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六零年代好家庭-第2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文化程度’,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政治思想好。”
政治思想好,这个含义就很广泛了,包涵出身、言行、工作表现以及领导对他们的意见、群众对他们的意见。
若是有人举报他们思想不端着,那就不是思想好。
金光明忍不住道:“还不是领导说了算的?领导说思想好就思想好,别的大队都是这样的。”全是吃卡拿要走关系搞定。
周明愈冷冷道:“可惜,先锋团不是别的大队,都赶紧回去准备麦收吧。”
上大学还远着呢,但是麦收就在眼前,收不回来就要饿肚子。
他这样也是为那些知青好,就算知青可以去上大学,也只有一个两个的,不可能这么多人都去。
现在他们一个个打鸡血一样激动,到时候就算报名也失望透顶,被打击人生信念,还不如一开始就给泼泼冷水,免得一个个再失去活下去的勇气。
有些人,太脆弱!
看他冷了脸,几个想闹腾的也要掂量一下。
虽然周明愈日常非常和气,但是不代表他没有脾气,之前他们私底下说莫茹的坏话,被他知道以后去知青点逛了一圈,他们的特权直接被剥夺,全部都要跟着下地,还要早请示晚汇报,每周写一次思想报告。
那阵子可把他们折腾惨了。
如今麦收在即,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人脱层皮,麦芒刺挠得人又疼又痒,想起来他们都发憷。
就算团部有两台手扶拖拉机,可现在田地太多,就场部的都收不过来。
百分之九十五的还是要人工来收的。
等周明愈打发那几个知青,回到院子里发现莫茹已经睡着。
知了高声叫着,夏日的热风被丛丛的花树过滤以后也变得温柔起来,吊椅上的人睡颜恬淡,让人有一种岁月静好,时光凝住的感觉。
他拿了淡粉色的床单给莫茹盖上,又去墙根的泉水池里放上两个西瓜,等莫茹醒了就可以吃。
他怕有人再上门打扰她午休,索性把院门挂上锁,让人以为家里没人。
他则去团部。
午休的时候,有人在家里睡觉,也有人跑到村里食堂以及团部前面的场里睡。
打谷场的边上有梧桐树和白杨树,投下了一片片的树荫,伴着蝉声清风入眠对社员们来说是一种享受。
林绍禹几个知青正在做麦收计划。
经过劳动的锻炼,他原本有些苍白的皮肤都健康起来,露在外面的肌肤被晒成小麦色,身体也结实很多,还长高一块。
他们跑遍全生产团,按照麦子的成熟等级画表格,把需要提前收的标出来,免得到时候耽误麦收。
周明愈看了看,同意他们的计划,“让农机组随时待命。”
正说着,外面响起吉普车的声音,一个洪亮的嗓门传来,“周团长!”
周明愈一听就知道是莫应棠的那个通讯兵,莫应棠工作忙的时候,都是他来送信或者送东西,和先锋团也非常熟悉。
周明愈迎出去,笑道:“在呢,胡通讯员有什么指示?”
胡通讯员叫胡正雄,西北人,估计是职业原因锻炼出一把大嗓门。他很有语言天赋,每到一个地方积极地学习当地方言,如今不但普通话不错,会说几句英语日语俄语,会说流利的四川话、陕西话、上海话,还会几句粤语和温州话。
像当地方言对他来说是小意思,毕竟很多发音差不多,只有个别词汇有特殊称呼而已。
他现在说的就是当地方言。
他还特别会讲段子,每次来先锋团,学生们知道都要跑来找他,请他去上课讲革命故事。
胡正雄从自己补丁摞补丁的褪色挎包里掏出一个信封,“周团长,恭喜你们啊,快去提车吧!”
提车?
周明愈心下一阵激动,赶紧打开信封,就见里面是一张批条:关于红旗公社先锋团贷款购买东方红75型履带式拖拉机的批示。
下面是鲜红的区委大红章,写着同意。
他欢喜道:“太感谢了!这可帮了我们大忙。”
他立刻让林绍禹去通知团部的连长、排长以及会计和农机组们,火速开会。
因为学校就在这不远处,他们得到消息,跑来请胡通讯员去吃西瓜——讲故事。
周明愈关切道:“胡通讯员,你忙不?忙就先走一步。”
胡正雄笑道:“不忙不忙,我去溜达溜达,吃过晚饭再走也行。”
先锋团食堂的饭那是有名的好吃,来了先锋团不吃这里的饭,那不是亏大了吗?
