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在红楼修文物-第1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石大娘此前听说过如玉的事儿,此刻听说如玉夫家竟然为了给儿子续弦,要将亲子搁庄上去养,也是气了个不住,待见到了沛哥儿,她少不得叹息一句:“怎么竟会有人将这样的孩子也乐意送走的?”
  石咏便委婉地将沛哥儿是朔日日食时所生的事实都讲了出来,也说起哲彦一家子的担忧——石大娘听了便笑,道:“这些事,都做不得准的。当年还有人说过你娘克夫,没准将来还会克子。咏哥儿,你如今不也活得好好的?”
  她转头与王氏对视一眼,道:“咱们一家子好像都是带些孤拐的命格,所以也从来不在乎这些个。这个哥儿,既然你连襟家中不愿养,咱们便养着,眼下不过是多养个乳娘,将来也不过是多双筷子罢了。”
  他们夫妻俩征得了石大娘和二婶王氏的同意之后,便是时候到安佳氏府上,向安佳氏摊牌了。当然,这事儿他们小夫妻俩出面还不够,还得邀上几位长辈。石咏头一个想到的自然是白柱。
  白柱是如玉的叔叔,穆尔泰不在京中,他便代表穆尔泰出面。除此之外,十三福晋听说这事便不平得很,自告奋勇前来,还拉上了她六姐伊都立夫人。伊都立夫人原本在山西,错过了如玉生产时的事,如今因故回京,再不能作势旁人欺负她已经故世的大侄女,于是与十三福晋一起,充当了如英的左右护法。兆佳氏一大家子不少人,浩浩荡荡便往安佳氏府上去。
  可巧的是,在安佳氏府上,她们还真堵住了上门要给哲彦说亲的冰人。
  如玉过世刚过百日,如今哲彦身上还有着妻子如玉的服,论理这出服之前,是不应议亲的。可这实在是架不住哲彦娘太着急,想等哲彦一出服,便立即操持婚事,将填房娶了家来,毕竟哲彦也老大不小了,她等着抱孙子。
  这下子兆佳氏一家子女眷一下子抓住了安佳氏的把柄,安佳氏内宅的花厅几乎成了鸭塘鹅塘,哲彦娘被绝望地淹没在其中,她百般解释,兆佳氏的女眷没一个听在耳中的——因为听不见啊!
  外头哲彦则被白柱和石咏两个人夹在中间,老老实实地坐着,石咏说什么,哲彦就应什么。石咏说要认沛哥儿为养子,哲彦歪着头想了一会儿,终于还是应了。
  最终结果,便是安佳氏一家子认怂,兆佳氏的女眷发泄一通之后气哼哼地走人,同时扔下一句话,兆佳氏的女儿留下的血脉,由不得人糟践,对不住,这就带走。走的时候如英还留了个心眼儿,顺带手讨回了香桃的身契,不忘了提醒舅母,如玉的嫁妆单子在娘家可还有着一份。
  等女眷这边最后哲彦将石咏送将出来,脸上挂着感激:“茂行,多谢你肯认下沛哥儿。有些事,我的确是有心无力,即便想做,也做不到。沛哥儿的事,的确是我愧对发妻。你肯出面,着实是帮了我的大忙。”
  石咏摇摇头,道:“不用谢我,这是拙荆的意思,我不过顺着她的心意去做这事儿罢了!”
  哲彦闻言顿时噎住,扪心自问,若是自家媳妇儿要自己做这样的事儿,他会不会肯——最终结论是他与石咏差得太远,两人实在是没法儿相比。
  “英表妹真是嫁对了人啊!”哲彦与如英也是表兄妹,从小就相熟的,此刻竟生出这种感慨。
  石咏无奈地看看哲彦依旧俊雅的一副皮囊,沉默片刻,最终说:“你识得荣国府贾家的宝玉么?”
  都是京中的大家子弟,又四处沾亲带故的,哲彦那里不认得,便问怎么了,石咏便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他真是个很不错的人,真的很不错!”
