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六零年代好家庭-第2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傅臻是个行动派,头天跟两人说了,第二天一早就骑着莫茹的自行车去县里,直奔她的两位老师家里去了。
    她当年的高中班主任单开来,教物理,妻子吕明霞教历史,两人是省城师范大学的同学,后来在县城高中教学多年。
    请两位老先生过来,单开来可以当校长,吕明霞当教务主任,两人再兼任老师,一个教数学,一个教语文,顺便还可以把自然课也加上,还能在课余给孩子们讲讲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有意思的知识。
    两位老教师如今境况不是很好,尤其城里也要复课闹。。,倒是还是要挨整。
    所以傅臻就直接找到他们,开门见山地建议他们跟学校申请下乡支农。
    两位老先生为了子女好,主动跟子女划清界限,这会儿也没有什么牵挂。
    如果能到乡下平和的环境去,于他们的身心都有好处。
    两位老先生也看得通透,立刻就答应,说收拾一下行李,再跟学校申请下乡支农。
    傅臻回来跟周明愈和莫茹一说,两人都很开心。
    莫茹对周明愈道:“小五哥你带人开拖拉机去城里帮老先生把行李拉过来,顺便再去县革委会教育组找人盖章,办个正儿八经的手续,证明两位老师是来支农,建设农村,而不是逃避什么,免得有人拿这个说事刁难人。”
    周明愈也都想到了,答应着就去喊隔壁的周培基。
    他们去了县里,把手续先办妥,再去接两位老师。
    两位老师看他们开了拖拉机,吕老师就忍不住把自己和老头子的书桌和靠背椅都带上。
    单老师还有些不好意思,“小同志,我们年纪大了,恋旧,这桌椅换一套就腰酸背疼。”
    周明愈看过,这套桌椅应该是红木的,有不少年头,被两位老人摩挲得都出了包浆,油光水滑的。
    他假装不懂,只道:“那咱们就拉过去,到时候放在两位宿舍。这可比俺们自己做的好,起码不磨人。”
    老两口看他这么好说话,就觉得以后日子有盼头,臻臻给他们找了个适合养老的地方。
    坐着拖拉机,突突突地到了先锋大队,先安置老两口。
    房屋有限,宿舍也就是办公室,教室也可以当办公室,至于开伙,他们可以自己做饭,如果自己不想做,那就去大队食堂吃。
    为了照顾这些老师、医生们,先锋大队的食堂又开起来,日常村里社员有不爱做饭的,也可以去打饭吃。
    大队食堂司务长还是何桂兰做,她也让张翠花等人给她帮忙,因为张翠花爱干净,她管着几个妇女,那些妇女手脚勤快干净,这食堂就讲卫生。没耗子、没蟑螂,这才符合要求,否则怎么招待城里来的大夫和老师,那不是打自己大队的脸么。
    虽然上面要求复课闹。。,主要就是斗校长、老师,带着孩子们去干活儿,但是先锋大队自成一格,反正公社和县委也不来管他们,他们乐得自在。
    城里来的医生和老师们,也过得舒坦,没挨斗还吃喝不愁,又能四下里散散步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想劳动就帮着社员们管理一下菜园、果园,还能组织孩子们举办几个节目来娱乐一下社员们。
    节目自然要让周明愈把关,一切可能和资产阶级沾边的都不允许,只能演唱符合当下价值观的,比如《东方红》《M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社员是个向阳花》《学雷锋》等等。除了唱歌,还可以跳舞,忠…字舞、儿童舞,以及还可以表演话剧《白毛女》等等。
    有这些老师们带领,学校一下子活跃起来,每天社员们下工回来,晚饭后,都可以免费来学校欣赏学生们的表演。
    这一年的春节,以为有城里老师和大夫们的加入,过得格外热闹。
    不少人建议,“队长,咱们年夜饭都去食堂吃吧,好些年没一起热闹了,俺们想得很啊。”
    “是啊,我们各家出肉处菜出面,咱们包餶餷、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
    “家家户户按人口出份子,愿意一起的就一起,怎么样?”
