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六零年代好家庭-第1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小五媳妇刚出月子,老四媳妇儿也要生了呢。
  谁不知道二婶子就没带过孩子,这会儿说带孩子?谁信啊!
  食堂的事儿还没解决完,上头又下来新指示:允许各家拥有一点自留地。

☆、第227章 空间之力

  这种自留地不是分大田地; 而是把原先村头、沟沿、路边、房前屋后以及一些零碎地边分给社员; 让各家按照之前的所有权再分下去。
  这是好事!
  之前全都收回去,社员不许冒烟; 个人不许种作物,所以房前屋后都不许种。
  因为没有自留地,家家户户也没东西养鸡,这两年发生了那么大的饥荒也没有吃的补贴口粮。
  如果一直有自留地; 情况也不至于这么糟糕。
  自留地基本就是按照收上去之前的归属权来分,原本是谁家的现在还是谁家。
  莫茹家附近的那一大片菜园; 如今也要重新分配给各家。
  趁着还没开始春耕春种,周诚志就领着人丈量、分派,把二队的自留地都给分下去。
  有些人不乐意分自留地; 反而更乐意集体一起种。
  因为一起种,重活儿男人干啊,她们只需要干轻快的。
  而且抓虫子这种糟心的营生; 也有劳模帮忙干了,不需要他们操心。
  这要是自留地到了他们手上; 每年夏天虫子多的时候,那些蔬菜经常被啃成蜘蛛网。
  不过大势所趋,就和收回去一样,分下来也是不可阻挡的; 这是政策。
  不乐意的人也只能接受。
  周明愈虽然没分家; 但是因为位置便利; 就把自家屋前屋后以及右边靠河的位置占下当自留地; 可以光明正大地种菜了。
  以前只能种院子,不能种外面。
  周培基跑到他家东边去申请了宅基地,也要在那里盖房子。
  只是申请的地方只有一半大,可以凑活三间正房,但是开间不会有周明愈家那么大就是了。
  这也不错!
  去年他家也分了不少红利,攒了足够的钱从大队砖窑厂买砖瓦,还有炼钢铁时候砍的树,木头阴干了这两年,正好盖房子。
  不只是他家,不少人家也都寻思着去砖窑厂买砖瓦,尤其家里要给儿子娶媳妇的,还有去年夏天房子塌得厉害的,都得修葺。
  一时间都忙着去砖窑厂排队买砖瓦,也顾不得难受解散食堂的事儿。
  周明愈和莫茹也想把自己家的房子加固一下,毕竟土坯墙、麦草屋顶,大风大雨的很容易坏,一年修好几次,两三年这屋子就破得不像样。
  现在有钱有砖瓦,干嘛还委屈自己?
  盖!
  他们家盖新屋和别人家不一样,不需要全部推翻。
  这就显出当初周明愈的设计高明来,之前地基打得牢固,还是大青石的,又有墙柱子支撑,这会儿只需要把屋顶拿下来,把泥墙推倒,直接在青石上垒砖头就行。
  其他根本不需要动。
  这两年周明愈和莫茹又认识一些人物,直接走关系买了水泥、石灰,想一次性把房子改成水泥砖瓦房,省得黄泥糊墙不结实。
  不过他没有先给自己忙活,而是先让砖窑厂集中烧瓦片,日夜不停地烧,烧了瓦片先卖给自己大队,让社员们把自家屋顶都盖上瓦片。
  只要有瓦片,哪怕是土坯墙,也不至于那么脆弱。
  在别人还愁吃喝的时候,先锋大队却忙着修葺屋顶,起码有三分之一的人家都换成黑瓦屋顶。
  先把爹娘的房子换成瓦顶,周明愈才开始张罗自己这边。
  也不用别人,就周玉忠、周诚信领着周诚廉、周培基加上周明林十来个男劳力,两天就帮着把砖墙垒起来,垒墙的时候就把阁楼架好。
  择吉日上梁。
  因为笆子都是现成的,直接把之前的覆盖上,再糊泥、盖瓦即可。
  五天时间,三间青砖黛瓦房就起来了。
  为了防潮、防火,周明愈还设计山墙突出一块可以防火挡风。防火墙和山墙就用石灰水泥等混合物抹墙,干了以后就是粉墙黛瓦,非常耐看。
  村里人都看着好看,纷纷说以后盖房子也要盖劳模家这样的。
  周培基直接就让周明愈帮忙设计,盖不了那么好的,也要有那么一个样子。
  设计好了,男人们帮忙打地基,女人带着老人们帮忙刮秫秸绑笆子,准备好以后就可以开始垒墙。
  周培基的三间屋子,在春种以前也盖了起来。