嘿嘿。
买拖拉机的事情早就定下的,钱也预备着,只是后来不让买他们也有别的用处,所以现在要开会再筹钱。
其实也没什么好开的,无非就是大家都举手同意,然后让几个会计和连长一起见证,开箱拿钱。
开了会以后周明愈就带着周诚廉和周培基两人开着手扶去县提拖拉机。
胡正雄则去讲了一节课的故事,时间差不多就去食堂吃专门给他做的饭。
韭菜炒鸡蛋、蘑菇汤、蒜薹炒腊肉、鸡大腿,还有杂合面大卷子。
他香喷喷地吃完,走的时候还特意去找何桂兰、张翠花道谢,“婶子就是实在,这饭比区委食堂的好吃多了。”
俩老太太笑着欢迎他常来。
她们最喜欢胡通讯员了,每次来都带好消息。
……
这一次买拖拉机顺利得很,贷款都有专门人给办理,他们只需要摁手印、盖章、签字,然后交两千四百块钱,就可以先把拖拉机开走,以后每个季度还一次钱就可以。
还钱也不需要来县里,只需要还给公社的信用合作社即可。
拖拉机只是一个驱动机械,还必须要有配套的农机,耕地耙地一体的旋耕机、还有播种机、收割机,这些都是一起买回来的。
大拖拉机他们暂时没有配车斗,那些配套农机可以装在大拖拉机的就装上,不行的就装在手扶的车斗里拉回来。
等都装好以后,周诚廉开着手扶,周明愈和周培基驾驶东方红。
东方红的启动和后世的拖拉机不同,他既不是手摇打火,更不是电子打火,而是拉绳启动。
车头上有一根启动绳,一拉发动机就突突突地开始启动,这个也要掌握规律和感觉,否则不是那么容易启动的。
周明愈在省城的时候学过,试了试就掌握启动方法,惹得县革委会的技术员们都佩服不已。
“周团长,人家都说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你是一天不见就得刮目相看啊。”有人跟他说笑。
自从张技术员通过关系留在省里以后,县里又培养了几个技术员,都是从机械以及农业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
要不是有人说起来,周明愈都要忘记张庆祝这个人了。
张庆祝离婚和何敏结婚留在省机械厂,后来还参加造…反派,一时间也成为风云人物。不过他也闹出不少笑话,听说他和何敏俩对语录有不同理解,两人在家里的时候经常大开夫妻辩论,有时候闹到大打出手。
后来组建革委会的时候,张庆祝想进工厂革委会,但是没得逞,只能当一名普通工人。
按说在省城当工人也不错,这是好多人梦寐以求的,他之前也就是想留厂当个技术员或者工人的,这也算得偿所愿。
可他毕竟也风光过,一旦上去很难下来,心里落差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的。再者他因为靠着不光彩的手段留下的,心里也别扭,总觉得人家都针对他。自然也会因此生出各种矛盾和事端,后来和何敏闹得越来越厉害,最后被工厂开除。
开除以后他想回县里,县里怎么可能还要他?
没辙,他只好回老家种地去,据说现在在生产队当个技术员,也要下地劳动赚工分的。
周明愈和人家聊一下,看日头要落山,就告辞回家。
夏日天长,就算太阳落山还能亮半天,差不多到八点才会真的黑下来。
启动拖拉机离城回家,这时候城里乡下大部分都是土路,他们开着履带式拖拉机像坦克一样过境也没什么问题。
正是农忙的时候,沿途全是在地里干活儿的社员们,看着他们开着东方红拖拉机,都朝着他们挥舞手臂高喊着什么。
等进入先锋团地界的时候,社员们则是热烈地欢呼,甚至很多人都跑到路边来围观。
“今年收庄稼可轻松啦!”
