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是大反派[快穿]-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梅花割完猪草正准备回家, 就看到了自家小弟趴在村子的书塾外, 吓得她赶紧上前, 拉着小弟就要离开。
“二姐, 我不打扰三叔伯上课,我就是想要看一看, 大堂哥他们每天都在学些什么东西。”
晏褚, 也就是现在小名叫小宝的孩子听话的牵着二姐梅花的手朝家里走, 一点都没有要闹腾的意思。
“你是不是也想念书了?”
梅花今年十一岁了,她的身量挺高的,就是有些瘦,穿着不合身的衣服,看上去更是跟个长棍似得。
不过她的模样出落的好,鹅蛋脸,大眼睛,虽然皮肤黑了些,却不掩盖她标致的五官。
姐弟俩有几分相像,一看就是同一对爹妈生的。
乡下人家的姑娘,十二三岁就能许人家了,十四五岁就能嫁人了,小地方,只有那些家里实在穷,想要多留闺女两年帮衬家里的人家才会把闺女留到十七八岁,拖成老姑娘了才许人。
因此在后世看来还是孩子模样的晏梅花这时候已经很有大人的架势了。
“家里这两年收成不错,等你满了六岁,爷爷奶奶或许会同意你去念书的。”
她背着一筐比晏褚人还高的猪草,行动麻利,就和没事人一样,显然是做惯了农活的,看着弟弟眼神里透露着希冀,晏梅花没有多打击他,而是对他进行了适当的鼓励。
其实在晏梅花看起来也确实是如此。
他们现在生活的这个村叫永宁村,晏家在永宁村是大姓,传说当初就是晏家的老祖宗逃难来到了这片荒地,他带着自己的妻儿在这里扎根,繁衍生息,一代代的才将这片土地开垦成如今这个富饶美丽的小村庄,因此要是论起来,村里姓晏的八百年前还真就是同一个祖宗。
后来,又陆陆续续有了一些外姓人搬来了这个村庄,晏姓,才渐渐不再是这个村里唯一的姓氏。
不过在永宁村里,晏家的族长就是永宁村的村长,这一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晏家人相较于其他外姓人在村里更有话语权,这也是难免的。
晏家的老祖宗很有前瞻性,他鼓励小辈们念书,在他晚年,甚至要求子孙空出一部分良田,那部分良田每年的收入,都用于修缮村里的书塾,以及帮助那些条件差的晏氏子孙念书,几百年下来,皇朝两经更替,可是晏家这个家规却一代代传了下来,直到现在。
附近的几个村,永宁村是唯一有自己的书塾的,除了晏姓孩子,其他人家要是愿意出钱也能来书塾念书。
他们这书塾并不算大,负责教书的也多数都是晏姓考上秀才专心备考举人,想要借着教书温故以及赚点束脩贴补家用的族人。
通常,考上童生后的孩子就不会再呆在书塾念书了,而是会选择去县学,不过,基础都是在村里的书塾打的,晋朝开国来,晏家书塾一共培养出了两个一个进士,三个举人,七个秀才以及童生若干,已经是十分不错的成绩了,也是因为这一点,镇上的有些人家也会特地把孩子送来晏家的族学念书,看中的就是这里的学习氛围,和夫子的能力。
晏家的那个进士是族长那一支的,现在官拜四品,官衔并不算特别高,可是却是个京官,因为对方的存在,就是县令和知府都对他们永宁村的人客气一些。
在这片地界,晏姓就是一个很好的招牌,走出去,也不用担心受欺负,不过那是对外的,对内,同样是姓晏的,就没有那么多优待了。
晏梅花的祖父和族长还是堂兄弟,他们见了族长,还能称呼一声堂爷爷。
族长的父亲是长子,顺理成章继承了族长的位置,晏褚的曾祖父是次子,在兄长继承了族长之位后,他们这一系也就成了旁支。
他们的祖父是独子,从曾祖手中继承了十三亩上等的水田,七亩中等的水田,以及二十四亩沙地,这些土地上收获的粮食作物足够一家人一年的嚼用,甚至还绰绰有余,比起一部分只能温饱的族人和村人,他们家里时不时就能去镇子上的猪肉铺里割几两猪肉,或是和村里的猎户买一些小野味解解馋。
