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农园似锦-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棉花在元代已经普遍种植,大明朝建国初期,战乱纷呈,大量土地荒芜,棉花的产量也急剧下降,价格居高不下。今上登基后,大力鼓励开荒种田,实行了一系列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价格,才稍稍平抑了些。不过,棉花对于广大贫苦百姓来说,70文一斤的价格,依然有些奢侈。
父女俩买完布匹和棉花,已经到未正十分了。扛着这么大一包棉花,想逛也逛不了了,便带着大包小包,去牛马市取驴车。
帮小草她们看驴车的老头,收了她家的五文钱,看着趴在地上瘦骨嶙峋的病驴,心中祈祷着这头毛驴,可千万别在这时候断气了。
老头年轻的时候,也是养牲口的一把好手,现在年纪大了,养不动了,便在这做起来寄放牲口和车辆的买卖,每天挣几个大钱。要不是今天生意不好,他也不会接下这吃力不讨好的买卖。
遵照小草的嘱咐,他每隔半个时辰,就给驴子饮碗水。说也奇怪,那头驴子给别的水,连闻都不闻一下,倒小姑娘给的水袋里的,却喝得很欢实。
喝过两次水后,那头病得眼看就要死了的驴子,精神却越来越好了。到喝第三次的时候,居然能站起来了,还冲他“昂、昂”地叫着要草料吃。
难道这水袋里的水里,放了治牲口的药?待会儿问问,他们是让谁给配的,还挺灵验的嘛。
五文钱的寄存费用,是包含草料和清水的。人家自带了清水,草料他还是要给喂的。吃饱了,那头灰色的小毛驴,便跪下来假寐,看起来除了瘦点儿,精神头还不错。
到将近未末时分(下午三点左右),余海那微瘸的身影,出现在看牲口老头的视线中。父女俩大包小包,买了不少东西。
那头小灰驴,仿佛有灵性般,看到大小主人,立刻站起来,睁着柔和的大眼睛,朝着两人欢快地叫了几声。
“小灰,你好了?”小草飞快地跑到小毛驴的身边,用带着五彩石的右手,轻轻抚摸着它的脊背。又让小补天石给它做了一次全身治疗。
小毛驴舒服地眯起了眼睛,毛绒绒的脑袋,不停地蹭着小草的胳膊,那表情似乎在说——好舒服啊!
余海惊讶地道:“还真好了啊!看起来精神不错嘛!不知道能不能走回家……草儿,咱们买的东西,还是让老张头带回去吧。”
小灰驴“昂昂”地叫上两声,似乎在说它能行。小草笑着摸摸它的头,道:“爹,这时候张爷爷车上估计人已经满了,哪里还放得下咱们买的东西?反正布匹和棉花都不太重,就让小灰拉拉看吧。”
余海熟练地把车套在驴子上,又将买来的大包小包放上驴车。想了想,把女儿也抱了上去。如果驴子拉不动,他就跟在旁边推上一把,女儿毕竟才八岁,累了一天了,他可舍不得让她走这么远的路回去。
从牛马市出来,余海虽然第一次赶驴车,不过小毛驴很通人性,紧紧跟在他的身边,根本不用指挥。
————————————
昨天下午突然接到通知,要4个学期的校本报告册,好不容易翻找到两年前的,却发现好多没填完。疯狂的补啊补,埋头些了六七个小时,还没写完。
今天更新这能存稿君上了。可怜的存稿君,又瘦了!
谢谢知青的打赏。
第一百章 上门
出城前,他看到卖炊饼的,就买了几个。家里人都习惯了小草中午要加餐,都这个时辰了,回到家都不一定能赶上饭点儿了,女儿一定饿坏了。
小草坐在驴车上,背后靠着棉花包,腿耷拉在驴车外,啃着香喷喷的炊饼,那模样自在极了。
“大海兄弟,小草!!我给你们占了空,快来!”城门外,老张头的牛车上,方氏早已等在那里。看来今日她生意不错,手中的竹筐里已空空如也,鸡和鸡蛋全都卖出去了。
老张头惊讶地看着余海赶着的驴车,手中的烟袋往车辕上磕了磕,道:“大海啊!这驴车哪儿来的?不会是你买的吧??不是大叔说你,买驴子也挑个肥硕健康点的……你这头,能养活吗?”
余海笑着道:“张大叔,这头驴子看着瘦,精神却不错。我以前也跟兽医学过几天,看驴子也没什么大毛病,调理几天应该就没问题了。驴子要不瘦,哪能那么便宜?”