    “俺们加入,俺们加入……”
    于是这一年春节,先锋大队又吃了一次大锅饭。
    吃年夜饭的时候,照旧要先向M主席请示,感谢伟大领袖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有丰盛的年夜饭吃。
    早请示晚汇报,也是去年开始的规矩,从上到下都要如此。
    表完忠心大家互相祝福,做一下批评与自我批评,互相提一下意见,督促社员们互相进步。
    子女可以称呼父母为同志,父母称呼子女也同志,拜年不用再磕头,而是“爸爸同志好,妈妈同志好。”
    别的大队不知道,反正在先锋大队,社员们是万分虔诚的。
    毕竟外头的世界他们不懂也不知道,眼前的生活看得见摸得着,自己家的的确确日子越来越红火,这是中央领导有方。
    吃了年夜饭,老师领着学生们举办春节联欢晚会,社员们一个劲地叫好。
    大年初一是互相拜年热闹的时候,社员们继续往年的娱乐节目,踩高跷、扭秧歌、唱茂腔,今年因为有师生们的加入,节目更加丰富多彩,载歌载舞,拉二胡、打快板,热闹不断。
    ……
    今年各大学校陆续开始复课,但是困难不小,有的春天复课,有的秋天下学期才复课。小学原本66年停课时候的三四五这三个年级,有少数学校让他们复读,多读几年,而还有一大部分则直接让学生升入初中去,就读初一初二初三。原本初中高中各三年时间,现在全都改成两年,甚至直接把初高中连起来叫做连中。
    因为复课以后要求教育要改革,学制要缩短。
    学生们虽然复课,却根本不能专心学习,也学不到什么,毕竟还是以闹。。为主。而且从前的旧课本不能再用,要求学习新的简化的知识,这就要制定新的教材。
    但是时间过于仓促,全国上下各地,教材一时间拿不出来,就让各地自己编教材,但是一定要附和教育部的教育改革。
    如今小学只学语文和数学,再加一门生化课。
    语文就是请社员们讲家史,要牢记阶级苦不忘血泪仇,不过社员们绝大部分没文化,讲着讲着就讲最苦的三年时期。
    数学则是老师带着学生们跟生产队下地,帮着生产队长和会计计算工分,分配粮食等。
    生化课更简单,老师带着孩子们割草、挖土、打扫牲口圈,然后帮着积肥,同时还要种学习开辟的菜园。
    初中的学生们原本也只是小学没毕业呢,哪里学的了初中知识?物理化学英语这种课,一堂课开个头,下一堂课学生们又忘光不理解,还要继续讲。结果有些学生连中毕业,二十六个英文字母也没学全。
    在学校里混两年,直接高中都毕业。
    学生们因为毕业以后就下乡,自觉没有前途,也不肯好好学,都是磨洋工混日子。城里学生混日子,乡下学生一看学习也是回家种地,那更不乐意上学,生源直接锐减一大半。
    这时候各大城市还有一个更加紧迫的问题,因为各大院校、工厂这三年都整顿恢复而没招生招工,所以中学积压了数量巨大的生源。
    为了解决这部分生源带来的社会威胁,规定66、67、68这三届的初中高中生,集体毕业,毕业以后就开始动员,要求自愿奔赴全国各地农村,去更广阔的天地建设祖国。
    各大城市,多半是去偏院乡村,中小城市,则以就近下乡插队为主。
    于是,全国各地掀起了知识青年下乡的热潮。
    这部分青年,说实在的,也就高中毕业生有点水平,其他的还算不上知识青年。
    毕竟大部分人的真实水平连初中都没毕业!
    哪怕后来的几届,也基本都是个小学水平,混初高中文凭。
    所以后来70年代各大院校工厂又开始招生招工,他们就算进去,水平也不够,很多拿着高中毕业证的工人,却被要求参加工厂内部举行的初中培训班。
    因为他们的实际水平,被耽误的连初中都不到!
    68年的先锋大队,也迎来知青下乡的高…潮。
    高进县城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本县的,下乡就是直接回家自行安排工作或者跟着生产队下地,如果家里有点关系或者能找到说话管用的人,差不多能在小学谋个老师的职位。
    再往上一级,区和市的各大高中初中学生则需要下放附近农村。
    而省城的学生少部分留城,一部分就近下乡,大部分去往偏远、贫困地区。
    因为先锋大队的名气,上头也安排省城、青市、区各学校的一些学生到红旗公社插队,其中到先锋大队的人数最多。
    比如最少的大队有五六个插队名额,一般的有十几个,而先锋大队则有35个!