晏槐,也就是晏褚的祖父,妻子晏江氏,育有二子一女。
长子晏长学,早年念了几年书,识点字,现在在镇上一家酒馆里当掌柜,每个月能有将近八百文的工钱,他的妻子是邻村的姑娘刘福春,刚嫁到晏家的第一年就给晏家生了个长孙,在晏家很有一些脸面。
现在夫妻俩一共育有两子一女,长子晏褍,今年十三岁,次女晏春花,今年十一岁,幼子年纪最小,和晏褚一般大,只比他早了一个月出生,因为是老来子的缘故,很得夫妻俩的宠爱。
晏长学因为在镇上的酒馆当掌柜,来回奔波未免麻烦,在晏褍考上童生并且去了县学后,晏老头和晏江氏就出钱在镇上买了套小院子,足足五十两,那笔钱,几乎掏空了老两口这些年攒下来的积蓄。
从那以后,晏家长房基本上就住镇上了,基本得等到逢年过节才回来。
晏长习,也就是晏褚这个身体的父亲,现在就留在永宁村里,帮着晏家老两口侍弄地里的庄稼,他的妻子李秋月也是邻村的,夫妻俩都是那种不怎么会争,闷声闷气,对于双亲的吩咐,从来就没有胆子提出过反对意见,这也注定了他们在这个家里不受重视,被忽略被欺负。
两人育有三女一子,长女梅花,今年十一岁,次女桃花,今年八岁,幼女兰花,今年七岁,晏褚是最小的孩子,在他出生之前,因为没有生出儿子的缘故,李秋月在晏家的日子很不好过,也因为没有儿子,两人说话都不硬气,看着老两口明目张胆的偏心眼,也不敢有丝毫意见。
晏老头和晏江氏的小女儿晏牡丹早早就出嫁了,她的男人还挺有本事,自己做小买卖,这些年生意越做越大,已经举家搬到了县里。
晏牡丹有一双儿女,平日里也不怎么看得起自己那个在地里刨食的二哥,对二房的孩子,也没有大房的孩子来的亲。
不过晏牡丹的日子也不是那么好过的,男人有钱就变坏,她家男人自从发达后就纳了两房小妾,虽然不至于动摇她的地位,可是看着那两个妖妖娆娆的女人也觉得恶心,其中一个还整出来一个庶女,晏牡丹只要回家,就会提起那三个她恨得牙痒痒的女人。
对于家中侄子念书上进,晏牡丹是全力支持的,她也想自家出一个秀才举人,要是这样,她男人就不会那么毫无顾忌的给她没脸了。
晏褍,长房长子,就是那个被所有人抱着期待长大的孩子。
他从小就显露出了读书的天分,八岁就过了童子试,县学的夫子看好他,所有人都觉得他的未来一片光明,包括晏氏宗族,在这个前途可期的宗族子弟身上,给予了不少资助。
可是晏褍今年已经十三岁了,之后的几次院试他屡屡落榜,好在他还算年轻,许多人虽然觉得他没有小时候的那种灵性了,却依旧坚定的认为对于这个八岁就过了童子试的孩子而言,考上秀才,只是早晚的事罢了。
这时候,供一个读书人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即便是有宗族的支持,晏牡丹时不时往家里偷渡点东西,晏褍在县城的花费还是让晏家捉襟见肘,一个读书人就已经让家里这般吃力,更别提两个了。
晏家还未分家,所以所有的花销一切都从公中来,可是说说是公中的钱,实际上还不如说是晏老头夫妇和老二一家的钱。
晏长学每个月有八百文的工钱,逢年过节,酒馆还会分点肉和米油之类的东西,可是那些钱粮从来就没有见他们上交公中过,而老二晏长习一家,地里收成赚的钱从来都是直接到晏江氏手里的。
偶尔农闲时李秋月和女儿们打络子赚的几文十几文钱,晏长习去镇上县里接的短工的活赚来的钱,也得被晏江氏勒令上交,一大家子,都不一定能找出十文钱来。
晏梅花比她那对愚孝的父母想的更明白,因此她虽然嘴上说的轻松,对于弟弟到底能不能念的了书,她自己心里也没个底。
凭着大伯和大伯母那心性,家里要是再供一个读书人,那一定也会是他们家的小儿子。
爷奶都偏心惯了,到时候怎么样还不一定呢。
一高一矮的两姐弟慢悠悠的朝家里走,因为心里都藏着事,等晏桃花走到他们面前的时候,两人也没有察觉。
“想啥呢二姐?”