老张头问驴车多少钱,小草骗他说才一两银子。老人点点头道:“一两银子是不贵,打辆驴车也差不多这些钱了。就是驴子养不活,也亏不了多少……大海兄弟,你买这驴车……”
老张头不送柴的时候,就往镇上拉人,好的时候一天还是能赚二三十个铜板的。看到余海的驴车,他首先想到的是:余海是不是打算跟他争生意?毕竟,驴车的速度,比牛车可快多了。
小草忙笑着道:“张爷爷,我们家石头不是在镇上读书吗?有架驴车我们来看他比较方便。而且,我们在房前屋后种些菜,以后来镇上卖菜有车也方便。”
老张头见她话里话外,并没有用驴车拉人的意思,便放下心来。
回来的路上,余海怕累坏了瘦驴,死活不愿意坐上驴车。小草拗不过他,便让他坐上老张头的牛车。那头驴子也乖觉,亦步亦趋地跟在牛车后面,除了中间小草又喂它喝了次灵石水,一路上倒也没有出现余海担心的累倒下的事情。
小草的家在西山脚下,从镇上回来,要穿越大半个村庄。她们父女俩还没到家,余海家买了驴车的事,已经在村里传开了。
李氏踩着小脚,摇摇晃晃地快步跑回家,把自己听到的消息,添油加醋地说给婆婆张氏听。上次,她在小草家没捞到好,这次学乖了,煽动婆婆去教训二房。还说公爹没贴补他们,才分家多久,就能买上驴车了!!
张氏一听,稀拉拉的眉毛顿时皱了起来:“买驴车了?你确定?”
李氏重重地点着脑袋,道:“当然确定,村子里都传遍了,就瞒着咱们家呢!娘,你想想,光一头驴子都要五六两银子了。二弟刚分家出去,腿又不好,哪里来的银子买驴车?莫不是公爹私下里……”
李氏的话停在这里没有说下去,张氏很清楚她的意思,疑惑地道:“家里的银子,都是我在管着的!要说老头子手里有十个八个铜板,这我相信,说他有几两银子贴补老二,这不太可能!”
李氏见没有把婆婆的火气扇起来,急了:“娘,要不是公爹私下里补贴他们,老二饭都吃不起了,哪还买得起驴车?这些日子捕到的鱼少,那以前呢?老二腿好的时候,打猎卖掉的钱,可都是先交到爹手里的。他要是没全交给娘,剩下个十两八两的,也说不定……”
“好哇!!”张氏一想到老头子瞒着她,把银子给了老二一家,火气噌地冒了出来。她把手中的针线,往筐里一扔,叫道:
“我说分家的时候,老二怎么这么顺当就同意了呢!原来是从死老头子手里捞足了油水!不行,说什么也要让他们给吐出来!!”
张氏气哼哼地走在通往小草家去的路上,李氏嘴角噙着得意的笑,扭着肥硕的腰肢跟在后面。老余头大哥余立春的大儿媳妇刘氏,看到这对婆媳俩的表情,以及去的方向,显然是到余海家找茬去的。心中暗叫不好,赶忙去找在村里跟人下棋的老余头。
张氏婆媳到小草家的时候,一家人都忙着收拾猪头和猪下水呢。柳氏一抬头,看到来势汹汹的张氏,心中一紧,忙起身喏喏地道:“娘,你咋这时候过来了?”
李氏看到木盆里臭烘烘的猪肠子,想到上次自己没占到便宜,反而沾了一身腥臭,回去衣服洗了好几遍,总觉得有那股味儿,洗都洗不掉。她见小草手里拿着一根猪肠子,朝着她似笑非笑地看过来,忙退到张氏的身后,捂着鼻子道:“娘咋就这时候不能来了?莫非来你们老二家,还要挑时辰不成?”
张氏从鼻子重重地哼了一声,道:“听说,老二家出息了,买了一架驴车。我这个当娘的,就不能来祝贺祝贺?”
突然,她脸色陡然一变,道:“老二媳妇,你老实交代!从老头子那儿哄了多少银子?我说分家的时候,你们家咋那么顺当就同意了呢!原来留着这一手呢!!我告诉你们,今天你们不把从老头子那儿得的银子交出来,我跟你们没完!!”
柳氏一听,急了,忙道:“娘,哪里有什么银子?分家时候得的二两银子,又从我娘家借了一些,都花在这房子上了。爹手头上有没有银子,有多少银子,别人不知道,您还能不知道吗?”
