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六零年代好家庭-第1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七七一副哎呀娘,你怎么知道?
傅臻伸出纤长的手指刮刮周七七的鼻尖,“我是大夫,很严肃地告诉你,你不能再吃糖,我瞅着你好像要有龋齿了。”
周七七立刻紧张地让周明愈给她瞧瞧。
说笑着进了食堂。
莫茹早就从空间里拿出饭盒和饭盆来装在箢子里,里面有酱烧茄子、韭菜炒蛋、肉渣蘑菇,还有杂合面的窝窝头,自然不需要花饭票,这样请傅臻吃一顿都比食堂吃的好。
傅臻听说是莫应棠汇钱过来,替莫茹高兴,“你这几个弟弟真是好样的。”
说完忍不住小声跟莫茹咬耳朵:“所以我说地主富农家的孩子,和贫雇农是不一样的,到哪里都改不了这种差距。”
她笑了笑,喝了一口汤,“当然,别是败家子就行。”
莫茹朝着她摇摇头,小声道:“可千万别再说这种话。”
这是很危险的!
万一被人听见举报,不但傅臻没好果子吃,傅书记都要被她连累!
傅臻笑笑,“我这不就和你说嘛。”她叹了口气,“幸亏你隔几天还来趟县里,要不我真能憋死。”
周七七很大度地道:“小姨,你去我们家玩儿呗,我们村的磨房可好玩儿了,我家现在也是砖瓦房,住着可舒服了呢。”
傅臻笑道:“过年放假,我去住几天,你可得好好招待我啊。”
“没问题,我的糖你随便吃。”
这可是最大方的了。
吃过饭,聊了一会儿,很快傅臻就要上班。
她去拖了一个藤编篓子出来,里面是她收集的一些东西,什么玻璃瓶子,旧针管子、手术手套、口罩等。
这些东西拿回去在农村也挺有用处。
她还悄悄塞给莫茹一个小纸袋,里面也不知道什么,让莫茹回家再看。
不耽误她上班,莫茹就和她告辞,说取了钱就回家去,不再过来。
反正他们常来,傅臻也就不强求。
离开县医院,他们就去邮局取钱。
邮局也不大就在百货商店旁边,拿了户口本、证明信,摁手印取了钱,三人又去了一趟百货商店。
邱云不在。
不过商店里的营业员也都认识他们,如今再也不是当初刚来的时候,现在对他们俩热情的不得了。
两人现在也是有钱买不到东西,比如说收音机。
手上还有邱云帮忙弄的三张工业券,他们又买了一个小点的台钟花了九块七毛八分钱,再买一些电池备用。
其他的布票也都扯了布,再问问有没有特价不要票的。
一般来说供销社来了货,基本都会提前几天在门外贴通知,几号卖什么要什么票,大家都会奔走相告,到时候提前来排队。
要是有不需要票的特价品也会这样,只是特价品一般只拿一半出来销售,一半留在店里当自己人的福利。
反正不愁卖,卖给谁不是卖?
只要拿出一半安抚市民不让他们挑刺,其他的就留在店里,自己人来买做人情也好啊!
要不怎么说大家都巴结售货员和屠宰工呢。
扯了一些次品布,还买了两件反季的次品男式套头汗衫,这些都不要票。莫茹也不缺钱,能买多少就买多少,买回去给自己家分,或者卖也好。
都是抢手货!
没想到这一次百货商店还进了塑料布!
这个不便宜,要两块两毛二一斤,可买回去也有大用处。
不说盖大棚这样超前的话题,就是打场的时候突然来了暴雨,收不及的时候赶紧盖上塑料布,那就帮大忙。
防潮防雨保暖,塑料布还是很有用的。
只是不够环保,而且不能降解,这个似乎有点麻烦。权衡之下,现在还是利大于弊,莫茹就买了五斤回去和队里分。
买完以后他们就回家,看看时候还早呢,又悄悄拿了一箢子白面去面粉、食品厂那一片换。
不要以为在面粉厂换白面是傻子,就好像银行工作人员也爱钱一样,经手的东西虽然多却不是自己的,那种感觉更让人滋味不好受。
更何况这会儿面粉厂加工的多半是粗粮,细面也少,细面都要运往军区、大城市,乡村没有,小县城也少得可怜,有也都进了县委或者一些干部家里。
以往手松,吃惯了细面的,这会儿天天地瓜干,还真不是人受的。
乍一看到这么白这么香的白面,那些人一下子就激动起来。
依然是换老物件,有人拿了以前囤积的丝绸锦缎出来换。
这东西如今不敢拿出来穿,放着也没有用,他们就想试试能不能换,生怕莫茹不肯,一个劲地说这是多少多少年的贡缎。
莫茹当然换!
