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在红楼修文物-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以前听说过鸳鸯枕的大名,但是却没有亲眼见过实物。此刻见了,不免生出些疑惑:鸳鸯枕鸳鸯枕,难道不应该是双人枕吗?
待到后来他才想明白:北宋定窑孩儿枕本有传说,说是定窑烧制出的孩儿枕,若是已婚妇人枕之入梦,梦见一个如枕上孩儿一般白白胖胖的小婴儿,那便距离有孕不遥远了。
估计这鸳鸯枕也是一样,若是他这样的单身狗枕之入梦,能梦见鸳鸯交颈,距离月老牵线,姻缘得谐,大约也不久了。
所以说,这样的东西,都是勤劳淳朴的劳动人民,用来表达美好心愿的。
石咏可压根儿没想过,要为了让自己能梦见“鸳鸯”而修复此枕。据他目测瓷枕的状态,即便是修复了,也必须当做亟需保护的文物来看待,绝不能再当枕头来枕了。
他反复斟酌了自己的修复计划。
在这个时空,迄今为止已经修复过瓷器若干件,所用的手法大多是“金缮”,金缮的做法是,用大漆将瓷器残片粘合,并将缺损处补起,最后待大漆彻底干透,便在外面修饰上一层金漆,将残破瓷器表面的自然裂纹变为金色的装饰,从而体现一种特殊的美感。
然而这种手法放到这一直定窑鸳鸯瓷枕这里,却有些不合用。一来这瓷枕碎了个干净,身上到处都是裂纹;二来瓷枕表面的釉面保存得相当完好,若是再上金漆,可能便有些画蛇添足了。
除了“金缮”之外,这世上常见的另一种做法便是“瓷锔”,具体操作是由工匠沿着瓷器的裂纹两边钻小孔,然后钉铜制的“锔钉”进去固定瓷片。这种做法对于这件鸳鸯枕来说也并不适用。三百多片瓷片,近千条衔接交界处的裂缝,这钉锔钉,要钉到猴年马月去。
石咏仔细看了看这只瓷枕,最终大胆地制定了他的修复方法:在瓷器碎片两两交界处钻浅孔,绝不能钻透,在钻出的小孔里点上大漆,用这些小孔中大漆的黏力,将四周的碎瓷片粘合。换言之,这具瓷枕修复时,内里将存在数百个粘合点,靠这几百个点将整个瓷枕粘合起来。
瓷枕修复与瓷碗、瓷瓶的修复都有不同,瓷枕是一件砖型器物,除底面外,所有各面都由釉料覆盖,而没有釉料的部分藏在瓷枕内部,同时这部分也是欣赏者与使用者看不见的。石咏打算充分利用瓷枕的内部空间,制作一个个粘合点,将整个瓷枕粘合起来。
在正式动手修之前,石咏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研究了所有碎片的形状,以决定先修复那些,最后修复那些。他最终决定,将整个瓷枕分成两半来修,待到两边都修得严实,再将两边对上,彻底粘合起来。
这样做唯有一个风险:若是早先那里粘合的角度不对,将会导致最后两个半边瓷枕对不上,无法粘合。石咏将这件事考虑良久,最终决定,用鱼鳔胶先试一遍,若是有问题,他还可以泡开鱼鳔胶,重新再做一遍。
这样一来,进了腊月,在整个年节之前,石咏都在忙着修复这一只北宋定窑出品的鸳鸯枕,对它的感情,比对那只孩儿枕的感情要深很多倍。
到了内务府封印之后,石咏已经用鱼鳔胶尝试了一回修复,认定确实可以用他预想的方法,将整个瓷枕拼接起来。于是他亲自去调了大漆,带回自己的东厢,同时将“泡开”的瓷枕碎片重新又用大漆,一点一点地粘合至一处。
待到腊月二十,石家人搬回永顺胡同府。
石咏则拿了个匣子,小心翼翼地将里面的瓷枕也带了过去。这时的瓷枕,正如石咏以前所尝试的那样,被粘合成了两个半边瓷枕。石咏只消待两边的大漆全都干透,他便会将两边瓷枕粘合至一处,到那时,这只“鸳鸯枕”就彻底被粘合在一处了。
这段等待的时间里,石咏也帮着母亲一起料理家事。如今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主理外事的男人,好多人情往来,都要他帮着母亲一起定夺。例如去年贾府从朋友家里升级成了亲戚家,少不得要备上一份人情往来;算起来如今弘历阿哥是他的学生,偏生又是那样的身份,石咏少不得费些心思,也为弘历预备上一两件适合他学书习字的礼品,其余如姜夫子一家、十三阿哥府、十五阿哥处、十六阿哥处、忠勇伯爵府府、薛家、郑燮那里、杨镜锌白老板汤金扬等人,日常往来的都要一一想到。
