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心急是吃不了热豆腐的。
张志仁一看这样,忙提出一个折衷的法子,说:“爹,我们自家的情况也很艰难,如果没有这卖了灵芝的银子,过冬还是问题,我看这样吧,包两顿饭就每人给十个铜板,包一顿饭就每人给十五个铜板,你看怎么样?”
张志礼也点头支持二哥的提议,接着说:“这个主意好,到时候我们就让大家选择,有的人家想多拿点钱,就算包一顿饭的,有的人家不在意,就包两顿饭,到时候把人头确定好,按照人头来做饭,另外到时候估计人手多,家里的媳妇孩子忙不过来,还要去村里请几个手脚利落的媳妇过来帮衬着做饭才行。”
张老头仔细思索了,也觉得这个法子可以,这个工钱不算多,但是这个时候艰难,大家也能够理解,另外也给了大家选择的权利,于是点头说:“就按照这样来吧!”
又瞧了一眼坐在一边听的认真的张沁儿,犹豫了一下,才决定说:“沁儿,你真会搭窑?别到时候烧不出陶器和青砖来!”
张沁儿点头,确认自己能够搭窑,因为纸笔昂贵,不能轻易浪费,她拿了一根树枝在地上将窑的大致模样画了出来,说:“我见过窑的,也去过窑的里面,按照那样搭出来,应该没有问题的。”
张老头也就是确认一下而已,这些日子,他冷眼旁观,觉得这个孙女比往日聪慧了不少。
“就这样吧,明天还要早些起来安排一下。”
张老头发了话,让大家各自去休息,不多时就传来各种窸窸窣窣的声音,因为有银子,大家也不会再舍不得,早就将冬天的衣服拿了出来穿在身上,躺在干草上胡乱的睡了过去,一个个想着以后的新房子,心里就踏实了不少。
月亮弯弯,宁静的照在村落,将村落勾勒出淡淡的轮廓,如水墨画般的清逸飘尘。
第二日早上,张老头就以人叫人的方式,让全村的人都过来了,哪怕是老幼妇女们也一个个神情肃穆的站在那里,等着听张老头这个新上任的里正发话。
张老头说了几句场面话,正式宣告他的里正身份是合法的,然后让所有的人排成三队,将各自的年龄、性命、还有一些长处或者手艺什么的说出来,登记造册。
他在衙门办事的时候,就得到了一份当初村民们进入临川时,书吏登记的册子,只不过那个册子比较简单,张老头想要一份更加详细的册子,这样就能够马上掌握整个村的人,谁会些什么,遇到什么事情,要找谁帮忙等,这些就一目了然了。
在以往,一个正常的村子里,里正和大家都是从小一起长大,早对整个村里的人知根知底,而这富足村的情况有些复杂,大家都没有过于深入的交流,并且有些手艺活什么的,因为条件的限制,也没法展现出来。
昨天张老头他们就买了一些纸墨笔砚,三个儿子执笔登记,不多时就将整个村的村民的详细信息都记录下来了。
这么一来,不只是张家能够详细的知道大家的情况,就连大家彼此间也了解了对方,一下子觉得亲近了不少。比如那耍的了少林棍法的田家,居然还会一手木匠活!
再比如赵家就是泥瓦匠,黄大婶会纺线织布,徐老头居然会酿酒等!
一时间大家纷纷说着:“哎呀,到时候砌房子可得找你帮忙。”
“好说好说!”
“看田家那棍子,就觉得木匠活不会差!”
“是啊!”
张沁儿看着喧闹的场面,不由得感慨,人果然才是第一生产力!集体的智慧绝对高于任何一个人!否则她知道烧制陶器和青砖,但是怎么砌房子却是不知道的!
这事告一段落之后,张老头就让大家选好砌房子的地皮,然后再做一个登记,在然后就表示从今天起要开始搭窑了!搭出来的窑算村里的,所以搭窑出的人力是不算钱的,但是谁家第一个烧砖砌房子,那么谁就要付一定的工钱。
这件事张老头心里已经有了成算,就说:“先搭个烧陶器的窑出来,烧一批陶器给大家解决一下生活问题。”
那些家里缺碗缺坛子的,立刻就响应起来,很快就选出几个身体强健的汉子,到河边去挖土,夯实了做土砖。
其余的人就各自散了,或者上山去找东西,或者下地干活,一派忙碌的景象。
因为今天要搭窑,张沁儿就去不了山上,跟在那群汉子的身上,看着他们干活,时不时帮忙送水之类的。
烧窑需要很多柴火,所以窑的地址自然是在山脚下,这样找柴火比较方便。
虽然没有明说,大家也知道这烧砖的窑搭起来,铁定是张家第一个烧窑砌房子的!
