没想过。可是杜浒的话却一下子把她点拨得明晰了。她的脸又红了,因为自己以前实在是傻得可爱,连这么简单的事情也看不透。
她低声说:“所以,真正害爹爹的,是蒙古皇帝,是忽必烈。”
杜浒却冷笑一声,道:“忽必烈?他虽然有心灭宋,但不过也是秉承前几任大汗的遗志而已。蒙哥也征过宋,窝阔台也征过宋,就算现在坐在大都皇宫里的是别人,他多半也是不灭宋不罢休的,你说是不是?”
奉书又迷惑了。既然忽必烈不是罪魁祸首,难道要追溯到他的祖宗十八代不成?她听说过,忽必烈的父亲是拖雷,拖雷的父亲是成吉思汗,然而成吉思汗的祖先是谁,她便不确定了。有人说是天神,有人说是一匹狼和一头鹿。
她觉得杜浒应该知道,于是把这个问题问了出来。可杜浒却摇摇头,“蒙古人才不关心这些。他们的历史,嘿,都是他们的敌人写的。”
奉书想了想,最后说:“就是。要是所有人都把他们的仇人追根溯源,一个个都要追溯到盘古开天地去。我只知道,谁让我爹爹不好过,谁害了我全家,害了大宋百姓,我就恨谁,不管他姓张、姓李,姓阿,还是叫别的什么稀奇古怪的名儿。”
杜浒轻轻一笑,似乎对这个论断颇觉有趣,立刻又说:“害了大宋百姓的,那可数也数不过来啦。以前那个玩蟋蟀的奸相贾似道,你爹爹有没有跟你说过?”
奉书心中一亮,这可是个如假包换的大罪人。
“说过!他根本不会打仗,只会蒙骗官家、投降卖国,爹爹每次说起他,都忍不住砸东西。”
“该不该恨?”
“该。不过已经有不少人恨他了。我听说他最后是让仇人给杀死的。”说不定就是像自己一样的勇敢的小孩子。
杜浒慢慢地说:“还有吕文焕,若不是他以襄阳降元,咱们大宋也不至于失去半壁江山,一溃千里。如果鄂州程鹏飞不降,蒙古人也不会在长江有那样强的根基。焦山之战,张世杰如果不是用了那个笨得要命的铁索横江的法子,也不会被阿朮火烧连营,白白送出江面上的防线。如果不是陈宜中嫉贤妒能、排斥异己,伯颜根本不会那么快攻破临安。甚至……如果崖山之战是另一种打法……唉……你说,倘若这其中有一件事不一样,现在的局势,会不会……”
他说的这许多人和事,都是奉书从没听说过的。她目瞪口呆,因为她从没想过,这样一个看似必然的结局里,居然还会有那么多“如果”。
她试探着问:“所以……这些人都是奸臣、是汉奸、是傻瓜,误国误民,都有罪。”
杜浒连连冷笑,沉默了半天,才道:“那么任用这些奸臣傻瓜、任由他们误国误民的,想必是更有罪的了?”
奉书倒抽一口气,捂住嘴,极轻极轻地道:“你是说……官家……是……最大的大傻瓜!”
杜浒苦笑道:“不用那么小声,现在又不怕人听见。”黑暗中,奉书只听到他在把身下的稻草一根根地揪断,过了半晌,才又开口:“赵氏一家也是人,也是血肉之躯,倘若把百万生灵涂炭的罪责都加在他们头上,不仅不公,更是可笑。理宗、度宗皇帝并非贤主,这个没错,可就算换一个英明的皇帝,又有多大的可能力挽狂澜?那忽必烈文理不通、滥杀无度、兄弟相残,他又算得什么贤君了?凭什么问鼎中原、天下归心?他害得江南兵祸连绵,屠我千万汉人百姓,难道这也是天命所授?这些事,我自己也想过,以前也向丞相讨教过,可是……”
奉书忙问:“我爹爹怎么说?”
“他说,他也不知道。”
奉书不相信:“他什么都懂的!”
“丞相说,他只懂得一件事。”
“什、什么事?”