  ……
  转眼春耕开始。
  由于去年雨水大,今年一点都不干,耕地都省了好大的力气。
  再有莫茹给拿虫子,有买来的化肥加农家肥,周诚志觉得今年怎么看也应该是一个丰收年。
  清明榆钱开的时候,莫茹撸了很多,自家吃榆钱饭,还和周明愈给邱母捎了一篓子去。
  反正他们每周要去一趟东关拉煤。
  他和单腾飞的生意如今不用亲自去高成县,而是改成东关交易。高进县在东关成立了一个煤炭加工厂,专门加工煤球,在本县内销售。
  周明愈把蘑菇、咸鸭蛋拉去东关,单腾飞的人会运煤来东关分煤厂,这样交易更方便。
  连和邱磊的交易都改成在这附近——自从食堂解散以后,社员们有了自留地,农村的集贸市场又开始活跃起来。市场管理人员对农村市场的限制也有所放松,倒腾一点地里的菜蔬并不在限制,就有人也趁机倒腾一点粗粮糊口,当然工业品、大宗粮食、鸡蛋等的交易还是限制的。
  今年春耕春种的时候,造纸厂和砖窑厂也不停工,但是减少了人数,毕竟不能耽误农忙。
  尤其很多外村人宁愿在这里打砖坯也不想回去种地,因为这里能吃饱,回村以后吃不饱!
  食堂解散,更没有吃的!
  于是周明愈就和周诚志商量,让这些人倒班,回家两天回来干一天。只要他们队里没意见,他们就继续招人打砖坯。
  毕竟先锋大队自己对砖瓦的需求量就很大,家家户户都想盖瓦顶。
  看着人家劳模家的砖瓦房,谁个不羡慕啊?
  春天这么大的风,那屋顶都纹丝不动呢!
  再看看自家的屋顶,几年风吹日晒雨淋的,那麦草已经脆弱不堪,被大风一吹直接漫天飞扬,最后露出泥底子来,就跟被褪毛的鸡一样,别提多难看!
  莫茹也觉得的确住得更加舒心,窗户也更合适,镶着玻璃呢,这才是窗明几净有没有!
  小八已经出了百日,多半时间都在安安静静地睡觉,不睡觉就自己哄自己玩儿,比周七七小时候还好带。
  从出生到现在,只有尿在身上的时候会哭两声,其他时间几乎不哭。
  可惜他对别人逗他也没兴趣回应,周明愈每次逗他都感觉很挫败,你挤眉弄眼地想引起他的注意,他连个眼神都欠奉。
  估计是个性子冷清的,好在这会儿白白胖胖的,又干净又乖巧,别提多招人稀罕。
  周七七觉得是她一直看一直看的功劳,是她给看俊的,所以每天都要对着弟弟洗脑,“小八,你可是我看俊的,要不是我,你早就被送人了呢。”
  莫茹看看天色,夕阳西下,落日熔金,院子里一片金黄,周围桃红柳绿泡桐挂着淡紫色的喇叭花煞是好看。
  她的绿篱如今已经成形,果树花树和柳树相间,下面是一些苘麻红麻之类的,可以收麻自用。
  她招呼周七七去南屋吃饭。
  先锋大队的食堂到底还是解散了,把粮食分到户各家自己吃饭,只集体出工干活就行。
  这几天就要进入春种高峰期,莫茹也一直去帮忙,所以自己不做饭就去南屋吃。
  莫茹用襁褓包着儿子,领着闺女出门。
  她也不用锁门直接带上来即可,因为一狗一鸡一鹅在家负责看门,它们直接对周七七负责,看管房前屋后的菜地不能被祸害。
  效果显著。
  反正莫茹也不知道这三只是怎么被调/教的,能够自己忍住不吃,还不许别的鸡鸭狗的来祸害,实在是了不起。
  莫茹走出去几步,还听见周七七在安排巡逻任务呢,白鹅不但要负责岸上巡逻,还得负责水里呢。
  到了南屋,满院子孩子闹腾声,夹杂着孩子哭声。
  王金秋上个月生了一个儿子,这两天刚出月子,她那个儿子和周七七刚出生有的一拼,白天睡晚上哭,难带的很。
  就算白天,吃饱喝足以后,有时候也要哭上个小时才消停。
  这会儿正哭得撕心裂肺呢,让人听着特别揪心。
  孩子们看到莫茹进来,都欢喜地围上来,叫着娘娘来了。
  周七七就和他们玩去。
  张够下地还没回来,丁兰英负责做饭。
  蘑菇大棚有周跃红给搭把手,她也就没那么忙,负责给家里做饭。
  张翠花说好不容易从食堂解放出来,再也不想做饭,宁愿下地种花生去了。
  莫茹和丁兰英招呼了一声,就看着王金秋在西间地上抱着孩子来来回回地哄。
  那孩子哭得直打挺,脸都发紫。
  莫茹就抱着小八过去,小八原本在她怀里睡得舒舒服服的,这会儿听见嗷嗷的哭声一个激灵就醒过来,转着眼珠子看怎么回事。
  “嫂子,小春来怎么啦?”