只是张家没有说出来,大家也只能在心底猜测着,不知道到时候去张家帮忙是有工钱还是没有工钱的。
张志礼本来也是要去帮忙的,只是连氏却说:“你去山里找药材!没道理沁儿那丫头能够找到灵芝,你找不到!”
连氏这是尝了那紫色灵芝的甜头了!两个不起眼的灵芝居然能够换到五十两银子,任谁都会心动,所以张志礼想了想,就答应了。
出门的时候,带着晗生和永安,张乐儿也想去,但是她是小脚,冯氏不放心她上山,因为身体的缘故,冯氏不能劳作,所以在家里极其的没有地位,她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处境,越发沉默,仿佛隐形人一般,只是那肚子却越来越大。
张志礼对女儿说:“你在家里照顾你娘,估计着过日子要生产了,小心点。”
张乐儿听了,只好泄气的应着,她原本是看沁儿没有去,想自己跟着找些认识一些药材,这样就可以比下沁儿了。
或许是三媳妇快要生产了,或许是过日子的压力小了一些,为人苛刻的连氏也开始正眼看一眼冯氏了,嘴里问着几句关于身体的话。
冯氏都一一回答了,然后说:“这些日子家里就我一个闲人,我心里也过意不去,等生了这孩子,我一定多做事。”
连氏没看她,只哼哼了几句,冯氏的神色就有些黯然,原本以为连氏不会说话时,连氏又说:“多替你大嫂做些事就行!你二嫂没事!”
冯氏忙点头,表示自己记住这话了,这些日子,也是因为谢氏总是抱怨她干不了活,杨氏为人善良,这种话从来没有说话的,但是在冯氏的心里,以后替谢氏干活是为了让她闭嘴,而替杨氏干活,才是真心的感谢她。
今天一天的功夫都在夯土,风干后,明天才可以搭窑,暖窑之后,就可以做陶器了。
这些日子张志仁带着张沁儿去了县城一趟,他们需要去买一些工具,那些做陶器用的模子和转盘之类的,有了这些东西,才能够事半功倍。
忙碌了几天之后,第一批陶器总算烧制出来了,开窑的那天,大部分村民都过来看了。
张沁儿的心也提的高高的,深怕这次没有成功,闹出笑话就不好了,当第一个陶器拿出来后,张沁儿就松了口气!
模样和品质虽然都不算最好,却已经和市面上卖的差不多了!
“啧啧!陶器是这样烧成的!”
“这张家可真厉害啊,之前在徐州的时候也没有听说他们家做陶器的啊!”
“嘘,听说是那个叫沁儿的丫头弄出来的。”
“真的?她才几岁啊!”声音中充满了质疑,满是不信。
大家又议论了几句,然后张志仁开始按照之前登记的名单念名字了,这些人家家里都是急需陶器的。
“王大根,两个陶碗,一个坛子!”
“徐老头,三个陶碗,一个坛子!”
“黄大婶,两个陶碗,一个坛子,一个缸子!”
“周旺财,一个坛子,一个缸子!”
……
念到名字的人就赶紧上前领了东西,喜滋滋的拿回去,至于这窑是张家还是那沁儿的丫头弄出来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对于他们来说,张家肯把这东西拿出来给大家用,就是好的!
因为第一批陶器没有底气,大家烧的并不多,第一批的成功,也给了第二批的底气,大家又赶紧多做了一些陶器胚子出来,风干后继续烧,然后发给有需要的人家,足足烧了三次,才满足了大家的需求。
而那烧砖的窑也已经烧出第一批砖了,这些砖都是用泥土参合沙土,加入水混合,然后用模子将砖胚弄出来,在堆在山脚下风干就行。
像这个时候,张家买的牛车就有了大用处,没有牛车,这些砖都重的很,光靠人力来弄,又累又效率低。
陶器和青砖的成功,让村里的人吃了一颗定心丸,干起活来也越发的有了劲头。
张家挑了十几个汉子制作砖胚和烧砖,每人每天不包饭,发十五个铜板,还说了到砌房子的时候,就每人包两顿饭,十个铜板,或者包一顿饭十五个铜板!