“是啊,听说这大家伙一天能耕地七八十亩呢,收麦子更快。”
“我听说还能收棒子呢,直接把玉米粒都给脱出来,不知道真假。”
“要这样,那可太先进了。”
说起先进,这种组合机械真的挺先进的,尤其适合大地块农场作业。
只是大包干以后,农田也都包干到户,恢复各家各户的小地块。农民们个人买不起大机械,小地块也不适合大机械作业,所以很多地方生产队的那些大机械都荒废了,就算有人买去一开始都施展不开。
这也导致在八/九十年代的一大部分农村,一度又恢复到牲口耕地收种的状态,直到2000年以后,百姓们打工富裕起来才又开始合伙买大型机械在乡下跑活儿帮忙收割耕地播种。
东方红突突地开进团部,立刻就引起一阵轰动。
干活的社员们正好下工,看到大拖拉机纷纷围上来,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这么个大家伙,咱们团的麦子够不够收的啊?”
“收完麦子还得耕地呢,闲不着。”
“那咱们可更轻松了,哈哈,加入团部以后这日子真是越来越红火,吃得饱穿得暖,种地还更轻松呢。”
周明愈听见,笑道:“闲的时候把你们各自的手艺都好好耍起来,这些咱们也都需要的。”
有些社员是祖传的手艺,有些心灵手巧一学就会,如今农闲的时候也都能在那些部门赚外快。
拖拉机开回来,周明愈就让林绍禹去团部广播,让各连长明天来开会,确定一下麦收的顺序。
村里没通电,广播是汽油发电机驱动的。一根高高的电线杆,上面东南西北四个大喇叭,一广播社员们都说能传出十几里地去!
发电机是年初周明愈在莫应棠的帮助下买回来的,还买了全套的广播器械,如今由林绍禹等几个青年组成的团部广播通讯组负责。
当然,顺便也买了放映机。
因为要麦收,周诚仁等老头子自然还得带人压场,为了不破坏场院,只有团部外面的场里是用水泥抹平的,其他还是原样的土地,打场的时候压场,用过之后可以再种菜。
有东方红帮忙,今年麦收简直神速。
社员们一个个打了鸡血一样,有些人跟着看拖拉机干活儿,哪怕顶着毒辣辣的日头他也能看一天!
麦收之后,为了犒劳社员们,团部下令:放三天电影!
作者有话要说: 明天完结哈。么么哒。
☆、第278章 结局
每次放电影; 为了把先锋团下面的村都照顾到,周明愈设立了三个点,每个放映点周围几里地的人都可以来看电影。
一般都是晚饭后七点开始放; 一次放两个片子; 最晚十点结束。
刚经历过繁忙劳累的麦收; 接下来是略微轻松的夏管阶段,社员们晚上也有心思看电影; 觉得特别解乏。
有些人甚至盼着秋收赶紧来; 秋收完了还会放电影,一般冬天农闲的时候是放最多的; 六七里以外的人都会跑过来看。
这时候也没有太多新片子,基本都是革命电影,有时候找不到新片子,就只能放一部新的再放一部老片子。
哪怕是看过两三遍的,社员们还是看得津津有味,不识字地能跟着电影说台词。
……
这时候也到了工农兵学员们入学的日子。
原本入学报名是从前两年就开始的,只是各地的地方政策不一; 有的地方报名,有地方根本没通知,有些地方已经临近入学日子才开始; 又是一片乱哄哄。
先锋团是今年春天接到通知的,那时候团部也举荐了几个成分和成绩都不错的知青上去,不过在公社的时候就被相玉亭卡住,明确规定要工农兵学员; 知青可以有,但是一个团部一次举荐不能超过两人,录取一个。
当时相玉亭还说不用着急,可以这一次麦收的时候看看他们的表现嘛,反正入学时间也不是死的,现在去和冬天去也没有太大的差别。
现在麦收忙完,各团和大队就忙着工农兵学员推荐入学的事情。
虽然规定是自愿报名,可其实第一步是群众举荐,也就是生产队或者大队推荐,只有被推荐才能拿到报名单,然后被送到公社去。
这种操作方式导致在大部分地方,举荐入大学沦为干部的手段。自己家有孩子的,自然是举荐自己家的,自己家没适龄孩子的,那就让想去的人互相竞争咯。
托关系、送礼,这都是不可少的步骤。