相形之下,郑燮郑板桥过得实在是比石咏舒服多了。
他在京里的名声小小地“爆”了一下,不少人曾在拍卖会时看过他的画,自然有识货的认为此人不凡,按图索骥,寻到了郑燮那里,高价收购郑燮的字画,郑燮便当真高价卖出去一两幅。
然而郑燮正如他自己所言,一旦手里有了余钱,就不再认真画那些专门用于出卖的字画,只给娘子余氏扔了一百两银钱,他自己则带着五凤,成天与京中的文人名士来往,吟诗作赋,应酬往来;若是不出门的时候,郑燮便每天对着租住小院墙角里种植的一小丛枯竹发呆,又是对着光影作画,将好纸俱用来涂鸦,用尽之后再一掷千金般地去买。
至于人情往来什么的,郑燮都是不在乎的,只命自家娘子称了几斤好肉,做了顿南方的狮子头,请石咏过去,两人一面吃肉,一面喝酒,大快朵颐,郑燮大醉之下在墙上挥毫泼墨,写的一墙的墨迹淋漓。
石咏见郑燮的字体,已现铿锵厚重之态,板桥在后世闻名的“六分半”字体已经初现端倪。
只是余氏娘子却只能一脸无奈地进来,侍奉郑燮去休息,同时抱怨这墙在短短两个月之间已经被粉了四次。
看来,石咏暗中对郑燮施以援手,虽然短暂地改善了郑燮的生活条件,可是却一点儿也未改变郑燮的性格,以此看来,郑燮以后的坎坷,怕也未必便是能轻易转变的。
石咏见了郑燮如此,自然是羡慕人家活得洒脱,换他就不敢这么活。
可是再回到永顺胡同,见到母亲与婶娘慈爱,弟弟听话懂事,石咏心里就一点儿也不憋闷了——他晓得他的付出有所回报,因此也甘愿将这些担子都背在自己身上。
终于到了鸳鸯枕的两个半边都已干透,已是腊月二十九了。石家这回过年已经准备得差不多。石咏则在大年三十早上寻了个空儿,挑了些大漆,准备完成最后一道修复工序,将两边鸳鸯枕粘合起来。
第168章
石咏取了两爿鸳鸯枕; 左右一对,严丝合缝; 自己也非常满意:这足以证明此前他已经完成的修复工作严谨而细致; 没有发生任何错失。
他小心翼翼地去调了一点儿大漆; 将盛了漆的铜碗在火上略微烤烤; 将里面的漆调至最为合适的粘稠度,再将这些大漆小心翼翼地点在他事先打好的小孔里,两边都点上; 再将两爿枕拼做一整只; 用细棉布小心翼翼地将溢出的多余大漆抹去,最后用长布条将瓷枕紧紧地绑在一处; 保证两爿瓷枕能够顺利粘合。
将这一切都做完之后; 石咏将这只“红定”鸳鸯枕放置在面前桌上,仔细端详。
瓷枕本是传统的夏令寝具; 古人认为瓷枕可以明目益精; 所以无论男女老幼都极喜爱。瓷枕最早现于隋唐; 两宋金元之际诸窑都曾大量烧造。但是明清之后,枕头的材质已有变化,瓷枕烧制渐少。
石咏面前这只鸳鸯枕; 造型精巧、做工细腻。石咏却顾不上欣赏; 只望着瓷枕呆呆发怔:他上回被那十几件一个都未开口的文物打击了一把,这回换做了他花这么多水磨功夫与心思好不容易修复的瓷枕,石咏却没有半点把握,完全不知道这只瓷枕能不能开口; 与他交流。
他历数此前替修过的物件,武皇的宝镜、卫子夫的金盘、杨玉环的香囊、西子浣过的纱……若真按红楼原书中记载顺序,应该还有一件,乃是红娘抱过的鸳枕才是。
然而武皇、卫子夫、杨玉环,乃至西子,都是世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红娘却不一样,是一个文学形象。
石咏心想:这不太可能真是红娘抱过的鸳枕吧。
可是反过来想,他眼下生存的时空,就是一个文学形象与真实历史人物并存的地方。若说“不可能”,已经有这么多“不可能”的事确实在他身上发生了。于是石咏终于鼓足勇气,尝试着打了个招呼:“请问……”
瓷枕静静的卧在他面前,没有半点儿反应。
石咏难免失望地叹了一口气:“不可能”到底还是“不可能”。
他旋即又想起一茬儿:“红娘”这个文学形象,最早出现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而这个“红定”鸳鸯枕乃是北宋定窑烧制,具有非常明显的定窑名器特征,从这一点上说,这瓷枕怎么也不可能是红娘的。
想到这里,石咏终于彻底放弃。可是这一次他付出诸多心力,耗费了无数时光,终于将将把一只瓷枕修复,比之上回十几件文物一件都没开口那回,石咏失望犹甚。
“哥!”二弟石喻冒了个头进来,“富安大哥来了,说是开宗祠的时辰就要到了,叫你快去!”