那些汉子听了,干活的劲头更足了,心思活络的也开始针对自家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待遇,也有人纳闷着为什么张家一下子这么有钱,想着法子打探,才得到张家老三是大夫,懂药材,在山里挖了一些药材卖钱之类的话。
也有那有心的,就和张家老三张志礼套近乎,想学几手,张志礼不理会的话,就一直默默的跟在他的后面,他采了什么药材,也去采什么药材,一时间弄的张志礼很是纠结。
这个时代,大家都很保守的,很多绝学和技能什么的,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比如传男不传女,再比如传长不传次等。
一些高明的大夫,在开完药方之后,是轻易不给人看的,抓了药就烧掉,深怕自己的方子传了出去。
张志礼这一身医术,也是用十余年的学徒代价换来的!刚进药铺做学徒的时候,脏活累活都是他的,就连掌柜的和坐堂大夫的衣服都需要洗!
渐渐的,大家看他表现的好,才让他做跑腿的,再教一两味药材的功效等等,累积了十余年,这才练就了一身本事!
教家里的侄子侄女认药材,寻到药材卖了改善生活,他是没有意见,但是凭白将这看家本事交给别人,他心里那道坎过不去。
含糊了几次之后,发现那些人紧紧的跟在他后面,就像狗皮膏药一样,甩都甩不掉,加上张老头刚成了里正,也不好这会和人撕破脸皮。
最后张沁儿给了他一个建议,就是教一些,留一些。
比如菊花、金银花、野葛、栀子等常见的、价钱又低的药材,就大方的教给大家,而那些比较珍贵的就藏着,然后趁着大家去找那些常见的药材,就甩开大家,独自去山里寻找珍贵的药材。
☆、54。第54章 :挖地基
除了药材,村里的人还兴起去山里寻找一样果子!
那就是张沁儿她们上次发现的香榧,这些香榧给了田家和周家以及黄家的人吃了后,一个个都表示这味道十分的好吃,也想去山里摘一些。
因为听说是张沁儿摘到的,一个个都找到张沁儿,问她是哪里摘的。
这个时候,张沁儿才理解到之前张志礼的感觉,不觉有些迟疑起来,他们好不容易才发现一颗香榧树,是据为己有,还是分享给大家?
想了想,张沁儿又觉得自己不可以那么圣母,凭什么要将这些东西都无故给了别人?先前为了张老头夺里正,这才公开了烧制陶器和青砖的法子,这是暂时吃亏,以后有回报的,但是也不必一昧的将自己所拥有的全部无私的奉献给别人,时间久了,别人反而觉得这是理所当然,压根不会感谢你,当哪一天你觉得自私一下时,还会被人责骂!
所以张沁儿直截了当的说:“都摘完了!统共就一棵树!”
其他的人听了十分的失望,又问那棵树在什么地方。
“远着呢!要翻过猪头岭还要过去一些,还是我们迷路了才发现的,可远了,还在山沟下去,要我们再去第二次是不可能的。”张沁儿露出一副担心的表情,那些人一看,不免有些失望,也有那利落的人,一想到要翻过整个猪头岭,估摸着需要好几个时辰,就为了一口吃的,觉得不划算的很。
于是这些追问香榧的人就渐渐歇了心思,而张沁儿也觉得暂时不去山里摘香榧,家里的那些也藏好了,慢慢吃,又想着,等以后砌了新房子,家里就安全的多,不像现在这样自己家有些什么事情,别人都一下子知道了。
一大早张乐儿就显得十分兴奋,这让张沁儿不由得多看她两眼。
张贞娘在一边解释着:“今天娘要带大嫂她们去县城置办东西,乐儿她也跟着去!”
“你们都去过县城,就我没有去过呢!”张乐儿笑着说,又不无得意的说:“不过你们是走着去的,我是坐车去的!”
她说的那次正是张沁儿和张贞娘去县城卖泥鳅的事情。
张沁儿觉得张乐儿的得意十分的孩子气,没和她一般见识,而是对张贞娘说:“奶奶肯让她去?”