杜浒慢慢道:“国存与存,国亡与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些话,奉书并不陌生,父亲在军中时也经常提到。当时,她只是把这几个字当成泛泛的大道理,当成他激励军心的演说词。她的鼻子酸酸的,想说什么,却说不出来。
突然她心中一颤,紧张起来:“你说过,我爹爹打算在路上绝食的!”国亡与亡。
杜浒低声道:“没错。你坐过来。”
她爬到杜浒的铺位上,靠在他身边。就在几日前,她还有些怕他,不敢太靠近他。但自从亲耳听到杜浒要去营救父亲的打算,亲眼看到他为此拖着带伤的身体辛苦跋涉,就已经把他当成了最亲密的自己人,他的话,能不违拗就不违拗。
杜浒轻声说:“我当时没劝他,因为知道劝了也没用。只是我非去救他不可,就算拼着他责怪,也无所谓。我估计丞相行进的路线,是北上韶州、南雄州,一过梅岭,便是江西。这一路上全是驻扎的元军,眼线众多,绝难通过。我的计划,是走惠州、循州、直接进江西,再向西到南安军等他。虽然绕了不少路程,但我们只要每日勤赶路……”
他说的那些州县名称,奉书模模糊糊的都有些印象,当即点头,说:“全听师父吩咐。我……你要我走多快,我就努力走多快,一定不给你拖后腿。”
杜浒微笑道:“也不必那么紧张,说句冒犯的话,丞相是个文士,天生走不动路的,张弘范又下令优待他,想来也不会逼他行得太快。咱们也该歇便歇,就像寻常旅人一样,免得让人看出蹊跷,徒生事端。”
奉书笑道:“也对。不过就算万一有事,师父你那么厉害,定然也会有惊无险的。到时候爹爹见到你,肯定……”
杜浒却肃然道:“你休要妄自尊大,也千万别小看敌人。张弘范手下颇多能人异士,不管是汉人还是蒙古人,比我本事大的数不胜数,我也不知道押送丞相的都是何许人等。我孤身一人……”
“还有我呢!”
“好,好,咱们两个人,势单力孤,不过是败中求胜而已。我知道你见你爹爹心切,可是也得听我的话,不管有什么事,也绝不许轻举妄动,懂不懂?”
奉书想了想,找不出反驳的理由,也只好说:“我听话便是。”
“还有……”杜浒的声音带着微微的笑意,“现在救人第一,报仇第二,你那些个索命单子,等你爹爹的事情了了,再念不迟。现在给我去睡觉。”
奉书脸上又烧了起来,一边答应着,一边爬回自己的铺位上躺着,睁眼看天花板。方才和杜浒说了那一番话,更睡不着了。
她翻来覆去地烙着饼,听着杜浒的呼吸声平稳了一阵,又换成了说话的声音。
“小祖宗,你还不睡?”
她只好说:“我睡不着嘛。”
“床铺不舒服?”
“也不是……”还有,头一次跟一个非亲非故的大男人睡一起,哪能不认生。但这话她可不敢说,杜浒多半还会嫌弃自己呢。
杜浒静了片刻,道:“罢了,我重新教你睡觉。你按我说的做,不懂也别问,照做便是。”让她朝右卧好,伸出一只手,覆在她的耳后,说:“心里面放空,把全身的筋络骨头都梳理一遍,再按我说的法子呼吸,把气从脚底心吸到脑门里去,吐气越缓越好……”
奉书确实不太懂,听了他的话,也只好不问,他说一句,她照做一句。杜浒的手指在她耳后拂了一圈,说不出的舒服。做到不知第几句时,她便睡着了。
第54章 与君携手,行吟看白云
算来奉书只睡了不到三个时辰,可是天一亮就立刻醒来了,而且神采奕奕。
杜浒带着她辞别了那农家,装了些干粮,上路而行。
她开始还有些行走困难,但过了三天,解开脚布的不适感就已经消失了大半。她穿着一双柔软的男鞋,脚跟简直都能够打到后脑勺,每时每刻都觉得自己好像在飞一样。
到了第四天,杜浒递给她针线和碎布,是那日从那农家要来的,让她缝两个带绑带的小布包。
奉书吐吐舌头,“你不是让我少动针线吗?”
“偶尔一次,没关系的,别偷懒。”
她已经习惯了被他发号施令,不加解释,于是按照他的要求,尽心尽力地缝出两个又结实又漂亮的布口袋。杜浒看了,连连称赞,然后往布包里灌满了沙子,让她用线封了口,最后撩起她的裤脚,给她绑在了小腿上,一边一个。
他说这是锻炼她的力气。她带着沙包走了一顿饭的工夫,就后悔没将那口袋缝得小些。
每日的眼力练习也在继续。尽管她并没觉得有多大成效,杜浒却能看出她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她却觉得自己唯一的收获,就是每天都落得眼睛酸胀。好在杜浒教她按摩眼周的穴位,不一刻就能缓解了。
有时行在无人之处时,杜浒却会蒙上她的眼睛,递给她一根棍子,让她像盲人一样,凭感觉跟着他走。他说,她的眼力变强了,其余的感官就会偷懒懈怠,需要额外的训练。开始她一步也不敢走,直到杜浒威胁要揍她,这才战战兢兢,像做贼一样迈出了一步。