晏桃花冲晏梅花招了招手,然后从怀里掏出小半块黄豆糕,塞到了弟弟晏褚的嘴里。
“快吃吧,姑姑回来了,她赏的。”
晏桃花的性子比较泼,对于那个喜欢拿鼻孔看人的姑姑一点都不亲近,每次对方回来拿的拿点东西,多数都是给爷奶和大伯他们一家的,给他们几块糕饼就和割肉一样,所以晏桃花每次说姑姑给她什么东西了,都喜欢说是赏她的。
“老姑回来了?”
晏梅花一点都不觉得妹妹把东西给弟弟吃而不是给自己有什么毛病。
一来她是大姐,本来就该让着弟弟妹妹们的,二来要不是因为弟弟的出生,他们的日子更难过,所以不仅仅是晏梅花,家里的三个姐姐对于这个弟弟,都是疼爱有加的。
“不仅是老姑,还有大伯大伯娘他们呢,似乎是在说想要送晏裪去念书的事,明明小弟也就比晏裪小了一个月,怎么就不说送小弟去念书呢。”
晏桃花面上愤愤,爷奶年纪大了,家里的地基本上就是他们爹妈侍弄的,大伯一家赚来的钱就仅够自家在镇上的开销,他们当牛做马供大堂兄念书得不到一句好,现在再来一个小堂弟,他们一家是欠他们的,爷奶太偏心,晏桃花心里不服。
“你说大伯他们在和爷奶说送二宝去念书的事?”
晏梅花心里几番思索:“桃花,你去地里把爹娘给叫来。”
说罢,她低头看向了一旁的弟弟。
“家里要是还得供一个读书人,那一定得是小宝你。”
晏梅花的神情坚定,这个场景,晏褚在接受这个世界剧情的时候就已经看过一遍了,可是亲身经历感受到的那份情感和走马观灯着这个世界时是完全不同的。
原身很幸运,拥有这样疼他爱他的姐姐,他不懂得珍惜,他会帮他好好照顾她们,这辈子,他不会重复原身犯下的那些错误。
第74章 成为状元的农家子
如果只是从个人成就的角度评价原身, 对方无疑是成功的。
寒门出生,在及冠之年成为了晋国开国以来,最年轻的状元郎,因为俊秀的外貌, 获得公主的倾心, 成为晋朝驸马。
他出生微寒, 熟知百姓需要什么,在外放历任地方官员时,他的政绩是最好的, 也是最受当地百姓爱戴的,从从六品翰林院修撰, 到外放的五品知州, 从从四品知府, 到调回入京后的正四品大理石少卿。
旁人需要花十几年, 甚至一辈子的晋升之路, 他只花了短短六年, 这其中, 有他自己的努力, 更离不开他驸马的这个身份。
仕途顺遂, 家中亦有娇妻爱女, 除了公主身份尊贵,即便是夫妻, 对着自己的公主娘子他依旧要执臣礼外, 原身几乎没有任何烦恼。
只除了一件事, 那个他极力隐瞒的秘密。
原身是有妻子的,那个妻子并不是现在的公主,而是在他还没考上秀才之前,在他年仅九岁的时候,家中为他定下的童养媳傅蓁蓁。
若说原身和傅蓁蓁,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举行过婚礼,结过婚契,对方是家乡遇灾后一路逃难逃过来的,爹娘在途中就病死了,唯一的哥哥也在路途中失散,她被自己的婶娘,用一袋陈粮的价格,卖给了晏家。
那时候,晏家人正在为长孙晏褍的婚事操心十七岁的晏褍依旧还只是一个童生,书能继续念,可是婚事确是拖不得了。
老太太费劲千辛万苦,给心疼的长孙相看了一个落魄秀才家的闺女,对方狮子大开口,光是彩礼,就要了足足三十两,其中十两银子,还是晏牡丹从夫家偷偷拿来的。
原身那时候还没考府试,所有人都不知道他将来会有那样的成就。老太太一直都是偏心眼的,虽然对待原身这个孙子不差,可是比起大房的长孙来说,还是差远了。
她怕自己给大孙子娶了秀才家的女儿,将来等小孙子长大了,老二家也吵着要,在去县里采买婚礼用的红绸布的路上,被傅蓁蓁的婶娘给拦了下来,她看那小姑娘模样出落的好,又贪图傅蓁蓁婶娘要价便宜,一时冲动,就把人领回了家。
做完这桩糊涂事没多久,晏江氏就有些后悔了,可是粮食也给了,话也说出去了,老太太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圆这桩事,尤其是在这个小孙子比大孙子更强,年仅十二岁就一口气通过了县试府试和院试,成为了当地最年轻的小秀才后。