  王金秋又急又心疼的,一脑门子汗,“这也不知道咋的,一到这时候就哭,二嫂,妮儿,你们说可怎么办啊,快想个招儿啊。”
  她自己都快哭了。
  春来是二月初五生的,正是春分节气,让张翠花起名,就□□分。
  王金秋改成□□来,张翠花也没介意。
  莫茹对王金秋道:“嫂子,抱到天井来溜达溜达,让他适应一下。”
  这个点的哭闹,后世有人发明了个词叫什么黄昏哭、黄昏综合症的,说是小孩子肠子还没发育好,出现程度不等的肠绞痛,但是又没有办法医治,只能由着他哭。
  一般满月到一个半月的时候最厉害,两三个月以后就会轻。
  有的孩子可以哄哄分散一下注意力,有的就格外能哭。
  周七七和周小八姐弟俩都没哭,不知道是不是空间的功劳,他们发育得很好。
  听丁兰英和张够说,泥蛋儿没哭,但是菊花和拦子儿很能哭。
  她看王金秋给孩子包得太厚,屋里关门糊窗的闷得慌,估计孩子不喜欢,出去透透气分散一下注意力说不定会好一点。
  实在是看孩子哭得太可怜了。
  王金秋看看外面,这刚出满月,外面也不暖和,出去吹了风万一感冒呢?
  自己的孩子自己心疼。
  她抱着一个劲地哄,就是不好,急了,“妮儿,能不能帮我去医务室请大夫来看看啊。”
  莫茹答应了一声,抱着小八刚要往外走,丁兰英就喊:“菊花,你人小腿快,去喊一声。”
  菊花就蹬蹬跑出去了。
  莫茹看王金秋把孩子抱得那么紧,屋里又那么黑,就帮她把灯点起来。
  灯光亮起来的那一瞬,小春来停了一下,眼睛转过去。
  莫茹朝着他笑笑,“小春来,跟哥哥一起玩儿啊。”
  她想分散孩子注意力,这样他忘了疼也就不那么哭。
  王金秋看儿子停了一下,也松口气,就抱着过去和莫茹说话。
  没两句话又开始哭。
  莫茹就道:“我手热乎,给他揉揉肚子试试。”
  她在医务室的时候,跟着傅臻特意学过一些护理知识的,知道对孩子应该用什么力道。
  王金秋自己也给孩子揉过,根本不管用,那孩子哭得更厉害,所以也不相信莫茹揉揉就管用。
  犹豫一下,她看了一眼外面语气里就带上不满,“大夫怎么还不来啊。”
  莫茹看那孩子哭得脸都要青了,也不和她计较,让她放下揉揉看,“我跟大夫学过两招,七七肚子疼就喜欢让我揉。”
  王金秋也没辙,就把儿子放在炕上。
  莫茹就用很轻柔的力度给他揉揉肚子,一边揉一边看他的反应。
  一开始哭得厉害,抗拒揉,等换了一个位置以后,似乎很喜欢,瞪着眼看她。
  莫茹揉的时候,自然不是干揉,而是带着空间之力。她不会修炼,并不懂空间之力是什么,不过因为操控空间次数多了,就有那么一点心得,收放之间,感觉有一种无形的力量。
  那就是空间之力!