  说罢,石咏一背手,不再理会哲彦,赶紧追上白柱,他还要跟着这位叔叔一起去正白旗旗署,帮沛哥儿办一切户籍上的手续。
  白柱低声问:“茂行,你真的要这么做么?你这身上还有着爵位……”
  若是要将沛哥儿落户落在石家,那沛哥儿以后就可真是石咏货真价实的“长子”了。回头石咏与如英自己的长子生出来,立即变成次子。石咏身上还有个三等轻车都尉的爵,将来石咏过世,就是长子袭爵。所以白柱才担心石咏后悔。
  石咏笑着摇摇头:“这些孩子们,若是只晓得靠着祖宗荫庇,什么爵位落到他们头上都没用。唯有扎扎实实地自己过日子才是要紧。我的儿子,若是连这点儿都做不到,便定是我这个做老子的,没有以身作则,教子弟教得不妥当。”
  白柱想想也是,以前明明见是个一文不名的穷小子,如今不也有了爵位身家。待石咏的儿子生出来,能承继了当爹的这股子劲儿,不愁挣不出自己的将来。于是白柱登时释然,再也不多说什么,直接带他去正白旗旗署。
  其实石咏知道,他头上那个爵位,只不过是当初为了娶亲好看,上头才赐下来的,若是传给子孙,还要减等,真没什么用。还不如将孩子从小教起,教他们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
  在正白旗旗署,石咏将所有的手续尽数办完。石家与安佳氏同在一旗,但是不是一个佐领之下,因此稍许麻烦了一下。但是两头的佐领都看在都统大人富达礼和白柱的面子上,火速将手续给办了。之后沛哥儿的户籍就落在了石家这里,写明了是石家的养子。
  这件事京里不少人知道,但并不觉得如何奇怪,毕竟沛哥儿出世的那日天象太过骇异,沛哥儿不得亲生父祖这边待见,也情有可原。而石家这边,石家的大奶奶与已经故去的安佳氏三奶奶是双胞姐妹,愿将外甥抱过去养,也无可厚非。这样的安排,对两家都好。甚至有人觉得,与其让沛哥儿克这克那的,还不如让别家抱了养,安佳氏这头,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盘。
  当然,安佳氏与兆佳氏两家就此生分,在旁人看来,也属常理,人走茶就凉,两家之间,老一辈小一辈,都已无在世的姑奶奶在对方族中,就此疏远,本是常情。
  沛哥儿便从此养在石家的椿树胡同小院儿里。因有乳娘住着不便,所以沛哥儿安排在了石大娘和王氏那一进院中。说来也奇,这个小哥儿大约真是命硬,身在襁褓之中,就经历了这么多波折,可是自打到了石家,始终活泼壮实,似乎见风便长,又不闹腾,成日吃睡,特别好养活。石大娘与王氏都特别喜欢这孩子。
  大约男孩儿肖母更多些,沛哥儿看起来继承了如玉的眉眼,因此与如英也很有几分相像。齐佳氏与十三福晋来看过两回,都觉得这孩子抱回来是抱对了,看上去真与如英自己的孩子一般无异。
  如英则抱着当初对如玉的承诺,尽心尽力,事无巨细,尽量让石大娘与王氏能享受那含饴弄孙的快乐,而不让她们二位受累。
  唯一有些不大乐意的是安姐儿,觉得母亲突然被分出去了一半儿,给家中新来的这个“白团子”不明生物。为此她很是抗议过几回。但是安姐儿已经快要两岁了,已经渐渐知事理,如英与石咏轮番上阵,向她说明父母不是少了一半的爱给她,而是她又多了一个伙伴一起享受父母之爱。一阵时日之后,安姐儿习惯了“白团子”的存在,又觉得父母对她并无忽视或是冷落,便恢复了好心情,在沛哥儿醒着的时候,也会陪着沛哥儿玩一会儿。
  这日石咏却早早告诉家人,他要略晚些归家,因为要和白柱与乐凤鸣等人一道,送于老太医和牟大夫出城。
  早先于老太医经过了如玉这件事,终于觉得他这一手“取血救人”之术,成功的案例太少,而世人的偏见又太多,所以始终没法儿真正推广开。他痛下定决心,要离开京城,远赴西北,看看在军中这种急救术有没有办法得到推广。
  牟大夫作为于老太医的“拍档”,虽然非他所愿,可是也只能硬着头皮,随老人家一起西去。好赖他已经见过太多,如今这晕血的毛病,已经好了“一丁点儿”。
  石咏则安排于老太医带了一大批橡胶管橡胶袋带去西宁,反复叮嘱老太医千万不要俭省,所有这些东西,都是一次性使用的,用完了别扔,要统一销毁。他这边会再安排给西北送货。
  “晓得了晓得了!”于老太医拈着须笑道,“都记下了,不会给你省钱省材料的!”