被以童养媳身份领进家的傅蓁蓁在之后的日子里更多的充当的就是小丫鬟一般的存在,自从原身成了秀才,旁人也不再拿她童养媳的身份说是了,毕竟在外人看来,这样的两个人已经不相配了。
她很感激晏家人,至少他们在荒年里给了她一口饱饭,让她没有饿死,因此不论晏家人怎么处置她,用什么样的身份对待她,傅蓁蓁都不抱怨。
即便她真的喜欢上了原身,可是因为晏家人忽然转变的态度,忍着伤心,和对方保持了距离。
不过意外还是存在的,原身考上了举人,准备进京参加会试的前一个晚上,或许是意乱情迷,在晏家宗族为他举办的欢送宴后,两人稀里糊涂的就躺到了同一张床上,该做的不该做的,全都做了,还被大房的几位兄姐撞见。
好在这件事只有家里人知晓,外面的人根本就不知道。
原身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离开的家,他知道家里人不会同意傅蓁蓁嫁给他,在晏家人看来,已经成为举人,还有更远大前程的原身,合该娶一个官家小姐,两人一个是天上的云,一个是地里的泥,一点都不相配。他们倒是不会对傅蓁蓁做多么过分的事,但是告诉傅蓁蓁认清自己的身份,让她不要妄图一夜露水情缘就想着攀附他们晏家最出众的孩子,那是一定的了。
至于原身进京之后发生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鬼使神差的,在皇帝问他可有妻室婚配的时候,原身摇了摇头,然后就有了那场指婚,他也成为了晋朝的驸马,并且借此一路官运亨通。
他极力隐瞒这段曾经的过往,他怕自己的那些家人说漏嘴,给了他们许多的金银珠宝,却禁止他们来京城探望他,包括曾经对他掏心掏肺的几个姐姐,原身都不愿意和她们相见。
不过纸都是包不住火的,再完美的谎言,迟早也有被揭穿的一天。
原身不知道,原来就是那一夜,傅蓁蓁的肚子里就怀上了他的孩子,晏家人或许有各种各样的坏毛病,但绝对不是那种心狠手辣的人,面对也算是全家人看着长大的傅蓁蓁,以及她肚子里那个晏家的子孙,没一个人想过动手害死她肚子里的孩子。
他们心软的把傅蓁蓁送去了县里,托晏牡丹照顾,那里晏家的熟人少。
原身迎娶公主的消息传来,也是傅蓁蓁生下儿子晏余君的日子。
孙儿娶了公主,可是傅蓁蓁却生了孙儿的孩子,这消息要是传出去,那不是犯了欺君之罪,全家都是要砍头的,晏家人怕了,六神无主之下,没有取得傅蓁蓁的同意,就直接将他记到了晏褍的户籍之下,成了晏褍的妾室,而她替原身生的那个孩子,也成了晏褍的庶子。
原身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一切已经尘埃落定。
他对傅蓁蓁有些轻易,可是那些情谊比不过荣华富贵,于是他选择了默认,并且给与了晏褍许许多多的好处,让他永久的保住这个秘密。
人心都是贪婪的,晏褍从小就是晏家最受重视的孩子,他自傲又自大,在他勉强才考上秀才的时候,自己的隔房堂弟却成了状元,还迎娶了尊贵的公主,晏褍心里的落差就别提了。
他嫉妒原身,去没法对原身做什么,甚至想要优越的生活,他还得巴结原身,于是他将满腔怒火发泄到了傅蓁蓁的身上,在晏家其他人一部分真不知情,一部分假装不知情的情况下,傅蓁蓁受尽了屈辱和折磨,她从未想过,原来活着也能身处地狱。
她想要一死了之,可是晏褍却拿她的孩子威胁她,她只能痛苦又屈辱的活着,直到她真的再也撑不下去了,因为身上的伤口腐败溃烂又没有及时医治,在女人最好的年华,香消玉殒。
晏褍看到傅蓁蓁死了,才有些惊慌,他草草以突发疟疾为由,将傅蓁蓁埋葬,并且收买了所有知情人,让他们向原身抱住这个秘密。
谁也不知道,傅蓁蓁那个失散多年的哥哥,居然会找上门来,而且对方居然就是那个击败了北部图尤族的游击将军,当今圣上面前的大红人。
晏家的事瞒的紧,可是有心人要查,并不是查不出来。