  她虽然不能用空间之力直接治病,却也能缓解疼痛,让小春来觉得很舒服。
  随着她的动作,小春来慢慢地就不哭了,一副很享受的模样。
  小八躺在一边,目不转睛地看着莫茹,偶尔分一眼睨一下小春来,连头都懒得转。
  过了一会儿陈秀芳背着医药箱和菊花过来,“刚去种果子回来,晚了点儿,不好意思啊。”
  王金秋可急坏了,眼睛里都带着泪,“我说嫂子你快点吧,都急死人了。”
  陈秀芳就赶紧带上听诊器给小春来听听。
  “嫂子你可给好好瞧瞧,不知道咋回事,一到这时候就哭,一哭就老半天,真是哭得我都抓瞎。”
  陈秀芳点点头,很认真地给小春来检查。
  她和何仙姑每年都去县医院培训两次,一次至少一个月,虽然不敢说已经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夫,但是临床应用这块经验还是很丰富的。
  王金秋目不转睛地看着,问用不用拿药吃。
  陈秀芳摇头,“没事,不是毛病不用吃药,过段时间就好了。”
  她又给王金秋讲是药三分毒不要随便给小孩子吃,又教如何给孩子揉肚子,用热乎乎的毛巾给热敷一会儿也行。
  “多去天井里溜达溜达,别总闷在屋里,还有……”她摸了摸小春来的襁褓比人家小八厚了两倍还不止呢,“不用这么厚,穿着衣裳呢,包个薄点的就行。”
  王金秋连连答应着,“谢谢你啊嫂子。”
  陈秀芳就笑,“你们家妮儿比我还懂呢。”
  王金秋看了莫茹一眼,嗔道:“妮儿你也不提醒我,以后多教教我。”
  莫茹笑了笑。
  我说不一定好使啊,你又未必听我的。
  她发现王金秋有个特点,经常会说哎呀怎么怎么,你帮我拿个主意想个办法的,等你说了一二三四帮她想了以后,她又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
  因为这,莫茹一般不乐意给她出主意,今儿这是看到孩子哭得厉害,才主动提个建议,一切为了孩子。
  等陈秀芳走后,王金秋就抱着孩子去天井溜达,还跟莫茹笑道:“妮儿,快把小八也抱出来。人家大夫就是大夫,懂得就是多,你们看,我抱着他在天井溜达他就真不哭了呢。”

☆、第228章 知足

  丁兰英看了莫茹一眼; 笑了笑,让莫茹别介意。
  莫茹自然不介意; 她现在很少生气,毕竟生气的情绪成本太大,不划算啊。
  除了她家闺女; 还真没人能让她生气,再说,妯娌也是一种缘分,需要磨合的嘛。
  很快家里人陆续回来,他们都在河里洗过脚,回家也不用再废水。
  丁兰英和莫茹就摆桌子开饭; 主食就是杂合面窝窝头; 还有煮地瓜、地瓜干等,其他就是咸菜。
  另外还有一瓦盆盐水煮白菜土豆; 蔬菜都是莫茹和周明愈在院子里种的; 只说收藏在地窖里,这时候青黄不接的; 正好拿出来吃。
  这个季节,谁家还有菜吃啊!
  也就莫茹家院子大,去年囤积的白菜萝卜土豆莲藕,现在韭菜、菠菜正好吃,还有存的那些云青菜叶子拿出来做蛋汤也正好。
  所以食堂一散伙; 张翠花家的伙食又成了全大队最好的。
  吃饭的时候张够咧嘴笑着; “这一散伙; 社员们都不知道多羡慕咱们呢,哈哈,菜里还有油呢。”
  张翠花看了王金秋一眼,道:“这吃的都是哪里来的,你们也知道,要不是小五和七七娘能干,咱们家也比别人好不了多少。”
  如果不是红鲤子说去盖房子,他们全家还挤在这里呢,老四结婚就得去小南屋,还指不定得怎么闹腾呢。
  这会儿自己家都盖成瓦顶了,还有菜吃,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王金秋对张翠花吃饭的时候就不忘强调都是小五两口子的功劳早就有些酸溜溜的,只是不好公开反对就是了。
  毕竟她发现二嫂和三嫂都没意见。
  尤其张够,原本她寻思三嫂是个不好相与的,哪里知道竟然是莫茹的脑残粉。
  如今生了儿子,张够看莫茹的眼神,那是火辣辣的。
  劳模就是劳模,干什么都是拔尖的,瞧瞧,两胎就儿女双全!
  吃完饭,丁兰英收拾碗筷,莫茹给她帮忙。
  张翠花对王金秋道:“春来娘也出月子了,明儿去找队长,看看给你安排个活儿。”
  王金秋一怔,自己刚出月子呢,就去干活儿?
  张够就道:“肯定跟着种地,这会儿小麦地里套种花生呢,刨坑点堆儿盖土,轻松的很。”
  男人们去耕地,女人和老人们在小麦地里套种花生。
  等耕地好了就要开始种棉花、秫秫、春玉米,之后还得秧春地瓜。
  反正总也得忙活一个多月才能结束,休息两天再割麦子。
  王金秋就看丁兰英,笑道:“二嫂,要不我和你一起去看蘑菇?”