张贞娘说:“三嫂快要生产了,但是之前身体一直不舒服,又没个吃的,三哥担心到时候会出事,就开了几个止血补血的药方,让乐儿去抓药,省的到时候忙手忙脚的。”
张沁儿这才知道原因,不由得又看了眼一直安静的冯氏,她神色还有些不太好,肚子鼓鼓的,手臂却瘦的可以看到青筋。
在农村,孕妇直到临产都是要下地干活的,而冯氏怀孕后期身体一直不行,根本做不了任何事情,这让连氏和谢氏都有些对她有意见,平日里谢氏的风言风语,连氏分配食物的不公,都让冯氏吃尽了苦头,如果不是丈夫张志礼偷偷的省下一些口粮给她,恐怕状态会更加差劲。
在这个时候,医疗条件很简陋,女人生产都是很危险的,一旦发生难产血崩或者恶露什么的,女人的命就等于去了一半了!
想到这里,她不由得打了一个冷颤,难以想象以后自己也会遭遇这样的事情,又安慰自己,幸好自己还小,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
又想,要是以后可以不嫁人,哪怕是推迟到二十岁嫁人就好了!
在张沁儿看来,生产之所以这么恐怖,是因为女人结婚生子的年龄太小了!身体还没有完全的发育好,就已经怀孕生子,难免会出现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只是她想二十岁结婚的事情却是不太可能,除非十五岁的时候要守孝三年,然后才可以推迟,只是就算这样,大部分人家会趁着热孝期间把喜事给办了,否则有婚约的还好,没有婚约的,等年纪大了,就找不到合适的婆家了。
等连氏她们出了门,张沁儿就去砖窑那边转了转,经过这些时日,已经烧出一部分青砖了,正堆在山脚下的空地上,等着烧出更多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挖地基,砌房子了。
张家的地基选在一个小山坡的下面,位置比较不错,门口正对着那条流淌的河流,可谓是前有照、后有靠,是不错的居住地方。
这前有照、后有靠是人们多年总结出来的风水经验,也可以说是一种迷信,不过就居住环境来说,倒是也不错的。
不过那山坡都是一些杂树,只有稀松几颗竹子,张老头打算把其他的杂树都砍了,只留下竹子,竹子这种东西,生长的地方要干净,萌发的速度就会很快,一片空地上,只要有一两株竹子树,不过几年的功夫,就能够长成一大片,形成一片竹林,而竹林萌发出来的春笋和冬笋的味道也要好的多,虽说现在山不是自家的,但是在民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自家附近的东西,总是算自家的,等以后有了钱,再正式将这山买下来也是可以的。
黄家和周家也在这附近,整个村落的地基成半月形,错落点缀着,每一块平坦的空地都有不少人家聚集在一起生活。
到了十二月十六日,是一个好日子,适宜动土,而此时青砖已经烧出大半了,可以一边砌房子,一边接着烧。
于是张老头将早就联系好的村民们叫过来,开始挖地基了,而是泥瓦匠的赵家自然也是要过来帮忙的,计划着等房子修好了,将门窗和家具什么的都量了尺寸,然后交给田家做木匠活。
张老头是个有远见的人,早在之前,就陆陆续续砍了一些不错的木头回来,堆在门口晾干了,到时候砌房子和打家具就用这些木头来。
因开始动工砌房子了,张沁儿也忙将简易水泥配置了出来,做了实验给张老头他们看,确定这简易水泥很是坚固,才决定砌房子的时候用这简易水泥,因为山里没有找到石灰石岩石,自己没有办法烧制出石灰来,张志仁和张志礼又去县里走了一趟,买了一些石灰回来。
家里的媳妇们也联系了几个手艺好的媳妇,过来搭灶给上工帮忙的人煮饭,不过这些媳妇只帮一顿饭,晚饭张家的媳妇们就能够做好,因为大部分人家都选择一天一顿饭,然后拿十五个铜板一天!
只有那几个饭量大的,觉得五个铜板一顿饭划得来,才肯到张家吃,对此,张家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本来就是他们家提出的要求。
就在新房子动工的第一天的傍晚,大家刚吃过饭,冯氏就开始肚子痛了,村里没有稳婆,好在张志礼会一些接产方面的知识,而家里连氏和谢氏还有杨氏那都是生过好几回的女人了,多少有些经验,于是把孩子们都赶了出去,让他们去烧水准备着。
☆、55。第55章 :冯氏产子
冯氏也是生过两次的人,只是这一次怀孕是遭了大罪的,整个人营养不良,又一路担心受怕,肚子里的胎儿早就有些问题出现了,能够熬到生产,已经是吃了大苦头了。
当天晚上冯氏羊水破了,子宫却没有打开,疼的一个劲的叫喊着,其他的人也纷纷急了。
这是难产了!