  他又关切地望着乐凤鸣,问:“乐老板,这验血的仪器,我在京里留了五套。我说的仪程你记住了么?一定要先验了再供血,否则便是草菅人命。你我都是医者,在这人命跟前,可决不能掉以轻心。”
  乐凤鸣闻言起身,向于老太医认真一拱手,道:“于老前辈教训的极是!我乐凤鸣在是个生意人之前,首先会是个大夫。”
  早先听说于老太医要上西北去,石咏见他去意甚坚,也不便多劝,只一力提供了所有老太医需要的材料,同时介绍了乐凤鸣和靳勤等人认得于老太医,争取从老人家这儿把这抽血救人的本事先学一学。
  石咏这样考虑也有些道理,毕竟靳大夫是专攻妇科的大夫,治起妇女产后急性失血等症,总比军医出身、专治刀伤枪伤的于老太医要令人信服得多。他于此时将同仁堂引进来,一方面是信任乐凤鸣等人的操守,二来也是希望这种技术能在关键时候用在刀刃上。下一步,他就打算同时往西北和京中供应相关的橡胶产品。
  乐凤鸣与靳勤原本都是铃医出身,但是却比科班出身的太医院太医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显微镜的使用简直为那两位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乐凤鸣与靳大夫都对于老太医的无私分享非常感佩,几乎推崇于老太医为当世医术的第一高人。于老太医则只有自谦的份儿:他可当不起这个。
  此间石咏与乐凤鸣等人都一起恭送于老太医和牟大夫两人西去,祝愿两人马到功成。
  不过石咏还是有点儿惋惜,他私心里是希望于老太医能够稍等个把月再出发的。因为那时出发,于老太医一行人在路上便能多少舒服一点儿——因为橡胶材料在后世最常见也是最普遍的重要制品,轮胎,即将投入使用了。


第307章 
  在橡胶管与热水袋的顺利面世之后; 轮胎算是历尽周折才产出的一项制品。
  起先工匠们见了橡胶材料的弹性与可塑性,觉得直接将实心橡胶压制成型; 箍在车轮外面即可。等到石咏过问此事的时候; 工匠们已经造出了不少外面裹了一层橡胶的轮子; 反复试验; 觉得并没有比以前木条外面包着铁皮的轮子好用多少。
  石咏当即向工匠们提起充气轮胎,提出做一层内胎,一层外胎; 内胎做成密封; 然后打入压缩空气,制成一个弹性囊; 以缓和车辆运行时的振动与冲击。而外胎则在坚固的织料上涂上橡胶层; 并轧上花纹,起到保护内胎的作用; 并且降低轮胎外部的滚动阻力。
  他说的太复杂; 工匠们大多听不懂; 只管望着石咏:“大人,这些别又是西洋传教士那里听了来的吧?”
  石咏:……算是吧!
  其实此时距离西洋诸国大规模使用橡胶作为制造轮胎的材料,大概还有一百多年。这个时空里; 因为石咏和傅云生的存在; 中华的橡胶工业算是被提前催生了一把。
  广东那里,海关已经将橡胶与暹罗米、黑油、铁矿石一样,列为可以享有关税减免优惠的重要物资之一。傅云生在此期间也曾给石咏写信,夸他对广东海关的间接影响力还挺大。
  除此之外; 傅云生还在信上给石咏指点了橡胶的“补强”技术,也就是在天然橡胶内加入炭黑,再行加工,所制出来的橡胶轮胎强度非常高,能够保证一定里程的行驶。如果只用普通橡胶做轮胎,一上路,没走几十里地,外胎表面的橡胶就几乎要被磨光了。
  经过各种试验与努力,轮胎的设计基本成型,只待量产。然而石咏与他手下的工匠却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如今世上的马车,大大小小,多种多样。他们这边固然能造出单一规格的轮胎,但是无法与既有的车驾配合,这该如何是好。
  正迟疑犹豫着,十三阿哥给石咏介绍了一位原本在军中供职的箍轮匠,姓皮,人称皮老三,原本是专门为军中打造运送辎重的车驾的,箍车轮的技巧曾一度熟极而流。但后来在战场上为流矢所伤,废了一条胳膊,便辗转回京,却再也不能亲自动手箍轮子,只能指点指点徒子徒孙。
  皮老三最大的好处,就是思路清晰,了解市面上绝大多数马车的尺寸,车轴的联结,和不同轮子的制作方法。外加他徒子徒孙众多,在很短时间里,就能召集一个小小的生产队。
  石咏带皮老三去橡胶生产车间参观,见对方一派震惊,便赶紧让他缓了两天,之后再带上所有工匠们一起集思广益,最终双方敲定下生产轮胎的方法:他们决意定下三个固定规格,共分成小、中、大三种尺寸的轮子。皮老三带着他的徒子徒孙生产轮芯,石咏的工匠们生产外面的橡胶轮胎,只适配这三种尺寸的轮子。待这些尺寸的轮子产出之后,只往车驾的车轴上一安,就立即能使用了。