不过她学了儿子的面瘫脸,就算心里乐开花,表面也得一副肉疼面粉的样子。
还有个老太太因为家里没有老物件,家具总不能换吧,最后发现院子里一个大花盆好像有点年头,反正有个几十年了,也没破,就想拿来换。
莫茹看了看,倒是晚清官窑出品,现在不值钱,留着以后也有价值。她现在换回去也可以种花嘛,让人帮忙弄株桂花、红梅的养在盆里也挺好。
换完了,他们就骑车回家。
到了僻静处,莫茹就将东西都收进空间,只挎着个箢子做模样。
“哎,哎!”
正走着,巷子口有个人招呼他们。
莫茹就看到那个脸上长着痦子的老太太朝着他们招手。
如果不是她长个痦子,莫茹对她也没有印象,毕竟这么多老太太,一打眼看过感觉模样差不多。
她挎着箢子走过去,“大娘,您有事?”
走到近前她发现那老太太比上一次见面瘦得厉害,真是皮包骨头一样。
想着从她这里换的剪刀自己一直用着,怀表也很好,莫茹不由得就生了同情心,想着送她几斤粗粮。
痦子老太太瞅瞅四下里,低声道:“我有东西可以跟你换,你来瞅瞅。”
如果是现代,人家鬼鬼祟祟的让她进去瞅瞅,那莫茹只会跑得更快。
这会儿她不怕,不说治安好的不得了,就她的本事,只有她打人的份儿。
她就跟周明愈说了一声,让他带着七七放风,她跟着老太太去看看。
老太太家的院子和屋子比别个家都要破旧一些,玻璃窗破了也没换,只糊着一些报纸,窗台上堆着一些烂白菜叶子。
房门是木板门,没有油漆,已经开裂,底下还烂了一个洞。
莫茹跟着进了屋里,吓得差点跳出去。
就一间屋子,里面却堆满小山一样的杂物,让人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
她绕过去,进门是炉灶,左边窗户里面摆了两张小木板床,也被淹没在杂物堆里。
一张木床上躺着一个老人。
那老人一看就是病得不轻躺着一动不动,听到她进来,还勉强睁开眼,朝着她点了下头又闭上。
莫茹心道:堆满了乱七八糟的杂物,还在里面生火,居然没发生火灾,真是万幸。
老太太道:“老头子,这个下乡嫂子有粮食,不用粮票,咱们把家里的杂拉古董的都倒腾给她换粮食。”
老头子争了睁眼,似乎是同意。
老太太就开始往外拿,一边拿一边还留意外面。
莫茹看她居然从床底下的破箱子里捣腾出好几件旧衣裳,散发着浓重的霉气,两件绣花的满清旗装,还有两件民国的旗袍。
料子是好料子,绣花也是好绣花,就是有的地方发霉长了霉斑。
老太太脸上闪过留恋和伤痛的眼神,不过是一闪而过,立刻又冷冷淡淡的,“这些,能换几斤粮食?”
莫茹道:“要是换细面,换不了多少,不如换点粗粮,可以吃一段时间。”
熬过冬天,来年情况会好很多。
老太太想了想,又去翻腾,找出基本线装书,也是发黄发霉,但是还好没破,估计是她力所能及保存最好的了。
莫茹看了看,是几本幼童启蒙的书,还有两本手抄本的论语讲读。
另外她又翻出一个木盒子来,里面居然是一套抽大烟的工具!
还有几个鼻烟壶,一支进口钢笔,一些不知道多少年的老旧报纸、画片、烟盒、信。
她又去杂物里翻腾,一边翻一边得意地道:“我要是不堆满垃圾,杂碎们还不得拿得就剩下我们俩老骨头?”
莫茹心里叹了口气。
老太太却发了狠要一次换个够。
居然还翻出一个自制矿石收音机,这是老太太说的,莫茹没看出来这是收音机,看着像小孩子玩的线路板,杂七杂八的装在一个掉了漆的木盒子里。
只要老太太觉得能换粮食的都拿出来,莫茹也没拒绝,救济谁不是救济?