“我还就是不知道了!!要不是老头子私下里塞银子给你们,就凭你们瘸的瘸,病的病,小的小,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赚到银子买驴车?”
张氏一听一辆驴车要五六两银子呢,现在老头子和老大每天打来的鱼,卖的钱仅仅够一家人的花销,五六两银子得存多久啊!一想到这,她的心就好像被人挖了一个大口子,哗哗地淌血。
柳氏性子温和,哪里说得过张氏,她急得眼泪都快出来了,小声分辩着:“娘,买驴子的钱,是小草去码头卖卤猪头和猪下水的钱。不信,您去码头问问,我们家的一文钱肉菜很多人都知道。”
小草一拍额头,心中叹道:我的娘咧!你也太老实点了吧?几句话就把咱们的家底给交代出来了……
“一文钱肉菜?二弟妹,你哄谁啊?一斤猪肉要二十文呢,一文钱能买几片肉,不够塞牙缝的呢!平日看着你是个老实的,居然连娘都骗!”李氏在旁边说着风凉话,一脸看好戏的表情。
“大嫂,我没有骗娘!这些猪头猪下水,用调料炖出来,味道还不错。每天能有几十文的进账呢……要不是指着这个,我们全家人早就揭不开锅了……”柳氏也留了个心眼,没有把一天两三百文的进账全交代出去。
不过,一天几十文,也够张氏婆媳眼红的了!张氏看着木盆里平日她们觉得腌臜,都扔掉喂狗的猪下水,上前凑了一步,却又被那臭烘烘的味道给熏回来了,便撇着嘴道:
“这又臭又脏的东西,也会有人买?你当我老婆子是傻的,好骗是吧?就算你们一天能有几十文的进账,不吃不喝,也不可能在十来天赚回一架牛车的钱!”
正在后院帮小灰驴盖棚子的余海,听到动静疾步走过来,低声对张氏道:“娘,我们买的驴,是病得快要死了,人家要丢掉不要的。只不过付了车的钱,总共还不到一两银子呢。不信,您到后院看看去……”
后院,喝过灵石水的小灰,正舒服地躺在地上晒太阳。从张氏的角度,只看到一头瘦得骨头呛老高,身上没几两肉,有气无力躺在地上,连站都站不起来的驴子,心中对余海的话,已是信了三分。
不过,她这趟可不能白来,眼珠子转了转,道:“老二啊,你们家能耐了,一天有几十文的进账,也不知道帮衬下家里。你爹娘都快吃不上饭了,你还扔银子买头快死的病驴,也不怕人说你们不孝!”
小草气乐了,快嘴道:“奶奶,您别忘了,我们已经分家了!分家的时候,只分三亩沙土地,二两银子和一座破得不能住人的院子给我们。分家的时候,契约上写得清清楚楚。我们只需每年给你们五百斤粮食,或者一两五钱银子就成。奶奶,现在地里红薯还都没种下去呢,你想我们怎么帮衬你?”
张氏贪了余海用命换来的三百两银子,却一点都不觉得羞愧,还理直气壮地道:“你们家不是可以卖猪下水赚钱吗?你把弄猪头猪下水的方子教给我们,别藏着掖着,咱们虽然分家了,可也是一家人。便宜咱们,总比被别人学去好……”
小草感到特无语,这是要断她们家的活路呀!她无比庆幸今天天气比较阴冷,院中和后院菜地里早早就盖上了草苫子,要不然地里的蔬菜被张氏和李氏看去了,说不定要刮去一层。不用怀疑,这婆媳俩没她们干不出的事。
——————————————
《农园似锦》一百章了,撒花!!
继续挑灯夜战!
第一百零一章 周家
余海跟柳氏对望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无奈。对于一心来占便宜的张氏,他们毕竟是晚辈,态度强硬的话,准会被这婆媳俩嚷嚷出去说他们不孝。态度要是稍微软和一点,只怕她们就会像蚂蝗一样,死叮住她们不放。
“李氏,你又来这里闹什么?”正在夫妇俩一筹莫展的时候,老余头的声音,如救命稻草般地出现了。
对于这个公爹,李氏还是有些犯怯的,她弱弱地道:“爹,我是陪着娘来的……”
张氏打断她的话,换了一张笑脸,对老余头道:“老头子,还是老二有孝心,他们家得了赚钱的方子,要拉我们一起赚钱呢!”