如今石家迁回永顺胡同,除夕时便随同富达礼等人一起祭拜石家先祖,待在祠堂里拜过祖先牌位,晚间回归自家,再与母亲和婶娘一起,祭拜父亲与二叔的灵位。
石咏赶紧应了一声,将身上围着的一件围裙换下,露出里面穿着的石青色常服,赶紧随弟弟石喻一起,赶到前堂与大堂兄富安会合,两人一起赶去位于隔壁忠勇伯爵府后的石家宗祠。
于此同时,石大娘与二婶王氏也已经收拾利落,赶去隔壁拜见忠勇伯府的老太太富察氏。
如今王家已经将王氏抬旗的事张罗妥当,她的旗籍文书也早已经从南边送来。石大娘已经命石咏将王氏抬旗的详细情形都向石家族长富达礼全部诉说清楚,富达礼自然也全部转述给富察氏知道。
少时石咏带着弟弟,跟着富安讷苏他们一道去祠堂祭拜祖先。石大娘则带着王氏去见了石家一屋子的女眷。
虽说王氏已经正了身份,也抬了旗籍,但是很明显,石家老太太富察氏并不待见这个侄儿媳妇。富察氏对石大娘非常慈爱,但只要一转向王氏,便是冰冰的一声冷哼。
偏生王氏性子懦弱,又不善言辞,富察氏老太太一哼,她就立即变了脸色,往后一缩,低着头,嗫嚅着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富察氏不待见王氏,是因为她曾经亲历早先石宏文石宏武兄弟从永顺胡同分出去那件事,并且将王氏当做了始作俑者,认为是王氏唆使丈夫,才让石家兄弟两个与本家离心,铁了心分出去单过。她气愤了这么多年,再见到王氏在人前这副柔弱的样子,更觉得王氏乃是假惺惺作伪,心里更加不待见,少不了当众讥刺两句。
石大娘舒舒觉罗氏夹在中间很是无奈,但是她与王氏妯娌两个相依相伴了这么多年,王氏对她来说才是真正的亲人。她明白在富察氏老太太这里,大家只要能维持面儿上过得去就行,以后石家是要关起门来自己过日子的,因此石大娘尽量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好言好语地陪老太太聊了几句,随即给弟妹一使眼色,两人一起从富察氏老太太跟前溜了出来。
妯娌两个在外头的花厅稍歇,相对苦笑。
王氏感激地抬起头,望着大嫂,眼眶微微发红,可见被老太太那样冷嘲热讽一番,心里也不好受。
石大娘则低声安抚于她,说:“伯爵府两个月前没了福晋姑奶奶,老太太心里不爽快,也是有的。你别往心里去。”
王氏也不晓得该回什么,只顺从地点点头,感激地说:“一切听大嫂吩咐!”
这时富达礼的继室佟氏刚好走到花厅里,见了两人一怔,脸上马上堆满了笑容,开口招呼:“咏哥儿他娘,可见你们是妯娌俩了,这会儿竟是躲在这里说体己话!”
佟氏因是继室,年岁比石大娘与王氏都要小些,所以要招呼两人“三弟妹”、“四弟妹”,便很是怪异。大家交情又没有好到可以称呼名字的地步,所以佟氏想了个折儿,管石大娘叫“咏哥儿娘”,王氏叫“喻哥儿娘”,有时候也管人叫姐姐。
早年间石大娘与佟氏之间还有些不愉快,可如今石家家势已经起来了,再加上富达礼一力护着,佟氏再也不敢对石家有所轻视,赶紧快步上前,握着石大娘的手,柔声问:“怎么了,可是嫌厅里气闷?隔壁有间小厅,要不,我陪两位姐姐去隔壁坐坐?”