她都不知道老太太是怎么在这个十几平米的屋子里藏了这么多东西!
连孩子玩的溜溜蛋儿,滚铁圈儿,小孩子写字的铅笔头……
以前挂蚊帐的银钩子、铜钩子,甚至还有几张留声机的老胶片,一些晚清民国时候的老照片、老裁缝的账本子等等。
老太太道:“你看看能给都少就给多少,有用的就拿,没用的就……扔了吧。”
莫茹看着那些小孩子的东西,就道:“大娘你收藏了那么久,怎么能扔了呢。”
老太太没说话,眼皮耷拉得更厉害了。
莫茹就扒拉一下,都装袋子里,其实基本都直接装进了空间里,回头再分门别类归置。
收拾完了,她直接把盖着包袱的箢子里装满了面粉,说都给老太太。
“大娘你等等,我们自行车篓子里还有点东西,也一起给你。”
她把面粉装在老太太的面缸里,又去外面和周明愈说了一下,拿了鸡蛋、蘑菇、洋柿子、茄子、南瓜,再装上一袋子粗粮粉拿进去,还顺便给了几包盐,二十来个鸡蛋。
老太太看她给了那么多,就看了她一眼,没说什么。
原本只是做生意,现在见莫茹给她这么多,她还有什么不知道的,自己这是碰到好人了。
人家可怜自己呢。
这么想着,她又去自己床板子上抠了好一会儿,然后把十几个银元趁着莫茹不注意丢进了装破烂的那个袋子里。
☆、第234章 娱乐女司令
莫茹还给了她一瓶子油; 用刷干净的挂盐水的瓶子装着,她还叮嘱老太太,“不要炒,煮疙瘩汤的时候滴几滴。”
炒菜容易引人注意,打眼。
老太太嘿嘿一笑; “你是个好心的; 才见面第二次就可怜我老婆子; 好人好报。今儿我老婆子占了你大便宜,你快走吧; 出了这个门我就不认账了。”
有这些粮食; 她就能让老头子最后一程走得饱饱的,不用当饿死鬼。
莫茹就告辞离开。
路上周明愈道:“要不让邱磊暗中照顾一下?”
莫茹觉得也行; 看那俩老人; 年纪大了情况不太好。估计成分不好; 儿女不在跟前; 还可能有人来骚扰。让邱磊明着照顾肯定不行,暗中偷摸注意一下; 丢点粮食什么的还是可以的。
天色不早了; 两人还是去找了邱磊。
邱磊听说他们上午就来,急了; “我说你们来办啥大事儿啊,来了不找我; 要走才来; 不如住一宿?”
莫茹笑道:“小八还在家呢; 不能住。”
周七七就咯咯地笑。
周明愈就把那个痦子老太太的事儿告诉邱磊,让他暗中照看点。
邱磊瞅了瞅外面,小声道:“那可是资本家地主,大的!当初儿女志向不同,有的在那边有的在这边,解放后俩儿子跑台湾去了,这边那个闺女就和家里划清界限,现在一般人不敢沾。”
周明愈点点头,故意道:“那还是算了,安全第一。”
他这么一说,邱磊立刻道:“你们都说了怎么能算了,放心吧,我巡逻的时候多往那里走两趟,那些小混子就不敢去欺负他们。其实也没人敢欺负他们,上头也有政策,不整他们,也不给什么福利,就当俩孤寡老人。”
资本家都是要被整合的,只是他们儿子跑台湾,那就关系重大,是敌军!