老余头闻言,望向余海的目光中除了歉疚,还带着些许欣慰。这个儿子从小就孝顺,哪怕是抓到一只山雀,也要拿回家跟大家一起吃。即使成家之后,赚到的钱也从来不藏私,全都交到公中。
唉,是他对不起这个儿子,在那样困难的时候,把他推出了家门。幸好,儿子挺过来了,腿也保住了……
老余头收回视线,瞪了张氏一眼,道:“你说的赚钱的方子,我也知道!不就卖些小菜,赚几个散钱吗?你也别起眼,老二家现在可就指着这几个钱过活呢!”
“什么几个散钱?一天有好几十文的收入呢!比你和老大每天带回来的还多!这也是老二的一番好意,有钱大家一起赚。他爹,老三过些日子要参加荣轩书院的测试,如果通过了,以后考个秀才举人什么的,还不手到什么来……他现在一家吃住都在镇上,哪样不需要钱?”张氏又开始拿小儿子说事,往往百试不爽。
张氏的自说自话,让小草一家特无语。明明是她逼着他们教她做卤菜的,怎么到她嘴里,却成了他们家自愿的了?
小草倒没什么,不过向来孝顺心软的余海,当着爹的面,却怎么也说不出拒绝的话来。最后,小草气哼哼地把昨天用过的调料包,弄了一份给张氏,让她自己去琢磨去!不过,她假装忘记,没有把收拾猪头和大肠的方法告诉那婆媳俩。
码头集市上王屠户家的猪头和猪下水,她都是预定下来的。王屠户又是厚道人,赚谁的钱都是赚,何必卖给别人落个失信的下场?这样一来,她们的食材货源不会断,生意照常做。至于谁能赚到钱……那就自凭本事吧!
且说那周三少周子旭,从江记买了小菜,直接回了家中,正赶上吃饭的时候。
周家三房没有分家,都聚集在花厅中用餐。一进厅堂,地上铺着光滑如镜的大理石地砖,房梁绘着五彩的彩色绘饰,挂着艳丽的美人宫灯。
花厅右侧立了个红木多宝格,上面摆着前朝的鬼谷子下山花瓶、景泰蓝梅瓶、白玉双衔环长颈鼓腹瓶,和各种保存完好的精美古董。
左侧是一架紫檀边嵌玉五百罗汉插屏,光鲜亮丽,上面镶嵌着美玉宝石,奢华得令人转不开眼睛。
周家老太爷和老太太首座正中坐着,右手边是周家老大。周家老太爷有三子两女。老大、老二均是嫡出。老大做生意保守,只能守成,管着家里的一部分生意,没什么建树也没啥大错。
周家老大有两儿一女,老大是庶出,小儿子虽说是嫡出,对做生意没啥兴趣,一门心思扑在学业上,是名副其实的书呆子。他的大儿子,却是个有野心的,总会抓住一切机会,向老爷子展示自己。在他未成年时,就帮着父亲管理铺子,而且打理得井井有条,有两个铺子在他精心管理下,比以前多了三分之一的进账。
老爷子交给他的几件事,他都做得漂漂亮亮。老爷子对他很是满意。
老二英年早逝,老太爷让老大肩挑两房,为已经娶妻的大儿子聘了没落世家的旁支小姐为妻。生下了周三少算是周家二房的后代。周三少的母亲倒也是烈性的,生下儿子之后,就把自己定位为二房未亡人的身份,和周家老大断了一切来往,独居周宅西边的小院中。除了初一十五去给周家老二上香,其余时候均足不出户。这也是周子旭母子虽身份尴尬,却得周老太爷看重的原因之一。
周家老三却是个只会吃喝玩乐的,不堪大任。老大行事畏首畏尾,没什么魄力。周老爷子不得不以花甲之年,重新挑起周家这个担子。儿子这一辈,指望不上了,老爷子只有默默地观察几个孙子,希望能选出一个能延续周家辉煌的下任家主。
老大家的周子方,虽说能力不错,虽说能力不错,却毕竟是庶出。自古嫡庶有别,再加上性子有些急躁,有冒进之嫌。贪功冒进往往能使家业毁于一旦。因此老爷子一边考察的同时,在心中还是打了些折扣的。
老二家的周子旭,从小就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虽说最近打了几个漂亮仗,但毕竟年纪太小。可真叫他急白了头……
“哈!我挺有口福,正好赶上饭点儿!”周三少周子旭捧着两罐咸菜进来,见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讪笑着跟祖父祖母见了礼。
周老太爷冷哼一声,道:“还知道回来!每天都跑得不见人影,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周三少有多忙呢!你呀,除了珍馐楼,家里的生意没见你沾过手。对了,你年前说的调料作坊的事,张罗得怎么样了?你爹像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已经挑起南方五省的生意了!”