开始经常摔跤。很多时候并非是被障碍物绊倒,而是她的身体觉得情况太过危险,根本不适合走路,因此双腿全然不听她心里的指挥。摔倒后,因为看不见地面,连起立都困难。可是慢慢的她不再害怕了,也许是摔得习惯了,反倒摔得少了。她听到杜浒的脚步走在身边,心里便或多或少踏实下来,知道自己下一步就算跌到大坑里去,他也不会见死不救。
在杜浒的指点下,她还慢慢的学会了分辨自己走路的方向。开始她蒙眼行走时,总是走不成直线,而是不由自主地向左绕圈子。可是练习了一阵以后,就走得笔直了。脚下是上坡还是下坡,道路向何方倾斜,也全都不难察觉。
脚下时而是软草,时而是石块,时而是泥土,时而是青砖,她慢慢的都能感觉到了,就算隔着鞋子也不例外。她还能感到土里面活跃着不少小生灵。杜浒说,等她这样练上一阵子,就算不用眼睛,也能知道脚下窜着的,到底是蟋蟀还是青蛙。
杜浒还问她,能不能感觉到身边的人。她摇头。除非听到他的话声和步伐,她是“感觉”不到他在身边的。况且,杜浒还可以随心所欲地隐藏起自己的脚步声,好像整个人突然凭空消失了一般。他是怎么做到的,她蒙着眼睛,也看不见。
有一半的时日,他们会宿在荒山野岭,打猎采果为食。夏日逐渐绵长,无雨的夜间倒暖得十分舒适,除了湿气重些,睡在空旷的野外也不太难熬。若是遇上阴雨连绵的天气,就投宿在偏僻的人家。
杜浒当初随手做的那把桦木弓早就坏了,但他又做了更新更好的。奉书的小弹弓也在不断发挥用处。现在,她已经可以爬到几丈高的树顶,将方圆一里之内的猎物全都尽收眼底。一弹射出去,弹弓的力道加上弹子本身的重量,威力也比过去大了好几倍。
杜浒几乎是逼着她多吃肉。她听话地塞了两天,心里便开始担忧起来。她还记得杜浒以前的模样。他莫不是要她也吃成那个样子?她现在虽然是个丑兮兮的小男孩,但爱美之心还是剩着那么一点半点的。
杜浒察觉了她的疑虑,不以为然地笑了:“你前两年在外面尽是挨饿,错过了长身体的时刻,现在要是再不补救,只怕连个子都长不高了。一个让人一推就倒的小不点儿,到时能帮得上我什么?”
况且她吃得越多,他对她的要求也越严格,每天的训练毫不放松,花样也越来越多,不仅有感官上的,也有体力上的。她一日下来,时常累得要命,感觉吃下去的肉都化作汗水出了,晚上也再没失眠过。
她想问:“你什么时候教我杀人的本事?”可是她不敢问。每次刚一流露出这个意思,杜浒就瞪她。
而杜浒则每天都像换了个人一样。若不是亲眼所见,她简直无法相信他惊人的恢复能力。他刚带她逃出惠州时,发如枯草,面无血色,整个人几乎就是腐肉覆盖着的一把骨头,好像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可是他现在不一样了。他每天吃下的东西是她的好几倍。她几乎能看到他的肌肉一点点长出来,伤口的皮肤一点点收紧。有时候早上起来,他睡过的地方便会留下不少脱落的血痂。新长出来的皮肤是粉红色的,但没几天就被太阳晒成了黝黑。伤疤变得淡了,再不像先前那样令人毛骨悚然。
天气渐热,有时候杜浒把外套扎在腰间赶路,奉书便能看到他身上那些隐隐约约的的斑驳伤痕。那是崖山的痕迹。但她怎么也想象不出来那些伤是怎么留下的。
有一次,她在野外燃了篝火,用树枝穿着烤了一只野兔,连枝干递给杜浒。那树枝上却还带着一小簇火苗,一下子撩到了杜浒的手指头。他“啊”的叫了一声,向后一缩,猛地将那树枝推到远处。
奉书连忙道歉,连声问:“有没有烫到?有没有疼?”
杜浒摇头,但奉书看到,他的眼睛里却居然有些畏惧的神色一闪而过。
他自嘲地笑笑:“没事,我从小就有些见不得火。”
奉书却觉得自己有些明白了,小声问:“崖山那天,是不是……是不是有好多火?”
杜浒看了她一眼,没回答。
她终于忍不住好奇,接着又问:“那天……那天到底是怎么样的?你一直在战场上,对不对?能不能和我说说?我二叔说……”
杜浒却粗暴地打断了她的话,“不能。”
奉书连忙住口,怯生生地盯着眼前的烤兔子,再不敢发问。又听杜浒冷冷道:“你听了也没用,以后别问。”
杜浒照例把烤兔子的腿撕下来,给奉书吃了,又给她用软草铺了个舒适的地铺。他自己平日一般总是随便卧在一块平整些的岩石上睡的。今天他选的这块石头离她尤其远。
奉书觉得他是真生气了。有时候她觉得,杜浒看在父亲的面子上,对自己这个不请自来的小尾巴实在照顾得周到,可有时候却觉得,他生起气来,随时都能把自己扔在半路上不管。
杜浒把沾满了泥土和沙尘的外衫脱了下来,团成一团。奉书见了,知道这是他要洗的脏衣裳,连忙一路小跑过去,把他的衣裳抱走了。
杜浒立刻喝道:“干什么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