抓着立刻枪毙。
尤其还是地主,很多地主都是就地审判,就地枪毙的。
但是他们闺女又是我方的,所以,有人的意思就让他们当普通市民自生自灭吧。
以前有他们族的晚辈们想捞点好处,还把老爷子打了,气得瘫在炕上,结果老太太豁出去拿剪刀差点捅死一个侄子才吓住他们。
她又堆了一屋子垃圾,有点钱就去买吃的,俨然就是一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那些人捞不到好处就再也不上门。
听邱磊说完,周明愈叹了口气,经历过这些年,几十年以后再回忆起来,不管是曾经贫穷的还是富贵的谁家都是满满的故事。
不过他好奇的是,老人家的儿子跑了,居然没连累闺女,按说家里有反动派,就算位居高职都可能被打倒审查。
这些事情他们不是当事人,自然也说不好,也不去瞎猜。
时候不早了,到家得天黑,他们就和邱磊告辞。
第二天莫茹在家收拾一下那些东西,分门别类收在空间的箱子里,有些该处理的处理一下,尤其那些发霉的旧衣服,以后也可以捐给博物馆。
周明愈则去队里和代销点走一趟,把带回来的东西分分,像塑料布这样的,队里当然想要啊。
之后他去了一趟砖窑厂,晚上回家。
他进了屋里,就见小八趴在炕桌上摆弄一个木盒子,里面装了一些线路。
那是莫茹收回来的自制矿石收音机,她觉得没用就丢在一边,没想到小八竟然感兴趣。
莫茹整理那些次品布,还有两件汗衫,打算到时候给公公一件,给自己爹一件。次品布给张翠花几尺,再给沈淑君几尺,其他的她就留着以后用,或者有人结婚来借。
莫应熠长身体呢,每年都要换衣服。
周明愈洗了脸拿手巾擦擦,然后上了炕,“八娃子,给爸爸看看这是什么。”
小八看了他一眼,推给他。
周明愈研究了一下,发现零部件居然很齐全,就是没有电池,喇叭线也断了,天线已经不成样子得自己整理一下。
他笑道:“通上电池,说不定真能响呢。”
作为一个理工科的高材生,小时候也是玩过这种的,只不过要更高级一些罢了。他小时候玩的起码是有二极管三极管的,根本不用矿石这种原始材料。
他让莫茹给他拿块大电池,再找出几块废电线来,然后去木匠工具箱里找了一些衬手的小工具,就开始摆弄。
等周七七和菊花跑过来叫他们吃饭的时候,他又是烧又是拧的,已经忙活完了。
小八伸出肉嘟嘟的小手指头在开关的地方一旋,立刻传来嗤啦嗤啦的电流声以及声波传输的奇怪声音。
“滋滋……滋滋……”
小八原本无表情的脸顿时露出惊异的神色,瞪着那东西,犹豫了一下,想用手指去试探试探。
周明愈拉着他的小手,把他抱在怀里,“不能乱动哦,来,听听广播吧。”他一手抱着儿子,一手旋钮。
莫茹、周七七、菊花都凑过来,好奇地看着。
随着嗤啦嗤啦的声音,就开始传来广播员的声音,“中……央、人……”
居然收到了一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莫茹真是要跪了!
“小五哥,你可真……厉害。”
周明愈勾着她的肩膀亲了一下,“要不说是你男人呢。”
周七七立刻给他爸爸做鬼脸,“羞羞。”
菊花就嗤嗤地笑。
再扭扭,又收到一个省人民广播电台,然后收到两个地方台,一个地区广播站发出的,一个是县广播站发出的。
听了一会儿,中央台和省台时断时续,接收的不是很好,估计天线的问题。
但是俩地方台倒是不错。
几个孩子竖起耳朵全神贯注地听着,全都入了迷!
音质其实很差,并不清楚,但是这种震撼却是非常强大的。
广播员那略带着方言的普通话让人觉得很新奇,他们从来没听过,按照大人的说法,这叫撇腔!
不只是普通话神奇,播音员说话的方式、语速也神奇,尤其他们那样热情饱满的声音透过无线电波传过来,有一种让人着迷的魔力!
节目不多,挺单一的,基本都是播报各地的建设情况以及对今年丰收的总结和来年丰收的展望。还有中央领导们的活动,今天开什么会明天讲什么话之类的。
时断时续听不清楚,可孩子们居然听得一动不动的,都屏气敛息的。
就连小八都小手扒着桌沿,微微探着脑袋,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东西。
看他那样子,莫茹笑起来,看来也不是真的面瘫嘛,遇到感兴趣的事儿还是很激动的。
过了一会儿有歌曲的声音传来,“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蛐蛐儿叫铮铮,好比那琴弦儿声啊……”
之后居然还有《草原之夜》“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耶~~~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哇!莫茹也觉得真是了不起。
“说是来叫吃饭,怎么……这是什么?”窗外响起张翠花的声音。
她打发菊花和周七七来叫吃饭,结果一去不回,她就亲自来看看,没想到听到有人唱歌。
可了不得了,这是……大喇叭?