    这当然不是一批来的,年中先接收六个,半个月后又接到几个,这么一波波的,到秋天,先锋大队就接待到三十五个!
    看样子,上头也不打算刹住,居然还有不断下放过来的迹象。
    周诚志急了,他们大队就这么多地,自己的社员们都刚刚吃饱的,又下来这么多如狼似虎能吃能喝的学生,这不是要把他们大队给吃穷吗?
    他找到周明愈,“明愈,咱们是不是得去跟领导们反映一下,也不能没完没了地给咱们塞人,咱们粮食有限啊。”
    他这么说那些学生还不乐意,表示他们也是来下乡劳动的,自力更生的,怎么说的好像他们白吃一样?
    在周诚志眼里,他们可不就白吃吗?
    以前说陈建设、周古忠那几乎人家懒惰,现在看学生们不但娇气、矫情、好逸恶劳,就算那些不好逸恶劳的学生,可他们年纪小加上没做过活儿,不会干、没力气,累死累活一天也就挣个四工分!
    四工分能干嘛?
    先锋大队的半大孩子,都能挣五工分!
    就四工分,还得发给他们一年360斤口粮?
    那谁不吃啊?
    最关键的是,这些知青里,有一部分并不觉得自己是下乡干活来的,反而指手画脚、盛气凌人,总觉得他们是来下乡当干部、当指挥,是来改变落后农村,带领他们奔赴现代化的!
    他们不但好逸恶劳,反而瞧不起泥腿子,甚至想夺了周诚志等队干部的权,由他们来指挥农业劳动。
    周诚志简直火了大的!
    我日他猴儿!
    前几天周诚志才跟知青正面杠了一次。
    起因是安排他们剜秫秫,秫秸太高,而且有用,是不能用拖拉机收的,还是得人工。
    大部分知青都认命,努力干活挣工分,但是也有知青嫌地里闷热、而且拉得脖子脸的火辣辣的疼,后来要换工种,往外背秫秫穗。
    好啊。
    没多一会儿,又嫌背不动,觉得队长针对他们,然后说要割秫秸。
    其他社员是用小镢头刨出来,他们用镰刀割。
    可其实镰刀割就能刨轻快?
    怎可能!
    于是他们的手磨起泡来,疼得丝丝拉拉的,一个个都想撂挑子不干。
    不干行啊,那就不吃饭!
    先锋大队不养闲人,自己社员都不养,怎么可能养外来的?
    你们是知青下乡,又不是祖宗还阳!
    再说,祖宗还阳不干活,周诚志也能一脚给踹回去。
    然后初来乍到还没有认清形势,以为过几天就能回去的知青们,完全不把周诚志放在眼里。
    丝毫不怕得罪他以后没好日子过,都纷纷指责他把知青当牲口用,怎么能让他们和社员干一样的活儿?
    怎么能让他们整天吃地瓜!地瓜干!窝窝头!
    怎么能让他们自己打扫厕所!
    怎么能让他们下地晒太阳!
    怎么能让他们挑粪!
    ……
    最后他们吼出了心里话“我们是知识青年下乡,我们要干能用知识的事儿,这些泥腿子就能干的活儿,何必让我们干,浪费我们的知识!我们可以当老师,可以当医生,可以当干部,可以当会计记分员,可以帮你们管理工厂,可以……”
    歇斯底里之下,就有人不断地吐露出真实内心想法。
    这下子可把先锋大队的干部和社员们给惊着呢。
    我擦!
    敢情你们不是来下乡支农的。
    你们是在城里闹腾够了,夺了权没折腾好,又要到乡下来折腾继续夺?
    可惜,这一次没有人给你们撑腰,都哪里凉快哪里呆着去吧。
    下乡的时候,都是拎着自己行李来的,一点粮食都没带。
    开始的时候,大队都是食堂做饭,让他们吃,然后上工用工分顶的。
    可他们干活一天赚四五工分,哪里够吃的?还不是大队补贴给他们?
    结果他们不感激,还挑事,大队一生气,就不给他们免费吃喝。
    让他们用饭票自己买,一天一斤饭票,否则没饭吃。
    知青们就开始绝食闹脾气,还有要去公社告去县里告的。
    公社和县里怎么可能喜欢他们!