  于是,一个具备初步量产能力的橡胶轮胎厂宣告成立。石咏预见到橡胶这种材料依旧有不少空间,所以将厂命依旧订为“橡胶厂”,与隔壁“玻璃厂”呼应。这里生产轮胎的部分则被称为“轮胎产业部”,底下又分轮芯生产车间,轮胎生产车间、组装车间,质检室等等。
  轮胎产业部如今出产的主要产品便是三种尺寸的车轮,车轮与车驾连接处采用市面上最为通行的连接模式,安上就成。但若是主顾的车驾上的车轴无法直接安装这种车轮,橡胶厂的工匠们可以免费上门替主顾替换车轴。
  车轮这边是打包出售,一次卖八个,四个现场安上,另外四个作为备用胎,固定在车驾的板壁下面,以备不时之需。除此以外,主顾购买车轮,同时搭配一件专门用于打入压缩气体的竹筒。小型车轮配适手持打气竹筒,大型车轮则配适脚踩式、甚至可以两人同踩的“打气筒”。
  这轮胎产业部第一批出产的采购方,自然是永远不甘寂寞的内务府。对万事好奇的十六阿哥听说石咏制得了这种轮胎之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命人将他自己的车驾换上了新轮胎。随后他立即惊奇地发现,原本需要两匹马才能拉动的马车,现在只要一匹马轻轻松松地就能拉动了。他甚至自己去尝试推了推马车,发现轻轻一推,就能将原本沉重无比的车驾向前推动一小段距离。
  十六阿哥惊异之余,赶紧将石咏叫来,问这是怎么回事。石咏只得解释说是阻力减小,十六阿哥却还是听不懂。石咏非常无奈:这是连他这个文科生都明白的基础物理,十六阿哥已经算是诸阿哥中最为精通西洋算学的,依旧无法领会。
  好在十六阿哥没兴趣追问,他登上自己的车驾之后,立即将什么“阻尼”“阻力”全都忘在脑后了。
  “茂行,这车驾,真的不颠,一点儿都不颠了!”十六阿哥坐在车中,为了验证这一点,还特地往车中的小几上倒了一盏茶水,命车驾从西华门出发,一直行驶到畅春园去。十六阿哥大喇喇地坐在车上,盯着这杯水,表示他一定要亲自尝试一回,看着车驾从宫中一直行驶去畅春园,这盏茶水将会被泼出多少。
  如今京中的道路,路况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改观。此前不久,内务府营造司刚刚主持了一件重要的市政工程,乃是从宫中西华门出发,出西直门,往畅春园去的“皇家御道”工程,大约二十多里地,全部铺成了宽敞的泊油路。
  这条路说是皇家御道,但因为路铺得太宽,寻常百姓也一样能走。只有最中间一道专门留给往来畅春园的皇帝仪仗使用。但一般来说,康熙皇帝没事儿不喜欢宫中畅春园两头跑,他尽量都窝在畅春园。所以这道路基本是可供任何人使用的公共设施。
  十六阿哥的马车车驾安安稳稳地跑到一半,突然轧上一块尖利的石子,一只轮胎被戳破了一个洞,彻底瘪了气,十六阿哥的茶水便泼出来小半盏。总算马车车夫学过怎么换轮胎,当着十六阿哥的面儿飞快地换了一枚,马车就又能顺利前行了。结果到了畅春园,十六阿哥一直盯着的小茶盅里,依旧是那大半盏茶水。
  接下来的事,石咏便不大清楚了。但据说是十六阿哥喜孜孜地捧着这只茶盅去见了王嫔,尽职尽责地扮起额娘跟前孝顺的小儿子,叽叽呱呱地将这车驾怎么怎么好都说了一遍,表示要孝敬额娘一座车驾。却“不防”这话被康熙皇帝听去了,便着十六阿哥将前后因果都说清楚,还破天荒地随十六阿哥亲自去“试乘”了一回这车驾,回来就给十六阿哥一道口谕,着他以一年为期,将宫中所有车驾都换成是橡胶轮胎的。
  “茂行啊,多亏有爷!看来你这橡胶厂的第一批车轮,得让咱们内务府全包了。”
  十六阿哥笑嘻嘻地表功,石咏只有表达感激的份,表示回头今年新出的好酒一定会往十六阿哥那里送上几瓶。
  “不过,茂行啊,你最好也准备起一驾轻便的马车,往后你可能就要经常出城了。”十六阿哥继续笑得诡异。石咏顿时警觉,连忙问起。十六阿哥只说:“爷也没什么办法,这件差事就是你营造司的,而且是皇上点了你牵头办理此事,而且一定要办得精心,不得有半点差错。”
  石咏有些无奈,不知康熙皇帝那头又出了什么幺蛾子。待问过十六阿哥他将来的日常工作地点,一问,竟然是在昌平。
  ——难怪要一驾轻便的马车!