所以很多知青都纷纷回城,要求家里人支援粮票布票以及钱物,拿回来再暗中收买大队干部,争取能去上大学。
原本是要求有初中以及以上水平,但是在有些人的操作下,年纪差不多的,上了几天学不是睁眼瞎的也去读大学。
比如有些大队书记的儿子、闺女、侄子、外甥的,纷纷踏进大学校门,成为工农兵学员。期间自然也闹出不少笑话,直到毕业有人也学不会最基本的知识,一大部分人毕业后也就相当于高中未满的水平。甚至很多大学老师、教授,要教着他们怎么记笔记,怎么从最基本的知识学起,也真够为难老教授们的。
在先锋团,知青们一开始以为和别人一样,很多人都来跑周明愈的门路。周明愈直接说自己只有盖章的权力,没有推荐的权力。
推荐的权力在各队的先进骨干手里,以一百个社员有二十个先进的比例,然后骨干推荐人数过百分之六十,这样就可以被举荐到团部。
再由团部审核筛选,择优报名,最后送到团部由周明愈盖章。
他不独揽大权,各连队的连长们自然也不好意思,都是按照规定往上推荐,如果有作弊的或者故意打压的,团部也会派人核实,一旦证据确凿全都要受到处分。
至于第一次没有报名的,来年可以优先考虑。
毕竟每年招生的人数都是有限的,直接从省教育部分到各地区,然后分到各县,各公社、团部或者大队。先锋大队因为一直都是优秀大队,如今先锋团也是优秀团,所以人数比其他普通的地方要多一倍。
一开始知青们觉得自己学习肯定比农民、工人要好,如果有十个名额,他们应该八个,工农一方一个。可他们想岔了,第一批十个名额,知青只允许有一个,至少先锋团接到的命令是这样的。
但是周明愈给知青争取到两个名额。
最后通过社员们选举推荐,先锋团林绍禹、周钦平(泥蛋儿),周菊芳(菊花儿),周钦丙等12人成为首批工农兵学员。
他们填报的学校和志愿也都是上头分配下来的,全是省内的农业、电力、机械等方面的学院。这也是恢复办大学的思路,恢复理工科以及农业、卫生方面的大学,文科文艺不在此列。
原本上头规定6月27日工农兵学员入学,但是各地行动力参差不齐,且那时候正是忙麦收的时候,所以大部分农村学员入学都要推迟个把月。7月15日,团部送他们上了手扶拖拉机,拉着去高进县火车站坐火车,各去不同的学校报到入学。
送走那批学生以后,周明愈和莫茹又能轻松一下。
虽然有些知青意见很大,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他们出去打听一下,有些知青通过关系拿到了大队的举荐,可惜上报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不合格,不是在公社被卡住就是在县里被卡住,还有已经去了学校又被学校审核给开除回来的。
先锋团这样,举荐一个就成功一个,还是头一份的,也不能不说是周明愈把握得很,没有把那些似是而非的送上去。
这日莫茹骑自行车去远处的棉花田转悠一圈,把虫子收一遍,如今她收害虫的范围包括了全先锋团,一般都是骑着自行车去转悠一下,半个月轮一次就没什么问题。
回来就去种子站看看。
估计她是史上最闲的种子站站长了,吸纳知青以及一些公社连中毕业生来上班,各项工作都是专人专管,她还真是没什么事情。
她主要是来看周七七和小八姐弟俩的,他们在种子站的实验室捣鼓手摇发电机,说是要给大舅和小舅舅发电报。
“我说你俩天天翘课,是不是不太好。”莫茹站在门口,屋里也没个下脚的地方,她放弃要进去的念头。
周七七笑道:“妈,你也不是不知道,现在上学学啥啊?”
语文课就是家史诉苦,要么就是学语录,数学课就是算工分,生化课就是积肥,英语课每堂课都在学二十六个字母,物理课就是干活!
反正毕业以后就是回生产队种地,去学校浪费时间,她现在也不想去,她还要给广播台写故事呢。
小八更不用说,他跟着爸妈、小舅以及原本研究所的黄院长等人学的知识,跟学制改革以前的高中生差不多。
现在的连中都不如他呢,所以,让他去学校?
NO!