  丁兰英一怔,看了她一眼,“看蘑菇用不了这么多人啊。”
  “不是还有一个外人嘛,咱们自己家人一起干活儿更方便。”王金秋笑得若无其事的样子。
  丁兰英看了莫茹一眼,又看张翠花。
  张翠花道:“分什么活儿都是队长说了算,咱们家也不是队长。”
  王金秋开玩笑道:“不是都说先锋大队咱们家说了算嘛,俩劳模呢。”
  听她这么说,张翠花脸色一板,“这是谁在外面乱嚼舌头?胡说八道,怎么不说我们家在公社里说了算?真是胡诌烂咧摸着说,这是想给我们家扣村霸的帽子呢?哪个嘴痒痒欠骂让他到我跟前来说。”
  王金秋脸色一变,忙道:“娘你别生气,我也就是听人家那么一说,大概是我听岔了,没人敢造谣的。”
  听她改口,张翠花也不和她计较,只道:“咱们家能有这样的好日子不容易,可不能让那些黑心的给搅和黄了。”
  …………
  正忙着耕地,公社又给各大队下达了新指示,要求实行牲口分槽喂养,责任到户,减少牲口的死亡率。
  以前牲口都集中在生产队的饲养室里,一个小院里十几头牲口,拥挤不说,也得不到很好的照料,牲口很容易生病。
  先锋大队还好一些,外面大队里牲口生病和死亡情况很严重。最饥饿的时候,饲养员偷牲口饲料补贴家里口粮那是肯定的。
  夏秋还行有青草可以吃,冬春季节牲口就吃干草和一点饲料。农忙的时候,要是饲料跟不上,牲口不上膘没有力气,再干那么重的体力活,就很容易生病糟蹋。
  现在实行分槽喂养,就是把牲口分散到社员家里,专人负责。
  以前所有牲口两三个人养,谁都偷饲料,牲口出了问题谁也不承认是自己的错,互相推卸责任。
  这会儿责任到户,谁养谁负责,出了问题也能找到人。
  喂牲口也不是轻快活儿,需要细心耐心,尤其农忙的时候,牲口早八点忙到晚六点,中午休息俩钟头,可以说任务繁重。为了让牲口吃得好休息得好,后半夜两三点钟就要起来喂三次,这样才不耽误早上使牲口。
  喂养牲口的活儿,队里也是要考察的,并不是谁都可以胜任。
  要求人勤快,家里有专门的牲口棚,最好有喂养经验,那些懒汉子,直奔着想偷吃牲口饲料的,那是绝对捞不着机会的。
  周老汉儿家被分配了那头大黑牛,队长家喂养那头大黄牛,其他也都分下去。
  喂牲口有工分,也能领牲口吃的干草、饲料等,攒了粪给生产队也是有工分的,所以这其实是一个很吃香的活儿。
  周老汉儿也是从小伺候牲口的,这会儿分到大黑牛,他还是很高兴的,不但不准家里人克扣大黑的饲料,还得想办法让它吃好喝好呢。
  这惹得张翠花跟何桂兰直埋怨,“你说我嫁过来就没伺候过公婆,这可好,现在比公婆还难伺候呢。你是没看他那样儿。”
  何桂兰直笑,“这是大黑的福气,在队里饲养员再精心,也顾不过那么多牲口。就说咱这食堂不也是么,那么多人一个锅里吃饭,哪里能做得那么讲究?这分开了……也好,也都能多顾念一下老人孩子和产妇。”
  张翠花知道她是有些舍不得食堂解散,不说别的,这推磨很多人就吃不消。
  原本食堂开着,周诚志安排人轮流推磨,还有毛驴使唤着,总归是轻松的。
  现在粮食分给各家,推磨就是自家的事儿。壮劳力要下地,队里就两头毛驴各家也轮不上,推磨就成了女人和孩子的活儿。
  陈爱月家那大磨盘女人推不动,小磨盘磨麦子还行,磨秫秫、豆子、玉米的话累死个人,尤其是头遍磨,简直推得人生无可恋。他们只能先在碾子上碾破成碎颗粒,然后再去磨盘上磨细一些。
  这两年不推磨,社员们还真不习惯,纷纷说食堂解散以后,推磨就要人命。
  张翠花家也一样,其他人都要下地,周明愈还得去砖窑厂。
  他正带人扩建砖窑厂,提高产量以满足越来越大的需求量。毕竟自家先把砖窑厂的砖瓦拉回来翻盖了砖瓦房,也不能不管别人。
  莫茹不需要跟着他们下地,拿虫子对她来说又很轻松,她就和丁兰英把推磨的活儿接过去。
  丁兰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