她蹭蹭进了屋,发现大人孩子们都围着炕桌在那里听得入迷,那东西有个喇叭,但是比公社那个可小多了。
这是收音机?
张翠花没见过收音机,不过她隐约听说一个收音机要百十块钱。
就这么个破烂玩意,百十块钱?
要不是有大仙,她得打死红鲤子!
莫茹扭头看到张翠花正在咬牙切齿,心里暗叫不好,说来叫吃饭呢,他们还不去,莫不是等急了?
她怕张翠花误会生气,就赶紧扯扯周明愈,对张翠花笑道:“娘,小五哥做了个收音机给你和爷听。”
张翠花瞅瞅她又瞅那木盒子里的玩意儿,这东西叫收音机?
切~~呜呜啦啦也听不清啥,糊弄二傻子呢,我才不稀罕呢!
等等,自己做的?
红鲤子还有这个本事,能做收音机,这是哪里学来的本事?
就跟着高技术员学了那几天?
张翠花表示非常怀疑。
就在这时,小八扭了一下,正好扭到县台,居然在唱茂腔。
张翠花眼珠子一下子亮了,蹭得挤进来,跟孩子一样探着脑袋盯着那简陋的收音机,“给我听听?”
正是她最爱听的赵美蓉观灯啊,这一听就入了迷。
……
南屋里周诚仁坐在饭桌前,瞅了瞅,“怎么还不来?”
大冬天的,这饭菜都凉了。
儿子媳妇们一大家子也都团团坐,等着张翠花叫了小五一家回来吃饭呢,结果一个一去不回,两个一去不回。
这是咋的了?
丁兰英对泥蛋儿道:“泥蛋儿,你去叫嫲嫲和达达一家来吃饭。”
泥蛋儿就站起来小跑着去了。
众人继续等。
一等不来,二等不来……
众人面面相觑,这是咋的了?
周诚仁寻思难道孩子叫不来?叫大人去,他看向王金秋看看丁兰英的。
张够蹭地站起来,“还是我去吧……”
许久以后,丁兰英犹豫:“要不,我去看看……”
……
自从周明愈把这个自制矿石收音机修好以后,这个冬天先锋大队的社员们多了一项娱乐——跟着二婶子听收音机。
以前社员们娱乐很少,顶多是农闲的时候听戏,有些大队有草台班子,农闲里各大队转悠着唱戏,能赚点粮食和钱。
这种一般很粗糙,戏服粗糙,唱的粗糙,会的曲子也就那么固定的三四首,没有花样。
就这个有些人也听得入迷。
可惜冬天冷,出门去别的大队总觉得冻得慌。
而周诚志又抠门得很,绝对不会舍得花粮食和钱请草台班子来队上唱戏。
所以,先锋大队的娱乐就更少。
按照平常,如果不干活的话儿,老头子们喜欢凑堆下五福棋,孩子们就抓石子儿或者玩柺骨、踢毽子、打仗之类的,女人们则扎堆闲聊。
可干活儿的时候其实更需要娱乐啊。
女人们推磨、纳鞋底、编草鞋,男人们编席的时候,聊着天就不那么累。
这要是有个收音机听着响儿,当然就更不累了!
所以,周明愈修起来着收音机简直了,一下子就成为全村娱乐来源,听新闻、听琴书、评书、茂腔、黄梅戏、京剧……张翠花直接掌握着全村的娱乐开关,成为全村娱乐女司令。
当然也不是一天到晚开的,这东西要用电池的!
电池可是要花钱买的,就算队里出电池,她还不舍得总听呢。
后来莫茹跟她说随便听,收音机买不来,这种零件还是买得到的,回头小五哥再给做几个备用着。
管他能不能的先这样说着呗。O(∩_∩)O
一听有这样的好事,张翠花这才放开了听,什么国家大事、开大会、什么责任田、包产政策,一时间没有她不知道的。
二婶子一下子成了走在前沿的人物,大家有事没事的就爱来问问她,“二婶子,最近有没有什么新政策啊。”
别提多带劲了!
寒假时候莫应熠回来,看到这个矿石收音机立刻来了兴致,拉着周明愈研究了好几天,让周明愈给他把其中的原理讲得清清楚楚的,而且还拿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