佟氏面对石大娘,全是一副毫无芥蒂、自来熟的模样,石大娘自然也表现出将旧事都忘了——只要佟氏不来打石家的主意,石大娘便乐意与佟氏和平相处。
因此三人一起到隔壁小厅坐下,佟氏命人去沏了茶。石大娘则赶紧趁这个机会向佟氏表达谢意,并且表示一定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佟氏送一份相当的还礼——因为忠勇伯府给石家又送来了一房家人。
佟氏面对石大娘的谢意,面上笑得像一朵花儿似的,心里却在犯嘀咕。
因为这一房家人,其实是富达礼特地挑了,送给石咏的。一房四口户下人,都姓石。这家从福州将军石文炳老伯爷还在的时候就在石家了,如今是夫妻俩带着一子一女,父子两人都是练家子,武艺很是不俗,原先在忠勇伯府也是专做长随与护院的。富达礼送人给石咏,是为了石咏的安全着想,命他以后出入都带着人。石咏感激大伯父的一片心意,又信任富达礼的推荐绝不会错,当即收下了这一房家人。
佟氏却心里暗自嘀咕,自己送石家下人,石家就能推回来,丈夫送,石家就顺水推舟地收下,这石家,到底还是看不起自己这个当家主妇,看不起自己是个继室。
她面上不显,心里却不舒坦,便不理石大娘,转向王氏。
对于王氏,佟氏是闻名已久,却还没见过几回面。因此佟氏非常好奇,盯着王氏直打量,细看王氏穿什么衣料,戴什么首饰,一样样与她自己的用度比较。又听说王氏是杭州织造家里的闺女,幼年走失,直到最近才认回来的,佟氏少不了拉着王氏问长问短,问的都是杭州织造的情形。
王氏哪儿经过这等阵仗?佟氏一上来拉着她的手,她就连脸都红了,待听见佟氏问起王家,接着又问起王家在京里的亲眷,王氏又哪里知道那许多,少不得敷衍两句,敷衍不过去,就只能说“不知道”。
佟氏看看王氏,不大像是会说谎的样子,再看看她头上戴的,身上穿的,不及自己多矣,渐渐地便失了兴趣。殊不知,石大娘和王二婶都是寡居,又惦记着忠勇伯府的姑奶奶二福晋前阵子没了,考虑到伯府的心境,所以这次过来,衣裳首饰都捡了最素净的,丝毫不敢张扬招摇。佟氏拿自己和她们妯娌二人相比,本就是胜之不武。
且不说女眷这边,石家开了宗祠,石咏、石喻与富安、讷苏他们这一辈的排成一排,一起向祖先牌位拜过。
拜过祖先,富达礼有意留石咏兄弟一起用年夜饭,但是石咏考虑到母亲与婶娘若是也留在忠勇伯府用饭,想必也不会太愉快,终于还是婉言辞了,与弟弟一起回家,等母亲和婶娘也回来,大家一起张罗一顿年夜饭。
今年李寿也留在石家过年,再加上忠勇伯府拨过来的新旧两房家人,便是男人们一桌,里头女眷们一桌。主人们坐在炕上,家人则都搬了小杌子坐在下首,聚在一处。因为家里人口渐多了,这一顿年夜饭吃得非常热闹兴旺。待用过年夜饭了,石大娘命家人们自去歇息,两位母亲则与两个当儿子的聚在一起守岁。展望起明年来,石大娘最大的心愿自然是:能够“真正地”添人进口。
石咏表示:日常催婚,已经习惯了。
只是母亲再唠叨也是好意,石咏少不了洗耳恭听着。没过多时,永顺胡同外已经开始放炮仗,新岁已至。
石咏与弟弟互视一眼,“走!”哥儿俩便一起出门,带上李寿和新来的一个年轻长随,一起放鞭炮去。
如此这般热热闹闹的,初一初二初三,便在石咏带着弟弟各处走动拜年之时飞也似地过去。
到了初四这日,石咏没带石喻,独自一人往雍亲王府过去,只在门房打了个转便回来:弘历阿哥被四福晋带进宫去了,石咏自然又不想见到雍亲王府的“旁人”,便将给弘历捎的东西留下,自己则慢慢回转。
向南走不远,来到灯市口附近,只听背后有人招呼:“茂行!”
石咏转身,见也是熟人——老尚书马尔汉的亲儿子白柱。
白柱原本任着正白旗佐领兼御史之职,然而老尚书这一去,他正在丁忧服丧。也就因为这个原因,石咏才没好意思到白柱家去拜年。
“茂行近来可好?”白柱带着些许担忧的眼神,将石咏上上下下打量了。石咏听他如此问候,便知早先九贝子府上发生的事已经传了一星半点到白柱耳中。
见白柱是真诚关怀,石咏赶紧谢过,只说自己一切都安好,又问起白柱府上是否一切都安好。
白柱脸上当即浮现苦笑,极为无奈地说:“好,好!一切……都好!”