他还是自己在家里自学吧。
反正黄院长和小舅舅等人也给他们寄大学的相关课本,他们能学的东西还是很多的。
“姐你使劲摇,快一点!”小八说着就开始摆弄那些仪表,“有反应了。”
周七七激动道:“修好了?”
莫茹也很好奇,真行?她以为大弟就是弄两台坏掉的机器来哄孩子玩儿呢。
小八道:“小舅那边没接收呢,等晚上的时候再试试。”
他抬头对上莫茹的视线,惊讶道:“妈,你干嘛这样看我?”
莫茹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笑道:“我瞧瞧你是不是基因突变,怎么比爸妈优秀那么多呢?这都快赶上你姐姐聪明了。”
周七七拍着桌子笑。
小八瞥了她一眼,“你居然还会被妈哄,哎。”
周七七:…………
小八对莫茹道:“妈,你看外面实验苗圃里我给装的那个自动浇水器好不好?”
莫茹踮着脚往东边看了看,种子站的院子里也被分成一块块的苗圃,里面有各种花、庄稼,都是实验苗。果然,苗圃的边上高处都放着一个个废弃的水罐,然后有挂点滴的管子通下来。
这个莫茹倒是知道一点,就是利用了虹吸原理嘛,只不过她也就知道这点而已。
“儿子你这么棒,都要赶上你爸了。”
小八:“妈,我要是再给你看点啥,保管就能赶上你了。”
莫茹:“不愧是妈的亲儿子知道要说什么,中午想吃什么?”
周七七:“烤鸭!”
“大热天的禁止吃烤肉!”
周七七嘻嘻笑道:“要不咱们在你的空间里放个烤炉,我和小八进去烤啊。”
莫茹转身走了,“还是吃酸辣肥牛吧,上一次我和你爸去县里,你干爹给我们弄了三斤肥牛,我一直囤着呢。”
这个时代要吃牛肉可不容易,平时都没得供应,那一次是赶巧了。
热辣辣的酸汤肥牛,再来一盆拍黄瓜、冰糖拌西红柿,吃完以后在树荫凉里打着蒲扇听收音机,赏着满园子的花团锦簇,再来个泉水里湃的西瓜,那真是舒爽无比了。
……
莫茹回家做饭,正用蒜臼子砸冰糖的时候,周明愈从外面回来。
他穿着到膝盖的军绿色短裤,上面是白色的亚麻短袖衬衫,蜜色的脸庞上布满汗水。跟其他社员一样,他手里拿着一把大葵扇,走到哪里呼啦啦地扇到哪里,有太阳的时候能遮太阳,或者席地而坐的时候还能当蒲团。
“媳妇儿,有好消息。”周明愈进了屋里,把手里的一张纸递给她,看桌上放着拌好的黄瓜,拿筷子吃了两口又去院子里冲凉。
莫茹拿着那张红头文件看了看,竟然是清华大学的入学通知书!!!
这是怎么回事?
她赶紧往下看,发现居然是给她和周明愈的。
“小五哥,这是怎么回事?”莫茹好奇死了,他俩结婚好多年孩子都这么大,快三十的人还让他俩去上学?
已经结婚生孩子的,可不在招生行列呢。
周明愈已经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双手撑在水台上,“媳妇儿,来帮忙搓搓背。”
他身上肌理匀称,全身上下紧绷绷的没有一块松垮垮的肥肉,看起来非常养眼。
哪怕看了这么多年,莫茹还是很心动,她拿水瓢做样子,直接放水出来给他冲凉,“这录取通知书是怎么回事,你快给我讲讲啊。”
为了不让水流到裤子里,周明愈低着头,水流到下巴上不好开口,他抬了抬头把嘴巴解放出来,“一看你就太着急没仔细看呢,后面看下去。”
莫茹又看了看那张文件,果然就发现一行字,“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贫下中农,不受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周明愈和莫茹两位同志符合以上要求,县革委会举荐,区委批准入学”……莫茹看得咯咯乐起来,“没想到你要回母校二度入学,我倒是也能跟着沾光和你当校友了。”
周明愈伸手握住她纤细的脚踝,“莫同学,继续给学兄搓背。”
莫茹一边给他挠挠后背,一边突发奇想,“那……闺女和儿子怎么办啊?”
他们年纪小,可不能入学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