    不是太天真就是自我感觉良好,如果真的有那么大的本事,哪里需要下乡?
    最后他们灰溜溜地回来,表示愿意跟着社员上工,然后一天一斤粮票吃饭,但是同时要用工分来顶饭票,毕竟他们谁也没有带那么多粮票来。
    想闹就闹,想平息就平息,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如果不给他们点苦头吃吃,他们也不会知道下乡是什么意思。
    周诚志没同意,反而要求他们“吃饭除了粮票,还要给钱,粮票只是你们吃的资格。”
    去国营饭店吃饭试试,不给钱能行?
    那些知青真是要哭死了,他们顶多也就是带自己在家里当月的饭票,这还是家里好的,家里会算计的,觉得他们下乡到农村,那还不是可着吃粮食的?干嘛要带家里的粮票,都留给弟弟妹妹多好,甚至还指望他们来了乡下给他们往回带粮食呢。
    钱,那就更不用说了,毕竟在城里吃饭,那也是每个月拿着粮票去买粮食的,并不是白给的。
    他们身上有下乡的补贴,可大部分也都给家里留下的,都算计着要来乡下白吃白喝的,哪里想着要带钱和粮食?
    原本觉得自己是城里人,下乡支农,他们得高兴,好吃好喝地伺候着,自己这些人只需要给他们上上课就可以。
    谁知道还得出大力!
    种地!
    挑粪!
    被周诚志这么一修理,早先来的那些知青们就老实下来。
    作者有话要说:  亲爱哒,推一下我自己的新文预收,亲们帮忙收一下,开文的时候可以排个好推荐,么么哒,谢谢。
    《八零之逆袭人生》BY桃花露
    文案:
    做个好事居然穿成霸道总裁文的恶毒女配、资深扶弟魔、美貌度爆表花瓶!
    面对戏精没下线的亲娘,小白脸绿草原爹,觊觎她美貌的狂蜂浪蝶,苏盈表示所有想害我的统统踹飞,别耽误姐姐赚钱致富做白富美!
    但是这个又萌又狠的小奶狗怎么回事?
    ……
    长大了做什么?
    闺蜜:“我要当画家……文学家……医生……科学家……”
    苏盈:“当个白富美。”
    傅长生:“哦,赚钱……养白富美。”

☆、第268章 不惯着 

    从省城开往青市的火车上; 挤满了下乡的青年,不管他们曾经是极端派还是逍遥派,这时候一张张脸上都写满了稚嫩和茫然。
    此去前途未卜; 怎能不让人心生惶恐?
    哪怕之前运动的时候再激情澎湃的学生; 这时候也忐忑不安。
    座中有个青年; 瘦高个,皮肤白皙; 带着一副黑框眼镜; 斯文清秀,但是他神情有些呆滞; 似乎还没从停课、复课、毕业、下乡的震撼中回过神来。
    他对面也有两个青年,自称省大附中的学生,一个叫张红兵,一个叫金光明。
    张红兵原名张奕,金光明原名金纬,都是66年以后改的名字,不只是他们; 座中很多学生都改成爱红卫红爱国卫国爱党爱军之类的,甚至还有更极端的直接叫文各的。
    张红兵和金光明都是省大附中最活跃的一批学生,去过首都见过大首长; 南下步行串连过,斗过校长老师,打过同学,那两年真真的不可一世。
    可惜复课以后; 学校已经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处,大学对他们关闭上升之门,工厂也不对他们招工。
    他们只能在家里吃闲饭,可闲饭是那么好吃的吗?
    每个人的供应粮是有定额的,赋闲在家,可没有定额给,所以有学生发出了我们有手有脚,绝对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呼吁,然后就开始了轰轰烈烈地下乡。
    一波接一波,终于轮到他们。
    哪怕再不愿意,那也没有办法,先是动员自愿,然后老师去家访,让家长来选哪个孩子下乡。
    有些几个孩子的,可以下乡一到两个,而只有一个孩子的,基本就可以不下乡。
    这年头,谁家不是四五个孩子?所以初高中毕业的哥哥姐姐们,基本都是要下乡的。
    不过对于张红兵和金光明这种人来说,他们并不能及时从那种亢奋和光荣中回过神来,和那些他们瞧不上的反对派学生一起下乡,总觉得有些膈应,掉价!