石咏一见白柱的表情,便知白柱大约是有难言之隐,当下不敢再多打扰,只请白柱好生保重,并约定了老尚书烧周之期他会过府祭奠。
白柱对石咏这个当初在老尚书灵前磕了两轮响头的年轻人印象很深,见他关切慰问,心里自然也是感动。他与石咏分别之后,目送石咏离去,自己则转向金鱼胡同,往十三阿哥府上赶去,去寻七姐十三福晋说话。
用白柱自己的话说,老尚书府上的事情一言难尽,人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而他家里的这本经,则格外难念。
第169章
白柱来到金鱼胡同; 先去见姐夫十三阿哥。
虽是新年,十三阿哥府上依旧没有多少人来往; 略显冷清。白柱一到; 就被人迎去了外书房。十三阿哥正坐在炕桌跟前; 将三阿哥弘暾抱在身前; 扶着他的小手,正一笔一笔地教弘暾写字。
见到白柱过来,十三阿哥伸手将弘暾一抱; 将这小子抱下炕; 拍拍头,命他自个儿玩儿去。
白柱进屋; 觉得屋里微微有点儿热; 赶紧将外头的大衣裳脱去了,笑道:“姐夫这屋里真是暖和得紧。”
自从十三阿哥府上全都安了玻璃; 冬令用炭的数量就减了不少; 有时烧一回炭盆; 屋里的温暖能维持很久,看来都是这玻璃窗的缘故。石咏还曾特地提醒过十三阿哥,千万不要烧湿炭; 另外最好有专门的烟道将炭盆的烟气排出去; 十三阿哥也命人一一照办了去。
此刻见白柱过来,十三阿哥只拉着小舅子说了几句闲话,随即低声问:“来见你姐姐的?”
白柱无言地点点头。
十三阿哥当即命府上管事往后头送信给福晋。他对老尚书府上的事情略有耳闻,但此刻面对白柱; 却又一时觉得无法劝解,只能口头上安慰:“你们家老太太不是个糊涂人,这事儿总有了结的一日。你堂兄没几日便要动身南下,他也不想将此事闹到不可收拾。”
白柱满脸尴尬与郁闷,但也只能冲姐夫躬身谢过,随即跟着王府管事一道,返身去王府内院拜见十三福晋兆佳氏。
白柱的尴尬与郁闷,来自于老尚书府的家事。早年间老尚书马尔汉膝下一直无子,到六十岁上才得了白柱这个老来子。而穆尔泰作为马尔汉的亲侄,一直是由马尔汉抚养成人的,因此白柱未生之前,马尔汉曾经将穆尔泰认作嗣子,延续香火。
虽说族谱上已经这么改了,但是老尚书府的人都叫惯了侄少爷,穆尔泰又少年入仕,在京的时候不多,府里的称呼竟然并未换过来。所以世人大多不晓得此事,都只道穆尔泰是马尔汉的亲侄子。
后来到了白柱出生,就更没穆尔泰什么事儿了。为数不多的几个知情人都以为马尔汉会安排穆尔泰迁回本支,继承生父的香火。
谁曾想,马尔汉老爷子竟一直拖延,没将族谱上改过来,到了老来忘性一大,更是顾不上这事儿了。所以在老爷子过世的那日,穆尔泰依旧是马尔汉名正言顺的“嗣子”,白柱这个亲子却只能靠后。
穆尔泰其实也挺郁闷,他的生父很久以前就过世了,但如今马尔汉老爷子故去,他竟然还要上折子乞丁忧,已经在广东巡抚任上做了近三年的穆尔泰原本指着在广东的政绩“卓异”,来年可以捞个督抚当当,没想到因为这桩“家事”,他的仕途少不了要中断,可若是不上折子吧,御史都盯着,他又不敢。
所以穆尔泰只能作为孝子,回京奔丧。所幸皇帝洞悉了老尚书府上这些弯弯绕绕的旧事,批了“夺情”留用,并给假百日奔丧。百日后回归本职。如今马尔汉老爷子百日已过,穆尔泰也已经到了启程南下的时候。
可是老尚书府的家事,却依旧茫无头绪。所以白柱实在是没法子了,才想到十三阿哥府上寻七姐说说话,倒一倒心里的苦水。
十三福晋身为出嫁女,为父服丧,另室别居,穿着粗麻布孝服,梳着丧髻。她在内院见到白柱,关切地问:“小弟,家里如今怎样了?”
白柱一脸无奈,低声道:“谢七姐关心,还是那样……”
兆佳氏府上的事儿,若是简单处理,只消穆尔泰回归本支,这事情就了结了。而且穆尔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