周子旭因着身份尴尬,怕被别人慢待了去,便被老太太从小养在身边,爷孙俩关系向来都不错,这让其他孙子辈的羡慕不已。老太爷板着脸的时候,其他孙子都噤若寒蝉,就连周大少也要斟酌一二再开口。而他却嬉皮笑脸地道:
“祖父,家里的生意不是还有您呢吗?您老当益壮的,闲在家里多无趣。至于我的作坊,您老不是说是给我练手的吗?我年纪还小,做生意的事,要一点一点的来!”
“十三岁还小?都能定亲的年纪了!老二媳妇,你也该开始帮他留意了,订了亲就成了大人了,该给他点正事做了,省得到处跑着不沾家!”周老太爷对他是极度不满,恨不得摁着他的头,教他学生意上的事。
二夫人蒋氏温婉地应了。周子旭冲他娘龇牙咧嘴地笑笑,道:“祖父,您怎么知道我不关心生意上的事?我也没乱跑,上次不是在码头,发现了味道很不错的糟小鱼吗?”
不提这茬还好,周老爷子眉头忍不住皱起来,道:“珍飨楼的厨子,还没琢磨出糟鱼的做法吗?还自诩是天下名厨呢,还不如一个乡下丫头!”
“祖父息怒,并非珍飨楼的厨子徒负虚名,只不过厨艺一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那糟鱼估计是人家祖上穿的独门秘方,也不是那么容易就仿效出来的。”大孙子周子方很乖觉地劝道。
周子旭也附和着:“是啊,是啊!再等等呗,如果真做不出来,我再跑一趟,向那小姑娘买了做糟鱼的方子就是了。”
周老太太心疼孙子,点头道:“旭儿说的是!家宴不谈生意,都吃饭吧……”
周子旭忙献宝似的拍拍手中的咸菜坛子,耍宝似的凑到祖母面前,挤眉弄眼地道:“奶奶最心疼孙儿了!孙儿也心疼您,知道您这几天胃口不好,特地亲自买来了开胃的小菜。您尝尝,孙儿一路都是亲手捧着过来的呢!”
周老太太看着孙儿的笑脸,心情就舒坦了许多,像小时候一样,轻轻抚摸着他的脑袋,道:“还是我们旭儿孝顺。青莲,去厨房把小菜调一调拌一拌,大家一起尝尝。”
周子旭的娘二夫人蒋氏,宠溺地瞪了儿子一眼,嗔道:“你在老太太面前夸了海口,待会儿不合胃口,看你怎么收场!”
周子旭在娘亲下首坐下,撒娇似的抱着她的胳膊,甩了甩道:“娘,别人也就算了,您怎么也得帮儿子充充面子,再不好吃也多尝几口啊!”
周老太太指着他,呵呵笑道:“你这猴崽子……就冲你这孝心,祖母也帮你做面子,多吃几口……”
一盘甜脆小萝卜,一盘香辣的酒豆,放在水晶器皿中,用香油调味,摆成精致的花样端了上来,酸酸甜甜的味道扑鼻而来,让人一看就胃口大增。
周老太太的大丫鬟紫棠,用象牙筷帮她夹了一片萝卜干,放进粥碗中。精品香稻细细熬煮成的香浓的粥,配上甜脆可口,又带着微辣的脆萝卜,入口后的口感让老太太眼睛一亮。
“怎么样?奶奶,味道如何?”孙子辈中,就周子旭一人亲昵地称呼老太太“奶奶”,其他人都拘谨得以“祖母”相称。
周老太太细细地咀嚼着,品味着粥和甜脆萝卜带来的不一样的口感。良久,才在孙子期待的眼神中,缓缓点点头,道:“不错,不错!我们家旭儿的眼光,奶奶还能不相信吗?”
——————————
谢谢小花打赏的红包。
第一百零二章 偷工
说着,不用丫头伺候,自己拿起筷子,夹了脆萝卜,放入碗中……不知不觉,一碗浓粥入腹,她还觉得意犹未尽,又让丫头给盛了一碗。桌子上的其他菜,也尝了几口。不过,用得最多的,还是甜脆可口的脆萝卜。
周老太爷却对酒豆情有独钟。老爷子每日喜欢小酌几杯,酒豆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