  昌平距离京城有数十里地,要他每日都往返昌平与京城,这是做不到的,石咏以后可能酌情看昌平那边的工作量,考虑是否可以三日、或是五日往返一次京中。
  他有点儿暗暗埋怨老皇帝,这种要在外地留宿的活计,当放在夏天才是啊!那会儿石家全家都去海淀庄上避暑,他往来海淀与昌平,恐怕还方便些。如今已经将近十月,天气已冷。石家人就算愿意,石咏也有些不舍得让家人住到城外来。
  结果十六阿哥继续诡笑着递过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个地址。
  石咏诧异地抬起头,望着对方。他与十六阿哥相识多年,可也不是每次都能猜出十六阿哥的心意。
  “爷在昌平有个小庄,有两眼温泉。如今反正用不着了,爷就想着,不妨先借你用。你不是刚添了个大儿子么?怕是家里事情也多,走不开的。不如带上一家子都出城去松快松快,只消事先与庄上管事打个招呼就好,那头管事与庄丁都是现成的,你们只将随身侍奉的人带去就行。”
  说这话的时候,十六阿哥少不了有些黯然。当初他买下那个昌平的小庄,是想安置长子弘普的生母,侧福晋李氏的。但是李氏前年年尾的时候一病不起,终于不用十六阿哥“安置”了。李氏是十六阿哥头一个娶进门的侧福晋,昔日感情依旧历历在目,可是后来却闹到颇为不堪的地步。所以十六阿哥也不想再用那个昌平的小庄,索性借给石咏一家子。
  石咏听说这个,自是对十六阿哥非常感激。两人约好了隔日一道去昌平看一下工程进展。此外石咏还另有不少家事需要安排,当下两人分开,隔日便一大早从京中出发,赶到昌平。
  原本石咏听说在昌平由内务府营造司营建宫苑,他曾猜想可能是造一座温泉行宫之类的地方。可是一到昌平,十六阿哥手下引着两人往昌平县城外走,又走了约五六里,石咏便见一片连绵的行营,与树村外八旗出城驻防的情形相差仿佛。
  “这也是……八旗出城驻防?”石咏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
  十六阿哥点点头,道:“是,因八旗兵丁越来越多,所以从八旗每个佐领下抽出一人,驻防在此。这些旗丁总共编成十佐,在此驻防。”
  八旗人丁繁衍,便不能总在内城待着,便用如此的方法,让人丁扩散到京城周边。十佐旗丁,以每佐三百人算,便是三千人。若是这些人拖家带口,出城驻防,此地便将安置下接近上万人。
  “走吧!”十六阿哥一马当先,带着石咏,越过这些驻防行营,又走了一里路,来到一处地势平坦的所在。石咏发现这里已经有一座颇具规模的行宫,行宫旁边正在修筑一处园子。石咏粗粗看了下规模,便知这是一座王园。
  “这里是郑家庄行宫!旁边是一座王园,此前一直由内务府建着。”十六阿哥证实了石咏的猜想,“虽然你是营造司的主事,但是这座王园并不在营造司的账上。”
  十六阿哥表示,是康熙皇帝点了头命石咏亲自过问此事之后,他才获准将石咏带到此处,并让他接管此处的营建工程的。
  石咏看看距离此处不远的八旗驻防行营,忍不住心生猜疑:什么样的王园,修建如此神秘,防卫又如此森严?
  十六阿哥见他神情,便知他的心意,当下拍拍石咏的肩膀,道:“走,去里面说话。”
  这座王园,四周围墙已经筑起,依照王园的统一制式,前面是屋舍殿宇,后面有一处花园。十六阿哥与石咏入内的时候,只见前面正殿的主体结构已经大体完工,工匠们正在做细部的修饰,并准备开始兴建一众配殿偏殿。
  石咏瞅瞅这些工匠,他大多不认识,偶尔有几个面熟的,一向都是营造司中手艺绝佳之人,但又不像“样式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