站在门外,张乐儿的脸色有些惨白,她一个劲的盯着屋子,恨不得马上进去,张沁儿理解她的心情,毕竟难产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或许煎熬之后母子平安,也许就是母子一尸两命。
屋子的门被张志礼打开,他手里拿着一包药材,着急的对张乐儿说:“乐儿,快点将这包药熬了,三碗水煎成一碗水!”
“哎!”张乐儿应着,赶紧接过那药材,拿去厨房煎药,厨房的火已经烧好了,倒也方便,将药倒在一个陶罐里,然后放了三碗水,拿一张沾湿的纸包住罐子口。
“婶婶会不会有事?”冯氏的叫喊声传染了每一个人,屋外的孩子都将心提了起来,就连住在附近的周家和黄家也纷纷让媳妇赶过来,看有什么能够帮忙的吗。
张沁儿摸了摸永安的头,安慰着:“婶婶一定没事的!”
希望没事吧,老天爷可要保佑啊!
只是冯氏吃了药之后,依旧没有缓和的迹象,肚子的疼痛,将她整个人都扭曲了,豆大的汗珠不断的从脸上滑落下来。
张志礼看着自己的妻子,心里异常的恐慌,冯氏陪着他走过许多岁月,又替他生了一个女儿和儿子,他心里是很感激的。
要说张家最疼媳妇,最当媳妇是一回事的,恐怕要属张志礼了,张志礼自小在外面做学徒,吃尽了苦头,而冯氏是那个时候和他在一起了,冯氏的娘家也在那个时候多多少少给了他一些帮助,这让他心里对冯氏更是疼惜了。
少年夫妻老来伴,这话算是每个人心中所想的。
“别怕,没事的,一定没事的!”张志礼握着冯氏的手,安慰着,又说:“我再给你扎一针!”
扎针其实不算张志礼的长项,他学的大多是辨认药材,熟知药材,开方子煎药,这扎针只学到一些皮毛,在这紧要关头,张志礼忍不住怨恨自己以前没有下苦功夫去多学一些扎针技法了。
直到鸡鸣时,冯氏已经耗尽了力量,叫喊声逐渐弱了下去,躺在地上粗重的呼吸着,杨氏见了,忙匆匆出来煮红糖鸡蛋,然后端给冯氏吃:“你现在没有力气了,快吃点东西,不然孩子就生不下来了。”
冯氏也觉得饿的很,支撑着将那红糖鸡蛋吃了下去,这才感觉稍微好了一些,整个人也有了一点力气,杨氏给她打气:“什么都别想!只要使劲就行!你也是生过两次的人了,一定能够平安的。”
冯氏整个人十分的虚弱,她喘着粗气,身上的汗水淋淋,黏糊着,谢氏拿湿布替她擦汗,也忍不住说:“是啊,别想太多,你一定可以顺顺利利生一个大胖小子的!”
冯氏想点头,却觉得点头异常的困难,最后只是眨了眨眼。
“宫口开了!”连氏将手探了探,已经能够伸进去一个手了,然后吩咐冯氏:“赶紧用力,孩子就要出来了!”
听了这话,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一起给冯氏鼓励,冯氏整个人也受到了鼓舞,重新用力起来。
经过努力后,不多时果然顺利的生出来了,是个女孩!但是孩子却不哭,这又让大家提心吊胆起来,难道孩子在肚子里闷的太久,已经死了?
连氏将孩子倒挂着,伸出手就拍在孩子的屁股上,尔后,嘹亮的婴儿啼哭声就传了出来。
“热水都准备好了吗?”连氏又说着,她扒开孩子的双腿看了一下子,顿时面色沉了下来,是个赔钱货!
杨氏也看到了,知道连氏重男轻女,只是也不好说什么,只说:“沁儿她们已经烧好了,因为这会子用不上还在锅里温着,我这就去拿进来!”
说着,她就出了门去,屋子里就剩下谢氏,谢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