    金光明看对面那个眉清目秀的斯文学生一眼,喝道:“哎,你下乡地点是哪里?”
    那青年还在茫然中,似乎没听到他的喝问。
    青年旁边的同学推了推他,“林绍禹,他们问你呢。”
    那可是省大附中的学生,从省城来的,看那盛气凌人的架势就不好惹。
    林绍禹看了他们一眼,随口道:“高进县红旗公社先锋大队。”
    对面张红兵和金光明立刻笑得很大声,“哈!”
    这个看起来弱鸡一样的小子,居然那么好命和他们分一个!
    隔壁几个学生听到林绍禹分到先锋大队,纷纷羡慕道:“林绍禹,你是不是找人了,怎么能分到先锋大队去?”
    林绍禹看了他们,还一脸茫然呢,“咋啦?”
    难道下乡还让人羡慕?
    哪里有留在城里好?
    本来他肯定可以上大学的,上不去大学,那进工厂也好啊,吃供应粮,拿好多福利。
    这时候当工人可比当那些小干部还让人羡慕呢。
    工人阶级领导一切!
    农村是稀罕“方向盘、打算盘、猪肉佬”,城里自然是以工人为首,谁去了什么厂,拿几级工资,有什么福利,就是售货员、饭店服务员都羡慕,都想找个工人结婚呢。
    下乡?
    挣工分,拿口粮?
    就他这个体格,一年能挣几斤粮食?家里条件也不宽裕,哪里有钱补贴他?
    他可是听说了,要是工分不够分口粮的,还得自己拿钱补上。到时候人家分粮食分钱,他可好,还得拿钱买口粮,更别说分钱,只怕一分钱也分不到。
    尤其他听说很多生产队穷的叮当响,饭都吃不饱,家里养鸡都定数,一个人半只,省吃俭用的养那么三只鸡,下了蛋还得去城里换粗粮。
    就这样的环境,他们要是去了,还能有好果子吃?
    只怕粗粮也没的吃吧。
    有什么好羡慕的?
    有人见他居然对先锋大队也这么不屑一顾,顿时不平起来,“林绍禹,你要是不想去,我和你换啊?”
    那个人看了看自己的,“反正咱们都在高进县!”
    他们这已经是第六七批下乡的,有那些消息灵通的,知道事情无可挽回,那肯定是想着去哪里更好。
    一般来说城郊市里以内的东西南北关各公社是最好的,然后就是县城周围,再就是各公社所在大队。
    至于那些离城市、公社远的,那就没法说,有些穷的还穿草鞋吃糠呢。
    这个先锋大队不是城郊,大家伙儿干嘛那么激动?林绍禹一愣,不明白他们要干嘛,但是人都是有本能反应的,别人抢的东西就是好的,那坚决不给的。
    “这个没法换,有下乡通知书的。”
    那人笑道:“我可以改一下。”
    林绍禹更不肯。
    这么一弄,车厢里学生们就开始讨论去哪里哪里,最后得出结论红旗公社先锋大队最好,还有一个莫家沟也不错。
    莫家沟?
    林绍禹心头一动,突然想起那个漂亮的男同学,已经有几年没见过莫应熠,,好像说他家就是莫家沟的?
    对了,他姐姐和姐夫是哪里来的,当时请他们吃过饭的。
    林绍禹原本沉重的心情一下子轻松起来,莫应熠去了省大附中,不知道是回家还是能留在省大读书。
    他毕竟消息不那么灵通,并不知道省大研究所搬到乡下去的事情。
    因为火车经过改点,晚上十点的时候,他们抵达高进县火车站。
    列车员拿着名单提前在车厢内喊:“高进县到了,以下人员请下车!”
    他们开始一个个念名字。
    青年们纷纷嚷嚷道:“有没有人来接?”
    “红星公社……”
    “跃。进公社……”
    “红旗公社……”
    ……
    林绍禹听到自己名字的时候就背着自己的行李下车,他的行李不多,只有被褥、脸盆、茶缸、饭盒以及一个藤编衣箱。
    下了火车,跟着其他人出站,然后就看到火车站外停了一些人。
    “红星公社的,这里这里!”一个干部模样的人举着手挥舞着,几个学生就围过去。
    林绍禹听着他们问怎么去,居然没有公交车!连马车都没有!只能步行去!
    他们这些学生,哪里有那个体力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