妹妹死的太冤枉,傅于归冒着天下之大不韪选择开棺,那时候傅蓁蓁下葬还没多久,他亲眼看着妹妹身上那一道道或深或浅的伤痕,心中的愧疚和怨恨到达顶峰。
原身隐瞒的事情很快就被揭穿,晋朝民风开放,公主再嫁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本来公主迷恋的就只是他的皮囊,相处久了,一个是金尊玉贵养大的娇女郎,一个是从小就要干农活,一个铜板恨不得掰成两瓣花的农家子,即便原身掩饰的再好,他身上那股农家赋予他的“土气”都是无法掩盖的。
高傲的公主厌烦了他,自然是想也不想的借口这件事和他和离,并且带走了公主为他所生的小郡主。
在和离后的第二年,公主嫁给了新科探花郎,那个如当初的原身一般俊美出众的男子,公主大人对于自己肤浅的爱情一如既往的没有丝毫掩饰。
至于两人的女儿,太后娘娘怜惜她,将她带在身边亲自教养。
而原身当初殿前欺君,隐瞒自己已有婚配的事,甚至在迎娶公主之前就已经有了庶子,他被革去了功名,晏家三族,全都被判充军流放,而害死傅蓁蓁的晏褍下场最惨,在流放的途中,被途径的山林内的野狼,活生生咬死。
这次任务的委托人是傅蓁蓁的儿子,晏家被流放时,作为原身的儿子,他本该也在其内,只是傅于归是功臣,晏余君虽然是是晏家的子孙,可同时也是傅于归现今唯一的亲人。
晏家出事后,晏余君就被改名为傅余君,傅于归为了这个外甥,也为了赎自己没能及时找到妹妹保护她的罪过,终身没有娶亲,他时常跟外甥聊起他的母亲,告诉对方,那是一个多么漂亮,多么温柔的女人。
傅余君对自己的娘亲充满了期待,他的愿望有两个,第一个是希望娘亲能够活着,并且找到一个真正爱她的人。
第二个是他觉得原身并没有受到足够的教训和报应,因为上一世,对方虽然是个罪人,却还是公主曾经的夫婿,还有一个被封为郡主,和亲番国的女儿,顾忌两国邦交,原身最后也算得上是和乐而终的,这并不公平。
这两个愿望前者还算简单,可是后者
晏褚想不明白,现在他就是那个渣男,难道让他自己惩罚自己吗?
既来之则安之,晏褚看了看自己的小胳膊小腿,暂时不去考虑那个复杂的问题。
“娘,二宝也差不多年纪了,当年大宝这个年纪的时候,可是被那些夫子交口称赞的,二宝是大宝的亲弟弟,怎么着都不会比大宝差,你和爹也该送二宝去念书了吧?”
“不是娘不想送,只是家里供大宝一个就够吃力的了,哪里还能再供一个,再说了,你忘了小宝,他的年纪和二宝可是一般大,没道理你大哥的两个孩子都去念书了,你二哥家一个都不供,这么做,你二哥再老实也得和我闹。”
“二哥那么笨,小宝是他儿子还能念好书?”年轻的女声颇有些不屑。
晏褚跟着大姐进屋的时候,听到的就是老姑和祖母的这段对话。
看着二房的姐弟就这么走了进来,或许还听到了刚刚他们的对话,晏牡丹脸皮有些烧红,看着小侄子那双通透的眼睛,不免有些尴尬。
“梅花,你刚割完猪草回来呢,真是个懂事孩子,给,姑姑给你们买的糕点,拿去甜甜嘴。”
晏牡丹僵笑着从一边精致的盒子里拿出两块比指甲盖大不了多少的糕点,递到两姐弟的手里,一人一块,然后将盒子再一次紧紧盖上。
“奶,姑,刚刚听你们说起读书的事,小宝今年也到年纪了,当初大堂哥就是这个年纪念得书。”
晏梅花说话轻声细语的,她的眼睛很有神,乌溜溜的,看的晏牡丹心里头有些发毛,毕竟她刚刚才大大咧咧说了二哥一家都是笨蛋的种,而这个二侄女在这关口说起读书的事,那不是打她的脸吗?
可是晏牡丹又转念一想,她的话也没什么问题啊,大哥聪明,所以生的孩子聪明,二哥笨,生的孩子自然也是个笨的。
虽然晏褚这个小侄子模样生的最好,可做文章又不是看脸的,长得好并不能代表什么,而且她是长辈,没道理她要怕眼前这两个孩子啊。
第75章 成为状元的农家子
想通了这一点, 晏牡丹干脆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